约瑟夫·阿尔博 Albo, Joseph (Dror Ehrlich)

首次发表于 2006 年 7 月 20 日,实质修订于 2024 年 4 月 14 日

约瑟夫·阿尔博(约公元 1380 年至 1444 年)是 15 世纪上半叶活跃在基督教西班牙的犹太哲学家。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是《原理之书》(Sefer ha-‘Ikkarim),于 1425 年在卡斯蒂利亚王冠的索里亚镇完成。在这部作品中,阿尔博以逻辑、方法论分析与解经讨论相结合的风格,探讨了各种解释、神学和哲学问题。阿尔博的著作揭示了他接触到了许多在他之前的犹太哲学家的作品,尤其是梅蒙尼德斯、哈斯代·克雷斯卡斯(阿尔博的形成年代的老师)以及他的同时代人西蒙·本·泽玛·杜兰。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尤其是天主教会对基督教西班牙的犹太人的迫害,促使他参与反基督教的辩论,并影响了他的著作,反映了他接触到了托马斯·阿奎那等基督教哲学家的思想。

阿尔博对犹太哲学史的中心贡献是他的原理理论。他确定了一个人必须坚持的基本必要信仰,以属于所谓的“神律”体系。这一理论是对以前原理的列举的替代,尤其是梅蒙尼德斯制定的十三条信仰原则。阿尔博的列表包括三个基本信仰:上帝的存在、启示和报酬与惩罚。以下段落将概述阿尔博的理论以及他思想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如法律理论、神圣属性理论、人类完善理论和神意与报酬理论。


1. 个人简介

阿尔博的生平细节很少。他在 1380 年之前出生于西班牙的蒙雷阿拉贡镇,在 1444 年左右死于卡斯蒂利亚王冠之下。他曾在萨拉戈萨接受哈斯代·克雷斯卡斯的教导,并后来担任拉比和传教士。在 1413 年至 1414 年期间,他在托尔托萨的辩论中扮演了主导角色,这是一场重要的公开辩论,由犹太人皈依基督教的赫罗尼莫·德·圣塔菲(原名约书亚·洛尔基)代表教皇,与来自西班牙基督教社区的代表进行辩论。在这场辩论中,阿尔博代表了阿拉贡的达罗卡犹太社区(格拉茨 1894 年,179-220; 贝尔 1961 年,170-232; 劳森巴赫 2002 年,11-47)。在这个社区在 1415 年被摧毁后,他搬到了卡斯蒂利亚的索里亚镇(冈萨洛·马埃索 1971 年,131; 莫蒂斯·多拉德尔 1990 年,148)。但是,阿尔博主要以他的哲学著作《原理之书》(Sefer ha-'Ikkarim)而闻名,他在 1425 年左右完成了这部作品。除了《原理之书》的希伯来语,阿尔博似乎还精通西班牙语和拉丁语(Husik 1928-30,67),但他的阿拉伯语流利程度不详。

2. 历史背景

阿尔博的哲学理论反映了他所生活和工作的历史现实。西班牙犹太社区的困境激发了他创作哲学作品的动力。在 14 世纪,西班牙的犹太人受到天主教会和基督教社会的宗教迫害。犹太思想也在保守派思想家和理性主义者之间的激烈意识形态冲突中受到影响,涉及神学和社会问题。

为了迫使犹太人改宗,基督教当局实施了极端的经济措施,并通过歧视性的社会立法。他们在劝诱中使用强制手段,并组织了严厉的暴动,比如 1391 年的暴动。这些压制措施迫使许多犹太人殉道,或导致犹太人大规模改宗基督教,并在社会、经济和精神层面上恶化(Baer 1961,95-243;Netanyahu 1966,参见索引【“改宗”】;Ben-Sasson 1984,208-220,232-238;Gutwirth 1993)。

在智力上,这一时期见证了迈蒙尼德斯的追随者和他的反对者之间争论的复兴。在这场冲突的一方,理性主义者倡导研究哲学,并试图将其融入他们的宗教-精神世界,同时解决哲学与启示来源之间出现的矛盾。另一方面,保守派拒绝研究哲学,而是坚持经典宗教来源,即圣经和塔木德,并将神秘主义文学视为启示链的延续。这两个神学学派之间冲突的一个焦点是彼此在基督教迫害下犹太社会困境责任问题上的互相指责(Schwartz 1991)。

现代学者对西班牙十五世纪犹太哲学特点(包括阿尔博的思想)与当时历史现实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研究(Baer 1961,232-243;Davidson 1983,112-113;Cohen 1993;Manekin 1997)。

3. 《Sefer ha-‘Ikkarim》简介

《Sefer ha-‘Ikkarim》是阿尔博的重要哲学著作。本书详细描述了作者的理论学说。构成这一学说的基础和其余表述的框架是他的信仰原则,试图定义那些作为神圣来源的法律体系所必需的基本信念。在我们研究本书中融入的各种哲学观点之前,我们将简要介绍其结构、文体特点和目标。

《Sefer ha-‘Ikkarim》由序言、引言和分为章节的四篇论文组成。尽管阿尔博在 1425 年左右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学者们长期以来一致认为,在该书完整出版之前,曾出现过一个初步版本,包括四篇论文中的第一篇(Back 1869, 8–10; Tänzer 1896, 19–22, 27; Schweid 1967, 25)。

在《Sefer ha-‘Ikkarim》的第一篇中,阿尔博详细阐述了他的原理理论及其所涉及的各种问题。阿尔博指出了他的前辈们提出的信仰原则清单存在的几个问题,因为他认为以前的犹太哲学作品没有充分处理宗教原则。特别是,他对梅蒙尼德的十三条信仰原则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一个简明的清单,只包括三个基本信念。阿尔博试图重新定义犹太教的原则,将其置于神圣法律的普遍背景下。如果没有这些信念,阿尔博认为神圣法律就没有存在或意义:1)上帝的存在,2)《托拉》的神圣起源,以及 3)奖赏和惩罚。这个清单决定了整本书的结构,因为接下来的三篇论文分别讨论了这三个原则及其派生原则。第二篇的主题是上帝的存在,它讨论了神性理论,特别是神性属性理论。第三篇的主题是《托拉》的神圣起源,涵盖了人类完善、普遍预言以及摩西的预言和法律等问题。它以对敬畏上帝和爱上帝这两种宗教情感的深入讨论结束。第四篇也是最后一篇,其主题是奖赏和惩罚,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神圣保护的理论、邪恶问题以及祈祷和悔改的意义。第四篇的第二部分讨论了报酬的理论,强调来世的报酬。对于一个信仰神圣法律的人来说,不仅要接受这三个原则,还要接受从这些原则中派生出来的他所称之为“根”的派生原则。阿尔博还明确指出了六个地位较低的教义,即犹太教特有的“枝”。 《Sefer ha-‘Ikkarim》的语言简单直接,其哲学论证以相对简单明了的方式表达。这些特点意味着广大读者可以独立阅读这部哲学作品。此外,现代读者可以依靠阿尔博清晰的表述,初步了解中世纪犹太哲学的一般框架中提出的许多哲学观点,因为阿尔博以易于理解的风格综合了他的犹太哲学前辈和同时代人的观点,这使得这本书非常受欢迎。

《Sefer ha-‘Ikkarim》的另一个文体方面直接涉及他的理论体系。这本书在许多哲学问题上包含了一些内部矛盾。这个事实导致大多数学者得出结论,这是一部折衷的作品,在对哲学概念的个别讨论中缺乏哲学原创性或系统的一致性(Guttmann 1955; Guttmann 1964, 247–251; Ravitzky 1988, 104–105; Harvey 2015)。然而,一些近期的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感知角度,认为这些内部矛盾的意义类似于梅蒙尼德的《迷惑者指南》中的一种秘传写作风格。根据这个观点,内部矛盾不是由于一个折衷而平庸的哲学家在不考虑它们之间的差异的情况下结合了各种来源,而是表明了哲学家的细致关注。这个特立独行的立场声称,阿尔博故意在他的书中嵌入了相互矛盾的观点,以便向某些读者隐藏他在各种神学问题上的真实观点。除了其他证据,这个研究立场还依赖于阿尔博在第二篇序言中的明确陈述(Schwartz 2002, 183–196; Ehrlich 2009a)。

大多数学者认为,我们应该理解阿尔博写《Sefer ha-‘Ikkarim》的目标是针对他所生活的历史现实。正如所指出的,这本书是为了应对 14 世纪末 15 世纪初基督教西班牙犹太人所面临的严重社会和宗教困境而写的。在这种方法的框架下,我们可以看出这本书打算达到两个不同的目标。

社会目标-在当时的犹太人西班牙,旨在提供对犹太教教义的统一辩护,并驳斥基督教的教义,以限制犹太人的转变和精神衰退(Husik 1928-30,62-65)。

理论目标-在犹太思想内部对这些问题的辩论加剧的背景下,重新定义犹太教的原则并讨论其与哲学的理论关系(Back 1869,5-6;Lerner 2000,90-95)。

《Sefer ha-‘Ikkarim》最初于 1485 年出版,是犹太哲学作品中最早传到印刷机上的之一。这本书在 15 世纪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包括以撒·阿拉玛、亚伯拉罕·比巴戈和以撒·阿布拉瓦内尔在内的著名犹太哲学家引用并与其思想争论。从 16 世纪到 18 世纪,阿尔博的思想继续吸引犹太人和非犹太人的哲学家,包括巴鲁克·斯宾诺莎、莫西斯·门德尔松和几位基督教神学家,如格罗蒂乌斯、西蒙、德沃桑和德罗西(Sirat 1990,381)。在此期间,有两位作者对《Sefer ha-‘Ikkarim》进行了评论:雅各布·科普尔曼(Ohel Ya‘akov,弗莱堡 1584)和格达利亚·利普希茨(Etz Shatul,威尼斯 1618)。此外,该书还被翻译成拉丁语、德语、英语和俄语,其第一篇论文被翻译成意大利语。1929 年,艾萨克·胡西克(Isaac Husik)出版了《Sefer ha-‘Ikkarim》的批判性版本,包括他对该书的英文翻译、引言以及详细的注释和索引(Albo 1929)。

在关于阿尔博的文献中,学术共识是他并非一位原创的哲学家,他的书中很大一部分只是总结和综合了他所了解的犹太哲学家的各种方法。这个理论的极端版本认为,即使是他书中闻名的原理理论,也不是阿尔博独创的。相比之下,最近对阿尔博作品的研究趋势认为他的书中存在明显的隐秘写作特征。这个理论将书中问题上的不同意见解释为两个不同的写作层次——外部的外教层和内部的隐秘层。在许多情况下,这两种研究方法导致对阿尔博独立哲学立场的问题产生不同的意见(Ehrlich 2009)。此外,他在教义研究中融入的讲道解释中也可以找到哲学的独创性(Weiss 2017)。

下面的概述将以忠实地反映当前对阿尔博哲学研究的状态来介绍《哈伊卡林书》中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同时,我们将避免对他的各种哲学观点进行分类。本文将讨论阿尔博关于:(1)法律,(2)原理,(3)神性,(4)人性,以及(5)神的安排和报酬的理论。

4. 法律理论

阿尔博从他的原理理论中提出了宗教基本信仰的列表(我们将在下一节中解释),因为他认为他的前辈们所组成的类似列表是不够的。阿尔博没有像著名的十三原则列表中的梅蒙尼德那样将摩西法律(“摩西的律法”)作为原则的名称,而是扩大了他的目标,并列出了“神律”的原则,以便在普遍背景下理解犹太教的原则。他用这个术语指的是整个法律体系,其源头是上帝向人类的启示。这个变化导致阿尔博专门讨论了各种类型法律的一个特别长的讨论(第一篇,第 5-8 章)。阿尔博区分了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神律,一种源于神启示的法律,比如犹太教。第二种是约定法,一种由人类在众多政治和社会框架中通过相互协议建立的法律体系。它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的道德秩序,并确保其系统的持续运行。根据阿尔博的说法,第三种法律形式是自然法,或者基本的道德法则,旨在防止不公正和促进诚实行为。学术文献讨论了阿尔博法律理论的两个主要方面:自然法的概念、起源、意义和影响;以及对神律的验证方法。

4.1 自然法

阿尔博是最早专门讨论自然法概念的犹太哲学家之一,与他同时代的则有泽拉希亚·哈莱维·萨拉丁。显然,这是受到基督教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影响,他在他的著作《神学大全》中对法律进行了分类。与阿尔博哲学中的其他主题相比,他对自然法的观点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但这些学者普遍认为阿尔博并未给予这一概念以重要性(古特曼 1955 年,176-184 页;勒纳 1964 年;诺瓦克 1983 年,319-350 页;梅拉梅德 1989 年;埃尔利希 2006 年;阿克曼 2013 年)。

4.2 神法的验证

阿尔博哲学中的一个形成因素是反基督教辩论。因此,他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区分真正的神法,即摩西的《托拉》和那些声称也是神的起源的错误宗教。阿尔博提出了两个区分的标准。首先,真正的神法是那些信仰不与任何神法必要原则相矛盾的法律。其次,真正的神法提供了其使者的无可辩驳的可信度证明,使其告知世界该法律的存在和神的起源(论文 I,第 18 章)。关于这个问题的一项重要研究认为,第一个观点存在问题,因为它假设哲学定义了神法的基本信仰,从而确定哪个法律真正是神的。这与阿维罗斯主义的方法相反,后者不允许使用哲学来验证宗教事务。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在于对哲学在宗教间辩论中的角色有一个替代性的理解。哲学不是用来证明犹太教信仰的有效性,而是用来根据其与哲学相矛盾的信仰来拒绝基督教作为错误宗教(Lasker 1980)。

5. 原理理论

阿尔博关于原理的理论是他的书的焦点,也是其各个部分构建的框架,也是赋予该书其名称的要素。关于原理理论的学术辩论非常广泛。下面我们将涉及该理论的两个方面。首先,我们将介绍《Sefer ha-‘Ikkarim》第一篇论文中详细阐述的原理理论的概念结构,然后我们将调查学术界对这一理论的各种方法。

阿尔博将他的原理理论作为对以前的原理理论的一种替代,特别是对梅蒙尼德斯的理论的替代。此外,阿尔博公开批评了他的前辈们的原理列表。取而代之,他提出了一个分为三个层次的基本信仰系统,他称之为“原理”、“根源”和“分支”。原理是那些从“神圣法律”一词中必然得出的信仰。它们是:(1)神的存在(“上帝的存在”);(2)法律体系的神圣起源(“《托拉》的启示”);以及(3)表达在对人类的补偿性报应中的神圣关怀的存在(“奖励和惩罚”)。从这些原理中产生了八个“根源”,它们是将明确而详细的内容灌输到原理的总体概念中的信仰。第一个原理,上帝的存在,发展成了四个根源:(1)上帝的统一性,(2)上帝的非物质性,(3)上帝对时间的独立性,(4)上帝的无缺陷性。第二个原理,托拉的启示,导致了三个根源:(5)上帝的知识,(6)预言,以及(7)神圣使者的真实性。第三个原理,奖励和惩罚,分支成一个根源:(8)神圣关怀。否认任何原理或根源都代表了对神圣法律的异端。

第三类别“分支”包括阿尔博认为是真实的信念,每个遵循神法的信徒都必须接受。但与前两个类别不同,阿尔博并没有将拒绝接受这些分支定义为违背神法的异端,而只是视为需要赎罪的罪行。阿尔博列举了这个类别中的六个信念:(1)无中生有的创造;(2)摩西预言的至高无上性;(3)《托拉》的不变性;(4)通过执行单一诫命可以达到人类完美的可能性;(5)死者复活;(6)弥赛亚的到来。

阿尔博认为,被偶然误导而对原则进行错误解释的个人并不被视为异端,而是被包括在虔诚者之中,因为这种罪行是由于错误而需要赎罪(论文 I,第 2 章)。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对阿尔博的研究的早期学者认为,阿尔博在犹太思想史上的贡献仅限于他的原则理论和他的书的第一篇论文(Schlesinger 1844,xi–xiv;Back 1869,3–5,8–9;Tänzer 1896,23–30)。后来的学者称他的理论是缺乏独创性的,并确定了影响它的哲学来源,尤其是迈蒙尼德斯、伊本·鲁什德、格罗纳的尼西姆、哈斯代·克雷斯卡斯和西蒙·本·泽玛·杜兰(Guttmann 1955,170–176;Waxman 1956,158–161;Schweid 1963;Klein-Braslavi 1980,194–197)。随后的第三个学术趋势试图澄清阿尔博原则理论中各个类别(原则、根源和分支)之间的内在关系的性质,并研究阿尔博对异端概念的立场(Kellner 1986,140–156)。

6. 神性理论

《Sefer ha-‘Ikkarim》中关于神性理论的核心讨论位于第二篇,该篇专门讨论上帝存在的原理及其派生根源。这次讨论的焦点是关于神性属性的理论。研究阿尔博的属性理论的学者们发现,在他对这个主题的讨论中,存在着理性主义和保守主义立场之间的内在矛盾。一方面,在一些地方,他声称支持迈蒙尼德的负面神学,并将上帝的各种属性解释为负面属性。另一方面,他在其他地方将正面属性与上帝联系起来,这与他的老师克雷斯卡斯的方法一致。一些学者将这种矛盾归因于阿尔博作品的折衷性质(Wolfson 1916–17, 213–216; Guttmann 1955, 184–191),而其他人将其与《Sefer ha-‘Ikkarim》的隐秘写作风格联系起来。他们提出,他在这里的目标可能是为了将他在这个问题上的保守立场隐藏起来,以避开他经常接触的理性主义思想家圈子(Schwartz 2002, 187–196; Ehrlich 2009a, 88–93)。

该书的第二篇论文提出了另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即时间概念的意义。上帝存在的原则之一是上帝独立于时间。在阿尔博对这一原则的讨论中,他区分了两个不同的时间概念,即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和新柏拉图-本体论。学术文献中对这个问题有两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第一个将时间概念置于讨论的焦点,试图阐明阿尔博讨论中出现的两个不同时间概念之间的关系(哈维 1979-80 年)。持第二个立场的学者讨论阿尔博的时间概念作为他们试图确定他的宇宙起源理论的一部分,换句话说,他支持哪种世界起源理论(克莱因-布拉斯拉维 1976 年,118-120,126; 鲁达夫斯基 1997 年,470-473)。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应该指出,对阿尔博在这个问题上的写作进行全面研究揭示了对他的确切立场进行分类的一定困难。除了在第一篇论文中出现的明确支持从无中创造理论的教义性陈述外,我们还发现其他陈述,虽然不太明显,但其中一些主张物质的永恒存在,甚至有些支持世界的永恒存在(埃尔利希 2009a,94-112)。

7. 人性理论

在《Sefer ha-‘Ikkarim》中,关于人性理论的核心讨论位于第三篇,涵盖了《托拉》的启示原理及其根源。整个这篇论文中存在的哲学问题是人类完美性的本质。关于这个主题,阿尔博的讨论在学术文献中并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除了这个概念外,这篇论文还深入探讨了预言的概念以及摩西的《托拉》和其诫命的几个方面。在他对最后一个主题的讨论中,阿尔博回应了一位基督教学者对摩西的《托拉》的攻击,包括在他的回应中既有辩护性的元素,也有辩论性的元素。

在第三篇论文的引言章节中,阿尔博批评了理性主义犹太哲学家的立场,他们将人类的完美与个体的智力成就水平联系在一起。与此不同,阿尔博提出了一种保守的理论,认为人类的完美取决于履行托拉命令,换句话说,就是对上帝的实际崇拜(第三篇,第 1-7 章)。然而,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也注意到了相当多的内部矛盾,我们将用几个例子来说明。首先,在他的书的第一篇论文中,阿尔博清楚地表明人类的完美取决于对上帝和神圣法律原则的信仰(第一篇,第 21-22 章)。其次,在书中的几个地方,他贬低了履行托拉命令的实际元素的价值,并强调了意识或意图的元素(第三篇,第 28-29 章)。第三个矛盾出现在第三篇的最后几章中,这些章节分析了对上帝的敬畏和爱的概念。阿尔博认为这些是神圣崇拜的最高层次。他将对上帝的爱定义为一种智力现象,其水平取决于个人的智力状况(第三篇,第 35-36 章;Ehrlich 2004a)。根据学术文献中的两种主要理论,这些矛盾可能表明既有折衷派写作,也有秘传写作。

对于阿尔博来说,预言不是人类灵魂的自然特征,而是依赖于神的意愿。如果神愿意,他会赋予先知神圣的启示。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告知人类诫命,以便通过它们实现人类的完美(论文 III,第 8 章)。研究阿尔博关于预言理论的学者指出,它融合了从梅蒙尼德的平行讨论中提取的理性主义元素,以及拉比·犹大·哈莱维和克雷斯卡斯在这个主题上的精神、超智性元素。一些人认为这种融合展示了阿尔博忠于梅蒙尼德的亚里士多德传统的目的,同时试图(并不总是成功地)将其尽可能地朝保守方向引导(Schweid 1965)。其他人认为这种融合表达了阿尔博思想的一般问题性质,它并没有解决它所产生的问题。这些学者还争论说,阿尔博的基本观点是预言超越了自然,而这个概念根植于犹太思想的深厚传统(Kreisel 2001, 540–543)。同样,我们不应忽视阿尔博讨论中的内在矛盾可能反映了一种深奥的写作风格。

阿尔博区分了各种级别的预言,其核心目标是确立摩西预言的至高无上地位,将其作为验证摩西法作为神圣法律的起点。根据阿尔博的说法,摩西是最崇高的先知,因为只有在他的情况下,神圣的启示直接到达他的灵魂的智力力量,而不需要想象力的介入。这一宣言的重要性在于,只有对于摩西的预言,其内容的有效性没有任何疑问(第三篇,第 8-10 章)。阿尔博还声称,在西奈山上颁布《托拉》时,以色列人都接受了预言的启示;然而,他们并不处于预言的水平上,这也支持了摩西的高级地位(第三篇,第 11 章)。

在讨论了摩西的预言之后,阿尔博开始讨论摩西向以色列人民传授的神圣《托拉》。他涉及了这个问题的许多方面,如诫命的分类、十诫的地位以及口传法的重要性。然而,显然,他的努力的重点是确立《托拉》的永恒性的观念,这似乎是对犹太-基督教关于这个问题的辩论的回应。阿尔博忠于他的教义方法,他认为在摩西法中,以及在神圣法中,诫命的细节可能发生变化,但它们的基本原则不能改变(第三篇,第 13-22 章)。

在他对摩西法律的讨论中,阿尔博包括了一章描述了一位匿名基督教学者对其的谴责(第三篇,第 25 章)。这位基督教学者认为,在每一个可能的参数中,耶稣的宗教超越了摩西法律,阿尔博对这种攻击进行了详细回应。目前的论坛无法详细说明这场辩论的内容,但可以说,这一章特别反映了阿尔博对基督教宗教的相当广泛的了解。他展示了对基督教文献的熟练掌握,并且他还意识到了基督教内部在教皇和罗马帝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他展示了对教会历史的了解,最后,他在详细描述的同时质疑了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三位一体、圣餐变体和童贞诞生)。由于审查制度的原因,这整个讨论在早期的几个版本中被省略了。值得注意的是,阿尔博对基督教的辩论不仅限于这一章,而是贯穿整本书,无论是明确还是隐含(Schweid 1968; Lasker 1977, cf. index [“Albo, Joseph”]; Rauschenbach 2002, 142–156)。

8. 上帝的理论和报酬

《信仰要义》的第四篇也是最后一篇主要关注报酬和惩罚原则及其根源。这篇论文的第一部分(第 1-28 章)包含了阿尔博对上帝的理论的核心讨论,而第二部分(第 29-51 章)则包含了他对报酬理论的主要讨论。下面我们将按照书中的顺序讨论这两个理论。

阿尔博在这篇论文中以人类拥有基本自由意志为前提,因为这是报酬概念的必要条件。此外,他认为人类的自由意志与上帝的全知全能以及宇宙中的天文决定论系统并不矛盾。他对神圣预知概念的直接讨论分为三个主要部分。首先,他讨论了从自然和人类现实以及知识调查中证明预知真实性的证据。然后,他处理了对预知概念的主要神学挑战,即邪恶问题,或者说义人的苦难和恶人的繁荣。最后,他研究了预知的具体宗教后果,特别关注祷告规则的理论基础和悔改。这两个讨论在中世纪犹太哲学中具有特殊的范围。

阿尔博对自由意志、关于神的预知的证明以及邪恶问题的讨论几乎没有原创的观点,他依赖于在他之前的犹太哲学家的著作。相比之下,他对祈祷和悔改的处理似乎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创新。关于自由意志,阿尔博显然采纳了孟子的观点,即神的知识与人类的知识有着显著的不同,神的绝对知识并不一定废除人类的自由意志。学术文献认为,阿尔博在预知问题上的几个讨论只不过是他前辈工作的综合总结,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综合。这一类别包括他证明神对人类的预知存在的方法,以及他试图捍卫神的绝对善的概念,尽管世界上似乎存在不公正(Bleich 1997, 340–358)。然而,在该论文的其余部分,阿尔博对祈祷和悔改问题的各个哲学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有条理的讨论,而他的前辈主要关注哈拉哈特特征。

阿尔博在关于祈祷的主题上的核心论点是,祈祷通过引起个人内在的变化来影响一个人的状态。这种变化使人通过神的仁慈获得持续的神圣启示。这个概念的基本假设是,祈祷不能引起上帝的任何变化,因为这样的假设会减损神(不变的)的完美。因此,我们应该将祈祷看作是个人对自己的内在行为,将自己提升到更高的精神层次(论文第四篇,第 16-18 章)。这个模式与传统的祈祷观念相对立,传统观念认为祈祷是祈祷者与倾听的上帝之间的沟通渠道。

阿尔博对悔改的意义有两个方向的理解。第一个基于他对祈祷的概念,将悔改定义为一个人将自己提升到比犯罪时更高的层次的行为。通过这种方式,他改变了自己的身份,不再应该因为之前身份下所犯的行为而受到惩罚(第四篇,第 18 章)。第二个对悔改的理解不关注个人,而是关注他所犯的罪行。在这个框架下,悔改会回溯性地剥夺这个行为的有意识基础。换句话说,悔改重新定义了罪行为无意识的,因此不应该受到惩罚(第四篇,第 27 章)。阿尔博区分了出于爱和出于恐惧的悔改,并进一步细分了后者,以区分“出于对上帝的敬畏而悔改”的悔改,这表达了对上帝作为奖赏和惩罚的源头的敬畏,和“出于对惩罚的恐惧而悔改”的悔改,其中对痛苦的恐惧迫使罪人屈服于悔改。阿尔博得出结论,悔改需要自由,被惩罚的恐惧所迫使的人无法实现赎罪(第四篇,第 25 章)。

Sefer ha-‘Ikkarim 的第四篇后半部分提出了阿尔博关于报酬的理论。阿尔博在这里提出的主要问题是一个人在来世将得到的奖励和惩罚的性质。在关于来世报酬的问题上,阿尔博在广泛的讨论中遇到了两种相互冲突的观点。孟蒙德认为报酬只适用于灵魂,而纳曼尼德认为它也影响到身体(第四篇,第 29-41 章)。阿尔博对这个问题的观点不明确。在讨论开始时,他似乎支持孟蒙德的观点,但他继续讨论时假设不能明确排除纳曼尼德的方法,这得到了神秘文献的支持。已经发现了这一部分独特性的学者几乎以各种可能的方式描述了阿尔博的立场。有人说他避免承诺,而其他人认为他采取了综合的中间立场;还有人认为他接受了孟蒙德的观点,而他们的对手则认为他接受了纳曼尼德的观点。因此,阿尔博在他的哲学宗教理论中的这个问题尤其模糊。

Bibliography

Primary Literature

  • Albo, Joseph, 1929, Sefer ha-‘Ikkarim [Book of Principles], I. Husik (trans. and ed.), Philadelphia: The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of America.

Secondary Literature

  • Ackerman, A., 2013, “Zerahia Halevi Saladin and Joseph Albo on Natural, Conventional and Divine Law”, Jewish Studies Quarterly, 20: 315–339.

  • Agus, J. B., 1959, The Evolution of Jewish Thought from Biblical Times to the Opening of the Modern Era, London: Abelard-Schuman.

  • Back, S., 1869, Joseph Albo’s Bedeutung in der Geschichte der jüdischen Religionsphilosophie: Ein Beitrag zur genauern Kenntniss der Tendenz des Buches “IKKARIM”, Breslau: B. Heidenfeld.

  • Baer, Y., 1961, A History of the Jews in Christian Spain (Volume 2), Philadelphia: The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of America.

  • Ben-Sasson, H. H., 1984, Retzef u-tmurah [Continuity and Variety], J. R. Hacker (ed.), Tel Aviv: Am Oved Publishers.

  • Bleich, J. D., 1997, “Providence in the Philosophy of Hasdai Crescas and Joseph Albo”, in Hazon Nahum: Studies in Jewish Law, Thought, and History Presented to Dr. Norman Lamm, Y. Elman & J. S. Gurock (eds.), New York: Yeshiva University Press, pp. 311–358.

  • Cohen, J., 1993, “Profiat Duran’s The Reproach of the Gentil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Jewish Anti-Christian Polemic”, in Shlomo Simonsohn Jubilee Volume: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the Jews in the Middle Ages and Renaissance Period, D. Carpi et al. (eds.), Tel Aviv: Tel Aviv University, pp. 71–84 (English section).

  • Davidson, H. A., 1983, “Medieval Jewish Philosophy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in Jewish Thought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B. D. Cooperman (ed.),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p. 106–145.

  • Ehrlich, D., 2004a, “Ahavat ha-el u-ktivah ezoterit be-Sefer ha-‘Ikkarim le-R. Yosef Albo” [Love of God and esoteric writing in Albo’s Book of Roots], Da‘at, 53: 63–82.

  • –––, 2004b, Filosofia ve-omanut ha-ktivah be-Sefer ha-‘Ikkarim le-R. Yosef Albo [Philosophy and the art of writing in R. Joseph Albo’s Book of Roots], Ph.D. diss., Bar-Ilan University, Ramat-Gan.

  • –––, 2006, “A Reassessment of Natural Law in Rabbi Joseph Albo’s Book of Principles”, Hebraic Political Studies, 1: 413–439.

  • –––, 2008, “Het, tshuvah u-kfirah be-Sefer ha-‘Ikkarim le-R. Yosef Albo” [Sin, repentance and heresy in R. Josepf Albo’s Book of Principles], in Al ha-tshuvah ve-al ha-geulah: minhat shay le-Binyamin Gross [On repentance and redemption: presented to Binyamin Gross], D. Schwartz & A. Gross (eds.), Ramat-Gan: Bar-Ilan University Press, pp. 55–80.

  • –––, 2009a, Haguto shel R. Yosef Albo: ktivah ezoterit be-shilhey yemey he-beinayim [The thought of R. Joseph Albo: esoteric writing in the late middle ages], Ramat-Gan: Bar-Ilan University Press.

  • –––, 2009b, “Hidden Apocalyptic Messianism in Late Medieval Jewish Thought”, Review of Rabbinic Judaism, 12: 75–88.

  • –––, 2013, “Ha-dimuy ha-aristoteli shel einey ha-atalef ke-hipertext etsel Rihal, Ibn Daud, Hillel mi-Verona and Albo”, Daat, 74–75: 357–374.

  • –––, 2017, “Ekron ha-maamad ba-diyunim al nitshiyut onesh ha-gehenom etsel ha-Ran, Rahak ve-Albo”, Daat, 83: 69–84.

  • Gonzalo Maeso, D., 1971, “La Judería de Soria y el Rabino José Albo”, Misceláneade Estudios Arabes y Hebraicos, 20 (2): 119–141.

  • Graetz, H., 1894, History of the Jews (Volume IV), Philadelphia: The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of America.

  • Green, A., 2023, “Trust, Hope and Fortitude as Theological Virtues in Joseph Albo’s Sefer ha-Ikkarim,” Jewish Thought: Journal of the Goldstein-Gore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Jewish Thought, 5: 55–73.

  • Guttmann, J., 1955, “Le-heker ha-mekorot shel sefer ha-‘ikkarim” [An inquiry concerning the sources of the Sefer ha-Ikkarim], in Dat u-mada: kovetz ma’amarim ve-harza’ot [Religion and Knowledge: Essays and Lectures], S. H. Bergman & N. Rotenstreich (eds.), Jerusalem: Magnes Press, The Hebrew University, pp. 169–191.

  • –––, 1964, Philosophies of Judaism: The History of Jewish philosophy from Biblical Times to Franz Rosenzweig, New York: Doubleday.

  • Gutwirth, E., 1993, “Conversions to Christianity Amongst Fifteenth-Century Spanish Jews: An Alternative Explanation”, in Shlomo Simonsohn Jubilee Volume: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the Jews in the Middle Ages and Renaissance Period, D. Carpi et al. (eds.), Tel Aviv: Tel Aviv University, pp. 97–121 (English section).

  • Harvey, W. Z., 1979–80, “Albo’s Discussion of Time”, Jewish Quarterly Review, 70: 210–238.

  • –––, 2015, “Albo on Repentance and Coertion”, Jewish Law Annual, 21: 47–57.

  • Husik, I., 1928–30, “Joseph Albo The Last of the Mediaeval Jewish Philosophers”,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for Jewish Research, 1: 61–72.

  • –––, 1966, A History of Mediaeval Jewish Philosophy, New York: Harper Torchbook.

  • Kellner, M., 1986, Dogma in Medieval Jewish Thought From Maimonides to Abravanel,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Klein-Braslavi, S., 1976, “Meziut ha-zman ve-ha-yamim ha-rishonim la-briah ba-filosofia ha-yehudit shel yemei ha-beinayim” [The reality of time and the primordial period in mediaeval Jewish philosophy], Tarbiz, 45: 106–127.

  • –––, 1980, “Terumato shel R. Nissim Girondi le-’itzuvan shel torot ha-‘ikkarim shel Hasdai Crescas ve-shel Yosef Albo” [The influence of R. Nissim Girondi on Crescas’ and Albo’s “principles”], Eshel Beer-Sheva, 2: 177–197.

  • Kreisel, H., 2001, Prophecy: The History of an Idea in Medieval Jewish Philosophy,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 Lasker, D. J., 1977, Jewish Philosophical Polemics Against Christianity in the Middle Ages, New York: Ktav Publication House.

  • –––, 1980, “Torat ha-‘immut be-mishnato ha-filosofit shel Yosef Albo” [Joseph Albo’s theory of verification], Da‘at, 5: 5–12.

  • –––, 1998, “The Impact of Christianity on Late Iberian Jewish Philosophy”, in In Iberia and Beyond: Hispanic Jews between Cultures, B. D. Cooperman (ed.), Newark: University of Delaware Press, pp. 175–190.

  • Lerner, R., 1964, “Natural Law in Albo’s Book of Roots”, in Ancients and Moderns: Essays on the Tradition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Honor of Leo Strauss, J. Cropsey (ed.), New York: Basic Books, pp. 132–147.

  • –––, 2000, Maimonides’ Empire of Light: Popular Enlightenment in an Age of Belief,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Manekin, C., 1997, “Hebrew philosophy in the fourteenth and fifteenth centuries: an overview”, in History of Jewish Philosophy (Routledge History of World Philosophies: Volume 2), D. H. Frank & O. Leaman (eds.), London: Routledge, pp. 350–378.

  • Melamed, A., 1989, “Ha-‘Im hikdim ibn Wakar et Albo be-sivug ha-hukim?” [Did ibn Wakar precede Albo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law?], Tura, 1: 270–284.

  • Mittleman, A., 2009, Hope in a Democratic Ag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Motis Dolader, M. A., 1990,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Jewish Community of Daroca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15th Century”, 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World Congress for Jewish Studies, 2: 143–150.

  • Netanyahu, B., 1966, The Marranos of Spain from the Late 14th Century to the Early 16th Century According to Contemporary Hebrew Sources, New York: American Academy for Jewish Research.

  • Novak, D., 1983, The Image of the Non-Jew in Judaism: A Historical and Constructive Study of the Noahides laws, New York: Mellen.

  • Rauschenbach, S., 2002, Josef Albo: Jüdische Philosophie und christliche Kontroverstheologie in der Frühen Neuzeit [Studies in European Judaism, vol. 3], Leiden: Brill.

  • Ravitzky, A., 1988, Derashat ha-Pesah le-R. Hasdai Crescas u-mehkarim be-mishnato ha-filosofit [Crescas’ sermon on the Passover and studies in his philosophy], Jerusalem: The Israel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 Rudavsky, T. M., 1997, “Creation and Temporality in Medieval Jewish Philosophy”, Faith and Philosophy, 14: 458–477.

  • Sadik, S., 2012, “Ha-behira be-haguto shel Rabbi Yosef Albo” [Freedom of Choice in the Thought of Rabbi Josef Albo], Jewish Studies, an Internet Journal, 11: 139–151.

  • Sarachek, J., 1932, The Doctrine of the Messiah in Medieval Jewish Literature, New York: Hermon Press.

  • Schlesinger, L., 1844, Introduction to Joseph Albo’s, Buch Ikkarim: Grund- und Glaubenslehren der Mosaischen Religion, W. Schlessinger & L. Schlesinger (trans.), Frankfurt am Main: [s.n.].

  • Schwartz, D., 1991, “Ha-Yeridah ha-ruhanit datit shel ha-kehilah ha-yehudit bi-sfarad be-sof ha-meah ha-arba‘ ‘esre” [The spiritual-intellectual decline of the Jewish community in Spain at the end of the fourteenth century], Pe‘amim, 46–47: 92–114.

  • –––, 1997, Ha-Ra’ayon ha-meshihi be-hagut ha-yehudit bi-ymei ha-beinayim [Messianism in medieval Jewish thought], Ramat-Gan: Bar-Ilan University Press.

  • –––, 2002, Setirah ve-hastarah be-hagut ha-yehudit bi-ymei ha-beinayim [Contradiction and concealment in medieval Jewish thought], Ramat-Gan: Bar-Ilan University Press.

  • Schweid, E., 1963, “Bein mishnat ha-‘ikkarim shel R. Yosef Albo le-mishnat ha-‘ikkarim shel ha-Rambam” [Joseph Albo’s system of dogmas as distinct from that of Maimonides], Tarbiz, 33: 74–84.

  • –––, 1965, “Ha-nevuah be-mishnato shel R. Yosef Albo” [The doctrine of prophecy in the philosophic system of R. Joseph Albo], Tarbiz, 35: 48–60.

  • –––, 1967, Introduction to Sefer ha-‘Ikkarim le-R. Yosef Albo: perakim [R. Joseph Albo’s Book of Principles: chapters], Jerusalem: Bialik Institute.

  • –––, 1968, “Ha-pulmus neged ha-Nazrut ke-gorem me’azzev be-mishnat ha-R. Y. Albo” [The polemic against Christianity as a factor in shaping Joseph Albo’s doctrines],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World Congress for Jewish Studies, 2: 309–312.

  • Shemesh, A. O., 2019, “Two Medieval Necromantic Practices: Maimonides Versus Nahmanides and R. Joseph Albo Concerning ‘Ob’ and ‘Yidoni’”, Review of Rabbinic Judaism, 22: 93–119.

  • Sirat, C., 1990, A History of Jewish Philosophy in the Middle Ag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Tänzer, A., 1896, Die Religionsphilosophie Josef Albo’s nach seinem werke ‘Ikkarim’: Systematisch Dragestellt und Erläutert, Frankfurt a.M.: Kauffmann.

  • Waxman, M., 1956, “Shitato shel R. Yosef Albo be-‘ikkarei ha-dat ve-yahasah le-torat bnei-doro R. Hasdai Crescas ve-R. Shimon ben-Zemah Duran” [The method of R. Joseph Albo in the principles of religion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theory of his contemporaries, R. Hasdai Crescas and R. Shimon ben Zemah Duran], Bi-shvilei ha-sifrut ve-ha-mahshavah ha-‘ivrit [Paths in Jewish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Tel Aviv: Yavne, pp. 135–165.

  • Weiss, S., 2017, Joseph Albo on Free Choice: Exegetical Innovation in Medieval Jewish Philosoph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2024, “Averroes’ Influence upon Theological Responses to Skepticism in Late Medieval Jewish Philosophy,” Averroes and Averroism in Medieval Jewish Thought, R. Haliva, Y. Meyrav, & D. Davies (eds.), Boston: Brill, pp. 219–231.

  • Wolfson, H. A., 1916–17, “Crescas on the Problem of Divine Attributes”, Jewish Quarterly Review, 7: 1–44, 175–221.

Academic Tools

Other Internet Resources

  • Joseph Albo, entry by Kaufmann Kohler and Emil Hirsch at JewishEncyclopedia.com

Aquinas, Thomas | Crescas, Hasdai | evil: problem of | Halevi, Judah | Ibn Rushd [Averroes] | Maimonides | Mendelssohn, Moses | nature of law: natural law theories | prophecy | providence, divine | Spinoza, Baruch | time

Copyright © 2024 by Dror Ehrlich Shira Weiss <shira.a.weiss@gmail.com>

最后更新于

Logo

道长哲学研讨会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