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哲学中的自然主义 in legal philosophy (Brian Leiter and Matthew X. Etchemendy)

首次发表于 2002 年 7 月 15 日;实质性修订于 2021 年 6 月 23 日。

在过去的五十年里,席卷了哲学许多领域的“自然主义转向”也对法哲学产生了影响。哲学自然主义有各种形式,它们都以不同程度影响了法哲学。方法论自然主义者(M-自然主义者)将哲学视为与科学中的经验研究连续的一部分。一些 M-自然主义者希望用经验和描述性理论取代概念和证明理论;他们受到了更或多或少基恩式的反对概念分析和基础主义计划的论证的启发。其他 M-自然主义者保留了传统哲学的规范和调节抱负,但强调对于像我们这样的生物来说,什么规范性建议实际上是可用和有效的是一个经验问题。一些 M-自然主义者也是实质性自然主义者(S-自然主义者)。本体论上的 S-自然主义是指只存在自然或物质的观点;语义上的 S-自然主义是指任何概念的适当哲学分析必须表明它是可接受经验研究的。

这些自然主义的各种形式在法哲学中都有应用。在法哲学中,替代形式的 M-自然主义认为:(1)对法律概念的概念分析应该被依赖于对法律现象的最佳社会科学解释所取代,以及(2)对裁决的规范理论应该被经验理论所取代。这些观点与美国法律现实主义和布莱恩·莱特对现实主义的重新解释有关。相比之下,规范 M-自然主义者受到阿尔文·戈德曼的启发和引领,试图将经验结果应用于关于裁决、法律证据和发现规则、对抗性程序等哲学和基础性问题。最后,S-自然主义在斯堪的纳维亚法律现实主义者的著作中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在英语国家的法学中自然主义复兴之前就已存在),他们的本体论 S-自然主义使他们采用了一系列熟悉的自然主义驱动的解释策略,包括对法律概念的自然主义还原和对法律话语重要方面的非认知主义解释。S-自然主义也可以作为英美法学传统中法律实证主义的动机之一。与大卫·布林克和迈克尔·摩尔(以及其他人)所辩护的一种自然法理论的复兴相关的最新形式的 S-自然主义将“新的”或“因果”参照理论应用于法律解释问题,包括道德概念在法律规则中的解释。


1. 自然主义的多样性:方法论和实质性

不同的哲学学说都被归为“自然主义”。我们可以有用地区分两个广泛而重要的类别:方法论自然主义(或 M-自然主义)和实质性自然主义(或 S-自然主义)(Leiter 1998;参见 Railton 1990 和 Goldman 1994)。哲学中的自然主义通常是一种方法论观点,认为哲学理论应该与科学中的经验研究保持连续性。这种观点不需要预设所谓的“划界问题”的解决方案,即真正的科学与伪科学之间的问题,只要仍然存在明确的、典范的成功科学案例。一些 M-自然主义者只希望与硬科学或物理科学保持“连续性”;其他人则寻求与任何成功的科学,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保持“连续性”。后者可能是当今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潮。

对于自然主义者来说,“与科学的连续性”首先包括奎因对“第一哲学”的否定,即完全基于先验和没有经验证据的哲学探究。(然而,大多数自然主义者并不像奎因那样彻底否定先验概念分析的作用:例如,参见戈德曼 1986 年的更典型的自然主义者方法。)除了对纯粹先验方法的敌意外,自然主义者还要求在两个更具体的意义上与科学保持连续性,我们可以称之为“结果连续性”和“方法连续性”。

结果连续性要求哲学理论的实质性主张得到科学结果的支持或证明。例如,认识论学家像戈德曼会查阅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结果,以了解人类的认知装置是如何真正工作的;只有掌握了这些信息,认识论学家才能构建人类应该如何形成信念的规范(戈德曼 1978 年,1986 年)。同样,道德哲学家像艾伦·吉巴德和彼得·雷尔顿,尽管在实质性观点上存在深刻分歧,但他们都认为对道德性质和功能的令人满意的解释必须得到进化生物学的结果支持,这是我们目前最好的关于我们如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理论(吉巴德 1990 年;雷尔顿 1986 年)。根据自然主义的原则,一个解释道德性质和功能的哲学理论,如果与进化论相矛盾而无法实现,将不被接受。

“方法连续性”相比之下,只要求哲学理论模仿成功科学的研究方法。“方法”在这里应该被广泛解释,不仅包括实验方法,还包括科学中使用的解释风格(例如,确定决定其效果的原因的识别,ceteris paribus)。这种观点并不预设各种科学的方法论统一性,只是成功科学具有一些方法论的独特性,即使这种独特性在所有科学中并不完全相同。从历史上看,方法连续性构成了哲学中最重要的自然主义类型;它可以在斯宾诺莎、休谟和尼采等作家的著作中找到。(然而,与依赖已建立科学的实际结果的当代 M-自然主义者不同,许多历史上的 M-自然主义者只是试图模仿科学的方式来发展他们的哲学理论。)

M-自然主义者因此构建了与科学连续的哲学理论,要么依赖于不同领域科学方法的实际结果,要么采用和模仿科学独特的观察和解释事物的方式。我们仍然可以区分 M-自然主义的两个不同分支,一个是以奎恩为代表,另一个是以戈德曼为代表。前者被称为替代自然主义,后者被称为规范自然主义。戈德曼的规范自然主义范式在哲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参见基彻尔 1992 年),尽管奎恩关于替代自然主义的概念对于理解美国法律现实主义者作为法哲学自然主义者是有用的(莱特尔 1997 年)。由于替代自然主义和规范自然主义都共享自然主义的方法论承诺,即使使哲学理论与科学理论连续并依赖于科学理论,差异必须在其他地方找到:不是在方法论上,而是在目标上。根据替代自然主义者,理论化的目标是描述或解释;为此,概念和证明理论应该被经验和描述性理论所取代。根据规范自然主义者,目标是通过颁布规范或标准来规范实践。当然,传统认识论也共享规范自然主义的规范目标;区别规范自然主义者的只是实现这一目标所采用的方法(参见戈德曼 1986 年,第 6-9 页)。

许多自然主义者超越了方法论自然主义,并接受了实质性的信条。哲学中的 S-自然主义要么是(本体论上的)观点,即存在的唯一事物是自然或物理事物;要么是(语义上的)观点,即任何概念的适当哲学分析必须表明它可以接受经验研究。在本体论意义上,S-自然主义通常被认为涵盖了唯物主义,即只有那些由物理科学法则确定的属性才是真实的信条。在语义意义上,S-自然主义只是认为谓词必须可分析为可以接受经验研究的术语:因此,例如,一个语义 S-自然主义者可能声称“道德善良”可以通过像“最大化人类福祉”这样的特征进行分析,这些特征可以通过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经验研究来进行(假设福祉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物理状态)。

许多哲学家出于方法论自然主义的原因而被某种类型的 S-自然主义所吸引:在方法论意义上成为哲学自然主义者有时会使哲学家认为某个概念或领域的最佳哲学解释将是实质性自然主义的术语。然而,重要的是要注意,对方法论自然主义的承诺不一定意味着任何实质性的结论:在方法论上,关于道德、心理或法律的最佳哲学解释是否必须以实质性自然主义的术语来进行,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

哲学自然主义的多样性与法哲学中的多种自然主义方法相对应。M-自然主义的最激进版本,替代自然主义,由莱特(Leiter)(2001b)和美国法律现实主义者(Llewellyn 1930;Moore and Callahan 1943;Leiter 1997)提出并辩护。M-自然主义的较不激进形式,规范自然主义,在认识论中由戈德曼(Goldman)(1978, 1986)作为典型,但其对法理学和法律的影响迄今只有部分发展(Allen & Leiter 2001;Goldman 1999;Leiter 1998;Talbott & Goldman 1998)。斯卡地纳维亚法律现实主义者的著作中最突出的特点是 S-自然主义。S-自然主义在推动英美法律哲学传统中的法律实证主义方面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最近,没有规范怀疑论的 S-自然主义被当代道德现实主义者和自然法理论家如布林克(Brink)(1988, 1989, 2001)和摩尔(Moore)(1985, 1992b)所辩护。

2. 替代自然主义 I:反对概念分析

替代自然主义认为,哲学的传统内容——概念和证明理论——应该被经验和描述性理论所取代。替代自然主义有两种论证路径,都可以追溯到奎因(Quine):第一种是对分析-综合区分的怀疑(Quine 1951);第二种是对基础主义的怀疑(Quine 1969)。在这里,我们考虑前者。

哲学家们长期以来认为某些真理是必然的,而其他一些是偶然的;在 20 世纪,在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下,这被视为那些“根据意义而真实”的陈述与那些“根据事实而真实”的陈述之间的区别(因此只是偶然真实)。前者的“分析性”真理是哲学的适当领域;后者的“综合性”真理是经验科学的适当领域。奎因认为这种区别是无法维持的:原则上,所有陈述都可以通过经验来回答,反之亦然,只要我们调整世界观的其他部分,所有陈述都可以在面对经验时得以维持。因此,“根据意义而真实”和“根据事实而真实”的区别,或者“必然”和“偶然”真理之间没有明确的区别;只是在研究历史的任何给定时刻,有一些陈述我们不太可能在面对顽固的经验证据时放弃,而有些陈述我们在面对新的经验证据时是愿意放弃的。

没有分析真理的领域-即先验的并且基于意义的真理-哲学反思的特殊领域变得不清楚。如果所有主张原则上都可以根据经验证据进行修订,为什么不让所有问题都归于经验科学呢?哲学将无事可做,除非作为经验科学的抽象、反思的分支。这种奎因式的攻击对于传统的概念分析哲学业务有影响,因为根据从柏拉图到卡尔纳普的主导观点,“对一个概念的每一种分析都与一系列所谓的分析性联系在一起”(劳伦斯和马戈利斯,1999 年,第 18 页)。替代自然主义者从前述中得出的结论是,由于任何概念分析的主张都容易受到事后(即经验)理论构建的要求的影响,哲学必须与经验科学并行进行,不是作为其主张的仲裁者,而是作为对经验知识状态的综合清晰的反思尝试。

许多人抵制这个结论。根据一位支持者的说法,概念分析是“通过对 [所讨论的概念] 最明显和核心的方面的呼吁进行的...通过我们对可能情况的直觉的揭示”(杰克逊,1998 年,第 31 页)。“[对可能情况的直觉反应的普遍一致性] 揭示了关于 [所讨论的概念] 的民间理论的某些东西”(杰克逊,1998 年,第 32 页)。但是,在奎因之后,困扰概念分析的问题是这种程序实际上产生了什么样的知识。为什么普通人对一个概念的范围的直觉被认为是可靠或有信息量的?为什么认为“民间”是正确的?

先验方法的记录,如对直觉和概念分析的诉诸,并不令人乐观(例如,哈曼 1994 年;欣蒂卡 1999 年)。例如,康德认为空间必然具有欧几里德几何所描述的结构;随后的物理学证明了他的直觉是错误的。自然主义者从这种先验哲学的记录中得出的教训,由康明斯(1999 年,第 117-18 页)很好地表达了出来:

我们可以放弃关于空间和时间本质的直觉,而是询问如果当前的物理理论是真实和有解释力的,空间和时间必须是什么样的存在。我们可以放弃关于表征内容的直觉,而是询问如果当前的认知理论是真实和有解释力的,表征必须是什么样的存在。

对于替代自然主义者来说,简而言之,偏好某个提议的概念分析的唯一充分理由不是因为它似乎直观上显而易见,而是因为它在成功的后验世界理论中发挥了作用。哲学作为概念分析和直觉激发的学科应该被放弃,而支持经验科学;哲学只是经验科学中更抽象和反思的部分,并不拥有独特的方法或知识体系。

辩护概念分析的人,确实常常宣称他们的目标是谦逊的。事实上,弗兰克·杰克逊特别批评概念分析在其“不谦逊的角色”中,即“它在确定世界是什么样子时给予了直觉太大的地位”(1998 年,第 43-44 页):“民间理论并非神圣不可侵犯。它为我们服务得很好,但并不好到在对其进行反思并根据我们和我们的世界的某种经验发现来进行变革时会是非理性的”(杰克逊,1998 年,第 44 页)。问题是,在承认了这么多之后,还剩下什么?正如杰克逊所构想的那样,概念分析变得很难与平凡的盖洛普民意调查式的描述性社会学区分开来。(杰克逊甚至说,他主张在必要时“对人们对各种情况的反应进行严肃的民意调查”[1998 年,第 36 页]。)这样的程序可能会提供一些关于某些人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对“心灵”、“法律”或“正义”持有何种看法的见解,但替代自然主义者想知道这些数据有什么哲学意义,因为它不仅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还受到无知的限制。然而,正如伊恩·法雷尔(2006 年)所主张的那样,即使这样的程序的主张容易被修订,它也可能在理论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受到奎因对概念分析和直觉的怀疑的推动,法哲学中的替代自然主义可能如何进行?Leiter(2001b)提出了一个可能性,引用了以下例子。Joseph Raz(1985)对软性法律实证主义的主张提出了一个有影响力的概念论证,即承认规则的内容除了是一种社会规则之外没有其他限制:规则的存在条件由官员在决定争议时的实际实践确定,但官员所依据的合法性标准(即规则的内容)取决于该社会中官员的传统实践。Raz 提供了一种权威概念的分析,以显示软性实证主义与法律声称具有的权威性在原则上是不相容的。根据 Raz 的观点,对于声称具有权威性的主张,非规范性的先决条件是能够在不参考背后的“依赖”原因的情况下确定权威的指令。这是权威性的先决条件,因为根据 Raz 的“服务”概念,区分(实践)权威的特点在于其指令抢先考虑我们应该做什么的背后原因,并因此更有可能使我们做我们真正应该做的事情。声称具有权威性的原因被认为是排他性的原因,排除了那些依赖原因(包括重要的道德原因)的考虑,这些依赖原因是权威性指令的基础。因此,软性实证主义破坏了规则的认可声称具有权威性的可能性,因为对于软性实证主义来说,规则的认可可以原则上使用依赖原因作为法律有效性的标准。因此,要在不诉诸规则本应排除的依赖原因的情况下确定这样一个规则的认可对法律有效性的指令是不可能的。

对 Raz 的回应之一是对权威概念的相反直觉的吸引。例如,Stephen Perry(1987)认为,权威性的理由不必像 Raz 所说的那样具有排他性;Perry 说,只要它们比其他理由“更有分量”就足够了。一些评论家的直觉与 Raz 的观点一致(Leiter 2001b),而另一些则与 Perry 的观点一致(Waluchow 1994)。当然,对于概念分析的奎因式担忧即使在每个人对一个概念的直觉一致的情况下也是存在的;但是当它们不一致时,手头的哲学方法的不足似乎尤为严重。一些传统法哲学方法的支持者反对“仅仅因为对法律的概念真理存在争议…并不意味着法律的概念分析是无用的。如果是这样,我们也应该得出同样的结论,即哲学整体上也是如此”(Coleman 2001,第 211 页注 38)。不幸的是,这种还原论的回应取决于一个结论,即替代自然主义者实际上准备接受这个结论,并不是因为替代自然主义者天真地相信经验方法“会…结束对法律或其他任何事物本质的争议”(Coleman 2001,第 211 页注 38)。担忧的是,关于概念的直觉没有特权的认识地位,而经验科学中的主张却有。即使经验科学不能解决这些争议,它至少为裁决它们提供了具有认识重量的标准。关键问题是,我们最好的经验科学是否要求以某种方式而不是另一种方式划定概念界限。

关于司法决策的领先社会科学解释,无论是非正式的(普里切特 1949 年;鲍威尔 2000 年)还是正式的(塞格尔和斯佩思 1993 年),在这方面都有两个引人注目的特点。首先,它们都旨在解释“法律”和非法律因素(如政治意识形态或“态度”)对司法决策的相对因果贡献。其次,它们以典型的硬实证主义术语将“法律”与非法律因素区分开来,即通常只将具有合法来源的规范(如立法法令和法院先前的判决,以及有时应用于这些法律来源的解释方法:参见塞格尔和斯佩思 1993 年对“法律模型”的处理,第 33-53 页)视为“法律”。如果这些模型最终在经验上得到证实,并且不仅适用于美国法院,那么这将给替代自然主义者一个理由,即放弃我们对与硬实证主义相冲突的法律概念的任何先验的直观信心,就像非欧几里得几何在物理学的某些领域中的作用导致每个人都否认康德对欧几里得空间结构的先验直观信心一样。如果社会科学真的以硬实证主义的术语来切割法律世界的因果关系,替代自然主义者认为,这是一个有说服力的理由,支持这个法律概念而不是其竞争对手。

相比之下,概念分析的支持者对于经验社会科学的解释前提给我们选择一种法律概念而不是另一种的任何理由持怀疑态度。当然,需要注意的是,顽固的欧几里得主义者也可以持类似的怀疑态度:毕竟,非欧几里得几何学非常不直观且难以理解。但即使那些对康德观点持同情态度,即空间必然是欧几里得的人也必须承认这样的回应是没有动机的:如果非欧几里得几何学在成功的物理理论中起到解释作用,那么得出的正确结论是我们对空间结构的直觉需要通过经验知识来进行辅导。同样,对于自然法学家或软实证主义者来说,类似的问题是:为什么认为你的直觉在认识上比最好的经验科学更有特权,而不仅仅是对最好的经验科学无知?

然而,怀疑论者可能会进一步提出以下挑战:“并不是说,我坚持固守我的直觉,而不顾经验科学。相反,我不明白为什么所讨论的经验科学需要在关于法律概念的争议中选择立场。”当然,很明显,所讨论的经验社会科学是根据血统标准划分法律和非法律规范的界限,但问题是它是否需要这样做:自然法学家可以同意社会科学家的观点,即道德和政治考虑决定了司法决策,但质疑这些考虑是否本身具有法律约束力。

当然,困难在于,涉及的候选非法律解释因素(例如,对共和党纲领的意识形态承诺)在现有的法律概念理论中并不是合理的法律规范候选人。此外,社会科学之所以将涉及的解释因素视为非法律因素,是有充分理由的。例如,用于解释决策的道德和政治态度并未明确出现在司法意见书的文本中,也未出现在法院对达成特定结果的明确理由中;它们通常是隐藏的,很难被察觉,这使它们与法律规范的典范实例(如法定规定或司法先例)非常不同。最后,经验社会科学中的法律/非法律划分通常反映了关于解释行为的心理社会因素的更一般的解释前提,远超出法律领域。对于大多数社会科学家来说,以硬实证主义的方式划定法律/非法律的动机是为了将法律现象与其他政治和社会行为进行解释上的统一。

然而,谈论“法律现象”本身可能会引发对法哲学问题自然化的不同种类的反对意见。有人可能会想,社会科学家如何知道他所解释的是法律现象,而不是其他类型的现象?这难道不已经预设了对法律概念的分析吗?(参见科尔曼 2001 年,第 213-214 页。)然而,为什么共享的语言和词典(甚至是明确的术语定义,例如牛顿在《数学原理》开始时所使用的)通常不足以启动经验科学,这并不明显。并不是经验科学需要概念分析来讲述这个解释故事,而是哲学家在事后可能能够对解释故事中涉及的概念提供更大的反思清晰度。根据自然主义者的观点,概念分析在我们发现社会世界的因果关节最佳切割方式之后才有所帮助。

所有这些代表自然主义的反驳都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我们对法律有一个强大的社会科学解释。然而,现在明显我们并没有这样的解释。(参见,例如,Leiter 2007,第 192 页以下)例如,关于裁决的最佳社会科学解释,其预测成功率非常低(比抛硬币好一些,但也不多!),它们的解释模型及其隐含的法律概念并没有获得认知信任。当涉及到“法律概念”本身时,我们可能只有直觉,尽管认知上很薄弱,但我们只能依赖它们。也许它们并不像自然主义者最初认为的那样认知上薄弱?毕竟,法律不是一种自然种类,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工艺品,社会工艺品似乎更有可能依赖于民间直觉和人们使用语言的方式:因此,也许传统的概念分析方法,如 H.L.A. Hart 在《法律概念》中所使用的方法,对于它的主题来说是正确的(参见 Langlinais&Leiter 2016)?

3. Replacement Naturalism II: 美国法律现实主义

第二类替代自然主义的经典文献是奎恩的《自然化的认识论》(1969 年),它源于对基础主义的批判。在奎恩看来,认识论的核心任务是理解我们的世界理论与其基础的证据(感官输入)之间的关系。奎恩的目标是对这一项目的一种有影响力的解释:笛卡尔的基础主义,特别是鲁道夫·卡尔纳普在《世界的逻辑结构》(1928 年)中对其进行的复杂形式。基础主义者希望能够解释理论与证据之间的关系,以证明我们的某些理论(尤其是我们最好的自然科学理论)具有特权的认识论地位:我们的理论(特别是我们的最佳自然科学理论)应该“基于”不容置疑的证据(即,直接的感觉印象)。奎恩认为基础主义是失败的:语义部分的计划因为意义整体主义而无法实现(理论术语的意义来自于它们在整个理论框架中的位置,而不是通过与感官输入的逐点接触),而认识论部分的计划则被杜亨-奎恩关于理论受证据限定的论题所击败(总是存在多个与证据一致的理论,部分原因是理论假设可以通过放弃支持假设来保留,从而面对顽固的证据)(参见金 1988 年,第 385-386 页)。

那么,认识论的命运如何呢?希拉里·科恩布利斯总结了奎因的观点如下:“一旦我们看到基础主义计划的贫瘠,我们就会发现关于理论与证据之间关系以及信念获取的唯一真正的问题是心理学问题”(科恩布利斯,1994 年,第 4 页)。科恩布利斯恰如其分地称这个观点为奎因的“替代论题”:“认识论问题可以被心理学问题所替代”(科恩布利斯,1994 年,第 3 页)。以下是奎因的表述方式:

他的感官受体的刺激是任何人在最终形成对世界的看法时所依据的全部证据。为什么不看看这个构建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呢?为什么不满足于心理学呢?将认识论的负担交给心理学是一个在早期被禁止的循环推理。如果认识论者的目标是验证经验科学的基础,那么通过使用心理学或其他经验科学来进行验证就会失败。然而,一旦我们停止梦想从观察中推导科学,对循环性的顾虑就没有多大意义了。(1969 年,第 75-76 页)

几页之后,奎因继续说道,在他的提议中,

认识论,或类似的东西,简单地作为心理学的一个章节,因此也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章节而自然而然地出现。它研究的是一种自然现象,即一个物理主体。这个人类主体被赋予一定的经验控制的输入——例如,一定频率的辐射模式——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主体输出一个关于三维外部世界及其历史的描述。稀少的输入与洪水般的输出之间的关系是我们被促使研究的关系,原因与认识论一直被促使的原因相同;即为了看到证据与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个人对自然的理论如何超越任何可用的证据。(1969 年,第 82-83 页)

因此,根据奎恩的观点,认识论的核心关注点是理论与证据之间的关系;如果关于这种关系的基础主义故事是失败的,那么只剩下一个值得讲述的关于这种关系的故事:即由“一种纯粹描述性的、因果-规范的人类认知科学”所讲述的故事(金 1988 年,第 388 页)。人类认知科学取代了舒适的认识论:我们通过将其核心问题——理论与证据之间的关系——交给相关的经验科学来使认识论自然化。

现在我们可以将奎恩的观点概括如下(莱特 1998 年)。让我们说,哲学的任何一个分支中的替代自然主义者认为:

对于可能存在正当关系的任何一对关联体,例如证据和理论、理由和信念、因果历史和语义或意图内容、法律理由和司法决定,如果没有可能的规范关系解释,那么唯一在理论上富有成果的解释/理论是该领域相关科学提供的描述性/解释性解释。

这一点超越了奎因在一个重要方面:奎因仅仅从基础主义的失败中推断出替代自然主义——基础主义只是证据-理论关系的一种可能的规范解释,而不是唯一的解释。奎因的论证根本没有表明没有其他可能的证据-理论关系的规范解释。

奎因在这一点上受到了广泛的批评(例如,戈德曼 1986 年,第 2-3 页;金 1988 年)。成功捍卫替代自然主义的关键在于解释为什么没有基础主义的规范理论是无效的。一个担忧是,没有基础主义,规范理论就变得平庸。考虑到:现在我们已经熟悉的一个认知心理学结果是,人类在逻辑推理方面经常犯错误(参见斯蒂奇 1994 年)。因此,奎因似乎推荐的纯描述性的信念形成理论只会记录这些错误。但是,难道认识论不应该告诉我们,信念不应该以非逻辑的方式形成吗?奎因很难想象为什么会不同意:我们不应该以非逻辑的方式形成信念。但问题是,这个平庸的建议是否能够构成一个富有成果的研究计划。替代自然主义的描述性项目可能会在研究证据-理论关系时记录某些非理性的认知过程,但鉴于理论受证据的不确定性,即使我们纠正了逻辑错误,我们仍然无法解释哪些理论信念是有根据的,哪些是没有根据的。奎因的直觉是,我们将从经验调查中学到更多,而不是从系统化我们关于非理性的平庸规范直觉。更一般地说,除非我们在认识论实践之外有一些基础点来评估认识论问题,否则系统化我们平凡的规范直觉的项目将简单地崩溃为知识的描述性社会学。如果我们不能站在认识论的船外,那么我们只能报告我们所做的事情。但正是奎因在接受纽拉斯的船的隐喻时否认了这种外部立场的可行性。因此,在船内,除了描述之外别无他法。

奎因对替代自然主义的论证,回顾一下,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反基础主义:没有唯一的理论可以根据证据输入来证明。第二步是替代:由于关于输入(证据)和输出(理论)之间的关系无法讲述基础性的故事,我们应该用纯粹的描述性研究来取代规范性的计划,例如研究输入导致什么输出的心理学研究。我们可以在美国法律现实主义对裁决理论的方法中找到这两个步骤的类似之处。

裁决理论关注的不是“证据”和“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而是“法律理由”(输入)和司法决定(输出)之间的证明关系:裁决理论试图告诉法官他们应该如何证明他们的决定,即它试图在需要唯一结果的理由中“基础”司法决策。美国法律现实主义者对司法决定持“反基础主义”立场,他们否认法律理由可以证明唯一的决定:法律理由不能确定决定,至少在大多数实际诉讼案件中如此。更准确地说,现实主义者认为法律在理性上是不确定的,即法律理由的类别——即法官可以为决定提供的合法理由的类别——不能为唯一结果提供理由。正如感官输入不能证明唯一的科学理论一样,根据现实主义者的观点,法律理由也不能证明唯一的决定。

现实主义者也采取了奎因的第二步:替换。根据现实主义者的不确定性论,法律理由不能证明唯一的决定,这意味着理论裁决的基础主义企图是不可能的。那么,为什么不用描述性/解释性的方式来替代“无效”的基础性计划,即基于适用的法律理由来证明某个唯一的法律结果,而是用输入(即事实和理由的组合)产生什么输出(即司法决定)的解释/理论呢?正如安德希尔·摩尔在他的一篇文章开头所说:“这项研究属于法学范畴。它也属于行为主义心理学领域。它将范畴置于领域之内”(摩尔和卡拉汉,1943 年,第 1 页)。请注意,这与奎因的观点非常相似,即“认识论...只是作为心理学的一个章节而自然而然地成立...”(1969 年,第 82 页)。法学(或者更准确地说,裁决理论)被“自然化”,因为对于现实主义者来说,它作为心理学(或经济学、社会学等)的一个章节而自然而然地成立。此外,它之所以这样做,基本上是出于奎因的原因:因为裁决的基础性解释是失败的,这是接受现实主义者著名观点的结果,即法律是不确定的。

当然,这种替代自然主义的论证似乎只对那些致力于法律的理性确定性的“形式主义”裁决理论起作用。但是,一些人反对说,“没有当代分析法理学家是形式主义者”(科尔曼 1998 年,第 284 页),甚至有人声称“形式主义者”与法律的理性确定性并无关系(保尔森 2001 年,第 78 页)。这两种反对意见似乎是错误的:例如,罗纳德·德沃金(Ronald Dworkin)正是致力于法律的理性确定性,与替代论证所涉及的意义完全一致。法律现实主义批评的目标同样致力于法律的理性确定性(埃切门迪 2021 年);事实上,如果不是这样,就无法理解现实主义者的行为。替代自然主义者可能认为,在法律理由能够令人满意地预测法律结果的范围内(即那些可以实施基础主义计划的案例),没有理由要求“自然化”裁决理论。人们可能再次担心是否有一个有趣或富有成果的规范故事可以讲述(而不仅仅是平庸的描述性社会学),但对于与奎因的类比来说,只要还存在一些实质性的案例领域,基础主义计划无法实施,替代的论证仍然成立。

当然,真正的困难不在于这些历史观点,而在于是否因为理性确定性无法实现而需要替换裁决规范理论的项目是否合理。就像奎因主义的情况一样,替代自然主义者必须坚持认为,没有理性确定性,裁决规范理论就是平庸的,只是描述性社会学的简单练习。替代自然主义的批评者对此结论提出异议,尽管更多是通过肯定而非论证的方式(Coleman 1998,第 285 页注 44)。然而,如果考虑中的反对意见是正确的,那么一种规范理论,它指明了反基础主义者所承认的事实,即基于法律理由的类别可以为多个(但不是任意的)司法决定提供合理性,这种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值得拥有的。可以说,这样的理论可能足以抵御基于法律不确定性的裁决政治合法性的挑战,但它是否为我们希望从理论中获得的法官提供规范指导?一种理论告诉法官,他们可以(基于法律理由的类别)在 X 理论上为原告做出决定,或者在 Y 理论上为被告做出决定(但不能在 Z 理论上为原告或被告做出决定!),这真的能为我们希望获得的法官提供有价值的规范指导吗?替代自然主义者的回答是否定的:最好拥有一个描述性的输入和输出解释,可以预测司法行为,而不是一个不确定的规范理论。当然,这种回应使替代自然主义者容易受到对不同类型的理论化的成果或贫瘠性的相互矛盾的直觉的影响。

对于奎因的类比还有其他限制(Leiter 2001a,第 284-285 页;Greenberg 2011 对类比的其他方面提出异议,而 Leiter 2011 则回应了 Greenberg 的一些反对意见)。首先,美国法律现实主义者最终假定了一个关于合法性概念的理论,以构建他们对法律不确定性的论证(Leiter 2001a,第 292-293 页);因此,尽管他们可能认为唯一有成果的裁决解释是描述性和经验性的,而不是规范性和概念性的,但他们自己需要一个不是-至少在迄今为止考虑的论证中-经验性或自然化的法律概念。正如一位替代自然主义的批评者指出:“作为一个概念问题,自然主义者致力于合法性的存在……因此,自然主义者与其他每个法律分析哲学家处于同一船上”(Coleman 2001,第 214 页)。换言之,与自然化认识论的类比必须局限于裁决理论,而不是整个法学。当然,替代自然主义者仍然可以根据前一节(“替代自然主义 I:反对概念分析”)中提到的经验性理由来辩护所需的合法性概念。但就目前而言,与奎因对基础主义认识论的攻击的类比并不意味着彻底放弃传统的概念分析。

第二个与奎因的不同也很重要。法律现实主义立场的关键(至少对于大多数现实主义者来说)是非法律原因(例如公平判断或商业规范的考虑)解释了决策。当然,它们通过证明来解释决策,尽管不一定通过证明唯一的结果(即非法律原因本身可能也会合理化其他决策)。现在,非法律原因的描述性故事显然不会成为对裁决理论进行非心理主义自然化的一部分:以原因(甚至非法律原因)为基础对决策进行因果解释确实需要认真对待原因作为原因的规范力量。奎因或安德希尔·摩尔的行为主义在这里并不适用,但这肯定是更可取的:行为主义作为实证社会科学的基础失败了,而采用心理学范畴的社会科学理论却蓬勃发展。此外,如果非法律原因本身是不确定的,即它们不能证明唯一的结果,那么对决策的任何因果解释都必须超越原因,以确定导致决策的心理社会事实(例如个性、阶级、性别、社会化等)。这种对裁决理论的“自然化”可能对奎因的担忧来说不够简朴,但它仍然是一个可识别的试图将法官的行为纳入(社会)科学框架的努力。

4. 规范自然主义

像传统的认识论者一样,规范自然主义者的目标是通过制定规范来调节我们的认识实践,以管理我们应该如何获取和权衡证据,并最终形成信念。然而,与非自然主义者不同,规范自然主义者认为认识规范不能仅仅从舒适的椅子上充分表述:规范理论必须与科学理论连续。但是,如果这不仅仅是崩溃为替代自然主义,那么在规范情况下,M-自然主义信条意味着什么呢?考虑 Goldman 的提议:“认识论假设认知操作应该在工具性上进行评估:在选择认知程序时,应该选择那些能产生最佳结果的程序”(1978 年,第 520 页)。规范自然主义者认为哲学家不能从舒适的椅子上进行认识论,是因为事实上什么规范能够服务于我们的认识或认知目标(例如,形成真实的信念)是一种事后的、经验性的问题。Goldman 强调了这个一般观点的一个特别重要的例子:

[A] 在智力问题上的建议,就像在其他问题上一样,应该考虑到行动者的能力。推荐认知者无法遵循的程序或推荐认知者无法达到的结果是没有意义的。正如在伦理领域一样,“应该”意味着“能够”。传统认识论经常忽视这个原则。认识论规则似乎经常是针对“理想”的认知者而制定的,而不是针对具有有限信息处理资源的人类。认识论 [作为一种规范自然主义的类型] 希望认真履行其规范作用。它不想提供仅仅是无用的建议,人类无法遵循。这意味着它必须考虑到人类认知系统的能力和限制,这需要关注描述性心理学。(1978 年,第 510 页)

因此,规范自然主义者认为规范认识论必须在(至少)两个意义上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保持连续性:(i)我们需要知道事实上哪些认识规范会导致我们形成真实的信念;(ii)作为(i)的一个特例,我们需要确定实际可用于像我们这样的生物的认识规范。这排除了某些(非自然主义的)认识规范,这些规范要求认知者超越他们所知的信念形成实践(Goldman 1978,第 512-513 页)。简而言之,规范自然主义者强调认识论规范理论的工具性特征,然后认为评估工具性主张的唯一方法是经验性的-看看哪种手段真正实现了什么目标。而这个任务永远不能从舒适的椅子上事先追求。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规范自然主义者并没有完全放弃概念分析-相反。例如,正是 Goldman 提供的“知识”和“证明”的概念分析要求他求助于经验心理学来填充认识规范的实际内容。与奎因主义计划不同,自然化只在规范主义者的应用认识论中发挥作用。许多哲学家可能认为是“纯粹”的认识论-给出对知识的解释-仍然是一种先验的企业,尽管这是一种需要后验调查才能应用的概念(如“可靠性”和“因果关系”)。

在法理学中,规范自然主义者也将理论问题视为工具性的。迄今为止,证据法的哲学基础在这个视角下受到了最多的关注(Allen&Leiter 2001; Broughton&Leiter 2021)。我们想问,正如戈德曼所说:“哪些 [社会] 实践与错误和无知相比对知识有相对有利的影响?”(1999 年,第 5 页)。规范自然主义在这方面是真理主义的(借用戈德曼的术语):它关注的是知识的产生,即(部分)真实信念(戈德曼 1999 年,第 79-100 页)。因此,规范自然主义者的目标是通过制定规范来调节我们的认识实践,以产生知识。在个体认识论的情况下,这意味着规范个体如何获取和权衡证据,以及最终形成信念的规范;在社会认识论的情况下,这意味着规范灌输信念的社会机制和实践。而证据法则则是后者的一个典型案例:因为这些法则构建了审判陪审团就有争议的事实问题形成信念的认识过程。因此,证据法则是规范自然主义者研究的一个自然候选对象。我们可以问任何特定的法则:它是否增加了陪审团就有争议的事实问题形成真实信念的可能性?(当然,并不是每个法则都有意促进真理的发现,因为一些证据法则,例如《联邦证据规则》(FRE)407-411,旨在实现各种政策目标,如减少事故和避免诉讼。) 这当然意味着提出一个基本上是经验性问题:根据实际情况,给定的证据包含或排除规则是否增加了事实查明者根据他们实际情况而言对争议事实的知识的可能性(即,是否最大化了真理价值)?当然,许多规则在表面上要求一种真理价值分析,但在实践中则需要一种非常不同的分析方法。例如,FRE 404 在表面上在大多数情况下排除了性格证据,但实际上,404(b)中的例外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这一规则。因此,虽然似乎我们应该问排除性格证据是否最大化了真理价值,但真正的问题是是否接纳它会。对于传闻规则也可以说同样的话。虽然在表面上,传闻原则是一条排除性规则,但实际上它是一条接纳性规则:律师真正需要知道的是如何在众多例外情况下将传闻证据提交并接纳(FRE 802)。因此,相关的真理价值问题涉及传闻被接纳的依据的真理价值凭证,而不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排除传闻的真理价值原因。(实际上,这些问题已经成为许多证据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比之下,在裁决理论中,规范自然主义者希望确定裁决的规范,以帮助法官实现裁决目标。这些规范必须再次满足两个自然主义的约束条件:首先,作为经验事实,它们必须是实现目标的有效手段(“工具约束”);其次,它们必须受到与法官的性质和限制相关的经验事实的约束(“应该蕴含能力约束”)(Leiter 1998)。

Dworkin 的裁决理论(Dworkin 1986)成为规范自然主义者的常见批判目标。Dworkin 的理论大致上认为,法官应该以与解释先前制度历史的某个重要部分并作为政治道德问题的最佳理由相一致的方式来判决案件。规范自然主义者能成为 Dworkin 主义者吗?

(1)工具性约束:自然主义者根据实现相关目标的实际效果来评估规范建议。那么,在裁决中,什么是相关目标呢?一个候选目标无疑是:我们希望给法官提供能够使他们达到公正或正义结果的规范建议。因此,自然主义者的问题变成了:哪个规范建议在真正帮助实际法官实现公正和公平方面最有效?至少可以说,Dworkin 的方法论是否能够有效地引导法官做出公正的事情是一个开放性问题。他的规范理论在过去四十年几乎没有对美国司法实践产生任何影响,这至少是一种证据,表明它似乎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论(更不用说一种实现公正的有效方法!)(Leiter 1998,第 102 页)。这后一点与自然主义者的第二个、更重要的反对意见有关。

(2) 应该蕴含能力约束:法官们不能做的一件事就是 Dworkin 的赫拉克勒斯法官所做的事情。这是对 Dworkin 理论的一个熟悉的抱怨,但是自然化的法学给出了一个有原则的基础。自然主义的法学家避免使用真正法官无法使用的所有规范指导;就像他在认识论中的自然化对应物一样,他“不想给予仅仅是人类 [包括法官] 无法遵循的空洞建议”(Goldman 1978,第 510 页)。Dworkin 可能给法官们提供了一个“有抱负的模型”(借用 Jules Coleman 的恰当说法),自然主义的法学家不需要争论这一点;但是笛卡尔在认识论中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抱负的模型,但这并不能使他的计划在自然主义者看来更加充分或相关。(如果我们能够从某些“清晰而明确”的观念出发,并从中建立所有的知识,那将是有吸引力的。)自然主义者希望对像我们这样的生物有效的规范建议;要求法官具有大力士般的哲学才智违反了这一约束。自然主义者得出结论,抱负不是规范建议的合适目标,首要任务是提供有效的手段来达到目的。

5. 实质自然主义

实质自然主义始于这样一个观念,即只存在自然的事物,即自然科学所描述的事物。(物理主义,作为 S-自然主义的一种更严格形式,认为只有物理事物存在。)这种本体论上的 S-自然主义可能会,但不一定要,与语义上的 S-自然主义相一致,即适当的哲学分析必须表明任何概念都可以接受经验研究。

S-自然主义在至少三个法哲学传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斯堪的纳维亚法律现实主义者(如阿尔夫·罗斯和卡尔·奥利夫克罗纳),他们的简朴本体论自然主义与道德反实在论相结合,塑造了他们对法律概念的独特看法;(2)法律实证主义者,对于他们来说,S-自然主义可以是一个重要的动机,有时也确实是如此;(3)一种现代自然法理论的辩护者(如大卫·布林克、迈克尔·穆尔和尼科斯·斯塔夫罗普洛斯),他们援引与克里普克和普特南相关的指涉因果理论,以用实质性自然主义术语解释一些法律谓词。

5.1 斯堪的纳维亚法律现实主义

斯堪的纳维亚法律现实主义在法哲学的其他主要传统中显得与众不同,因为它明确将自然主义,尤其是 S-自然主义,置于中心舞台。也许最引人注目的例子是卡尔·奥利夫克罗纳在《法律作为事实》第二版前言中所说的,他在书中的目标是“将被“法律”一词所涵盖的复杂现象融入时空世界”(1971 年,第 vii 页)。但是 S-自然主义在阿尔夫·罗斯的《论法律与正义》(1959 年,第 67 页;另见斯帕克 2009 年,第 40-42 页)中同样占据重要地位,这是斯堪的纳维亚现实主义传统中最有国际声誉的贡献。鉴于 S-自然主义对斯堪的纳维亚现实主义的核心地位,不难理解一系列熟悉的自然主义动机的哲学策略在主要的斯堪的纳维亚现实主义文本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些策略包括对法律概念的自然主义还原,以及对法律话语的非认知主义和错误论解释的重要方面。(下面将讨论一些具体例子。)

斯堪的纳维亚现实主义者的 S-自然主义在当今被视为一个知识历史博物馆的展品,而不是法哲学辩论中的一个活跃竞争者。斯堪的纳维亚现实主义之所以不再受欢迎,这并不完全令人惊讶,考虑到逻辑实证主义和类似的乌普萨拉学派哲学对斯堪的纳维亚主要现实主义者的哲学观点和方法的强烈影响(Bjarup 1999 年,第 774 页;另见 Sandin 1962 年,第 496 页)。尽管许多人仍然广泛同情斯堪的纳维亚现实主义者的自然主义、反形而上学倾向和道德反实在论,但他们对这些学说的具体版本在一般情况下并没有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不管怎样,斯堪的纳维亚人的长期受欢迎度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归因于一个更为偶然的原因:哈特(1959 年)的影响。在对罗斯的《法律与正义》的一篇有影响力的评论中,哈特著名地攻击了罗斯法哲学的一个核心支柱,即他对法律有效性概念的严格自然主义分析。罗斯(1962 年)在他对哈特的《法律概念》的评论中回应道,哈特误解了他,而他们的观点,如果正确理解,其实并不相去甚远。

为了理解罗斯提出的并且哈特认为令人反感的是什么,最好从《论法律与正义》的开篇开始。在那里,罗斯区分了两种语言意义:表达性和代表性。根据罗斯的观点,所有的语言表达,口头或书面,都具有表达性意义(即表达某种东西);但只有一些具有代表性意义,即代表世界上的事态。在这里,罗斯将“我父亲已经去世”这样的话语与“哎呀!”和“关上门”这样的话语进行对比,前者具有表达性和代表性意义,而后者只具有表达性意义。罗斯将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话语称为“断言”。没有代表性意义的话语,他称之为“感叹”或“指令”——如果它们不打算对他人产生影响(如自发地喊“哎呀!”),则称为前者;如果打算对他人产生影响(如“关上门”),则称为后者(1959 年,第 6-8 页)。

罗斯认为法律规则,如法定规定,是指令。他解释说,这些规则并不意味着要代表事态,而是要影响行为。简而言之,如果制定了一个法律规则,规定某种行为“应受惩罚”或“导致责任”,这并不是为了描述法院本来会做什么,而是为了指导法院的行为(至少间接地,也是为了指导私人个体的行为)(1959 年,第 8-9 页)。

那么,“出现在法律教科书中”的法律言辞又如何呢?这些是陈述还是指令?罗斯告诉我们,在表面上,这些书中的语言往往与实际法规中的语言相似甚至相同:例如,一位教义作家可能会说某种行为“导致责任”或“应受惩罚”。但是,罗斯说,我们不应被这种表面上的相似性所误导:“教科书中的命题,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意图描述而非规定”(1959 年,第 9 页)。因此,在这种程度上,它们必须是陈述,而不是指令——具体而言,罗斯声称,它们是关于什么是有效法律的陈述。

那么,什么是有效法律的意思呢?实际上,罗斯告诉我们,这意味着预测法院的行为和思维。除了细节之外,说“X 是有效法律”实际上是说(1)法官将按照 X 行事,以及(2)在这样做时,他们将感到自己有义务这样做。因此,关于什么是有效法律的主张是关于纯粹自然事实的陈述:关于法官行为和心理的事实(1959 年,第 42 页,第 73-74 页,第 75 页)。

Hart-Ross 对话围绕着这种分析的优点展开;Hart 本人认为这种分析完全不足。最重要的是,Hart 认为,“即使在普通公民或律师的嘴里,‘这是英国法律的有效规则’是对 [英国] 法官将会做什么、说什么和/或感受什么的预测,但在一个不从事预测自己或他人行为或感受的法官口中,这不能是它的意义。”相反,这是对“有关规则作为满足某些被接受的一般准则的规则被承认为系统的一部分和作为行为的法律标准”的“承认行为”(1959 年,第 165 页)。Hart 认为,根本上,Ross 对法律有效性概念的分析失败,因为“‘法律有效’的正常核心用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内部规范性陈述”(1959 年,第 167 页)。

后来,在他对 Hart 的《法律概念》的评论中,Ross 声称 Hart 误解了他。他回应说,在他对“有效法律”的分析中,他特别关注的是“法学教义研究中的法律概念,我们在欧洲习惯称之为法学科学”,如果这一点得到充分理解,就会明显看出他与 Hart 之间的许多表面上的分歧是虚幻的(1962 年,第 1190 页)。实际上,Ross 说,他一直在分析 Hart 会归类为“外部”的法律陈述。Ross 将混淆至少部分归因于将丹麦短语“gældende ret”翻译为“有效法律”,承认结果在英语用法中听起来“奇怪”,并且顺便建议“现行法律”或“有效法律”可能更好地捕捉到他的意思。(有关翻译问题的进一步讨论,请参见 Eng 2011 年。)

一些后来的作者重新审视哈特-罗斯辩论的问题,对罗斯声称被误解表示广泛同情。(参见帕塔罗 2009 年,第 545-546 页;恩格 2011 年;霍尔特曼 2014 年,第 166 页注 4。)然而,作为知识史的一部分,哈特的批评产生了影响。然而,近年来对斯堪的纳维亚法律现实主义的兴趣有所增加,这可能部分归因于法哲学中对自然主义的广泛兴趣的复兴。这不仅限于严格的历史或解释性工作,还包括挖掘斯堪的纳维亚现实主义者的著作,以寻找可能有助于推进当代法哲学的哲学策略或见解,或者提供有益的理性重建他们的思想。(参见,例如,霍尔特曼 2014 年;斯帕克 2014 年,第 10 章。)

斯堪的纳维亚现实主义者可能与一些当代感兴趣的话题相关,例如以表达主义和/或非认知主义的方式理解法律语言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凯文·托的研究,最近对法律(或“元法律”)表达主义产生了一些兴趣,即将法律陈述视为独特(也许是意愿性的)心理状态的表达。(参见托 2005 年;托 2011 年;埃切门迪 2016 年。)当代法律表达主义者可能将斯堪的纳维亚现实主义者视为某种智力前辈,因为非认知主义思想在他们的法律语言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

众所周知,斯堪的纳维亚现实主义者是伦理非认知主义者。(Bjarup 1999,第 775 页;Ross 1959,第 313 页;Spaak 2009,第 42-44、52-55、64 页。)原则上,这并不需要采用表达主义或非认知主义对法律陈述的解释,但正如 Ross 和 Olivecrona 所理解的那样,他们确实将法律话语的实质部分理解为这种模式。确实,Ross 将关于“有效法律”的陈述分析为自然主义事实的断言,因此是认知的。但正如前面讨论的那样,Ross 认为一些法律言论是非认知的指令。这最明显地包括法规的规定。但 Ross 还认为法学家的学说著作通常是认知断言有效法律和非认知指令的混合体,后者实际上是旨在影响司法行为的建议(1959,第 46-49 页)。Ross 提出这个观点,并不仅仅是在陈述一个平庸的观点,即学说写作经常夹杂着明显规范性的主张,关于法院应该如何判决案件。他的观点比这更微妙;简洁地说,Ross 的观察是,学说作家有时候确实(有时候有意)通过发表既可以被解释为直接预测/描述性主张的陈述来影响法官。因此,事实证明,Ross 对法律话语中认知(或表征/描述性)和非认知(或指令/规定性)元素的混合有着相当细致入微的理解。

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话,非认知主义的观念在奥利夫克罗纳成熟的法哲学中发挥了更加引人注目的作用,尤其是在《法律作为事实》第二版中所阐述的。对于将法律权利的讨论归结为关于自然主义事实的主张的努力不满意,奥利夫克罗纳最终得出结论,普遍使用的“权利”一词并不表示任何东西,也没有语义参照(1971 年,183-184 页)。首先,他认为,关于法律权利的陈述具有指示功能,尽管它们也可以间接地传达有关实际(自然主义)事实的信息。最终,奥利夫克罗纳将这种分析扩展到了法律语言的整体,得出结论:“法律语言不是一种描述性语言。它是一种指示性、有影响力的语言,作为社会控制的工具”(1971 年,253 页)。为了消除对奥利夫克罗纳对这一观点的理解程度的疑虑,他进一步观察到,在他的观点中,“公民、政府、议会、法律、权利、义务、婚姻、选举、税收、公司和公主都属于‘缺乏语义参照’的类别”(1971 年,255 页)。因此,奥利夫克罗纳在作为自然主义者所接受的事实世界中,法律语言所谓“关于”的许多“事物”都没有位置。然而,与那些在某个思维和言论领域接受非认知主义的哲学家经常发生的情况一样,奥利夫克罗纳同样坚持认为法律语言和观念确实在现实中有一席之地。因此,他致力于描述法律语言在社会中的功能,并最终得出结论:“法律语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社会控制的工具”,“用于维持和平,以及在战场上送人上刑”(1971 年,254 页)。 就目前对法律思想和言论的表达主义和/或非认知主义解释的兴趣而言,因此,斯堪的纳维亚现实主义可能为进一步发展这些思想提供有趣的知识历史参考点(以及可能的实质性启发)。

5.2 法律实证主义

至少在当代的英美法哲学中,“法律实证主义”通常被用作以下大致观点的简称:“法律的存在和内容取决于社会事实而不是其优点”(格林 2009 年)。在上述指定意义上,自然主义与法律实证主义之间的关系有些复杂,因为一些但并非所有的法律实证主义者都是自然主义者,而且很少有人像斯堪的纳维亚现实主义者那样公开展示他们的自然主义立场。然而,简言之,自然主义可以并且有时会起到激发法律实证主义的作用,但并非必须如此。

自然主义如何在激发法律实证主义中发挥作用?正如经常被提到的那样,实证主义关于法律与社会事实之间关系的核心主张实际上是一种将法律归约为社会事实的主张,而“社会事实”在这里暗含地或明确地限定为心理学和社会学事实,进一步意味着将法律归约为自然主义事实的主张。为什么这对持有自然主义承诺的人来说具有吸引力是很清楚的,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法律“置于”自然主义事实和实体的领域中。(类比一下,考虑一下为什么 S-自然主义者会被吸引到人类思维的存在和内容仅取决于人类大脑事实的想法。)因此,法律实证主义和 S-自然主义之间的亲和性并不令人意外。(参见 Kar 2006,第 931 页;Leiter 2018,第 19-20 页。)

然而,要确定 S-自然主义在法律实证主义传统中对主要哲学家的实际影响程度则稍显困难。至少可以提出一个有力的观点,即哈特对 S-自然主义足够感兴趣,以至于他认为将法律置于世俗事实的领域是法律实证主义的一个优势。(参见 Hart 1961,第 11-12 页,83-84 页,186 页;Raz 1998,第 4-5 页;Toh 2005,第 83-85 页。)即便如此,法律实证主义不必且并非总是受到 S-自然主义或任何形式的自然主义的激励,也并非所有法律实证主义者在任何有趣的意义上都是自然主义者。例如,Raz 似乎不是任何类型的自然主义者。(参见 Raz 1988,第 6 页。)当然,更广泛的观点是,一个人不必是自然主义者,也可以认为某些特定现象(例如法律)仅取决于自然主义事实。

因此,过度夸大或过度概括自然主义与法律实证主义之间的关系是不明智的。然而,我们可以自信地说,法律实证主义与对 S-自然主义的背景承诺是相容的。鉴于 S-自然主义在启蒙后文化和思想的总体背景框架中仍然具有持续影响力(或至少对 S-自然主义有情感亲和力),这一点非常重要。(参见 Leiter 2018 年,第 19 页。)

5.3 S-自然主义、法律和因果参照理论

正如与逻辑实证主义或多或少相关的语义学说对于斯堪的纳维亚现实主义的 S-自然主义至关重要一样,大卫·布林克(David Brink)、迈克尔·摩尔(Michael Moore)和尼科斯·斯塔夫罗普洛斯(Nicos Stavropoulos)等作家的最新 S-自然主义受到了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和索尔·克里普克(Saul Kripke)发起的“新”或“因果”参照理论在语义学上的革命的影响。这些后者的学说尚未成为博物馆的展品,因此派生的法理学论题仍然是非常活跃的辩论议题。斯塔夫罗普洛斯对法理学作家所依据的核心语义观念进行了如下解释:

克里普基和普特南都批评了他们所称之为传统的指称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表达式指称与说话者关联的描述相符的事物。相关描述...捕捉到了指称对象的必要属性,这些属性可以先验地知道,就像知道一个单身汉是一个未婚男子的情况一样。克里普基和普特南认为这是不正确的,因为表达式指称的是在只能将表达式与模糊或错误的描述关联的说话者嘴中相同的对象。事实上,不仅是个别说话者,整个社群对相关对象的真实属性也可能存在错误。...克里普基和普特南所提出的重要观点是指称是依赖于对象的。"亚里士多德" 或 "水" 所指的对象并不是由关联的描述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一个事实,即名字使用或术语使用的实践所指向的对象。(1996 年,第 8 页)

因此,如果按照旧观点,“意义”(与之关联的描述)决定了表达式的指称,那么根据新理论,指称决定了意义。"水" 指的是我们在 "术语使用实践" 开始时用 "水" 这个名字命名的任何物质。恰好,那个物质具有独特的微观结构:它是 H20。因此,"水" 指的是 H20 的物质,这也是这个术语的意思:H20 的物质。

像 Brink、Moore 和 Stavropoulos 这样的作家提出,当理解法规中表达的表达式的含义——特别是某些法规中涉及的道德概念(如“平等”)的含义——以相同的方式理解时,就可以得出所有规则都具有确定的适用性的结论:事实要么符合规则中关键术语的含义的范围,要么不符合。规则的含义决定了其适用性,但含义是由法规中术语的真实指称所确定的。当然,为了成为 S-自然主义的一个版本,这个主张必须是真实指称本身可以在自然主义框架内认知的事物。因此,例如,法律概念(以及其中嵌入的道德概念)所指出的情况的法律和道德特征必须与自然事实相同(或随附于其上):就像关于水的财产身份的必要的后验陈述一样,关于法律和道德事实也有这样的陈述。例如,也许“道德正确”的属性就是与“最大化人类福祉”属性完全相同,而后者可以用纯粹的心理和生理术语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行动 X 是否道德正确只是一个关于行动 X 是否实际上会最大化相关类型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的科学问题。(大多数自然主义道德实在论都基于功利主义的版本,正是因为在功利主义框架中很容易看出道德属性的自然基础是什么。Moore(1992b)的道德实在论的一个奇特特征是它与一种义务道德理论相结合,然而在一个所谓的自然主义道德实在论框架内。)显然,关键的主张是道德事实应该被认同为(或被视为随附于)某些类型的自然事实。 当然,许多哲学家对这个主张是否能够成立持怀疑态度。

这种较新的自然主义在几个不同层面上存在问题,尽管所有问题都可以追溯到对新的指称理论的依赖。首先,有一些熟悉的理由让人怀疑新的指称理论是否正确,这些理由在此不再重复(参见,例如,Evans 1973,Blackburn 1988)。然而,即使承认新理论的正确性,在法律案例中它如何帮助并不明显。毕竟,新理论似乎总是对一类有限的表达式最有说服力:专有名词和自然种类术语。这个原因与新理论所需的隐含本质主义有关:除非指称对象具有本质特征,就像“水”具有独特且本质的分子构成一样,否则它们无法确定含义。但是,“正当程序”或“平等保护”的本质是什么?还有,法律规则中出现的许多人工制品术语(如“合同”、“车辆”或“担保权益”)的“本质”是什么?不出所料,像布林克和摩尔这样的自然主义者也是道德实在主义者,并试图解释人工制品术语的选择,不是“自然种类”,而是“功能种类”(Moore 1992a,第 207-208 页)。

当然,即使新的指称理论对某些术语(如自然种类术语)的意义给出了正确的解释,这仍然不能证明它在法律解释目的上给出了正确的解释(参见 Munzer 1985)。假设立法机关禁止在离海岸 100 英里范围内捕杀“鱼”,明确意图(正如立法历史所揭示的)是保护鲸鱼,但并未意识到“鱼”是一个不包括鲸鱼在内的自然种类术语。新的指称理论告诉我们,法规保护鲈鱼但不保护鲸鱼,然而,如果法院将法规解释为同时保护鲸鱼,那么法院并没有犯错。事实上,人们可能认为相反的情况是真实的:法院不保护鲸鱼将违背立法机关的意愿,从而间接违背人民的意愿。这个例子表明,正确的法律解释理论不仅仅是哲学语义学的问题:关于政治合法性的问题——关于法院行使强制权力的合理条件——必须纳入法律解释理论,并且这些考虑甚至可能超越语义学的考虑。

Bibliography

  • Allen, Ronald J. and Brian Leiter (2001). “Naturalized Epistemology and the Law of Evidence,” Virginia Law Review, 87: 1491–1550.

  • Bix, Brian (ed.) (1998). Analyzing Law: New Essays in Legal Theor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 Bjarup, Jes (1999). “Scandinavian Legal Realism,” in C.B. Gray (ed.), The Philosophy of Law: An Encyclopedia, New York: Garland.

  • Blackburn, Thomas (1988). “The Elusiveness of Reference,” Midwest Studies in Philosophy, 12: 179–194.

  • Brink, David O. (1988). “Legal Theory, Legal Interpretation, and Judicial Review,” Philosophy & Public Affairs, 17: 105–148.

  • ––– (1989). Moral Realism and the Foundations of Eth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2001). “Legal Interpretation, Objectivity, and Morality,” in B. Leiter (ed.), Objectivity in Law and Moral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Broughton, Gabriel and Brian Leiter (2021). “The Naturalized Epistemology Approach to Evidence,” in C. Dalhman, A. Stein & G. Tuzet (eds.),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Evidence Law,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Coleman, Jules L (1998). “Second Thoughts and Other First Impressions,” in Bix (1998).

  • ––– (2001). The Practice of Principl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 Cummins, Robert (1999). “Reflection on Reflective Equilibrium,” in M. DePaul & W. Ramsey (eds.), Rethinking Intuition: The Psychology of Intuition and Its Role in Philosophical Inquiry, Lanham, Md.: Rownman & Littlefield.

  • Dworkin, Ronald (1986). Law’s Empir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Eng, Svein (2011). “Lost in the System or Lost in Translation? The Exchanges Between Hart and Ross,” Ratio Juris, 24: 194–246.

  • Etchemendy, Matthew X. (2016). “New Directions in Legal Expressivism,” Legal Theory, 22: 1–21.

  • ––– (2021). “Legal Realism and Legal Reality,” Tennessee Law Review (forthcoming).

  • Evans, Gareth (1973). “The Causal Theory of Names,” reprinted in The Varieties of Referenc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2.

  • Farrell, Ian (2006). “H.L.A. Hart and the Methodology of Jurisprudence,” Texas Law Review, 84: 983–1011.

  • Gibbard, Allan (1990). Wise Choices, Apt Feelings: A Theory of Normative Judgmen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Goldman, Alvin I. (1978). “Epistemics: The Regulative Theory of Cognition,” Journal of Philosophy, 75: 509–523.

  • ––– (1986) Epistemology and Cognit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 (1994). “Naturalistic Epistemology and Reliabilism,” Midwest Studies in Philosophy, 19: 301–320.

  • ––– (1999). Knowledge in a Social Worl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Green, Leslie (2009). “Legal Positivism,”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Fall 2009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URL = <Legal Positivism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Fall 2009 Edition)>

  • Greenberg, Mark (2011). “Naturalism in Epistemology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w, Parts I and II,” Law and Philosophy, 30: 419–476

  • Harman, Gilbert (1994). “Doubts About Conceptual Analysis,” in M. Michael & J. O’Leary-Hawthorne (eds.), Philosophy in Mind, Dordrecht: Kluwer.

  • Hart, H.L.A. (1959). “Scandinavian Realism,” reprinted in Essays in Jurisprudence and Philosoph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3.

  • ––– (1961). The Concept of Law, Oxford: Clarendon Press.

  • Hintikka, Jaakko (1999). “The Emperor’s New Intuitions,” Journal of Philosophy, 96: 127–147.

  • Holtermann, Jakob v. H. (2014). “Naturalizing Alf Ross’s Legal Positivism: A Philosophical Reconstruction,” Revus, 24: 165–186.

  • Jackson, Frank (1998). From Metaphysics to Ethics: A Defence of Conceptual Analysi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 Kar, Robin Bradley (2006). “The Deep Structure of Law and Morality,” Texas Law Review, 84: 877–942.

  • Kim, Jaegwon (1988). “What is ‘Naturalized’ Epistemology?”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2: 381–405.

  • Kitcher, Philip (1992). “The Naturalists Return,” Philosophical Review, 101: 53–114.

  • Kornblith, Hilary (ed.) (1994a) Naturalizing Epistemology, 2nd edition,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 ––– (1994b) “Introduction: What is Naturalistic Epistemology?” in Kornblith (1994a).

  • Langlinais, Alex and Brian Leiter (2016). “The Methodology of Legal Philosophy,” in H. Cappellen et al.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hilosophical Methodolog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Laurence, Stephen and Eric Margolis (1999). “Concepts and Cognitive Science,” in E. Margolis & S. Laurence (eds.), Concepts: Core Readings,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 Leiter, Brian (1997). “Rethinking Legal Realism: Toward a Naturalized Jurisprudence,” Texas Law Review, 76: 267–315. Reprinted in Leiter (2007).

  • ––– (1998). “Naturalism and Naturalized Jurisprudence,” in Bix (1998).

  • ––– (2001a). “Legal Realism and Legal Positivism Reconsidered,” Ethics, 111: 278–301. Reprinted in Leiter (2007).

  • ––– (2001b). “Legal Realism, Hard Positivism, and the Limits of Conceptual Analysis,” in J.L. Coleman (ed.), The Postscript: Essays on Hart’s Postscript to The Concept of Law, Oxford: Clarendon Press. Reprinted in Leiter (2007).

  • ––– (2007). Naturalizing Jurisprudence: Essays on American Legal Realism and Naturalism in Legal Philosoph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2011). “Naturalized Jurisprudence and American Legal Realism Revisited,” Law and Philosophy, 30: 499–516.

  • ––– (2018). “Legal Positivism About the Artifact Law: A Retrospective Assessment,” in L. Burazin, K. Himma & C. Roversi (eds.), Law as an Artifac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Llewellyn, Karl (1930). The Bramble Bush, New York: Oceana.

  • Moore, Underhill and Charles Callahan (1943). “Law and Learning Theory: A Study in Legal Control,” Yale Law Journal, 53: 1–136.

  • Moore, Michael S. (1985). “A Natural Law Theory of Interpretation,” Southern California Law Review, 58: 277–398.

  • ––– (1992a). “Law as a Functional Kind,” in R. George (ed.), Natural Law Theory: Contemporary Essay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 ––– (1992b). “Moral Reality Revisited,” Michigan Law Review, 90: 2424–2533.

  • Munzer, Stephen R. (1985). “Realistic Limits on Realist Interpretation,” Southern California Law Review, 58: 459–475.

  • Olivecrona, Karl (1971). Law as Fact (2nd Edition), London: Stevens & Sons.

  • Pattaro, Enrico (2009). “From Hägerström to Ross and Hart,” Ratio Juris, 22: 532–548.

  • Paulson, Stanley (2001). Review of Bix (1998), Philosophical Books, 42: 76–80.

  • Perry, Stephen R. (1987). “Judicial Obligation, Precedent, and the Common Law,” Oxford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7: 215–257.

  • Powe, Jr., Lucas A. (2000). The Warren Court and American Politic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Pritchett, C. Herman (1948). The Roosevelt Court: A Study in Judicial Politics and Values, 1937–1947, New York: Macmillan Co.

  • Quine, W.V.O. (1951). “Two Dogmas of Empiricism,” reprinted in From a Logical Point of View,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 ––– (1969). “Epistemology Naturalized,” in Ontological Relativity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Railton, Peter (1986). “Moral Realism,” Philosophical Review, 95: 163–205.

  • ––– (1990). “Naturalism and Prescriptivity,” in E.F. Paul, et al. (eds), Foundations of Mor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Oxford: Blackwell.

  • Raz, Joseph (1985). “Authority, Law and Morality,” The Monist, 68: 295–324.

  • ––– (1998). “Two Views of the Nature of the Theory of Law: A Partial Comparison,” reprinted in Jules Coleman (ed.), Hart’s Postscrip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 Ross, Alf (1959). On Law and Justic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 (1962). Review of Hart (1961), Yale Law Journal, 71: 1185–1190.

  • ––– (2020). On Law and Justice, Jakob v. H. Holtermann (ed.), Uta Bindreiter (tra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Sandin, Robert T. (1962). “The Founding of the Uppsala Schoo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23: 496–512.

  • Segal, Jeffrey A. & Harold J. Spaeth (1993). The Supreme Court and the Attitudinal Model,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Spaak, Torben (2009). “Naturalism in American and Scandinavian Realism: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M. Dahlberg (ed.), De Lege. Uppsala-Minnesota Colloquium: Law, Culture and Values, Uppsala: Lustus Forlag.

  • ––– (2014).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Karl Olivecrona’s Legal Philosophy, Cham: Springer.

  • Stavropoulos, Nicos (1996). Objectivity in Law, Oxford: Clarendon Press.

  • Stich, Stephen P (1994). “Could Man Be an Irrational Animal?” in Kornblith (1994a).

  • Talbott, William J. & Alvin I. Goldman (1998). “Games Lawyers Play: Legal Discovery and Social Epistemology,” Legal Theory, 4: 93–163.

  • Toh, Kevin (2005). “Hart’s Expressivism and His Benthamite Project,” Legal Theory, 11: 75–123.

  • ––– (2011). “Legal Judgments as Plural Acceptances of Norms,” in L. Green & B. Leiter (eds.), Oxford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Law (Volume 1),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Waluchow, W.J. (1994). Inclusive Legal Positivis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Academic Tools

Other Internet Resources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with suggestions.]

atheism and agnosticism | epistemology: naturalism in | ethics: natural law tradition | naturalism | nature of law: legal positivism

Copyright © 2021 by Brian Leiter <bleiter@uchicago.edu> Matthew X. Etchemendy <metchemendy@velaw.com>

最后更新于

Logo

道长哲学研讨会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