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哲学:元哲学基础 meta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Susana Nuccetelli)

首次发表于 2013 年 7 月 2 日;实质性修订于 2021 年 9 月 21 日

拉丁美洲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早期对其本质和意义进行反思 - 实际上,对其质量和存在的可能性进行反思。这种反思的结果是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实质性的辩论,这些问题不仅对拉丁美洲哲学感兴趣,而且对元哲学一般也感兴趣。因为它们涉及可能被视为哲学的各种知识探究方式。本文评估了这些辩论。


1. 前提

拉丁美洲哲学的本质首次引起哲学思想家们的关注是在 19 世纪初,当时该地区开始独立于西班牙成为独立国家。但是,随着当代学术哲学在下一个世纪的诞生,它获得了更大的意义,最终在 20 世纪下半叶成为拉丁美洲哲学的中心舞台,至今仍然如此。对主流哲学观念的不满常常激发对拉丁美洲哲学本质的探究,涉及到一系列关于其存在、独创性、真实性、重要性以及在文化和社会中的作用的子问题。寻找答案导致对哲学的反思,作为一种实践和学术学科。因此,许多拉丁美洲哲学家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拉丁美洲哲学以及元哲学(如 Williamson 2007, p. ix 所理解的)上。有些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许多从事这种元哲学探究的人对是否存在一种可以被称为“拉丁美洲”的哲学持怀疑态度。其他人则重新解释了对拉丁美洲哲学的旧有简化观念,将其归因于某种有限的社会政治角色。但正如下文所讨论的,还有第三组哲学家,他们对拉丁美洲哲学的本质和质量的看法既不怀疑也不简化。

1.1 两种哲学类型

学术哲学,或者西方自由哲学,直到 20 世纪上半叶才在拉丁美洲兴起。最初,该地区的主导哲学范式是斯科拉哲学。这种中世纪风格的哲学在殖民时期盛行,大致从 16 世纪初到 19 世纪初。拉丁美洲斯科拉哲学主要局限于复述古典和中世纪欧洲哲学家的教义,直到 18 世纪才受到挑战,当时启蒙思想的理论和现代哲学的兴起开始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美洲殖民地得到了了解。

与这些哲学发展平行的是,从 16 世纪到现在,拉丁美洲一直存在一种非学术类型的哲学。它包括以散文形式表达的哲学立场,这是一种由政治和宗教领袖、科学家和文学界人士等培养出来的混合体文体。对哲学与文学、宗教和政治的交叉感兴趣的非学术哲学思想家对拉丁美洲的知识史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可以预料到的是,学术哲学和非学术哲学之间的界线并不总是清晰的。虽然墨西哥作家和外交家奥克塔维奥·帕斯(1914-1998)的《孤独的迷宫》[1] 等作品明显属于后者,乌拉圭哲学家卡洛斯·瓦斯·费雷拉(1872-1958)的《活逻辑》则属于前者,但还有许多边界案例。以拉斯卡斯主义为例:这一学说最早由多明我会修士和神学家巴托洛梅·德·拉斯卡斯(西班牙出生,1474-1566)在殖民时期发展起来,至今仍对秘鲁的古斯塔沃·古铁雷斯和其他当代解放神学家的工作产生影响。它主张一种完善主义的罗马天主教伦理观,即应该提倡使人类更加人性化的生活方式——这一论点与拉斯卡斯在 1552 年为美洲土著人辩护(即他们的人格)的立场一致。由于拉斯卡斯主义具有哲学基础和影响,但是是业余哲学家的产物,因此它成为学术哲学和非学术哲学之间的一个典型边界案例。

1.2 起源

拉丁美洲的哲学始于何时?对于这个问题的任何回答都将部分取决于是否询问学术或非学术哲学的起源。有共识认为,在殖民时期存在某种形式的学术哲学,主要与教学有关。这个早期时期的一个成功作品是墨西哥人安东尼奥·鲁比奥(1548-1615)的教科书《墨西哥逻辑》,当时在墨西哥甚至在西班牙广泛使用。但直到 20 世纪初,哲学才获得了当代学术维度,包括标准的机构表现形式。

拉丁美洲哲学起源相关的一个有趣的元哲学问题是,前哥伦比亚文化的哲学思想是否也属于非学术传统。毋庸置疑,前哥伦比亚思想的展开方式似乎与我们当前对哲学工作的形式、内容或方法的标准完全不同。但是,遵守这些标准并不是作品被视为哲学的必要条件。毕竟,毕达哥拉斯和其他前苏格拉底学派的作品在这些方面都是非正统的,但被认为是哲学的。当代的例子也不难找到。维特根斯坦立即浮现在脑海中。许多拉丁美洲哲学家现在准备同意秘鲁的弗朗西斯科·米罗·克萨达的观点,即“从广义上讲,哲学在拉丁美洲一直存在。玛雅人和印加人的思想,如果不滥用这些术语,可以被认为具有哲学性质……”(1978 年,第 75 页,我翻译)。一些专家提供了关于阿兹特克人哲学思想存在的文本证据,并进行了分析。例如,西班牙修士伯纳迪诺·德·萨哈古恩(1499-1590)和当代哲学家墨西哥的米格尔·莱昂·波蒂亚(1963 年)和美国的詹姆斯·马菲(2009 年,2014 年)。

Nuccetelli (2011)认为,前哥伦比亚时期具有哲学意义的作品是拉丁美洲非学术类型的原始哲学的一部分。 Gracia(2008)将拉丁美洲哲学理解为民族哲学(稍后详述),也可以将前哥伦比亚时期的哲学作品纳入该学科。但是,Gracia(尤其是在他的 2010 年著作中)推迟对玛雅民间宇宙观(Popol Vuh)之类的作品是否算作拉丁美洲哲学的立场,直到适当的历史研究能够提供更稳定和广泛接受的答案,关于什么属于该民族哲学,什么不属于。

2. 什么是拉丁美洲哲学?

如上所述,在当代拉丁美洲哲学中,有关元哲学的激烈辩论是常见的,并且被参与者们公认为是元哲学辩论。秘鲁人奥古斯托·萨拉萨尔·邦迪(1925-1974)认为这些辩论属于“哲学的哲学”(1968 年,第 13 页)。他还将争议的问题分为三类,即描述性问题,规范性问题或身份问题(1968 年,第 11 页),这种分类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适用。唯一的例外是,今天,关于哲学是否“原创的,真实的或特殊的”等问题并不严格是描述性的。因为这些谓词既具有描述性又具有评价性,因此类似于现在被认为是厚道德谓词的其他谓词,如“残酷”,“忠诚”等。

2.1 一些主要的描述性问题

在这些辩论中,最主要的纯描述性问题是拉丁美洲是否存在哲学作为一种实践或学科。当肯定回答这个问题时,一个相关的问题是它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有共识认为,哲学的实践 sin más(就是说,为了自身而存在,独立于非哲学的利益)是二十世纪初的现象。但是,从更广义上理解,它可以追溯到殖民时期。因此,有些人认为拉丁美洲哲学是一个当代现象(例如,Miró Quesada 1974,第 75 页),而其他人将其追溯到 16 世纪(例如,Gracia et al. 1995,第 462 页;Hurtado 2007,第 47 页)。然而,这种分歧只是表面上的,因为正如 Francisco Romero 所指出的,人们可以承认(广义的)哲学的殖民起源,同时注意到“当时关于创造力甚至重新思考自己的思想和教义的教育问题的优先性”(1941,第 12 页,另见他的 1943,第 127 页)。

关于拉丁美洲(学术)哲学的存在的描述性问题可以通过将其分解为关于以下每个主张的真实性的更小的问题来加以澄清:

  1. 拉丁美洲存在着作为一种与科学、神学、文学、政治和教育相独立的实践或学科的哲学。

  2. 在该地区存在着稳定的哲学传统和社群,这种传统和社群通常在西方哲学的主要中心地区也能找到。

  3. 哲学已经根据当前的西方标准获得了专业和机构化的地位(即在教育系统、学会、协会、期刊、出版社等方面得到了适当的代表)。

2.1.1 哲学的自主性和“正常性”

自 20 世纪初以来,对于主张(I)(Alberini 1927; Romero 1943; Miró Quesada 1978; Moulines 2010)有着强烈的支持。但批评者对于之前的时期更加谨慎,指出在殖民时期,拉丁美洲哲学并不独立于教育。在 19 世纪,正如拉丁美洲实证主义者的作品中明显可见的那样,哲学关注与政治和社会利益密切相关。事实上,直到 20 世纪 10 年代左右,对于这三个主张都存在怀疑的空间。在 20 世纪 10 年代到 40 年代之间,一代被称为“创始人”的哲学家努力将拉丁美洲的哲学发展为学术界内的一门自主学科,拥有常规的专业组织和机构。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哲学才成为他们大学中的一种实践,类似于当时主要的西方学术中心的同行所做的。自独立战争和随之而来的国家组织(大约 1810 年至 1898 年)以来,哲学开始为了自身的目的而被研究。此外,它成为了在更广泛社区中得到认可的专业活动。通过所有这些发展,创始人的努力在确立哲学的“正常性”(成熟)方面取得了成果。下一代哲学家努力使这些变革稳定下来。阿根廷的爱德华多·拉博西(1930-2005)观察到,与欧洲相比,拉丁美洲哲学的发展相对较快,因为虽然拉丁美洲遵循欧洲模式,但直到 19 世纪,欧洲本身才获得了自己的哲学“正常性”(1994 年,第 36 页)。

无论如何,到了 1940 年代,不仅(I)而且(III)似乎都是真实的,正如 Rabossi 在 1994 年生动叙述的 Alejandro Korn(1860-1936)和其他阿根廷创始人在创建布宜诺斯艾利斯国立大学哲学与文学学院时所面临的变迁所暗示的那样。

2.1.2 新怀疑主义者

然而,根据当前的观点,我们可以称之为“新怀疑主义”,主张(II)是错误的:拉丁美洲哲学仍然缺乏内外对话,这种对话是发展稳定的哲学传统和社群所必需的。Ezcurdia(2003)、García-Ramírez(2011)、Hurtado(2006、2007)、Pereda(2006)和 Rabossi(1994、2008)都是新怀疑主义者,他们致力于否认(II)的某个版本,理由是拉丁美洲哲学面临着一些人所称的“隐形”问题。拉丁美洲哲学是隐形的,因为它存在这些问题。

  • 拉丁美洲哲学家之间缺乏定期的哲学对话,存在内部对话问题(IDP):

  • 拉丁美洲哲学家与西方同行之间缺乏定期的哲学对话,存在外部对话问题(EDP):

新的怀疑论者大多默认存在一个 IDP,很少努力提供可靠的证据来支持这一点。而且,当有证据可用时,往往很难进行测试。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外是 Pereda 2006 年的研究,指出在拉丁美洲人对《伊比利亚美洲哲学百科全书》(一部多卷参考书,第一卷于 1987 年出版)的众多贡献中,对拉丁美洲出版物的引用不足。其他提供的证据是个别案例,通常是通过对会议、学会等地观察到的 IDP 普遍发生进行描述。这些叙述通常将拉丁美洲哲学家描述为不愿参与研究和讨论自己传统的知识分子,他们认为这些传统无趣、质量低劣或剥夺权益。例如,采用恩里克·杜塞尔(Enrique Dussel)1998 年的中心/边缘区别,拉博西(Rabossi)(2008 年,第 102 页及后文;参见他的 1994 年著作)告诉我们,拉丁美洲哲学家是一个“边缘哲学家”,自我形象是一个“guacho”(俚语,意为“孤儿”,甚至是“流浪儿”)。这个“guacho”不仅不承认自己的“哲学父母”,而且根本不想了解他们:“他不考虑他们,不阅读他们,甚至对批评他们的缺陷或局限性也不感兴趣;对他来说,他自己的哲学过去根本不存在”(2008 年,第 103 页,我翻译)。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哲学过去并与地区同行对话,拉丁美洲哲学家既没有哲学传统,也没有真正的哲学社群。赫塔多(Hurtado)(2006 年,第 206 页及后文;2007 年,第 24 页及后文)提出了一个相关的观点,他认为 IDP 是墨西哥哲学的问题,进而也是拉丁美洲哲学的问题,因为许多从业者都遵循了“现代化模式”。“在这个模式中,许多令人不悦的特点之一是其追随者倾向于组成小团体,并花费大部分时间试图学习一些进口的哲学,只引用外国哲学家而不太关注地区同行。采用这种模式的人继续研究最新的现代传统,不加批判地取代以前的传统。在拉丁美洲哲学中,“每个现代化运动都迷失在即将到来的运动中”(Hurtado 2006, p. 206),既没有传统,也没有稳定的对话社群。Hurtado 感叹道:“但是外国哲学家,即使是来我们国家发表演讲的人,在他们的工作中很少引用我们。因此,没有真正的对话…”(Hurtado 2006, p. 205)。对于 Hurtado 来说,除了 IDP 之外,拉丁美洲哲学还面临着 EDP 的问题。在这两个问题中,IDP 是“核心”问题,因此 EDP 似乎取决于 IDP(参见 García-Ramírez 2011,并与 Ezcurdia 2003 进行比较)。无论如何,在这种观点下,拉丁美洲哲学家将继续面临 IDP,“除非我们在自己之间创建一个真正的批判性对话,并同时不断进行过去对话的记忆”(2006, p. 210)。在那之前,主张(II)是错误的。”

但是新怀疑论者确信,IDP 和 EDP 这两个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并且总是提供了一系列关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然而,在这种“修复手册”中存在相当大的未被承认的重叠,这表明新怀疑论者未能在拉丁美洲哲学中建立起他们之间的内部哲学对话,而他们正是将这种缺失视为一个问题。如果这种人身攻击是有力的,那么新怀疑论者对主张(II)的挑战也不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这个论点指责新怀疑论本身似乎也遭受了拉丁美洲哲学中的那个缺陷,即新怀疑论者不仅没有与其他拉丁美洲哲学家建立对话,甚至没有承认他们在讨论的主题上的作品。虽然一些新怀疑论者确实提到了一些这样的参考文献(例如,García-Ramírez 2011),但这些参考文献仅限于那些也是新怀疑论者的作品。但并不是所有的拉丁美洲哲学家都面临 IDP,因为正如我们将在下面看到的,有大量的文本证据表明这里关注的元哲学问题已经引发了激烈的对话和可辨识的怀疑论和反怀疑论传统。因此,主张(II)——即该地区存在稳定的哲学传统和社群,这种传统和社群在西方哲学的主要中心常见——尚未被证明是错误的。

2.2 一些主要的规范问题

对于是否存在或可能存在一种原创的、真实的、特殊的或以其他方式与众不同的拉丁美洲哲学的规范问题的答案构成了一个广泛的哲学光谱,其中在一个极端是所谓的“强普遍主义”,在另一个极端是“强独特主义”,而在中间是“中庸之道理论”。

2.2.1 普遍主义 vs. 个别主义

强烈的普遍主义是一种观点,认为所有哲学理论、方法和主题都具有普遍性的重要性,而不是相对于地区、个人、群体或文化。它与强烈的个别主义相冲突,后者认为所有哲学理论、方法和主题代表了某个地区、个人、群体或文化的观点。拉丁美洲哲学中普遍主义的当代代表有很多,并且具有不同的哲学取向(关于经典普遍主义的概述,请参见 Salazar Bondy 1968 年,第 45 页以下)。阿根廷的 Pablo Navarro 在他断言“拉丁美洲的法律哲学与美国、德国、英国或瑞典的法律研究没有显著区别”时,似乎是在指普遍主义(2009 年,第 439 页)[2]。Gracia 2000 年和 Montemayor 2011 年将具有科学思维的哲学家与支持普遍主义联系起来。也许这种联系是基于这些哲学家之前对科学客观性的承诺以及他们的论点,即科学是哲学的模型。

要找到普遍主义的经典代表,我们不需要去看阿根廷 Risieri Frondizi(1910-1983)的作品,他通过将普遍主义与原始主义相结合,得出了怀疑论的结论,即在 20 世纪 40 年代末,只有很小一部分拉丁美洲的哲学值得被认为是真正的哲学。但正如他的同胞 José Ingenieros(1887-1925)早些时候指出的那样,“一个真正的哲学家”的工作不需要(实际上我们可以说,“不能”)都是原创的(Ingenieros 1914 年,第 7 页)。此外,原创性不仅是一个程度的问题,而且术语“原创”本身就是模棱两可的。它已经被用来表示一些含义,比如

  • 具有创造性、新颖性和土生土长性(Ingenieros 1914)。

  • 具有创造性和非模仿性(Cannabrava 1949; Frondizi 1949)。

  • 是一种“在某种程度上对思想或方法做出贡献的哲学产品,与之前的作品相比具有足够的独创性和内容上的差异。在这个意义上,一种原创的哲学通过其具有认可价值的新概念构建来进行识别”(Salazar Bondy168,第 100 页,我的翻译)。

  • 拉丁美洲的传统起源(Hurtado 2007)。

撇开 Hurtado 对该术语更独特的理解以及 Ingenieros 过于宽容将其视为“土著”的理解,我们有:

元哲学基础是指它在创造性、非模仿性或与先前作品相比的新颖程度上对哲学做出一定程度的贡献。

2.2.2 原创性问题

现在我们将考虑两个立场,Frondizi 1949 和 Pereda 2000,它们都坚持认为拉丁美洲学术哲学在上述意义上不够原创。Frondizi 对这个论题的承诺是明确的:他得出结论,根据证据,拉丁美洲“作为哲学”的只有 10%是原创的。由于非学术哲学家的作品被排除在这些证据之外,结果拉丁美洲哲学缺乏重要的历史、理论、方法和创造性从业者的数量。Nuccetelli 2003 通过辩称,与拉丁美洲的学术哲学家相比,非学术哲学家提供了更原创的哲学立场来回应这种怀疑的观点。此外,在世界其他地方,那些不是出于哲学本身而从事哲学的非学术人士的贡献通常被视为哲学,正如休谟、边沁、密尔、圣西门、马克思等人的作品所示。如果这是正确的,那么 Frondizi 的标准就太苛刻了。此外,Gracia(2003)指出,在其他民族哲学中(稍后详述),原创性并不被视为拥有哲学的必要条件。

Pereda 的最近作品还表明他认为拉丁美洲哲学面临着一个原创性问题,这是他声称该地区的哲学是“看不见的”(即遭受上述 IDP 和 EDP 的困扰)的一个怀疑主义观点的前提。像 Frondizi 一样,Pereda 首先赞扬了拉丁美洲散文家的作品,甚至将其视为哲学必须效仿以克服其隐形问题的模范。但成为需要效仿的模范与被视为拉丁美洲哲学是完全不同的事情。由于 Pereda 还将非学术哲学定位在其他地方,结果他与 Frondizi 关于拉丁美洲哲学特征的怀疑主义结论正面冲突。这种怀疑主义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在 Pereda 的观点中,拉丁美洲哲学遭受其从业者的“傲慢推理”的困扰,这推动了“民族主义热情”(对于独特主义者)或“次级狂热”和“对新奇的渴望”(对于普遍主义者)的认识论恶习。这些恶习,最终包括傲慢推理本身,应该为拉丁美洲哲学的内部和外部隐形性负责。

现在可以证明,如果普遍主义者的这些所谓恶习得到证实,将对拉丁美洲哲学提出一个原创性挑战。毕竟,普遍主义者有许多代表来自各种不同的信仰(Gracia 和 Jaksić 1986 年,第 214 页;Miró Quesada 1978 年,第 76 页;Salazar Bondy 1968 年,第 49ff 页)。如果普遍主义者受到次级狂热和对新奇的渴望的驱使,那么他们必然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吸收最新的潮流(根据 Hurtado 2006 年对现代化模式的批评,他们已经这样做了)。由于产生在相当程度上具有原创性的作品需要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将对那些哲学家产生原创性作品的能力施加经验上的限制。

因此,看起来隐形问题与原创性问题密切相关。但尽管所有新怀疑论者都认为拉丁美洲哲学存在隐形问题,他们对原创性问题的看法却不一致。对于新怀疑论者 Maite Ezcurdia(2003 年)来说,这确实存在。在她看来,在哲学中有四种可取的原创性(即解释性、论证性、问题制造性和问题解决性),拉丁美洲哲学在解释性原创性方面表现出色,但在其他三种原创性方面却欠缺。特别是,Ezcurdia 认为,需要改进问题解决性原创性以修复 EDP,从而导致 IDP 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Eduardo García-Ramírez(2011 年,第 13 页)否认了原创性问题,但写道:“尽管有足够的原创性,大多数拉丁美洲哲学受到两种傲慢推理方式的困扰:内部可见性在某种程度上是外部的一部分,因为拉丁美洲哲学不习惯独立思考。”然而,问题是,一个不习惯独立思考的哲学如何能有足够的原创性呢?

2.2.3 真实性问题

根据独特主义者的观点,拉丁美洲哲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或者应该是——真实性,这是任何“像任何其他文化产品一样具有完整性并且没有虚假或伪装的哲学产品的特征。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例如,康德的哲学是真实的,但灵媒术是伪哲学”(Salazar Bondy 1968,第 100-101 页,我翻译)。Salazar(1968,第 101 页)和(Hurtado 2006,第 209 页)将真实性与特殊性区分开来,特殊性是拉丁美洲哲学产品的地区色彩特征。一个哲学作品可能因讨论拉丁美洲主题或者是拉丁美洲作者的作品而具有特殊性,即使它可能缺乏真实性、原创性或两者兼而有之。同时,它也可能是原创和/或真实的而不具有特殊性。由于对这些概念相互关系的全面阐述超出了我们目前的目的,让我们规定拉丁美洲哲学是

  1. 只有在具有创造性、非模仿性或新颖性的情况下才是原创的;

  2. 只有在真实或非伪造的情况下才是真实的;并且

  3. 只有在特别是拉丁美洲的情况下才是独特的。

正如 Salazar 所指出的,特征(3)是最便宜的:只要作品的主题或甚至作者与拉丁美洲相关,就可以很容易地获得这一特征。尽管如我们很快会看到的那样,独特性可能是一些独特主义者实际上所考虑的,但更常见的是他们最关心的是真实性——认为原创性将会“附加”进来。

一个早期提出发展独特的拉丁美洲哲学的建议是阿根廷人胡安·鲍蒂斯塔·阿尔贝迪(1810-1884)在他的《思想……》中提出的。这篇短篇报纸文章于 1840 年在蒙得维的亚出版,提供了关于如何开设一门高中哲学课程的建议,该课程将在人文学院教授。它建议该课程旨在“教育青年人我们社会良知中的原则”(1840 年,第 97 页,我翻译)。根据这一观点,拉丁美洲哲学应该致力于应用哲学,而不是抽象的形而上学,重点关注该地区新独立国家当今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但是,阿尔贝迪的文章也涉及到远远超出政治和外交的元哲学问题,这些领域是他的专长,他公开表示,欧洲而不是拉丁美洲应该进行理论哲学思考(1840 年,第 95 页)。这篇文章直到下个世纪才重新印刷,不太可能像一些 20 世纪 40 年代的独特主义者及其追随者所认为的那样产生影响。乌拉圭的阿图罗·阿尔道(1912-2003)是拉丁美洲哲学著名历史学家,他坚称这篇文章“在拉丁美洲产生影响是在 20 世纪 40 年代哲学创新的背景下,恰好是在它百年纪念之后的一年。它最决定性的辩护者竟然是墨西哥的大师级哲学家高斯”(1991 年,第 xxiii 页,我翻译)。阿图罗·罗伊格也将 20 世纪对阿尔贝迪的《思想》的着迷视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巧合。他写道:

Gaos 的观点和论文赋予了 Alberdi 的文本更广泛的意义 [超出了实际意义],超越了阿根廷评估该文本的“国家哲学”框架。它还赋予了它一种 Alberdi 无法想象的范围。相反,Alberdian 历史主义的具体主义最终与墨西哥的具体主义相吻合...(Roig 1981b,第 1 页,我的翻译)

要对类似特殊性的拉丁美洲哲学特征进行更当代的辩护,我们需要转向以下一些中间理论。但首先,让我们考虑拉丁美洲哲学中两个主要的极端差异主义流派,“批判理论”和“具体主义”(也被称为“批判观点”和“文化主义”;参见 Gracia 和 Jaksić 1986)。

批判理论是一个混合体,包括 20 世纪初马克思主义者的论文以及当代“解放哲学家”的观点,后者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法国结构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和其他来源的欧洲学说相结合。丰富的文本证据表明,对于批判理论家来说,拉丁美洲哲学通常缺乏独创性、真实性和/或特殊性。因此,这一观点的早期代表对此感到遗憾:

我们拉丁美洲的所有思想家都接受过欧洲学校的教育。他们的作品中没有感受到种族精神。这个大陆的知识产出缺乏其独特的特点。它没有独特的特征。拉美思想通常只是由欧洲思想的主题和元素组成的狂想曲。要证明这一点,只需要回顾印度伊比利亚智慧的最高代表的作品。(Mariátegui 1925,第 113 页,我的翻译)

同样,上世纪 40 年代的一位批判理论家认为巴西(以及拉丁美洲)哲学缺乏独创性、真实性和特殊性,因为其创作者具有“殖民心态”,这种情况将持续到拉丁美洲从帝国主义势力那里获得“完全独立-经济和文化”(Coutinho 1943,第 187-188 页)。后来,萨拉扎尔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拉美哲学从殖民时期开始就只是“上层阶级或精英统治阶层的思想,当它没有公开对外国经济和政治影响的浪潮做出回应时。在所有这些情况下,欠发达和统治是有影响力的”(1969,第 241 页)。罗伊格支持这种推理,宣称秘鲁的亚历杭德罗·德乌斯图亚(1849-1945)等创始人的作品是“奥古斯托·萨拉扎尔·邦迪如此激烈谴责的拉美思想中根除和异化的最好例证”(1976,第 251 页)。

但是,最好的情况下,将文化依赖和经济欠发达总是决定哲学在这里相关特征上的缺点是简化了的。一个主要的反例是上面提到的拉斯卡萨斯的伦理学,尽管在极度的文化和经济依赖下发展,但它是独创的、真实的和特殊的(有关更多信息,请参见 Nuccetelli 2013)。此外,批判理论还面临以下针对个人的反对意见:

  • 由于批判理论家通常属于拉丁美洲社会的上层阶级,根据她自己的观点,这些社会无法产生具有特征(1)-(3)的哲学,因此批判理论本身缺乏(1)-(3),应该被拒绝。

  • 批判理论家通常借鉴欧洲传统,如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但根据她自己的观点,借来的传统无法产生真正的拉丁美洲哲学。因此,批判理论不是真正的,应该被拒绝。

这些异议(例如,Gracia 2003 和 Hurtado 2007)以及其容易受到反例的影响,使得批判理论不可信。

然而,还有另一种可能合理的独特主义理论:元哲学基础。这一理论由墨西哥人利奥波尔多·塞亚(1912-2004)著名阐述,其主要关注点是真实性。撇开其争论真实哲学必然在某一时刻获得独创性和特殊性的观点,以下是元哲学基础的主要论证:

  1. 所有哲学作品都是真实的,因为它们无一例外地展示了它们产生的文化环境。

  2. 因此,所有拉丁美洲的哲学作品都展示了它们产生的文化环境。

  3. 因此,所有拉丁美洲的哲学作品都是真实的。

符合这个论点的是,环境主义者坚持认为,

抽象问题 [哲学问题] 必须从拉丁美洲人自身的环境中来看待。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环境中看到与这些问题最接近的内容。他将从自己的利益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而这些利益将由他的生活方式、能力和无能力来决定,总之,由他自己的环境来决定。在拉丁美洲的情况下,他对这些问题的哲学贡献将被拉丁美洲的环境所渗透。因此,当我们 [拉丁美洲人] 讨论抽象问题时,我们将把它们表述为我们自己的问题。即使存在、上帝等问题适用于每个人,但解决这些问题将从拉丁美洲的立场出发。(Zea 1948,第 226 页)

通过这种方式,元哲学基础主义者似乎已经解决了普遍主义和独特主义之间所谓的冲突。因为根据上述论证,以下主张都是相容的:

  • 存在着一个真正的拉丁美洲哲学。

  • 哲学的问题和方法是普遍的。

  • 哲学家的“环境”总是塑造他们的理论和方法。

但是,环境主义论证的正确性取决于其前提 1。这是一个非常强烈的主张,它不仅意味着(a)发现(或创造)的背景在任何哲学理论中都在一定程度上显而易见,因此所有理论在上述意义上都是特殊的,而且还意味着(b)这种背景使它们真实。然而,至少对于(a)来说是有争议的,因为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理论有什么希腊特色或康德的范畴命题有什么德国特色并不明显(参见 Nuccetelli 2003,但请参阅 Monahan 2005 进行比较)。此外,(a)可能意味着特殊性,而不是真实性。对于后者,环境主义者需要(b),而目前没有一个合理的论证。此外,正如 Gracia 2003 所论证的那样,任何试图确定何为拉丁美洲文化环境所必需和充分的人都面临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与其他文化的环境相对立。而在拉丁美洲,由于文化的多样性,追溯哲学理论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同样困难重重。

2.2.4 关于拉丁美洲哲学的还原主义

最近一些关于拉丁美洲哲学本质的讨论中,一些贡献者认为该学科的哲学探究应该聚焦于与拉丁美洲人及其在美国的后代相关的历史、社会和/或经济问题。例如,根据何塞·安东尼奥·奥罗斯科(2016)的观点,墨西哥裔美国人哲学和在美国实践的拉丁美洲哲学应该分别聚焦于发展墨西哥人和拉丁美洲人的视角。在他看来,这些学科的成功取决于它们处理“关于 [墨西哥或拉丁裔] 在美国的身份、权力和公民身份”的问题的能力,这可能对“美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奥罗斯科 2016:27)。由于这些问题属于应用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范畴,他的建议具有直接的还原主义含义,即他认为这些是墨西哥/拉丁美洲哲学在美国从业者唯一关心或应该关心的问题。但也许奥罗斯科并不是这个意思,因为那样会否定他自己对墨西哥裔美国人和拉丁美洲哲学本质的探究,这两个问题都属于元哲学。席尔瓦·格兰特(2015)的提议类似地是还原主义的。伊丽莎白·米兰·布鲁斯兰(2015)基于这个提议过于排他的理由提出了反对意见。毕竟,许多与拉丁美洲哲学相关的哲学作品并不涉及这些社会、历史和/或经济问题,它们将被排除在拉丁美洲哲学之外。对于格兰特来说,这个领域的唯一任务就是研究拉丁美洲人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努塞泰利(2018)拒绝了任何这样的提议,因为不同的理论家对拉丁美洲哲学应该关注的问题存在分歧。 此外,她认为这种元哲学简化主义会带来不良的实际后果,因为它可能会加剧美国对拉丁美洲哲学家的偏见,根据这种偏见,他们通常对其他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提出虚假或不支持的经验性主张。苏珊娜·西格尔(2014 年)建议不要加剧这种偏见,同时指出哲学问题与其他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问题是不同的。出于不同的理由,许多拉丁美洲哲学家的从业者已经注意到这种普遍的偏见的存在(例如,科瓦鲁比亚斯 2015 年,格拉西亚 2000 年,门迪埃塔 1999 年,桑切斯 2011 年和瓦尔加斯 2007 年,2010 年)。

2.3 中庸理论

中庸理论拒绝强烈的普遍主义和强烈的差异主义。如果成功,它们将避免面临这两个极端的问题,即对拉丁美洲哲学的怀疑(在强烈的普遍主义中)和没有根据的假设(在强烈的差异主义中)。在这里,我们将简要考虑三种最近的中庸立场。前两种立场认为,提供足够条件的例子来说明一部作品可以被视为拉丁美洲哲学是可能的。最后讨论的立场则进行了更有雄心的项目,提出了一组既必要又充分的条件。

2.3.1 Gracia 的拉丁美洲哲学观点

我们可以称之为“拉丁美洲哲学观点”(Gracia 的 2003 年,2008 年)是一种新维特根斯坦主义观点,认为拉丁美洲哲学(更广泛地说,西班牙裔和拉丁裔哲学)是

[T] 一个民族的哲学,因此,只要它是如此,并且民族的成员不一定共享共同特征,那么一个特定民族的哲学究竟是什么将不需要与民族之外的其他哲学或甚至民族内部的其他哲学共享任何共同特征。我认为,这是理解拉丁美洲哲学的统一的最佳方式。(Gracia 2008 年,第 140 页)

因此,作为拉丁美洲民族的哲学足以被视为拉丁美洲哲学。同时,这个观点认为,无法提供既必要又充分的条件来说明何为这种民族哲学的实例。即使在“西班牙哲学”这种民族哲学的情况下,也无法提供包含条件的必要性和充分性,尽管从国籍角度来看它似乎是可以确定的。这一结论是由于“西班牙哲学”通常包括“塞内加和阿维罗埃斯等哲学家,他们在西班牙国家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形成之前很久就已经存在,而且他们与这个国家的关系,正如我们自 16 世纪以来所了解的那样,是非常微弱的”(格拉西亚,2003 年,第 57 页)。

这种将拉丁美洲哲学视为一种民族哲学的概念受到维特根斯坦关于“家族相似性”理论的启发,该理论适用于“游戏”和“有趣”等概念。例如,游戏之间没有共同的区别特征,使其成为游戏。相反,我们称之为“游戏”的活动之间存在着类似于单个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似之处。同样,民族哲学没有明显的特性,但有许多特性可以作为其归属的充分条件。这似乎意味着民族哲学可以以多种方式分类,因为其身份至少部分取决于对其特性的“选择性观点”。一些例子可以很容易地说明这一观点。以毕加索的作品为例。它们可以在一个选择性观点下合法地被归类为法国作品,在另一个选择性观点下则被归类为西班牙作品。因此,它们是否属于其中之一至少部分取决于选择性观点(Gracia 2003,第 65 页)。同样,某些哲学作品可能在一个选择性观点下属于拉丁美洲哲学,但在另一个选择性观点下则不属于。因此,拉丁美洲哲学是薄弱还是丰富至少部分取决于一个人采取的选择性观点。简而言之,由于“拉丁美洲哲学”这个概念与“游戏”或“有趣”等概念相关类似,没有必要和充分的条件来确定拉丁美洲哲学的个体;但是有多种选择性标准是可能的。只要这样的标准捕捉到了一个上下文确定的充分条件,使其成为拉丁美洲哲学的一个实例,那么每个标准都是合法的。以下是民族哲学理论家对此问题的阐述。

在一个所有文本都是英文并且作者都是美国人的背景下,除了一个乌拉圭人之外,作者的出身就足以将这个文本归属于拉丁美洲哲学。在一种情况下,我们有一系列在西班牙出版的拉丁文本,但其中一本是由一个在墨西哥度过大部分生活的作者所写的,我们可以将这本书视为拉丁美洲的作品。(Gracia 2003,第 64 页)

这种观点的一个优点是它的灵活性。因为它意味着拉丁美洲哲学可以适应满足适当的上下文确定条件的任何作品,无论是像拉斯·卡萨斯和古铁雷斯那样的非标准作品,还是像牛顿·达·科斯塔或 C.乌利塞斯·穆林斯那样的主流作品(下文将更详细介绍)。这种观点还能够适应一些作品在特征上似乎具有拉丁美洲特色,而其他作品具有普遍意义的事实。此外,它还允许我们在一个作者出生地相关的背景下将康德的范畴命题归类为德国哲学,并在一个与出生地无关的背景下将其归类为普遍的道德学。

这种观点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避免一种任何事物都可以的元哲学相对主义形式。格拉西亚(2003 年,第 66 页)试图通过强调不仅仅是一个上下文确定的、选择性的观点对于个体化民族哲学很重要来消除这种威胁。现实也起到了作用,可能与历史有关,格拉西亚用它来解释“哲学文本”的性质。在他的观点中,这些是“历史实体,是特定时间和地点的历史人物的产物,它们的身份与它们产生的上下文相关,并因此依赖于它们”(2003 年,第 65 页)。然而,元哲学相对主义者可以欢迎这种对历史的呼吁,尽管他们还会坚持认为不仅仅是哲学文本,哲学理论的真实性也同样取决于历史背景。事实上,这种相对主义不仅仅是一种逻辑上的可能性,而且已经成为 20 世纪哲学科学中的一种强大传统(参见,例如,库恩 1962 年,特别是第 10 章)。

2.3.2 Moulines 的妥协观点

同样,Moulines 在 2010 年的立场也是一种介于普遍主义和独特主义之间的折衷方案。与格拉西亚的观点不同,他的观点不反对既是必要条件又是共同充分条件的可能性。他的积极提议包括四个充分条件,根据他的观点,一些最近的作品满足了这些条件,即它们在使用概念和提供论证时具有普遍有效的意图;(2)它们是由拉丁美洲作者开发的;(3)它们至少在某些拉丁美洲国家最初被设计出来;以及(4)它们在拉丁美洲内外都引起了广泛的兴趣。

满足(1)至(4)被认为足以使一部作品成为“‘拉丁美洲哲学’的实例化”(Moulines 2010,第 460 页)。Moulines 列举的这些实例包括巴西牛顿·达·科斯塔及其合作者提出的准一致逻辑、阿根廷卡洛斯·阿尔丘隆和尤金尼奥·布利金提出的形式德意志逻辑、部分由阿尔丘隆提出的信念修正、阿根廷马里奥·邦格提出的科学现实主义、智利罗伯托·托雷蒂提出的物理学基础的历史方法以及委内瑞拉莫林斯及其合作者提出的结构主义科学理论。

根据 Moulines 的观点,条件(1)至(4)表达了一种“‘普遍主义’和‘独特主义’兼具”的对拉丁美洲哲学的理解(2010,第 460 页)。简单看一下,(1)与普遍主义相关,(2)和(3)与独特主义相关,(4)与两者都无关,尽管它涉及上述外部不可见问题。但请注意,(2)和(3)只在“特殊性”方面是独特主义的——正如前面指出的,这是这场辩论中所讨论的独特属性中最便宜的。

2.3.3 Nuccetelli 的应用哲学解释

这里还有另一个中间立场需要考虑,它在 Nuccetelli 2002 年和 2009 年的著作中得到了发展。它提出了一组被认为是典型的拉丁美洲哲学实例的必要且共同充分的条件,即任何符合条件的作品必须

  1. 包含足够原创的哲学论证或方法,并且

  2. 对拉丁美洲的背景有敏感性。

任何满足(1)和(2)的作品都可以被视为拉丁美洲的特色,根据努塞泰利的观点。她进一步认为,在拉丁美洲有一个强大的哲学作品体系满足这些条件。它主要致力于道德、社会和政治哲学的问题,并包括非学术和学术哲学家的作品。因此,拉丁美洲哲学被理解为应用哲学的一个分支,其存在与普遍哲学一致——普遍哲学根植于西方哲学的多种传统,并致力于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如知识和怀疑论、意识的本质、道德推理以及上帝的存在和属性。拉丁美洲哲学家可以培养普遍哲学或包括拉丁美洲哲学在内的应用哲学的某个分支。从创始人时代到现在,实际上有很多人都做到了这两者兼顾。

3. 名称问题

关于名称问题的最后一点说明:拉丁美洲哲学家对于如何称呼这个领域有不同的偏好。这里首选的标准名称是“拉丁美洲哲学”。但也有其他选择,取决于是否用“思想”代替“哲学”,以及是否用“伊比利亚美洲”、“西班牙语”、“西班牙裔美国人”或“拉丁裔”(以及其他限定词)代替“拉丁美洲”。请记住,并非所有替换都具有语义上的等价性(稍后将重新讨论此话题)。用“思想”代替“哲学”的理由是要充分体现拉丁美洲的哲学发展的广度,正如我们所见,其中包括大量非标准、非学术的哲学作品。对于用任何上述限定词替代“拉丁美洲”,并没有共同的理由。但是,每个提议的限定词(包括“拉丁美洲”)都继承了其派生自的专有名称所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是语义上的或实用上的,在没有令人满意的确定其含义或指代的标准的情况下使用一个术语会引发语义问题,而在一个术语具有道德、政治或社会上不可接受的含义的情况下使用一个术语会引发实用问题。

  • A semantic problem arises for the use of a term in the absence of satisfactory criteria for determining its meaning or reference, and

  • A pragmatic problem arises for the use of a term in the presence of morally, politically, or socially unacceptable connot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at term.

作为一个例子,让我们考虑这里首选的术语“拉丁美洲哲学”。它的修饰语源自“拉丁美洲”,这个地区似乎遭受了两种问题的困扰。除了少数例外(例如,奥利弗 1998 年),那些最近对这个术语进行反思的人超越了地理和政治,还考虑了文化和历史等因素,以确定这个术语的意义和指称。但是,很难找到避免语义问题的标准,例如

  • 这个术语太宽泛了,因为“拉丁美洲”在字面上和直接使用时,指的是一些通常不被认为是拉丁美洲的人和地区(例如,魁北克人)。

  • 这个术语太狭窄了,因为“拉丁美洲”在字面上和直接使用时,并不指的是通常被认为是拉丁美洲的人和地区(例如,拉丁美洲的土著民族)。

  • 这个术语既过于宽泛又过于狭窄,因为“拉丁美洲”面临着之前提到的两个问题。

乔治·格拉西亚(2011a,第 8 页)通过将“拉丁美洲”解释为“美洲除美国(U.S.)和加拿大以外的一切”来解决这些问题。这种外延的、否定的标准在假设对“美国(U.S.)”和“加拿大”有文化理解的情况下是正确的。如果没有这个假设,这个标准既过于狭窄又过于宽泛,因为它会排除波多黎各(它在政治上是美国的一部分),并包括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它们是加拿大海岸外的法国岛屿)。但是格拉西亚(2011a,第 8 页)似乎考虑到了该术语的相关文化理解,因为他指出“加勒比海和南美洲的法国、荷兰或英国殖民地,如海地和牙买加”不属于拉丁美洲(即在文化上理解)。

另一方面,埃德华多·拉博西(2003)明确提供了一组内涵标准,他似乎认为这些标准是落入“拉丁美洲”范畴的必要且充分条件。根据这些标准,该术语指代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某些“国家”,因为它们共享“共同的政治起源(西班牙/葡萄牙征服)、相似的语言遗产(西班牙/葡萄牙)、主导宗教(天主教)以及在当地、区域和国际事务上的可比较困境”(拉博西 2003,第 507 页)。拉博西的标准更为严格,避免了过于宽泛的问题,但面临过于狭窄的问题,这使它们不令人满意。

Guillermo Hurtado(2010 年)对“拉丁美洲”这个限定词的适用性的反思,说明了上述实用问题。首先,Hurtado 也认为“拉丁美洲”指的是美洲的一个具有文化特定性的地区,通过语言来确定,即主要使用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或法语的美洲地区。Hurtado 似乎意识到了过于宽泛的问题,并试图通过将魁北克排除在“拉丁美洲”的范畴之外来避免这个问题,理由似乎是该地区被主要由“盎格鲁-撒克逊”的加拿大所包围。无论如何,他对“拉丁美洲”和“拉丁美洲人”这两个概念的阐述似乎指向了一个实用问题,这个问题源于这些术语在公共话语中的引入。根据 Hurtado 的说法,有历史证据表明,这些术语是 19 世纪末由法国人引入公共话语的,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在与美洲的拉丁和天主教国家打交道时推进他们的国家利益(与新教和“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相对)。一旦这些术语在思想和语言中流行起来,它们在话语中的作用就不受法国在该地区的失败的影响,除了“拉丁美洲”这个词反而成为“构成它的国家之间的联盟理想”(Hurtado 2010,第 11 页,我翻译并强调)。然而,最终,Hurtado 继续使用这些术语,却没有解释为什么我们应该这样做,尽管根据他自己的说法,它们是为了殖民主义目的而引入的,因此面临实用问题。[3] 此外,根据这个说法,这些术语现在似乎根本没有指涉任何客观事物。

无论如何,现在让我们考虑一些其他选项。'伊比利亚美洲'和'西班牙裔美洲'是'拉丁美洲'最接近的亲戚。这两个替代方案都存在问题,因为它们继承了它们派生自的名词'伊比利亚'和'西班牙'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这两个古老的专有名词分别指代今天分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欧洲半岛。因此,从字面上讲,它们都具有对这些国家在美洲殖民政策的受害者后代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含义。

另一方面,'西班牙裔哲学'和'拉丁裔哲学'是更近期的术语,其语义特征尚未完全确定。大致而言,'西班牙裔哲学'可能也包括伊比利亚哲学(Gracia 2000),而'拉丁裔哲学'是关于或关于拉丁美洲裔在国外,尤其是在美国的哲学(Gracia 2011b)。正如上面提到的'伊比利亚美洲'和'西班牙裔美洲'的情况,'西班牙裔'和'拉丁裔'似乎也继承了每个派生词的专有名词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读者现在应该明白这些问题是什么)。

但是,对于证明当前使用'拉丁美洲'或某些替代术语是否重要,可能并不存在这样的实际问题。如果任何此类术语派生自的专有名词的指称是直接的,即不通过术语的描述性含义进行介入,那么就是这样。根据这种观点,使用该术语的理由只需要诉诸于语言约定。

Bibliography

  • Alberdi, J. B., 1840, “Ideas para presidir la confección del curso de filosofía contemporánea,” in Escritos póstumos, vol. 15, pp. 603–619, Buenos Aires: Imp. Juan Bautista Alberdi; page reference is to the reprint in Terán 1988.

  • Alberini, C., 1927, “Contemporary Philosophic Tendencies in South America,” The Monist, 37: 328–334.

  • Ardao, A., 1963, “Assimil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Positivism in Latin America,”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24: 515–522.

  • –––, 1979, “Historia y evolución de las ideas filosóficas en América Latina,” Proceedings of the IX Inter-American Congress of Philosophy, 1: 61–69.

  • –––, 1991, “Prólogo,” in Zea 1991, pp. ix–xxviii.

  • Beuchot, M., 1996,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in Colonial Mexico, Washington, DC: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

  • –––, 2005, “The Study of Philosophy’s History in Mexico as a Foundation for Doing Mexican Philosophy,” in Salles and Millán 2005, pp. 109–130.

  • Cannabrava, E., 1949, “Present Tendencies in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Journal of Philosophy, 5: 113–119.

  • Cerutti-Guldberg, H., 1989, “Actual Situation and Perspectives of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for Liberation,” Philosophical Forum, 20: 43–61.

  • Covarrubias, J., 2015, “Report on the 2015 Fleishhacker Chair Lecture Series and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APA Newsletter on Hispanic/Latino Issues in Philosophy, 18(1): 3–l8.

  • Coutinho, A., 1943, “Some Considerations on the Problem of Philosophy in Brazil,”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4: 186–193.

  • Cruz Revueltas, J. C. (ed.), 2003, La filosofía en América Latina como problema, Mexico City: Publicaciones Cruz.

  • Devés Valdés, E., 2000, Del Ariel de Rodó a la CEPAL (1900–1950), Buenos Aires: Editorial Biblos.

  • Dussel, E. D., 1998, Ética de la liberación en la edad de la globalización y la exclusión, Madrid: Trotta.

  • Ezcurdia, M., 2003, “Originalidad y presencia,” in Cruz Revueltas 2003, pp. 196–202.

  • Fornet-Betancourt, R., 2010, “De la Significación de la filosofía latinoamericana para la superación del eurocentrismo,” Revista de Filosofía, 65: 7–19.

  • Frondizi, R., 1943a. “Tendencies in Contemporary Latin-American Philosophy,” in Inter-American Intellectual Interchange, Austin: Institute of Latin Ame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Texas, pp. 35–48.

  • –––, 1943b. “Contemporary Argentine Philosophy,”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4: 180–187.

  • –––, 1949, “Is There an Ibero-American Philosophy?”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9: 345–355.

  • Gaos, J., 1957, Sobre Ortega y Gasset y otros trabajos de historia de las ideas en España y la América española, Mexico City: Imp. Universitaria.

  • García-Ramírez, E., 2011, “On the Invisibility Problem of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APA Newsletter on Hispanic/Latino Issues in Philosophy, 2: 10–17.

  • Garrido, M., N. R. Orringer, L. M. Valdés and M. M. Valdés, eds., 2009, El legado filosófico español e hispanoamericano del siglo XX, Madrid: Cátedra.

  • Gilson, G., 2006. “The Project of Exact Philosophy: An Interview with Mario Bunge, Frothingham Chair of Logic and Metaphysics, McGill University, Toronto, Canada,” APA Newsletter on Hispanic/Latino Issues in Philosophy, 1: 8–10.

  • Gracia, J. J. E. (ed.), 1986,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Buffalo: Prometheus Books.

  • –––, 1988–89.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Today,” Philosophical Forum, 1–2: 4–32.

  • –––, 1993, “Hispanic Philosophy: Its Beginning and Golden Age,” Review of Metaphysics, 46: 475–502.

  • –––, 1996, “Foreword: The Origins of Hispanic Philosophy,”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in Colonial Mexico, M. Beuchot, pp. xi–xxx, Washington, D.C.: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

  • –––, 2000, Hispanic-Latino identity: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Oxford: Blackwell.

  • –––, 2003, “Ethnic Labels and Philosophy: The Case of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in Mendieta 2003, pp. 57–67.

  • –––, 2008, Latinos in America: Philosophy and Social Identity, Oxford: Blackwell.

  • –––, 2010,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as Ethnic Philosophy: Response to Susana Nuccetelli,” Inter-Americ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1: 44–54.

  • ––– (ed.), 2011a, Forging People: Race, Ethnicity, and Nationality in Hispanic American and Latino/a Thought, No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 –––, 2011b, “Race, Ethnicity, and Nationality in Hispanic American and Latino/a Thought,” in Gracia 2011a, pp. 1–28.

  • Gracia, J. J. et al., 1995,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in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T. Honderich (ed.), pp. 23–27,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Gracia, J. J. and I. Jaksić, 1986, “Introduction,” Part III in Gracia 1986, pp. 209–216.

  • Grant, S., 2015, “Why the Struggle Against Coloniality Is Paramount to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APA Newsletter on Hispanic/Latino Issues in Philosophy, 18(1): 8–12.

  • Guttiérrez, G., 1993, Las Casas: In Search of the Poor Jesus Christ, Maryknoll, NY: Orbis.

  • Hurtado, G., 2006, “Two Models of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Journal of Speculative Philosophy, 3: 204–213.

  • –––, 2007, El búho y la serpiente: ensayos sobre la filosofía en México en el siglo XX, Mexico City: UNAM.

  • –––, 2010, “El diálogo filosófico interamericano como un diálogo para la democracia,” Inter-Americ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1: 1–17.

  • Ingenieros, J., 1914, La evolución de las ideas argentinas, Buenos Aires: Revista de la Universidad de Buenos Aires, Tomo XXVII; page reference is to Buenos Aires: Ediciones L. J. Rosso, 1937.

  • Kolescov, M., 1990, “El pensamiento filosófico de América latina en la búsqueda de su autenticidad,” Islas, 96: 42–52.

  • Kuhn, T. S., 1962,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Las Casas, B. de, 1550 [1992], Bartolomé de las Casas: The Only Way, H. Rand Parish (ed.), Mahwah, New Jersey: Paulist Press.

  • León-Portilla, M., 1963, Aztec Thought and Culture,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 Maffie, J., 2009, “Pre-Columbian Philosophies,” in Nuccetelli et al. 2009, pp. 9–22.

  • –––, 2013, Aztec Philosophy: Understanding a World in Motion, Boulder: University Press of Colorado.

  • Marti, O., 1983, “Is There a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Metaphilosophy, 1: 46–52.

  • Mariátegui, J. C., 1925, “Existe un pensamiento hispano-americano?” Repertorio Americano, 17: 113–15. [Available online]

  • Mendieta, E., 1999, “Is There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Philosophy Today, 43: 50–61.

  • Mendieta, E. (ed.), 2003,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Currents, Issues, Debates,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Millán Brusslan, E. 2015, “Philosophy Born of Colonial Struggle: One Theme or the Whole Story of the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APA Newsletter on Hispanic/Latino Issues in Philosophy, 18(1): 13–20.

  • Miró Quesada, F., 1974, Despertar y proyecto del filosofar latinoamericano, Mexico City: Fondo de Cultura Económica.

  • –––, 1976, El problema de la filosofía latinoamericana, Mexico City: Fondo de Cultura Económica.

  • –––, 1978, “Posibilidad y límites de una filosofía lationamericana,” Rev. Fil. Univ. Costa Rica, XVI (43): 75–82.

  • Monahan, M. J., 2005, “On the Question of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APA Newsletter on Hispanic/Latino Issues in Philosophy, 1: 14–18.

  • Montemayor, C., 2011, “Engagement and Universality in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APA Newsletter on Hispanic/Latino Issues in Philosophy, 2: 7–12.

  • Moulines, C. U., 2010, “What Is Characteristic of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Metascience, 19(3): 457–460.

  • Navarro, P., 2009, “Deontic Logic and Legal Philosophy,” in Nuccetelli et al. 2009, pp. 439–453.

  • Nuccetelli, S., 2001, “‘Hispanics,’ ‘Latinos,’ and ‘Iberoamericans’: Naming or Describing?” Philosophical Forum, 32: 175–188.

  • –––, 2002, Latin American Thought: Philosophical Problems and Arguments,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 –––, 2003, “Is ‘Latin American Thought’ Philosophy?” Metaphilosophy, 4: 524–537.

  • –––, 2004, “Reference and Ethnic-Group Terms,” Inquiry, 6: 528–544.

  • –––, 2009,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in S. Nuccetelli et al. 2009, pp. 343–356.

  • –––, 2013, “Latin American Ethics,” i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thics, H. LaFollette (ed.), Cambridge, MA: Wiley-Blackwell, pp. 2970–2979. doi: 10.1002/9781444367072.wbiee648

  • –––, 2018, “Latino Philosophy,” in Oxford Handbook of Latino Studies, Illan Stavans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199–218. doi:10.1093/oxfordhb/9780190691202.001.0001

  • Nuccetelli, S., O. Schutte, and O. Bueno, eds., 2009, Blackwell Companion to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Oxford: Wiley-Blackwell.

  • Nuccetelli, S. and G. Seay, eds., 2004,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An Introduction with Readings, Upper Saddle Brook,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 Nuccetelli, S. and R. Stewart, 2009, “Ethnic-Group Terms,” in S. Nuccetelli et al. 2009, pp. 241–252.

  • Oliver, A. A., 1998,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in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E. Craig (ed.), London: Routledge. [Available online]

  • Orosco, J. A., 2016, “The Philosophical Gift of Brown Folks: Mexican American Philosophy in the United States,” APA Newsletter on Hispanic/Latino Issues in Philosophy, 15: 23–28.

  • Paz, O., 1961, The Labyrinth of Solitude: Life and Thought in Mexico, New York: Grove Press.

  • Pereda, C., 2006,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Some Vices,” Journal of Speculative Philosophy, 3: 192–203.

  • Piossek Prebisch, L., 2008, Argentina: identidad y utopía, Tucumán, Argentina: EDUNT.

  • Rabossi, E., 1994, “Filosofar: profesionalismo, profesionalidad, tics, y modales,” Cuadernos de Filosofía; page reference is to the reprint in Cruz Revueltas 2003, pp. 34–44.

  • –––, 2003.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in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Philosophy 1870–1945, T. Baldwin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507–512.

  • –––, 2008, En el comienzo Dios creo el Canon. Biblia berolinensis. Ensayos sobre la condición de la filosofía, Buenos Aires: Gedisa.

  • Roig, A., 1976, “The Actual Function of Philosophy in Latin America,” in Gracia 1986, pp. 247–259.

  • –––, 1981a, Teoría y crítica del pensamiento latinoamericano, Mexico City: Fondo de Cultura Económica.

  • –––. 1981b, “Necesidad y posibilidad de un discurso propio,” in Roig 1981a. [Available online]

  • ––– (ed.), 2000, El pensamiento social y político iberoamericano del siglo XIX, Enciclopedia iberoamericana de filosofia, v. 22. Madrid: Editorial Trotta.

  • Romero, F., 1941. “Enrique José Varona,” in Romero*, Filósofos y problemas*, Buenos Aires: Losada, 1956, pp. 1–40.

  • –––, 1943, “Tendencias contemporáneas en el pensamiento hispanoamericano,”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2: 127–133.

  • –––, 1944, Filosofía de la persona y otros ensayos, Buenos Aires: Losada.

  • –––, 1944, “Sobre la filosofia en Iberoamérica,” in Romero 1944, pp. 147–157.

  • Sahagún, B. de, 1575–80, The Florentine Codex: General History of the Things of New Spain, Salt Lake City: University of Utah Press, 1950–82.

  • Salazar Bondy, A., 1967, Historia de las ideas en el Perú contemporáneo. El proceso del pensamiento filosófico, Lima: Francisco Moncloa Editores.

  • –––, 1968, ¿Existe una filosofía de nuestra América? Mexico City: Siglo XXI.

  • Salles, A. and E. Millán-Zaibert, eds., 2005, The Role of History in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Albany, New York: SUNY Press.

  • Sánchez, C. A., 2011, “Philosophy and the Post-Immigrant Fear,” Philosophy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18(1): 31–42.

  • Siegel, S., 2014, “Reflections on the Use of English and Spanish in Analytic Philosophy,” Informes del Observatorio / Observatorio Reports 006-12/2014EN, Instituto Cervantes, Harvard University.

  • Sturm, F. G., 1980, “Dependence and Originality in Iberoamerican Philosophy,” International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3: 249–263.

  • Terán, O. (ed.), 1988, Alberdi póstumo, Buenos Aires: Puntosur.

  • ––– (ed.), 2004, Ideas en el siglo. Intelectuales y cultura en el siglo XX latinoamericano, Buenos Aires: Siglo XXI.

  • Vargas, M., 2007, “Real Philosophy, Metaphilosophy, and Metametaphilosophy: On the Plight of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CR: The New Centennial Review, 3: 51–78.

  • –––, 2010, “On the Value of Philosophy: The Latin American Case,” Comparative Philosophy, 1: 33–52.

  • Vaz Ferreira, C., 1910, Lógica viva. Moral para intelectuales, Caracas: Editorial Ayacucho, 1979.

  • Vila Bormey, M. T., 1987, “El problema de la autenticidad y originalidad de la filosofía lationamericana en el pensamiento de Augusto Salazar Bondy,” Islas, 86: 162–171.

  • Villegas, A., 1963, Panorama de la filosofia iberoamericana actual, Buenos Aires: Eudeba,

  • Williamson, T., 2007, The Philosophy of Philosophy, Oxford: Wiley-Blackwell.

  • Zea, L., 1942, “En torno a una filosofia americana,” Cuadernos Americanos, 3: 63–78.

  • –––, 1948, “The Actual Function of Philosophy in Latin America,” in Gracia 1986, pp. 219–230.

  • –––, 1969, La filosofía Americana como filosofía sin más, Mexico City: Siglo XXI.

  • –––, 1989, “Identity: A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ical Problem,” Philosophical Forum, 1–2: 33–42.

  • –––, 1991, La filosofía como compromiso de liberación, L. Weinberg de Magis and M. Magallon, eds., Caracas: Biblioteca Ayacucho.

Academic Tools

Other Internet Resources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 metaphilosophy

Copyright © 2021 by Susana Nuccetelli <snuccetelli@stcloudstate.edu>

最后更新于

Logo

道长哲学研讨会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