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义务理论 obligationes, medieval theories of (Mikko Yrjönsuuri)

首次发表于 2022 年 1 月 19 日星期三

在讨论中,人们通常期望坚持真理,至少是在自己所知道的范围内,但也期望避免否认自己已经接受的东西。这两种期望可以理解为辩证遭遇中一个人的一般义务或责任:诚实和连贯的责任。中世纪的义务理论或“义务”是一种逻辑学的流派,特别关注后者。这些理论试图阐明在辩护自己立场时逻辑上需要什么。研究这种连贯性义务的基本环境是想象或进行争论,其中明确允许通过一些特定的附加义务来偏离真理。最简单的附加义务是要求接受一些明显错误的句子,在辩论中必须为其辩护,以使被回应者避免否认它,同时允许逻辑推理的力量约束答案。在这些论文中,从逻辑的角度出发,规则被制定出来,说明辩护应该如何进行,以避免否认自己已经接受的东西。


1. 义务作为逻辑的一个分支

作为逻辑的一个分支,义务从 13 世纪开始随着欧洲中世纪逻辑的兴盛而逐渐消失,当逻辑作为一门学科,即“学院逻辑”在近代早期退却时,它们慢慢消失。在 14 世纪的高峰期,许多甚至可能是大多数欧洲逻辑学家都写了一本专门讨论义务的文本(de obligationibus)。这些文本要么是独立的论文,要么是逻辑总体呈现中的一部分。在前一种情况下,沃尔特·伯利(“义务论文”,约 1302 年撰写;格林 [1963] 的拉丁文本,克雷茨曼和斯坦普 [1988] 的英文翻译)、罗杰·斯温尼谢德(1330-35 年撰写;斯佩德 [1977])和罗伯特·伊兰德 [1](1335-1370 年撰写;斯佩德 [1980])的论文在塑造该主题的现代理解方面尤为重要。在后一种情况下,例如威廉·奥卡姆的《逻辑总纲》(约 1323 年撰写;博纳,加尔和布朗 [1974])和威尼斯的保罗的《大逻辑》(1397-98 年撰写;阿什沃思 [1988])可以作为杰出的例子。

义务的技术假设了一种辩证的环境,甚至可以说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游戏。这种环境通常在文本中被非常简洁地描述。简而言之,在义务辩论中发生的是,一个人,即对手,提出命题(propositiones)[2],另一个人,即被告,被期望在命题提出时直接评估这些命题。有两种主要的答案,即承认命题或否定命题。只有在很少情况下,文本允许其他答案,如对命题表示怀疑(例如,参见 Uckelman、Maat 和 Rybalko 2018)。提出和回答的命题序列被认为是一个时间序列,但大多数作者认为,在辩论过程中,命题的真值不会发生变化。

以这种方式评估的命题序列是由对手给被告指定一项具体义务来启动的,在典范情况下,这项具体义务是承认一个明显错误的命题。无论序列变得多么复杂,这项具体义务必须在整个序列中得到尊重。潜在的想法是,尽管指定的义务使被告免于始终遵循真理进行评估,但某种逻辑连贯性的要求并未被暂停。

这些特殊义务有不同的种类。中世纪对这一逻辑分支的大多数论述都是通过对不同种类的讨论进行划分的。最常见的是称为“positio”或“laying down”的种类。在“positio”中,在辩论开始时提出了一个错误的命题,并且只要对手提出它,被告就有义务承认它。现代的关注主要集中在 positio 上。(关于“sit verum”,请参见 Spade 1994-97 和 Uckelman 2015。)

例如,沃尔特·伯利(Walter Burley)讨论了六种义务(Green 1963,Kretzmann 和 Stump 1988):

(1)

“Positio”,即指定命题需要始终被承认。

(2)

“Depositio”,即指定命题需要始终被否定。

(3)

'Dubitatio',其中一个特定命题需要始终被怀疑。

(4)

'Institutio'或者'impositio',其中对某个语言项目赋予了新的意义。

(5)

'Sit verum',其中一个特定命题被视为真实。

(6)

“Petitio”,在被告身上加上其他要求的情况。

在这些种类中,只有(1)、(2)和(4)在后来对这一流派的讨论中被普遍提及,但所有这些种类都可以在不同于伯利的论文的文本中找到。然而,为了对这一技术有一个普遍的理解,似乎没有必要考虑除了“positio”之外的其他变体。

几乎所有中世纪专门研究义务的论述都是通过规定被告应该如何给出评价,或者什么是应该被承认和什么是应该被否认的规则来进行的。这些基本规则是基于这样一个观念:每个提出的命题都必须被认为在开始时给出的义务上是“相关的”或“不相关的”。因此,如果被告被给予一个“positio”,即“柏拉图在跑步”,那么从“柏拉图在跑步”得出的任何命题都应被视为顺序上相关的。同样,与“柏拉图在跑步”不相容的任何命题都应被视为不相容相关的:比如,“柏拉图在坐着”必须被否认。另一方面,如果“苏格拉底在跑步”是在“positio”之后立即提出的,那么至少应被视为不相关,因为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在跑步之间没有逻辑联系。

“positio” 的核心两个规则要求被质询者承认任何顺序相关的命题,并否认任何不相容的命题。这两个规则被所有作者接受,但在不同的解释下。由于义务争论在技术上由命题序列及其相应的回应构成,特定步骤中的相关性和非相关性不必仅由“positio”来确定。此外,在义务的背景下,如何理解“随附”(sequitur)或逻辑推理关系并不是一致的。

义务的核心术语围绕着“必须承认”(est concedendum)和“必须否认”(est negandum)。这些表达在中世纪欧洲的学术文本中被广泛使用,即使在逻辑之外,通常也暗示着必须承认的事物是真实的,反之亦然,真实的事物必须被承认。在义务论文中,这些表达与真理的联系和对比都具有特殊重要性。真实和必须承认的事物通常不是同一件事,因为命题是根据错误的“positio”推导出来的,或者基于其他特殊义务的基础上承认的。术语“必须承认”和“必须否认”在义务之外的一般学术背景中使用,可能可以归因于中世纪学术界主要在辩证背景下思考论证。当使用这些术语时,并不总是涉及到义务本身。但至少在 14 世纪,作为逻辑分支的义务被认为涉及到在论证环境中必须承认某事的核心方面。

中世纪逻辑体裁的义务(请参阅本百科全书中有关义务的条目)似乎与义务有着特殊的关联。在这个意义上,一个典型的义务谬误包括一个案例(casus),一个谬误句子,基于案例对谬误句子的赞成和反对的论证,以及一个解决方案。案例通常是想象出来的,而不是真实的,甚至是真正可能的。因此,一个相对自然的思考义务谬误的方式是将案例(casus)视为义务辩论中的 positio。事实上,理查德·基尔文顿(Richard Kilvington)在他的《义务谬误》(Sophismata)中对义务规则的评论表明,义务规则规定了如何根据案例(casus)评估句子的方式。 (请参阅 Kretzmann&Kretzmann 1990a 和 1990b。)

2. 亚里士多德逻辑的背景

义务辩论的核心结构与柏拉图的对话非常相似。在所谓的苏格拉底盘问中,苏格拉底提出问题,其中大多数问题可以通过“是”或“否”来回答。问题的序列实际上构建了一个论证,导致回答苏格拉底问题的人常常被迫承认在辩论中作为起点的事实的相反情况。作为核心背景假设,回答问题的人必须因为已经承认的其他命题而承认苏格拉底的某些命题。在某种隐含的形式中,无论后续内容如何,都需要被承认的义务原则已经存在于苏格拉底的盘问中。(请参阅例如,罗宾逊 1953 年)

然而,中世纪义务争论和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之间存在着非常核心的差异。实际上,可以将它们的相似之处总结为两个核心观点:

  1. 两者都是辩证的相遇,由一方提出命题,另一方进行评估。

  2. 两者都被认为是以逻辑形式进行的,尽管在柏拉图的情况下,“逻辑”一词需要谨慎使用以避免时代错误。

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和中世纪义务辩论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起始阶段发生的事情。苏格拉底通常会挑战他的讨论伙伴关于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的真理,而在义务辩论中并没有真正的问题受到审查。苏格拉底辩证法中研究的命题从未被明显地认为是错误的,但这是义务辩论的标准起始方式。

众所周知,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论题》中以严格的理论方式发展了辩证对话。在关于义务的现代学术研究中,一个仍然未解决的问题是解释亚里士多德的《论题》在中世纪义务体裁发展中的作用。中世纪对《论题》的评论并不经常系统地讨论义务(参见格林-佩德森 1984 年)。一个有趣的例外是达齐亚的博伊修斯的评论(写于 1270 年代;布林-佩德森和平堡 1976 年),但他提出的义务辩论规则与该体裁的主流作者(如伯利、斯温谢德和埃兰德)所发现的规则相当不同。无论如何,即使根据博伊修斯在评论中对该技术的处理来判断,该技术似乎并不是所谓逻辑“论题”传统的直接后裔。

有另一种中世纪的后裔,它的结构源于苏格拉底的辩证法,更直接地起源于亚里士多德对技术的方法论。在 13 世纪期间,写了一些关于“对立和回应方式”的论文。(参见 De Rijk 1980,Pérez-Ilzarbe 2011)。这些论文讨论和发展了在辩论中取胜的技巧,或者换句话说,对手如何迫使或欺骗回应者承认争议的论点的相反观点,或者回应者如何避免这种矛盾。这些论文与义务技术形成了有趣的对比,但即使在那里,义务的核心特征——讨论一个明显错误的论点——也找不到。

亚里士多德在多个场合(例如《先验分析》和《形而上学》)讨论了从不可能的假设开始的推理中可能发生的情况,这些讨论必须作为义务辩论的根源的第二个方面加以考虑。当从一个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时,人们不必担心真相,而是要关注逻辑上的推论。这是义务辩论中的一个核心技术问题。关于不可能假设的讨论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一直延续到拉丁中世纪时期,义务辩论才得以适当发展。还可以指出,在拉丁中世纪义务技术的早期阶段,假设不可能(positio impossibilis)是一种被考虑的义务,甚至可以说是标准的一种。 (参见 Martin 1993; 1997; 2007; Kukkonen 2002; 2005。)

从现代学者所知的文本来看,义务技术似乎在 13 世纪取得了结构化的形式,可能已经在其上半叶。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专门论述义务技术的著作似乎是一对匿名著作,由 L. M. de Rijk 编辑,名为《关于错误位置的埃默兰论文》和《关于不可能位置的埃默兰论文》(De Rijk 1974)。德·雷克在他的版本中将这些论文的日期确定为 13 世纪初,似乎没有理由怀疑这个大致的日期。这些论文中的技术规则几乎与沃尔特·伯利的《义务论文》中的规则相同,后者可以被视为标准的论文,写于 1302 年左右(Green 1963;Kretzmann and Stump 1988)。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义务技术属于通常被称为 logica moderna 的范畴,它建立在亚里士多德逻辑的基础上,但与亚里士多德的文本本身有明显的区别。

3. 沃尔特·伯利的标准理论

根据沃尔特·伯利在位置种类中对义务理论的阐述,被询问者面对一系列的命题,他必须逐个承认或否定。这个序列以一个通常是错误的命题作为起点,被询问者必须承认这个命题。然后,根据伯利所称的义务的基本规则来评估接下来的命题。这些规则中的三条几乎可以在所有中世纪对该技术的讨论中找到。根据这些规则,如果提出了一个命题,必须承认这个命题;从命题中得出的任何结论必须承认;与命题不相容的任何命题必须否定。(参见 Green 1963,Kretzmann and Stump 1988。关于伯利规则的现代讨论可以在 Ashworth 1981;Keffer 2001;Spade 1982;Spade and Stump 1983;Stump 1985;Yrjönsuuri 1994 和 2001 中找到。)

在伯利的表述中,核心规则如下:

在 positio 期间以 positum 形式提出的一切都必须被承认。

一切从 positum 推导出来的都必须被承认。

一切与肯定事物不相容的事物必须被否定。

已经可以看出,这些规则表明(在伯利的版本中)这种技术旨在回答的一致性。他似乎在后来的论文中提到了这一点,给出了一个“有用的规则”,即“所有回答必须指向同一时刻”,似乎在暗示任何对一个时间瞬间的描述都需要一致。

上述三个基本规则是不够的,因为它们只涵盖了仅从肯定事物中推导出来的或与之不相容的内容。义务技术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将义务辩论中提出的所有命题理解为相关(pertinens)或不相关(impertinens)。一个遵循或与之不相容的命题是相关的,其他命题是不相关的。相关命题应根据它们的逻辑状态进行回答,换句话说,根据规则 2 和 3 进行回答。关于如何回答不相关命题,伯利给出了以下规则:

如果它是无关的,必须根据其自身的质量来回应。

正如伯利仔细解释的那样,“其自身的质量”意味着我们认为它的真值是什么。因此,已知为真的命题必须被承认,已知为假的命题必须被否定。根据伯利的说法,也可以用怀疑来回答。

关于无关命题的规则通常被所有写作义务的中世纪作者所接受,但具体版本有重要的不同。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回顾其中一些版本,但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伯利的版本。他特别关注以下问题:一个命题是相关的,如果它遵循或不兼容,但遵循于什么,或与什么不兼容?伯利认为,这种相关性必须根据在辩论中已经给出的所有答案来确定。在 positio 之后的第一步,相关性是基于遵循 positum 或与之不兼容。但假设被回答者必须在第一步评估一些显著的无关命题。那么这个答案必须在确定辩论中后续命题是否遵循或不兼容时予以考虑。也就是说,被回答者不仅必须注意不否定他的 positum,还必须确保他的所有答案作为一个集合保持一致。

Burley 将这些思想形式化为规则 2 和 3 的进一步澄清,但在这里让我们给它们重新编号:

从前提中推导出来的一切,要么与已经授予的命题(或命题)一起,要么与已经正确否定并已知为此类的命题的相反命题(或相反命题)一起,必须被授予。

与前提不相容的一切,要么与已经授予的命题(或命题)一起,要么与已经正确否定并已知为此类的命题的相反命题(或相反命题)一起,必须被否定。

这些规则的一个关键效果是,在回答无关命题的每一步,相关命题的类别都会扩大。伯利通过一个“有用的规则”明确表示,“必须特别注意命题的顺序”。在辩论的后续阶段,最初无关的命题可能不再无关。

现在,以以下辩论为例:

Positum

你在罗马。

可能被接受。

命题 1

你不在罗马或者你是一位主教。

给予,真实且无关紧要(规则 4)。

命题 2

你是一位主教。

给予,遵循(规则 5)。

辩论 D1

根据伯利的方法,命题 1 必须被评估为不相关,因为它不仅仅是从 positum(前提)中得出的,而且由于第一个分离式,即使回答者不是主教(对于任何实际在罗马的读者表示歉意),它也被认为是真实的。因此,必须给予它。然而,这个答案使得另一个分离式变得相关,因为第一个分离式恰好是 positum 的否定。因此,必须给予命题 2。实际上,通过适当选择命题,几乎任何事情都可能在与错误的 positum 进行辩论的后续步骤中被给予。伯利提供了一个有用的规则来澄清这一点:“当假的偶然命题被假设时,可以证明与之相容的任何假命题。”(Kretzmann 和 Stump 1988,391)。

Burley 使用了“compossible”(compossibile)一词。值得注意的是,在 Burley 写作的时候,一致性的概念并不是技术逻辑语言的标准部分。他和他的同时代人并没有讨论一致的句子集,因为他们没有相应的词汇。这似乎是 Burley 从未直接明确表示所有答案必须遵守一致性的一个简单原因。相反,更有可能的是,构建这个概念是义务技术发展的一部分。

无论如何,上述例子和几乎任何事物都可能需要被授予的原则在 Burley 看来并不成问题。这反映了他清晰地理解到,义务争论并不是关于什么是真实的和什么是不真实的,而是关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4. 规则的修订

沃尔特·伯利的义务争论规则可以称为标准方法,但在 14 世纪的讨论中也受到了挑战。所有这些挑战都可以理解为针对在义务争论中被告必须避免自相矛盾的意义。

时间和方式。在他的《Ordinatio》(I,d. 38, 2)中讨论方式时,约翰·邓斯·斯科特否定了一个他称之为义务规则的原则,即在有一个错误的 positio 时,必须“否认当前瞬间”。事实上,沃尔特·伯利(大致同时写作)提到这是一个有效的、有用的规则。这个规则背后的推理是现在的必要性。例如,假设“你在跑步”是一个错误的 positum,而你实际上是站在大学礼堂里参加义务争论。现在,如果有人考虑你在跑步的可能性,根据伯利的说法,这个可能性必须与其他时间相关,因为现在的必要性。你现在不能跑步,因为你现在是站着的,但之后你当然可以跑步。(Kretzmann and Stump 1988, 394.)

邓斯·斯科特否认了现在的必要性,并认为将实际上错误的命题视为当前瞬间的可能性并不是不连贯的。你站着并不排除你在跑步的可能性,这是一个逻辑上的可能性,只是排除了实际的跑步。这种思考方式被发现反映了对真理模态的重大变革。在斯科特之后,许多思想家认为模态与可想象性和逻辑有关,而不是基于某人的能力或在某个时间内的真实性。也就是说,命题的可能性被认为与时间的流动无关。

这种变化在义务论文中是可见的。当伯利提到否认当前瞬间作为一个有用的规则时,他提出了一个在早期论文中发现的话题,但实际上在后来的论文中并不常见。看起来好像斯科特的拒绝规则变得被接受了。

反事实思维。理查德·基尔文顿在他的《诡辩》中对义务发表评论(S47;克雷茨曼和克雷茨曼 1990a;1990b)。在他看来,不应该强迫被询问者承认任何虚假陈述,而且陈述的提出顺序不应该对其评估产生影响。基尔文顿认为,被询问者只应该承认那些如果前提为真则会成立的虚假陈述。基尔文顿给出了以下例子(S47,(q);克雷茨曼和克雷茨曼 1990b,127-8):

Positum

你在罗马。

可能被接受。

命题 1

“你在罗马”和“你是主教”在真值上相似。

拒绝,因为你不是主教。

命题 2

你是一位主教。

拒绝,不遵循。

辩论 D2

假设被询问者不在罗马或不是主教,那么命题 1 中提到的两个命题都是错误的。根据伯利的规则,命题 1 必须被视为无关和真实。但在承认了命题 1 之后,可能会发现命题 2 是成立的,必须被承认。根据基尔文顿的观点,情况不应该如此。事实上,他直接否定了伯利有用的规则,即与前提可能共存的任何错误命题都必须被承认。根据基尔文顿的比较,被询问者受到“你在罗马”的前提的约束或义务,他应该按照自己在罗马时的方式回答。因此,除非他是主教,他不应该承认“你是主教”。

在结束对这个例子的讨论时,基尔文顿将命题 1 描述为“现在是真实的,但不会因为其事实存在而成为真实的”(S47,(cc);Kretzmann&Kretzmann 1990b,131)。因此,基尔文顿邀请回答者在为一个错误的 positum 辩护时进行反事实思考,并且随着他的继续,他将这一点应用于评估一个 sophisma 时应该如何回答。根据 positum,应该承认将是真实的,并否认将是错误的。

一篇匿名的《义务艺术》论文,可能出自 1330 年代(在 Kretzmann&Stump 1985 中从 Merton 学院手稿编辑和翻译),似乎将基尔文顿的建议的一个核心方面发展成了一套完整的义务争论规则。与基尔文顿一样,这位匿名作者认为,在义务争论中,命题的顺序不应影响答案。对 Burley 的规则的核心改变是,上述的规则 5 和 6 被修改为必须参考如果 positum 为真,则将是真实的命题。因此,如果一个命题从 positum 和一个如果 positum 为真则将是真实的命题中推导出来,那么它必须被认为是顺序相关的。同样,如果一个命题与 positum 和一个如果 positum 为真则将是真实的命题不兼容,那么它必须被否认为不兼容相关的。结果是,所有答案必须根据“事物可能存在的方式”或“基于当时的事实”给出,正如匿名作者所说。

这种方法在后来的义务理论中没有被采用。可能义务被认为是与命题之间的关系有关,而不是建立一个可以想象的可能情况的描述。匿名作者的方法要求被回答者想象一下,如果 positum 是真的,情况会是什么样子,并根据这种情况给出评价。因此,评价不是基于辩论本身各个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果义务辩论被看作是检验命题之间逻辑关系的工具,这种反事实思维可能不是最佳的方法。

接受矛盾。基尔文顿的评论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发展。在上面的例子 D2 的另一个评论中,基尔文顿说,被回答者可以承认命题 1 并否定命题 2(S47,(bb);Kretzmann&Kretzmann 1990b,131)。他的观点是,当命题“你在罗马”和“你是主教”被声称在真值上相似时,它们是被提及而不是被使用。鉴于这些词组的意义在逻辑上并非必要,可能命题 1(声称这两个被提及的命题在真值上相似)与被回答者是否在罗马或是否是主教无关。因此,命题 2 不是从 positum 和命题 1 中推出的。

在相关讨论中,基尔文顿甚至更加强调了现今所称的塔斯基双条件式,即命题与命题为真的主张之间的等价关系。从命题“你在罗马”的真值主张推断出你在罗马是仅当“你在罗马”意味着你在罗马时才是有效的。(S47,(t);Kretzmann&Kretzmann 1990b,128。)

在他关于义务的论文中,罗杰·斯温尼谢德似乎以这种方式发展了他关于义务争论的规则(该文本经过 Spade 1977 的编辑)。在这方面特别有趣的是他对 impositio 的讨论,或者说义务争论中给某些语言实体赋予新意义的方式。根据斯温尼谢德的说法,即使被 impositio 所约束,即“你是一只驴”意味着上帝存在,被问者也必须否认自己是一只驴。然而,“‘你是一只驴’是真实的”这个命题必须被承认。根据斯温尼谢德的原则,“由于某个命题的 impositio,对它的回答不应该改变”(Spade 1977,254)。因此,似乎 impositio 只影响到涉及到争论命题的情况,而不是使用命题的情况。

最近的研究发现斯温尼谢德关于 positio 的规则更加令人困惑(参见 Spade 1982;Stump 1981;Yrjönsuuri 1994 和 2001)。从他们的角度来看,如何回答是非常清楚的,但是根据这些规则给出一组评价却似乎非常棘手。斯温尼谢德简单地拒绝了伯利的第 5 和第 6 条规则。就像基尔文顿和上述匿名作者 De arte obligatoria 一样,斯温尼谢德也不允许命题的顺序对答案产生任何影响。然而,他也不允许虚拟情况的考虑,而是认为被问者必须依靠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给出评价。

正如 Swyneshed 所认识到的那样,他的规则可能会导致被告承认包含矛盾的三元组或更大的命题集合。在他的表述中,“必须承认结论是必须承认三个不相容的命题,以及四个命题,依此类推”(Spade 1977, 274)。上述 D1 中的命题序列就是一个例子。根据 Swyneshed 的规则,被告不能依靠 Burley 的第 5 条规则来承认命题 2。相反,被告应该承认一个析取命题,但否定其两个部分。此外,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尽管承认了其两个部分,但必须否定一个合取命题。Swyneshed 明确接受这些结构组合(Spade 1977, 257)。

必须记住,在 Swyneshed 的规则中,每次承认矛盾集合时,至少有一个评价是基于一个命题的相关性,至少有一个其他答案是基于该命题的无关性。因此,如果不允许将无关命题的评价与相关命题的评价混合在一起,这些矛盾就不会出现。然而,似乎 Swyneshed 并不是这样考虑规则的,因为他明确允许矛盾的存在,而没有讨论两个解释领域的概念。

在义务的背景下,Swyneshed 并没有说在同一争论中承认或否定矛盾的一对命题是可以接受的:他讨论的是矛盾的三元组,而不是一对命题。然而,在他对说谎者悖论的讨论中,他甚至明确接受在某些情况下,两个矛盾命题都是假的(参见 Read 2020)。这表明 Swyneshed 对矛盾的理解以及它们在逻辑中的行为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超出了逻辑的主流。因此,进一步的研究可能会更加清楚他在允许矛盾在命题集合的义务评价中的具体思考方式。

从历史上看,反事实思维作为一种对义务的方法似乎主要被拒绝了,但斯温尼谢德的方法获得了一些追随者。这两种方法似乎都对伯利的原则提出了异议,即命题的顺序在它们如何被评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斯温尼谢德拒绝这一原则的方式获得了一些追随者,这一事实可能表明他的方法被认为更接近于义务作为逻辑类型中真正存在的问题。然而,总体而言,伯利的方法在十四世纪末成为主流。也许,考虑命题的顺序被认为比斯温尼谢德接受矛盾三元组的方式更少问题。

5. 赢得比赛

如果我们从现代逻辑的角度来看义务争论,可能很难理解答案的顺序应该如何理解。一个诱人的替代方案是认为这个想法是描述一个反事实的情况。正如上面指出的,这可能是基尔文顿和匿名作者的目标。(另见 Spade 1982、1992 和 1993 年。)然而,中世纪关于义务的作者的主流并不接受他们的方法。

当前对义务论文的研究的主流理解似乎以不同的方式强调,根据标准方法(例如 Burley 的规则),所有答案的集合将是一致的。因此,将义务争论理解为一种一致性维护游戏似乎是合理的。鉴于在现代逻辑中,可能世界的概念通常是以潜在无限一致句集所描述的,义务争论中的答案序列可以被解释为可能世界的扩展描述。

这种解释的问题在于它不适用于 Swyneshed 的规则,这些规则被一些作者接受为 Burley 方法的可行替代方案。根据规则,所有答案的集合不能被理解为可能世界的描述,因为它不一定是一致的。即使根据 Swyneshed 的规则,相关命题的答案集合也是一致的,但将该集合理解为描述可能世界的困难在于该集合不会从 positum 的逻辑闭包中扩展,因此它不会比 positum 本身更完整地描述任何可能世界。

苏格拉底的反问法的一个关键特点是,回答者被引导去否认已经被承认的事实。避免被回答者否认已经确定的事实是义务辩论的一个核心目标,伯利的规则似乎要求通过一系列连贯的回答来实现这个目标。斯威尼谢德允许矛盾的三元组。换句话说,回答的集合可能变得不一致,但是回答者不被允许承认任何“与确定事实相矛盾的不相容的事实”(Spade 1977, 274)。似乎即使在斯威尼谢德的情况下,一个关键的兴趣是阐明对手提出的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特别是与确定事实的关系。作为对义务辩论内容的一般描述,一致性可能不是完全正确的词。也许更准确地描述义务是为了在一组命题中实现对逻辑关系的动态理解。

对立方是亚里士多德逻辑中理解矛盾和其他由相同范畴术语形成的断言性谓词命题对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众所周知,约翰·布里丹和其他逻辑学家将这一理论扩展到对立方八边形,以涵盖情态命题。义务辩论可以理解为在另一个方向上的扩展。义务辩论抽象出了作为命题的标准形式的谓词化,并从二元逻辑关系转向研究在动态构建的命题序列中的逻辑关系。(参见特别是 Dutilh Novaes 2005; 2007; 2011; Dutilh Novaes and Uckelman 2016; Strobino 2011; Uckelman 2013; Yrjönsuuri 2000; 2015。)

在十四世纪末讨论义务的时候,威尼斯的保罗将义务与逻辑的另一种类型进行比较,称“义务的内容只是以更微妙的方式呈现的结果的内容”(保罗在阿什沃思 1988 年,32 页)。保罗威尼斯这个说法的一个方面可能是指义务和结果都涉及非三段论逻辑。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使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对义务理论的这种描述似乎是正确的。然而,认为义务辩论会试图详细说明前提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甚至是一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似乎并不完全正确。在义务辩论中考虑的逻辑关系并不具有二元性。似乎它们通常被视为仅在动态的三个或更多命题序列中才变得明确的逻辑关系。

Bibliography

Primary Literature

  • Anonymous (early 13th century), “The Emmeran treatise on false Positio”. Edited in De Rijk 1974, 103–117. Translation in Yrjönsuuri 2001, 199–215.

  • Anonymous (early 13th century), “The Emmeran treatise on impossible Positio”. Edited in De Rijk 1974, 117–123. Translation in Yrjönsuuri 2001, 217–223.

  • Anonymous (early 13th century), “Obligationes Parisienses”. Edited in De Rijk 1975, 26–54.

  • Anonymous (late 13th century), “Tractatus Sorbonnensis de petitionibus contrariorum”. Edited in De Rijk 1976, 43–49.

  • Anonymous (soon after 1321), “De arte obligatoria”. Edited and translated in Kretzmann and Stump 1985, 241–280.

  • Boethius de Dacia, Questiones Super Librum Topicorum. Edited in Green-Pedersen & Pinborg 1976.

  • Brinkley, Richard, “Obligationes”. Edited in Spade and Wilson 1995.

  • Burley, Walter, “De obligationibus”. Edited in Green 1963. Excerpts translated in Kretzmann and Stump 1988, 369–412.

  • Buser, William, “Obligationes”. Edited in Pozzi 1990.

  • Eland, Robert, “Obligationes”. Edited in Spade 1980, 46–60.

  • John of Holland, “Obligationes”. Edited in Bos 1985, 87–121.

  • John of Wesel, “Quaestiones super obligationibus”. Edited in Spade 1996, 10–22.

  • Kilvington, Richard, Sophismata. Edited in Kretzmann & Kretzmann 1990a. Translation in Kretzmann & Kretzmann 1990b.

  • Lavenham, Richard, “Obligationes”. Edited in Spade 1978, 226–241.

  • Martinus Anglicus, “De obligationibus”. Edited and translated to German in Schupp 1993.

  • Nicholas of Paris (?), “Obligationes”. Edited in Braakhuis 1998, 169–233.

  • Paul of Pergula, Logica and Tractatus de Sensu Composito et Diviso. Edited in Brown 1961.

  • Paul of Venice, “Tractatus de obligationibus”. Edited and translated in Ashworth 1988.

  • Swyneshed, Roger, “Obligationes”. Edited in Spade 1977, 249–285.

  • Tarteys, John, “Obligationes”. Edited in Ashworth 1992.

  • William of Ockham, “Obligationes”. Edited in Boehner, Gál, and Brown 1974 (ch. III-3, 38–45).

  • William of Sherwood, “Tractatus de obligationibus”. Edited in Green 1963.

Modern Editions and Translations

  • Ashworth, E. Jennifer (ed. and trans.), 1988. Logica Magna: Secunda Pars. Tractatus de obligationibus (= Part II, Fascicule 8.) (Paul of Veni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British Academy. (“The British Academy: Classical and Medieval Logic Texts,” vol. 5.)

  • –––, 1992. “The Obligationes of John Tarteys: Edition and Introduction,” Documenti e Studi sulla Tradizione Filosofica Medievale, 3: 653–703.

  • Bos, E. P. (ed.), 1985. Four Tracts on Logic (John of Holland), Nijmegen: Ingenium.

  • Braakhuis, H.A.G., 1998. “Obligations in Early Thirteenth Century Paris: The Obligationes of Nicholas of Paris (?) (Ms. Paris B.N.lat., 11.412),” Vivarium, 36: 152–233.

  • Brown, M.A. (ed.), 1961, Logica and Tractatus de Sensu Composito et Diviso (Paul of Pergula), St. Bonaventure, NY: The Franciscan Institute.

  • De Rijk, Lambert M., 1974. “Some Thirteenth Century Tracts on the Game of Obligation. I,” Vivarium, 12: 94–123.

  • –––, 1975. “Some Thirteenth Century Tracts on the Game of Obligation. II,” Vivarium, 13: 22–54.

  • –––, 1976. “Some Thirteenth Century Tracts on the Game of Obligation. III,” Vivarium, 14: 26–42.

  • –––, 1980. Die mittelalterlichen Tractate De modo opponendi et respondendi. Einleitung und Ausgabe der einschlägigen Texte. (Beiträge zur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und Theologie des Mittelalters, Neue Folge, 17.) Münster: Aschendorff.

  • Green, Romuald, 1963.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ogical Treatise De obligationibus, with Critical Texts of William of Sherwood [?] and Walter Burley,” 2 vols. Doctoral dissertation. 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A revised version of this essential but 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has been widely circulated in manuscript form under the title The Logical Treatise ‘De obligationibus’: An Introduction with Critical Texts of William of Sherwood and Walter Burley.

  • Green-Pedersen, N.J. and J. Pinbord (eds.), 1976. Questiones super librum Topicorum, (Boethius of Dacia), Corpus Danicorum Medii Aevi, 6, Copenhagen: Gad.

  • Kretzmann, Norman and Barbara Ensign Kretzmann (eds.), 1990a. The Sophismata of Richard Kilvingt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uctores Britannici Medii Aevi,” vol. 12.) Latin edition. Translated in Kretzmann & Kretzmann 1990b.

  • ––– (eds. and trans.), 1990b. The Sophismata of Richard Kilvingt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is is a translation of Kilvington 1990a, with commentary.

  • Kretzmann, Norman, and Eleonore Stump, 1985. “The Anonymous De arte obligatoria in Merton College MS. 306,” in E. P. Bos (ed.), Medieval Semantics and Metaphysics: Studies Dedicated to L. M. de Rijk, Ph.D., Professor of Ancient and Mediaeval Philosophy at the University of Leiden on the Occasion of His 60th Birthday, Nijmegen: Ingenium, pp. 239–80. (“Artistarium,” Supplementa, vol. 2.)

  • ––– (eds.), 1988. The Cambridge Translations of Medieval Philosophical Texts, volume 1: Logic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Pozzi, L., 1990. La coerenza logica nella teoria medievale delle obbligazioni. Con l’edizione del trattato ‘Obligationes’ di Guglielmo Buser. Parma: Zara.

  • Schupp, F. 1993. Martinus Anglicus De obligationibus, Textkritisch herausgegeben, übersetzt, eingeleitet und kommentiert von Franz Schupp. Hamburg: Felix Meiner Verlag.

  • Spade, Paul Vincent, 1977. “Roger Swyneshed’s Obligationes: Edition and Comments,” Archives d’histoire doctrinale et littéraire du moyen âge, 44: 243–85. Reprinted with the same pagination in Spade 1988, item XVI.

  • –––, 1978. “Richard Lavenham’s Obligationes: Edition and Comments,” Rivista critica di storia della filosofia, 33: 225–42.

  • –––, 1980. “Robert Fland’s Obligationes: An Edition,” Mediaeval Studies, 42: 41–60.

  • Spade, P. V. and Wilson, G., 1995. Richard Brinkley’s Obligationes. A Late Fourteenth Century Treatise on the Logic of Disputation. Aschendorff, Münster.

  • Boehner, Philotheus, Gedeon Gál and Stephen Brown (eds.), 1974, Summa logicae (William of Ockham), St. Bonaventure, Ny: The Franciscan Institute. (“Opera philosophica,” vol. 1.)

  • Yrjönsuuri, Mikko, 2001. Medieval Formal Logic: Consequences, Obligations and Insolubles (New Synthese Historical Library, 49), Dordrecht: Kluwer.

Secondary Literature

  • Ashworth, E. J., 1981. “The Problem of Relevance and Order in Obligational Disputations: Some Late Fourteenth Century Views,” Medioevo, 7: 175–193.

  • Dutilh Novaes, C., 2005. “Medieval Obligationes as Logical Games of Consistency Maintenance,” Synthese, 145(3): 371–395.

  • –––, 2007. Formalizing Medieval Logical Theories: Suppositio, Consequentiae and Obligationes (Logic, Epistemology, and the Unity of Science: Volume 7), Dordrecht: Springer.

  • –––, 2011. “Medieval Obligationes as a Theory of Discursive Commitment Management,” Vivarium, 49: 240–257.

  • Dutilh Novaes, Catarina, and Uckelman, Sara, 2016. “Obligationes”, in Catarina Dutilh Novaes and Stephen Read (eds.),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edieval Logi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370–395.

  • Green-Pedersen, Niels Jørgen, 1984. The Tradition of Topics in the Middle Ages. The Commentaries on Aristotle’s and Boethius’ ‘Topics’, München: Philosophia Verlag.

  • Keffer, Hajo, 2001. De obligationibus: Rekonstruktion einer spätmittelalterlichen Disputationstheorie, Leiden: Brill

  • Kukkonen, Taneli, 2002. “Alternatives to Alternatives: Approaches to Aristotle’s Arguments per impossibile,” Vivarium, 40: 137–173.

  • –––, 2005. “The Impossible, insofar as it is possible: Ibn Rushd and Buridan on Logic and Natural Theology,” in D. Perler & U. Rudolph (eds.), Logik und Theologie: Das Organon im Arabischen und im Lateinischen Mittelalter, Leiden: Brill, pp. 447–467.

  • Martin, Christopher J., 1993. “Obligations and Liars,” in S. Read (ed.), Sophisms in Mediaeval Logic and Grammar: Acts of the Ninth European Symposium for Medieval Logic and Semantics, held at St Andrews, June 1990 (Nijhoff International Philosophy Series: Volume 48), Dordrecht: Kluwer, pp. 357–81; revised version in Martin 1999.

  • –––, 1997. “Impossible Positio as the Foundation of Metaphysics or, Logic on the Scotist Plan?” in Constantino Marmo (ed.), Vestigia, Imagines, Verba: Semiotics in Medieval Theological Texts (XIIIth–XIVth Century), Turnhout: Brepols, pp. 255–77; revised version in Martin 1999.

  • –––, 1999. Theories of Inference and Entailment in the Middle Ages (Volume I), Ph.D. dissert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UMI #9948627); includes revised versions of Martin 1993 and 1997.

  • –––, 2007. “Disputing about Disputing: The Medieval Procedure of Impossible Position and the Debate over the Nature of Logic and the Foundations of Metaphysics” in M. Dascal, H. Chang (eds.), Traditions of Controversy,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p. 151–164.

  • Pérez-Ilzarbe, Paloma, 2011. “Disputation and Logic in the Medieval Treatises De Modo Opponendi et Respondendi,” Vivarium, 49: 127–149.

  • Read, Stephen, 2020. “Swyneshed, Paradox and the Rule of Contradictory Pairs,” Logica Universalis, 14: 27–50

  • Robinson, Richard, 1953. Plato’s Earlier Dialecti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Spade, Paul Vincent, 1982. “Three Theories of Obligationes: Burley, Kilvington and Swyneshed on Counterfactual Reasoning,”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Logic, 3: 1–32; reprinted with the same pagination in Spade 1988, item XVII.

  • –––, 1988. Lies, Language and Logic in the Late Middle Ages, London: Variorum Reprints.

  • –––, 1992. “If Obligationes Were Counterfactuals,” Philosophical Topics, 20: 171–88.

  • –––, 1993. “Opposing and Responding: A New Look at Positio,” Medioevo: Rivista di storia della filosofia medievale, 19: 233–70.

  • –––, 1994–97. “The Logic of ‘Sit verum’ in Richard Brinkley and William of Ockham,” Franciscan Studies, 54: 227–50.

  • Spade, Paul Vincent, and Stump, Eleonore, 1983. “Walter Burley and the Obligationes Attributed to William of Sherwood,”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Logic, 4: 9–26.

  • Strobino, Riccardo, 2011. “Contexts of Utterance and Evaluation in Peter of Mantua’s Obligationes,” Vivarium, 49(1–3): 275–299.

  • Stump, Eleonore, 1981. “Rober Swyneshed’s Theory of Obligations,” Medioevo: Rivista di storia della filosofia medievale, 7: 135–74; reprinted in Stump [1989], pp. 215–49.

  • –––, 1982. “Obligations: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arly Fourteenth Century,” in N. Kretzmann, et al. (eds.) 1982 (Part A, Chap. 16), pp. 315–34.

  • –––, 1985. “The Logic of Disputation in Walter Burley’s Treatise on Obligations,” Synthese, 63: 335–74; reprinted under the title “Walter Burley on Obligations” in Stump 1989, pp. 195–213.

  • –––, 1989. Dialectic and Its Pla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edieval Logic,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Uckelman, Sara, 2013. “Medieval Disputationes de obligationibus as Formal Dialogue Systems,” Argumentation, 27(2): 143–166.

  • –––, 2015. “Sit Verum Obligationes and Counterfactual Reasoning,” Vivarium, 53(1): 90–113.

  • Uckelman, S. L., Maat, J., and Rybalko, K., 2008. “The Art of Doubting in Obligationes Parisienses,” available at Uckelman, Maat, & Rybalko 2008 available online.

  • Yrjönsuuri, Mikko, 1994. Obligationes: 14th Century Logic of Disputational Duties (Acta Philosophica Fennica, 55), Helsinki: Societas Philosophica Fennica.

  • –––, 1998. “The Compossibility of Impossibilities and Ars obligatoria,”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Logic, 19: 235–48.

  • –––, 2000. “Disputations, Obligations and Logical Coherence,” Theoria, 66: 205–23.

  • –––, 2009. “Commitment to Consistency,” in Sintonen (ed.), The Socratic Tradition: Questioning as Philosophy and as Method (Texts in Philosophy: Volume 10), London: College Publications.

  • –––, 2015. “Obligations and Conditionals,” Vivarium, 53(2–4): 322–335

Academic Tools

Other Internet Resources

Burley [Burleigh], Walter | consequence, medieval theories of | Heytesbury, William | insolubles [= insolubilia] | logic: and games | Marsilius of Inghen | medieval philosophy: literary forms of | modality: medieval theories of | Ockham [Occam], William | Paul of Venice | propositions | Richard the Sophister [Ricardus Sophista, Magister abstractionum] | sophismata [= sophisms] | William of Sherwood

Copyright © 2022 by Mikko Yrjönsuuri <mikko.yrjonsuuri@jyu.fi>

最后更新于

Logo

道长哲学研讨会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