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 color (Barry Maund)

首次发表于 1997 年 12 月 1 日星期一;实质性修订于 2018 年 4 月 13 日星期五

颜色出于多种原因引起哲学兴趣。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颜色引发了严肃的形而上学问题,涉及到物理现实和心灵本质的性质。在这些问题中,有关颜色是否是心灵独立于现实的一部分,以及我们如何解释颜色经验的问题。这些问题一直以来,而且继续与重要的认识论和语义问题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


颜色哲学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考虑一些在颜色哲学中出现的核心难题,涉及颜色的本质以及它们如何融入对世界的科学描述。

1.1 颜色的问题

视觉世界,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是一个由有色物体构成的世界。通常,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一个色彩丰富的图景,或者有着各种颜色的形式——田野、山脉、海洋、天空、发型、服装、水果、植物、动物、建筑等等。颜色在识别物体方面至关重要,即在空间中定位它们,并在重新识别它们方面也是如此。我们对物理事物的许多感知涉及通过外观识别物体,而颜色通常是物体外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任何关于视觉感知的描述都必须包含一些关于颜色的描述。由于视觉感知是感知的最重要类型之一,因此对于我们获取关于物理世界和我们的环境(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的知识至关重要,因此颜色理论具有双重重要性。

颜色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与我们对颜色的认识如何与科学(不仅仅是物理学,还包括色觉科学)告诉我们有关物体及其特质的内容相契合有关。历史上,这个问题导致了那些思考颜色的主要物理学家持有这样一种观点:物理物体实际上并没有我们通常认为物体具有的颜色。海洋和天空并非我们天真地认为的那样蓝色,苹果也不是红色(也不是绿色)。据信,这类颜色在从 16 世纪到本世纪发展起来的世界的物理描述中没有位置。

科学主流传统不仅与普通人对颜色的理解相冲突,而且科学传统中还包含一种非常反直觉的颜色概念。例如,大卫·休谟著名的言论:

声音、颜色、热和冷,根据现代哲学,不是物体的品质,而是心灵中的感知。(Hume 1738:第三卷,第一部分,第一节,[1911:177];第一卷,第四章,第四节,[1911:216])

订阅这一信条的物理学家包括伟大的人物:伽利略、博伊尔、笛卡尔、牛顿、托马斯·杨、麦克斯韦和赫尔曼·冯·亥姆霍兹。例如,麦克斯韦写道:

似乎几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事实,即颜色是一种感觉;然而,杨氏通过诚实地认识到这一基本真理,建立了第一个一致的颜色理论。(Maxwell 1871: 13 [1970: 75])

这种消除论与主观论的结合——即物体在至关重要的意义上没有颜色的观点和颜色是一种主观品质的观点——不仅仅是历史上的兴趣所在。许多当代颜色专家和权威人士持有这种观点,例如,Zeki 1983,Land 1983 和 Kuehni 1997。领先的心理学家和认知科学家 Palmer 写道:

人们普遍相信,物体看起来有颜色是因为它们本身就有颜色,就像我们所经历的那样。天空看起来是蓝色是因为它本身是蓝色的,草看起来是绿色是因为它本身是绿色的,血看起来是红色是因为它本身是红色的。尽管这似乎令人惊讶,但这些信念基本上是错误的。事实上,物体和光线实际上并非像我们所经历的那样“有颜色”。相反,颜色是我们在看物体和光线时视觉经历的心理属性,而不是那些物体或光线的物理属性。我们看到的颜色是基于物体和光线的物理属性,这些属性导致我们看到它们有颜色,但这些物理属性在重要方面与我们感知的颜色有所不同。 (Palmer 1999: 95)

这段引文需要解读。帕尔默显然挑战了我们关于颜色的普通常识信念。具体来说,他否认物体和光线具有我们体验到的颜色意义上的颜色(或者我们看到的颜色)。就这一点而言,这与物体和光线在某种其他意义上具有颜色是相容的,例如,为科学目的定义的颜色。其次,他说颜色(即我们体验到的颜色)是一种心理属性,而这又可以以不同方式解释。因此,这种观点是相当复杂的(请参见下一节)。如果我们审视科学传统中其他人的著作,我们会发现他们的观点也是复杂的。这种观点可能是颜色消除主义,但不仅仅是这样。

1.2 抵抗消除论/主观主义

在哲学家中存在一种强烈的抵制,既反对科学传统中的消除主义倾向,又反对相关的主观主义。这种抵制的一种形式反映了这种传统观点的每个组成部分都非常令人困惑。一个常见的回应是说,我们的颜色术语——红色、蓝色、紫色、橙色、黄色、绿色、棕色等——是有秩序的:我们有颜色的典范,颜色术语适用于这些典范:成熟的柠檬是黄色的,番茄和红宝石是红色的,依此类推。我们大体上没有困难学习这些术语,并通过示指实践将它们教给孩子和其他人。其次,很难理解颜色是感觉的属性或心理属性的说法:如果它们是什么,它们是物质对象和光源的属性——如桃子、翡翠、天空、彩虹、一杯葡萄酒、车灯等。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事情比休谟(Hume)和麦克斯韦(Maxwell)早期的言论所暗示的更为复杂。例如,笛卡尔(Descartes)和洛克(Locke)认为,在物理世界中没有颜色——没有我们通常和天真地理解的颜色。但他们也被广泛解释为持有颜色的次要质量观,即持有颜色是导致某种类型经验的力量或倾向的观点。尝试理解这种双重立场是有益的。例如,在笛卡尔的《哲学原理》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段话:

这样一来,当我们说我们在物体中感知颜色时,实际上只是在说我们在物体中感知到了某种我们不了解其本质但却在我们身上产生了非常清晰生动的感觉的东西,即我们所称的颜色感觉。 (笛卡尔 1644 [1988]: 第 70 段;另见第 68-70 段)

“它实际上只是在说”这一暗示意味着这并不是通常被理解为在说的内容。正如笛卡尔后来解释的那样,通常的方式涉及“判断我们称之为‘颜色’的物体特征是‘与我们感觉中的颜色一模一样’”的错误。然而,笛卡尔并不是在暗示我们应该放弃我们的日常谈话。相反,建议的是,我们应该继续使用我们的日常颜色谈话,但给予它一个新颖的解释:当我们说“X”时,就好像我们说了“Y”。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字面理解这些句子,而是将它们翻译成其他更合适的句子。笛卡尔在这里遵循了当时许多思想家共同的原则,“用通俗语言交谈,用学术语言思考”。这一提议的理由在于承认我们的颜色语言具有非常有用的目的:重构使语言能够继续服务这些目的,同时避免形而上学错误。因此,至少对常识批评有了部分回应:这种消除论形式的重建核心包含了对我们日常语言的尊重原则。

在传统观点的主观主义成分方面也存在复杂性。像笛卡尔和洛克这样的哲学家在谈论颜色的感觉或(感官)颜色的观念时,对术语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常见的解释是,红色的感觉是一种感官体验,其中呈现了某种主观质量。用现代术语表达,这些主观质量被解释为感知体验的质料,或者作为感知个体的质量,比如感知或感知数据,或者作为感知性质。然而,还有一种替代解释:颜色的感觉是一种感官体验,它代表某物具有某种质量(体验具有某种意向内容)。根据这种第二种解释,笛卡尔的观点是,我们的颜色体验代表物体具有的相关质量是没有任何物体拥有的。因此,将这种理论称为虚构主义(而不是主观主义)并不是不恰当的。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解释允许质料或感知,但并不强制要求它们。一些笛卡尔学者否认笛卡尔,特别是致力于质料。

最后,还有另一个复杂性。实际上,可以将两个版本合并为一个解释。也就是说,表象主义观点并不排除带有主观元素的版本。对于这种观点,允许一种投射性的项目,即经验既呈现感官质量,又代表物理对象具有该质量。据说经验“投射”主观的感官质量到物理对象上。这种模式的一个例子是疼痛的经验:假设是当一个人牙痛时,经验将疼痛代表为在牙齿中。 (这种投射主义观点似乎符合休谟的思想,但无论如何,它符合现代的投射主义解释。)

我们可能会注意到,在权威文本中常常可以找到类似“颜色属性是视觉感觉的属性,例如色调、饱和度和亮度”;“色调:用黄、红、蓝、绿等术语表示的颜色感知属性”;“亮度是视觉感觉的属性,根据这一属性,给定的视觉刺激看起来更或更不强烈”。我们可以以多种方式解释这些定义:

颜色属性为:

  1. 感觉的属性

  2. 感觉中呈现的属性

  3. 属性感觉代表对象具有的特征。

其中一些理解定义的方式并没有明确说明物理对象是否真正具有这些属性,以及这些属性(构成经验表征内容的一部分)是否可能具有主观成分。

1.3 颜色实在论问题

从我们对颜色科学传统的讨论中,很明显有两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1. 我们经验中的颜色应该如何正确描述?我们看到的颜色呢?我们通常谈论和思考的颜色呢?

  2. 有这样的颜色吗?

出于明显的原因,这些问题给我们提出了我们可能称之为“颜色实在论问题”。讨论还表明,找到答案可能有点棘手。(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与我们对实在论的理解相关的复杂性,我们需要略过——请参阅实在论条目。)

让我们转向对这个问题的更近期描述。Byrne 和 Hilbert (2003)说,关于颜色现实主义的问题,它“涉及对象在视觉上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别显著的属性”。为了澄清,他们说:

如果一个正常色觉的人在良好的光线下看着番茄,番茄会显现出一个独特的特性——一个草莓和樱桃也似乎具有的特性,我们用英语称之为“红色”。颜色现实主义问题由以下两个问题提出。首先,像番茄、草莓和红萝卜这样的物体是否真的具有它们似乎具有的独特特性?其次,这种特性是什么?(Byrne & Hilbert 2003: 3–4)

看起来,拜恩(Byrne)和希尔伯特(Hilbert)给了我们另一个表达——“事物看起来的颜色”或“事物看起来具有的颜色”,以配合我们之前的表达,“我们体验到的颜色”,“我们看到的颜色”。(正如我们将看到的那样,对于每个表达,都存在一个需要处理的歧义,但似乎每个表达都适用于同样的歧义。)

使用“我们所看到的颜色”这个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它突出了颜色的某些重要特征。首先,它意味着对颜色的全面解释将取决于对感知经验的解释。鉴于该主题上的争议,这很可能意味着类似的争论将波及到颜色的主题。例如,在某些观点上,我们所看到的颜色将是经验中呈现的某些属性。根据其他观点,它们将是物质事物被描绘为具有的某些属性。在第三种观点——颜色投射论中,视觉经验中呈现的品质是主观品质,这些品质被“投射”到物质对象上:经验将物质对象描绘为具有这些主观品质。感知者认为这些品质是物质对象表面上具有的品质(感知者通常不会认为它们是主观品质)。

决定这个问题将取决于感知经验所携带的表征内容(意向内容)的理论;请参阅《感知问题》条目。深入探讨这些领域的一些重要阅读包括 Byrne & Hilbert 1997 的《导论》,Shoemaker 1994 [1997],Chalmers 2006。

1.4 颜色如我们通常所谈论和思考的那样

在继续之前,有一个重要的要点需要澄清。在他们对颜色现实主义问题的表征中,拜恩(Byrne)和希尔伯特(Hilbert)引起了我们对感知理论在提供颜色解释方面的重要性的关注。然而,他们的表征还有另一个方面,尽管作者倾向于淡化其重要性。当拜恩和希尔伯特介绍这个问题时,他们特别强调,至少在最初阶段,这并不涉及颜色语言或颜色概念。

Hardin 似乎采取了一种不同的方法,在他极具影响力的著作《哲学家的颜色》(1988 [1993])中:

对于颜色现象来说,什么是必要的,什么是偶然的?我们可以安全地放弃什么?与其试图识别、描述并逐个筛选所有关于颜色的民间概念,我将说说我在思考和谈论颜色时所考虑的是什么。首先,我所考虑的是红色、黄色、绿色和蓝色,虽然我也倾向于将白色、黑色和灰色一并包括在内,也许还有一个专门的位置留给棕色。(Hardin 1993: xx)

然而,这种分歧并不像最初看起来的那样大。当他们提出颜色现实主义问题时,拜恩(Byrne)和希尔伯特(Hilbert)说:

如果一个正常色觉的人在良好的光线下看着番茄,番茄会呈现出一个独特的特性——一个草莓和樱桃也似乎具有的特性,我们用英语称之为“红色”。颜色现实主义问题由以下两个问题提出。首先,像番茄、草莓和红萝卜这样的物体是否真的具有它们看起来具有的独特特性?其次,这种特性是什么?(Byrne & Hilbert 2003: 3–4)

值得注意的是,我已经恢复了他们对该属性的表征为“我们在英语中称之为‘红色’”。关键是我们需要这个从句来确定所讨论的属性。因此,除其他事项外,这一探讨旨在揭示我们日常颜色术语(如‘红色’)所指代的属性。因此,它无法完全避免与颜色语言和颜色概念有关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指出这一事实来加强这一观点,即通常可以发现颜色权威解释颜色的中心方面,即具有色调属性,如下所示:“色调:颜色感知的属性,用黄色、红色、蓝色、绿色等术语表示”(Kuehni 2005: 187;另见 Byrne & Hilbert 1997b: 447,Hardin 1988 [1993: 212])。

结论是,很难看出我们如何避免涉及我们的颜色术语通常如何被使用和理解的问题。回答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马克·约翰斯顿(Johnston 1992)所采用的方法,在一篇具有很大影响力的论文中,他隐含地承认了一套支撑所谓“我们对颜色的普通思考”的语言和概念实践的存在。这种思考并不意味着包括关于颜色的理论思考或理论化,或者至少,它远不止于此。它包括我们思考和谈论涉及我们对颜色概念的运用的思考。约翰斯顿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关于颜色的这种思考必须包含哪些原则,才能算作对这些颜色概念的运用。

像 David Lewis 和 Frank Jackson 一样,他支持这样一种观点:我们普通的颜色概念被那些掌握该概念的人所捕捉。Johnston 说普通的颜色概念是一个“群集概念”,它包含了一系列广泛的信念。他指出,有许多关于颜色的信念会影响我们,这些信念源自我们的视觉经验以及我们倾向以某种方式理解这种视觉经验。Johnston 说,其中一些信念是“核心”信念,我们可以将其与更“外围”的信念相对比。关于核心信念的观点是:如果这些信念被证明不正确,那么我们将很难说出它们是错误的对象,即我们将无法确定一个主题,而不是改变我们对某一特定主题的看法。相比之下,外围信念是这样的:“随着它们的改变,我们只是在改变我们对一个稳定主题的看法”(Johnston 1992 [1997: 137])。

以金丝雀黄为例,他写道,有资格被纳入关于金丝雀黄的信念核心的信念包括:

  1. 范式。我们认为的一些金丝雀黄色物体的典范(例如,一些金丝雀)是金丝雀黄色的。

  2. 解释。 表面、体积或辐射源为颜色时,有时会因果地解释我们视觉体验为颜色的事物。

  3. 统一。由于其本质和其他确定色调的本质,金丝雀黄在整个色系家族展示的相似性、差异性和排斥关系网络中拥有自己独特的位置。

  4. 感知可得性。对外部事物的金丝雀黄色的合理信念仅仅基于视觉感知就是可得的。也就是说,如果外部事物是金丝雀黄色的,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这一点,仅仅基于视觉感知和通常支持它的信念。

  5. 启示。通过对金丝雀黄色物体的标准视觉体验,金丝雀黄色的内在本质得到充分揭示。

金丝雀黄是一个例子。更一般地,对于每个颜色属性 F,合理包含在关于 F 的信念核心中的信念将包括相关的信念实例(1)至(5)。约翰斯顿继续论证,实际上没有任何属性符合所有这些信念。因此,“即使非常包容地说”,世界并非有颜色。然而,他坚持,“说得更或少包容地”,世界是有颜色的,因为有些属性使得这些信念足够真实,值得被称为颜色。约翰斯顿接着为各种颜色的最接近候选者是倾向性属性进行辩护,倾向于看起来是黄色的,看起来是蓝色的等等。列表中提供最多困扰的项目是(5)启示教义。他认为,从列表中删除这一点是值得付出的代价,以保留确实存在颜色的主张。

这当然是一个重要问题,即这个列表是否准确或完整。然而,要在这个问题上取得进展,首先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列入列表的标准是什么?(它们应该是谁的信念?)从表面上看,它们是那些掌握颜色概念的人的信念,即包括许多缺乏详细科学知识的普通人。这当然是 Lewis 和 Jackson 的观点,他们在提到普通概念时使用术语“民间概念”,并且认为拥有这个概念涉及拥有一个理论,例如,一种关于颜色的民间理论:一套关于颜色的信念或陈词滥调。

然而,当我们看约翰斯顿(Johnston)清单的项目时,似乎很难维持对各种项目状态的这种观点。以项目(5)启示为例。无论其状态如何,它看起来并不像是一种民间信仰。它更像是哲学家可能会想出的东西。其次,它似乎具有特殊的地位。据称,颜色的经验足以告诉我们颜色的本质。如果这是真的,或者这是一种民间信仰,很难看出清单中其他项目的必要性。也许,这种教义的表述是误导的,可能有更好的表述可用。一种可能性是,应将该教义解释为涉及某些必要条件,而不是所有必要条件,或所有必要且充分条件。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有一群对原始主义和/或天真实在论持同情态度的哲学家,他们似乎更倾向于一种与约翰斯顿的表述不同的原则(见第 2.1 节)。

但让我们集中讨论第(3)项,约翰斯顿标记为“统一”。它指出的是各种颜色可以按系统地顺序排列,在所有颜色的结构化数组中,该数组基于颜色之间相似性、差异性和排斥性关系的系统。据说颜色“黄色”在这个数组中有一个独特的位置。约翰斯顿更详细地解释了这一原则:

考虑在所谓的颜色立体的色调、饱和度和亮度轴上体现的关系。颜色立体捕捉了关于颜色的中心事实,例如,金丝雀黄与蓝色的色调不像它们彼此之间那样相似,即金丝雀黄不是蓝色的一种色调。 (Johnston 1992 [1997: 138])

这是一个重要原则,毫无疑问,许多哲学家在颜色问题上的推理中起着核心作用,例如,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1977 年)、哈里森(Harrison,1973 年)、哈丁(Hardin,1988 年)、汤普森(Thompson,1995 年)、蒙德(Maund,1995 年)。这被视为物理主义-现实主义颜色理论必须解释并且在解释上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无论这个原则的地位如何,它并不是一种民间信仰(并且这些最后提到的理论家中很少有人认为是这样)。它也不可能是一种暗示性信念。例如,这似乎不是一种必须具备的信念,才能掌握颜色概念,特别是黄色概念。这无疑是一种相当复杂的信念,需要对颜色有相当的经验。首先,约翰斯顿提到的色相、饱和度和亮度这些维度适用于光圈颜色或胶片颜色,这是很少有民间人士会意识到的,而不是表面颜色。光圈颜色是在特殊的观看模式下感知到的颜色:人们通过屏幕上的小光圈观看物体或光源。这些颜色的外观与在更常见情况下看到的颜色不同。 “表面颜色”是在可能使观看者能够区分表面颜色与环境光颜色的条件下看到的照明样本的颜色。事实上,对于表面颜色,有两组维度:色相、色度和明度(Munsell 系统)以及色相、色度和白度/黑度(瑞典自然色彩系统,NCS)。然而,统一性(或一组统一性)是一个重要原则,与我们的颜色概念有关。例如,维特根斯坦认为,这对我们拥有的颜色概念至关重要,但他说“我们不想找到一种颜色理论……而是颜色概念的逻辑”(维特根斯坦,1977 年:43e)。(我们正在涉及哲学方法论的深层问题,我们不打算在这里解决;请参见分析条目,有趣的是,其中讨论了杰克逊对颜色的分析。)

有另一种解释约翰斯顿的原则(1)至(5)为何重要,除了它们是民间信仰之外。更有可能将它们视为知识项目:关于事实或真理,对于具有相关概念的人来说是容易获得的。例如,一旦我们熟悉颜色名称,并且能够熟练运用颜色概念,我们就能够知道统一性与颜色有关。然而,直到我们熟悉各种颜色并能够看到各种颜色以适当的方式排列时,我们才会发现这一点。同样,对于约翰斯顿名单中的其他项目,例如(5),启示教义。实际上,如果我们看一下约翰斯顿名单中的项目(1),他标记为“范例”的项目,它明确陈述了这种类型的事实:它陈述了有金丝雀黄的范例,有金丝雀黄的事物。

这些考虑并非微不足道,因为当我们审视刘易斯(Lewis)和杰克逊(Jackson)提供的有关颜色相关约束的例证时,我们发现它们作为知识项目,而非仅仅是信念。事实上,刘易斯经常将民间信念称为“共同知识”的项目(Lewis 1997)。在杰克逊的案例中,考虑他所说的关于所谓“颜色的主要直觉”的内容(1998: 88):“红色”指代一个物体的属性,当该物体看起来是红色时,它被假定呈现在视觉经验中。他还将此称为“关于‘红色’的主体决定性陈词”(1998: 89)。特别有趣的是杰克逊如何处理这个“主要直觉”。他说这似乎微不足道,但其重要性在于它告诉我们

关于颜色的形而上学的重要内容,当我们将其与关于体验必须呈现属性所需的合理观点相结合时:体验 E 呈现属性 P 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在正常情况下存在因果关系。(Jackson 1998: 89)

换句话说,在争论一个实质性的形而上学结论——即,颜色是某种微观物理性质——杰克逊将他的直觉结果(他声称与“民间”共享)与某种知识结合在一起。

一种有用的思考颜色哲学方法论的方式是由希尔伯特在早期作品中提出的

[T] 颜色客观性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概念性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发现哪种颜色概念化方式能够解释关于颜色的先验直觉以及广泛已知的颜色现象。 (Hilbert 1987: 16)

这种观点似乎容纳了约翰斯顿(Johnston)方法的修改版本。它还允许理论家可能通过拒绝一些“先反思直觉”来捍卫一种颜色理论的可能性,同时解释为什么会持有这些直觉。最近一部涉及这些问题的作品是亚当斯(Adams)2016 年的著作。亚当斯认为,现代某些颜色消除论者和牛津颜色倾向论者之间的辩论受到这样一个事实的影响,即每一方的成员都受到不同的颜色直觉的指导,这些直觉具有历史来源。一个人不必同意亚当斯的观点,也能意识到他提出了一个关于颜色形而上学思考的严肃问题。

本节提出的问题涉及哲学方法论的复杂问题,对此有许多当代争议。对这些问题的简短讨论不可能是全面的。不同的哲学家对概念分析的性质和意义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本节的部分目的是揭示不同哲学家群体的实践比人们从他们的官方观点中所期望的更为接近。

1.5. 颜色体验:现象特征和意向内容

色彩哲学需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之一是色彩体验的现象特征。这个问题反过来又引发了关于这些体验是否具有表征内容以及如果有的话,是什么类型的一般问题,以及关于现象特征是否存在非故意方面的问题。现象特征的问题与理论可以提供(或需要)关于某物看起来是某种颜色的解释有关:看起来是蓝色的,看起来是黄色的,看起来是红色的,等等。这个概念在大多数理论中起着核心作用,无论是用来解释颜色是什么,还是用来提出理论需要解决的问题。

最引人注目的例子是倾向性解释的最常见版本:某物之所以是黄色,是因为看起来是黄色的——对于正常观察者,在标准条件下(McGinn 1983; Johnston 1992 [1997]; Levin 2000)。另一个例子是乔纳森·科恩(2009)和爱德华·艾弗里尔(1992)的关系观点,这个观点暗示颜色是关系属性,定义为物体在特定环境中以特定方式看起来的能力,对于在特定环境中定义的观察者。

但这个概念在物理主义客观主义者的理论中也起着核心作用,比如麦克劳林(McLaughlin,2003)和杰克逊(Jackson,1998)。根据麦克劳林,颜色是“某种功能角色描述的占有者”(2003: 479),其中功能角色是以颜色特有的外观方式来指定的。杰克逊则关键地利用了他所称的“关于颜色的主要直觉”:主要直觉就是红色是物体看起来呈现红色时具有的属性(Jackson,1998: 89)。最后,拜恩(Byrne)和希尔伯特(Hilbert)2003 以及博戈西安(Boghossian)和维尔曼(Velleman)1991 [1997] 将现实主义者和非现实主义者在颜色问题上的争论描述为涉及“物体在视觉上呈现的某些属性”(Boghossian & Velleman 1991 [1997: 117])。正如博戈西安和维尔曼所说,

哲学家想要知道的是,物体似乎具有的属性是否是人们普遍认为它们在现实中确实具有的属性。 (Boghossian & Velleman 1991 [1997: 106])

这个概念的核心性引发了一个问题,即某物看起来是蓝色、黄色、粉红色等是什么意思。不幸的是,尽管这个问题表面上很简单,但却不容易解决。理论家通常依赖于所谓的“现象学用法”中的“看起来是 F”,这种用法可以区分出感知-认识论(和认识论)以及同一短语的比较用法。然而,不同的理论家对现象学用法有不同的理解。对于一些人来说,这与体验或状态携带表象内容的想法有关,而对于其他人来说,这是指体验的非意向性方面。对于那些将其与表象内容联系起来的人,有些人认为内容是概念性的,而另一些人认为它是非概念性的。最后,一些理论家认为体验具有两个方面,即非意向性和意向性特征,和/或概念性和非概念性方面,并且“看起来是黄色”等短语可以在不同场合用来指代这些不同方面。(有关进一步讨论,请参见 Shoemaker 1994 [1997],Chalmers 2006,Glüer 2012,有关感知问题的条目。)

最常见的理解“看起来是蓝色”的方式是将该短语视为具有语义结构,其中“蓝色”具有其通常意义。这种用法在常见实践中被发现,可以与“看起来是蓝色”没有结构化意义形成对比,在这种情况下,“蓝色”一词并不做出相同的贡献。在这种意义上,X 看起来是蓝色通常被理解为意味着 X 引起一种特定类型的体验(或视觉状态的类型),这种类型并不是通过参考蓝色属性来定义的,其发生并不需要主体具有蓝色的概念。人们通常以这种方式来思考:X 看起来是蓝色给 S 是指 X 在 S 中引起一种蓝色的外观或出现。(有关进一步讨论,请参见 Chisholm 1966: 95–99,Cornman 1975: 73–77。)这种“看起来”的用法通常由哲学家为理论目的而引入,尽管一些人认为这在普通用法中是隐含的,“看起来是蓝色”,“看起来是方形”等。

不幸的是,不同的哲学家对看似无害的结构化使用有不止一种理解方式。许多哲学家认为,要使某物看起来是蓝色,就必须将其表示为蓝色,鉴于事实如此,我看起来可能会觉得它是蓝色,而不需要相信,甚至倾向于相信它是蓝色,例如,Jackson 2000, 2007。该主张是,使 X 看起来是蓝色是因为它引起了代表物体为蓝色的视觉体验或视觉状态。此外,用这些表征性术语思考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感知是真实的,而其他感知是非真实的。在真实的情况下,表征是准确的——事物就是它们被表示为的样子——在其他情况下,它们是不准确的。

然而,最近出现了一个不断壮大的少数派观点,挑战了这一观点。马丁 2002 年的影响最大,但还有许多其他人:Snowdon 1981 年,Hacker 1987 年,McDowell 1994 年,Travis 2004 年。正如马丁所指出的,被称为天真实在论的观点和感知经验的分离主义解释都提供了一种理解“看起来 F”的不同方式。在分离主义者的观点中,我们不必将真实的经验和非真实的经验视为同一类型:它们在主观上是无法区分的,但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请参阅感知的分离主义理论条目)。根据这一观点,在真实感知的情况下,我们没有经验表现出对象具有颜色、形状、大小等属性。相反,我们应该认为这些品质在体验中呈现给感知者。在天真实在主义者的观点中,“看起来是蓝色”的结构仍然存在:蓝色的属性在体验中呈现。这个问题对于颜色理论尤为重要,因为解释原始主义理论的一种方式是将其与颜色的天真实在主义观点联系起来(见第 2.1 节)。一个人可能会捍卫原始主义观点,并声称原始主义属性是表征内容的一部分。

存在一个额外的复杂性。在那些假设视觉经验具有表征内容的哲学家中,有些人,比如杰克逊(Jackson),是在一个内容是概念性的框架内这样做的,而另一些人,比如泰伊(Tye)、伯恩(Byrne)和希尔伯特(Hilbert),则认为它是非概念性的。此外,还有其他人,比如皮科克(Peacocke)1984/1997,认为颜色经验有两个不同的方面,一个是非概念性的,另一个是概念性的。皮科克辩护了一个理论,其中“看起来是红色”被限制在概念性的、代表感觉的范畴内。根据这一说法,当 S 看到一个红色物体并且它在她眼中看起来是红色时,我们必须区分视觉经验中的两个方面;(1)一个感性属性红色*被呈现给 S,在她的视野区域内;(2)S 处于(或拥有)一种状态,概念性地向 S 表明 X(或至少某物)是红色。

1.6 颜色的竞争理论

关于颜色现实主义存在两个问题:(1) 颜色是什么类型的属性?(2) 物体是否真正拥有这些属性?就第一个问题而言,不同颜色现实主义者之间存在深刻分歧(以及他们与废除论者之间的分歧)。阐述主要现实主义者和废除论者的观点,我们有以下主要的竞争理论:

  1. 颜色是“原始”的属性——简单、独特、质性的属性,物理实体拥有或表现出来的:原始主义。

  2. 颜色是物体的“隐藏”属性——复杂的物理属性,使物体呈现蓝色、粉红色、黄色等外观:约简物理主义

  3. 颜色是依赖于感知者的、倾向性的属性——是一种能力,以适当的情况、适当的感知者看起来具有独特的方式:倾向性主义

  4. 颜色是主观的品质,“投射”到物体和光源上的品质——视觉经验代表物体具有的品质:投射主义。

  5. 颜色是主观的品质——要么是经验中呈现的品质,要么是经验的品质:主观主义。

  6. 颜色是“混合”属性:物理和现象学的。

注意:

  1. 第三类理论是关于颜色的关系理论。 从历史上看,它们已经被解释为正常/标准观察者和标准观看条件。 最近,已经发展出一些放宽这些要求的理论版本。

  2. 这种分类法只是一个初步的近似。一些理论家认为颜色不止一种:双指涉理论家,例如笛卡尔(1644 年)、D.H.布朗(2006 年)。

  3. 主观主义理论有不同形式:(a) 二元主观主义,根据这种理论,主观品质无法还原为物理属性;(b) 允许主观品质与物理属性相同的主观主义理论,例如大脑的属性。

有关更多细节,请参阅《颜色科学:一些复杂性》的补充文件。

颜色理论

在较早的 1.6 节中,阐述了颜色的主要对立理论。它们包括颜色现实主义和颜色消除主义/虚构主义的各种形式。在本节中,我们将考察这些理论的具体版本。许多已经提及的一般问题将被讨论。

2.1 原始主义:颜色的简单客观主义观点

颜色的一个最显著观点是,颜色是客观的,即与心灵无关的内在属性,许多物质对象(不同种类)和光源都具有这种属性。(在这里,“客观”是指“本体论客观”,即与心灵无关—参见西尔尔(Searle)2015 年:16。)然而,这种观点,称之为颜色客观主义,采取了不同的形式。它所采取的一种形式是,颜色是简单的品质,它们在表面展示了它们的本质:它们是独特的、简单的、定性的、感性的、内在的、不可归约的属性。这种观点被称为“颜色原始主义”。另一种常见形式是,颜色是物质体和光源的客观(与心灵无关的)属性,它们的本质对我们“隐藏”,需要经验调查才能发现。我将使用术语“还原性颜色物理主义”来指代它。

颜色原始主义有两种形式:现实主义视角和消除论版本。颜色原始主义现实主义是这样一种观点:在自然界中存在颜色,如通常理解的那样,即颜色是简单的内在、非关联、不可简化的定性属性。它们是那种具有标志性相似性和差异性关系的定性特征;它们不是微观结构属性或反射性质,或类似的任何东西。在颜色感知中没有根本的幻觉、错误或错误(只有普通的幻觉):我们感知对象确实具有它们真正具有的颜色。这种观点由哈克尔(Hacker)1987 年和 J. Campbell 1994 年、2005 年提出,并变得越来越受欢迎:McGinn 1996 年;Watkins 2005 年;Gert 2006 年、2008 年。这种观点有时被称为“颜色的简单观点”,有时被称为“颜色的天真现实主义观”。原始主义颜色现实主义包含一个关于我们对颜色的普通理解的概念(和语义)论题,以及一个形而上学论题,即,物理实体实际上具有这种颜色。可以接受概念论题但否定形而上学论题。这给我们一种消除论形式的颜色原始主义。

Primitivism 存在的一个主要批评是,它的论证是否依赖于一种值得怀疑的启示学说形式。(见 Byrne & Hilbert 2007a,对这一批评的表达,以及其他一系列批评。)作为回应,许多作者认为 Johnston 提出的启示形式过于强硬,存在一种更为可信的更温和的学说形式(见 J. Campbell 2005;Gert 2008;Allen 2011)。值得注意的是,尽管 Johnston 和其他人引用 Bertrand Russell 和 Galen Strawson 作为该学说的支持者,但这两位作者实际上在引用中表达了截然不同的观点。例如,Russell 强调感知者熟悉颜色的实例。该学说的温和版本隐含的建议是,对启示的呼吁几乎不需要更多。

在历史上,一个主要问题涉及如何调和内在颜色特征的假定性特征与这些特征在我们对颜色的体验中起因果作用之间是否可能相符。导致这些体验的属性似乎是物体表面的复杂微观结构属性(以及用于看到体积颜色、衍射颜色、散射颜色等的类似属性)。哈克(Hacker)在捍卫颜色是物理物体的内在特征的主张中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坚持认为颜色是用来提供因果解释的属性。他说,否认这一点没有更多理由,就像否认固体性和液态性的平行主张一样。这种解释并不因微观结构过程的涉及而受损,就像关于固体性和液态性的解释并不因发现这些属性的微观结构基础而变得无用。对这个类比的一个可能批评是,在固体性和液态性的情况下,对这些属性进行功能性分析是合理的:固体是指具有某种结构,这种结构是这种行为方式的因果基础。这并不是原始主义者所要求的分析类型(另见 Campbell 1994)。

原始主义现实主义者需要对颜色与物质对象的物理属性(例如,光谱反射率)之间的关系有一些看法,这对我们产生颜色体验是必要的。换句话说,他们必须对这个问题有一些理论。标准观点是,颜色是依附于这些物理属性之上的。在某些观点中,这种依附关系是法律性的;在其他观点中,它们是形而上的(而不是逻辑的)—参见 Hacker 1987,Campbell 1994,Yablo 1995,McGinn 1996,Watkins 2005。对依附性的诉诸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的,但正如经常指出的那样,它们标志着解释的开始,而不是结束(参见依附性词条)。我们需要明确涉及的依附性是哪种:法律性的、逻辑性的还是形而上的(后者是否可以与逻辑形式区分开来)。其次,我们需要说明是什么构成了依附关系的基础。拜恩(Byrne)和希尔伯特(Hilbert)在一篇专门讨论原始主义的复杂论文中(2007a),认为对法律性和形而上性依附的诉诸都面临严峻的反对意见。

颜色原始主义的现实主义版本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 Hardin(2004 年,2008 年)和 Cohen(2009 年)特别强调的问题。他们关注了关于物体呈现其颜色的各种条件以及颜色对不同类观察者的呈现方式的大量事实。由于确定一个物体具有原始主义颜色的唯一方法是通过它的外观,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即物体的真实颜色是什么。例如,正常的感知者在是否认为一个物体的颜色是独特的蓝色,还是稍微带红的蓝色,甚至更红的蓝色,或者是带绿的蓝色等方面分为不同的群体。Cohen 和 Hardin 认为,没有一种非任意的方式可以确定哪一组感知者识别出了“真实”的颜色。最多,有一组是正确的,但我们不会知道哪一组;据我们所知,也许没有一组识别出真实的颜色。Averill(1992 年)提出了一对依赖于试图给出关于正常观察者和标准观看条件的非任意解释的困难的论据。我们很容易假设我们的眼睛(因此是正常观察者)或标准观看条件发生变化,以至于一些之前是黄色的物体看起来是红色的,而其他物体看起来仍然是黄色的——而在其他方面保持不变。如果原始颜色被认为是对物理微观结构的监督,那么很难看出我们如何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可能的,但激进的回应是修改现实主义立场,并认为物体可以具有多于一种颜色(实际上有许多种颜色)。请参阅 Kalderon(2007 年)和 Mizrahi(2006 年)对这一观点的辩护。

2.2 颜色的还原主义物理主义

另一种常见的颜色客观主义形式是,颜色是物质体和光源的客观(与心灵无关)属性,其本质对我们“隐藏”,需要经验调查才能发现。这一理论通常被称为物理主义颜色实在论,但我将使用“还原性颜色物理主义”这个标题。(对于颜色原始主义来说,构成颜色的属性在某种意义上是“物理的”).

也许最早捍卫这种第二形式颜色客观主义的人是十八世纪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里德。更近期的例子包括阿姆斯特朗(1969 年)、希尔伯特(1987 年)、马森(1988 年)、杰克逊(1996 年、1998 年、2007 年)、泰伊(2000 年)、拜恩和希尔伯特(2003 年)以及麦克劳林(2003 年)。里德认为,普通人的想法并不像休谟、笛卡尔等哲学家所说的那样。里德写道:

通过颜色,所有未受现代哲学指导的人理解的不是心灵的感觉,当它没有被感知时就不存在,而是身体的一种品质或改变,无论是否被看到,它都保持不变。 (Reid 1764: ch. 6, sect. 4 [1970: 99])

看起来,到目前为止,Reid 只是展示了他所著名的常识。然而更具争议的是,他继续说当我们感知身体的颜色时,

这个想法,我们称之为颜色的外观,暗示了身体中某种未知品质引发了这个想法的概念和信念,我们给予这种品质而不是这个想法颜色这个名称。 (Reid 1764: ch. 6, sect. 4 [1970: 100])

乍看之下,Reid 的这种观点似乎违反直觉。许多“那些没有接受现代哲学教育的人”对颜色有很多看法,并且会感到惊讶被告知颜色是未知的品质。例如,红色是许多革命党派使用的颜色,适合激怒公牛,是我最喜欢的颜色,也是我真爱的嘴唇的颜色等等。我们可以给出蓝色、红色、黄色、青绿色、淡紫色等的典范。我们经常说诸如“那是比这个更好的蓝色”。人们怀疑他们(未受教育的人)会对红色是某种未知品质这一说法感到困惑(有关此事的更多信息,请参见 Hacker 1987:186)。

Reid 的观点可能是极端的,但它帮助我们欣赏当代颜色物理主义者 McLaughlin 的观点的重要性,McLaughlin 将 Reid 视为预见他对颜色的描述。 McLaughlin 明确地支持 Reid 的这一观点,尽管事实上,他的立场略有不同。他捍卫了对颜色的功能主义分析,根据这一分析,比如红色,是某种功能角色的占有者。

红色是一种性质,使其持有者在标准的视觉观察条件下看起来是红色的,并且必须(作为一种法定必要性)被所有具有这种倾向的事物所持有。 (McLaughlin 2003: 479)

麦克劳林(McLaughlin)补充说,这个提议旨在提供概念分析:

该提议旨在对“红色”概念进行功能性或主题中立的分析。角色描述“那个属性…”的目的不仅在于确定概念的指称对象,还在于表达一种既必要又充分的满足条件。因此,如果该提议是正确的,那么一个属性要成为红色属性,只需满足红色角色的要求即可。 (McLaughlin 2003: 479)

McLaughlin 的提议在一个关键方面与 Reid 的提议不同。它并没有明确说明占据功能角色的属性是观察者“未知”的属性。他的提议旨在是“主题中立”的。这意味着颜色可以是一些复杂的物理属性,只能通过科学调查发现,或者它们可以是原始主义者描述的那种属性:独特的、简单的、内在的、定性的、非关系的、不可简化的物理实体属性。McLaughlin 认为,科学调查使得占据这一角色的属性是一些复杂的物理属性——也就是说,颜色物理主义是正确的——并且没有什么好理由支持原始主义者的选择。

麦克劳林(McLaughlin)的主题中立提议是关于我们对颜色的普通理解的提议。大多数原始主义者会接受这个条件,最多只捕捉到这种理解的一个元素。(有些人会说,这个提议表达了我们可以认识到的真理,但它并不是普通理解的一部分。)他们会主张,其他元素排除了麦克劳林所指出的复杂物理属性。这些元素中一个合理的候选者是启示原则,即约翰斯顿在他的“核心颜色信念”列表中提供的项目(5)。

  1. 启示。通过对金丝雀黄色物体的标准视觉体验,金丝雀黄色的内在本质得到充分揭示。

这解释了原始主义对颜色特性的描述,即在我们的感知经验中显现出来。麦克劳林在他的论证中讨论了启示的地位。他认为,一旦我们反思它,这一教义几乎没有什么值得推荐的地方。它有吸引力的地方在于,它很容易与另一个原则混淆,后者具有一定的直觉吸引力(尽管它也是错误的)。他并没有明确反对这一教义,尽管他得出了一个他认为我们都会不愿接受的结论:

我们所学的一切,实际上,我们通过科学调查所能学到的一切,都不会对我们对颜色本身的性质的认识有丝毫贡献。因为启示表明,关于颜色的性质,我们能学到的不会比视觉经验教给我们的更多。(McLaughlin 2003: 477.)

他认为,承诺信仰启示录背后存在一个基本错误:未能区分颜色与看到它们的感受之间的区别。他承认,就颜色经验的现象特征——即看起来是什么样子的方面而言,启示录更具说服力,尽管在这里,它也是错误的。

这种颜色物理主义的优点之一是它为颜色恒常现象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即同一物体在各种光照条件下看起来具有相同的颜色的强烈倾向。然而,有人提出反对这一观点,认为其他理论有能力解释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的情况,存在一定的限制—参见 Hardin 1988 年,Cohen 2009 年,Chirimuuta 2008 年)。

一个最初的问题是“多重实现问题”:有各种不同类型的物体具有颜色——光源、照明灯、表面(例如苹果、汽车、布料、绘画等)、体积(例如酒、玻璃、大气等)、散射光的物体、衍射光的物体、薄膜和发光体。物体表现出的颜色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对于大多数理论家来说,颜色的最有说服力的唯物主义候选者是与光有关的属性,例如发射、反射、吸收、传输或散射光的能力。对于物理表面,颜色被认为与物体的反射率曲线相关,即不同地区的入射光波长的反射能力。然而,事实证明,对于每种表面颜色,与该颜色相关联的反射曲线并不是唯一的,而是有很多种。在薄膜颜色或光圈颜色的情况下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对于每种颜色,存在一组变色体。 (两种刺激——物体、光源等——在某种照明下在同一观察者看来外观相匹配,但在物理特征上有所不同,对于该观察者来说,在该照明下是变色体。在一个照明下是变色体的两个物体在另一个照明下或对于另一个观察者来说不一定是变色体。)

对这个问题的首选回答是,例如,说一个给定的颜色,比如红色,不是特定的颜色反射,而是一种反射类型,即属于某个特定群体的类型。然而,仍然存在问题。例如,Averill(1992 年,2005 年)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论点,这些论点基于关于正常观察者和标准条件如何很容易改变的合理推测,从而导致变色。颜色物理主义者似乎致力于将反射分为各种类型,这是非常武断的。

这个问题与 Hardin (1988, 2004) 和 Cohen (2009) 引起关注的问题有关。它涉及到在一个非任意的方式中确定正常条件和标准观察者的问题。客观主义的观点要求我们将物体 X 的“真实”颜色确定为某种因果基础(例如,反射率曲线),以便它在正常观察者和标准条件下的外观。问题在于,正如 Hardin 已经有力指出的那样,特别是在 Hardin 2004 中,除非以高度任意的方式,否则无法做到这一点。不仅有少数颜色感知者与正常观察者有些反常(只是轻微的,但明显的),而且即使在正常观察者群体中也存在相当大的统计分布。例如,对于“独特绿色”的反射率曲线将因“正常群体”的不同成员而异。当然,可以决定一个标准并将一个反射率曲线确定为绿色,但这一程序是高度任意的。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除了物体对感知者的影响之外,与颜色相关的有趣因果力量很少。(这一论点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见 Analysis 期刊的页面,参见 Byrne & Hilbert 2007b; Cohen, Hardin & McLaughlin 2006a,b; 以及 Tye 2006a,b, 2007。)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麦克劳林建议我们延伸杰克逊和帕吉特(1987)最初为了克服多重实现问题而提出的一个提议。他们建议将颜色的概念相对化到物体和环境的种类。麦克劳林的建议是,我们可以将客观主义的颜色概念延伸到个体观察者。

另一个对唯物主义(还原主义)解释的主要反对意见涉及属性是否能满足“统一”原则,如约翰斯顿(见第 2.2 节)所述。这一原则指出,各种颜色似乎是那些以特定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结构化颜色阵列的属性,具有独特的三维特征,建立在色调/饱和度/亮度(或色调、色度、明度)等属性之上。统一原则似乎对颜色唯物主义者提出了严重问题(参见哈丁 1988 年;汤普森 1995 年;蒙德 1995 年,2011 年)。正如麦克劳林所承认的那样,这个问题是

没有任何物理属性,即使是远程可信的候选者,实质上参与这些关系模式。(McLaughlin 2003: 487)

他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是,比较性论断,例如关于红色、橙色和蓝色的论断——橙色更类似于红色而不是蓝色——是基于与相关视觉经验有关的比较事实而言的。

颜色本身参与相似性和差异性关系的衍生过程,这是由于它们所引导其承载者产生的视觉体验的参与。(McLaughlin 2003: 487)

这里的主张是,看起来红色的东西更类似于看起来橙色的东西,而不是看起来蓝色的东西。然而,这个解决方案引发了一个问题,即经验的哪些特征是相关的,即,哪些特征构成了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似乎有两种可能性:(i) 它们是经验本身的特征;(ii) 它们是经验中呈现或代表的特征,即,它们是视觉领域的区域、感觉或物质对象的特征。这里存在一些表面问题。假设前一种可能性,那么我们的颜色经验涉及严重的错误。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判断是应用于颜色而不是我们的经验。如果采纳了第二种可能性,即认为有某些特征呈现在经验中,或者在经验中代表,那么它们构成了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关系。这些特征不同于反射率,因此颜色实在论者需要说明它们是什么。

Tye 和 Byrne 和 Hilbert 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这个方案依赖于利用对手处理模型的颜色视觉(见《颜色科学补充:一些复杂性》)。它是指定与每种颜色相关的光谱反射的相关组,以其产生适当的视觉系统响应的能力。Byrne 和 Hilbert 的论点分为两步:(1)论证颜色体验被表征为具有某种表征内容:它们代表对象具有 Byrne 和 Hilbert 所称的“色调”大小;(2)色调大小是以某些物理属性来解释的。正如他们所主张的,如果我们能够正确解释这些大小如何对表征内容做出贡献,那么我们就能够解释色调之间的相似关系以及二元/独特区别,从而解释颜色体验的内容。

这一提议反过来受到了几位作者的批评,例如,Hardin 2003,Pautz 2006,Maund 2011 和 Allen 2015。

2.3 颜色消除主义/非实在主义/虚构主义

关于颜色有一组观点,这些观点可以归为颜色非实在主义、颜色消除主义、颜色虚构主义中的一个或多个标签。这些标题有点误导,因为一些理论家也谈到颜色在某种程度上是引起特定类型经验的倾向,和/或是(感觉的属性)。根据我们之前的讨论,在 1.2 节,我们可以认为颜色消除主义者否认的是物质对象和光具有某种特定类型的颜色:我们通常而不加思索地认为物体具有的颜色。换句话说,这些观点通常致力于视觉颜色经验的“错误理论”。事实上,这些理论经常被称为颜色的“错误理论”。这一观点的当代著名捍卫者包括 Hardin(1988)、Boghossian & Velleman(1989)、Averill(2005)和 Maund(1995、2006、2011)。早期的捍卫者包括伽利略、笛卡尔、洛克等人。

对于颜色非实在主义/消除主义的最一般论证是针对颜色的普通概念(以及普通颜色术语的使用)。简而言之,论证认为颜色原始主义在颜色的种类方面是正确的:颜色是简单的、定性的、内在的属性,通常由物体表面拥有。只是,物体实际上并没有这些属性。因此,颜色非实在主义/消除主义的论证中有两个关键步骤:第一步是论证物体实际上并没有原始主义描述的颜色种类;第二步是反对还原性颜色物理主义和颜色倾向主义。第二步的效果是这些理论在现象上是不充分的,而且未能解释一系列颜色现象。

既不是原始主义者所假定的属性,也不是颜色物理主义者所假定的属性,据称,都无法满足作为颜色的所有必要约束条件。正如我们在最后两节中看到的,这两类理论家对此反驳有回应。颜色消除论者与他们的反对者之间的辩论将取决于这些回应和反驳的合理性(参见前文的 2.1、2.2 节)。就原始主义现实主义而言,一个核心问题是这样的。这种立场的辩护似乎需要诉诸某种天真实在主义的版本,和/或分离主义,而对这些观点有强有力的论据。例如,不清楚这些观点如何处理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的许多经验既有真实的,又有虚假的元素:穆勒-莱尔线看起来不等长,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但它们看起来也很细,看起来在我面前,看起来是黑色的(参见感知条目:分离主义感知理论)。另一个重要问题是 Hardin(2004 年,2008 年)和 Cohen(2009 年)提出的:这取决于对标准条件和正常观察者的某种非任意的确定,这是无法满足的(见上述的 2.1 节)。

大多数颜色消除主义/非实在主义的版本都会使人陷入视觉体验的错误理论中。正如博戈西安和韦尔曼(1989 [1997: 93])所说:“视觉体验通常是天真实在的,因为其中呈现的品质被表现为外部世界的品质”(另请参见阿弗里尔 2005 年和蒙德 2011 年)。这导致他们通过采用一种投射色彩体验的解释来解释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

这种观点所描绘的投射导致视觉经验的意向内容表现出外部对象具有实际上只属于视野区域的特质。正如休谟所说,“用内在情感借来的颜色装饰或染污所有自然物体”,心灵“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了一个新的创作”。(Boghossian & Velleman 1989 [1997: 95])

在普通的颜色体验中,暗示着物理对象被描绘(或呈现)为具有某些虚幻的特质,因此,这种体验涉及错误。重要的是要记住,这些说法并不仅仅是负面的。幻觉和错误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声称体验代表对象具有某种特定特征的品质,可以解释我们形成我们所做的概念的原因,为什么我们识别和认识对象,等等。这意味着仍然存在重要的理由来保留我们的普通颜色概念,即使它们没有实现。这一事实激发了这样的想法,即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一种虚构主义的态度:出于许多目的,我们应该将颜色句子视为具有其普通含义——但只是将它们视为真实(参见 Gatzia 2007, 2008)。

作为视觉体验的错误理论,颜色消除主义有时被认为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严重问题(参见 Byrne&Hilbert 2007a)。如果没有满足颜色要求的属性:普通概念是如何发展的?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合理答案在于颜色概念的运作方式,通过颜色的呈现来发挥各种功能和角色。对于这些目的和角色,物体并不需要具有颜色。如果它们看起来具有颜色,那就足够了。对于这些目的,只要“它们看起来具有颜色”就足够了。我们还应该记住,错误、幻觉和误代表可能是有益的,而不是有害的,尤其是如果错误是系统性的。例如,考虑镜子产生的非常有用的幻觉。色彩体验的投射理论的一部分是错误是系统性的。简单地说,番茄经常给我们同一种类型的错误,就像香蕉给我们它们独特的错误一样。Angela Mendelovici 提出了一个可靠误代表的解释。有趣的是,她认为对于 Reductive Color Physicalists 青睐的跟踪理论的一个反对意见是,它们无法解释可靠的误代表。

最后,颜色视觉进化的原因可能相当复杂。Akins 和 Hahn(2014)有一篇关于颜色视觉进化意义的长篇详细论文。他们认为通常假定的原因并不成立:这些假设基于颜色视觉的功能是“检测颜色”。他们认为事情要复杂得多。

2.4 颜色处置主义

颜色-倾向主义是一种观点,认为颜色是倾向性属性:即在适当的情况下,以独特的方式出现给感知者(正确类型的感知者),即在这些情况下引起适当类型的体验。由于它们涉及颜色感知者的反应,这些理论通常被称为“主观主义”。

这一理论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其中一种形式是与科学传统中的人们相关联的,例如笛卡尔(Descartes)、博伊尔(Boyle)、牛顿(Newton)和洛克(Locke)。这是一种认为颜色是次要品质的观点。然而,正如我们在 1.2 节中所看到的,这种倾向性观点的形式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与新兴的科学世界观相关。对于我们当前的目的,这个整体有两个关键组成部分。第一个是我们应该区分两种颜色概念的想法:颜色作为物理体的属性,以及颜色在感觉中的表现(或者,有时被描述为“我们体验到的颜色”)。第二个是次要品质观点并不被认为是捕捉到了普通人的、或者“俗气”的颜色思维方式。相反,它被认为是对普通概念的修订或重构。

色彩的倾向论观点最近采取了不同的形式,许多哲学家支持这一观点,例如,Bennett(1971),Dummett(1979),McDowell(1985),McGinn(1983),Peacocke(1984),Johnston(1992)和 Levin(2000)。这些哲学家拒绝了倾向论观点与任何常识观点相冲突的说法。有人认为,倾向论可以作为关于色彩术语含义的分析命题来辩护;其他人认为或暗示,拥有色彩概念对色彩的确切性质是中立的,这种性质在于具有倾向性。这种观点的一个优点是,如果它是正确的,就不需要同意科学与我们直觉中的色彩概念相冲突,或者显示普通的色彩谈话是错误的,或者需要重建。另一个优点是,它将解释色彩概念似乎是一个重要特征,与主要品质概念不同:为了充分理解色彩概念,有必要拥有色彩经验。 (有趣的是,正如 Adams(2016)指出的,亚里士多德对色彩的描述拒绝了这一假设:对于亚里士多德,视觉的功能是检测色彩,独立于感知者的色彩。)

一位杰出的能力论辩护者是约翰斯顿(1992 年),我们在前一节中审查了他对颜色理论的主要约束的阐述。他承认,能力论在处理因信仰启示教义而施加的约束方面存在困难,但他认为,放弃这一点是微不足道的代价。他坚持认为,尽管如此,这一理论可以处理所有其他约束,并且在这样做时比竞争对手的解释具有重大优势。该理论的一个优点是它可以解释统一原则,即他名单中的第三项,尽管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一原则需要被扩展。约翰斯顿能力论的另一个优点是,它处理了其他版本似乎存在困难的问题,即解释颜色在颜色感知中的因果作用的问题,也就是说,满足他名单中的第二项约束的问题。

  1. 解释。一个表面、体积或辐射源是颜色时,有时会因果地解释我们看到的颜色事物的视觉体验。

有人认为,关于颜色的性情主义解释无法满足这种因果要求,例如,Jackson 1998 年。约翰斯顿对这一异议的回应是,这些性情并不必须被看作是赤裸的性情。相反,我们可以将它们看作是“构成性情”,其思想如下:

一个构成性倾向是具有某些固有属性的高阶属性,这些属性,除了怪异之外,会在表现情况下引起倾向的显现。(Johnston 1992 [1997: 147])

因此,拥有构成性倾向的一部分是拥有某种属性,这种属性是构成性倾向表现的因果根据。

有两个主要反对态度论的异议。这些已经被 J. Levin(2000)讨论过(并被拒绝)。一个异议是,倾向论理论无法对视觉颜色体验的现象学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让我们回到这个异议。第二个主要问题是,它无法解决许多人认为是倾向论的核心问题,即对象的颜色到底应该是什么,“没有空洞、循环、回归或任何其他这种有害的缺点”(Levin 2000: 162)。循环问题反映了倾向论命题通常的表述方式:

X 是红色 = X 在标准条件下对正常感知者有红色外观的倾向。

如果我们理解“看起来红色”这个短语,在右边,意思是“看起来是红色”,那么似乎我们会遇到麻烦。正如列文所说:

如果一个物体是红色的,当且仅当它倾向于看起来是红色的(在适当的条件下),那么一个物体必须倾向于看起来是红色的,当且仅当它倾向于看起来倾向于看起来是红色的...如此循环,无穷无尽。(Levin 2000: 163)

Dispositionalists 创造了一系列技术来避免循环性问题。它们包括提议以不同于上述假设的方式理解“看起来是红色”,以及提议以不同方式描述这种倾向。此外,有时也会认为这种循环是良性的。(有关进一步讨论,请参见 Levin 2000 和 Byrne & Hilbert 2011。)

对循环性问题的一个特别有趣的解决方案是由皮科克(Peacocke)1984/1997 提出的。皮科克捍卫了他所称的理论的“经验主义者版本”,这一版本需要引入第三个属性,除了红色和看起来红色之外——即感性属性,即红色的属性。根据这一说法,红色属性的解释不是以看起来红色为基础,而是以引起感知者在视觉领域中呈现感性属性为基础。(有关讨论,请参见博戈西安(Boghossian)和维尔曼(Velleman)1989/1997)

然而,对于颜色倾向论来说,更为紧迫的问题是它是否能够充分解释视觉体验的现象学。麦金描述的现象学问题是,颜色属性看起来并不像是产生颜色体验的倾向,因此颜色知觉的错误理论似乎是不可避免的。颜色事实上并不看起来像是倾向性所说的那样,“也就是说,普通颜色知觉在本质上是极其误导的”(麦金 1996: 537)。麦金没有采纳带有这种后果的倾向论,而是转而支持一种关于颜色的原始主义观点,这种观点抵制了对倾向论提出的批评。

Levin 2000 提出了一种强有力的回应,代表了倾向性论者,对麦金的论点。她的挑战是复杂的,突出了支持麦金批评的假设(并详细讨论了启示学说的相关性)。然而,一个重要问题似乎仍然存在。在麦金对现象学问题的阐述中,有两个不同的主张,每个都至关重要:(1)颜色看起来并不像倾向性属性的那种类型,如果倾向性命题是正确的话:“颜色事实上并不看起来像它们所说的倾向性”。(2)颜色看起来像非倾向性属性:当我们看到一个物体是红色时,我们看到它具有物体表面的简单、单子的、局部属性。

第二个主张被扩展如下:

当我们看到一个物体是红色时... 颜色被感知为物体固有的一部分,就像形状和大小被感知为固有的一样。颜色的呈现与感知者之间没有关系;颜色被感知为完全存在于物体上,而不是以某种方式跨越物体和感知者之间的差距。(McGinn 1996: 541–542)

这一主张引发的一个可能性是,即使列文(Levin)所主张的是真实的,即我们的视觉经验是这样的,即物体看起来具有颜色倾向主义者所致力于的那种性质,那么有时(至少)有色物体看起来表现出那种倾向。麦金(McGinn)的主张(2)可能适用于这种倾向的表现。如果是这样,那么倾向主义似乎会与一个错误理论结盟,正如他所暗示的那样。

Byrne 和 Hilbert (2011) 对颜色倾向主义进行了详细考察,强调它可以采取不同形式。他们认为其中几种形式可以避免麦金指出的循环性和现象学问题,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在现象学上与他持不同观点。他们对这一理论提出了不同的批评:即没有充分理由接受这一理论。他们认为接受这一理论的最好理由取决于一种高度不可信的知觉理论。

最后,另一个困难是与禀性主义有关的,正如 Hardin(1988/1993,2004)所强调的那样。随着我们对颜色视觉的了解不断增长,除了以任意的方式之外,要指定正常观察者和标准观看条件变得越来越困难,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看是任意的。当然,有一些传统的理由可以将某些观察者和某些观看条件视为特殊的,但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想象这些会发生变化。关于正常观察者,事实上,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们发现在有能力感知颜色的人群中存在着广泛的变化范围。正如我们将在接下来的部分中看到的那样,这些考虑已经导致 Cohen 修改了标准的禀性主义解释,支持一种“更普遍”的颜色关系主义理论,这种理论将禀性相对化为感知者群体和观看条件的类型。

2.5 颜色关系主义

近年来颜色哲学中最重要的发展之一是激进关系主义颜色观的出现。Averill (1992) 提出了一种关系观点,涉及对标准倾向性立场的强烈修改。他提出了两个反对物理主义和倾向性主义解释的论点,这些论点依赖于对正常观察者和标准观察条件的依赖,从而引发了困难问题。取而代之,他提出了一种观点,即物体的颜色是关系属性。在解释中,他要求我们:

假设“黄色”被视为一个关系术语,具有两个被抑制的参数位置,一个参数以人口为值,并将任何黄色实例与人口的正常观察者联系起来,另一个参数以环境为值,并将任何黄色实例与环境的最佳观看条件联系起来。 (Averill 1992: 555)

Cohen (2004, 2009) 持有类似的立场,尽管他提出了一个更一般的论证。对于 Cohen 而言,颜色关系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命题,即颜色是某种关系性质——与感知者和观看情境相关的关系性质。根据颜色关系主义,不存在蓝色、红色、黄色、橙色等属性。更准确地说,不存在蓝色本质上、红色本质上等属性。相反,存在的是关系性质:感知者 A 在情境 C1 中的蓝色,感知者 B 在情境 C2 中的红色,感知者 D 在情境 C3 中的黄色,依此类推。

科恩(Cohen)的论述的核心是一个特定的论证,他称之为他的“主要论证”。这个论证依赖于指出事物看起来具有的颜色程度随着不同的观看条件、不同类别的感知者和不同类型的动物而变化。简而言之,它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上,即在许多情况下,某物看起来的方式存在变化,无论是对同一主体在不同的观看条件下,还是对相同条件下的不同主体。

随后是一个关键问题:我们能否从这些感知变体中选择一个,被视为真实地代表物体的颜色(这意味着其他变体错误地代表了物体的颜色)?正是这个问题,科恩建议,很难想象一个有充分动机、有原则、不带有疑问的答案,因此导致了“主要论证”的制定。考虑到没有充分动机来单独选择任何一个变体(而牺牲其他变体),他认为,对于这些变体的普遍和解要优于对其中一个的无动机规定。他得出结论:实现这种普遍和解的最佳方式是将它们视为将颜色相对化到不同参数的不同值的结果(科恩 2009 年:24)。

主要论点是,尽管强大,但主要是负面的。它似乎驳斥了所有客观主义的颜色理论,无论客观主义理论是颜色现实主义的标准形式之一——物理现实主义或原始现实主义——还是以在标准情况下以特定方式出现给正常感知者的倾向来构建。乍一看,只剩下两个候选人:颜色关系主义和颜色非实在主义。科恩认为颜色关系主义提供了对所概述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但他承认颜色非实在主义也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他认为应该基于独立的理由拒绝那种观点。反对颜色非实在主义的论点是它是一种“最后的手段理论”,只有在所有其他候选人被拒绝后,当没有其他选择时,我们才应该接受它。这两种理论之间的关键问题似乎是颜色关系主义何时能充分解释视觉体验的现象学。科恩对这个问题的回应类似于莱文的回应,她在捍卫颜色倾向主义时(参见 Maund 2012)。

2.6 颜色的基于行动的理论

有其他形式的颜色关系主义值得单独一节来讨论。它们倾向于将颜色视为混合了感知者环境和现象学方面的特性。

一种形式与行动理论的感知有关,这主要是由心理学家 J. J. 吉布森发展而来的。一个主要的例子是由埃文·汤普森(Evan Thompson)提出的理论《颜色的生态视角》。根据这一观点,颜色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感知者,因此不是感知者独立世界的固有属性。相反,被染色被解释为环境的关系属性,将环境与感知动物连接起来。在物理表面颜色的情况下,“被染色对应于动物视觉感知的表面光谱反射”(Thompson 1995: 240; 另见第 5 章,第 242-250 页)。

更详细地说,这个观点可以这样阐述:

被染上特定的确定颜色或色调...相当于具有特定的光谱反射率、照度或辐射率,在特定的观察条件下,这些属性使得特定的观察者看到那种颜色。(1995: 245)

Thompson 坚持认为,这种观点应该与洛克的倾向主义观点和颜色错误理论区分开来。它是否如此取决于他能否解释“作为动物视觉感知的方式”。

另一个重要的基于行动的感知方法的例子是 Noë 2004 年的理论。Noë 辩护他所称的感知主体方法。与汤普森的情况类似,他的理论受吉布森的工作指导,尽管有所修改。Noë 将他对颜色的看法置于这一解释之中,认为颜色是一种关系属性,涉及对象和环境,并且与感知者密切相关。在他的感知理论中,Noë 强调了视角属性的作用。例如,他区分了大小和视角大小,即视觉领域中的大小或从这里看大小的事物外观。

视野中的大小是与大小不同的属性。它对应于在垂直于视线的给定平面上必须适合的补丁的大小,以便完全遮挡视野中的物体。 (Noë 2004: 83)

实际上,Noë 区分了三种属性。与一个物体的形状(和大小)相关联的是它的视觉潜力:

一个立方体的视觉潜力(至少就形状而言)是其外观随着运动的结果而改变的方式(立方体本身的运动或围绕立方体的感知者的运动)。任何运动都决定了感知方面的一系列变化;任何感知方面的变化集确定了可能运动的等价类别(Noë 2004: 77).

因此,在形状和大小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区分三种属性:例如,独立于视觉的形状,形状的视觉潜力和透视形状。诺埃(Noë)将他的颜色理论建立在第二种属性上:“颜色是有色物体随着颜色关键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外观的方式”(Noë 2004: 141)。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理论。不太清楚的是透视颜色究竟是什么。

最近,出现了其他形式的关系理论:由 Brogaard(2012)、Chirimuuta(2015)和 Chirimuuta&Kingdom(2015)提出的理论。Chirimuuta 提倡一种她称之为颜色副词主义的颜色关系主义版本:

根据这种观点,颜色不是外部物体、大脑或我们的心理状态的属性;相反,它们是涉及物体、大脑和心理状态的知觉过程或互动的属性。因此,根据颜色副词主义,"看到颜色" 意味着 "以多彩的方式看待"。 (Chirimuuta & Kingdom 2015: 226)

她与 Kingdom 一起,引用了关于颜色视觉的最新研究,依赖于颜色视觉的功能,以证明这对客观主义者颜色现实主义——包括原始主义者和还原主义物理主义者——提供了巨大困难(参见 Akins & Hahn 2014)。虽然他们承认反现实主义,尤其是 Hardin 偏爱的形式,处于更有利的位置,但他们认为颜色副词主义提供了最好的解释。

近年来对颜色哲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 Matthen(2005)的著作。在这部作品中,Matthen 阐述了一种感知理论,其中颜色起着重要作用。这项工作对他提出的颜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不同物种颜色视觉的比较研究。Matthen 通过一种更符合汤普森所青睐的生态理论的描述,取代了他早期关于颜色的客观主义观点。Matthen 赞同 Hardin、汤普森和其他人的观点,即颜色的现象学并未被任何标准客观主义观点所捕捉或解释。然而,他声称自己在捍卫一种颜色的现实主义理论,并拒绝标准的非现实主义理论,包括 Hardin 的理论。Matthen 的描述是复杂的。其观点是,感官(视觉感知系统)确实会将物体归类为“蓝色”、“黄色”等,但这些特质与感知者可以执行的行为以及特别是“认识机会”相关。感官系统被认为是一种设备,其任务是将远距刺激(物理物体)分类为具有某些属性的物体,这些属性之间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关系。这些类别是由系统构建的,并且至少在颜色的情况下,并不对应于独立于感知者的任何客观属性。

Bibliography

  • Abramov, Israel, 1997,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Color Vision”, in C.L. Hardin and Luisa Maffi (eds.), 1997, Color Categorie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89–117. doi:10.1017/CBO9780511519819.004

  • Adams, Zed, 2016, On the Genealogy of Color, (Routledge studies in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73), New York: Routledge.

  • Akins, Kathleen A., 2014, “Black and White and Color”, in R. Brown 2014: 173–223. doi:10.1007/978-94-007-6001-1_16

  • Akins, Kathleen and Martin Hahn, 2000, “The Peculiarity of Color”, in Davis 2000: 215–257.

  • –––, 2014, “More than Mere Colouring: The Role of Spectral Information in Human Vision”,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65(1): 125–171. doi:10.1093/bjps/axt060

  • Allen, Keith, 2007, “The Mind-Independence of Colour”, Europe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15(2): 137–158. doi:10.1111/j.1468-0378.2007.00258.x

  • –––, 2009, “Inter-species Variation in Colour Perception”, Philosophical Studies, 142(2): 197–220. doi:10.1007/s11098-007-9183-z

  • –––, 2011, “Revelation and the Nature of Colour”, Dialectica, 65(2): 153–176. doi:10.1111/j.1746-8361.2011.01261.x

  • –––, 2015, “Colour Physicalism, Naive Realism, and the Argument from Structure”, Minds and Machines, 25(2): 193–212. doi:10.1007/s11023-014-9353-7

  • Armstrong, David M., 1969, “Color-Realism and the Argument from Microscopes”, in R. Brown & Rollins 1969: 119–131.

  • Averill, Edward Wilson, 1992, “The Relational Nature of Color”, Philosophical Review, 101(3): 551–588. doi:10.2307/2186057

  • –––, 2005, “Toward a Projectivist Account of Color”,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102(5): 217–234. doi:10.5840/jphil2005102525

  • Bennett, Jonathan, 1971, Locke, Berkeley, Hume: Central Theme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 Berlin, Brent and Paul Kay, 1969, Basic Color Terms: Their Universality and Evolution,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Boghossian, Paul A. and J. David Velleman, 1989 [1997], “Colour as a Secondary Quality”, Mind 98(389): 81–103. Reprinted in Byrne & Hilbert 1997a: 81–104. doi:10.1093/mind/XCVIII.389.81

  • –––, 1991 [1997], “Physicalist Theories of Colour”, Philosophical Review, 100(1): 67–106. Reprinted in Byrne & Hilbert 1997a: 105–136. doi:10.2307/2185515

  • Broackes, Justin, 1992, “The Autonomy of Color”, in David Charles and Kathleen Lennon (eds.), Reduction, Explanation and Realis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pp. 421–66.

  • –––, 2010, “What Do the Color-Blind See?”, in Cohen & Matthen 2010: 291–405.

  • Brogaard, Berit, 2012, “Colour Eliminativism or Colour Relativism?”, Philosophical Papers, 41(2): 305–321, doi:10.1080/05568641.2012.699175

  • –––, 2015, “The Self-Locating Property Theory of Color”, Minds and Machines, 25(2): 133–147. doi:10.1007/s11023-015-9373-y

  • Brown, Derek H., 2006, “On the Dual Referent Approach to Colour Theory”, The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56(222): 96–105. doi:10.1111/j.1467-9213.2005.00431.x

  • –––, 2014, “Colour Layering and Colour Constancy”, Philosophers Imprint, 14(15). [D.H. Brown 2014 available online]

  • Brown, Richard (ed.), 2014, Consciousness Inside and Out: Phenomenology, Neuroscience and the Nature of Experience, (Studies in Brain and Mind, 6), New York: Springer Verlag. doi:10.1007/978-94-007-6001-1

  • Brown, Robert and C.D. Rollins (eds.), 1969,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in Australia, (Muirhead library of philosophy), London: Allen and Unwin.

  • Byrne, Alex and David R. Hilbert, 1997a, Readings on Color, Vol. 1: The Philosophy of Color, Cambridge, MA: MIT Press.

  • –––, 1997b, Readings on Color, Vol. 2: The Science of Color, Cambridge, MA: MIT Press.

  • –––, 2003, “Color Realism and Color Scienc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26(1): 1–44. doi:10.1017/S0140525X03000013

  • –––, 2007a, “Color Primitivism”, Erkenntnis, 66(1–2): 73–105. doi:10.1007/s10670-006-9028-8

  • –––, 2007b, “Truest Blue”, Analysis, 67(1): 87–92. doi:10.1093/analys/67.1.87

  • –––, 2011, “Are Colors Secondary Qualities?”, in Nolan 2011a: 339–361.

  • Campbell, John, 1994, “A Simple View of Color”, in John Haldane and Crispin Wright (eds.) 1994, Reality, Representation and Projecti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pp. 257–269.

  • –––, 2005, “Transparency versus Revelation in Color Perception”, Philosophical Topics, 33: 105–115.

  • Campbell, Keith, 1969, “Colours”, in R. Brown & Rollins 1969: 132–157.

  • Chalmers, D., 2006, “Perception and the Fall from Eden”, in T. Gendler and J. Hawthorne (eds.), Perceptual Experienc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2006, pp. 49–125.

  • Chirimuuta, M., 2008, “Reflectance Realism and Colour Constancy: What Would Count as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Hilbert’s Ontology of Colour?”,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86(4): 563–582, doi:10.1080/00048400802215364

  • –––, 2015, Outside Color: Perceptual Science and the Puzzle of Color, Cambridge, MA: MIT Press.

  • Chirimuuta, M. and F.A.A. Kingdom, 2015, “The Uses of Colour Vision: Ornamental,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Minds and Machines, 25(2): 213–229. doi:10.1007/s11023-015-9364-z

  • Chisholm, Roderick M., 1966, Theory of Knowledg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 Chrisment, Alain, 1998, Color and Colorimetry, Paris: Editions 3C Conseil.

  • Clark, Austen, 1993, Sensory Qualitie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 –––, 2010, “Color, Qualia, and Attention: A Nonstandard Interpretation” in Cohen & Matthen 2010: 203–228.

  • Cohen, Jonathan, 2001, “Subjectivism, Physicalism, or None of the Above? Comments on Ross’s ‘The Location Problem for Color Subjectivism’ [2001]”,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10(1): 94–104. doi:10.1006/ccog.2000.0479

  • –––, 2004, “Color Properties and Color Ascription: A Rationalist Manifesto”, Philosophical Review, 113(4): 451–488. doi:10.1215/00318108-113-4-451

  • –––, 2009, The Red and The Real: An Essay on Color Ontolog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93/acprof:oso/9780199556168.001.0001

  • Cohen, Jonathan, C.L. Hardin, and Brian P. McLaughlin, 2006a, “True Colors”, Analysis, 66(4): 335–339. doi:10.1093/analys/66.4.335

  • –––, 2006b, “The Truth About ‘The Truth About True Blue’”, Analysis, 67(2): 162–166. doi:10.1093/analys/67.2.162

  • Cohen, Jonathan and Mohan Matthen (eds), 2010, Color Ontology and Color Scienc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 Cornman, James W., 1975, Perception, Common Sense and Science,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 Crane, Tim, 2003, The Mechanical Mind: A Philosophical Introduction to Minds, Machines and Mental Representation, second edition, London: Routledge.

  • Davis, Steven (ed.), 2000, Color Perception: Philosophical, Psychological, Artistic, and Computational Perspectiv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Descartes, Rene, 1644 [1988], Principles of Philosophy, reprinted in John Cottingham, Robert Stoothoff, Dugald Murdoch, and Anthony Kenny (eds.), Descartes: Selected Philosophical Writing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60–212.

  • Dummett, M., 1979, “Common Sense and Physics”, in G.F. MacDonald (ed.), Perception and Identity: Essays presented to A. J. Ayer, with his replies to them, London: Macmillan, pp. 1–40. doi:10.1007/978-1-349-04862-5_1

  • Evans, Gareth, 1980, “Things Without the Mind: A Commentary upon Chapter Two of Strawson’s Individuals”, in Zak van Straaten (ed.), Philosophical Subjects: Essays Presented to P.F. Straws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pp. 76–116.

  • Gatzia, Dimitria Electra, 2007, Color Fictionalism: Color Discourse Without Colors, Ph. D. Dissertation, Syracuse University, Ann Arbor: ProQuest, UMI Number: 3281757.

  • –––, 2008 [2015], “Fictional Colors”, Sorites, 21: 37–51. (issue date is 2008 but was not published until 2015) [Gatzia 2008 [2015] available online]

  • Gert, Joshua, 2006, “A Realistic Colour Realism”,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84(4): 565–589. doi:10.1080/00048400601079128

  • –––, 2008, “What Colors Could Not Be: An Argument for Color Primitivism”,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105(3): 128–155. doi:10.5840/jphil200810532

  • Glüer, Kathrin, 2009, “In Defence of a Doxastic Account of Experience”, Mind and Language, 24(3): 297–373. doi:10.1111/j.1468-0017.2009.01364.x

  • –––, 2012, “Colors and the Content of Color Experience”, Croat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12(3): 421–438.

  • Hacker, P.M.S., 1987, Appearance and Reality: A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 Into Perception and Perceptual Qualities,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

  • Hardin, C.L., 1988 [1993], Color for Philosophers: Unweaving the Rainbow, Indianapolis: Hackett.

  • –––, 1992, “The Virtues of Illusion”, Philosophical Studies, 68(3): 371–382. doi:10.1007/BF00694852

  • –––, 2003, “A Spectral Reflectance Doth Not a Color Make”,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100(4): 191–202. doi:10.5840/jphil2003100420

  • –––, 2004, “A Green Thought in a Green Shade”, Harvard Review of Philosophy, 12(1): 29–39. doi:10.5840/harvardreview20041212

  • –––, 2008, “Color Qualities and the Physical World”, in E. Wright 2008: 143–154.

  • –––, 2014, “More Color Science for Philosophers”, in Stokes, Matthen, and Biggs 2014: 379–390. doi:10.1093/acprof:oso/9780199832798.003.0016

  • Harman, Gilbert, 1996 [1997], “Explaining Objective Color in Terms of Subjective Reactions”, Philosophical Issues, 7: 1–17. Reprinted in Byrne & Hilbert 1997a: 247–262. doi:10.2307/1522888

  • Harrison, Bernard T., 1973, Form and Content, Oxford: Blackwell.

  • Hering, Ewald, 1920 [1964], Outlines of a Theory of the Light Sense (Grundzüge der Lehre vom Lichtsinn), L. Hurvich and D. Jameson (tran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Hilbert, David R., 1987, Color and Color Perception: A Study in Anthropocentric Realism, Stanford, CA: CSLI Publications.

  • Hume, David, 1738 [1911],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A. D. Lindsay (ed.), London: Dent.

  • Jackson, Frank, 1996, “The Primary Quality View of Color”,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10: 199–219. doi:10.2307/2216244

  • –––, 1998, From Metaphysics to Ethics: A Defence of Conceptual Analysis, Oxford: Clarendon. doi:10.1093/0198250614.001.0001

  • –––, 2000, “Philosophising about Color”, in Davis 2000: 152–162.

  • –––, 2007, “Colour for Representationalists”, Erkenntinis, 66(1–2): 169–185. doi:10.1007/s10670-006-9031-0

  • Jackson, Frank and Robert Pargetter, 1987, “An Objectivist’s Guide to Subjectivism About Color”, Revue Internationale de Philosophie, 41(160): 129–41.

  • Jameson, Kimberly A., 2010, “Where in the World Color Survey is the Support for Color Categorization Based on the Hering Primaries?”, in Cohen & Matthen 2010: 179–202.

  • Johnston, Mark, 1992 [1997], “How to Speak of the Colors”, Philosophical Studies, 68(3): 221–263. Reprinted in Byrne & Hilbert 1997a: 137–176. doi:10.1007/BF00694847

  • –––, 1998, “Are Manifest Qualities Response-Dependent?”, The Monist, 81(1): 3–43. doi:10.5840/monist199881110

  • Kaiser Peter K. and Robert M. Boynton, 1996, Human Color Vision, second edition, Washington, DC: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 Kalderon, Mark Eli, 2007, “Color Pluralism”, Philosophical Review, 116(4): 563–601. doi:10.1215/00318108-2007-014

  • –––, 2011, “Color Illusion”, Noûs, 45(4): 751–775. doi:10.1111/j.1468-0068.2010.00781.x

  • Kingdom, Frederick A.A., 2003, “Colour Vision Brings Relief to Human Vision”, Nature Neuroscience, 6(6): 641–644. doi:10.1038/nn1060

  • Kingdom, Frederick A.A., Catherine Beauce, and Lyndsay Hunter, 2004 “Colour Vision Brings Clarity to Shadows”, Perception, 33(8): 907–914. doi:10.1068/p5264

  • Kuehni, Rolf G., 1997 Color: An Introduction to Practice and Principles, New York: J. Wiley and Sons.

  • –––, 2001, “Determination of Unique Hues Using Munsell Color Chips” Col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26: 61–66.

  • –––, 2003, Color Space and its Divisions: Color Order from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 Hoboken, NJ: Wiley.

  • –––, 2005, Color: An Introduction to Practice and Principles, second edition, Hoboken, NJ: Wiley.

  • –––, 2010, “Color Spaces and Color Order Systems: A Primer”, in Cohen & Matthen 2010: 3–36.

  • Kuehni, Rolf G. and C.L. Hardin, 2010, “Churchland’s Metamers”,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61(1): 81–92. doi:10.1093/bjps/axp021

  • Land, Edwin H., 1983, “Recent Advances in Retinex Theory and Some Implications for Cortical Computations: Color Vision and the Natural Imag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80(16): 5163–9.

  • Landesman, Charles, 1989, Color and Consciousness: An Essay in Metaphysics,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 Levin, J., 2000: “Dispositional Theories of Color and the Claims of Common Sense”, Philosophical Studies, 100(2): 151–174. doi:10.1023/A:1018660204635

  • Lewis, David, 1997, “Naming the Colours”,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75(3): 325–342. doi:10.1080/00048409712347931

  • Livingstone, Margaret, 2002, Vision and Art: The Biology of Seeing, New York: Harry N. Abrams.

  • Locke, John, 1706 [1961],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John Yolton (ed.), London: Dent.

  • MacAdam, David L., 1985, “The Physical Basis of Color Specification”, in his Color Measurement: Theme and Variations, second edition, Berlin: Springer-Verlag, pp. 1–25. doi:10.1007/978-3-540-38681-0_1

  • MacLeod, Donald I.A., 2010, “Into the Neural Maze”, in Cohen & Matthen 2010: 151–178.

  • Martin, M.G.F., 2002, “The Transparency of Experience”, Mind and Language, 17(4): 376–425. doi:10.1111/1468-0017.00205

  • –––, 2010, “What’s in a Look?”, in Nanay 2010: 160–225. doi:10.1093/acprof:oso/9780195386196.003.0008

  • Matthen, Mohan, 1988, “Biological Function and Perceptual Content”,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85(1): 5–27. doi:10.2307/2026898

  • –––, 2000 “The Disunity of Color”, Philosophical Review, 108(1): 47–84. doi:10.2307/2998260

  • –––, 2005, Seeing, Doing and Knowing: A Philosophical Theory of Sense Percep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93/0199268509.001.0001

  • –––, 2010, “How Things Look (and What Things Look That Way)”, in Nanay 2010: 226–253. doi:10.1093/acprof:oso/9780195386196.003.0009

  • Maund, (John) Barry, 1991, “The Nature of Color”, History of Philosophy Quarterly, 8(3): 253–63.

  • –––, 1995, Colors: Their Nature and Represent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2006, “The Illusion Theory of Colours: An Anti-Realist Theory”, Dialectica, 60(3): 245–268. doi:10.1111/j.1746-8361.2006.01058.x

  • –––, 2008, “A Defence of Qualia in the Strong Sense”, in E. Wright 2008: 269–284.

  • –––, 2011, “Color Eliminativism”, in Nolan 2011a: 362–385.

  • –––, 2012, “Colour Relationalism and Colour Irrealism/Eliminativism/Fictionalism”, Croat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12(3): 379–398.

  • Mausfeld, Rainer, 2010, “Color within an Internalise Framework: The Role of ‘Color’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Perceptual System”, in Cohen & Matthen 2010: 123–147.

  • Mausfeld, Rainer and Dieter Heyer (eds), 2003, Colour Perception: Mind and the Physical Worl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93/acprof:oso/9780198505006.001.0001

  • Maxwell, James Clerk, 1871 [1970], “On Colour Vision”, Nature, 4(79): 13–16. Reprinted in David L. MacAdam, (ed.), Sources of Color Scienc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pp. 75–83. doi:10.1038/004013b0

  • McDowell, John, 1985, “Values and Secondary Qualities”, in Ted Honderich (ed.), Morality and Objectivity: A Tribute to J.L. Mackie,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pp. 110–127.

  • –––, 1994, Mind and World,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McGilvray, James A., 1994, “Constant Colors in the Head”, Synthese, 100(2): 197–239. doi:10.1007/BF01063810

  • McGinn, Colin, 1983, The Subjective View, Oxford: Clarendon Press.

  • –––, 1996, “Another Look at Color”,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93(11): 537–555. doi:10.2307/2941048

  • McLaughlin, Brian P., 2003, “The Place of Colour in Nature”, in Mausfeld & Heyer 2003: 475–502.

  • Mendelovici, Angela, 2016, “Why Tracking Theories Should Allow for Clean Cases of Reliable Misrepresentation”, Disputatio, 8(42): 57–92. [Mendelovici 2016 available online]

  • –––, forthcoming, “Olfactory Experience, Content, and Justification”, in Berit Brogaard and Dimitria Gatzia (eds.), The Rational Roles of Perceptual Experience: Beyond Vis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Mizrahi, Vivian, 2006, “Color Objectivism and Color Pluralism”, Dialectica, 60(3): 283–306. doi:10.1111/j.1746-8361.2006.01070.x

  • Nanay, Bence (ed.), 2010, Perceiving the Worl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93/acprof:oso/9780195386196.001.0001

  • Nassau, Kurt, 1983, The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Color: The Fifteen Causes of Color, New York: Wiley.

  • Nida-Rumelin, Martine, 2006, “A Puzzle About Colors”, Dialectica, 60(3): 321–336. doi:10.1111/j.1746-8361.2006.01071.x

  • Noë, Alva, 2004, Action in Perception, Cambridge, MA: MIT Press.

  • Nolan, Lawrence (ed.), 2011a, Primary and Secondary Qualities: The Historical and Ongoing Debat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93/acprof:oso/9780199556151.001.0001

  • –––, 2011b, “Descartes on ‘What We Call Color’”, in Nolan 2011a: 81–108.

  • Palmer, Stephen K., 1999, Vision Science: Photons to Phenomenolog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 Pautz, Adam, 2006, “Can the Physicalist Explain Colour Structure in Terms of Colour Experience?”,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84(4): 535–564. doi:10.1080/00048400601079094

  • Peacocke, Christopher, 1984 [1997], “Colour Concepts and Colour Experience”, Synthese, 58(3): 365–381. Reprinted in Byrne & Hilbert 1997a: 51–66. doi:10.1007/BF00485247

  • Reid, Thomas, 1764 [1970], An Inquiry Into the Human Mind on the Principles of Common Sense, Reprinted, Timothy Duggan (ed.),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70.

  • Ross, Peter W., 2001, “The Location Problem for Color Subjectivism”,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10(1): 42–58. doi:10.1006/ccog.2000.0473

  • Russell, Bertrand, 1912, 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Searle, John, 2015, Seeing Things as They Are: A Theory of Percep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93/acprof:oso/9780199385157.001.0001

  • Shoemaker, Sydney, 1994 [1997], “Phenomenal Character”, Noûs, 28(1): 21–38. Reprinted in Byrne & Hilbert 1997a: 227–246. doi:10.2307/2215918

  • Silva, Marcos, 2017, How Colours Matter to Philosophy, Cham: Springer. doi:10.1007/978-3-319-67398-1

  • Snowdon, Paul, 1981, “Perception, Vision and Caus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Aristotelian Society, 81(1): 175–192. doi:10.1093/aristotelian/81.1.175

  • Stokes Dustin, Mohan Matthen, and Stephen Biggs (eds), 2014, Perception and Its Modaliti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93/acprof:oso/9780199832798.001.0001

  • Strawson, Galen, 1989, “Red and ‘Red’”, Synthese, 78(2): 193–232. doi:10.1007/BF00869372

  • Stroud, B., 2000, The Quest for Reality: Subjectivism and the Metaphysics of Colou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93/0195151887.001.0001

  • Thompson, Evan, 1995, Colour Vision: A Study in Cognitive Science and the Philosophy of Perception, London: Routledge.

  • –––, 2000, “Comparative Color Vision: Quality Space and Visual Ecology”, in Davis 2000: 163–186.

  • Travis, Charles, 2004, “Silence of the Senses”, Mind, 113(449): 57–94. doi:10.1093/mind/113.449.57

  • Tye, Michael, 2000, Consciousness, Color, and Content, Cambridge, MA: MIT/Bradford.

  • –––, 2006a, “The Puzzle of True Blue”, Analysis, 66(3): 173–178. doi:10.1093/analys/66.3.173

  • –––, 2006b, “The Truth About True Blue”, Analysis, 66(4): 340–344. doi:10.1093/analys/66.4.340

  • –––, 2007, “True Blue Redux”, Analysis, 67(1): 92–93. doi:10.1093/analys/67.1.92

  • Van Brakel, J., 1993, “The Plasticity of Categories: The Case of Colour”,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44(1): 103–135. doi:10.1093/bjps/44.1.103

  • Watkins, Michael, 2005, “Seeing Red: the Metaphysics of Colours Without the Physics”,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83(1): 33–52. doi:10.1080/00048400500043936

  • Westphal, Jonathan, 1991, Colour: A Philosophical 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 doi:10.1002/col.5080180117

  • –––, 2003, “Conflicting Appearances, Necessity and the Irreducibility of Propositions About Colours”, Proceedings of the Aristotelian Society, 105(1): 235–251. doi:10.1111/j.0066-7373.2004.00112.x

  • Wittgenstein, Ludwig, 1977, Remarks on Colour (Bemerkungen über die Farben), edited by G.E.M. Anscombe, Oxford: Blackwell.

  • Wright, Edmond (ed.), 2008, The Case for Qualia, Cambridge, MA: MIT Press.

  • Wright, Wayne, 2013, “Color Constancy Reconsidered”, Acta Analytica, 28(4): 435–455. doi:10.1007/s12136-013-0187-3

  • Yablo, Stephen, 1995, “Singling Out Properties”,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9: 477–502. doi:10.2307/2214231

  • –––, 2003, “Causal Relevance”, Philosophical Issues, 13(1): 316–328. doi:10.1111/1533-6077.00016

  • Zeki, S., 1983 “Colour Coding in the Cerebral Cortex: The reaction of cells in monkey visual cortex to wavelengths and colours”, Neuroscience, 9(4): 741–81. doi:10.1016/0306-4522(83)90265-8

Academic Tools

Other Internet Resources

analysis | concepts | Descartes, René | determinates and determinables | perception | perception: the disjunctive theory of | perception: the problem of | qualia | realism | reduction, scientific | supervenience

Copyright © 2018 by Barry Maund <jbmaund@bigpond.com>

最后更新于

Logo

道长哲学研讨会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