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利纽克斯问题 Molyneux’s problem (Marjolein Degenaar and Gert-Jan Lokhorst)

首次发表于 2005 年 6 月 30 日;实质性修订于 2021 年 11 月 23 日。

1688 年 7 月 7 日,爱尔兰科学家和政治家威廉·莫利纽克斯(1656-1698)致信约翰·洛克,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在启蒙时代以及至今引起了哲学家和其他科学家的极大兴趣。简而言之,莫利纽克斯提出的问题是,一个生来失明并通过触摸学会区分和命名球体和立方体的人,在恢复视力后,是否能够仅凭视觉来区分和命名这些物体。


1. 莫利纽克斯问题的表述

从他的著作和讲座中可以明显看出,莫利纽克斯对光学和视觉心理学非常感兴趣。在某种程度上,这只是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普遍态度:光学是当时吸引许多领先科学家注意的一个课题。然而,他的兴趣也有更个人的背景,因为他的妻子在他们结婚的第一年失去了视力。他提出这个问题并将其发送给洛克的直接原因可以在洛克的《人类理解论》法文摘录中找到,该摘录于 1688 年在《普遍和历史图书馆》中出版。在这个摘录中,洛克区分了我们通过一种感官获得的观念和我们通过多种感官获得的观念。他认为,缺乏某种感官的人永远无法获得与之相关的观念。例如,一个盲人永远无法对颜色有任何概念。在我们能够通过多种感官的组合获得的观念中,洛克将空间、静止、运动和形状列为其中之一。莫利纽克斯的问题与最后一个观念有关。莫利纽克斯可能受到了洛克对天生盲人的观念以及通过视觉和触觉获得的观念的阐述的启发。此外,他还是洛克的极大崇拜者。(尽管我们之前提到莫利纽克斯可能受到伊本·图费尔十二世纪的哲学小说《海伊·伊本·亚克丹》的启发,该小说刚刚以拉丁文(1671 年)和英文(1674 年)出版,并对洛克也有影响,但似乎没有迹象表明莫利纽克斯读过伊本·图费尔的作品。)[1]

1688 年 7 月 7 日星期六,威廉·莫利纽克斯写信给约翰·洛克,首次提出了他关于天生盲人的问题:

都柏林,7 月 7 日,88 年

提出给《论理解的哲学论文》作者的一个问题

一个生来失明的人,手中拿着一个球和一个立方体,大小相近,被告知哪个叫做球,哪个叫做立方体,以便通过触摸来轻松区分它们;然后将它们都拿走,放在桌子上,假设他的视力恢复了;在他触摸它们之前,他能否通过视觉知道哪个是球,哪个是立方体?或者在他伸手触摸之前,他能否通过视觉知道他是否能够触及它们,即使它们离他远了 20 或 1000 英尺?

如果那位博学而聪明的《前述论文》作者认为这个问题值得他考虑和回答,他可以随时将其指向一个非常尊敬他的人,并且

他谦卑的仆人 威廉·莫利纽克斯 都柏林奥蒙德高门,爱尔兰

由于原因未知,洛克从未回复这封信。然而,几年后,两人开始友好通信后,莫利纽克斯重新提出了他的问题。这次他取得了成功。在他于 1693 年 3 月 2 日的信中,莫利纽克斯以稍微改变的形式向洛克提出了他的问题,并询问洛克是否可以在他的论文中找到一些关于它的内容。这次洛克兴奋地回应道:“你巧妙的问题值得向世界公开。”在他的论文第二版(1694 年版)中,洛克将莫利纽克斯的问题纳入了他的作品中,从而使更多人能够了解它:

假设一个人生来是盲人,现在已经成年,并通过触摸学会区分一个金属立方体和一个几乎相同大小的金属球,以至于能够在触摸它们之前告诉哪个是立方体,哪个是球体。然后假设将立方体和球体放在桌子上,让这个盲人恢复视力。请问,在他触摸它们之前,他能否通过视觉区分并告诉哪个是球体,哪个是立方体。

在这个表述中,莫利纽克斯的问题引起了许多哲学家和其他学者的关注,如伯克利、莱布尼兹、伏尔泰、狄德罗、拉·梅特里、赫尔姆霍兹和威廉·詹姆斯。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2. 莫利纽克斯问题的十八世纪哲学讨论

起初,哲学家们认为一个天生失明的人能够获得视力是不可能的。他们将莫利纽克斯问题视为一种思想实验,只能通过推理来处理。提出的论点通常涉及视觉和触觉感觉之间的关系,或者涉及物体形状的视觉和触觉概念之间的关系。

所有这些哲学家都假设物体的视觉和触觉感觉彼此不同,但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没有达成一致。柏克利等人认为这种关系是任意的,仅基于经验。李和辛格等人认为这种关系是必然的,可以直接感知,而莫利纽克斯和洛克等人认为这种关系是必然的,通过经验学习得到。关于物体的视觉和触觉概念之间的关系,意见也不一致。一些哲学家辩护说,一个球体的视觉和触觉概念彼此不同,只能通过经验或理性来联系(里德支持后一种观点)。其他人认为,一个球体的视觉和触觉概念实际上是相同的,或者有一些共同之处,可以直接观察到(布利埃和哈奇森)或通过理性推断(莱布尼兹)。

调查不同立场与对莫利纽克斯问题的回答之间的相关性,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像莫利纽克斯、洛克和伯克利这样的经验主义者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更理性主义的哲学家,如辛格、李和莱布尼茨给出了肯定的答案。由于莫利纽克斯的问题被不同方式解释,没有统一的解决方案。一些哲学家认为,天生失明的人必须直接回答,而其他人认为他应该能够利用他的记忆和理性,并且他应该有权利围绕物体四处走动以查看所有的面。一些哲学家认为,问题暗示了这个人应该事先被告知他将被呈现一个球体和立方体,而其他人认为他不应该提供这些信息。

3. 第一个实验数据

当英国外科医生和解剖学家威廉·切塞尔登(1688-1752)发表了一篇关于先天性失明者在摘除白内障后所看到的内容的解释(1728 年),对莫利纽克斯问题的讨论就有了新的转折。这篇发表引导哲学家们不再将莫利纽克斯问题视为一个简单的思想实验,而是视为一个可以通过实验来回答的问题。

在他的解释中,切塞尔登指出,当这个男孩——最近被确认为丹尼尔·多林斯——第一次能够看见时,他不知道事物的形状,也无法辨认出不同形状或大小的事物。一些哲学家认为切塞尔登的观察结果是明确无误的,并且证实了一个盲人恢复视力后无法区分物体并且必须学会看的假设。这些哲学家中的大多数,比如伏尔泰、坎珀和年长的康迪亚克,都是伯克利视觉理论的拥护者,该理论预测了类似的结果。

然而,其他人,比如拉·梅特里和狄德罗,认为切塞尔登的解释在其含义上完全模棱两可。他们指出,男孩可能无法做出有效的知觉判断,是因为他的眼睛没有正常功能。他们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他的眼睛长时间没有使用,或者没有足够的时间从手术中恢复过来。他们指出,切塞尔登可能询问了男孩一些引导性的问题。一些哲学家还认为调查结果取决于患者的智力。

那些以这种方式批评切塞尔登的解释的人(其中大多数是法国哲学家)提出了如何避免上述问题的建议。他们建议应该仔细为患者准备手术和询问,应该给他的眼睛恢复的时间,并且应该让他有机会在黑暗中锻炼眼睛。而且,应该避免问引导性问题。

一些哲学家对切塞尔登所进行的手术更加激进地进行了批评。例如,梅里安注意到,切塞尔登的观察,就像所有被提取了白内障的盲人的观察一样,存在困难,因为白内障并不会导致完全失明,而完全失明是无法治愈的。然而,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莫利纽克斯问题无法通过实验解决,因为可以认为接受白内障手术的患者与解决问题直接相关。在接受手术之前,他们无法感知形状,而提出莫利纽克斯问题时的关键问题是能否区分和命名形状。这是许多哲学家所持的观点。

4. 十九世纪的经验主义方法

大约在 1800 年,发生了几个事件,这些事件使得我们可以称之为莫利纽克斯问题历史上的一个新时期。有关接受白内障手术的患者的新解释被发表,并对这个问题带来了新的启示。而切塞尔登只注意到他的患者在更或多或少自然的情况下观察到的情况,后来的眼科医生进行了实验,以确定他们的患者是否能够看到形状、大小、距离等。一些人,如弗朗茨和南尼利,对莫利纽克斯问题本身特别感兴趣,并进行了使用规定的球体和立方体进行的实验。一些报告与切塞尔登的观察一致,而其他报告则与之相矛盾。然而,由于术前和术后的情况差异很大,这些案例很难进行比较。正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莫利纽克斯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案范围得到了扩展。

此外,专家们在讨论莫利纽克斯问题时,也开始考虑到关于新生动物和婴儿视力的观察。在该领域进行研究的一些人,如亚当·斯密和约翰内斯·穆勒,认为幼年动物的视力可以与被使其看见的人进行比较。某些动物在出生后就能看到远处的物体,这表明莫利纽克斯的问题可以肯定地回答。这成为了对伯克利的视觉理论的有力反驳。其他人,如托马斯·布朗,认为婴儿的视觉行为可以与经过手术使其恢复视力的盲人进行比较。他们相信在这两种情况下,视觉都是需要学习的,因此莫利纽克斯的问题必须是否定地回答。

Wheatstone 的发现,即通过视觉感知空间的第三维度是直接的,被用作肯定回答莫利纽克斯问题的理由。这一发现也被认为是对伯克利的视觉理论的反驳。

关于那些因白内障手术而恢复视力的患者、幼年动物和婴儿的视力的数据被用作关于空间感知是先天还是后天习得的问题的证据。尽管莫利纽克斯的问题在这场辩论中经常被讨论,但对于正确的解决方案仍然没有达成一致。

5. 现代方法

在二十世纪的过程中,对莫利纽克斯问题的主要兴趣是历史性的。处理著名哲学家的传记和评论家们分析了他们对此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莫利纽克斯问题也经常出现在教科书和心理学、眼科学、神经生理学等一般历史的教材中(还出现在数学、建筑、文学、艺术和体育等不同学科的出版物中)。一些作者写了简短而不完整的问题历史。Degenaar(1996)对莫利纽克斯问题的讨论历史进行了全面的调查。Riskin(2002)将莫利纽克斯问题描述在启蒙运动的更广泛背景下。

哲学家、心理学家和其他科学家也尝试通过使用旧的和新的替代方法来解决莫利纽克斯问题。例如,他们利用了各种恢复早期失明的解释/理论。正如预料的那样,这些解释/理论像十八和十九世纪的前辈一样具有问题和无定论。

莫利纽克斯问题也已经通过比临床研究更易于实验控制的方法来解决,即通过在黑暗中饲养动物。视觉剥夺实验表明,在视觉系统发育过程中,与光模式呈现有一定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剥夺引起的变化可以逆转。然而,如果暴露于光线的时间过长,正常视觉机制的发育将变得极其困难,甚至不可能。尽管剥夺实验的结果与解决莫利纽克斯问题无关——莫利纽克斯假设他的盲人有一个良好的视觉系统,而剥夺动物的视觉系统是异常的——但它们已被用作洛克立场的证据。

解决莫利纽克斯问题的另一种方法涉及使用感觉替代设备,这些设备是在肢体活动或阅读的背景下开发的(摩根,1977 年)。学习如何使用感觉替代系统被认为是对莫利纽克斯问题的一个很好的近似,因为这种系统将通常由一种感觉模式处理的信息呈现给另一种感觉,通常是听觉或触觉,使用对用户来说是新颖的编码形式。感觉替代系统的实验表明,被试需要一些时间来学会区分和识别物体,这被解释为对莫利纽克斯和洛克立场的确认。一些研究人员强调了感觉辅助并不严格意义上是一种新的感觉模式,并且学会使用这些设备只是对莫利纽克斯问题的近似,因为它涉及到类似问题的提出。

另一种莫利纽克斯问题的变体是由埃文斯(1985)提出的。他想知道是否可以通过电刺激先天性失明患者的视觉皮层,使患者体验到一个由光闪烁(磷光)形成的正方形或圆形图案。这个问题已经进行了实验研究,但结果并没有给出莫利纽克斯问题的最终答案(有关讨论,请参见 Jacomuzzi、Kobau 和 Bruno 2003)。

最近,加拉格尔(2005 年,第 7 章)认为现代发展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表明洛克对莫利纽克斯问题的反应是正确的,但原因却是错误的。

在过去的十年中,已经进行了一种或多或少直接的尝试来经验性地回答莫利纽克斯问题。莫利纽克斯问题能够首次提出的一个原因是缺乏在先天性失明后获得视力的人类受试者。据估计,在过去的 1000 年中只发现了不到 20 例这样的情况(Valvo 1971)。在西方国家,可治愈的先天性失明病例的绝大多数在婴儿期被发现并尽早接受治疗。然而,在发展中国家,许多先天性失明的儿童通常由于医疗服务不足而未接受治疗,尽管他们的病情是可以治愈的。2003 年,帕万·辛哈在印度设立了一个项目,其中治疗了五名患者,年龄从 8 岁到 17 岁,几乎立即使他们从完全先天性失明恢复到完全视力。这为经验性地回答莫利纽克斯问题提供了机会。根据这项研究,得出了莫利纽克斯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否定的结论。尽管在恢复视力后,受试者能够通过视觉有效地区分物体,就像他们仅通过触觉所能做到的那样,但他们无法建立起使用两种不同感觉感知到的物体之间的联系。触觉到视觉测试的结果几乎与受试者猜测的结果一样。然而,这种跨模态映射在几天内迅速发展(Held 等,2011)。

一种有成果的趋势是将莫利纽克斯问题视为一系列子问题 [3],或者生成莫利纽克斯问题的不同版本或变体(例如 Glenney,2013 和 Matthen 和 Cohen,2020)。

对于莫利纽克斯问题的讨论,费雷蒂和格伦尼(2021)做出了宝贵的贡献,这是一本包含一首诗和二十篇论文的集合,探讨了莫利纽克斯问题对心灵哲学、感知和感官所带来的长期问题。它从跨学科的角度考虑了这个问题,研究了它的前史以及宗教和残疾的观点。这些论文围绕着五个批评进行安排:(1)莫利纽克斯从其他来源借用了这个问题;(2)鼓励对盲人的偏见,一种被称为眼球主义的社会失败;(3)缺乏具体性,导致对什么可能算作令人满意的答案产生歧义;(4)粗糙的概括掩盖了视觉和触觉的基本复杂性;(5)虽然可能被设计成可进行实验测试,但却无法实际进行测试(费雷蒂和格伦尼,2021 年,第 2 页)。

6. 结论

莫利纽克斯问题所涉及的问题的历史表明,这个问题并不像莫利纽克斯本人所认为的那样容易回答。相反,没有比莫利纽克斯在 1688 年提出的问题更引发思考的感知哲学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莫利纽克斯的问题是哲学史上提出的最富有成果的思维实验之一,至今仍然像莫利纽克斯首次提出它三个多世纪以前那样引人入胜。

Bibliography

  • Cassirer, E., 1955, The Philosophy of the Enlightenment (Chapter 3: Psychology and Epistemology), Boston: Beacon Press.

  • Cheselden, W., 1728, “An Account of some Observations made by a young Gentleman, who was born blind, or lost his Sight so early, that he had no Remembrance of ever having seen, and was couch’d between 13 and 14 Years of Age”,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402: 447–450.

  • Degenaar, M.J.L., 1996, Molyneux’s Problem: Three Centuries of Discussion on the Perception of Forms,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 Degenaar, M.J.L., and G.J.C. Lokhorst, 2010, “The Molyneux Problem”, in Savonius-Wroth, S.J., Schuurman, P., Walmsley, J. (eds.) The Continuum Companion to Locke, 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 2010, pp. 179–183.

  • Diderot, D., 1749, Lettre sur les aveugles, à l’usage de ceux qui voient, edition critique par Robert Niklaus, Genève: Librairie Droz, 1951.

  • Evans, G., 1985, “Molyneux’s Question”, in Gareth Evans: Collected Papers, A. Phillips (e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 Ferretti, G., and Glenney, B. (eds.), 2021, Molyneux’s Question and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Abing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 Gallagher, S., 2005, How the Body Shapes the Min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 Glenney, B., 2013, “Philosophical Problems, Cluster Concepts and the Many Lives of Molyneux’s Question”, Biology & Philosophy, 28(3): 541–558.

  • Held, R., and Y. Ostrovsky, B. Degelder, T. Gandhi, S. Ganesh, U. Mathur, and P. Sinha, 2011, “The newly sighted fail to match seen with felt”, Nature Neuroscience, 14: 551–553.

  • Ibn Tufail, 1671, Philosophus autodidactus, sive, Epistola Abi Jaafar ebn Tophail de Hai ebn Yokdhan,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E. Pococke, Oxford: H. Hall.

  • –––, 1674, An Account of the Oriental Philosophy, shewing the wisdom of some renowned men of the East, and particularly, the profound wisdom of Hai Ebn Yokdan, translated by G. Keith, London.

  • –––, 1708,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 Reason, Exhibited in the Life of Hai ebn Yokdhan, translated by S. Ockley, London: E. Powell.

  • Jacomuzzi, A.C., and P. Kobau, and N. Bruno, 2003, “Molyneux’s question redux”, Phenomenolog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 2: 255–280.

  • Leffler, C. T., Schwartz, S.G., Peterson, E., Couser, N.L., and Salman, A-R., 2021, “The First Cataract Surgeons in the British Isles”, 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March: 1–293.

  • Leibniz, G.W., 1765, Nouveaux essais sur l’entendement humain, Amsterdam, Leipzig, Rudolf Erich Raspe. Paris, Garnier-Flammarion, 1966.

  • Locke, J., 1688, “Extrait d’un Livre Anglois qui n’est pas encore publié, intitulé Essai Philosophique concernant l’Entendement, où l’on montre quelle est l’étenduë de nos connoissances certaines, & La manière dont nous y parvenons”, Bibliothèque Universelle & Historique, 8: 49–142, Amsterdam: Chez Wolfgang, Waesberge, Boom, et Van Someren.

  • –––, 1693, Letter to William Molyneux, 28 March, in The Correspondence of John Locke (9 vols.), E.S. de Beer (e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9, vol. 4, no. 1620.

  • –––, 1690,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e Understanding, London, printed by Eliz. Holt, for Thomas Basset. Second edition 1694. Fourth edition 1700, 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P.H. Nidditch,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5.

  • Matthen, M., and Cohen, J., 2020, “Many Molyneux’s questions”, Austral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98(1): 47–63.

  • Molyneux, W., 1688, Letter to John Locke, 7 July, in The Correspondence of John Locke (9 volumes), E.S. de Beer (e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8 (Volume 3, No. 1064).

  • –––, 1693, Letter to John Locke, 2 March, in The Correspondence of John Locke (9 volsumes), E.S. de Beer (e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9 (Volume 4, No. 1609).

  • Morgan, M.J., 1977, Molyneux’s Question: Vision, Touch and the Philosophy of Percep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Riskin, J., 2002, Science in the Age of Sensibility: The Sentimental Empiricists of the French Enlightenment,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Russell, G. A., 1994, “The impact of the Philosophus Autodidactus: Pocockes, John Locke, and the Society of Friends”, in G. A. Russell (ed.), The ‘Arabick’ Interest of the Natural Philosophers in Seventeenth-Century England, Leiden: Brill, pp. 224–265.

  • Senden, M. Von., 1932, Raum- und Gestaltauffassung bei operierten Blindgeborenen, Leipzig: Barth. Translated by P. Heath: Space and Sight: The Perception of Space and Shape in the Congenitally Blind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London, Methuen, 1960.

  • Simms, J.G., 1982, William Molyneux of Dublin: A Life of the Seventeenth-Century Political Writer & Scientist, Blackrock: Irish Academic Press. Edited by P.H. Kelly.

  • Valvo, A., 1971, Sight Restoration after Long-term Blindness: The Problems and Behavior Patterns of Visual Rehabilitation, New York: American Foundation for the Blind.

Academic Tools

Other Internet Resources

Berkeley, George | Condillac, Étienne Bonnot de | Diderot, Denis | Helmholtz, Hermann von | James, William | Leibniz, Gottfried Wilhelm | Locke, John | perception: the problem of | Reid, Thomas | Smith, Adam: mor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 thought experiments | Voltaire

Copyright © 2021 by Marjolein Degenaar <marjoleindegenaar@gmail.com> Gert-Jan Lokhorst

最后更新于

Logo

道长哲学研讨会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