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拉克利特 Heraclitus (Daniel W. Graham)

首次发布于 2007 年 2 月 8 日星期四;实质性修订于 2023 年 12 月 8 日星期五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以弗所(今土耳其库沙达斯附近)的哲学家,活跃于公元前 500 年左右,他提出了一种独特的理论,用神谕般的语言表达。他以认为万物在不断变化(宇宙流变)、对立统一(对立的统一)以及火是世界的基本物质而闻名。对这些理论的确切解释存在争议,以及从这一理论中经常得出的推断,即在赫拉克利特构想的世界中,矛盾的命题必须是真实的。


1. 生平与工作

赫拉克利特的生平鲜为人知;大部分传世资料都是一些显然是为了突显他性格而捏造的故事(见《伊壁鸠鲁传》9.1–17)。他的家乡以弗所是伊奥尼亚的一座重要城市,位于亚洲小亚细亚的希腊人居住的海岸,但在他的一生中却受波斯统治。据一种说法,他继承了伊奥尼亚人的“国王”荣誉称号和职位,后来将其让给了他的兄弟。一般认为,他倾向于贵族政府而非民主制度,这是基于他自己的政治观察。

他的城市靠近米利都,那里是后来被认为是哲学家的第一批思想家居住的地方;但没有记载他曾结识过任何米利都思想家(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门尼斯),或者受过他们的教导,或者曾经旅行过。

据说他写了一本书(纸卷),并将其存放在以弗所的阿尔忒弥斯大殿中。这个故事似乎是合理的:寺庙经常被用作金钱和其他贵重物品的存放处,赫拉克利特时代并没有已知的图书馆。赫拉克利特的书的结构备受争议。它可能由一个相对连贯和连续的论点组成。另一方面,传世下来的许多碎片(超过一百个)在内容上并不容易相互连接,尽管它们可能构成整体的相当一部分。因此,这本书可能更多地由格言和警句组成,而不是连续的阐述。因此,在形式上,它可能看起来更像是一本类似于七贤格言的集合,而不像是一部迈利斯学派的宇宙论著作。认识他的人提奥弗拉斯托说,这本书似乎只完成了一半,一种混杂物,他将其归因于作者的忧郁。狄奥根尼斯·拉尔提乌斯报道说,这部作品被分为三个部分(他没有说是由谁分的),一个关于宇宙学,一个关于政治(和伦理),一个关于神学(9.5-6)。赫拉克利特的现存碎片中都涉及到这些主题,尽管往往很难看出这部作品可能在它们之间划定了什么界限,因为赫拉克利特似乎认为科学、人类事务和神学之间存在深刻的相互联系。

与大多数早期哲学家不同,赫拉克利特通常被视为独立于后来学生(有些是滞后的)赋予古人的几个学派和运动,并且他本人暗示自己是自学成才的(B101)。古代和现代评论家对他进行了各种评判,认为他是唯物论者或过程哲学家;科学宇宙论者,形而上学家,或主要是宗教思想家;经验主义者,理性主义者,或神秘主义者;传统思想家或革命者;逻辑学家或否认矛盾律的人;第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或反智主义者。毫无疑问,以弗所的贤者将继续具有争议性,并且难以解释,但学者们在理解和欣赏他的作品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2. 方法

赫拉克利特竭尽全力打破当代思想的模式。尽管他在许多方面受到了前辈思想家和语言的影响,包括史诗诗人荷马和赫西奥德,诗人和哲学家克西斯尼,历史学家和古物学家赫卡泰乌斯,宗教领袖毕达哥拉斯,贤者普里尼的拜阿斯,诗人阿尔基洛库斯,和米利都哲学家,但他要么明确要么隐含地批评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走上了自己的道路。他拒绝了信息收集,认为这“不教导理解”(B40)。他认为史诗诗人是愚蠢的,并称毕达哥拉斯是一个骗子。

在他的碎片中,赫拉克利特并没有明确批评米利都学派,很可能他认为他们是先前思想家中最具进步性的。他暗中批评阿那克西曼德未能欣赏世界中不公正的角色(B80),而他可能对泰勒斯表示了一些钦佩(B38)。他的观点可以看作是对米利都原则的结构性批评,但即使在纠正米利都人的观点时,他也是在他们的基础上建立的。

赫拉克利特与先前哲学最根本的分歧在于他强调人类事务。虽然他延续了许多前辈的物理和宇宙论理论,但他将焦点从宇宙转向人类领域。我们可能认为他是第一个人道主义者,如果不是因为他似乎并不喜欢人类。从一开始,他就明确表示大多数人太愚蠢,无法理解他的理论。他可能最关心哲学理论对人类的相关性,但他像柏拉图一样是一个精英主义者,认为只有少数读者能够从他的教导中受益。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他像柏拉图一样,并不直接传授他的哲学原则,而是将它们包装成一种文学形式,使作者与读者保持距离。无论如何,他似乎认为自己不是哲学的作者,而更像是独立真理的代言人:

听从的不是我,而是道(Logos),明智的人会同意一切事物是一体的。(B50)

赫拉克利特强调,这个信息并非他自己的发明,而是一种永恒的真理,任何关注世界本身方式的人都可以获得。“尽管这个道是共同的,”他警告说,“许多人却像拥有私人理解一样生活”(B2)。这个道(账目,信息)存在于赫拉克利特的教导之外,但他努力将这个信息传达给他的听众。

人类的盲目是赫拉克利特的主题之一。他在书的开头宣布了这一点:

人们在永恒的这个道面前常常表现出无法理解,无论是在听到之前还是听到之后。因为尽管一切事情都按照这个道发生,他们却像是没有经历过的人体验着言语和行为,就像我解释每件事物的本质并展示它是如何的时候。其他人在清醒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像他们在睡觉时忘记自己在做什么一样。(B1)

他开始警告读者,大多数人将无法理解他的信息。他承诺“根据事物的本质加以区分并展示其如何存在”,这一说法类似于米利都学派的说法。然而,就像睡梦中的人一样,他的读者将无法理解周围的世界。正如这暗示的那样,在他的著作中,赫拉克利特确实对自然界有一些看法,但更多的是关于人类境况。

赫拉克利特的信息与其传达给观众的形式一样重要。亚里士多德注意到,即使在上面引用的 B1 的第一句中,‘永远’一词的力量也不明确:它是与前面的词还是后面的词,与‘存在’还是‘证明’相关(Rhetoric 1407b11–18)?他认为这种模棱两可是赫拉克利特沟通的一个弱点。但如果我们注意赫拉克利特的语言,我们会发现句法的模棱两可不仅仅是一种偶然:这是他用来丰富他的言辞并赋予其独特的词语复杂性的常见技巧,就像诗歌一样。查尔斯·卡恩(1979: 89)指出赫拉克利特风格的两个一般特征,即语言密度和共鸣。前者是他能够在一个词或短语中包含多重含义,后者是他能够使用一个表达来唤起另一个表达。举个简单的例子:

moroi mezones mezonas moiras lanchanousi.

死亡,那些更大的部分获得。 (B25)

赫拉克利特使用头韵(连续四个 m 开头的词)和倒装句(ABBA 模式)来联系死亡和奖赏。后者呈现为前者的镜像,在声音和意义上融为一体。另一个片段由三个希腊词组成:

êthos anthrôpôi daimôn.

人的品格就是他的守护灵。(B119)

第二个词,在与两个非常不同的对象的名称之间的与格“对于”或“为了”人,站在“品格”和“神明”之间。从语法上讲,它可以随意附着在任何一个上,并且似乎旨在同时与两者一起听到,因此它计算两次。由于它的双重作用,这个词形成了一种句法粘合剂,将本来各不相同的主题连接在一起形成统一体。传统上,拥有良好或恶劣的守护灵构成一个人的“运气” - 一个人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完全取决于他的神明监督者。但赫拉克利特将一个人的运气转化为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的道德立场的功能,通过使“人”成为联系。

最终,赫拉克利特用他的言辞加载了层层含义和复杂性,这些含义和复杂性需要通过洞察力来发现并像解谜一样解决。正如他在他的引言的第二句中所暗示的那样,B1,他的 logoi 旨在被体验,而不仅仅是被理解,只有那些在其丰富性中体验它们的人才能领会他的信息。

3. 哲学原则

尽管赫拉克利特的言辞旨在提供与世界的具体替代性相遇,但他仍坚持一些统治世界的抽象原则。在古代,他因提倡对立的巧合、流变学说以及火是一切事物的源头和本质而闻名。在评论赫拉克利特时,柏拉图提供了一个早期的阅读,随后是亚里士多德的试探性阅读,一直流行至今(由巴恩斯 1982 年第 4 章进行了深入和有力的倡导)。根据巴恩斯的版本,赫拉克利特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相信一切事物都是火的变体。一切都在流变中(在“在某种程度上一切都在流动”这一意义上,69),这意味着对立的巧合(被解释为“每一对对立都在某处同时存在;每一个对象都同时存在至少一对对立”,70)。因此,这种对立的巧合被解释为矛盾,赫拉克利特无法避免。在这种观点下,赫拉克利特受到了先前唯物主义理论和支持流变和对立巧合的经验观察的影响。在逻辑发展之前的时代,巴恩斯得出结论说,赫拉克利特违反了逻辑原则,使知识成为不可能。

很明显,这种阅读对赫拉克利特并不友好。此外,还有理由对此提出质疑。首先,赫拉克利特的一些观点与唯物主义不相容(稍后将讨论),因此必须重新思考他理论的背景。其次,有证据表明,赫拉克利特的流变理论比这种阅读所归因给他的要弱。第三,有证据表明,他对对立的巧合的看法比这里归因给他的要弱。

3.1 流变

巴恩斯基于柏拉图自己的声明进行柏拉图式阅读:

赫拉克利特,我相信,说一切事物都会消逝,没有什么会停留下来,并将现存的事物比作河流的流动,他说你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柏拉图《克拉提卢斯》402a = A6)

通过查看赫拉克利特自己的言论,尝试验证柏拉图的解释是已建立的学术方法。有三个所谓的“河流片段”:

B12. potamoisi toisin autoisin embainousin hetera kai hetera hudata epirrei.

踏入河流的人保持不变,其他不同的水流淌。(来自亚略斯·狄迪摩斯的克林西斯,出自尤西比乌斯)

B49a。在相同的河流中……

我们踏入并不踏入相同的河流,我们存在并不存在。(赫拉克利特 《荷马式赫拉克利特》)

B91 [a]。在相同的河流中……

根据赫拉克利特的说法,同一条河流中不可能两次踏入相同的水,或者两次与同一状态下的凡人接触。(普鲁塔克)

这些中只有第一个具有赫拉克利特文字特征的语言密度。第二个以与 B12 相同的三个词开头,但是用的是雅典方言,而不是赫拉克利特的爱奥尼亚方言,第二个从句与第一个从句没有语法上的联系。第三个显然是一位以凭记忆引用而非书本而闻名的作者的释义。即使它以希腊语中的“河流”一词开头,但是用的是单数形式。没有证据表明短语重复与变体是赫拉克利特风格的一部分(就像恩佩多克勒的风格一样)。以“河流”一词开头违反了正常的希腊散文风格,根据一个合理的假设,即所有来源都试图模仿不重复自己的赫拉克利特,我们将选择 B12 作为唯一的河流片段,也是唯一一处实际引用赫拉克利特著作的地方。这是柯克(1954 年)和马尔科维奇(1967 年)的结论,基于一种可以追溯到莱因哈特(1916 年)的解释。B12 是真实的,这一点得到了支持,因为它与赫拉克利特片段共享的特征:句法歧义(toisin autoisin“相同”[在与“河流”一词或“踏入其中的人”一词之前或之后的情况下,可以被解释为“相同的河流”或“相同的人”]),倒装句,声音描绘(第一个短语通过其双元音和清音字母创造了流水的声音),押韵和头韵。

如果 B12 被认为是真实的,它往往会使另外两个所谓的碎片失去资格。碎片中的主要理论联系是“相同的河流”和“其他水之间的联系”。B12 是,除其他外,对立的巧合的陈述。但它将河流指定为相同的。这个陈述在表面上是矛盾的,但没有理由认为它是错误或矛盾的。这是完全有道理的:我们之所以称一片水域为河流,正是因为它由不断变化的水组成;如果水停止流动,它就不再是河流,而是湖泊或干涸的河床。因此,河流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非凡的存在,它通过改变其所含物而保持其本质(参见休谟《论人性》1.4.6,第 258 页塞尔比-比格版)。赫拉克利特从日常遭遇中得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洞察。此外,通过第一条款中的歧义,他提供了另一种解读:当同样的人踏入河流时,其他不同的水流淌。通过这种解读,人们保持不变,与变化的水形成对比,仿佛与流动环境的相遇有助于构成感知主体的同一性。(见卡恩 1979 年。)相比之下,B49a 与声称一个人可以踏入相同的河流的说法相矛盾(同时也断言了这一说法),而 B91 [a],就像柏拉图在《克拉提卢斯》中一样,否认一个人可以两次踏入。然而,如果河流保持不变,那么人们肯定可以两次踏入——当然不是踏入相同的水域,但是可以踏入相同的河流。因此,其他所谓的碎片与这个确凿的真实碎片是不相容的。

实际上,Marcovich(1967)成功地展示了如何错误地阅读 B12 可能导致类似于 A6 和 B91 [a] 所体现的解释。可以看到赫拉克利特的后期追随者克拉提卢斯提供了错误的阅读方式,然后补充说一个人甚至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尽管这种阅读可能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希比亚斯:Mansfeld 1990: 43–55)。由于据称柏拉图曾听过克拉提卢斯的讲座,他很可能是从克拉提卢斯的批评中得出自己的阅读。

如果这种解释是正确的,那么 B12 这个唯一的河流片段的信息并不是所有事物都在变化,以至于我们不能两次遇见它们,而是更微妙和更深刻的东西。一些事物之所以保持不变,只是通过改变才能实现。一种持久的物质现实通过其组成物质的不断周转而存在。在这里,恒定和变化并不对立,而是密不可分地相连。一个人的身体也可以以完全相同的方式理解,通过恒定的新陈代谢而生存和延续——正如亚里士多德后来理解的那样。根据这种解读,赫拉克利特相信事物在流动,但并不破坏恒定;相反,这在某些情况下至少是恒定的必要条件,甚至可以说在所有情况下都是如此。一般来说,至少在一些典型情况下,高层结构是在低层物质流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柏拉图的阅读仍然有支持者(例如 Tarán 1999),但这不再是学者们提倡的赫拉克利特的唯一阅读方式。

3.2 对立的统一

赫拉克利特的流变学说是对矛盾统一的特例,指出事物随时间既相同又不相同的方式。他描绘了两个相互关联但并非相同的关键对立面。赫拉克利特有时解释事物如何具有相反的特质:

海水是最纯净和最被污染的水:对鱼来说是可以饮用且健康的,对人类来说是不可饮用且有害的。(B61)

巴恩斯认为赫拉克利特通过错误地省略修饰语(如:“对鱼”,“对人类”)得出了他的矛盾普遍共存学说。但 B61 表明他对它们非常清楚,我们可能更应该说,即使他没有明确说出来,他也心照不宣地理解它们。当他说时,

集合:整体和非整体;聚在一起,分开;和谐歌唱,冲突歌唱;万物中有一,一中有万物(B10)

他并不自相矛盾。有完全合适的语境,他所说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一个集合可以被分成其部分,或者将部分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最具有说服力的是,赫拉克利特解释了对立物是如何相互联系的。

As the same thing in us are living and dead, waking and sleeping, young and old. For these things having changed around are those, and those in turn having changed around are these.(B88)

Contrary qualities are found in us “as the same thing.” But they are the same by virtue of one thing changing around to another. We are asleep and we wake up; we are awake and we go to sleep. Thus sleep and waking are both found in us, but not at the same time or in the same respect. Indeed, if sleeping and waking were identical, there would be no change as required by the second sentence. Contraries are the same by virtue of constituting a system of connections: alive-dead, waking-sleeping, young-old. Subjects do not possess incompatible properties at the same time, but at different times.

In general, what we see in Heraclitus is not a conflation of opposites into an identity, but a series of subtle analyses revealing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contrary states in life and in the world. There is no need to impute to him a logical fallacy. Opposites are a reality, and their interconnections are real, but the correlative opposites are not identical to each other.

3.3 赫拉克利特的本体论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赫拉克利特的本体论的标准观点是,他是一个物质唯一论者,认为火是最终的现实;一切事物只是火的表现。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迈利都学派一般都是主张其他种类的终极物质的物质唯一论者:泰勒斯主张水,阿那克西曼德主张无限,阿那克西门尼斯主张空气(《形而上学》983b6–984a8)。因此,赫拉克利特的理论只是一个共同背景理论的另一种版本。亚里士多德对迈利都学派的理解已经存在问题:亚里士多德缺乏任何有关泰勒斯观点的文本证据,必须几乎从无中重建;他有时将阿那克西曼德视为像阿那克西戈拉斯那样认为无限是一种品质混合体的多元论者;至多,阿那克西门尼斯可能是物质唯一论的典范——但柏拉图将他视为一位多元论者(《提摩艾斯》39,参见格雷厄姆 2003b;格雷厄姆 2003a)。在赫拉克利特的情况下,他自己的陈述使物质唯一论成为一种有问题的解释。根据物质唯一论,某种物质是最终的现实,世界中的任何变化仅仅是在其质的或可能是数量的变化中;因为只有一个现实,比如火,它永远不会出现或消失,但只能在其表象中发生变化。然而,赫拉克利特主张一种激进的变化:

对于灵魂来说,成为水就是死亡,对于水来说,成为土就是死亡,但从土中诞生水,从水中诞生灵魂。(B36)

(在这里,灵魂似乎占据了火的位置。) 在生物世界中,生与死的语言恰恰是希腊形而上学中用来描述生成和毁灭的语言。这意味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排除了持续性身份的可能性(参见 B76,B62)。事实上,赫拉克利特的解释者不能两面讨好:赫拉克利特不能既是激进变化的信徒(一切变为其他一切:火变水,水变土,依此类推),又是唯一实体论的倡导者。他要么相信仅仅是一种虚幻或者最多是有限程度的变化,要么他必须是一位多元论者。

对于唯一实体论的阅读来说,还有一个进一步的困难。在他所谓的唯一实体论版本中,火是最终的现实。然而,火(正如古人所认识的)是元素物质中最不实质、最易消逝的。它更适合作为变化而非恒久的象征。其他所谓的物质唯一实体论案例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物质,可以有争议地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和永久;但火展现出“需求和饱食”(B65),一种只能通过吞噬燃料来生存的持续消耗。赫拉克利特选择基本现实本身难道不是矛盾的吗?充其量,他对火的倚赖似乎是以一种超越理论的方式借鉴物质唯一实体论,指向一个更强调变化过程比经历变化的物质实体更真实的论述。

4. 宇宙学

赫拉克利特不仅仅是一位宇宙论者,他确实提出了一种宇宙论。他在 B30 中提出的关于宇宙论的最基本论述是:

这个世界秩序 [kosmos],是所有事物的相同,既非神明也非人类所创造,而是永恒存在并将永远存在:永恒的火,按一定比例燃烧并熄灭。

在这段文字中,他首次在任何现存的希腊文本中使用了“秩序”这个词来表示类似“世界”的意思。他将世界与火相提并论,但接着指出了正在燃烧和熄灭的火的部分。尽管古代来源,包括亚里士多德(《天体论》279b12-17)以及斯多葛派,将赫拉克利特归因于一个周期性被火摧毁然后重生的世界,但目前的论述似乎与这一观点相矛盾,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如果世界总是存在并将永远存在,那么它就不会毁灭并再次出现,尽管它的部分(火的比例)不断地被转化。

赫拉克利特描述了基本元素的转变:

火的变化:首先是海,海的一半是土地,一半是火焰爆发。(B31 [a])

被液化为海洋,并按照与其变成土地之前相同的比例进行测量。(B31 [b])

火变成水(“海”),然后其中一半变成土地,另一半变成“火爆”(prêstêr,一种火热、多风的风暴现象)。变成土地的部分又会转变回水,数量与之前相同。在这里,赫拉克利特设想了一种从火到水再到土地的法则性物质转化;这种转化是可逆的,其中相同比例的物质被保留。因此,存在一种物质守恒,或者至少是物质总量的守恒。使世界连续的因素在于,当一部分火变成水时,相应数量的水也会变成火。总体平衡得以保持,即使现在海里的水与之前的水并非同一水。这个图景与河流的形象相似,尽管其物质内容在变化,但它仍然保持不变。

在这种世界观中,物质的相互转化并非偶然特征,而是自然的本质。没有变化,就不会有世界。赫拉克利特似乎在对战争和冲突的赞美中承认了这一点:

我们必须认识到战争是普遍的,冲突是正义,一切事物都是根据冲突和必然发生的。(B80)

战争是一切之父,也是一切之王;他将一些人表现为神,一些人表现为人类;他使一些人成为奴隶,一些人自由。(B53)

对立力量,包括元素体的力量,使世界及其各种多样性成为可能;如果没有这种冲突,我们将只有无生命的单调。在前一段中,赫拉克利特也许在批评阿那克西门德,因为他认为宇宙正义在于惩罚那些越过界限的力量(阿那克西门德 B1)。正义不是纠正过度,而是一个对立力量统治模式,一个接着一个地统治另一个。

然而,世界中有一个引导力量:

雷电驾驭万物。(B64)

闪电的火矢是世界方向的象征。阿那克西曼德或许已经使用了宇宙舵手的形象(Kahn 1960: 238)。赫拉克利特将其与雷电相提并论,雷电本身是风暴之神宙斯的属性。火所带来和象征的变化统治着世界。宇宙的统治力量可以被认定为宙斯,但并非直截了当:“唯一的智者,会或不会被称为宙斯”(B32)。这里用于“宙斯”的词可以译为“生命”。与米利都学派一样,赫拉克利特将世界的统治力量与神明联系在一起,但(也像他们一样)他的概念并非传统的。

赫拉克利特对气象和天文现象进行了某种讨论。他研究了月亮在月末和月初的消失和重新出现(《奥克西林库斯文献》LIII 3710 ii. 43–47 和 iii. 7–11——这是赫拉克利特对天文学感兴趣的最清晰证据)。他将太阳和月亮解释为装满火的碗。随着月亮的碗旋转,导致了月相的变化。日食是碗的凸面旋转面向地球的结果。关于地球本身我们没有报告,但我们可以假设,与他的前辈一样,赫拉克利特将其视为平坦的。地球和海洋的蒸发显然为天体提供了燃料,它们像油灯一样燃烧。

神力在一切现象中显现:“上帝是白天黑夜,冬季夏季,战争和平,饱食饥饿,他变化就像当它与香料混合时根据每种香料的香气而命名”(B67)。再次,赫拉克利特似乎强调神力的统一性,即使人类为其指定不同的名称和属性。发生的一切都是好的,但人类却不这样认为:“对上帝而言,一切都是公平、善良和公正的,但人们认为有些事情是不公正的,有些是公正的”(B102)。赫拉克利特并没有试图提供详细的神辩论,而是试图从永恒的角度看待所有事物,在这种观点下,冲突(包括可能的人类冲突)使世界继续运转(如上所引述的 B80)。

5. 知识

柏拉图认为赫拉克利特认为,由于感知对象的不断变化,知识变得不可能。然而,赫拉克利特并没有否认知识或从对世界的正确理解中获得的智慧。可以肯定的是,他认为大多数人都不具备智慧;理解是一种稀有而宝贵的商品,即使是大多数著名的智者也无法达到(B28 [a])。然而,智慧是可能的,并且它体现在赫拉克利特的信息中,对于那些能够辨别出来的人。

赫拉克利特似乎接受感官的证据在某种程度上是有价值的:“我更喜欢有视觉、听觉、经验的事物”(B55)。视觉是最好的感官:“眼睛比耳朵更准确”(B101a)。然而,与那些将知识视为信息积累或将智慧视为格言集合的人形成鲜明对比,他需要的远不止感觉和记忆:

学习很多东西并不教会理解。否则它本应该教会赫西奥德和毕达哥拉斯,以及克诺法尼斯和赫卡泰乌斯。(B40)

在这个声明中,赫拉克利特审视了他所处时代的主要权威,包括活着的(最后三位)和已故的人,涉及宗教和世俗知识,并发现他们都有所不足。他们花费太多精力收集信息,而不是足够理解其含义。“他们 [人们] 有什么智慧或理解?”赫拉克利特问道。“他们追随流行的吟游诗人,把群众当作他们的导师,却没有意识到多数人是卑贱的,而少数人是高贵的”(B104)。他批评赫西奥德的细节:“多数人的老师是赫西奥德;他们相信他拥有最伟大的知识——却没有理解白天和黑夜是一体的:因为它们是一体的”(B57)。在他的神话中,赫西奥德将白天和黑夜视为不同的人,轮流出外旅行,而一人留在家中。但这未能捕捉到白天和黑夜的相互联系,并且歪曲了现实。赫拉克利特批评荷马、毕达哥拉斯和阿基洛库斯的不足。

一般来说,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们并没有学到他们应该学到的东西:“许多人并不理解他们所遇到的事物,也不通过经验学习,但他们却认为自己理解了”(B17)。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处理他们接收到的信息:“听而不悟,如聋子一般;这句话为他们作证:他们在场却缺席”(B34)。赫拉克利特解释道:“对于人们来说,眼睛和耳朵是贫乏的证人,尤其是那些有着野蛮灵魂的人”(B107)。野蛮人指的是非希腊人;正如外国人听到希腊词语却不理解其含义一样,大多数人感知周围世界却不理解。感官知觉对于知识是必要的,但并不足够;没有能力从感官中解读信息,一个人就无法理解世界。

那么,学习世界的奥秘有什么机会呢?赫拉克利特对人类认知能力并不完全悲观:“所有人都有自我认知和理性思维的一部分”(B116)。需要的不仅仅是更多的感官经验或更多的信息,而是一种更好的理解世界所提供信息(logos)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他奇特的表达方式开始变得有意义起来。他以谜语、谜题、洞察力的形式呈现他的论述。其中许多支持两种或更多的解读,并包含隐藏的洞见。要理解它们,读者必须把握它们的复杂性,然后发现它们的统一性。适当阅读赫拉克利特的著作是一种丰富的认知体验,正如哲学家在其引言中所暗示的那样(B1)。

赫拉克利特经常提出一个简单具体的情境或形象,这对我们理解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一条河流,一弓,一条道路。他通常不会提出概括性的论断并推导出结论。相反,他的方法可以被看作是归纳的:他提供一个例子,暗示了一般原则。与大多数哲学家不同,他挑战的是右脑而不是左脑。他不是以传统意义上的方式教导,而是为他的读者提供理解的材料,让他们自我教育。他赞同一种宗教教导的模式:

在德尔斐的神谕所说的主并不揭示也不隐藏,而是给出一个迹象。(B93)

德尔斐神谕的谜一般并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迫使人们去解释它们。他的真理对于专注的读者来说,就像是解开谜题后得出的发现一样。

6. 价值

赫拉克利特的独特方法的目的是培养读者对世界及其在其中的位置有适当的把握。“明智的思考是最伟大的美德和智慧:说真话并基于对事物本质的理解而行动”(B112)。这样的理解只能来自于解读自然语言的能力。适当的理解使人能够和谐地行动。

赫拉克利特以一种有些传统的方式力劝节制和自我控制(B85,B43)。他还推荐追求名声这一传统的希腊目标:“最好的人选择一件事高于一切,那就是人类永恒的名声;许多人像牲畜一样贪婪”(B29)。在战斗中死去是一种更高级别的死亡(B24)。那些饮酒过量的人使他们的灵魂变湿,因此伤害了它们(B117),因为健康的灵魂是干燥的(B118)。那些经历更好死亡的人获得更好的回报(B25)。那些撒谎的人将受到惩罚(B28 [b])。“因为死去的人等待着他们不期望或预料到的事物”(B27)。其中一些言论倾向于暗示有奖励和惩罚的来世,尽管他对于持续存在的信仰是有争议的(参见 Nussbaum 1972)。无论如何,赫拉克利特将灵魂视为人类经验的道德和认知中心。

在政治理论中,他坚持认为一个好人抵得上一万个普通人(B49)。他批评同胞们放逐一位杰出的领袖:

以弗所的成年公民应该自缢,每个人都应该,把城市留给孩子们,因为他们放逐了赫尔莫多鲁斯,一个在他们中间卓越的人,说,让我们中没有人脱颖而出;或者让他在其他地方脱颖而出(B121)。

显然,他信任少数人,不信任多数人。他认为良好的法律是普遍原则的反映:

说理之时,我们必须在所有人的常识中加强自己,就像一座城市被它的法律加固一样,甚至更有力。因为所有人类法律都是由一个神圣法律滋养的。因为它的影响力延伸至它所能及的地方,足以满足一切,并且丰富多余。(B114)

根据赫拉克利特的观点,神圣法律可能与统治宇宙的法则连续,通过对立维持正义(B80)。

影响

尽管赫拉克利特没有被认为有过学生,但他的著作似乎从早期就产生了影响。他可能激发了巴门尼德发展出一种截然不同的哲学(Patin 1899;Graham 2002),尽管他们的观点比一般人认为的更有共同之处(Nehamas 2002)。安匹多克勒似乎引用了赫拉克利特的主题,一些希波克拉底医学论文模仿了赫拉克利特的语言,并呈现了赫拉克利特主题的应用。德谟克利特在自己的伦理学中反映了赫拉克利特的许多道德宣言。从早期开始,赫拉克利特被视为代表普遍变迁的人,与代表普遍静止的巴门尼德形成对比。克拉提洛斯将赫拉克利特的哲学带到了雅典,柏拉图在那里听到了它。柏拉图似乎将赫拉克利特的理论(由克拉提洛斯解释)作为感性世界的模型,就像他将巴门尼德的理论用于可理解的世界一样。正如前面提到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赫拉克利特违反了非矛盾法则,并提出了一种基于激进变迁的无条理知识理论。然而,亚里士多德也将他视为一个一贯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他将火作为终极原则。斯多亚派将赫拉克利特的物理学作为他们自己的灵感,理解他主张世界定期被火毁灭,然后再生;克利安特斯特别评论了赫拉克利特。艾涅西德莫斯将赫拉克利特解释为一种原始怀疑论者(见 Polito 2004)。

自柏拉图以来,赫拉克利特一直被视为变迁哲学家。解读这位以弗所哲学家的挑战一直是在他矛盾言论中找到一种一贯的理论。自黑格尔以来,他一直被视为典范的过程哲学家,也许有些理由。

8. 附录

最近出版的赫拉克利特手稿在希腊北部的一座墓穴中被发现,其中包含对奥菲斯诗歌的评论。评论者讨论了一些赫拉克利特的段落与诗歌的关联,即 B3 + B94(这可能是赫拉克利特书中的内容)(第 4 栏)。参见 Betegh 2004。奥克西林库斯手稿(第 53 卷,编号 3710)也显示赫拉克利特对确定月相和科学问题感兴趣。参见 Burkert 1993。关于赫拉克利特手稿的材料,请参见 Betegh & Piano 2019、2022;Ranocchia 2019;以及 Hladky 2022。

近年来,学者们特别关注赫拉克利特的道德和政治理论(Fattal 2011,Sider 2013,Robitzsch 2018),以及逻各斯和理性问题(Hülsz 2013,Long 2013),灵魂的物质特性(Betegh 2007),以及元素变化理论(Neels 2018)。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重要新版本中有一卷主要致力于赫拉克利特,包括许多关于接受的文本(Laks and Most 2016)。还有一项重要的新研究关于赫拉克利特,捍卫了对来源的传统解释(Finkelberg 2017)。

赫拉克利特对文化的影响似乎不减,广泛出现在诸如商业管理和兽医学等不同领域的研究中。赫拉克利特常被称为流变哲学家,如今似乎正在成为过程哲学的旗手,取代了亨利·柏格森和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黑德等更近期的偶像。例如,查看范·格尔特和德·鲁特(2022 年)对心理学学科的重要贡献。(关于赫拉克利特作为过程哲学家,请参阅格雷厄姆(2011 年)。)

Bibliography

Editions

  • Bollack, J. and H. Wismann, 1972, Héraclite ou la séparation, Paris: Les Édition de Minuit.

  • Conche, M., 1998, Héraclite: Fragments, 4th ed.,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 Diels, Hermann, and Walther Kranz, 1951, Die Fragmente der Vorsokratiker (The Fragments of the Pre-Socratics), 6th edition, Weidmann: Zürich.

  • Kahn, Charles H., 1979, The Art and Thought of Heraclitu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Kirk, G. S., 1954, Heraclitus: The Cosmic Fragment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Laks, André and Glenn W. Most, 2016, Early Greek Philosophy, vol. 3,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Marcovich, Miroslav, 1967, Heraclitus, Mérida, Venezuela: University of the Andes Press; 2nd ed., Sankt Augustin: Academia Verlag, 2001.

  • Mouraviev, Serge, 1999–2011, Heraclitea, 11 vols., Sankt Augustin: Academia Verlag.

  • Robinson, T. M., 1987, Heraclitus,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Studies

  • Barnes, Jonathan, 1982, The Presocratic Philosophers, revised ed.,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 Betegh, Gábor, 2004, The Derveni Papyrus: Cosmology, Theology and Interpret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2007, “On the Physical Aspect of Heraclitus’ Psychology,” Phronesis, 52: 3–32.

  • Betegh, Gábor, and Valeria Piano, 2019, “Column IV if the Derveni Papyrus: A New Analysis of the Text and the Quotation of Heraclitus,” in Vassallo (ed.) 2019, 179–220.

  • –––, 2022, “Cosmic Order, the Erinyes, and the Sun: Heraclitus and Column IV (44) of the Derveni Papyrus,” in Most (ed.) 2022, 211–246.

  • Burkert, W., 1993, “Heraclitus and the Moon: The New Fragment P.Oxy, 3710,” Illinois Classical Studies, 18: 49–55.

  • Dilcher, R., 1995, Studies in Heraclitus, Hildesheim: Georg Olms.

  • Fattal, M., 2011, Parole et actes chez Héraclite, Paris: L’Harmattan.

  • Finkelberg, Aryeh, 2017, Heraclitus and Thales’ Conceptual Scheme: A Historical Study, Leiden: Brill.

  • Graham, D. W., 2002, “Heraclitus and Parmenides,” in Presocratic Philosophy: Essays in Honour of Alexander Mourelatos, V. Caston and D. W. Graham (eds.), 27–44, Aldershot: Ashgate.

  • –––, 2003a, “A New Look at Anaximenes,” History of Philosophy Quarterly, 20: 1–20.

  • –––, 2003b, “A Testimony of Anaximenes in Plato,” Classical Quarterly, 53: 327–337.

  • –––, 2006, Explaining the Cosmos: The Ionian Tradition of Scientific Philosoph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 2008, “Heraclitus: Flux, Order, and Knowledge,”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resocratic Philosophy, P. Curd and D. W. Graham (eds.), 169–188,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2011, “Heraclitus as a Process Philosopher,” Philosophy Study, 2: 1–8.

  • Hladký, Vojtech, 2022, “Heraclitus in the Opening Columns (III-IV (43-6)) and in Column XI (51) and XX (60) of the Derveni Papyrus,” in Most (ed.) 2022, 247–273.

  • Hülsz Piccone, Enrique (ed.), 2009, Nuevos ensayos sobre Heráclito: Actas del segundo Symposium Heracliteum, Mexico City: UNAM, 2009.

  • –––, 2013, “Heraclitus on Logos: Language, Rationality and the Real,” in Sider and Obbink 2013, 281–301.

  • Hussey, Edward, 1982, “Epistemology and Meaning in Heraclitus,” in Language and Logos, M. Schofield and M. Nussbaum (eds.), 33–59,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Kahn, Charles H., 1960, Anaximander and the Origins of Greek Cosmolog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reprint Indianapolis: Hackett, 1994.

  • –––, 1964, “A New Look at Heraclitus,” 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1: 189–203.

  • Long, A. A., 2013, “Heraclitus on Measure and the Explicit Emergence of Rationality,” in Sider and Obbink 2013, 201–223.

  • Mansfeld, Jaap, 1990, Studies in the Historiography of Greek Philosophy, Assen: Van Gorcum.

  • Most, Glenn W. (ed.), 2022, Studies on the Derveni Papyrus, Oxford, Oxford Univerity Press.

  • Neels, Richard, 2018, “Elements and Opposites in Heraclitus,” Apeiron, 51: 427–452.

  • Nehamas, Alexander, 2002, “Parmenidean Being/ Heraclitean Fire,” in Presocratic Philosophy: Essays in Honour of Alexander Mourelatos, V. Caston and D. W. Graham (eds.), 45–64, Aldershot: Ashgate.

  • Nussbaum, Martha C. 1972, “Psyche in Heraclitus,” Phronesis, 17: 1–16; 153–170.

  • Patin, A., 1899, Parmenides im Kampfe gegen Heraklit, Leipzig: B. G. Teubner.

  • Ranocchia, Graziano, 2019, “Heraclitus’ Portrait in Diogenes Laërtius and Philodemus’ On Arrogance,” in Vassallo (ed.) 2019, 221–247.

  • Polito, R., 2004, The Sceptical Road: Aenesidemus’ Appropriation of Heraclitus, Leiden: Brill.

  • Reinhardt, K., 1916, Parmenides und die Geschichte der griechischen Philosophie, Bonn: Friedrich Cohen.

  • Robitzsch, Jan Maximilian, 2018, “Heraclitus’ Political Thought,” Apeiron, 51: 405–426.

  • Sider, D., 2013, “Heraclitus’ Ethics,” in Sider and Obbink 2013, 321–344.

  • Sider, D. and D. Obbink (eds.), 2013, Doctrine and Doxography: Studies on Heraclitus and Pythagoras, Berlin: De Gruyter.

  • Tarán, L., 1999, “Heraclitus: The River Fragment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Elenchos, 20: 9–52.

  • van Geert, Paul, and Naomi de Ruiter, 2022, Toward a Process Approach in Psychology: Stepping into Heraclitus’ Riv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Vassallo, Christian (ed.), 2019, Presocratics and Papyrological Tradition, Berlin: De Gruyter.

  • Vlastos, Gregory, 1955. “On Heraclitus,” American Journal of Philology, 76: 337–378.

Academic Tools

Other Internet Resources

contradiction | Parmenides | Presocratic Philosophy | process philosophy | Pythagoras | soul, ancient theories of | Xenophanes

Copyright © 2023 by Daniel W. Graham <danielwatkinsgraham@outlook.com>

最后更新于

Logo

道长哲学研讨会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