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爱德华·伯格哈特·杜波依斯 Du Bois, W.E.B. (Robert Gooding-Williams)

首次发表于 2017 年 9 月 13 日星期三;实质性修订于 2023 年 12 月 20 日星期三

威廉·爱德华·伯格哈特·杜波依斯(1868–1963)相信他的生命只有通过参与他所称的“黑人问题”或后来的“种族问题”才能获得深刻的意义。无论这是否属实,很难想象有人在任何时候比 W.E.B.杜波依斯更深刻、更广泛、更微妙地研究了种族问题的许多方面。杜波依斯是一位活动家和记者,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小说家,评论家和哲学家,但正是种族问题统一了他在这许多领域的工作。

杜波依斯对我们对种族和种族问题的特定哲学理解做出了贡献,因为他将这些主题视为哲学思考的对象——事实上,正是通过与杜波依斯的作品互动,许多当代哲学家开始欣赏种族和与种族相关的问题作为哲学反思的富有成果的主题。通过他在社会哲学、政治哲学和艺术哲学领域的工作,杜波依斯实际上创立了哲学与种族的领域,从而动摇和修订了我们对哲学探究的适当范围和目标的看法。


杜波依斯的生平和主要著作

1868Born, William Edward Burghardt Du Bois, Great Barrington, Massachusetts, February 23.

1884

Great Barrington High School 毕业生。

1885

进入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费斯克大学,以大二学生身份入学。

1888

从菲斯克获得学士学位。在奥托·冯·俾斯麦上发表毕业典礼演讲。作为大三学生进入哈佛学院。

1889–90

与威廉·詹姆斯、乔治·桑塔亚纳和 F.G.皮博迪一起上哲学课。

1890

毕业于哈佛学院,获得哲学学士学位,优等毕业。在杰斐逊·戴维斯上发表毕业典礼演讲。

1892

获得斯莱特基金资助,前往柏林的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学习,在那里与年轻德国历史学派领袖古斯塔夫·冯·施莫勒密切合作。

1893

斯莱特基金资助延长一年。

1894

被斯莱特基金拒绝进一步援助。 无法满足获得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博士学位的住所要求,返回大巴灵顿。 接受了在俄亥俄州泽尼亚的威尔伯福斯大学教授古典课程的任命。

1895

威廉·爱德华·伯格哈特·杜波依斯获得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他是第一位从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黑人。

1896

发表了他的博士论文《美国非洲奴隶贸易的镇压,1638-1870》,作为哈佛历史专著系列的第一卷。被宾夕法尼亚大学聘请进行费城第七区黑人人口的社会学研究。

1897

加入其他黑人知识分子共同创立美国黑人学院,这是一个致力于促进黑人学术成就的组织。被任命为亚特兰大大学的历史和经济学教授,在那里开始编辑《亚特兰大大学研究》(1898–1914)。

1899

发表《费城黑人》。

1903

发表《黑人的灵魂》。

1909

发布了约翰·布朗的传记。

1910

威廉·爱德华·伯格哈特·杜波依斯被任命为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研究与出版主任。开始编辑《危机》,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的官方刊物。

1911

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银羊毛的追求》。

1915

发表《黑人》。

1919

在巴黎组织了第一届泛非会议。

1920

发表《黑水:面纱内部的声音》

1919

参加第二次在伦敦举行的泛非大会。

1924

发表了《黑人的礼物:黑人在美国的创造中》。

1928

发表第二部小说《黑暗公主:一部浪漫小说》。

1934

辞去《危机》杂志主编和 NAACP 的职务。被任命为《黑人百科全书》总编辑。

1935

发表《黑人重建》。

1939

发表了《黑人民族,过去和现在》,对《黑人》进行了修订。

1940

发表了自传《黎明的黄昏》。创办并开始编辑《Phylon》,一本每季度审视种族和文化问题的期刊。

1944

被任命为美国艺术与文学学会首位黑人成员。在《黑人的诉求》(Rayford Logan 编)中发表《我对黑人自由的不断发展计划》。

1945

参加在英国曼彻斯特举行的第五届泛非洲会议。出版《Color and Democracy: Colonies and Peace》。抗议在种族隔离酒店举办的会议,辞去美国大学教授协会的会员资格。

1947

编辑并撰写《向世界呼吁:关于美利坚合众国黑人公民被剥夺人权的声明,以及向联合国寻求补救的呼吁》的介绍。出版《世界与非洲》。

1951

根据麦考密克法案被起诉为“未注册外国代理人”。在为期五天的审判后被无罪释放。

1952

在《和平之战》中发表了一篇关于审判的报道。

1957

出版了《黑焰三部曲》的第一卷《曼萨特的苦难》。

1959

出版《Mansart Builds a School》,黑焰三部曲的第二卷。

1961

发表了《黑色火焰三部曲》的第三卷《色彩的世界》。接受了克瓦米·恩克鲁玛的邀请前往加纳。

1963

成为加纳公民。于加纳阿克拉市逝世,逝世日期为 8 月 27 日,正值华盛顿就业与自由游行前夕。罗伊·威尔金斯在游行中宣布杜波依斯的逝世,他说:“在二十世纪初,正是他的声音呼唤你们今天在这个事业中聚集在这里。如果你想阅读一些适用于 1963 年的东西,请回去找一本杜波依斯于 1903 年出版的《黑人的灵魂》。”

1968

杜波依斯的《威廉·爱德华·伯格哈特·杜波依斯自传》的遗作出版。

社会哲学,黑人问题和种族

杜波依斯在他的职业生涯中,社会哲学包括对社会本体论、社会理论、人文和社会科学哲学的贡献,以及对社会问题的诊断。他对社会问题的本质进行了分析,特别是他对黑人问题的诊断;他对种族和种族差异的社会建构主义解释;他对社会调查的方法、目的和有时道德意义的持续反思;以及他对种族概念作为权力机制,构建社会支配关系的主张的阐述,在他最终称之为“黑人自由演进计划”的关键作用(1944 年,31 页)。本节涉及杜波依斯对黑人问题的分析以及他对种族哲学的贡献。第三节将重点放在他对社会科学哲学的贡献上。

什么是黑人问题?

杜波依斯从科学和生活经验的角度来看待黑人问题,既客观又主观。

2.1.1 《黑人问题客观考虑》

在他最早的出版物之一《黑人问题研究》(1898 年)中,杜波依斯回应了当时关于美国“黑人问题”的讨论,将问题概念化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社会学研究社会现象,而杜波依斯感兴趣的社会现象是影响美国黑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在他看来,黑人本身并不是问题,尽管问题影响了黑人 [见戈登,2000 年])。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黑人问题本质上就是一系列社会问题(1898 年,77-78 页)。但是,什么是社会问题?

杜波依斯通过将社会问题定义为“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群体未能实现其群体理想,因为无法使某种期望的行动方式适应生活条件”(1898, 78)来回答这个问题。一个例子是由于普遍的婚姻习俗而未能实现豪华家庭生活的理想。另一个例子是由于犯罪和无法无天而未能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想。

杜波依斯所指认为黑人问题的社会问题的历史演变是一种“行动和状况的令人困惑的调整,这是进步的本质”(1898 年,82)。 转向现在,杜波依斯将当时(大约 1898 年)的黑人问题描述为许多未能将黑人群众纳入美国人民群体生活理想的失败。杜波依斯将这些失败归因于两个原因:白人对黑人的种族偏见和黑人文化的落后。 种族偏见是一种信念,“即使他们的状况如何,黑人血统的人不应被允许加入国家的群体生活”(1898 年,82)。文化落后是经济劣势、无知以及对组织社会生活艺术的不足。 这两个原因中的每一个都解释了两类不同的黑人问题之一(1898 年,82-3)。

杜波依斯的社会本体论和对黑人问题的因果解释奠定了他的研究议程的基础。对黑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研究侧重于黑人问题,这些问题独立于黑人社会环境中的种族偏见而产生。反过来,对黑人社会环境的研究考虑了由种族偏见导致的黑人问题。杜波依斯对研究黑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计划包括历史研究、统计调查、人类学测量和社会学解释。[6]

2.1.2 《黑人问题的主观考虑》

杜波依斯认为,黑人问题是一种主观生活和感受到的社会状况,而不仅仅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客体。在《黑人的奋斗》(1897b)和《黑人之魂》(1903a)中,杜波依斯引用了双重意识的概念来描述黑人问题的主观生活和感受到的经历。将双重意识特指于黑人,杜波依斯将其描述为一种“总是通过他人的眼睛看待自己,通过一个对自己的灵魂进行衡量的世界的标尺,这个世界以嘲笑和怜悯的眼光注视着自己”(1903a,3)。在杜波依斯看来,双重意识是指黑人通过那些种族偏见的白人怜悯和轻蔑的眼光看待自己,而这种种族偏见是黑人问题的原因之一。

杜波依斯的双重意识概念是人文和社会科学二级文献中讨论最广泛的概念,也受到哲学家们的重视。对该概念的简要讨论旨在将其置于杜波依斯社会哲学更大背景之中。有关杜波依斯对双重意识的理解以及对该概念内容和意义的当代哲学争议的更详细阐述,请参阅有关双重意识的条目。

什么是黑人?什么是种族?什么是白人?

在《黑人问题研究》中,杜波依斯基于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来论述黑人问题;在另一篇早期文章《种族保护》(1897a)中,他同样基于对更基本问题“什么是种族?”的回答来回答“什么是黑人?”的问题。杜波依斯转向人文科学来阐述种族的概念,同时也解释了精神上不同种族的存在。杜波依斯对种族的历史社会学定义与他对精神上不同种族存在的历史社会学解释相重叠。更准确地说,并且用当代哲学家熟悉的语言来表达,杜波依斯认为历史和社会因素在构建种族的本质和因果方面是相同的。

我们首先分析杜波依斯对不同种族独特性的解释。然后,我们转向他对种族的定义,他引入这一概念来反驳一个异议,即由于在自然科学的视角下无法将精神上不同的种族确定为种族,因此它们根本无法被确定为种族。在考虑当代哲学家们关于杜波依斯在《保护》中对种族定义的持续辩论之后,我们转向杜波依斯在《黎明的黄昏》(1940 年)、《黑人重建》(1935 年)和《白人之魂》(收录于《黑水》(1920 年))中对种族和白人概念的后续处理。

2.2.1 解释种族

杜波依斯参与了德国哲学关于区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主体和方法的转变的讨论,从而解释和定义种族。在回应奥古斯特·孔德和约翰·斯图尔特·穆勒试图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改革人文科学的努力时,德国学者们提出了各种问题,涉及人文科学的认知目标、可能的方法论自主性以及对心理学的依赖。杜波依斯于 1892 年抵达柏林时,这场讨论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并且已经受益于几年前威廉·迪尔泰和威廉·温特的重要贡献。在 19 世纪 90 年代,还有进一步的贡献,特别是乔治·西梅尔、威廉·温德尔班和海因里希·里克特的著作。尽管杜波依斯最初将《种族的保护》作为美国黑人学院的一次演讲,但这篇文章对德国的辩论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标志着杜波依斯从自然科学转向人文科学,以解释种族之间的差异并构想种族身份。[8]

尽管杜波依斯的论文承认,作为“迄今为止科学的最终结论”,物理上的差异区分了“至少两个,也许三个,伟大的人类家族——白种人和黑人,可能还有黄种人”(1897a, 52),但更重要的是它认为存在八个在精神上独特的种族。它还认为,每个在精神上独特的种族,作为这样的种族,是由历史和社会因素因果构建的,因为它断言,每个在精神上独特的种族在因果上归因于这些因素——特别是共同的历史、法律、宗教、思维习惯和有意识的努力,这些因素导致了它成为具有凝聚力的、在精神上独特的种族(1897, 54–56)。

杜波依斯还认为,一个社会历史种族的精神独特性不能用物理、生物事实来解释。就像威廉·迪尔泰(Wilhelm Dilthey)一样,他在柏林听他讲课之前十年出版的《人文科学导论》(1883)中明确质疑了将精神事实和差异归因于生物事实和差异的因果解释的可能性。因此,杜波依斯拒绝了 19 世纪种族科学中典型的生理生物还原主义:即物理种族差异在因果上解释了种族群体之间的精神和文化差异的论点。精神差异具有历史和社会原因(法律、宗教等),杜波依斯认为这些原因在因果上独立于生物种族事实。

2.2.2 定义种族

杜·波依斯在勾勒了导致人类在精神上形成明显种族区分的“微妙力量”的初步描述后写道,尽管这些种族“也许超越了科学的定义,然而,在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眼中,它们是清晰可辨的”(1897a, 53)。

那些在自然科学的视角下可能无法被轻易识别为种族的精神上独特的群体,并不意味着它们根本无法被识别为种族。再次回想起迪尔泰,杜波依斯认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有着不同的主题(一方面是物理事实,另一方面是精神事实),并暗示前者,因为它们仅以物理术语概念化人类,无法以社会和历史事实的术语概念化人类,因此无法以定义精神上独特群体为种族的社会和历史事实的术语概念化人类(杜波依斯声称社会和历史事实“超越了科学定义”的原因)。然而,如果一个人采用人文科学的视角;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采用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概念“眼睛”,那么他会看到这些社会和历史事实在他的观点下“清晰定义”。从这个角度来看,杜波依斯提出,可以将精神上独特的种族识别为种族,从而阐明种族的定义,或者换句话说,指明构成一群人类为种族的历史和社会因素。

那么,种族是什么?它是一个庞大的人类家族,通常具有共同的血统和语言,总是具有共同的历史、传统和冲动,他们自愿和不自愿地共同努力实现某种或多种生活理想(1897a, 53)。

杜波依斯区分了通常表征一个种族的因素和必须始终表征一个种族的因素;也就是说,构成一个种族的一群人的因素。杜波依斯的定义提出,如果且仅当一群人拥有共同的历史、共同的传统和冲动以及共同的(自愿和非自愿的)奋斗时,这群人才算作一个精神上独特的种族;作为一个精神上独特的种族的成员并不需要共同的血统或共同的语言,然而,尽管一个精神上独特的种族的成员可能确实讲同一种语言或者有相同的血液在他们的血管中流动(见 Lott, 1992–93; Gooding-Williams, 1996 and 2009; 和 Sundstrom, 2003)。杜波依斯的定义断言,每一个精神上独特的种族都是由历史和社会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被定义为使一个种族成为种族的因素。

杜波依斯指出的历史和社会因素清单,作为解释存在和凝聚力的精神上不同种族的原因,包括共同的历史、法律、宗教、思维习惯和意识努力,与他认为构成性地建构(定义)一群人作为精神上不同种族的因素清单相呼应——共同的历史、传统、冲动和努力(见 Gooding-Williams,2009,51)。可以肯定的是,这两个清单并不完全相同。但我们可以合理地假设,杜波依斯的意图是捕捉相同的内容,假设第二个清单中指示的传统和冲动包括法律和宗教传统以及持久的思维习惯。杜波依斯认为,历史和社会因素不仅构成性地和因果地建构精神上不同种族,而且同样,这些类型的历史和社会因素构成性地和因果地建构精神上不同种族。

那么,什么是一个黑人?杜波依斯回答说,1) 是属于三个生物学上不同的种族之一,2) 是属于八个在构成和因果上构建的精神上不同的种族之一。黑人在精神上与其他精神上不同的种族有所区别,其独特信息的内容尚未完全阐明(1897, 55–56)。

2.2.3 辩论杜波依斯对种族的解释和定义

当代哲学家们对杜波依斯在《种族的保护》中对种族的解释和定义给予了相当多的关注;事实上,他们对杜波依斯的定义比对他对任何其他哲学问题的处理更加关注。几乎所有的关注都可以追溯到 Kwame Anthony Appiah 在《未完成的论证:杜波依斯与种族幻觉》(Appiah, 1985)中与杜波依斯的争论,Appiah 将其扩展版本发表为《在我父亲的家中》的第二章(“种族的幻觉”)(Appiah, 1992)。

Appiah 对杜波依斯的批评(见 Appiah, 1985 和 Appiah, 1992 [ 12])提出了三个关键观点:1)杜波依斯对种族的定义未能阐明标准,以区分他所认为的八个精神上独特的种族;2)尽管杜波依斯意图将种族概念化为社会历史性术语,但他实际用来区分精神上独特种族的标准包括一个物理、生物学成分——具体来说,是共同祖先的概念;以及 3)尽管他在“保守主义”后继续努力用“社会历史性的种族概念替代生物学的那个”,但他的论点逻辑“自然地导致最终否定种族作为差异术语”(Appiah, 1985, 34–35)。Appiah 支持这一结论,指出“事实上没有种族”,并且“杜波依斯所需的种族概念,以及现代时代最令人憎恶的种族主义的基础,实际上在世界上并不存在”(Appiah, 1992, 45)。

对于 Appiah 对杜波依斯阅读的哲学批评,主要集中在他对杜波依斯的定义和他关于种族的反现实主义分析上。在对 Appiah 的早期回应中,Lucius Outlaw(1996, 28)认为,杜波依斯对种族的定义是一个群集概念的表达,而不是 Appiah 所假设的,即陈述一组条件,这些条件分别是必要的,共同足以构成一群人作为一个种族的条件。此外,Outlaw(1996, 21–22, 28)辩护并归因于杜波依斯一种种族现实主义的版本,根据这种版本,生物祖先和身体特征在定义种族方面起着作用。

Appiah 对杜波依斯的阅读的其他批评者不像 Outlaw 那样倾向于捍卫或归因于杜波依斯涉及生物特征的种族定义;相反,他们倾向于认为,尽管 Appiah 的论点相反,杜波依斯成功地提出了一种合理的、非生物的、社会历史性的种族定义。例如,Paul Taylor(2000)对 Appiah 声称杜波依斯诉诸“共同历史”作为个体化标准是循环的这一说法提出异议,认为 Appiah 误解了杜波依斯对两个个体拥有共同历史意味着什么的理解。Ronald Sundstrom(2003)也捍卫杜波依斯的社会历史性定义,认为,在形而上学多元论的阅读中,它可以完成 Appiah 所说的无法完成的个体化工作。对于 Taylor 和 Sundstrom 来说,杜波依斯是一个明智地捍卫种族是一种社会类型的种族现实主义者。

最近,奇克·杰弗斯(Chike Jeffers)和罗伯特·伯纳斯科尼(Robert Bernasconi)成功地重新定位了关于“保守主义”的哲学讨论,将焦点从 Appiah 对这篇文章的解释引发的争论转移开来。[15] 根据伯纳斯科尼的说法,这些争论往往是时代错误的,因此往往忽视了激发杜波依斯文章中特定背景意图的情境。在杰弗斯看来,受 Appiah 启发的争论忽略了塑造杜波依斯社会建构主义的一个关键区别。

根据 Bernasconi 的观点,最近关于杜波依斯对种族的解释和定义的哲学讨论“倾向于通过将一个外来问题强加给它来扭曲其含义”(2009, 519)。与其将《种族的保护》解读为关于种族消除主义的当代论点(即,根据阿皮亚的说法,种族是否应该被拒绝作为一个差异性术语)以及种族概念的适当指称,Bernasconi 将杜波依斯的文章置于其当时的政治和历史背景中。他特别强调了杜波依斯与爱德华·威尔莫特·布莱登、亚历山大·克鲁梅尔和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思想交流,并认为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在科学家们基于对种族混合对他们生存斗争能力影响的怀疑而质疑他们未来的时候,给黑人带来希望”(2009, 536)。在 Bernasconi 的介入下,关于杜波依斯 1897 年文章的争论已经转向了关于对非裔美国哲学史研究的时代错误(现代主义)和古物学(历史主义)方法的相对价值的形而上学问题(参见,例如,泰勒,2013 和古丁-威廉姆斯,2017)。

根据 Jeffers (2013) 的观点,受 Appiah 启发的对杜波依斯的讨论忽略了杜波依斯所区分的种族在构成上的政治和文化版本之间的区别。该论点的政治版本,杜波依斯否定了,Jeffers 认为,认为“‘种族化的服从’…构成了其 [种族的] 存在” (2013, 413)。文化版本,杜波依斯支持,Jeffers 认为,认为杜波依斯定义中提到的文化因素(传统,生活理念等)在构成上将种族构建为“独特文化” (2013, 411)。Jeffers 将他归因于杜波依斯的社会历史建构主义的文化版本描述为杜波依斯的“种族文化理论”。

杰弗斯对杜波依斯对种族的定义提出批评,与大多数其他哲学评论家不同,他对杜波依斯对精神和文化上不同种族存在的因果解释提出质疑。关于后者,他质疑杜波依斯对社会因素起源的一般历史描述的可靠性,这些因素被杜波依斯认为构成了这些种族的存在(Jeffers, 2013, 417)。关于前者,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观点:即杜波依斯忽视了证明这样一个假设的必要性,即历史和社会事实定义和区分了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认定为种族的精神上不同群体,应被视为构成(构成性地构建)这些群体为种族。也许它们只是构成它们作为文化实体,或者正如杜波依斯自己有时所写的那样,构成它们作为国家(Jeffers, 2013, 416)。在没有这个假设的情况下,历史学家或社会学家都没有权利将他或她观察到的明确定义的精神上不同的群体视为种族。而且,在没有这个假设的情况下,杜波依斯几乎没有权利根据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观察到的内容提出他所基于的定义来回答“那么,什么是种族?”这个问题。[ 20]

杰弗斯(Jeffers)在对杜波依斯(Du Bois)的批评中,遵循奥特劳(Outlaw,1996)的观点,支持并捍卫杜波依斯对“黑人文化差异的保留和培育的坚定承诺”(Jeffers,2013,419)[21]。杰弗斯还表明,杜波依斯在其整个知识生涯中始终保持着这一承诺(Jeffers,2017)。

2.2.4 重新思考种族

哲学家们对杜波依斯在《种族的保护》出版后所撰写的关于种族的思考感兴趣,他们倾向于关注《黎明的黄昏》(1940 年)。在这方面,保罗·泰勒(2000 年,2004a,2004b 和 2014 年)和罗伯特·古丁-威廉斯(2014 年)都详细阐述了杜波依斯在他所题为“一种种族概念自传的论文”的书中勾勒的种族概念。在相关领域,乔尔·奥尔森(2004)、香农·沙利文(2006)、泰伦斯·麦克马伦(2009)、罗伯特·古丁-威廉斯(2021)和艾拉·迈尔斯(2022)审视了杜波依斯对白人的概念化,特别关注杜波依斯在战间期间思想的发展,大约从 1920 年出版的《白人的灵魂》(见《黑水》(1920)第 2 章)到 20 年后出版的《黎明的黄昏》。奥尔森将《黎明的黄昏》视为杜波依斯在《黑人重建》(1935 年)中提出的论点的延伸,而沙利文和麦克马伦将其视为杜波依斯在《白人的灵魂》中提出的论点的延伸。古丁-威廉斯专注于《白人的灵魂》。迈尔斯迄今为止提供了对杜波依斯在战间期间对白人概念化的最全面的学术论述,详细阐述了《白人的灵魂》、《黑人重建》和《黎明的黄昏》的各个章节。

乔治亚州的骑乘吉姆·克劳

在《黎明的黄昏》第 6 章“白人世界”中,杜波依斯设想了一场对话,对话双方是他自己和虚构的对话者罗杰·范·迪曼。在交流的结尾附近,杜波依斯说“[种族] 是一种文化,有时是一个历史事实”,对此范·迪曼回答说“但这个群体 [黑人种族] 是什么,你如何区分它”(1940,77 页)。杜波依斯回应他的对话者,指出他很容易并且得到完全的法律认可地认识“它 [黑人种族];黑人是一个必须在乔治亚州坐吉姆·克劳的人”(1940,77 页)。

杜·波依斯似乎拒绝了种族的生物概念,尽管他断言种族是一种文化的,有时是历史的事实,但他提到吉姆·克劳车表明,他不再将黑人或任何种族作为一个由独特精神信息团结的群体来构想。但如果种族的文化和有时历史事实既不是生物事实也不是精神事实,那么它是什么样的事实呢?

泰勒认为,杜波依斯的意思是通过提出种族是一种制度事实来回答这个问题。根据约翰·西尔(1995),泰勒理解制度事实,如婚姻和货币,本体上是主观的,认识论上是客观的(2000 年,110 页;2004a,109 页;2004b,91 页)。意识到“集体意向性可以使某些事实存在”(2000 年,110 页),泰勒的杜波依斯理解种族是由人类心理状态构成的(2004 年,109 页)。[22]

杜波依斯, 族谱, 种族

古丁-威廉斯将《黎明的黄昏》解释为捍卫一种族谱概念的作品。他认为杜波依斯的副标题预示着他更广泛的哲学目标,认为杜波依斯的论文朝向一个种族概念的自传是一种历史化种族概念的概念分析方式。由于杜波依斯的哲学策略与弗里德里希·尼采对概念分析的方法有亲和性,古丁-威廉斯将该策略描述为“族谱的”。

尼采认为,理解惩罚概念必须是一个解开密集意义(目的、功能)的过程,这些意义随着时间被故意解释并强制施加于造成伤害的具体程序中(尼采, 1998, 50–54)。更一般地说,他理解概念分析可以采取系谱学的形式——即,通过历史调查分离那些已经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重新解释而结合甚至混淆在一起的不同意义,这些意义是关于同一组现象(程序、习惯复合体、感觉、感知方式等)的(23)。总之,尼采认为,历史形成的概念,如我们对惩罚的概念,“就像被缠绕的绳索,而不是由一根贯穿整个事物的单根线”(克拉克, 1994, 22)。他认为,分析这样的概念,“并不是为了找到它们使用的必要和充分条件,而是为了解开这些通过历史发展过程紧密编织在一起的各种线索,它们似乎是不可分割的”(克拉克, 1994, 22)。

在古丁-威廉姆斯的描述中,杜波依斯 1) 将人的肤色差异视为支撑种族概念的一组更或少稳定的现象,并且 2) 将种族概念描述为一种复杂的、由众多且常常相互冲突的对这些差异的解释构成的网络,这些解释是在他一生中形成的。自传,作为一种历史研究的叙事形式,是杜波依斯用来基因谱分析这些解释网络的工具,因为在他看来,重建自己生命故事就是要解开这些解释,以便展示它们在他的生活中是如何被体现的(Gooding-Williams, 2014, 166–167).[ 24]

因此,杜波依斯担心他所称的“种族概念”严格来说并非概念,因为他认为这不是可以通过指定一组非矛盾且在逻辑上一致的条件来定义的概念。矛盾可能存在于种族概念中,因为杜波依斯像尼采一样,允许历史形成的概念可能包含对同一组现象意义的不和谐解释。种族概念是“不合逻辑的”,但并非因此缺乏“力量”、“事实”和“倾向”的特征(杜波依斯,1940,67)。实际上,这一概念的效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在内部矛盾的情况下,它主导了杜波依斯的生活。杜波依斯对种族概念的举例是他对其的服从。再次让人联想到尼采,他认为历史形成的概念可以作为权力和控制的机制(Gooding-Williams,2014,167)。[25]

权力、道德心理学和白人的满足感

根据 Joel Olson (2004) 的观点,杜波依斯对白人身份的理解属于他在《黑人重建》中开始勾勒的种族政治理论。具体而言,杜波依斯将白人身份概念化为一种社会地位的特权位置,这种位置使白人工人得以获得公共和心理报酬,以弥补他们低微的经济工资;并且构成了一个跨阶级的政治联盟的基础,将白人工人和资本家团结起来,对抗黑人工人(包括黑奴)。更普遍地说,他认为白人身份在历史上一直作为一种权力机制,用于招募白人工人来监督和强化对黑人工人的经济剥削。根据 Olson 的说法,杜波依斯通过分析白人工人和资本家的跨阶级政治联盟来解释重建时期的“辉煌失败”以及美国种族秩序的起源(Olson, 16, 30)。

在《黎明的黄昏》中,杜波依斯通过将种族压迫解释为奥尔森所说的“一个黑暗世界和白色世界相对立的政治问题,白色世界决心要征服黑暗世界”(奥尔森,22)进一步发展了对白人身份的理解。在他的分析中,将白色与黑暗(或非白色)世界之间的概念对立置于核心位置,杜波依斯特别强调了白人身份在合法化“白色欧洲对黑色非洲和黄色亚洲的统治”中所起的作用(杜波依斯,1940 年,48 页;另见杜波依斯,1940 年,85-87 页;以及奥尔森 26 页,155 页,脚注 60)。

根据 Gooding-Williams(2021),“白人的灵魂”可以被视为杜波依斯对白人至上主义道德心理学的中心贡献;也就是说,作为他对构成白人至上主义的情感、动机和认知倾向的描述,将其视为一种道德上邪恶的性格特征,包括,例如,激情地憎恨黑人;诽谤和谋杀黑人;以及相信白人天生优于黑人的倾向。在《黎明的黄昏》的“白人世界”章节中,杜波依斯复杂化了这位白人至上主义者早期的心理画像,强调了他或她种族主义行为的根深蒂固的持续性。例如,杜波依斯认为,“白人世界目前的态度和行动…是一种条件反射;是长期遵循的习惯、风俗和民间传统;是潜意识的推理过程和无意识的神经反射”(Du Bois, 1940, 87)。在杜波依斯的道德心理学基础上,Shannon Sullivan(2006)和 Terrance Macmullen(2009)最近将杜波依斯与约翰·杜威对话,以发展实用主义、以习惯为中心的白人特权运作描述。

考虑杜波依斯的中期作品(大约 1920 年至 1940 年),埃拉·迈尔斯最近并有力地主张,杜波依斯在多个层面(物质、心理、情感、性欲和精神)分析了白人的白色特性,因此,不仅仅是在奥尔森、古丁-威廉斯、沙利文和麦克马伦强调的政治理论和道德心理学术语中。根据迈尔斯的说法,我们可以有益地将杜波依斯解读为认为白人的白色特性为白人公民提供了许多“满足”,包括但不限于种族化的自尊心,从反黑暴力中获得的快乐,以及作为某种存在信仰生活的权利感(Myers 2022)。

人类行为与社会改革的科学

在《一个社会学社会的计划》(约 1897 年)中,这篇早期的论文属于与《黑人问题研究》和《种族保护》同一时期的作品,杜波依斯将社会学科学的出现置于历史背景之中。他认为,在工业革命之前,只有一门研究人类行为现象的学科,即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关注在稳定社会条件下的商品生产、分配和交换,但未关注随着“工业的新集中,拥挤在人口中心”的犯罪、疾病、贫困、卖淫和无知等问题的加剧。社会学解决了这些问题,要求对人类行为的原因和范围进行“更广泛的探究”。更一般地说,“社会学是…给予那个广阔领域的名称,用以研究现代有组织生活中人类行为的表现。”

但社会学调查的目的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人类行为的社会科学的目的是什么?杜·博伊斯区分了科学调查的直接目的和间接目的;也就是说,区分了科学本身的目的和科学结果被“商人、医生、文人和慈善家”甚至“所有人”使用的目的(杜·博伊斯,1897 年,89 页;另见杜·博伊斯,约 1897 年,1-10 页)。对于杜·博伊斯来说,科学的直接目的是知识;间接目的可能各不相同,但社会改革是杜·博伊斯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关注的间接目的(参见格林和德赛尔,312-313 页;刘易斯,1993 年,225-26 页;里德,47 页;尤其是布赖特,5-7 页)。但科学知识如何推动社会改革呢?杜·博伊斯至少勾勒出了三种不同的答案,每一种答案对应于社会科学知识对象的不同概念。社会法律和规律的知识可以帮助改革者制定有效的行动计划;对机会的范围和限制的了解可以帮助她规避风险,也就是说,防范她的行动计划失败的可能性;最后,对道德事实的了解可以帮助改革者警告她的同胞,防止他们坚持不道德的行为方式所带来的灾难和悲伤。

社会法则和规律

杜·波依斯(约 1897 年)在一份早期声明中指出,现代社会的组织是社会学通过详细的统计研究所确定的社会规律和规则的功能,这些研究“概括”了“大量事实”,展示了各种社会现象,包括例如“贫困程度、自杀率、[以及] 犯罪的程度和类型”,都“呈现出某种节奏和规律,我们称之为社会群体”(约 1897 年,4)。对这些社会节奏、规律和有时候规律的了解(社会学研究“表现出规律性的人类行为,从而证明了规律的存在”)是现代社会改革的“第一步”(约 1897 年,3,8)。杜·波依斯的例子表明,这种知识可以促进社会改革,因为它使改革者能够因果地解释她希望改变的条件,并理性地制定计划来改变这些条件:例如,贫民窟儿童的死亡率、囚犯的待遇和乞丐(约 1897 年,9-11)。这种知识可能使杜·波依斯作为社会改革者有能力解释黑人问题的存在,并理性地确定消除黑人问题的手段(见上文 2.1 和下文 4.1.1)。

机会的范围和限制

在《Sociology Hesitant》(约 1905 年)中,威廉·爱德华·伯格哈特·杜波依斯可能是对人类科学哲学最具理论价值的贡献,他对孔德和斯宾塞的集体主义整体主义提出异议——即社会是一个具体整体(对于杜波依斯来说,是一个“神秘整体”),由离散单位组成,并再次捍卫社会由“人的行为”以及统治这些行为的“法律、规则和节奏”(约 1905 年,274 页)构成的观点。对于杜波依斯来说,社会学是人类行为的科学,而不是社会本身的科学,或者整体社会的科学。

杜·波依斯问道,康德为何在将人类行为视为社会学研究的适当对象之前“如此犹豫不决”?杜·波依斯声称,答案在于“伟大的假设……即在人类行为中除了节奏和规则之外,还存在着一些无法计算的东西”——这一假设使得启动一门“将发现和阐明人类行为确切规律的科学……似乎是荒谬的,而且确实是荒谬的”(约 1905 年,274 页)。康德在杜·波依斯所称的“悖论”面前犹豫不定:一方面是“人类行为的明显节奏”;另一方面是“人类行为的明显无法计算性”(约 1905 年,275 页)。然而,康德犹豫不定之际,杜·波依斯却大胆前行,写道“为何不……直面这个悖论?坦率陈述法则的假设和机会的假设,并通过研究和测量来确定每个的界限”(约 1905 年,276 页)。

人类行为受到物理法则的“主要”节奏以及社会规律的“次要”节奏的影响;社会规律表现出与物理法则“几乎”相同的一致性,并且它们也“容易停滞和改变”(约 1905 年,278 页)。 争取将 Geisteswissenschaften 和 Naturwissenschaften——“人类科学和物理科学”的统一,杜波依斯将社会学描述为“假定物理学的数据,并在这些数据中研究确定力受到人类意志、不确定力作用的领域”(约 1905 年,277-278 页)。

物理定律和社会规律同样限制了偶然性的范围,也就是说,它们限制了“不确定”力量的范围,或者“未决定”的选择,或者正如杜波依斯所指出的,“自由”和“无法解释”的意愿的范围(约 1905 年,276-278)。在假定偶然性的情况下,社会学假定了自由意志。社会学试图衡量偶然性和自由意志,是试图衡量物理和社会规律限制和约束“不受之前行动影响而独立的选择和行动”的程度(约 1905 年,278)。

大约四十年后,杜·波依斯写了《Sociology Hesitant》,他似乎提到了早期的、尚未发表的论文;事实上,他对这篇论文的论点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暗示这标志着他对“社会科学整体态度的转变”的开始(1944, 56)

然后,我在寻找什么法则呢?根据什么不可改变的科学法则,我周围的种族冲突世界在运作?我退而求其次,依赖于我的罗伊斯和詹姆斯,抛弃了施莫勒和韦伯。我看到了人们行为中物理法则的作用;但我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些:我看到了节奏和倾向;巧合和概率;我看到了那个,由于没有其他词可以形容,我必须根据科学的严格原则称之为偶然。我继续前行,构建了一种社会学,我将其理解为试图衡量人类行为中偶然因素的努力。这就是詹姆斯式实用主义,不仅仅应用于伦理学,而是应用于所有人类行为,超越了我认为的物理法则的明显界限。

我的工作从现在开始假定了一种特定的刺痛挑战风险;那个时代的“工业船长”从货币交换、铁路整合和公司上市中体验到的“踢”,在我看来,我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中试验着一种大规模的形式(1944, 57–58)。[30]

杜波依斯对韦伯、施莫勒、罗伊斯、詹姆斯以及詹姆斯的实用主义的引用,将他早期对孔德的批评与詹姆斯所称的“决定论困境”(詹姆斯,1884)联系起来。韦伯在方法上对形而上决定论者和不确定论者之间的争论持中立态度,认为这两种立场都不会对历史和文化科学的研究实践产生影响,并批评施莫勒信仰形而上决定论的立场(参见韦伯,1905a,197–196,278;林格,1997,57–58,91)。因此,杜波依斯与他的德国老师们决裂,坚持认为机遇——再次,不可计算的行动(和选择)不受之前行动的影响而独立存在于世界中,并明确支持“机遇假设”作为社会学方法的原则。杜波依斯主张个体在其选择不受物理和社会法则以及规律解释的程度上是自由的,这与罗伊斯的论点相呼应,即因为“个体本身永远不是法则的单纯结果”,所以没有因果解释可以“预先确定”她“独特的意愿”(罗伊斯,1899,467–468)。然而,杜波依斯在回顾性地暗示“犹豫的社会学”的论点将他与詹姆斯对齐时是误导的。

杜波依斯的语言和分析显然受到詹姆斯的《决定论困境》(1884)的影响,特别是詹姆斯对意志独立性的概念化(其能够选择行动方向,而不受“已经确定的宇宙部分”(1884, 150)的限制)方面,这一概念与偶然性的概念相关联。杜波依斯承认这笔债务,当他将自己的观点描述为“詹姆斯式实用主义”时。詹姆斯在与叔本华的决定论进行辩驳时解释了他的不确定论的伦理学含义,“叔本华通过论证强调,对于一个固定的性格,特定情况下只有一种反应是可能的”(1879, 13)。詹姆斯认为,叔本华忽略了“在这些关键的伦理时刻,有意识地被质疑的正是性格的本质”(1879, 13)。作为一名社会学家,杜波依斯声称已将詹姆斯式实用主义应用到伦理学领域之外,应用到“所有人类行为”,但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与詹姆斯产生了分歧;尽管他辩护不确定性,但詹姆斯对于衡量意志自由程度的可能性持怀疑态度(詹姆斯,1890, 572)。此外,詹姆斯坚持认为心理学必须在方法上拒绝偶然性的假设。心理学“从自由意志中抽象出来,而不一定否认其存在”(詹姆斯,1892, 457)。[ 32]

杜波依斯对确定法律的界限(再次通过“研究和测量”)的兴趣并不亚于确定机遇的界限。他认为,法律标志着机遇的界限,而机遇则标志着法律的界限。对社会法则和规律的了解可以通过使社会改革者因果地解释社会问题并理性地制定解决这些问题的计划,从而促进社会改革。对机遇元素的了解——更确切地说,对有组织的现代社会生活中机遇的范围和界限的了解——可以通过使改革者评估实施他的想法将涉及试验(“尝试”)行动计划的程度,由于机遇的作用,这些计划承担着失败的重大风险——尽管他了解塑造现代社会生活的社会法则和规律,他也无法自信地支持这些计划。正如对机遇的范围和界限的了解可以为在货币投机和交易浮动公司股票的“产业船长”提供修改投资决策的理由一样,它也可以为改革者提供修改行动计划的理由,并以类似的方式应对“充满挑战的风险”。[33]

3.3 历史探究与道德知识

在《黑人重建》(1935)的最后一章“历史的宣传”中,杜波依斯认为,“科学”的历史学——即“准确和详实地”记录“人类行动”的历史学——可以为社会改革的目的服务;他写道,它可以被用作“国家未来的衡量标准和路标”(杜波依斯,1935,584)。杜波依斯对这一主张的论证通过对四个命题的辩护进行:1)历史研究,只要它属于人类行动科学,就不能仅仅模仿自然科学;2)在记录和解释人类行动的准确性要求下,历史学家需要依赖解释理解的方法——即马克斯·韦伯所称的“理解”;3)与韦伯相反,准确、经验丰富的历史学报告道德知识;4)通过对人类历史的科学研究(通过准确的历史学),所产生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责任的认识可以促进社会改革,因为哲学家和先知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引导人类解决社会问题(1935,591)。

杜波依斯批评那些以道德“公正”讨论奴隶制的历史,将美国描绘为无助,南方无罪,同时解释南北发展的差异为“某种宇宙社会和经济法则的实现”(1935, 585)。这种历史的一个例子是查尔斯和玛丽·比尔德的《美国文明的崛起》,该书将北方和南方之间的冲突描述得好像是风和水之间的冲突。在比尔德夫妇的“宏大的机械解释”历史中,杜波依斯写道,“在这个故事的真正情节、在重建工人阶级新奴隶制的明显错误和罪行、在废奴运动中纯粹的道德勇气和牺牲的胜利、以及在黑人数百万人为自由而奋斗、试图进入民主的伤害和挣扎方面,都没有空间。在一个自称科学的论著中,所有这些都能被省略和半隐吗?”(1935, 585)。

在这里讨论的问题,与《种族的保护》和《犹豫的社会学》中一样,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对于《黑人重建》中的杜波依斯来说,那些将他们的研究仅仅建模于自然科学的历史学家(比如比尔德)试图确定支配人类事件的因果一致性(“宇宙”法则),他们通过类比风、水和其他自然力量的行为来概念化这些事件。杜波依斯认为问题不在于努力确定支配人类事件的因果一致性,而在于在这一努力中忽视了人类事件的人文意义,因此将这些事件视为非人类、自然力量,这些力量适合纯粹的“机械”解释——杜波依斯指的是用不涉及参与这些事件的人类主体赋予事件的意义的术语来解释。

如果历史要成为人类行为的科学,而不是假装成为自然科学,那么,杜波依斯认为,它必须考虑行为和事件的主观意义。杜波依斯暗示,历史学家不能真正讲述“最伟大世纪的最伟大努力”(被奴役的黑人为实现民主而奋斗)的故事,而不考虑维持这一努力的行动者的“心理”——因为考虑心理就是考虑主观意义(1935, 586)。更一般地,杜波依斯坚持认为,奴隶制的历史学家应该问:“奴隶制对主人和被奴役者意味着什么”(1935, 585)。

了解奴隶制,知道对于被拥有者意味着什么,与知道对于拥有者意味着什么同样重要。在要求奴隶制的历史学家关注奴隶关于奴隶制的故事以了解奴隶制对奴隶意味着什么时,杜波依斯预设了历史学家的首要任务是马克斯·韦伯所称的“理解”,或者“解释性理解”,而不是机械性解释。根据韦伯,人类行为科学,包括历史和社会学,“谈论‘行动’,因为行动个体赋予其行为主观意义——无论是公开的还是隐秘的”(1922 年,38,41)。他认为,理解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将行动置于“可理解且更具包容性的意义背景”中来理性地理解促使行动的动机——例如,当我们将一个樵夫砍柴解释为为了获得工资而进行的行为时;或者,为了为樵夫提供一定量的柴火供他使用(1922 年,42)。

杜波依斯强调解释理解的重要性,因为他致力于认为道德判断是历史学的关键组成部分。因此,尽管杜波依斯在方法上与韦伯一致,强调解释理解对历史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但他在方法上拒绝了韦伯的观点,即“历史对历史行为进行判断,作为历史良心负责的关注...将使其性质成为经验科学”(韦伯,1905b,123)。[34]

与韦伯不同,杜波依斯是一个道德现实主义者,他认为历史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道德事实的知识——也就是说,了解道德责任的适当分配以及行为的对错程度。但要获得这种知识,历史学家必须以主观意义来理解人类行为,因为他们需要对人类行为有某种理解,以使他们对道德评价词汇的应用变得可理解——对于杜波依斯来说,这种词汇包括“罪恶”、“道德勇气和牺牲”以及“被贬低的黑人群众”的语言。杜波依斯认为,对于通过历史学家实践人类行为科学获得道德事实知识的可能性的必要条件是以 Verstehen 为中心的方法,或者更确切地说,一种以主体动机解释人类行为的方法。杜波依斯在五年后的《黎明的黄昏》(1940 年,70 页)中勾勒了类似的论证线索。

对于杜·波依斯来说,历史学家的功能是“扮演”人类行为科学家的角色,是“澄清事实……尽可能了解……世界上实际发生的事情”,而不考虑她个人的欲望和愿望(1935,591)。但他认为,哲学家和先知的功能是“解释这些事实”——也就是说,考虑到我们希望引导人类进行社会改革以解决社会问题的视角来看待这些事实(1935,591)。

一个先知,比如耶利米,可能会引用道德错误和罪行的事实,警告他的同胞,他们的行为可能招致上帝的愤怒。而一个哲学家,比如历史哲学家,可能会引用这些事实,以便教导他们历史学家所记录的情节的意义,正如杜波依斯指导他的同胞,他所记录的奴隶制度和重建的故事(作为历史学家)展示了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的“明显错误和罪行”(1935 年,585,595)。在这两种情况下,要点都是一样的:即利用道德知识警告同胞,告诫他们要警惕过去的教训并改变 - 改革 - 自己的方式,以免招致命运的后果(上帝的愤怒,悲剧)。 一个先知,例如耶利米,可能会引用道德错误和罪行的事实,警告他的同胞,他们的行为可能招致上帝的愤怒。而一个哲学家,例如历史哲学家,可能会引用这些事实,以便教导他们历史学家所记录的情节的意义,正如威廉·爱德华·伯格哈特·杜波依斯指导他的同胞,他所记录的奴隶制度和重建的故事(作为历史学家)展示了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的“明显错误和罪行”(1935 年,585,595)。在这两种情况下,要点都是一样的:即利用道德知识警告同胞,告诫他们要警惕过去的教训并改变 - 改革 - 自己的方式,以免招致命运的后果(上帝的愤怒,悲剧)。

政治哲学

杜波依斯的政治哲学属于非洲现代政治思想传统,这是一个非常丰富的非理想政治理论体系,由某些主题性关注联系在一起,例如白人至上主义的政治和社会组织、种族意识形态的本质和影响,以及黑人解放的可能性,其中包括奥塔巴·库戈亚诺、大卫·沃克、爱德华·布莱登、马丁·德兰尼、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和亚历山大·克鲁梅尔的著作(Gooding-Williams,2009)。杜波依斯最著名的著作《黑人的灵魂》(1903a)是他对这一传统的最早贡献。杜波依斯对政治哲学和政治理论的后续贡献出现在几个不同的地方,并被当代学者们不同程度地接受。

4.1 早期杜波依斯:《黑人之魂》时期

杜波依斯的《灵魂》是对一个问题的重要回答:“非裔美国人应该采取何种政治行动来对抗白人至上主义?”这一问题在历史上根植于吉姆·克劳时代的种族隔离,而《灵魂》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其起源,以至于其引人入胜的观点和论据仍然被当代黑人政治理论家所借鉴。

提升和政治表现主义

在《灵魂》一书中,杜波依斯认为,适合应对美国种族隔离的政治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涉及杜波依斯对非裔美国人的描述为“群众”的描述:即他将非裔美国人描述为一个未受教育的、前现代的奴隶或前奴隶的集合体。第二个条件涉及他将非裔美国人描述为“民间”的描述:即他将非裔美国人描述为一个通过共同的精神或信仰团结在一起的群体。

杜波依斯认为,应对吉姆·克劳法的政治必须提升黑人群众,使他们同现代性的构成规范相融合,并关注黑人民间的精神特质。简言之,这必须是一种政治,既拥抱并推动现代生活的核心价值观,同时表达了民间的精神认同。杜波依斯设想黑人精英——所谓的“有才华的十分之一”(1903b)——通过一种表达性现代化的政治来提升黑人群众。他认为,只有当黑人控制政治并表达团结黑人的集体精神时,黑人政治的精英控制才能具有权威和效力。

年轻的杜波依斯的政治哲学基于他在《种族的保护》和《黑人问题研究》中概述的社会哲学。在论证卓越的十分之一的精英只有在他们的行动表达了一种精神上将黑人与其他精神上独特种族区分开来并团结所有非裔美国人的独特信息时,才能享有政治合法性和效力,他预设了他早期对问题“什么是黑人?”的回答。在论证卓越的十分之一的精英需要同时打击种族偏见和文化落后,以提升和现代化黑人群众时,他预设了他早期对黑人问题的因果分析(Gooding-Williams,2009,第 1 章)。

杜波依斯-华盛顿辩论

杜波依斯对华盛顿政治思想的深入批判(见《灵魂》第 3 章)同样假定了他早期对黑人问题的因果分析。杜波依斯的论点立即引起了关注,因为当杜波依斯出版《灵魂》时,华盛顿已经牢固地确立了自己“作为一个教育政治家,黑人美国的主要发言人,以及一个拥有大量门徒的领袖——‘图斯基吉机器’——他们编辑报纸,拥有企业,并指导以图斯基吉为蓝本的学校”(Blight 和 Gooding-Williams,1997,16)。

华盛顿认为,如果黑人努力自助——约束自己的身体,培养企业家精神(例如节俭、勤劳和经济),并学习一门手艺,他们将在资本主义市场中蓬勃发展,并由于他们的商业成功,结束吉姆·克劳法(Jim Crow)并赢得选举权。简言之,他相信黑人的自助努力足以带来商业成功,并且商业成功足以说服白人向黑人扩展他们所需的民事和政治权利,以便将他们纳入美国社会主流(华盛顿,1901 年)。[36]

反对华盛顿,杜波依斯认为,自助努力虽然对黑人社会进步至关重要,但并不足够。假设种族偏见和文化落后都导致了黑人问题,杜波依斯认为,一种只关注黑人群体自身落后而不攻击种族偏见的自助政治注定会失败。华盛顿曾主张目前无需攻击偏见,因为处理企业经济落后(对杜波依斯而言,一种文化落后)的自助努力就足以战胜它。杜波依斯基于这样的理由拒绝了这一观点,认为持续存在的、由偏见维持的对黑人权利的剥夺会破坏他们的自助努力和商业成功的前景。华盛顿的计划实际上是对黑人问题的部分、片面攻击。在杜波依斯看来,黑人的提升和社会进步需要黑人政治精英同时攻击黑人问题的两个方面——种族偏见和落后。这也需要高等教育机构培养这些政治精英。因此,杜波依斯批评华盛顿提倡一种强调职业教育而牺牲高等自由艺术教育的教育哲学。

政治领导和双重意识

在《灵魂》中,杜波依斯勾勒了他的导师亚历山大·克鲁梅尔的传记画像,以及一个悲剧英雄约翰·琼斯的虚构画像,展示了双重意识如何损害黑人精英政治领导力。具体而言,杜波依斯将双重意识描绘为一种异化形式,使黑人精英与他们的追随者疏远,从而侵蚀了他们促进表达黑人民族共同精神的目标的能力,削弱了他们作为领导者的合法性和效力(杜波依斯,1903a,第 1、12-13 章;古丁-威廉姆斯,2009,第 3 章)。

4.1.4 早期杜波依斯的后吉姆·克劳遗产

杜波依斯早期对由黑人精英主导的表现现代化政治的辩护对后吉姆·克劳政治哲学对美国黑人政治的评估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事实上,要理解这些评估的要点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不考虑它们与杜波依斯早期政治思想的关键要素的明确和隐含的交锋。有关杜波依斯早期政治思想后吉姆·克劳继承的核心问题的广泛讨论,请参见 Reed, 1999 和 Gooding-Williams, 2009,第 6 章。

4.2 杜波依斯的政治思想在《黑人之魂》之后

威廉·爱德华·伯格哈特·杜波依斯在广泛的主题上“多产”地写作,因此他的著作可以被有益地阅读为一系列散文式、实验性的努力,以解决吸引他的各种问题(2011, 17–18)。当代政治理论家对杜波依斯的接受证明了他政治思想的非凡和时事范围,尤其是在《灵魂之声》出版后的发展过程中。

杜波依斯的精英主义

在几篇后灵魂的著作中,杜波依斯回到了黑人政治领导的主题。例如,在《黎明的黄昏》中,他重申了自己的信念,即“有才华的十分之一”应该确定“当前领域和对种族行动的需求以及指导群众沿着这条路线前进的方法”(1940 年,159 页)。几年后,在对自己早期关于团体领导的思想进行批判性反思后,他提出了一个“有才华的十分之一的新理念”(1948 年,168 页)。杜波依斯是否最终否定了他早期对黑人精英领导的构想(杜波依斯,1903b)是一个学术争议的问题。乔伊·詹姆斯认为,杜波依斯最终否定了黑人知识分子先锋的想法(詹姆斯,1997 年)。康奈尔·韦斯特认为,杜波依斯对他有关有才华的十分之一概念的后来修订是“零碎的”(韦斯特,1996 年,71 页)。阿道夫·里德通过对杜波依斯后期著作和演讲的细致阅读,认为杜波依斯在整个他的知识分子和活动家生涯中提出了一个以精英为中心的黑人政治观念(里德,1997 年)。汤米·谢尔比和保罗·泰勒特别细致地重建了杜波依斯对黑人政治领导理解的演变(谢尔比,2007 年,第 2 章;泰勒,2010 年,907-910 页)。最近,阿拉什·达瓦里对里德和古丁-威廉斯提出了质疑,认为杜波依斯在《灵魂》和《费城黑人》(1899 年)中已经奠定了非精英主义民主政治领导概念的基础(达瓦里,2018 年)。

马克思,杜·博伊斯和黑人激进主义

杜波依斯的后灵魂政治思想中一个重要且仍未得到充分重视的支线是他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和政治理论的交锋。这里的关键文本是《黑人重建》(1935),杜波依斯对邓宁学派对重建的解释进行了巨大的批判。像乔尔·奥尔森(2004 年;见 2.2.4.3)一样,塞德里克·罗宾逊(1983 年)和安东尼·博格斯(2003 年)认为《黑人重建》应被视为历史和政治理论,而不仅仅是修正主义历史学。根据罗宾逊的解读,杜波依斯发展了“一种历史理论,通过其对群众行动的强调,既批判了美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意识形态,又修正了马克思的革命和阶级斗争理论”(罗宾逊,277)。博格斯认同杜波依斯与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正统的决裂,并补充说,像其他黑人激进理论家一样,杜波依斯将现代性的激进批判重新定位,从“政治义务、主权自我和公民身份的问题……转向统治、压迫和政治作为自由实践的问题”(博格斯,93)。在杜波依斯和罗宾逊对杜波依斯的研究的基础上,历史学家沃尔特·约翰逊(2016 年)认为奴隶制度和种族资本主义的历史提供了一个立场,“重新思考我们对正义的理念”(约翰逊,29)。尽管他对《黑人重建》的关注有限,查尔斯·米尔斯却充分论证了将杜波依斯归类为“黑人激进自由主义者”的观点,其中黑人激进自由主义“是一种受到种族资本主义现实启发并自觉以此为导向来重新思考白人自由主义理论的自由主义”(米尔斯,2018 年,32)。

杜波依斯(1935 年,第 4 章)的杰作《黑人重建》与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理论交锋的最具启发性的最近讨论,主要集中在特定章节上,包括 Gayatri Spivak 对杜波依斯关于普遍罢工的想法与“欧洲普遍罢工现象及其被马克思主义利用”的考虑(Spivak,2014 年,第 9 页,第 13 页);Allison Power 的论点认为杜波依斯改编了马克思的物质转化和商品拜物教的概念,以分析安德鲁·约翰逊生平的悲剧,以及对美国宪法的倒退性解释,将其视为体现永恒、不可改变的法律(Powers,2014 年;杜波依斯,1935 年,第 8 章和第 9 章);最后,Andrew Douglas 提出杜波依斯发展了一种优先考虑政治而非经济和伦理的种族资本主义政治理论的建议(Douglas,2019 年;杜波依斯,1935 年,第 7 章和第 14 章)。

4.2.3 女性主义理论和威廉·爱德华·伯格哈特·杜波依斯

女权主义理论家对杜波依斯的政治思想评价褒贬不一,从批评他的男性主义失败,未将黑人女性视为知识分子和种族领袖(例如 Carby,1998 和 James,1997),到赞扬他倡导妇女平等以及对我们理解黑人女性压迫的贡献(例如 James,1997 和 Griffin,2000)。

女权主义理论家对杜波依斯的政治思想的评论往往集中在《黑水》(1920)的第 7 章“妇女的诅咒”上。杜波依斯提出,妇女被诅咒,因为“只有牺牲智慧和做出最好工作的机会,大多数妇女才能生育孩子”。法拉·格里芬解释称,“诅咒”是在一个仍然持续的“保护政治”视角下,这种政治威胁到黑人妇女的自治权,认为杜波依斯认识到了这种政治的局限。劳瑞·巴尔弗尔将这篇文章解读为“公民权利的女权主义理论”。对巴尔弗尔的观点提出异议,沙特玛·瑞德克拉夫特认为,“诅咒”重新演绎并阐述了《灵魂》中对男子气概作为公民权利适当规范的处理。考虑到杜波依斯在《费城黑人》以及“妇女的诅咒”中对黑人妇女的描绘,赛迪娅·哈特曼依靠自由间接话语和批判性虚构来质疑杜波依斯从客观化社会学视角中表征年轻黑人妇女生活的有效性。

考虑到黑人女性主义和更一般形式的当代交叉性理论(考虑到种族、性别和阶级之间的交叉点),安吉-玛丽·汉考克(Ange-Marie Hancock)审视了杜波依斯(Du Bois)的《灵魂》、《黑水》和《黎明》(Souls, Darkwater, and Dusk of Dawn),以确定杜波依斯思想中与“当今交叉性理论相联系的政治理论”(2005, 82)的见解。 汉考克承认,将杜波依斯描述为一个交叉性理论家是不合时宜的,但她仍然声称,杜波依斯预见到了最近的交叉性理论,认为“不仅应同时攻击多个差异类别,更重要的是,社会结构运作使得这些类别相互加强,从而加剧社会阶层化,影响最弱势的居民”(2005, 79)。

4.2.4 民主理论和杜波依斯

威廉·爱德华·伯格哈特·杜波依斯如何构想民主?

杜波依斯在《灵魂》中仅提到民主一次,他指出“民主的灵魂和现代社会的保障”是“那些利害最直接相关者的诚实和认真的批评,即读者对作家的批评,被统治者对政府的批评,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批评”(1903a,23 页)。杜波依斯将民主定义为批评,当他指责布克·T·华盛顿“压制批评”时(1903a,23 页)。在探讨杜波依斯这一声明对他在《灵魂》中捍卫的黑人政治形象的影响时,古丁-威廉姆斯提出了一个问题,即精英领导层是否能够满足杜波依斯对民主的定义,并成功推动提升议程,即使落后的黑人群众没有能力批评他们的领导者(古丁-威廉姆斯,2009 年,第 1 章和第 4 章)。最近,尼克·布罗梅尔有力地主张,杜波依斯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依赖“诚实和认真的批评”这一“民主推理模式”,特别是在面对“一个想象中的黑人和白人政体”时,旨在重新构想和重建美国民主(布罗梅尔,2018 年,160 页,168 页)。

杜波依斯在《战争的非洲根源》(1915 年)、《统治之道》(《黑水》第 6 章)和《黑人重建》中展现了对民主理论的最彻底和持久的贡献。

在《战争的非洲根源》中,杜波依斯提出了“民主专制”的理论,他将其提出为解决哲学悖论的方案。“大多数哲学家,”他写道,“看到国家船只在广阔、不可抗拒的民主潮流中启航,只有偶尔在某些地方会有延迟的逆流。”然而,“其他人”更为不安,“他们更近距离地观察,我们正在回归贵族制和专制统治——强权统治吗?”这个悖论不仅仅是概念上的,而且在世界上很容易观察到,因为它“使帝国主义者和工业领袖对‘民主’的任何程度都感到满意”,同时允许“在美国,民主的最快速发展与对更多黑种族的贵族制和仇恨并行不悖。”杜波依斯的解决方案很简单:“这个悖论很容易解释,”他写道,“白人工人被要求分享剥削‘中国佬和黑鬼’的战利品。”对于杜波依斯来说,现代民主的悖论是由于欧洲和美国白人劳工的民主进步导致了在美国和其他地方对“中国佬”和“黑鬼”的专制剥削(杜波依斯,1915 年,第...页)。

杜波依斯的民主专制理论是关于民主在欧洲和美国实际存在的理论——更确切地说,是关于西方民主与帝国的纠缠。杜波依斯的“国际思想”学者们特别关注他的民主专制理论,认为这标志着他思想的重要转变。例如,根据伊内斯·瓦尔德斯(Valdez, 2019, 第 3 章)的观点,民主专制理论完成了杜波依斯从“文明主义”和“发展主义”对国际秩序的理解的转变,从而开启了他对“跨国宇宙主义”的阐述,修正了康德主义以及最近的新康德主义对宇宙主义待客的解释。根据阿多姆·盖切和詹妮弗·皮茨(Getachew and Pitts, 2022, xx-xxxi)的观点,杜波依斯的理论转变了他对全球肤色界线的描述,明确指出西方帝国主义是一个“欧美合作共同体”,而被边缘化的包容实践以及种族化排斥有助于确保帝国的稳定。

在《统治人民》中,杜波依斯捍卫了普选的理想。此外,他涉及了熟悉的托克维尔对多数暴政的担忧;用民主决策的术语设想民主决策;不仅捍卫了一种广泛包容的政治民主形式,还主张现代工业应受民主决策的约束——实质上是民主社会主义的理念。杜波依斯对包容性的论证,对将民主参与权扩展到妇女和黑人等方面的论证,本质上是认识论的:“只有遭受者才了解他的痛苦……任何排除了母亲、妻子和女儿所拥有的知识的国家都不可能强大……同样的论据也适用于其他被排除的群体”(1920 年,69 页;有关杜波依斯对民主的认识论辩护的详细讨论,请参见 Bright,2017 年,第 14-15 页,Darby,2020 年,以及 Gooding-Williams,2023 年)。要从古典政治思想的角度考虑杜波依斯的论文,请参见 Fertik(2019 年)。

在《黑人重建》中,杜波依斯不仅在《统治人民》中表现出对民主的经济和政治方面的特征;也就是说,将政治和经济权力从统治阶级转移到劳动大众手中的合法转移。康奈尔·韦斯特将《黑人重建》解释为促进杜威式创造性民主的概念。Gooding-Williams 对这种解释提出了异议,认为这种解释掩盖了与杜波依斯关于黑人工人努力重建民主的阶级斗争的内涵。在《颜色与民主》(1946)中,杜波依斯在《黑人重建》十多年后发表,写道:“比政治民主更重要的是工业民主;也就是说,实际工人,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对工业组织和管理的发言权。”

对于民主理论而言,《黑人重建》最重要的观念是废奴民主的观念。对于杜波依斯来说,“废奴民主”既指一个政治运动,也指这一运动未能实现的理想。杜波依斯认为,要实现废奴民主的理想,不仅需要满足解放奴隶的道德要求,还需要像安吉拉·戴维斯所说的那样建立“新的制度”——具体来说,这些制度需要为前奴隶提供经济、政治和教育手段,以便完全“将黑人纳入社会秩序”。埃尔维拉·巴塞维奇借鉴黑格尔关于客观精神的概念,特别是他在《权利哲学》中的阐述,类似地认为,杜波依斯将解放者及其盟友视为推动民主观念的人,这种观念要求通过“重建黑人家庭、市民社会和联邦国家”来转变美国的道德生活(参见杜波依斯,98、151、169;戴维斯,2005,95-96;巴塞维奇,2021,第 5 章)。

杜波依斯对民主理论的贡献的持续重要性已经被劳瑞·巴尔弗和汤米·谢尔比最近的研究所确认。

在她关于《黑水》、《黎明的黄昏》等作品的论文中,例如,巴尔弗巧妙地将杜波依斯的政治思想与当代政治理论家的作品进行了对话。巴尔弗认为,为了重新调整黑暗时代的民主理论,我们最好能够与杜波依斯一起进行政治思考。为此,她审视了杜波依斯在文学选择上的政治理论影响;他利用历史来突显美国奴隶制过去在其后民权时代的涵义;他描绘非裔美国人生活作为民主可能性的典范代表;以及他全球性广阔的政治想象力,巴尔弗认为,这揭示了最近对世界主义和公民民族主义的辩护中的种族政治(巴尔弗,2010 年,2011 年)。[40]

在谢尔比看来,杜波依斯认为非裔美国人是美国民主理想完善的世界历史使命的承担者。谢尔比认为,杜波依斯支持黑人政治团结作为建立一个体现这些理想的多元种族、文化多元主义的美国政体的临时和可能是长期的策略。谢尔比继承杜波依斯的观点,认为在追求与美国民主和自由理想一致的种族正义时,黑人政治团结需要一个统一自身利益、道德原则和种族认同的动机基础(Shelby, 2007, 6–7, 67, 87)。

弗洛伊德,杜·波依斯和长期围攻

在《黎明的黄昏》第 1 章中,杜波依斯描述了他对黑暗种族压迫原因的思考经历了三个阶段——大致上,从认为种族压迫是由无知引起的;到认为是由无知和恶意引起的;再到认为是由无知、恶意以及经济动机和无意识、非理性行为和反应的结合引起的。杜波依斯告诉我们,对应于每个阶段的是对黑暗种族需要颠覆种族压迫的政治策略的越来越复杂的描述。当无知是问题时,科学和教育是对抗种族不公正的必要手段;当恶意是问题时,黑人世界必须为自由而战,依靠真相、抵制、宣传和暴民狂热作为突然和即时攻击的工具。最后,当经济利益和/或无意识、非理性动机维持种族压迦时,“不是突然袭击,而是长期围攻被指示;需要仔细规划和巧妙的运动,通过教育不断增长的一代人和宣传”(1940 年,2-3)。

在 1940 年之前,杜波依斯的著作中显而易见地考虑了这些压迫原因和相关的抵抗策略。然而,《黎明的黄昏》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突出了无意识和非理性心理力量在解释种族压迫的存在和延续中的作用。杜波依斯将这种新的强调归因于“弗洛伊德时代”的“新心理学”。他提到,他在“威廉·詹姆斯”指导下的“心理学研究”为他迎接弗洛伊德的转变做好了准备,并且其“意义和含义……开始慢慢渗透到他的思想中”(1940, 148)。

当代政治理论家在很大程度上倾向于忽视杜波依斯受弗洛伊德启发的种族压迫论述。一个例外是香农·沙利文,她认为杜波依斯提出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分析实用主义模型,用于审视白人统治的潜意识运作”(Sullivan, 2006, 23)。第二个例外是艾拉·迈尔斯,她已经开始借鉴杜波依斯的论点,反思反黑种族主义的内在和情感层面(Myers, 2017)。罗伯特·古丁-威廉斯(2011)改编了杜波依斯对“长期围攻”种族压迫的想法,反对杜波依斯所称的“肤色种姓的要塞”,对最近一些关于种族政治的讨论进行了批判性分析(1940, 148)。

艺术哲学

保罗·泰勒(Paul Taylor)已经有力地勾勒出了对杜波依斯(Du Bois)艺术哲学的一个总体框架。根据泰勒的观点,杜波依斯支持世界的表现主义图景,其中的关键在于“决心将事物看作是一个不断演变的世界的明确但暂时的表达”。在这种观点下,“世界以种子展开成树的方式展开……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澄清以前模糊和隐含的东西:通过在历史中实现以前仅存在于潜在状态的东西。”从马克思和杜威对黑格尔表现主义的修正的角度来看,泰勒的杜波依斯将伦理生活视为一个正在进行中的工作,即作为一个全面自我修养的持续项目,个体通过对限制他们的历史、语言和经济结构进行创造性回应来艺术地塑造自己(Taylor, 2016, 91–93)。

高艺术与低艺术

杜波依斯在阐述他对整体自我修养理想的承诺时,可能表达得最明确,当他在扩大对布克·华盛顿的批评时,捍卫了自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Gooding-Williams, 2009, 133–139)。杜波依斯明确地回应马修·阿诺德,主张自由艺术教育是自我修养的手段,或者,正如他有时所写的那样,是自我发展,通过“了解……世界上最好的言论和思想”(Arnold, 1869, 5)。通过获取文化来实现自我发展是精英教育的目的,以提升群众。杜波依斯写道,黑人学院“必须培养人……超越我们现代的社会主义,超越对群众的崇拜,必须坚持那种以文化为中心的更高级别的个人主义;必须出现对寻求了解自己及周围世界的主权人类灵魂更高尚的尊重;寻求自由扩展和自我发展的自由”(1903a, 52)。

杜波依斯的《灵魂之歌》中,主权灵魂所欣赏的艺术是高艺术,换句话说,是与欣赏它的主权灵魂共享整体自我发展属性的艺术。在《悲伤之歌》中,杜波依斯代表将黑人美国人团结在一起的群体精神,通过民歌这一媒介阐明其独特的信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黑人民间音乐所体现的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首又一首的民歌中实现自我,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全面广度,克服了种族偏见和地方主义。对于这些歌曲,它们展现了一个不断发展的民间精神,并构成了一个不断演变的黑人音乐艺术传统,杜波依斯将其与一大批“精神上惰性的黑人民间歌曲、福音赞美诗和狡猾歌曲”形成对比。从本质上讲,他认为,与他所钦佩的瓦格纳的歌剧一样,灵感来自精神的黑人民间歌曲属于高艺术的范畴,而排除了民间歌曲等低艺术。

杜波依斯的早期政治表现主义观点与他广泛的艺术表现主义哲学观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它强调,为了合法和有效,黑人政治领袖必须不是从群众可能喜欢的缺乏灵感的流行歌曲中获取方向,而是从黑人民歌中体现的精神和精神信息中获取(Gooding-Williams, 2009, 139–147)。

5.2 艺术、美和宣传

杜波依斯的论文《黑人艺术的标准》(1925 年)是他对艺术哲学最重要的贡献。这篇论文是杜波依斯对哈莱姆文艺复兴的哲学家兼院长阿兰·洛克的意见分歧最清晰的表述,关于艺术与宣传之间的关系。杜波依斯反对洛克认为天才和才华“必须选择艺术并放弃宣传”的观点,而认为“所有艺术都是宣传,也必须是如此”(洛克,1928 年,第 1 段;杜波依斯,1926 年,第 29 段)。杜波依斯与洛克的“伟大辩论”涉及艺术在“为一群遭受屈辱和自我厌恶的人民赢得尊重”方面的作用。

杜波依斯声称,艺术家依靠美来传达真理和善良(在其正义、荣誉和正确的各个方面)—在第一种情况下是为了促进普遍理解,而在第二种情况下是为了获得同情和人类兴趣。他写道,“‘美的使徒’因此成为真理和正义的使徒,不是出于选择,而是出于内在和外在的驱使。他是自由的,但他的自由始终受到真理和正义的限制”(第 28 段)。

泰勒合理地解释杜波依斯的表达主义观点,认为艺术家“在更广泛的关于真实和正义的意义网络中辩证地纠缠,必须通过制定自己对这些网络的取向来创造自己”,因此所有艺术都是宣传。根据这一观点,任何艺术作品都无法合理地声称其内容来自“一个独特且不可侵犯的美学价值领域”,因为所有艺术作品的内容都来源于一个公共的伦理政治价值领域,艺术家必须对其进行创造性回应。艺术家同时被这些缠绕着她的意义网络内外驱使,因为虽然这些意义网络是从“外部”强加于她,但艺术家却将其视为构成她“内部”主体的参数。使徒真理和正义的自由在于她对这些参数的关系中所能主张的自由,这类似于自我立法——她在创造性地回应它们、制定自己与它们的关系,并实际上使它们成为自己的(泰勒,2016,96–99)。

通过行使她的自由,最终,通过创作促进同情和普遍理解目的的美丽艺术作品,艺术家可以着手拓宽她预期受众的伦理和认知视野,从而扩展他们的判断能力。例如,杜波依斯在撰写《灵魂》这样的书时,着手拓宽他的白人同行对黑人美国人灵魂中苦难的同情和评价能力(Rogers, 2012, 193–198)。

杜波依斯从未明确回答这个问题。但在《黑水》第 9 章“美与死”的文章中,他提供了一些线索。在这篇文章中,杜波依斯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最持久的反思,将美对比于“丑陋、仇恨和邪恶……以及所有它们的矛盾和不合逻辑性”;他写道,美“是满足的。它总是新的和陌生的。它是合理的事物”。也许杜波依斯的观点是一种表现主义观点:美通过澄清我们对真理(既一致又合理)和善良(与仇恨和邪恶相反)的理念来满足;也就是说,通过在新颖而令人不安的艺术作品中体现这些理念(有关杜波依斯美学的进一步思考,请参见 Valdez,2019 年,第 3 章以及 Gooding-Williams,2021 年和 2023 年)。

6. 知识史、哲学史和杜波依斯

我们通过指出,对于杜波依斯的学术辩论的一个持续特点是,有时对他在知识史和/或哲学史中适当位置的争议性分歧。对于那些有益地被引入评价杜波依斯作为哲学家或思想家的各种解释取向的简要调查表明,在研究他的著作时,我们可能最好遵循尼采的建议,即多角度的观点往往可以增进我们对所考虑主题的了解(尼采,1887,85)。

相关类别往往是地理、种族、主题或三者的某种组合。杜波依斯的哲学著作和论文被视为对美国思想(Zamir, 1995)和美国政治思想(Reed, 1997)的贡献。更狭窄地和更广泛地,它们被视为非裔美国人例外主义思想的表述(West, 1982);作为黑人民族主义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Moses, 1978);作为黑人自然法传统的重要补充(Lloyd, 2016);作为非裔美国先知性政治批判历史的一部分(Marshall, 2011);以及作为非洲裔和非洲现代思想的重要贡献(Gordon, 2008;Gooding-Williams, 2009)。Appiah(2014)旨在纠正这些作品中将杜波依斯定位为美国人、黑人美国人、非洲裔或非洲现代思想家的倾向。与 Appiah 相反,Tommy Curry(2014)认为,如果像 Appiah 一样忽视其他非裔美国作家对他思想的影响,我们就会失去对杜波依斯思想的哲学实质的视野。

在希望将杜波依斯置于明确定义的西方哲学传统中的评论家中,主要倾向是将杜波依斯描述为实用主义者(见 West, 1989, Taylor, 2004b 和 Kahn, 2009)或某种黑格尔主义者。许多文献在这第二种解释线索之后,考虑了杜波依斯的著作,尤其是《灵魂之书》,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角度来看(见例如 Gooding-Williams, 1987 和 1991;Zamir, 1995;以及最近的 Shaw, 2013)。在这方面,Paul Taylor(2004b)有力地主张我们无需在黑格尔式的杜波依斯和实用主义的杜波依斯之间做出选择。最近,纳厄姆·钱德勒提出,应该将杜波依斯解读为既不是黑格尔主义者,也不是实用主义者,而是与他的几位欧洲同时代人并列,包括胡塞尔、韦伯、德尔克海姆、博阿斯和弗洛伊德(Chandler, 2014)。

对于上述提到的所有解释性观点都产生了真正的洞察和启示是错误的,但比没有更多,这一事实主要证明了杜波依斯哲学思想的广度、深度和多产性。

Bibliography

Books by Du Bois

1896

The Suppression of the African Slave Trade to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638–1870,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899

The Philadelphia Negro,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903a

The Souls of Black Fol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909

John Brow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911

The Quest of the Silver Flee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915

The Negro,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920

Darkwate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924

The Gift of Black Fol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928

The Dark Princes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930

Africa, Its Geography, People, and Products and Africa—Its Place in Modern Histo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935

Black Reconstruction in Americ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939

Black Folk Then and Now,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940

Dusk of Daw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946

The World and Africa (1946) and Color and Democracy (1946),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952

In Battle for Pea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957

The Ordeal of Mansar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959

Mansart Builds a School,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961

Worlds of Colo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968

The Autobiography of W.E.B. Du Boi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Other works by Du Bois referred to in the text

1897a

“The Conservation of Races” in Nahum Dimitri Chandler (ed.), The Problem of the Color Line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Essential Early Essays, New York: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15, pp. 51–65. Reprint of “The Conservation of Races,” Washington, D.C.: American Negro Academy, 1897.

1897b

“Strivings of the Negro People,” in Nahum Dimitri Chandler (ed.), The Problem of the Color Line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Essential Early Essays, New York: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15, pp. 67–75. Reprint of “Strivings of the Negro People,” The Atlantic Monthly 80, no. 478 (August 1897): 194–198

Ca. 1897

“A Program for a Sociological Society”, a speech given at Atlanta University to the First Sociological Club. [Du Bois ca. 1897 available online]

1898

“The Study of the Negro Problems” in Nahum Dimitri Chandler (ed.), The Problem of the Color Line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Essential Early Essays, New York: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15, pp. 77–98. Reprint of “The Study of the Negro Problems,”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11, no.1 (January 1898): 1–23.

1903b

“The Talented Tenth” in Nahum Dimitri Chandler (ed.), The Problem of the Color Line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Essential Early Essays, New York: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15.

Ca. 1905

“Sociology Hesitant” in Nahum Dimitri Chandler (ed.), The Problem of the Color Line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Essential Early Essays, New York: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15.

1915

“The African Roots of War,” in A. Getachew & J. Pitts (eds.), W.E.B. Du Bois: International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22–35.

1926

“Criteria of Negro Art,” The Crisis, Vol. 32, October 1926: 290–297, [Du Bois 1926 available online]

1944

“My Evolving Program for Negro Freedom” in Rayford W. Logan (ed.), What the Negro Wants, No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2012, reprint edition, pp. 31–70.

1948

“The Talented Tenth Memorial Address,” in Henry Louis Gates, Jr. and Cornel West, The Future of the Race, New York: Knopf, 1996, pp.159–177.

Secondary literature

  • Anderson, R. Lanier, 2003, “The Debate over the Geisteswisssenschaften in German Philosophy” in Thomas Baldwi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Philosophy 1870–194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221–234.

  • Appiah, Kwame Anthony, 1985, “The Uncompleted Argument: Du Bois and the Illusion of Race,” Critical Inquiry 12 (1): 21–37.

  • –––, 1992, “Illusions of Race,” in In My Father’s Hous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2014, W. E. B. Du Bois and the Emergence of Identit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Arnold, Matthew, 1869, Culture and Anarchy (ed.), Samuel Lipma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4.

  • Balfour, Lawrie, 2010, “Darkwater’s Democratic Vision,” Political Theory 38(4): 537–563.

  • –––, 2011, Democracy’s Reconstruction: Thinking Politically with W.E.B. Du Boi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Basevich, Elvira, 2021, W.E.B. Du Bois: The Lost and the Found, Cambridge: Polity Press

  • Barry, Peter Brian, 2013, Evil and Moral Psychology, New York: Routledge.

  • Beck, Hamilton, 1996, “W. E. B. Du Bois as a Study Abroad Student in Germany, 1892–1894,” Frontiers: The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Study Abroad, 2: 47 (see n. 4). doi:10.36366/frontiers.v2i1.25

  • Bernasconi, Robert, 2009, “W.E.B. Du Bois’s Philosophy of History in Context.”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 108 (3): 519–540.

  • Blight, David W. and Gooding-Williams, Robert, 1997, “The Strange Meaning of Being Black: Du Bois’s American Tragedy,” in David W. Blight and Robert Gooding-Williams (ed.), The Souls of Black Folk, Boston: Bedford Books.

  • Bogues, Anthony, 2003, Black Heretics, Black Prophets, NewYork: Routledge.

  • Boxill, Bernard R., 1992, Blacks and Social Justice, rev. ed.,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 Bright, Liam Kofi, 2017, “Du Bois’ democratic defense of the value free ideal,” Synthese. doi:10.1007/s11229-017-1333-z

  • Bromell, Nick, 2018, “’Honest and Earnest Criticism’ as the ‘Soul of Democracy’: Du Bois’s Style of Democratic Reasoning,” in A Political Companion to W.E.B. Du Bois, Nick Brommell (ed.), Lexington: University of Kentucky Press, pp. 159–180.

  • Carby, Hazel, 1998, Race Me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Chandler, Nahum Dimitri, 2014, X—The Problem of the Negro as a Problem of Thought, New York: Fordham.

  • –––, 2022, “Beyond This Narrow Now,” Or, Delimitations of W.E.B. Du Bois, New York: Fordham.

  • –––, 2023, Annotations: On the Early Thought of W.E.B. Du Bois,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 Clark, Maudemarie, 1994, “Nietzsche’s Immoralism and the Concept of Morality” in Richard Schacht (ed.), Nietzsche, Genealogy, Morality: Essays on Nietzsche’s 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s,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15–34.

  • Curry, Tommy, 2014, “Empirical or Imperial? Issues in the Manipulation of Du Bois’s Intellectual Historiography in Kwame Anthony Appiah’s Lines of Descent,” Graduate Faculty Philosophy Journal 35 (1–2): 331–351.

  • Darby, Derrick, 2020, “Du Bois’s Defense of Democracy,” in Melissa Schwartzberg & Daniel Viehoff (eds.), Democratic failure,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pp. 205–246.

  • Davari, Arash, 2018, “On Democratic Leadership and Social Change: Positioning Du Bois in the Shadow of a Gray To-come,” in A Political Companion to W.E.B. Du Bois, Nick Brommell (ed.), Lexington: University of Kentucky Press, pp. 242–270

  • Davis, Angela, 2005, Abolition Democracy: Beyond Empire, Prisons, and Torture, New York: Seven Stories Press.

  • Descombes, Vincent, 2014, The Institution of Meaning: A Defense of Anthropological Holism, trans. Stephen Adam Schwartz,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Dilthey, Wilhelm, 1883 Introduction to the Human Sciences, Volume 1, translation of Einleitung in die Geisteswissenschaften, ed. Rudolph Makkreel and Frithjof Rodi,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9.

  • Douglas, Andrew, 2019, W.E.B. Du Bois and the Competitive Society, Athens: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 Edwards, Barrington S., 2006, “W.E.B. Du Bois between Worlds: Berlin, Empirical Research, and the Race Question,” The Du Bois Review 3 (2): 395–424.

  • Fertik, Harriet, 2019, “Hell to Pay: Aristotle and W. E. B. Du Bois’s Vision of Democracy in ‘Of the Ruling of M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26: 72–85.

  • Fields, Karen E. and Fields, Barbara J., 2012, “Individuality and the Intellectuals: An Imaginary Conversation Between Emile Durkheim and W.E.B. Du Bois,” in Racecraft: The Soul of Inequality in American Life, London: Verso, pp. 225–26.

  • Fisher, Rebecka Rutledge, 2014, Habitations of The Veil: Metaphor and the Poetics of Black Being in African American Literature, Albany: SUNY Press.

  • Foner, Eric, 1988, Reconstruction: America’s Unfinished Revolution, New York: Harper & Row.

  • Getachew, Adom and Pitts, Jennifer, 2022, “Democracy and Empir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Thought of W.E.B. Du Bois,” in A. Getachew & J. Pitts (eds.), W.E.B. Du Bois: International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xv-lvii.

  • Geuss, Raymond, 1994, “Nietzsche and Genealogy,” Europe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2 (3): 275–292.

  • Glasgow, Joshua, 2010, “The End of Historical Constructivism: Circularity, Indeterminacy, and Redundancy,” The Monist, 93 (2): 321–335.

  • Gooding-Williams, Robert, 1987, “Philosophy of History and Social Critique in The Souls of Black Folk,” Sur les Sciences Sociales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26 (March 1987): 99–114.

  • –––, 1991, “Evading Narrative Myth, Evading Prophetic Pragmatism: Cornel West’s ‘The American Evasion of Philosophy’,” The Massachusetts Review, 32(4): 517–542.

  • –––, 1996, “Outlaw, Appiah, and Du Bois’s ‘The Conservation of Races’,” in Bernard W. Bell, Emily R. Grosholz, and James B. Stewart (ed.), W.E.B. Du Bois on Race and Culture, New York: Routledge, pp. 39–56.

  • –––, 2009, In the Shadow of Du Bois: Afro Modern Political Thought in America,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 2014, “Autobiography, Political Hope, Racial Justice,” Du Bois Review, 11 (1): 159–175.

  • –––, 2017, “History of African American Political Thought and Antiracist Critical Theory,” in Naomi Zack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hilosophy and Ra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235–245.

  • –––, 2021, “Beauty as Propaganda: On the Political Aesthetics of W.E.B. Du Bois,” Philosophical Topics, 49 (Spring): 13–33

  • –––, 2023, “Demokratie und ästhetische Erziehung. Du Bois’ Politik des Schönen,” WestEnd, 01: 113–137.

  • Gordon, Lewis, 2000, “Du Bois’s Humanistic Philosophy of the Human Sciences,”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The Study of African American Problems: W. E. B. Du Bois’s Agenda, Then and Now,” 568 (March 2000): 265–280.

  • –––, 2008, An Introduction to Africana Philosoph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Gray, David Miguel, 2013, “Racial Norms: A Reinterpretation of Du Bois’ ‘The Conservation of Races’,” The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51(4): 465–487.

  • Green, Dan S. and Driver, Edwin D., 1976, “W.E.B. Du Bois: A Case in the Sociology of Sociological Negation,” Phylon, 37 (4): 308–333.

  • Griffin, Farah Jasmine, 2000, “Black Feminists and Du Bois: Respectability, Protection, and beyond,”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The Study of African American Problems: W. E. B. Du Bois’s Agenda, Then and Now,” 568 (March, 2000): 28–40.

  • Hacking, Ian, 1990, The Taming of Cha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Hancock, Ange-Marie, 2005, “W.E.B. Du Bois: Intellectual Forefather of Intersectionality?” Souls, 7:3–4: 74–84.

  • Harris, Leonard, 2004, “The Great Debate: W.E.B. Du Bois vs. Alain Locke on the Aesthetic,” Philosophia Africana, 7 (1): 15–39.

  • Hartman, Saidiya, 2019, Wayward Lives, Beautiful Experiments: Intimate Histories of Social Upheaval, New York: W.W. Norton.

  • Haslanger, Sally, 2012, Resisting Reality: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Critiqu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Jaeggi, Rahel and Celikates, Robin, 2017, Sozialphilosophie: Eine Einführung, Munchen: Beck.

  • James, Joy, Transcending the Talented Tenth: Black Leaders and American Intellectuals, New York: Routledge, 1997.

  • James, William, 1879, “Are We Automata,” Mind, 4 (January): 1–22.

  • –––, 1884, “The Dilemma of Determinism,” in The Will to Believe and Other Essays in Popular Morality and Human Immortality, New York: Dover, 1956, pp. 145–183.

  • –––, 1890,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Volume II, New York: Dover, 1950.

  • –––, 1892, Psychology, Briefer Course, New York: Henry Holt, 1923.

  • Jeffers, Chike, 2013, “The Cultural Theory of Race: Yet Another Look at Du Bois’s ‘The Conservation of Races’,” Ethics 123: 403–426.

  • –––, 2017, “W.E.B. Du Bois’s ‘Whither Now and Why,’” in Eric Schliesser (ed.), Ten Neglected Classics of Philosoph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222–255.

  • Johnson, Walter, 2016, “To Remake the World: Slavery, Capitalism, and Justice,” Boston Review, Forum 1: 13–31.

  • Judy, Ronald A. T., 2000, “Introduction: On W.E.B. Du Bois and Hyperbolic Thinking,” in Ronald Judy (ed.), Boundary 2, 27(3): 1–35.

  • Lewis, David Levering, 1993, W.E.B. Du Bois: Biography of a Race, 1868–1919, New York: Henry Holt.

  • –––, 2000, W.E.B. Du Bois: The Fight for Equality and the American Century, 1919–1963, New York: Henry Holt.

  • Lloyd, Vincent W., 2016, Black Natural Law,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Lott, Tommy L., 1992–93, “Du Bois on the Invention of Race,” The Philosophical Forum, XXIV, (1–3): 166–187.

  • Locke, Alain, 1928, “Art or Propaganda,” Harlem, I(1): 12–13. [Locke 1928 available online]

  • Macmullen, Terrance, 2009, Habits of Whiteness: A Pragmatist Reconstruction, Bloomingt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 Mallon, Ron, 2014, “Naturalistic Approaches to Social Construction”,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Winter 2014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URL = 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win2014/entries/social-construction-naturalistic/.

  • Marshall, Stephen H., 2011, The City on the Hill from Below: The Crisis of Prophetic Black Politics,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 Mills, Charles W., 1997, The Racial Contract,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 2018, “W.E.B. Du Bois: Black Radical Liberal,” in A Political Companion to W.E.B. Du Bois, Nick Brommell (ed.), Lexington: University of Kentucky Press, pp. 19–56.

  • Morris, Aldon, 2015, The Scholar Denied: W.E.B. Du Bois and the Birth of Modern Sociology, Oakl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Moses, Wilson Jeremiah, 1978, The Golden Age of Black Nationalism, 1850–1925,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Myers, Ella, 2017, “Beyond the Wages of Whiteness: Du Bois on the Irrationality of Antiblack Racism,” Item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 21 March 2017. [Myers 2017 available online]

  • Myers, Ellas, 2022, W.E.B. Du Bois and the Enduring Gratifications of Anti-Blacknes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Nietzsche, Friedrich, 1887, 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ity, Maudemarie Clark and Alan J. Swenson (trans.), Indianapolis, IN: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1998.

  • Olson, Joel, 2004, The Abolition of White Democracy,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 Outlaw, Lucius, 1996, “‘Conserve’ Races?,” in Bernard W. Bell, Emily R. Grosholz, and James B. Stewart (ed.), W.E.B. Du Bois on Race and Culture, New York: Routledge, pp. 15–37.

  • –––, 2000, “W.E.B. Du Bois on the Study of Social Problems,”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Vol. 568, “The Study of African American Problems: W. E. B. Du Bois’s Agenda, Then and Now,” 568 (March, 2000): 281–297.

  • Pittman, John P., “Double Consciousness”,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ummer 2016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URL = 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sum2016/entries/double-consciousness/.

  • Powers, Allison, 2014, “Tragedy Made Flesh: Constitutional Lawlessness in Du Bois’s Black Reconstruction,” in Comparative Studies of South Asia, Africa, and the Middle East, 34(1): 106–125

  • Rabaka, Reiland, 2010, Against Epistemic Apartheid: W.E.B. Du Bois and the Disciplinary Decadence of American Sociology, Lanham: Lexington Books.

  • Reed, Adolph, Jr., 1997, W.E.B. Du Bois and American Political Thought: Fabianism and the Color Lin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1999, Stirrings in the Jug: Black Politics in the Post-Segregation Era,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 Ringer, Fritz, 1997, Max Weber’s Methodology: The Unification of the Cultural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Robinson, Cedric J., 1983, Black Marxism: The Making of the Black Radical Tradition, London: Zed Books Ltd.

  • Rogers, Melvin L., 2012, “The People, Rhetoric, and Affect: On the Political Force of Du Bois’s The Souls of Black Folk,”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06 (1):188–203.

  • Royce, Josiah, 1899, The World and the Individual, Volume 1, New York: Macmillan.

  • Searle, John R., 1995,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ality, New York: Free Press.

  • Shaw, Stephanie J., 2013, W.E.B. Du Bois and The Souls of Black Folk, Chapel Hill: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 Shelby, Tommie, 2007, We Who Are Dark,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 2016, Dark Ghettoes: Injustice, Dissent, and Refor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Spivak, Gayatri, 2014, “The General Strike,” Rethinking Marxism: A Journal of Economics, Politics and Society, 261: 9–14.

  • Sullivan, Shannon, 2006, Revealing Whiteness: The Unconscious Habits of Racial Privilege,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Sundstrom, Ronald, 2003, “Douglass and Du Bois’s Der Schwarze Volksgeist,” in Race and Racism in Continental Philosophy, ed. Robert Bernasconi,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p. 32–52.

  • Taylor, Paul C., 2000, “Appiah’s Uncompleted Argument: W.E.B. Du Bois and the Reality of Race,” Social Theory and Practice 26, 1: 103–128.

  • –––, 2004a, “What’s the Use of Calling Du Bois a Pragmatist?,” Metaphilosophy, 35 (1/2): 99–114.

  • –––, 2004b, Race: A Philosophical Introduction, Cambridge: Polity Press.

  • –––, 2010, “W.E.B. Du Bois,” Philosophy Compass 5/11 (2010): 904–915.

  • –––, 2013, “Bare Ontology and Social Death,” Philosophical Papers 42 (3): 369–389.

  • –––, 2014, “Context and Complaint: On Racial Disorientation,” Graduate Faculty Philosophy Journal 35 (1–2): 331–351.

  • –––, 2016, Black is Beautiful: A Philosophy of Black Aesthetics, Malden: Wiley-Blackwell.

  • –––, 2021, “W.E.B. Du Bois: Afro-modernism, Expressivism, and the Curse of Centrality,” in Melvin L. Rogers and Jack Turner (eds.), African American Political Thought: A Collected Histor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Thompson, Stephen, 2014, “Alexander Crummell”,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ummer 2014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URL = 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sum2011/entries/alexander-crummell/.

  • Threadcraft, Shatema, 2016, Intimate Justice: The Black Female Body and the Body Politi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Valdez, Inez, 2019, Transnational Cosmopolitanism: Kant, Du Bois, and Justice as a Political Craf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Viney, Donald Wayne, 1986, “William James on Free-Will and Determinism,” The Journal of Mind and Behavior, 7, 4: pp. 555–565.

  • Washington, Booker T., 1901, Up From Slavery,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2nd revised edition, 1995.

  • Weber, Max, 1905a, “Knies and Irrationalism,” in Max Weber, Roscher and Knies, The Logical Problems of Historical Economics, trans. Guy Oakes, New York: Free Press, pp. 93–207.

  • –––, 1905b, “Critical Studies in the Logic of the Cultural Sciences,” in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trans. and ed. Edward A. Shils and Henry A. Finch, New York: Free Press, 1949, pp. 113–188.

  • –––, 1922, “Basic Sociological Concepts,” in Understanding and Social Inquiry, (ed.) Fred R. Dallmayr and Thomas A. McCarthy, Notre Dame: Notre Dame University Press, 1977, pp. 38–55.

  • West, Cornel, 1982, Prophecy Deliverance: An Afro-American Revolutionary Christianity,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 –––, 1989, The American Evasion of Philosophy,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 –––, 1996, “Black Strivings in a Twilight Civilization,” in Henry Louis Gates, Jr. and Cornel West, The Future of the Race, New York: Knopf, pp. 53–112.

  • Wolfenstein, Eugene Victor, 2007, A Gift of the Spirit: Reading The Souls of Black Folk,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Zamir, Shamoon, 1995, Dark Voices, W.E.B Du Bois and American Thought, 1888–1903,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Zimmerman, Andrew, 2010, Alabama in Africa: Booker T. Washington, the German Empire,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New Sout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Academic Tools

Other Internet Resources

Africana Philosophy | Crummell, Alexander | democracy | Dilthey, Wilhelm | double consciousness | Douglass, Frederick | 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 history, philosophy of | James, William | Locke, Alain LeRoy | race | race: and Black identity | Royce, Josiah | social construction: naturalistic approaches to | Weber, Max

Copyright © 2023 by Robert Gooding-Williams <rg2944@columbia.edu>

最后更新于

Logo

道长哲学研讨会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