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培多克勒 Empedocles (K. Scarlett Kingsley and Richard Parry)

首次发表于 2019 年 9 月 26 日星期四;实质性修订于 2020 年 4 月 7 日星期二

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叶,阿克拉加斯的恩培多克勒以六步诗形式阐述了一项哲学纲领,开创了具有影响力的四要素理论(空气、水、土和火),以及爱和争斗两种主动原则,这影响了后来的哲学、医学、神秘主义、宇宙学和宗教。这一哲学体系回应了巴门尼德对变化的否定,同时接受了宗教规定和魔法实践。因此,恩培多克勒在前苏格拉底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一个在神话和逻辑、宗教和科学之间移动的人物。现代的争论源于对他诗作数量、彼此关系以及他整个哲学体系的连贯性缺乏共识。本文将介绍恩培多克勒、他的生平和作品——传统上被称为《自然论》和《净化》,以及继续主导对他哲学体系研究的学术争论。最后讨论了恩培多克勒对他的继承者产生的影响。本文中片段的编号遵循迪尔斯-克兰兹版 [DK] 和 Laks 和 Most 2016 的编号;翻译出自 Laks 和 Most。

恩培多克勒是 DK 31 系列中的一员。根据这个分类系统,每位前苏格拉底思想家都被编号(大致上)按时间顺序排列。在这个编号之后(在我们明确指的是恩培多克勒的情况下,我们会省略这个编号),每位哲学家的碎片被细分为三类:证言,即对哲学家思想的见证,构成‘A’类碎片;哲学家的实际言论属于‘B’类碎片;模仿作品属于‘C’类碎片。在碎片的字母后面,每个碎片还会获得一个顺序区分的编号。例如,本文提到的恩培多克勒的第一个碎片,DK 31 A 1,表明它来自 Diels-Kranz 版本,专注于恩培多克勒,并且是第 1 个证言。2016 年,一部新的、更新的前苏格拉底思想家版本由 André Laks 和 Glenn W. Most 合著并附有对照翻译出版。现在,除了 Diels-Kranz,查阅这部具有纪念意义的学术著作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还包括 Laks 和 Most 版本的注释,这些注释跟随在 Diels-Kranz 之后。Laks 和 Most 采用了不同的碎片标注系统:‘P’(=人物)碎片包括那些讨论哲学家人物的碎片。这些碎片提供了关于哲学家生平、个性和令人难忘的言论的信息。‘D’(=教义)碎片涉及对哲学家教义的所有引用,包括他们自己的言论。最后,‘R’(=接受)碎片保留了对哲学家教义的后期理解。


生命与著作

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哲学家是西西里岛中南部城邦阿克拉加斯(阿格里真托)的本地人。尽管他的生平确切日期不详,但各种资料一致认为他出生在公元前五世纪初;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他在六十岁时去世(DK 31 A 1 = P 5b)。关于这位哲学家生平的丰富细节主要通过迟至公元三世纪的《迪奥根尼斯·拉尔提乌斯的著名哲学家生平与观点》中的一篇传记得以保存。不幸的是,其中许多内容都是浪漫虚构的,而且经常是源自恩培多克勒自己的诗歌。很可能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祖父养马,并被记载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冠军。根据公元前四世纪的辩士阿尔西达马斯的《物理学》(A 1 = P 15),恩培多克勒是厄勒阿的巴门尼德的学生,后来成为阿纳克萨戈拉和毕达哥拉斯的信徒。这种知识学徒期虽然在时间上几乎不可能,但确实准确反映了诗歌与巴门尼德关于生成和消逝的理论的互动,而恩培多克勒对毕达哥拉斯和阿纳克萨戈拉的熟悉也并非不可能。相比之下,公元前三世纪著名哲学家赫米普斯认为他是克诺芬的模仿者(A 1 = P 14)。在恩培多克勒的一生中,阿克拉加斯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变革,从暴政到寡头政治再到民主政治。传记传统一直将民主情怀归功于恩培多克勒:据说他曾支持人民反对那些推动不平等或谋求暴政的人(A1 = P 18–19)。此外,他与推翻“千人政府”寡头政治有关,并拒绝了国王的提议;同样,他的父亲显然阻止了一场暴政的兴起(D.L. 8.72)。这些轶事可能解释了恩培多克勒在没有任何散文著作的情况下被誉为才华横溢的演说家。在亚里士多德的《辩士》中,他被认为是修辞学的发明者(A 1 = R 5)。同样,亚里士多德的《诗人论》赞扬了他在语言和隐喻力量上与荷马的亲缘关系(A 1 = R 1b)。值得注意的是,戈尔吉亚斯被认为是他的学生(A 1 = P 24)。此外,据报道恩培多克勒是一名医生(A 1 = P 24)和西西里医学学派的创始人。对他这一声誉的证据已经出现在公元前五世纪晚期的希波克拉底的《古代医学》中,该书批评了恩培多克勒将自然研究与医学结合起来的观点(A 71 = R 6)。最具挑衅性的是,据说他曾将一名死去的女人复活,并在他的一生中被崇拜为神(A 1 = P 29),这些叙事显然是从他的诗歌中夸大而来(B 112.4 = D 4.4)。与同时代人一样,恩培多克勒据说游历广泛,访问了 445/4 年的图里,奥林匹亚和其他伯罗奔尼撒半岛地区。他的敌人可能将这种缺席视为放逐这位哲学家的机会(A 1 = D.L. 8.67)。关于他的死亡的报道混乱不堪。我们可以确定他并没有像古代普遍认为的那样跃入埃特纳火山(Chitwood 1986)。他可能死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但仅此而已(A 1 = P 29.71b–72)。

尽管恩培多克勒的作品未能完整保存下来,但他在哲学家、评论家、医生和自然科学家中享有活跃的后世声誉。根据《传记集》的记载,恩培多克勒创作了两首诗歌,《自然论》和《净化》。古代还将其他各种作品归于这位哲学家,包括一首致阿波罗的赞美诗、一首关于泽克西斯入侵的诗歌、医学文本、悲剧、讽刺诗和政治论文,但这些都缺乏确凿的证据。对《自然论》和《净化》中现存碎片的解释在现代学术界引发了激烈争论,其中一个问题是,它们是否真的构成了两部作品,如《传记集》所称,还是像一些近期学者所主张的一个单一哲学项目(Osborne 1987, Inwood 2001, Trépanier 2004, Janko 2005)。后者这种异端的观点得到了最新斯特拉斯堡帕普鲁斯的发现的进一步支持(Martin & Primavesi 1999, Primavesi 2008),该帕普鲁斯包含了《自然论》的一部分,其中的几行传统上被归于《净化》。这一发现动摇了物理学说与宗教学说分离的概念,表明如果这确实是两部作品,它们在主题上比以往理解的更为密切相关。然而,由于这两部分的主题(如果它们确实属于一首诗)足够独立,我们在这里将它们分开处理。第一部分主要涉及整个物质世界的形成、结构和历史,以及其中动植物的形成;第二部分涉及道德和净化。为方便起见,本文使用了这两个碎片集的传统名称。

2. On Nature2. 论自然

恩培多克勒的《自然论》是一部大胆而雄心勃勃的作品。它分别面向缪斯卡利奥佩、恩培多克勒的门徒帕维西亚斯,以及阿克拉加斯更广泛的社区(Obbink 1993)。这首诗的权威性源自对神灵灵感的呼唤。然而,恩培多克勒的缪斯并没有阻止收信人必须在认知上接受作品信息的劳动(B3 = D44; B 4 = D 47)。与传统的教诲诗歌一样,恩培多克勒培养了一种“师徒”关系,并承诺帕维西亚斯一种超越他人的凡人智慧(B 2 = D 42)。《自然论》包含了物质的本体论,排除了完全的毁灭或生成,并且有一个宇宙起源论,通过恩培多克勒的四大基本元素的聚合和分离,受到爱和争斗的力量的驱动。随后,这首诗转向了动物起源学和生物学,以及对认知和感知的反思。

根与力量

自然论的基础是一切都由四个根构成的说法;这些根由两股相对的力量——爱和争斗——所驱动。

  • 首先听说一切事物的四个根源:

  • 宙斯,闪耀的神,赐予生命的赫拉,阿伊多涅斯

  • And Nêstis, who moistens with her tears the mortal fountain. (B6 = D 57)

由于根据神祇的名称而不是传统的火、土、风和水元素的名称来确定根源,因此存在对应哪个神祇与哪个根源相对应的竞争性解释。尽管如此,人们普遍认为这段文字指的是火、土、风(即上层大气中的以太,而不是我们在地球上呼吸的空气)和水(参见 B 109 = D 207)。亚里士多德认为恩培多克勒是第一个清晰区分这四种元素的人(《形而上学》985a31–3)。然而,根源具有神祇的名称表明每个根源具有积极的本质,而不仅仅是惰性物质(Rowett 2016)。这些根源和力量是永恒的,且平衡相等,尽管爱和争斗的影响时高时低(B 6 和 B 17.14–20 = D 57 和 D 73.245–51)。

在迪尔斯-克兰兹的片段 17 中,恩培多克勒似乎在谈论整个物质世界时,陈述了关于根源和力量关系的基本论点

  • 我将说两件事:有时它们(即元素)只增长为一。

  • Out of many, at another time again they separate to be many out of one.在许多中,又在另一个时间分离,从一个中分离出许多。

  • And double is the birth of mortal things, double their death.并且凡人类事物的诞生都是双重的,它们的死亡也是双重的。

  • 对于一个(即出生)是由所有事物的聚集而诞生和毁灭的。

  • 当另一者被分开时,它得到滋养并飞散开来(?)。

  • 并且这些元素不断地持续交换它们的位置。

  • 有时候,通过爱,一切汇聚成一体

  • 有时候,每个人都被仇恨之神恩培多克勒所带走。

  • 因此,就在他们学会从众多中融合为一的程度上,

  • 并且相反地,再次分离的那个,最终变得很多

  • 在这种程度上,它们变得如此,它们没有一个坚定的寿命;

  • 但就其不断地不断地交换位置而言,

  • 在这种程度上,它们总是固定在一个圆圈中。 (B 17.1–13 = D 73)

这个方案的全面对称性立即让人印象深刻。它似乎涉及到生成和消逝,诞生和死亡,并且以一种优雅的平衡方式来处理。四种根源在爱的作用下汇聚并融合,然后被冲散。同时,元素在亲和力原则下对同质化有着积极的驱动力(Primavesi 2016)。虽然这段描述了某种力量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但也描述了一个循环。一种力量并不最终战胜另一种;相反,它们的主导时期在不断交替中相继发生。这个方案的全面对称性立即让人印象深刻。它似乎涉及到生成和消逝,诞生和死亡,并且以一种优雅的平衡方式来处理。四种根源在爱的作用下汇聚并融合,然后被冲散。同时,元素在亲和力原则下对同质化有着积极的驱动力(Primavesi 2016)。虽然这段描述了某种力量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但也描述了一个循环。一种力量并不最终战胜另一种;相反,它们的主导时期在不断交替中相继发生。

恩培多克勒认为,这些根和力量既不会消失,也不会有任何东西添加到它们之中。它们是刚刚描述的循环戏剧的永久组成部分。

  • 因为它们在年龄上都是相等和相同的

  • 但每个人都掌管着不同的荣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

  • 他们轮流主宰,随着时间的循环。

  • 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东西被添加,也没有缺少;

  • 如果它们完全消失,它们将不再存在。

  • 这里的整体,究竟是什么能够增加它,又从何而来?

  • 它怎么可能被完全摧毁,因为没有任何东西是空无的呢?

  • 但这些本身就是,但是通过其他人的运行

  • 它们现在变成这样,现在变成那样,每次都是持续相似。(B 17.27–35 = D 73.258–266)

我们在巴门尼德的诗中发现类似的术语,他认为一切都是一体的,而且它并不产生

  • 并且并非,也不会在某个时候,因为它现在是,一起,整体

  • 一、连续。你能寻找它的诞生吗?

  • 它是如何生长的?(B 8.5–7 = D 8.10–12)

恩培多克勒认为,巴门尼德思想的一个臭名昭著的后果是我们经历的多样性和变化世界的不可能性。相比之下,恩培多克勒主张存在永恒实体的多样性,即根源和力量。通过将多样性纳入他的论述中,他可以解释我们经历的变化世界是在永恒力量的影响下,持久根源的组合和分解。

2.2 宇宙起源

宇宙起源是由四种根和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所致。每种根都有其特定的本质。有些——如火和水——传统上被视为对立的;另一些——如火和空气——被视为相容的。然而,恩培多克勒并不认为这些根的特定本质会导致它们自行组织成宇宙。因此,他引入了爱和争斗。爱的作用是将不同类型的根结合在一起,使它们和谐共存。它通过在不同类型的根之间灌输相互吸引来实现这一点;没有爱,这些根就不会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虽然爱确实会将相似之物从相似之物中分离出来,但它并不是通过引起相似根之间的互相排斥来实现这一点。相比之下,争斗通过在不同类型的根之间灌输互相排斥来将相似根聚集在一起。争斗的工作是用互相排斥来取代爱所灌输的不同类型根之间的吸引力。在宇宙的历史中,这些力量相互争斗,以不断变化的强度共存,贯穿宇宙及其生物的生成和消逝过程中。

所有评论家都认为 B17.1–13(=D 73.233–244)的这一段是基础,但他们的解释各不相同,有时相去甚远。在传统的解释中(参见奥布莱恩 1969 年,赖特 1981 年),这一段谈到了一个由两部分对称宇宙循环组成的情形,这种循环无休止地重复自身。我们可以追溯一个循环的历史,从所有根源完全统一、完全混合并在爱的完全支配下静止的时刻开始,这是一种让人想起巴门尼德的球形“是什么”的形象。然后,冲突进入并开始将根源分开,直到最终所有根源完全分离成明显的、独立的火、气、土和水的团块。在这一点上,爱开始将根源统一,直到它们再次完全混合,另一个循环开始。在每个循环的一半中,随着分离或统一的进行,都有一个宇宙起源(宇宙或有序世界的生成)和一个动物起源(动物的生成)。在第一个半循环中,在冲突的影响不断增强下,宇宙和动物逐渐形成。在第二个半循环中,在爱的影响不断增强下,再次形成宇宙和动物。我们将从认为存在双重宇宙起源的传统解释开始,然后再看看第二种解释流派,即只有一个宇宙起源的情况。

Empedocles 提出了一个阶段,即爱完全占主导地位,一切都统一成一个球体(B 27 and 29 = D 89 and 92)。由于这种球形统一包括根源,它们很可能彼此彻底混合在一起(另一种观点见 Sedley 2016)。这个球体是宇宙形成的初始阶段;它本身不是一个宇宙。在这一点上,冲突开始渗入这个球体(B 30 and 31 = D 94 and 95)。结果是将根源分离成一个宇宙(A 49 = D 99a–b)。后者需要将根源分离成可识别的地球、空气、水和火的团块(B 38 = D 122),尽管每个团块内可能仍然存在一些(大大减少的)每个根源的存在。地球、水、空气和火的根源将在各自的团块中占主导地位,使它们能够被识别为这样的物质。地球团块位于中心;水几乎环绕着地球。空气形成下一层。从外围的火到太阳作为一个独特的实体。这种地心形成是古人通常认为是我们的宇宙。由于是冲突将根源分开,因此所描述的宇宙起源学很可能依赖于冲突的影响。

恩培多克勒也描述了一个时期,当冲突分开了根源。这种分离是完全的,与在爱的影响下形成的完全混合的球体相对立。

  • 当冲突达到最深的深度

  • 在涡流中,爱已经成为漩涡中心

  • 在她的统治下,所有这些(即元素)汇聚在一起,成为唯一的一体。

  • 每个人来自不同的地方,不是粗暴地,而是心甘情愿地(B 35.20–23 = D 75.3–6)

首先,这种有些神秘的描述表明,分裂根源的冲突的手段是一个漩涡。像土这样的重元素沉淀在中间,而像火这样的轻元素被推到外围。这种提到漩涡的暗示也意味着,冲突的主导性质被我们所知的宇宙的旋转运动所特征化。此外,这个片段暗示了冲突的统治结束和爱的统治开始,因为这个原则开始渗透到元素中。这段文字的后半部分描述了爱的统一效应。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开始考虑恩培多克勒循环的传统和非传统解释之间的差异。在传统解释中,如上所述在碎片 30 和 31 中的分离(= D 94 和 95),首先由冲突产生了一个宇宙,冲突的持续影响逐渐增加了分离。最终,当冲突完全占主导地位,如 B35(= D75)中所描述时,根源被彻底分离到各自的位置,每个根源构成一个完全独立的质量,其中没有任何其他根源的任何部分存在,宇宙及其所有运动被摧毁。这些解释认为,在由完全分离到完全统一的反向进展中存在另一种宇宙起源,受到爱的影响。当然,基本原则的对称性可能暗示着第二种宇宙起源。然而,在恩培多克勒的诗歌遗迹中,我们并没有找到另一种宇宙起源的描述,即在爱的影响下发生的宇宙起源。当然,我们没有找到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考虑到文本的片段性质。事实上,亚里士多德在多个地方(《天体论》II 13,295a29;《成因与败坏》II 7,334a5)暗示恩培多克勒致力于这样的第二宇宙起源。但他说恩培多克勒回避坚持这样一种宇宙起源,因为假设宇宙是从已经分离的元素中产生的是不合理的,好像宇宙起源只能通过将元素从它们之前混合的状态中分离出来才能发生(《天体论》III 2,301a14)。

这些问题支持了第二种解释的观点(见 Long 1974,Bollack 1965–1969),仍然将 B 17(= D 73)的基本原则解读为恩培多克勒交替统治的时期。然而,他们认为只有一个宇宙起源和一个生物起源。在涡旋中,争斗主导以将根分开到各自的位置,粉碎了爱的圆球。争斗创造了独立的元素,使它们能够被爱重新组合以形成宇宙。正如上文所述,这将是其他根的某些部分相互混合的状态。爱发挥影响力,形成宇宙(包括具有大陆陆地、海洋、河流、风、太阳、月亮、季节、行星、星星等的世界秩序)。通过适当比例的根的混合,产生各种形式的动物生命。最终,动物和宇宙都会因为爱完全重新统一根而灭亡。因此,最终,圆球恢复,宇宙终结。根据这种解释,由于爱的力量不断增强,产生了单一的宇宙起源和交替由爱和争斗主导的单一生物起源。单一宇宙起源和生物起源的概念具有吸引力,部分原因是因为它呼应了其他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观点。

十二世纪拜占庭学者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和《物质生成与毁灭论》的注释的发现和出版(Rashed 2001, 2014)保存了一个详尽的宇宙时间线,描述了爱和争斗统治的情况,这进一步分裂了学术界的观点。这些注释记录了爱的力量增加了六十个时间单位;一个完美的球体持续了四十个单位;争斗的统治持续了六十个单位。Primavesi(2016)将这种比例与毕达哥拉斯的数字哲学联系起来,通过双十字数的结构。然而,关于这些注释中的时间线与恩培多克勒的哲学体系的真实性仍存在争议(Osborne 2005)。

2.3 Zoogony2.3 动物起源论

到目前为止,我们主要集中在宇宙的生成上。然而,力量和根源的相互作用也解释了动物的生成和毁灭。

  • 但是,当光与人类 (?) 中的以太混合时..

  • 在野兽或灌木丛的竞赛中

  • 或者是关于鸟类,然后...出生;

  • 但当它们被分开时,这反过来被称为“不幸的命运”

  • 依法(themis), 我自己也以同样的方式应用它 [即,这个术语]。 (B 9 = D54)

恩培多克勒使用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形象来说明根混合以产生动物

  • 当画家给五颜六色的祭品上色时,

  • 由于他们的技艺,这两位男士都非常精通自己的艺术

  • 他们手中握着许多色彩的颜料

  • 然后,将它们混合在一起,一些更多,一些更少

  • 他们从这些元素中组合出类似于一切事物的形态

  • 创造树木、男人和女人

  • 野兽和鸟类,水中滋养的鱼类

  • And long-lived gods, the greatest in honors:并且长寿的众神,最受尊崇的:

  • 以此方式,愿你的思维不致于陷入错误,即认为它来自别处(即不是来自四个基本根源之外)。

  • 那就是所有无数可见的有限生物存在的根源

  • 但要确切知道,一旦你听到了神的话语。(B 23 = D 60)

尽管这个类比似乎描述了爱如何结合不同的根源,正如我们将看到的,恩培多克勒将动物诞生与两种力量的影响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区分两组片段,讲述了生物形成的方式。第一组讲述了奇幻的事件和生物;第二组讲述了听起来自然的事件和生物。

让我们从奇妙之处开始。恩培多克勒说,曾经有一段时间,独立的肢体自行四处游荡。

  • 从中(即地球)开花了许多没有脖子的面孔。

  • 赤裸的手臂四处游荡,失去了肩膀

  • 眼睛独自四处游走,没有眉毛。 (B 57 = D 157).

漫游和迷失暗示着无目的和无序的运动(因此,某种程度上受到了纷争的影响)。然后,这些分离的肢体以随机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奇幻的生物。

  • 许多人长出了双倍的脸和双倍的胸部

  • 人类的种族-牛群,而其他人则相反地涌现起来

  • 牛头人的生物,从人类混合而来

  • 女性的生物配备了阴影般的生殖器。(B 61 = D 156)

在这些片段中,从分离到组合和合作发生了变化(Sedley 2016)。组合和合作当然是爱的工作。当然,这个阶段是否也产生了非奇幻生物,例如牛头牛,尚不清楚。亚里士多德似乎认为是这样,因为他说其中一些组合适合生存(Physics. II 8, 198b29)。

在第二组片段中,我们找到了关于当今生物形成方式的解释。

  • 如此,火焰分离,将夜晚的树苗拔起

  • 许多哭泣的男人和女人—

  • 请听。因为我的故事并非无目的,也非无知。

  • 首先,完整的轮廓从地球上涌现

  • 拥有一部分水和热量。

  • 这些火焰向上升起,希望达到与它相似的东西

  • 迄今为止,它们还没有展示出可爱的肢体结构

  • 不是声音和属于人类的器官。(B 62 = D 157)

这个阶段产生了最早期的人类形态,它们是土生土长的,但尚未展现出完全的人类特征。最终,从这些形态发展出了我们今天所知的男人和女人(B 63–65 = D 164, 162, 171, 172)。在这一点上,性繁殖成为恩培多克勒的论述重点。然而,这第一个阶段始于元素的分离,正如碎片的第一行所示,因此它涉及到了一些斗争的影响。

据提出,从离散的颈部、手臂和眼睛到人类和动物现有的复合身体,是一种通过自然选择的演化的预期(Sedley 2016)。也就是说,单肢体生物彼此连接以产生在环境中成功存活的临时化合物,最终开始繁殖自己。

在传统的解释中,这些片段描述了两种动物诞生学,一种在爱的影响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另一种在争斗的主导影响下。因此,由爱的作用产生的生物属于爱统治时代,而由争斗带来的生物属于争斗统治时代。相比之下,在第二种解释中,只有一种动物诞生学,这种情况发生在爱的影响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尽管争斗仍然存在。因此,在不同的宇宙周期中并没有发生两种动物诞生学;相反,在从完全被争斗主导到被爱主导的过程中,爱和争斗之间存在波动。这个问题受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的影响。1994 年,在斯特拉斯堡的国家和大学图书馆,一份纸莎草被确认为包含了恩培多克勒的诗歌的广泛片段;其中一些材料直到现代读者之前都是未知的。在这一发现之后,一些学者认为新发现的材料加强了传统阅读的力量。例如,特雷帕尼埃(2003)认为,d 集(见马丁和普里马韦西 1999:144-149)加强了以争斗影响下进行的一种动物诞生学的先前证据,这与在爱的影响下进行的动物诞生学是完全不同的。反过来,不同的动物诞生学意味着不同的宇宙诞生学。

然而,双重生物发生学意味着动物或它们的部分将通过一种分离过程产生。由于在增加的爱下展示的生物发生学被证明是一种导致可行生物的部件组装,因此,通过类推,增加的争执下的生物发生学应该是导致可行生物或被判定进一步分解的部件的整体分裂。因此,传统主义者的任务是在手稿段落中找到清晰显示产生可行生物或其部分的分裂的证据。反过来,这种分裂必须明显属于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争执不仅仅是占主导地位 - 毕竟,他们的对手承认爱和争执的影响存在波动 - 而是正在实现完全分离。虽然传统主义者已经提出了他们声称是这种证据的手稿段落,但这些主张并未没有受到挑战(参见 Balaudé 2010 和 Laks 2001)。在持续的学术辩论中,也许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材料提供了一些 - 不是毫无争议的 - 双重生物发生学证据。

这些阶段的顺序问题,也许并不像恩培多克勒提出的那样重要,重要的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恩培多克勒都提出了通过爱和争斗的竞争原则来解释生物的方式。虽然每种根源都有其特定的品质,但仅凭这些品质本身是不足以解释宇宙及其生物是如何产生的。除了火、气、土和水的相互作用外,还必须有其他力量在起作用,才能拥有我们生活的世界。因此,这四种根源,以及其特定的品质,并不是自然对立到无法结合,而是既能互相排斥又能聚集在一起。一方面,我们的世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根源由于争斗而被证明是对立的结果;另一方面,它们也通过和谐其特定品质来结合而聚集在一起。当和谐是一种创造力时,爱如何实现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谐可能对立的解释在根源的比例混合的概念中达到了重要的深度。恩培多克勒说,肉体和血液由大约相等的土、火、水和以太(B 98 = D 190)组成。另一种元素的比例产生了骨头(B 96 = D 192)。因此,适当的平衡使根源和解对立。然而,无论我们如何阅读爱和争斗的循环,这种潜在对立根源的和谐只是一个阶段。在爱的领域中,产生各种生物的比例让位于根源的均质混合。

这些碎片似乎与古代医学有关,其理论是热与冷、干燥与潮湿的适当混合构成了身体的健康状态(请记住我们被告知恩培多克勒既是医生又是哲学家和诗人)。然而,现存的碎片并未显示出与医学解释的详细联系。血液混合物中的等量比例似乎与另一种解释有关。在恩培多克勒对生物过程的描述中,血液扮演着核心角色,我们现在转向这一点;除其他事项外,这是人们思考的方式(B 105 = D 240)。看起来,等量混合使得可以区分所有事物(因为当然,所有事物都由四种元素以不同比例构成)。

2.4 Perception/Cognition2.4 知觉/认知

恩培多克勒是否区分感知和认知并不清楚。当然,古代的传统,如亚里士多德所展示的,仅将感知的描述归因于他,这是基于以下内容的。

  • 因为是通过土地我们看到土地,通过水我们看到水

  • 通过神圣的以太,以太,以及通过毁灭性的火焰,火焰

  • And fondness by fondness, and strife by baleful strife. (B 109 = D 207)

如果我们将“看到”(opôpamen)解释为感知,那么这种描述表明这种感知是通过外部元素与内部元素的相似性来实现的。然后,由于感知者中的根和原则与感知对象中的根和原则相关,该段暗示着一方中的元素对应于另一方中的元素。当然,这段文字并没有清楚地说明这种对应是如何导致对颜色和形状的感知的。然而,恩培多克勒能够通过“流出物”来解释,感知对象中的元素如何影响感知者中的元素。一切都会释放出流出物(B 89 = D 208)。这些是不断从物体中流出的微小颗粒。然后,我们可以理解这种对应的一半;来自感知对象的流出物流向感知者,特别是感知器官。然后,火的流出物将与眼中的火接触。基于此,由于火等是白色的,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关于火以及其他根如何负责颜色感知的解释。然而,这些解释并不涵盖对爱和争斗的感知,后者似乎依赖于推理(B 17.21 = D 73.252)。

有人认为 B 109 (= D 207) 暗示的概念比感知更普遍,面对这样的困难。如果 opôpamen 包括理解和知识(就像在爱和争斗的情况下看起来那样),那么恩培多克勒并非在谈论外部和内部元素的相遇。相反,他暗示了一种更抽象的操作,我们在其中获得对根源和力量的理解,而不仅仅是感知它们(参见 Kamtekar 2009)。然而,两项最近关注颜色感知的研究暗示 B 109 (= D207) 描述了感知(Ierodiakonou 2005 和 Kalderon 2015: 1–16)。

恩培多克勒在另一段文字(B 84 = D 215)中,无论 B 109 是否涉及感知,他在谈论眼睛功能时专注于感官的方式。

  • 就像有人在上路之前为自己制造灯笼一样,

  •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团闪耀的火焰

  • 适合,作为抵御一切风的保护,灯笼外壳

  • 散播着狂风的气息

  • 当光线,尽管更加纤细,跃出到外面时,

  • 门槛上洒下它未受损的光芒

  • 因此,在阿芙洛狄忒将包裹在膜中的奥吉斯火用爱的桩子固定之后,

  • 她将着眼的 Korê 倒入薄纱中

  • 这些物体挡住了周围流动的水深

  • 但允许火通过到外面,因为它更细,他们已经用奇妙的漏斗钻过的地方。

在灯笼中,火焰被亚麻屏蔽,但光线仍然穿过亚麻。因此,眼睛有一层膜,火焰通过眼睛内部的膜出去。这种对眼睛的描述涉及到恩培多克勒的另一个重要观念:眼睛的表面有通道,火焰从中流出。然而,也有可能从物体中向相反方向流出。这种可能性暗示了恩培多克勒的另一个重要观念。在柏拉图《美诺篇》中的一个著名段落中,苏格拉底被认为在阐述恩培多克勒的感知理论,感知的对象向感知器官发出流出物。在这个描述中,还有一种区分不同感知类型的方法。来自物体的不同大小的流出物与不同器官中形状相似的开口或孔相匹配。然后,颜色是从物体中流出并适应眼睛孔的流出物(A 92 = D 209)。因此,对颜色的感知基于眼睛孔的形状与从感知对象流出的粒子的形状之间的对应关系。

恩培多克勒对心灵功能的描绘似乎也基于亲和力的哲学。从恩培多克勒认为心脏周围的血液非常适合认知这一观点来看,其唯物主义基础是明显的。

  • 在回春之血的海洋中滋养,在回春之血的海洋中滋养,

  • 在人类所称之为思想的一切之上:

  • 对于心脏周围的血液对于人类而言是他们的思想。(B 105 = D 240)。

恩培多克勒认为思维是一种“许多游荡肢体的混合”(B 16 = D 51),在他看来,思维也是由混合比例(Palmer 2019)所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是由地、水、空气和火的混合(A 86 = D 237)所产生的。有人认为血液中四种元素的大致均匀分布使其非常适合认知(Long 1966)。尽管认知和感知都是基于亲和力运作的,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太清楚。根据传统解释,认知似乎并不依赖于感官。在血液周围的心脏区域也没有一个单一的“指挥中心”,用于传递来自感官器官的流出物。相反,认知本身就是一种感官。这种唯物主义的认知观最近受到了质疑(Curd 2016)。由于恩培多克勒坚持认为一切事物都有一部分思维(B 110 = D 257),那么这必须包括那些没有血液的事物。对于人类来说,心包血可能会作为感官数据、评估和判断的指挥中心。

然而,无论我们如何解释认知过程,都清楚地认识到思想具有极大改变个体构成的潜力

  • 如果,依靠你坚实的思维器官(prapides)

  • 以纯粹的努力,你仁慈地凝视着它们

  • 他们(即元素)将在你一生中始终存在于你身边。

  • 并且许多其他好事将从他们那里来到你身上。对于这些事物本身,恩培多克勒

  • 根据每个人的天性,是什么让每件事物在一个人的性格中成长。

  • 但如果你贪求不同的东西,比如在人类中

  • 无数的痛苦使他们的思维变得迟钝

  • 当时间流转,他们肯定会很快抛弃你

  • 在他们渴望重新加入属于他们的种族的愿望中。

  • 请知道,一切事物都有感知(phronesis)并具有思维的一部分(noema)。 (B 110 = D 257)

恩培多克勒的哲学纲领的接受被设想为依赖于他的元素混合的唯物主义学说。其被受访者采纳取决于对真理敏感的构成。然而,一个人仍然有能力在智慧上不断增长(Sassi 2016)。或者,门徒将越来越容易在认知上受到腐蚀,“迟钝”。哲学家提奥弗拉斯托报告说,恩培多克勒将个体的气质归因于血液中元素的更或更少有利的混合,这决定了聪明、懒惰和冲动的个体(B 86 = D 237)。恩培多克勒的哲学纲领的接受被设想为依赖于他的元素混合的唯物主义学说。其被受访者采纳取决于对真理敏感的构成。然而,一个人仍然有能力在智慧上不断增长(Sassi 2016)。或者,门徒将越来越容易在认知上受到腐蚀,“迟钝”。哲学家提奥弗拉斯托报告说,恩培多克勒将个体的气质归因于血液中元素的更或更少有利的混合,这决定了聪明、懒惰和冲动的个体(B 86 = D 237)。

这可能并非巧合,血液中元素的平衡产生的思维,与在受到爱的影响下在恩培多克勒的球体内发现的元素平衡相近。这表明认知应与爱联系在一起。但完美认知的失败应与血液中元素混合的不完美相关联,这必须归因于冲突的共存(Long 1966)。

净化

恩培多克勒的韵文诗《净化》的标题可能并非原创;然而,这个标题为其内容提供了宝贵的指引。净化或清洁(καθαρμός)可以在污染之前(以避免其发生)和之后(以消解其力量)进行。用水或血进行的仪式和象征性洗涤是净化的,选择性地避免有害做法也是如此。先知认为身体的净化可以消除疾病;同时,毕达哥拉斯派和俄耳甫斯秘教徒显然将净化理解为灵魂从身体中解放出来。缪塞斯和厄庇米尼德斯也有《净化》与他们的名字相关联。这些关联中的任何一个或者所有这些可能吸引了这个标题与恩培多克勒的作品联系起来。

除了相对罕见的《净化》中的明确引用外,学者们一直很难确定哪些片段来自这部作品,而不是来自《自然论》,并且通常坚持将“仪式”主题视为决定性因素。此外,内部受众似乎不是单个个体,而是阿克拉加斯的人民,因此第二人称复数的称呼经常被视为《净化》的证据。恩培多克勒在开头宣称自己的神性和预言以及治疗能力,面向他的同胞市民。随后,《净化》的片段透露了一项古老的法令和一个关于堕落恶魔的“必然神谕”,作为他们与争斗结盟的惩罚,通过流血和伪证(B 115 = D 10 和 11)。在被污染后,恶魔被元素逐渐拒绝,并被驱逐出神圣之地,被放逐 30,000 个季节。恩培多克勒透露他自己也是这个宇宙漫游者的一员。投生有潜力赎罪恶魔的罪行,通过作为植物、动物,最终是人类的一系列生命,他回到了众神的宴会。但为了达到这种开明的状态,恶魔必须遵守严格的道德计划,拒绝肉食、豆类和月桂叶,以及异性恋性行为。这些规定构成了对传统希腊宗教的激烈控诉。

转世由爱和争斗的四个根源所控制,将净化与《自然论》的物理学说相一致。然而,在这里,物质、吸引力和排斥力的影响对人类至关重要。争斗引发了神圣统一的最初崩溃,创造了降临到轮回中的恶魔。他们回归对爱的崇拜,最终实现了回归神圣。恩培多克勒生动描绘了早期人类对她平和崇拜的场景;这个近乎黄金时代与那些谴责传统祭祀和食肉的片段形成鲜明对比,语言充满了阿伽门农祭祀伊菲根尼亚和泰斯忒斯吃自己孩子的食人盛宴的意象。对爱的崇拜使得回归神圣成为可能。最终,恶魔升起为神灵;他们从流放中解脱,享受着幸福的生活(B 146 and 147 = D 39 and 40)。

3.1 轮回

恩培多克勒的哲学纯化计划中,转世是核心。这一教义在奥菲斯主义信徒和毕达哥拉斯学派中已有追随者,恩培多克勒无疑借鉴了这一突出的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传统,提倡自己的轮回转世(Kingsley 1995,Palmer 2019)。 轮回的一个部分始于爱的完全统治通过宇宙,而冲突被流放出四根根源。在这些根源融合后,冲突“跃”而起,成为由必然性主导的违背神圣法令的神祇所污染的推动者。这引发了新降临的恶魔被放逐和流浪的连锁反应,这在传统上被视为纯化的一部分(O’Brien 2001):

  • 存在一个必然的神谕,神明的一个古老法令

  • 永恒,由广泛的誓言封存:

  • 每当有人通过犯罪玷污他的肢体,通过谋杀(murder)

  • <...> 谁通过发誓而犯了错误

  • 恩培多克勒所说的神灵(daimones)中,那些被分配了长寿命的

  • 必须远离幸福者,漫游三万个季节

  • 在这段时间里,不同形式的有生命的存在不断成长

  • 交换生命中痛苦的道路。

  • 对于以太的力量将它们驱赶向大海

  • 海洋将它们吐向地球表面,地球将它们吐向光线

  • 他将它们投入到以太涡流中。

  • 每个人都从另一个人那里接受它们,但所有人都憎恨它们。

  • 我也是其中之一,现在是一个被流放出神圣之地的流浪者

  • 我依赖于疯狂的斗争。 (B 115 = D 10)

恩培多克勒的命运重新演绎了赫西俄德的《神谱》(775-806)中讲述的女神斯蒂克斯的特权,她在冲突和争吵出现后,用九年的流放惩罚了众神的伪誓。然而,就像在《自然论》中一样,四根根源至关重要——空气、水、土和火在轮回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逐渐将恩培多克勒从它们的影响领域中驱逐出去。关于轮回开始阶段的细节仍然令人困惑。在争斗的影响逐渐增强的哪个阶段,众神污染自己是模糊不清的,以及众神成为恶魔的确切条件也是如此。就像在史诗和悲剧中一样,可能存在“双重动机”:争斗引发了轮回,但恩培多克勒仍然要对其罪行负责。

惩罚是由于被神放逐和长时间的流浪而产生的;恶魔受到所有人的憎恶,并依赖争斗。 无论是宙斯还是哈迪斯都不会接纳它(B 142 = D 12)。一般人类的命运是严峻的。

  • Alas! Wretched race of mortals, miserable race!唉!不幸的凡人种族,可怜的种族!

  • 从这种冲突和这种呻吟中,你诞生了!(B 124 = D 17)

人物自言自语地悲叹道:“当我看到一个不熟悉的地方时,我哭泣和哀号”(B118 = D 14),并发现自己“远离荣誉和幸福的丰富”...(B 119 = D 15)。作为净化仪式的一部分,转世要求参与一个充满苦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所有生命注定要诞生、腐化和死去。这重申了《论自然》中的教义,即除了四个根源、爱和争斗之外,所有事物都是可朽的,这些根源和爱与争斗结合并分解物质。恩培多克勒叙述了他自己的溶解和重组。

  • 对我来说,我曾经既是一个年轻人又是一个女孩

  • 一棵灌木、一只鸟,以及一条跃出海面、航行的鱼。(B 117 = D 13)

恩培多克勒的恶魔漫游形成了一个“转世之梯”,在一个从动物到植物再到人类的循环中逐渐上升。这种化身的等级进一步细分,最高的植物层次是月桂树;最高的动物层次是狮子;而对于人类来说,是先知、诗人、医生和人类领袖(B 127, 146 = D 36, 39)。从理论上讲,这个循环适用于所有生物。这一考虑必然导致了反对流血和食肉的命令。

  • 你难道不会停止那些邪恶的谋杀吗?你难道看不到你不会停止那些邪恶的谋杀吗?你不会看到

  • 你们在心灵的疏忽中相互吞噬吗?(B 136 = D 28)

人类不知道轮回的循环,通过吃肉犯下谋杀。希腊语中“吞食”(δάπτοντες)的动词被用来描述野兽,突显食肉对人类的非人性化影响。神的誓言的法律语言回归到人类领域,在那里所有人都受到反对杀戮的命令的约束(B 135 = D 27a)。六步格韵律形式在恩培多克勒的作品中被用来将仪式性动物祭祀与人类牺牲等同起来,这在阿伽门农屠杀伊菲根尼亚的情节中是司空见惯的:

  • 父亲把自己变形的儿子举了起来

  • 割开自己的喉咙,带着祈祷——愚蠢的他!其他人束手无策

  • 当他们牺牲恳求者时;但他(即父亲),对呼喊充耳不闻。

  • 已经在他的房子里割断了喉咙,并准备了一顿邪恶的晚餐。

  • 以同样的方式,一个儿子抓住他的父亲,孩子们抓住他们的母亲

  • 并撕裂他们的生命,他们吞食亲人的肉。(B 137 = D 29)

恩培多克勒修改了“不生为最好”的格言智慧,考虑到他先前的过失

  • 唉,要是无情的白昼早些毁灭了我,

  • 在我设计可怕的行为围绕我的嘴唇。(B 139 = D 34)

这个片段在《自然论》中找到了一个几乎完全相同的对应,再次指向了被视为物理和仪式学说的基本统一。素食主义成为对肉食中固有的食人行为的解药,现存的碎片显示了类似的禁令,反对月桂叶(B 140 = D 32)和豆类(B 141 = D 31)。

在周期的早期阶段,随着更强大的爱,人类享受着一种繁荣与和平的黄金时代。在她的影响下,人类和动物和谐共处:野兽和鸟类变得温顺和温和(B 130 = D 26)。对于这些人类来说,对爱的崇拜拒绝了以血祭为代价,而选择了蜂蜜、没药、香水和祭品(B 128 = D 25)。早期人类历史因此塑造了在恩培多克勒的现代化中必须恢复的道德规范,以便变得纯净并在轮回中前进。在《净化》中对伦理道德的关注是对之前普雷萨贡学派讨论的根本转变(Barnes 1979)。戒除肉食、月桂、豆类和异性交会可能会将轮回置于人类操控的领域,因此《净化》具有一种启蒙讯息,有潜力加速恶魔从人类到神圣存在的转变。更具推测性的是,有人提出周期本身的运动可以根据人类的行动而改变(Osborne 2005),尽管这受到了质疑(Picot & Berg 2015)。

3.2 神祇和恶魔

在《净化》的碎片中,神圣的显赫是显而易见的。在一个介绍或导论部分中,恩培多克勒请求缪斯卡利奥佩帮助他关于“幸福的众神”的启发性论述(B 131 = D 7)。这些人物是谁?根据希波吕托斯的说法,恩培多克勒的众神包括四大元素——宙斯、赫拉、阿伊东尼斯和涅斯蒂斯——以及两种力量,爱和纷争(《一切异端的反驳》7.29)。每个人在诗歌中勾勒的轮回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纷争统治着恶魔的流放;元素憎恨并依次拒绝它;而对爱的崇拜则创造了恶魔恢复的条件。这种恢复到神格进一步扩展了众神的阵容,包括享有共同炉灶和宴会、没有人类痛苦以及免于毁灭的神祇(B 147 = D 40)。他们受到神圣“必然的神谕”的支配,禁止流血,并在发誓放弃后陷入轮回,成为像恩培多克勒那样的恶魔。

恩培多克勒将恶魔视为“得到长寿命的众神的一个子类”(B 115 = D 10),通过限定它们的不朽性,使它们适应了传统上与命运和保护人类的精神相关联的特点,正如赫西俄德(Erg. 122, 314)中所明显的那样。这个循环不断更新恶魔的身体;在一个片段中,一个女性主体被描述为“包裹在陌生的血肉之衣中”(B 126 = D 19),通常被解释为恶魔的形象。与此同时,这些片段默认了一些稳定的特质,这些特质逐渐被净化。在没有任何关于灵魂或无形载体的恩培多克勒讨论的情况下,学者们继续就恶魔的物质构成展开辩论,有人认为它是具体化的爱(Kahn 1960);是天体的无形印记(Therme 2010);或是根的化合物(Trépanier 2014)。可以推测,与根、爱和争斗不同,这些“长寿”的众神将在爱或争斗的完全统治下被解体(B 21 = D 77a)。

恶魔占据着短暂的形式,转世为植物、动物和人类。恩培多克勒提到它们在这些形式中徘徊了三万个季节。他们在地球上的流放被恩培多克勒生动地表达,他肯定了恶魔在转世时既不会到达宙斯的住所,也不会到达哈迪斯的宫殿(B 142 = D 12)。这是一段痛苦和失落的时期,强调了逃脱的重要性,即恶魔重返神格。化身似乎形成了一种“阶梯”。植物中最高级别的是月桂树,动物中是狮子。恩培多克勒论及人类:

  • 最后他们成为先知、赞美诗歌歌手、医生

  • And leaders for humans on the earth,

  • 然后它们开花成为众神,最受尊崇的。 (B 146 = D 39)

自古以来,这些人物被解释为道德理想类型,与爱密切相关。如果这是正确的,那么恶魔在这个周期的终点已经被纯化,摆脱了争斗。另一个建议是,与爱结盟和净化是不必要的,只要“服役时间”足以使恶魔晋升为神格(Picot-Berg,2015)。

恩培多克勒在爱与争斗的广阔宇宙变化中的位置问题可能是最重要的疑问。碎片并未明确指出如何将轮回融入在争斗下元素的最终溶解或在爱下完全混合的过程中。学者们对于处理这一问题的方法尚未达成一致意见(Marciano 2001)。更早的研究曾拒绝宇宙和神魔周期的兼容性(Diels 1898)。一个相关的解决方案是提出,神魔的周期是对爱与争斗的物理周期的神话镜像(Primavesi 2008)。更多时候,解释者试图将轮回的周期与通向一和众多的更广泛运动统一起来。这表明,神魔在再次获得神格之后并没有永恒的天堂。

4.《自然论》与《净化论》的关系

恩培多克勒的《自然论》和《净化》之间的关系是各种猜测的主题。曾经有人认为前者是一部科学著作,而后者是一部宗教著作。由于这些范畴被理解为对立的,因此它们之间根本没有关系;恩培多克勒只是写了两首不相容的诗。最近,随着这种严格的二分法的实用性看起来不太可信,评论家们开始将关于自然的教导视为与《净化》连续的。毕竟,两者都突出了爱和争斗。因此,自然受到完全相同的原则的统治,这些原则是理解伦理生活戏剧的关键,正如恩培多克勒所描绘的那样。了解自然的运作方式,人们会倾向于支持爱而不是争斗——特别是,人们会希望避免流血,这是我们思考和感知的方式,也是有意识生活的根本原则。这种方法看到自然哲学和宗教叙事之间的互补性。然而,根据斯特拉斯堡手稿,一些人主张更紧密的统一。例如,马丁和普里马维西专注于描述当争斗主导漩涡时,爱出现在其中心的整体 a 的一部分。这一描述反映了 B 35(= D 75)中描述的同一事件,除了根被爱团结外,还有某种人被爱团结。根据作者的说法,这些人是《净化》中具象化的恶魔;反过来,这些恶魔,通过具象化受到惩罚的周期即将结束,也是爱的粒子。因此,复合存在在争斗下的解体使这些爱的粒子摆脱了他们的具象化循环,并在漩涡中心的爱出现时团结在爱中(马丁和普里马维西 1999: 83–86, 90–95)。这样的解释可能意味着不是两首诗而是一首。然而,对于这类阅读方式所提供的文本支持的方式并未没有受到批评(见拉克斯 2002 年,博拉克 2005 年)。最近提出了第三种解释,认为这些作品之间强调的差异并不一定意味着建立了两个独立的文本,而是两个“层次”的教导:密传和外传(卡德 2005)。根据这种解释,事实上恩培多克勒是在向两个受众发表讲话,一个是一般的,代表着阿克拉加斯的人和第二人称复数,另一个是一群特殊的亲信,代表着对保萨尼亚斯的呼吁和使用第二人称单数。一般受众在公开讲座中接受有关净化自己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做到的指导。相比之下,内部圈子得到了宇宙内部运作的详细解释,更严格的恩培多克勒的恶魔学解释,以及独特的力量。

影响

作为恩培多克勒哲学在来世中成功的证明,这位哲学家拥有保存最多前苏格拉底片段的数量。他死后不久的知名度得到保证,因为在希波克拉底的《古代医学》中提到了他,作者在其中抗议说:

一些医生和专家(sophistae)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什么是人类,那么他就不可能了解医学 [...]。但他们所谈论的属于哲学(philosophiē),就像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和其他写过关于自然的人一样——人类从一开始是什么,他最初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他由什么构成。(A 71 = R 6)

这种成功的一部分必须归功于恩培多克勒作为一位诗人的声誉,他在表达和隐喻的启发性使用方面与荷马相媲美。

恩培多克勒的哲学理论也激起了后来者的极大兴趣。柏拉图经常提到他的名字,在《饮宴篇》中,他让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口中重新演绎了人类起源的版本,讽刺了恩培多克勒的爱与争斗以及恩培多克勒对人类物种进化发展的解释:一个以前的球形统一被分裂成两个,然后只有通过性爱的影响才能重新结合(O’Brien 2002)。亚里士多德也受到了类似的影响;除了柏拉图外,他提到没有比恩培多克勒更频繁的哲学家。他的批评范围涵盖了从恩培多克勒对元素生成的处理(R 8a),到爱与争斗作为动机原则的问题(A 42 = R 12 和 13),到地球的静止(R 14),到植物和动物的生长(A 70 = R 17),到动物有机体的生成(R 19)。他的继任者提奥弗拉斯特在他的《论感觉》中专门攻击恩培多克勒对视觉、听觉、嗅觉和思维的解释(A 86 = R 25)。菲利斯的提蒙在《Silloi》中嘲笑他对元素的运用(A 1 = R 37)。恩培多克勒在斯多亚派和伊壁鸠鲁派中仍然是一个试金石:伊壁鸠鲁的门徒赫马克斯写了一本二十二卷的《反对恩培多克勒》(Obbink 1988),而卢克莱修在他的《自然论》中对这位阿格里真人给予了充分的——尽管不是毫无保留的——赞美,称他“几乎似乎不是人类的产物”(A 21.21 = R 31.733;整部作品的完整翻译见 Rouse 1924)。克里西普据说解释了他诗歌的段落(R 40a–b),斯多亚派与恩培多克勒可能赋予一定重要性的火元素有所关联(A 31 = R 41)。萨卢斯特创作了一部完整的《恩培多克勒》,西塞罗向他的兄弟推荐(A 27 = R 36)。由于这一丰富的早期传统,对恩培多克勒的深入阐释在这些作者的评论以及早期基督徒的著作中一直延续到晚期古代。恩培多克勒对他的读者的不朽影响仍在持续。弗里德里希·赫尔德林未完成的《恩佩多克勒之死》草稿继续激发着现代分析(Foti 2006),尼采关于恩培多克勒的“死胎”悲剧最近得到了很好的处理(Most 2005),马修·阿诺德的《埃特纳上的恩佩多克勒》也是如此(Kenny 2005)。

Bibliography

  • Balaudé, Jean-François, 2010, Le savoir-vivre philosophique: Empédocle, Socrate, Platon, Paris: Bernard Grasset.

  • Barnes, Jonathan, 1979, The Presocratic Philosophers, 2 volumes,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 –––, 1984, 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 The Revised Oxford Translation, 2 volume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Bollack, Jean, 1965–1969, Empédocle, 4 volumes, Paris: Les Editions Minuit.

  • –––, 2005, “Empedocles: Two Theologies, Two Projects”, in Pierris 2005: 45–72.

  • Chitwood, Ava, 1986, “The Death of Empedocl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hilology, 107(2): 175–191. doi:10.2307/294601

  • Curd, Patricia, 2001, “A New Empedocles? Implications of the Strasburg Fragments for Presocratic Philosophy”, Proceedings of the Boston Area Colloquium in Ancient Philosophy, 17: 27–59. doi:10.1163/22134417-90000027

  • –––, 2005, “On the Question of Religion and Natural Philosophy in Empedocles”, in Pierris 2005: 137–162.

  • –––, 2016, “Empedocles on Sensation, Perception, and Thought”, in Ancient Epistemology, Katerina Ierodiakonou and Pieter Sjoerd Hasper (eds.), Logical Analysis and History of Philosophy/Philosophiegeschichte und logische analyse, Paderborn: mentis Verlag, 19: 38–57.

  • Diels, Hermann, 1898, “Über die Gedichte des Empedokles”, Sitzungberichte der 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63: 396–415.

  • [DK] Diels, Hermann and Walther Kranz, 1951–2, Die Fragmente der Vorsokratiker: griechish und deutsch, 6th edition, 3 volumes, Berlin: WeidmannscheVerlagsbuchhandlung.

  • Foti, Veronique M., 2006, Epochal Discordance: Hölderlin’s Philosophy of Tragedy,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 Hicks, R. D. (trans.), 1925, Diogenes Laertius. Lives of Eminent Philosophers, 2 volumes (Loeb Classical Library, 184-5),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Ierodiakonou, Katerina, 2005, “Empedocles on Colour and Colour Vision”, Oxford Studies in Ancient Philosophy, David Sedley (ed.), 29: 1–37.

  • Inwood, Brad, 2001, The Poem of Empedocles, Revised Edition,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 Janko, Richard, 2004, “Empedocles, ‘On Nature’ I 233–364: A New Reconstruction of ‘P. Strasb. Gr.’ Inv. 1665-6”, Zeitschrift Für Papyrologie Und Epigraphik, 150: 1–26.

  • –––, 2005, “Empedocles’ Physica Book 1: A New Reconstruction,” in Pierris 2005: 93–136.

  • Kahn, Charles H., 1960, “Religion and Natural Philosophy in Empedocles’ Doctrine of the Soul”, Archiv für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42(1): 3–35.

  • Kalderon, Mark Eli, 2015, Form without Matter: Empedocles and Aristotle on Color Percep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93/acprof:oso/9780198717904.001.0001

  • Kamtekar, Rachana, 2009, “Knowing by Likeness in Empedocles”, Phronesis, 54(3): 215–238. doi:10.1163/156852809X441359

  • Kenny, Anthony, 2005, “Life after Etna: The Legend of Empedocles in Literary Tradition”, in Pierris 2005: 17–30.

  • Kingsley, Peter, 1995, Ancient Philosophy, Mystery, and Magic: Empedocles and Pythagorean Trad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2002, “Empedocles for the New Millennium”:, Ancient Philosophy, 22(2): 333–413. doi:10.5840/ancientphil200222224

  • Kirk, G. S., J. E. Raven, and M. Schofield, 1983, The Presocratic Philosophers: A Critical History with a Selection of Texts, 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17/CBO9780511813375

  • Laks, André, 2001, “À Propos de l’édition de l’Empédocle de Strasbourg”, Méthexis, 14: 117–125. doi:10.1163/24680974-90000382

  • –––, 2002, “Reading the Readings: On the First Person Plurals in the Strasburg Empedocles,” in Presocratic Philosophy: Essays in Honour of Alexander Mourelatos, Victor Caston and Daniel W. Graham (eds.), Burlington: Ashgate, 127–137.

  • Laks, André and Glenn W. Most (trans. and eds.), 2016, Early Greek Philosophy Vol. V: Western Greek Thinkers, Part 2 (Loeb Classical Library, 528),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Long, A. A., 1966, “Thinking and Sense-Perception in Empedocles: Mysticism or Materialism”, Classical Quarterly, 16(2): 256–276. doi:10.1017/S000983880002992X

  • –––, 1974, “Empedocles’ Cosmic Cycle in the ’Sixties”, in The Pre-Socratics: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Alexander P.D. Mourelatos (ed.), Garden City, NY: Anchor/Doubleday Press, 397–425.

  • Gemelli Marciano, M. Luisa, 2001, “Le »demonologie« Empedoclee : Problemi Di Metodo e Altro”, Aevum Antiquum, NS 1: 205–235. doi:10.1400/24156

  • Martin, Alain and Oliver Primavesi, 1999,L’Empédocle de Strasbourg, Berlin and 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

  • Most, Glenn, 2005, “The Stillbirth of a Tragedy. Nietzsche and Empedocles”, in Pierris 2005: 31-44.

  • Obbink, Dirk, 1988, “Hermarchus, Against Empedocles”, Classical Quarterly, 38(2): 428–435. doi:10.1017/S0009838800037046

  • –––, 1993, “The Addressees of Empedocles”, Materiali e Discussioni per l’analisi Dei Testi Classici, 31: 51–98. doi:10.2307/40231039

  • O’Brien, Denis, 1969, Empedocles’ Cosmic Cycle: A Reconstruction from the Fragments and Secondary Sourc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2001, “Empedocles: The Wandering Daimon and the Two Poems”, Aevum Antiquum, NS 1: 79–179.

  • –––, 2002, “Die Aristophanes’ Rede im Symposium: der Empedokleische Hintergrund und seine philosophische Bedeutung”, in Platon als Mythologe, Neue Interpretationen zu den Mythen in Platons Dialoguen, Markus Janka and Christian Schäfer (eds.), Darmstadt: 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 176–193.

  • Osborne, Catherine (= C. Rowett), 1987, “Empedocles Recycled”, Classical Quarterly, 37(1): 24–50. doi:10.1017/S0009838800031633

  • –––, “Rummaging in the Recycling Bins of Upper Egypt: A Discussion of A. Martin and O. Primavesi, L’Empédocle de Strasbourg”, Oxford Studies in Ancient Philosophy, David Sedley (ed.), 18: 329–356.

  • –––, 2005, “Sin and Moral Responsibility in Empedocles’ Cosmic Cycle”, in Pierris 2005: 283–308.

  • Palmer, John, 2019, “Presocratic Interest in the Soul’s Persistence After death,” in Philosophy of Mind in Antiquity: The History of the Philosophy of Mind, Volume 1, John E. Sisko (ed.), London: Routledge, 2019: 23–43.

  • Picot, Jean-Claude, 2012, “Les dieux du fr. 128 d’Empédocle et le mythe des races”, Revue de métaphysique et de morale, 75(3): 339–409. doi:10.3917/rmm.123.0339

  • Picot, Jean-Claude and William Berg, 2015, “Lions and promoi: Final Phase of Exile for Empedocles’ daimones”, Phronesis, 60(4): 380–409. doi:10.1163/15685284-12341290

  • Pierris, Apostolos L. (ed.), 2005, The Empedoclean Kosmos: Structure, Process and the Question of Cyclicity. Proceedings of the Symposium Philosophiae Antiquae Tertium Myconense July 6th–July 13th, 2003, Patras, Greece: Institute for Philosophical Research.

  • Primavesi, Oliver, 2009, “Empedocles: Physical and Mythical Divinity”,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resocratic Philosophy, Patricia Curd and Daniel W. Graham (e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50–283. doi:10.1093/oxfordhb/9780195146875.003.0009

  • –––, 2008, Empedokles: Physika I. Eine Rekonstruktion des zentralen Gedankengangs, Berlin and New York: de Gruyter.

  • –––, 2016, “Empedocles’ Cosmic Cycle and the Pythagorean Tetractys”, Rhizomata, 4(1): 5–29. doi:10.1515/rhiz-2016-0002

  • Rashed, Marwan, 2001, “La chronographie du système d’Empédocle: documents byzantins inédits”, Aevum Antiquum, NS 1: 237–259.

  • –––, 2007, “The Structure Of The Eye And Its Cosmological Function In Empedocles. Reconstruction Of Fragment 84 D.-K”, in Reading Ancient Texts. Volume I: Presocratics and Plato, Suzanne Stern-Gillet and Kevin Corrigan (eds.), Leiden and Boston: Brill, 21–39. doi:10.1163/ej.9789004165090.i-230.8

  • –––, 2011, “La Zoogonie de La Haine Selon Empédocle: Retour Sur l’ensemble ‘d’ Du Papyrus d’Akhmim”, Phronesis, 56(1): 33–57. doi:10.1163/156852811X540419

  • –––, 2014, “La Chronographie Du Système d’Empédocle: Addenda et Corrigenda”, Les Études Philosophiques, 3: 315–342.

  • Rouse, W. H. D. (trans.), 1924, Lucretius. On the Nature of Things (Loeb Classical Library, 181),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Rowett, Catherine (= C. Osborne), 2016, “Love, Sex and the Gods: Why Things Have Divine Names in Empedocles’ Poem, and Why They Come in Pairs”, Rhizomata, 4(1): 80–100. doi:10.1515/rhiz-2016-0005

  • Sassi, Maria Michela, 2016, “Parmenides and Empedocles on Krasis and Knowledge”, Apeiron, 49(4): 451–469. doi:10.1515/apeiron-2015-0005

  • Sedley, David, 2016, “Empedoclean Superorganisms”, Rhizomata, 4(1): 111–125. doi:10.1515/rhiz-2016-0006

  • Therme, Anne-Laure, 2010, “Une tragédie cosmique: L’exil amnésique des daimones d’Empédocle”, in S. Alexandre and O. Renaut (eds.), Rationalité tragique, Zetesis: Actes des colloques de l’association, 1: 1–29.

  • Trépanier, Simon, 2003, “Empedocles on the Ultimate Symmetry of the World”, Oxford Studies in Ancient Philosophy, David Sedley (ed.), 24: 1–57.

  • –––, 2004, Empedocles. An Interpretation,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 –––, 2014, “From Wandering Limbs to Limbless Gods: Δαίμων as Substance in Empedocles”, Apeiron, 47(2): 172–210. doi:10.1515/apeiron-2012-0033

  • Wright, M.R., 1981, Empedocles: the Extant Fragments,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1. Reprinted Indianapolis: Hackett Publishing, 1995.

Academic Tools

Other Internet Resources

Aristotle | doxography of ancient philosophy | Plato | Presocratic Philosophy | Pythagoras

Acknowledgments

This is a completely rewritten and updated version of the entry on the Empedocles. See the link to the previous version in the Other Internet Resources, which was written by one of the co-authors of the present version.

Copyright © 2020 by K. Scarlett Kingsley <kkingsley@agnesscott.edu> Richard Parry

最后更新于

Logo

道长哲学研讨会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