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 cloning (Katrien Devolder)

首次发表于 2008 年 9 月 17 日;实质性修订于 2021 年 12 月 10 日

多莉(Dolly)是第一只从体细胞克隆出来的哺乳动物,像羔羊一样天真地来到这个世界。然而,就在 1997 年 2 月她出生的消息宣布后不久,引起了恐慌和争议(Wilmut 等,1997)。一个重要的,对许多人来说令人不安的问题出现了:如果克隆羊是可能的,科学家们是否很快会开始克隆人类;如果他们这样做了,这样做是否是错误或不明智的?

对大多数人来说,多莉实际上是披着羊皮的狼。她代表了在人类中应用生殖克隆的第一步,这是许多人认为永远不应该做的事情。只有少数人认为这是可以接受的,甚至在道德上有义务进一步研究人类生殖克隆。有些人对此并没有强烈的反对意见,但也没有看到任何推动它的理由。

多莉现在被填充并摆放在苏格兰国家博物馆展出。许多国家或司法管辖区已经在法律上禁止人类克隆,或正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在一些国家,包括法国和新加坡,人类的生殖克隆是一种犯罪行为。200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一项关于人类克隆的《宣言》,呼吁全面禁止人类克隆(有关自 2008 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人类克隆辩论的审议,请参见 Langlois,2017 年)。人类生殖克隆的辩论似乎已经接近尾声。然而,由于哺乳动物的生殖克隆在几个国家已经变得日常化,有理由相信在未来某个时候,人类也会被克隆。此外,即使在不久的将来无法进行_生殖_克隆,克隆用于研究和治疗目的的可能性很大。

本文描述了克隆伦理学中最重要的争议领域。我将重点关注人类克隆(而不是动物克隆),因为人类克隆一直是克隆辩论的焦点。


1. 什么是克隆?

严格来说,克隆是指创建一个 DNA 序列或整个生物体基因组的遗传复制。在后一种意义上,克隆在同卵双胞胎和其他多胞胎的出生中自然发生。但克隆也可以在实验室中通过胚胎分裂或分裂来人工进行:早期胚胎在体外分裂,使得两部分在移植到子宫后可以发育成为基因上相同的个体生物。然而,在克隆的讨论中,术语“克隆”通常指的是一种称为体细胞核移植(SCNT)的技术。SCNT 涉及将体细胞的细胞核转移到已移除细胞核和因此大部分 DNA 的卵母细胞中(胞质中的线粒体 DNA 仍然存在)。然后,经过电流处理以刺激细胞分裂,导致胚胎的形成。胚胎(几乎)基因上与体细胞供体完全相同,因此是其克隆。

Dolly 是第一只通过 SCNT 技术诞生的哺乳动物。Ian Wilmut 和他在苏格兰罗斯林研究所的团队用来自黑脸山羊的卵母细胞核替换了一个六岁芬多塞特羊(这些羊有白脸)乳腺细胞的细胞核。他们将结果胚胎移植到代孕母羊的子宫内,大约五个月后 Dolly 出生了。Dolly 有一个白脸:她在基因上与芬多塞特母羊完全相同,后者提供了体细胞。

然而,Dolly 与供体动物并非百分之百基因相同。遗传物质来自两个来源:细胞核和线粒体。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来源器官。它们包含短的 DNA 片段。在 Dolly 的情况下,她的核 DNA 与供体动物相同;她其他的遗传物质来自去核卵母细胞胞质中的线粒体。为了克隆体和供体动物完全基因复制,卵母细胞也必须来自供体动物(或来自同一母系 - 线粒体通过卵母细胞传递)。

多莉的诞生是一个真正的突破,因为它证明了一些被认为在生物学上不可能的事情确实可以做到。在多莉之前,科学家们认为细胞分化是不可逆的:他们认为一旦细胞分化成为一个特化的体细胞,比如皮肤细胞或肝细胞,这个过程就无法逆转。多莉所证明的是,可以拿一个分化的细胞,让它的生物钟倒转,使细胞表现得好像是最近受精的卵细胞一样。

核移植也可以使用胚胎中的供体细胞来完成,而不是使用出生后的有机体。使用胚胎细胞克隆哺乳动物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取得成功(有关克隆的历史,请参阅威尔穆特等人 2001 年)。另一种产生基因相同后代或克隆的技术是胚胎分裂或胚胎分裂,其中早期胚胎在_体外_被分裂,以便在子宫中植入时,两部分都可以发育成为基因上相同的个体。这个过程在同卵双生子中自然发生。

然而,许多人觉得令人不安的是创造一个现有人的基因复制品,或者一个已经存在的人。这就是为什么潜在的 SCNT 在人类中的应用引发了一场争议风暴。从一个现有人那里产生基因复制品的另一种方法是将_体外_创造的两个基因相同的胚胎中的一个冷冻保存数年甚至数十年,然后在使用它来发起怀孕。最后,人类的生殖克隆在理论上也可以通过将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与四倍体补体相结合来实现。几个研究团队已成功用这种方法克隆小鼠(例如,参见 Boland 等人 2009 年)。该技术涉及将小鼠 iPS 细胞注入四倍体胚胎中,即具有两倍正常染色体数的胚胎,这种胚胎无法产生活仔。最终产生的小鼠幼崽仅源自 iPS 细胞,这意味着四倍体胚胎仅起到替代滋养层的作用,滋养层形成胎盘和其他营养膜,但不参与“胚胎本体”的形成。

多莉是生殖克隆的一个案例,其目的是创造后代。生殖克隆应与治疗和研究克隆区分开来,有时也称为“治疗性克隆”。生殖克隆和研究以及治疗克隆都涉及 SCNT,但它们的目的以及它们引发的大部分伦理关切是不同的。我将首先讨论研究和治疗克隆,然后继续概述围绕生殖克隆的伦理辩论。

2. 用于研究和治疗的克隆

用于研究和治疗的克隆涉及通过 SCNT 创建胚胎,但不是将克隆的胚胎移植到子宫中以产生怀孕,而是用于获得多能干细胞。因此,并非打算将胚胎用于生殖目的。胚胎干细胞为开发目前无法治愈的疾病和病症的疗法、重要的生物医学研究以及药物发现和毒性测试提供了强大的工具(Cervera&Stojkovic 2007)。例如,一种治疗方法是诱导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以修复或替换受损的心脏组织,分化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以治疗糖尿病,或分化为神经元及其支持组织以修复脊髓损伤。

一个潜在的问题是,胚胎干细胞通常_不_与患者基因相同。胚胎干细胞通常来源于捐赠用于体外受精(IVF)治疗后的胚胎。因为这些干细胞的基因身份与接受者(患者)不同,当用于治疗时,可能会被她的免疫系统排斥。免疫排斥可能发生在接受者的身体无法识别移植的细胞、组织或器官为自身,作为一种防御机制试图摧毁移植物时。另一种免疫排斥类型涉及一种称为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情况,其中污染移植物的免疫细胞识别新宿主(患者)为外来物并攻击宿主的组织和器官。这两种免疫排斥类型都可能导致移植物的丧失或患者的死亡。这是移植手术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

研究和治疗的克隆技术可能潜在地提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通过使用患者体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 SNCT 产生的胚胎将几乎与患者基因相同。从该胚胎获得的干细胞因此也将与患者基因相同,它们的衍生物也将更不容易在移植后被排斥。尽管使用来自 SCNT 胚胎的胚胎干细胞进行治疗在人类中尚未出现在视野中,科学家们已经在小鼠中为这些治疗提供了概念验证。

克隆胚胎的胚胎干细胞对生物医学研究、药物发现和毒性测试也具有重要优势。与患者基因相同的胚胎干细胞可以提供宝贵的_体外_疾病研究模型,特别是在动物模型不可用的情况下,无法在患者本身进行研究因为会过于侵入性,或者患者数量太少无法开展研究(如罕见遗传疾病的情况)。研究人员可以例如,创造大量与患者基因相同的胚胎干细胞,然后对其进行实验,以了解该患者疾病的特定特征。胚胎干细胞及其衍生物也可以用于测试潜在治疗方法。例如,它们可以用于测试候选药物疗法,以预测其可能的毒性。这将避免患者暴露于有时高度实验性的药物中。

克隆用于研究和治疗仍处于起步阶段。2011 年,来自纽约干细胞基金会实验室的科学家团队首次成功通过 SCNT 技术从人类胚胎中创造出两株胚胃干细胞系(Noggle 等,2011)。三年前,一家小型圣地亚哥生物技术公司通过 SCNT 技术创造了人类胚胎(在囊胚阶段),但未能从这些细胞中获得胚胎干细胞(French 等,2008)。因此,尽管取得了进展(Tachibana 等,2013;Zhang 等,2020),克隆用于研究和治疗短期内不太可能取得成果。除了尚未解决的技术困难外,还需要进行更多有关胚胎干细胞研究的基础研究。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术语“治疗性克隆”受到了批评。它暗示了利用克隆胚胎中的胚胎干细胞进行治疗已经成为现实。批评人士表示,在临床试验之前,将核转移研究称为“研究性克隆”或“生物医学研究用克隆”才是合理的(PCBE,2002)。

克隆用于研究和治疗对未来研究和治疗应用具有巨大潜力,但也引发了各种伦理关切。

2.1 为干细胞而创造和摧毁胚胎

关于克隆用于研究和治疗的伦理问题的讨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早期人类胚胎存在基本分歧。目前的做法是,分离胚胎干细胞涉及破坏囊胚阶段的胚胎(受精后第五天,胚胎由 125-225 个细胞组成)。但是,为了研究和治疗而进行的克隆不仅涉及破坏胚胎,还涉及创造仅仅为了干细胞衍生而存在的胚胎。关于是否以及何时可以创造仅为获取干细胞而存在的胚胎的观点存在深刻分歧。

一些人认为,胚胎自受孕那一刻起就具有相同的道德地位,即与普通成年人拥有相同的基本道德权利、要求或利益。有时会用“早期胚胎是一个人”的说法来表达这种观点。根据这种观点,为获得干细胞而创造和杀死胚胎是一种严重的道德错误。即使可以拯救许多生命,这也是不允许的(Deckers 2007)。另一些人认为,早期胚胎仅仅是一团细胞或缺乏任何道德地位的人类组织。持这一立场的人中普遍认为,鉴于其巨大潜力,胚胎干细胞和克隆研究是一种道德必然(Devolder & Savulescu 2006)。许多人支持介于这两种对立立场之间的观点。例如,他们认为早期胚胎应受到尊重,因为它具有中间的道德地位:比一个人的道德地位低但高于普通体细胞。持这一立场的人中普遍认为,有时使用胚胎进行研究可能是正当的。通常认为,通过仅将胚胎用于无法使用较少有争议手段完成的非常重要的研究,并承认出于遗憾或损失感使用胚胎进行研究,可以表现出尊重(Robertson 1995;Steinbock 2001)。持中间道德地位观点的人中有一种普遍观点是,利用废弃的试管婴儿胚胎获取干细胞与我们应该对胚胎表示的尊重是相容的,而克隆胚胎的创造和使用则不是。支持这一观点的一个论据是,与试管婴儿胚胎不同,克隆胚胎仅仅是为了工具性使用而被创造;它们被创造和对待为一种单纯手段,有人认为这与对胚胎的尊重是不相容的(NBAC 1999)。 其他人(无论是胚胎研究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否认利用废弃的试管婴儿胚胎和克隆胚胎作为干细胞来源之间存在重大的道德差异。他们认为,_如果_为研究而杀死胚胎是错误的,那么无论胚胎的来源如何都是错误的(Doerflinger 1999;Fitzpatrick 2003;Devolder 2005,2015)。道格拉斯和萨武莱斯库(2009)认为,在研究中摧毁“不需要的”胚胎是可以接受的,也就是说,没有人希望用于生殖目的的胚胎。由于废弃的试管婴儿胚胎和为获得干细胞而克隆的胚胎在这种意义上都是不需要的胚胎,根据他们的观点,使用这两种类型的胚胎进行研究是可以接受的。

一个不太常见的观点认为,从克隆胚胎中获取干细胞比从废弃的试管婴儿胚胎中获取干细胞面临的道德问题较少。汉森(2002)提出了这一观点,认为由体细胞核移植产生的胚胎并没有我们通常赋予其他胚胎的相同道德地位:他称体细胞核和去核卵的结合体为“跨核卵”,他说,这只是一个没有“自然目的”或潜力“发展成胚胎并最终成为人类”的“人为制品”,因此不属于人类范畴。麦克休(2004)和基斯林(2001)提出了类似的论点。根据他们的观点,从克隆胚胎中获取干细胞的道德问题较少,因为由体细胞核移植产生的胚胎不能(尚未)进一步发育,因此更适合被视为组织培养,而试管婴儿代表了对人类生殖的工具性支持。他们认为,由于创造后代不是目标,因此使用术语“胚胎”或“受精卵”来指代体细胞核移植产物是具有误导性的。他们建议改用术语“克隆胚胎”(麦克休)和“卵体”(基斯林)。

2.2 需要卵母细胞

研究和治疗克隆需要大量高质量的供体卵母细胞。关于如何获取这些卵母细胞会引发伦理问题。卵母细胞捐赠涉及各种风险和不适(有关风险的审查,请参阅《评估人类卵母细胞捐赠用于干细胞研究的医学风险委员会 2007 年》)。参与此类捐赠引发的最紧迫的伦理问题之一是应该应用何种知情同意模型。与考虑试管婴儿的妇女不同,非医学卵母细胞捐赠者不是临床患者。他们无法从捐赠中获得任何生殖或医学上的好处(尽管 Kalfoglou & Gittelsohn,2000 年,认为他们可能会获得心理上的好处)。Magnus 和 Cho(2005 年)认为,捐赠的妇女不应被归类为研究对象,因为与其他研究不同,捐赠者的风险不在于研究本身,而在于为研究所需材料的获取。他们建议为那些为了他人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是未来的不可识别的人)而自身承担重大风险的人创建一个名为“研究捐赠者”的新类别,并且风险并非发生在实际研究中,而是在为研究获取材料的过程中。也有人提出,可以将活体器官无偿捐赠者的知情同意作为一个模型,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下,受益者将是陌生人,而不是捐赠者。然而,对于后一种建议的批评者指出,这两种捐赠方式之间存在不相似之处。反映在关于无私捐赠的规定中的一般伦理规则,即患者必须有很高的治疗成功机会,这一规则在用于克隆研究的卵母细胞捐赠案例中被违反(George,2007 年)。

鉴于捐赠者面临的风险、捐赠者没有直接的医疗利益,以及克隆研究的不确定潜力,毫不奇怪,为这类研究进行无私的卵母细胞捐赠的数量非常少。可能需要财政激励措施来增加用于克隆研究的卵母细胞供应。在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出售和购买卵母细胞是合法的。一些人反对这些做法,因为他们认为卵母细胞是身体的一部分,认为它们不应该进入市场:在他们看来,人体及其部分的价值不应以金钱或其他可交换货物来表达。一些人还担心,通过商业化卵母细胞,妇女们本身可能会成为工具性利用的对象(Alpers & Lo 1995)。然而,许多人一致认为,对商品化的担忧并不能证明完全禁止对卵母细胞捐赠者支付报酬是正义所需,正义要求他们得到经济补偿以弥补他们所承受的不便、负担和医疗风险,这是其他研究对象的标准做法(Steinbock 2004;Mertes & Pennings 2007)。一个相关的担忧是财政或其他补偿提议对卵母细胞捐赠的自愿性产生的影响。妇女,特别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弱势妇女,可能会被不当诱使甚至被胁迫出售他们的卵母细胞(Dickinson 2002)。Baylis 和 McLeod(2007)强调了同时避免不当诱因和剥削是多么困难:价格太低会导致剥削;避免剥削的价格会导致不当诱因。

关于剥削的担忧不仅仅局限于对报酬的担忧,正如在“黄事件”中所清楚的那样(有关评论,请参见 Saunders & Savulescu 2008)。2004 年,韩国著名干细胞科学家黄禹锡声称自己是首位利用 SCNT 克隆人类胚胎并从这些胚胎中提取干细胞的科学家。除了发现黄在许多研究结果上造假之外,韩国国家生物伦理委员会还发现黄曾迫使其实验室的初级成员为他的克隆实验捐赠卵母细胞。

一些作者认为,卵母细胞的_受监管_市场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商业化卵母细胞引发的伦理关切,并且可以与对妇女的尊重相一致(Resnik 2001;Gruen 2007)。研究人员还在调查卵母细胞的替代来源,包括动物卵母细胞、胎儿卵母细胞、死后或手术中获得的成人卵巢中的卵母细胞以及干细胞来源的卵母细胞。科学家已成功地利用胚胎干细胞创造出人类卵母细胞(Ma 等,2017 年;Saitou & Miyauchi 2016)。最后,另一个选择是“卵子共享”,即进行生殖目的的试管婴儿治疗的夫妇可以选择捐赠一两个卵子以换取生育治疗的降低费用。这一系统的优势在于避免让妇女承担额外风险 - 这些妇女无论如何都在接受试管婴儿治疗(Roberts & Throsby 2008)。

2.3 社会公正考虑

个性化克隆疗法可能需要大量人力和昂贵的费用。这引起了社会公正方面的担忧。也许克隆疗法只会成为非常富裕阶层的现实选择?一些人回应了这一担忧,指出随着时间推移,克隆疗法可能会变得更便宜、更节约人力,并且更广泛地可获得。此外,克隆可能会_治愈_疾病,而不仅仅是治疗症状。当然,无论经济成本如何,克隆程序耗时较长,因此在某些需要紧急干预的临床应用中(例如心肌梗死、急性肝功能衰竭或创伤性或感染性脊髓损伤),克隆并不适用。如果用于治疗的克隆技术可获得,那么它的应用可能会被限制在慢性病症上。克隆多莉的威尔穆特(1997)提出,克隆治疗可以针对最大化效益:患有心脏病的老年人可以接受与自身基因不匹配的干细胞治疗,服用药物抑制免疫系统终身,并忍受副作用;年轻人可能从与自身完全匹配的克隆胚胎干细胞中获益。德沃尔德和萨武莱斯库(2006)认为,对于“自体移植克隆”,关于经济成本的反对意见比起针对用于开发人类疾病细胞模型的克隆,更具有说服力。后者将促进对人类疾病的研究,并可能导致治疗癌症和心脏病等全球普遍疾病的经济承受范围内的疗法和治愈方法。最后,一些人指出,克隆研究是否比目前在动物身上进行的细胞和组织实验更费人力并不清楚。

一些人对克隆在研究和治疗中所声称的好处持怀疑态度。他们强调,在许多可能提供治疗的疾病中,克隆胚胎干细胞可能提供一种治疗方法,但在开发中存在替代治疗和/或预防措施,包括基因治疗、药物基因组学解决方案和基于纳米技术的治疗。人们经常声称,其他类型的干细胞,如成体干细胞和脐带血干细胞,可能使我们实现与克隆相同的目标。特别是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引发了人们对克隆研究是否多余的希望。iPSCs 是通过对体细胞进行基因操作而创建的。iPSCs 类似于胚胎干细胞,特别类似于克隆胚胎的胚胎干细胞。然而,iPSC 研究可以提供组织和特定患者的细胞,而无需依赖人类卵母细胞的需求或胚胎的创造和破坏。因此,iPSC 研究可以避免克隆引发的伦理问题。尽管有这一承诺,科学家们警告称,停止克隆研究可能为时过早,因为 iPSCs 与胚胎干细胞并不完全相同。此外,克隆研究可能教会我们一些 iPSC 研究无法教会我们的东西。此外,据说 iPSC 研究未能完全避免胚胎破坏的问题。

滑坡论述表达了一种担忧,即允许某种做法可能使我们陷入通往危险或其他不可接受的结果的滑坡。一些评论家认为,接受或允许克隆研究是将我们置于通往生殖克隆的滑坡上的第一步。正如莱昂·卡斯(1998 年,702 页)所说:“一旦精灵们把克隆胚胎放进瓶子,谁能严格控制它们去哪里呢?”

其他人对克隆的滑坡论持更多怀疑态度,并认为有效的立法可以防止我们滑向谷底(Savulescu 1999; Devolder & Savulescu 2006)。如果生殖克隆是不可接受的,这些批评者说,合理的做法是禁止这种特定技术,而不是禁止克隆的非生殖应用。例如,英国和比利时允许克隆研究,但禁止将克隆胚胎移植到子宫内。

除了滑坡可能有多陡之外,这类论点引发的另一个问题涉及到所担忧的发展——生殖克隆——以及它是否真的在伦理上令人反感。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存在着深刻的分歧。

3. 人类生殖克隆

在支持生殖克隆的中心论点是扩大生殖机会。生殖克隆可以为未来父母提供一种满足其生殖目标或愿望的新途径。不能生育的个人或夫妇可以拥有与他们基因相关的孩子。此外,个人、同性伴侣或无法一起产生胚胎的夫妇如果可以进行克隆,就不再需要供者配子来繁殖(有些人可能仍然需要供者卵子进行克隆程序,但这些卵子将被去核,只留下线粒体 DNA)。这样,就有可能避免自己的孩子与供者配子共享一半核 DNA 的情况。

利用克隆技术帮助不能生育的人拥有与他们基因相关的孩子,或者只与他们基因相关的孩子,已经被认为是基于人类福祉、个人自主权以及满足生育天性的立场(Häyry 2003; Strong 2008)。提供个人或夫妇利用克隆技术繁殖的可能性被认为是与生殖自由权利相一致的,根据一些人的观点,这意味着有权选择我们将拥有何种子女(Brock 1998, 145)。

根据一些人的观点,生殖克隆的主要好处在于它将使未来的父母能够控制他们的孩子将拥有什么基因组(Fletcher 1988,Harris 1997,2004; Pence 1998,101–6; Tooley 1998)。克隆将使父母能够拥有一个基因组与健康良好和/或其他理想特征的人完全相同的孩子。

生殖克隆的另一个可能用途是创造一个与患病兄弟姐妹组织相匹配的孩子。克隆儿童的脐带血干细胞或骨髓可以用于治疗患病的兄弟姐妹。这种“拯救兄弟姐妹”已经通过性生殖或更有效地通过体外受精、胚胎植入前基因诊断和 HLA 测试的结合而被创造出来。

然而,许多人对人类生殖克隆表示担忧。对于一些人来说,这些担忧足以拒绝人类克隆。对于其他人来说,这些担忧应该与支持生殖克隆的理由进行权衡。

接下来概述了一些关于人类生殖克隆的主要关注领域和分歧。

3.1 安全性和效率

尽管在各种哺乳动物物种中成功通过 SCNT 创造出可行的后代,研究人员对这项技术在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运作仍了解有限。尽管过去十五年来哺乳动物的生殖克隆的整体效率和安全性显著提高,但这仍不是一个安全的过程(Whitworth & Prather 2010)。例如,流产率、死胎率和发育异常的比率仍然很高。另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由于端粒缩短而导致的早衰风险。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重复 DNA 序列,随着动物年龄增长而变短。当细胞的端粒缩短到消失时,细胞就会死亡。人们担心克隆动物可能会从其年长的原代体那里继承缩短的端粒,导致可能的早衰和寿命缩短。

对许多人来说,复制生殖不安全的事实已经足以成为不追求它的充分理由。有人认为,在人类身上施加如此重大的健康风险是错误的。这一论点的最有力版本认为,使用 SCNT 现在生育一个孩子是错误的,因为这将构成一种错误的生育案例。一些人持基于同意的反对意见,并谴责克隆,因为被受孕的人无法同意接受程序中涉及的重大风险(Kass 1998; PCBE 2002)。有人反驳称,即使复制生殖不安全,如果没有更安全的方法将同一个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只要预期这个孩子将拥有一个值得活的生命,那么这种做法仍然是可以接受的(Strong 2005)。

随着克隆技术的实际进展速度,人们无法排除未来 SCNT 的安全性和效率将与试管婴儿甚至性繁殖相媲美或更胜一筹的可能性。一个仍然存在的问题是,那些因其实验性质而谴责克隆的人是否应该继续在道德和法律上谴责它。一些作者推理认为,如果在未来,克隆变得比性繁殖更安全,我们甚至应该将其作为我们的生殖方法选择(Fletcher 1988; Harris 2004, Ch. 4)。

3.2 通过克隆受孕对个体的伤害

3.2.1 对自主权的威胁

一些人担心克隆威胁克隆体的身份和个性,从而降低她的自主权(Ramsey 1966; Kitcher 1997; Annas 1998; Kass 1998)。这本身可能是不好的,或者是不好的,因为它可能会降低克隆体的幸福感。这也可能是不好的,因为它将严重限制克隆体可以选择的生活计划范围,从而侵犯她的“开放未来权利”(Feinberg 1980 中发展的概念)。在其报告“人类克隆与人类尊严:伦理探讨”中,美国总统生物伦理委员会(2002)写道,独特基因是“独立和个性的象征”,并使我们能够“面对相对不确定的未来”(第 5 章,第 c 节)。这些担忧已经成为反对克隆的强烈基础。

有人批评担心克隆威胁克隆体的身份和个性,因为这依赖于一个错误的信念,即我们成为谁和什么完全由我们的基因决定。这种基因决定论显然是错误的。尽管基因影响我们的个人发展,但我们生活发生的复杂且无法复制的环境也起着作用。我们从研究单卵双生子等研究中知道这一点。尽管这样的双胞胎在基因上彼此完全相同,因此有时看起来非常相似,而且经常分享许多性格特征、习惯和偏好,但他们_是_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身份(Segal 2000)。因此,有人认为,拥有基因复制品并不会威胁个体的独特性或独特身份。

Brock (2002) 指出,人们可以提出这样的论点,即使通过克隆产生的个体将是具有独特身份的独特个体,但他们可能不会以这种方式体验。因此,克隆所威胁的不是个体的身份或个性,而是她对身份和个性的感知,这可能会降低她的自主权。因此,即使克隆体具有独特的身份,她建立自己身份时可能会遇到比非克隆体更多的困难。

但在这里,批评者也依赖于与单卵双生子的比较。例如,Harris (1997, 2004) 和 Tooley (1998) 指出,每个双胞胎不仅具有独特的身份,而且通常也认为自己具有独特的身份,他们的亲戚和朋友也是如此。此外,他们认为,通过克隆产生的个体很可能与其原型有不同的年龄。甚至可能有几代人之间的差距。因此,克隆体本质上将是一个“延迟”的双胞胎。据推测,这将使克隆体更容易将自己视为与原型不同,而不是如果她与同龄人基因相同的话。

然而,将双胞胎作为思考生殖克隆的模型已经受到批评,例如,因为它未能反映出重要的父母-子女关系的方面,如果孩子是抚养父母中的一个克隆体,那么将会产生这些方面(Jonas 1974; Levick 2004)。由于原始者的支配地位,在这种情况下,降低自主权和身份混淆的风险可能比普通双胞胎的情况更大。此外,仅仅因为克隆体将是一个延迟的双胞胎,她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即她的生活已经过去,或者她注定要做与她的原始者相同的事情(Levy & Lotz 2005)。这个问题可能会被其他人不断地将她的生活与原始者的生活进行比较,并基于这些比较产生问题的期望所加剧。克隆体可能感到不断受到履行这些期望的压力(Kass 1998; Levick 2004, 101; Sandel 2007, 57–62),或者可能感到自己在原始者的‘阴影中生活’(Holm 1998; PCBE 2002, Ch.5)。如果克隆体被创造为已故子女的‘替代品’,情况可能尤为严重。(一些私人公司已经提供克隆死去宠物以制造替代宠物的服务。)人们担心‘死去孩子的幽灵’会比替代孩子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照顾。父母可能期望克隆体像失去的孩子一样,或者是某种理想化的形象,这可能会阻碍她身份的发展,并对她的自尊产生不利影响(Levick 2004, 111–132)。最后,克隆体的自主权可能会降低的另一个原因是,她将被强迫了解自己的遗传易感性。一个知道自己的遗传父母在四十岁时患了严重的单基因疾病的克隆体将意识到她很可能会经历同样的命运。 与自愿接受基因测试的个体不同,了解其基因父母医疗史的克隆将被强制告知。

这些担忧在几个方面受到了质疑。有人认为,通过充分的信息,我们很可能会大幅纠正关于基因与个人身份之间联系的错误信念,从而减少对克隆体存在问题期望的风险(Harris 1997, 2004; Tooley 1998, 84–5; Brock 1998, Pence 1998)。Brock (1998) 和 Buchanan 等人 (2000, 198) 认为,即使人们坚持这些错误的信念,他们的态度或行为导致克隆个体_相信_自己没有开放的未来,这并不意味着克隆体对个人未来的无知权利或开放未来权利_实际上_已被侵犯。Pence (1998, 138) 认为,拥有高期望,即使基于错误的信念,也不一定是一件坏事。拥有高期望的父母通常会给予孩子们过上幸福成功生活的最佳机会。Brock (2002, 316) 认为,父母现在也不断地限制孩子们可以选择的生活计划范围,例如,通过选择他们的学校或根据某些价值观养育他们。尽管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自主权,但总会有足够的决定供孩子自主选择,并实现这一点。根据 Brock 的观点,在克隆的情况下为何会有所不同并不清楚。他还指出,成为“延迟孪生”的优势可能是存在的(154)。例如,一个人可能会获得有关原始人的医疗史的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活得更久,或增加自主权。例如,一个人可以利用这些信息通过行为改变、适当饮食和/或预防性药物减少患病或至少推迟其发作的风险。然而,如果疾病无法治愈(例如,亨廷顿病),这是不可能的。Harris (2004, Ch.1) 强调过,关于个体对某些疾病的遗传易感性的信息也将使人能够做出更明智的生殖决策。克隆将使我们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个经过“试验和验证”的基因组,而不是由性繁殖的遗传抽奖和染色体的随机组合所创造的基因组。

3.2.2 克隆将被视为一种手段

克隆引起人们对克隆体的想象,也引起人们对那些选择通过克隆生育孩子的人的想象。人们经常会怀疑他们的动机:他们可能想要一个“和某某一模一样”的孩子,导致人们将孩子视为物品或商品,就像一辆新车或一栋新房子(Putnam 1997, 7–8)。他们可能想要一个漂亮的孩子(像斯嘉丽·约翰逊的克隆)或一个具有网球天赋的孩子(像维多利亚·阿扎伦卡的克隆)纯粹是为了炫耀。独裁者可能想要一支克隆军队来实现他们的政治目标。人们可能因虚荣心而克隆自己。父母可能会克隆他们现有的孩子,以便克隆体可以作为那个孩子的器官库,或者克隆他们已故的孩子以获得一个替代孩子。因此,结论是克隆是错误的,因为克隆体将被用作他人目的的手段。这些批评也已针对其他形式的辅助生殖表达过;但一些人担心,通过克隆创造出的个体可能更容易被视为商品,因为他们的全部基因蓝图将被选择 - 他们将是“完全被制造而非被生育”(Ramsey 1966;Kass 1998;PCBE 2002, 107)。

Strong(2008)认为,这些担忧是基于一个谬误的推论。渴望有基因关联的孩子是一回事,认为自己拥有自己的孩子或将自己的孩子视为物品是另一回事,他写道。然而,其他评论者指出,即使父母自己不将他们的孩子商品化,克隆仍可能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从而增加其他人这样做的倾向(Levy & Lotz 2005;Sandel 2007)。Levick(2004, 184–5)提出的一个相关担忧是,允许克隆可能导致一个“按需生产”的社会,克隆体被出售给寻求拥有特殊能力孩子的人领养 - 这是将孩子视为物品的更明显情况。

但假设有些人出于工具性原因创造克隆人,例如,作为病弟弟的干细胞供体。这是否意味着克隆人将仅被视为一种手段?这一论点的批评者指出,父母出于各种工具性原因生育子女,包括增进夫妻关系的利益,延续家族姓氏,以及当父母年迈时子女提供的经济和心理福利(Harris 2004, 41–2, Pence 1998)。只要孩子也被视为自身的价值,这通常不被认为是有问题的。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爱和关怀。他们强调我们根据人们对待子女的态度来评判他们,而不是根据他们生育子女的动机。他们还否认一个人生育子女的意图或动机与其对待子女的方式之间存在强烈联系。

3.2.3 社会偏见和对克隆人的尊重

另一个问题是克隆体可能成为无端歧视的受害者,并且不会被视为人 (Deech 1999; Levick 2004, 185–187)。Savulescu (2005, Other Internet Resources)提到对克隆体持负面态度的现象被称为“克隆主义”:一种针对一群在道德上无关重要方面有所不同的人类的新形式歧视。但是,对“克隆主义”的担忧是否构成拒绝克隆的充分理由呢?Savulescu 和其他人认为,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必须得出这样的结论:种族主义态度和对具有特定种族的人的歧视行为为那些具有该种族的人不生育提供了充分理由。这在这些批评者看来,是解决种族主义问题的一种道德上令人反感的方式。我们应该与现存的偏见和歧视作斗争,而不是限制人们的生育自由。同样,有人认为,我们不应该出于对克隆主义的担忧而禁止克隆,而是应该与可能存在的对克隆体的偏见和歧视作斗争 (另见 Pence 1998, 46; Harris 2004, 92–93)。Macintosh (2005, 119–21)警告说,通过表达对克隆的某些担忧,实际上可能会加强对克隆体的某些偏见和错误刻板印象。例如,说克隆体不会有个人身份,就是对克隆体进行了预设,认为克隆体是低劣或欺诈的(原件比副本更有价值的观念),甚至不如人类(因为个性被视为人类本性的一个重要特征)。

3.2.4 复杂的家庭关系

一些人担心克隆技术会威胁传统家庭结构;这种担忧在关于同性恋领养孩子、试管婴儿和其他辅助生殖技术的辩论中已经出现。但在克隆中,情况可能会更加复杂,因为它可能会模糊代际边界(McGee 2000),克隆体可能会困惑于她的亲属关系(Kass 1998;O’Neil 2002,67–68)。例如,一个通过克隆怀孕的女性实际上会是她孩子的孪生姐妹,而这个女性的母亲在基因上会是孩子的母亲,而不是祖母。一些人反驳了这些担忧,称克隆的孩子不一定会比其他孩子更困惑于她的家庭关系。许多人有四个养育父母,因为离婚,从未认识他们的生物父母,有养育父母不是他们的生物父母,或者认为他们的养育父亲也是他们的生物父亲,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批评者表示,虽然这些复杂的家庭关系可能令一些孩子感到困扰,但并非不可逾越。Harris(2004,77–78)认为,一个人出生和成长的环境可能存在许多令人不安的方面。与所有孩子一样,最重要的是与那些养育和教育他们的人的关系,孩子通常非常清楚这些人是谁。没有理由相信,通过克隆,情况会有所不同。Onora O’Neil(2002,67–8)认为,这种回应是错误的。她承认,现在已经有一些孩子存在家庭关系混乱的情况,但她认为,当有意向的父母从一开始就寻求这种潜在的混乱关系给他们的孩子时,情况就大不相同。

其他与克隆相关的担忧集中在克隆对他人可能造成的有害影响上。有时这些担忧与克隆的福祉有关。例如,麦基对家庭关系混乱的担忧不仅涉及克隆本身,也涉及整个社会。然而,由于我已经提到了这一问题,因此在本文的其余部分,我将专注于其他论点

3.3.1 领养和遗传联系的重要性

经常有人声称,如果安全的话,允许生殖克隆的最强有力的理由是它将使不孕人士能够拥有与基因相关的孩子。这一立场依赖于认为拥有基因相关的孩子在道德上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观点。例如,Levy 和 Lotz(2005 年)以及 Rulli(2016 年)否认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遗传联系的重要性。此外,他们认为声称这种联系很重要会导致不良后果,例如减少领养率(以及在 Rulli 的情况下,未能履行领养义务)以及减少改善弱势群体(包括等待被领养的人)生活前景的资源。 Levick(2004 年,185 页)和 Ahlberg 和 Brighouse(2011 年)也支持这一观点。由于根据这些作者的观点,如果我们允许人类克隆,这些不良后果将被放大,我们有充分理由禁止它。作为回应,Strong(2008 年)认为这种影响是不确定的,并且有其他可能更有效的方法来帮助这样的孩子或防止他们陷入这种境地。此外,如果禁止克隆,不孕夫妇可能会利用供体胚胎或配子,而不是领养。Rob Sparrow(2006 年)指出了为那些为了克服不孕而支持生殖克隆的人可能面临的另一个潜在问题。根据 Sparrow 的观点,克隆并不能提供正确类型的遗传关系,使使用这项技术的人成为孩子的父母。因此,为了证明生殖克隆的正当性,人们必须强调父母带来克隆孩子的意图的重要性,而不是与孩子的遗传关系。这种强调实际上削弱了对生殖克隆的正当性的辩护。

3.3.2 遗传多样性

另一个担忧是,由于克隆是一种无性繁殖方式,它会减少后代间的遗传变异,并且从长远来看,甚至可能构成对人类的威胁。基因库可能会变得足够狭窄,以威胁人类对疾病的抵抗力(AMA 1999, 6)。作为回应,有人认为,如果克隆变为可能,选择将其作为繁殖方式的人数很可能会太少,无法构成对遗传多样性的威胁。这种可能性不太可能高于自然双胞胎的比率,自然双胞胎的比率为每 1000 个儿童中有 3.5 个,不会严重影响遗传多样性。此外,即使有数百万人通过克隆创造子女,也不会反复克隆相同的基因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基因组的遗传复制,这意味着结果仍将是高度多样化的基因组。其他人认为,即使克隆不会减少遗传多样性,支持生殖克隆的社会可能被视为认为多样性不重要。这些作者表示,传达这样的信息可能对社会产生有害后果。

3.3.3 优生学

有人认为对我们希望传递给子女的基因组进行控制的增加是一种积极的发展。然而,一个主要关注点是,这种从“机遇到选择”的转变将导致问题性的优生学实践。

一种关于克隆的担忧表明,从一开始,克隆将构成一种问题形式的优生学。然而,批评者认为这是不可信的:对于道德上错误的优生学案例,如纳粹的优生计划,最好的解释是它们涉及强迫,并且受到令人反感的道德信仰或错误的非道德信仰的驱使。如果现在实施克隆,情况未必会如此(Agar 2004; Buchanan 2007)。与过去的强制和国家导向的优生学不同,新的“自由主义优生学”捍卫诸如自治、生殖自由、善行、移情和避免伤害等价值观(Agar,2004)。所谓“自由主义优生学”的热心者致力于帮助个体通过赋予他们某些基因来预防或减少子女的痛苦,并增进其幸福感。

另一种优生学担忧的版本指出了滑坡的风险:声称克隆将导致令人反感的优生学形式,例如强制性优生学,在未来。毕竟,历史上的不道德优生学案例往往是从早期出于善意且问题较少的做法发展而来的(有关优生学的历史以及由优生学引发的哲学和政治问题的分析,请参见 Kevles 1985 和 Paul 1995)。例如,根据 Sandel(2007 年,第 5 章),‘自由主义优生学’可能意味着比最初看起来更多的国家强制:正如政府可以强迫儿童上学一样,他们也可以要求人们利用基因来生育‘更好’的子女。

一个相关的担忧是由 Sandel (2007, 52–7) 表达的,即克隆和增强技术可能导致一个社会,父母不会接受他们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的,从而加强了已经存在的严格管理、高压力的养育方式或‘超级父母’的趋势。Asch 和 Wasserman (2005, 202) 表达了类似的担忧;他们认为,对孩子拥有哪些特征有更多控制权可能构成对“无条件奉献理想”的侮辱。另一个担忧,最常由残障权利倡导者表达,是如果克隆被用来生育‘更好’的孩子,可能会导致对残障人士或患有严重疾病者更加不宽容的气候,并且这样的做法可能表达对残障人士的负面评价。这一论点也在关于选择性堕胎、产前检测和胚胎植入基因诊断的辩论中被提出。关于这些影响是否可能存在存在分歧。例如,Buchanan 等人 (2002, 278) 认为,一个人可以贬低残疾,同时重视现有的残疾人,并且帮助那些想要避免生育残疾孩子的父母并不意味着社会不应该努力增加残疾人的可及性。

3.4 人类尊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人类基因组和人权的宣言(1997 年)是第一个谴责人类生殖克隆作为违背人类尊严的做法的国际文书。该宣言第 11 条规定:“不得允许违背人类尊严的做法,如对人类进行生殖克隆... ” 这一立场得到世界卫生组织、欧洲议会和其他几个国际文书的支持。批评者指出,关于人类尊严的引用存在问题,因为很少明确说明人类尊严应如何理解,谁的尊严受到威胁,以及尊严如何与克隆伦理相关(Harris 2004 年,第 2 章,Birnbacher 2005 年,McDougall 2008 年)。一些评论者指出,侵犯人类尊严的是基因组的复制(Kass 1998 年);其他人指出,这种解释可能会被视为对基因相同的双胞胎的侮辱,而我们通常不认为双胞胎会威胁人类尊严(尽管过去的一些社会曾经这样认为),也不会阻止双胞胎的出生。相反,试管婴儿技术,涉及增加产生双胞胎的‘风险’,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生育治疗方法。

人类尊严通常与康德的范畴命题的第二形式相关,即我们永远不应仅仅把一个人当作达到目的的手段的观念。然而,我已经在第 4.2.2 节中讨论过这个问题。

4. 宗教观点

人类克隆问题没有统一的宗教观点;事实上,在每个宗教传统内部都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有关主要宗教团体对克隆的评估概况,请参见 Cole-Turner(1997)和 Walters(2004)。有关犹太教对克隆的特别观点,请参见 Lipschutz(1999),有关伊斯兰教观点,请参见 Sadeghi(2007),有关天主教观点,请参见 Doerflinger(1999)。

Bibliography

  • Agar, N., 2004, Liberal Eugenics: In Defense of Human Enhancement,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 Ahlberg, J. and Brighouse, H., 2011, “An argument against cloning,” Canad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40(4): 539–566.

  • Alpers, A. and Lo, B., 1995, “Commodific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in human embryo research,” Stanford Law & Policy Review, 6(2): 39–46.

  •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AMA, (1999), Report of the Council on Ethical and Judicial Affairs,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 Annas, G., 1998, “The prospect of human cloning: an opportunity for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Human Cloning: Biomedical Ethical Reviews , J. Humber and R. Almeder (eds.), New Jersey: Humana Press.

  • Asch, A. and Wasserman, D., 2005, “Where is the sin in synecdoche,” in Quality of life and human difference: genetic testing, health care, and disability, D. Wasserman, R.S. Wachbroit, and J.E. Bickenbach (ed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Baylis, F., and C. McLeod, 2007, “The stem cell debate continues: the buying and selling of eggs for research,” 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 33(12): 726–731.

  • Birnbacher, D., 2005, “Human cloning and human dignity,” Reproductive Biomedicine Online (Supplement), 10: 50–55.

  • Boland, M.J., Hazen, J.L., Nazor, K.L., Rodriguez, A.R., Gifford, W., Martin, G., Kupriyanov, S., and Baldwin, K.K., 2009, “Adult mice generated from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Nature, 461(7260): 91–94.

  • Brock, D.W., 1998, “Cloning human beings: an assessment of the ethical issues pro and con,” in Facts and Fantasies about Human Cloning, M.C. Nussbaum and C.R. Sunstein (eds.), New York: Norton: 141–164.

  • –––, 2002, “Human Cloning and Our Sense of Self, ” Science, 269: 314–316.

  • Brown, M.T., 2009, “Moral complicity i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research,” Kennedy Institute of Ethics Journal, 19(1): 1–22.

  • Buchanan, A., Brock, D.W., Daniels, N., Wikler, D., 2000, From Chance to Choice: Genetics & Justi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 Press.

  • Buchanan, A., 2007, “Institutions, beliefs and ethics: eugenics as a case study,” Journal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15(1): 22–45.

  • Cervera, R.P. and Stojkovic, M., 2007,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 derivation and nuclear transfer: impact on regenerative therapeutics and drug discovery,” Clinical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82(3): 310–315.

  • Cole-Turner, R. (ed.), 1997, Human Cloning: Religious Responses, Louisville, KY: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 Committee on Assessing the Medical Risks of Human Oocyte Donation for Stem Cell Research, 2007, Assessing the Medical Risks of Human Oocyte Donation for Stem Cell Research: Workshop Report,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 Deckers, J., 2007, “Are those who subscribe to the view that early embryos are persons irrational and inconsistent? A reply to Brock,” 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 33(2): 102–6.

  • Deech, R., 1999, “Human Cloning and public policy,” In The Genetic Revolution and Human Rights, J. Burley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apter 4.

  • Devolder, K., 2005, “Creating and sacrificing embryos for stem cells,” 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 31(6): 366–370.

  • –––, 2015, The Ethics of Embryonic Stem Cell Research,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Devolder, K. and Savulescu, J., 2006, “The moral imperative to conduct cloning and stem cell research,” Cambridge Quarterly of Healthcare Ethics, 15(1): 7–21.

  • Dickinson, D., 2002, “Commodification of human tissue: implications for feminist and development ethics,” Developing World Bioethics, 2(1): 55–63.

  • Doerflinger, R.M., 1999, “The ethics of funding embryonic stem cell research: A Catholic viewpoint,” Kennedy Institute of Ethics Journal, 9(2): 137–150.

  • Douglas, T. and Savulescu, J., 2009, “Destroying unwanted embryos in research,” EMBO Reports, 10(4): 307–312.

  • Feinberg, J., 1980, “A Child’s Right to an open future,” in Whose Child? Parental Rights, Parental Authority and State Power, W. Aiken (ed.), Totowa, NJ: Rowman & Littlefield: 124–153.

  • FitzPatrick, W., 2003, “Surplus embryos, nonreproductive cloning, and the intend/foresee distinction,” Hastings Center Report, 33(3): 29–36.

  • Fletcher, J.F., 1988, The Ethics of Genetic Control: Ending Reproductive Roulette, New York: Prometheus.

  • French, A.J. et al., 2008, “Development of human cloned blastocysts following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with adult fibroblasts,” Stem Cells, 26(2): 485–93.

  • George, K., 2007, “What about the women? Ethical and policy aspects of egg supply for cloning research,” Reproductive BioMedicine Online, 15(2): 127–133.

  • Gruen, L., 2007, “Oocytes for sale?,” Metaphilosophy, 38(2–3): 285–308.

  • Hansen, J.E., 2002, “Embryonic stem cell production through therapeutic cloning has fewer ethical problems than stem cell harvest from surplus IVF embryos,” 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 28(2): 86–8.

  • Harris, J., 1997, “Goodbye Dolly: The ethics of human cloning,” 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 23(6): 353–360.

  • –––, 2004, On Cloning, London: Routledge.

  • Häyry, M., 2003, “Philosophical arguments for and against human reproductive cloning,” Bioethics, 17(5–6): 447–459.

  • Holm, S., 1998, “A life in the shadow: one reason why we should not clone humans,” Cambridge Quarterly of Healthcare Ethics, 7: 160–162.

  • Jonas, H., 1974, Philosophical Essays: From Ancient Creed to Technological Ma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 Kalfoglou, A.L., Gittelsohn, J.A., 2000, “A qualitative follow-up study of women’s experiences with oocyte donation,” Human Reproduction, 15(4): 798–805.

  • Kass, L.R., 1998, “The wisdom of repugnance: why we should ban the cloning of humans,” _Valparaiso University Law Rev_iew 32(2): 679–705.

  • Kevles, D.J., 1995, [1985], In the Name of Eugenics: Genetics and the Uses of Human Heredit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irst edition, 1985.

  • Kiessling, A.A., 2001, “In the stem-cell debate, new concepts need new words,” Nature, 413(6855): 453.

  • Kitcher, P., 1997, “Whose self is it, anyway?,” Sciences (New York), 37(5): 58–62.

  • Langlois, A., 2017. “The global governance of human cloning: the case of UNESCO,” Palgrave Communications, 3: 17019. doi:10.1057/palcomms.2017.19

  • Levick, S.E., 2004, Clone Being: Exploring the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Dimensions,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 Levy, N. and Lotz, M., 2005, “Reproductive cloning and a (kind of) genetic fallacy,” Bioethics, 19: 232–250.

  • Lipschutz, J.H., 1999, “To clone or not to clone–a Jewish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 25(2): 105–7.

  • Ma, H., O’Neil, R.C., Gutierrez, N.M., Hariharan, M., Zhang, Z.Z., He, Y., Cinnioglu, C., Kayali, R., Kang, E., Lee, Y., et al., 2017, “Functional Human Oocytes Generated by Transfer of Polar Body Genomes,” Cell Stem Cell, 20: 112–119.

  • Macintosh, K.L., 2005, Illegal Beings. Human Clones and the Law,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Magnus, D. and Cho, M.K., 2005, “Issues in oocyte donation for stem cell research,” Science, 308: 1747–8.

  • McDougall, R., 2008, “A resource-based version of the argument that cloning is an affront to human dignity,” 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 34(4): 259–261.

  • McHugh, P.R., 2004, “Zygote and ’clonote‘ – the ethical use of embryonic stem cell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1(3): 209–11.

  • McGee G. (ed.), 2000, The Human Cloning Debate, 2nd edition, Berkeley, CA: Berkeley Hills Books.

  • Mertes, H. and Pennings, G., 2007, “Oocyte donation in stem cell research,” Human Reproduction, 22(3): 629–634.

  • National Bioethics Advisory Commission, NBAC, (1999), Ethical Issues in Human Stem Cell Research, Rockville, MD: NBAC.

  • Noggle, S., Fung, H.L., Gore, A., Martinez, H., Satriani, K.C., et al., 2011, “Human oocytes reprogram somatic cells to a pluripotent state,” Nature, 478(7367): 70–5.

  • O’Neil, O., 2002, Autonomy and Trust in Bioethics (Gifford Lectures 200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Paul, D., 1995, Controlling Human Heredity: 1865 to Present, Atlantic Highlands, NJ: Humanities Press.

  • Pence, G., 1998, Who’s Afraid of Human Cloning?,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 Pera, M. and Trounson, A., 2013, “Cloning debate: Stem-cell researchers must stay engaged,” Nature, 498: 159–161.

  • President’s Council on Bioethics [PCBE], 2002, Human Cloning and Human Dignity: An Ethical Inquiry, Washington D.C.: PCBE.

  • Putnam, H., 1997, “Cloning people,” in The Genetic Revolution and Human Rights, J. Burley (ed.), Oxford: Oxford Univ. Press: 1–13.

  • Ramsey, P., 1966, “Moral and religious implications of genetic control,” in Genetics and the Future Man, J.D. Roslansky (ed.),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 Crofts, 107–69.

  • Rao, M. and Condic M.L., 2008, “Alternative sources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s: scientific solutions to an ethical dilemma,” Stem Cells and Development, 17(1): 1–10.

  • Resnik, D.B., 2001, “Regulating the market for human eggs,” Bioethics, 15(1): 1–25.

  • Roberts, C., Throsby, K., 2008, “Paid to share: IVF patients, eggs and stem cell research,”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66(1): 159–169.

  • Robertson, J.A, 1995, “Symbolic issues in embryo research,” Hastings Center Report, 25(1): 37–38.

  • Rulli, T., 2016, “Preferring a Genetically-Related Child,” Journal of Moral Philosophy, 13: 669–698.

  • Sadeghi, M., 2007, “Islamic perspectives on human cloning,” Human Reproduction and Genetic Ethics, 13(2): 32–40.

  • Saitou, M. and Miyauchi, H., 2016, “Gametogenesis from Pluripotent Stem Cells,” Cell Stem Cell, 18: 721–735.

  • Sandel, M.J., 2007, The Case Against Perfection. Ethics in the Age of Genetic Engineering, Cambridge, MA: Belknap Press.

  • Saunders, R. and Savulescu, J., 2008, “Research ethics and lessons from Hwanggate: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Korean cloning fraud?,” 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 34(3): 214–221.

  • Savulescu, J., 1999, “Should we clone human beings? Cloning as a source of tissue transplantation,” 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 25: 87–95.

  • Segal, N.L., 2000, Entwined Lives: Twins and What They Tell Us About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ume.

  • Sparrow, R. 2006. “Cloning, Parenthood, and Genetic Relatedness,” Bioethics, 20(6): 308–318.

  • Steinbock, B., 2001, “Respect for human embryos,” in Cloning and the Future of Human Embryo Research, P. Lauritzen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1–33.

  • –––, 2004, “Payment for egg donation and surrogacy,” Mount Sinai Journal of Medicine, 71(4): 255–265.

  • Strong, C., 2005, “Harming by conceiving: a review of misconceptions and a new analysis,” The Journal of Medicine and Philosophy, 30: 491–516.

  • –––, 2008, “Cloning and adoption: a reply to Levy and Lotz,” Bioethics, 22(2): 130–136.

  • Tachibana, M., Amato, P., Sparman, M., Gutierrez, N.M., Tippner-Hedges, R., Ma, H., Kang, E., Fulati, A., Lee, H.S., Sritanaudomchai, H., et al., 2013,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Derived by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Cell, 153: 1228–1238.

  • Tooley, M., 1998, “The moral status of the cloning of humans,” in Human Cloning: Biomedical Ethical Reviews, J. Humber and R. Almeder (eds.), Totowa, NJ: Humana Press: 65–102.

  • Walters, L., 2004,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 research: an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 Kennedy Institute of Ethics Journal, 14(1): 3–38.

  • Wilmut, I., Schnieke, A.E., McWhir J., et al., 1997, “Viable offspring derived from fetal and adult mammalian cells,” Nature, 385:810–3.

  • Wilmut, I., Campbell, K.H., Tudge, C., 2001, The Second Creation: The Age of Biological Control, London: Headline Book Publishing.

  • Whitworth, K.M. and Prather, R.S., 2010,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efficiency: How can it be improved through nuclear remodeling and reprogramming?,” Molecular Re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77(12): 1001–1015.

Academic Tools

Other Internet Resources

donation of human organs | ethics, biomedical: stem cell research | eugenics | feminist philosophy, topics: perspectives on reproduction and the family | informed consent | moral status, grounds of | personal identity | respect

Copyright © 2021 by Katrien Devolder <katrien.devolder@philosophy.ox.ac.uk>

最后更新于

Logo

道长哲学研讨会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