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哲学 liberation, philosophy of (Eduardo Mendieta)

首次发表于 2016 年 1 月 28 日,实质修订于 2020 年 10 月 7 日。

解放哲学是一个哲学运动和哲学方法的集体名称,最初在阿根廷六十年代末出现,但在七十年代初传播到整个拉丁美洲。因此,解放哲学的一些批评家和历史学家有时会提到“严格”和“广义”解放哲学的概念,以指其最早表达的直接背景以及其后来的普遍传播和发展。如果我们使用豪尔赫·格拉西亚(Jorge J.E. Gracia)和曼努埃尔·瓦尔加斯(Manuel Vargas)对拉丁美洲哲学的时期划分(格拉西亚和瓦尔加斯 2013),则解放哲学属于拉丁美洲哲学“当代”时期的“成熟”阶段。然而,毫无疑问,解放哲学是拉丁美洲哲学中受到最多国际关注并在拉丁美洲和美国产生最大影响的独特表现 [1]。

虽然解放哲学深深扎根于拉丁美洲哲学的历史和辩论中,以至于可以说它是对于表达独特的拉丁美洲哲学任务最详尽和实质性的回应,但它也是欧洲哲学更广泛历史中的一个章节。尽管它将自己定义为对欧洲中心主义和欧洲哲学霸权的批判,但它已经从欧洲哲学的哲学思潮、运动、概念和辩论中发展出来并加以利用。有人可能会争论解放哲学属于现象学、解释学和马克思主义,或者更一般地说,属于历史唯物主义。事实上,由于许多解放哲学家来自这些不同的传统,解放哲学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内部异质的运动,并且至今仍然如此。这种异质性增加了,因为一些哲学家参与了恩里克·杜塞尔所称的“南南对话”,在这种对话中,所谓的“全球南方”的哲学直接相互交流,而不是遵从主导的欧美哲学的权威(杜塞尔,2015 年)。

解放哲学旨在利用被认为是土生土长的文化和知识资源,思考拉丁美洲在世界历史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从经济、文化、政治和哲学依赖的情境中解放出来。它具有实践目标:解放。总的来说,解放哲学定义自己为一种反哲学的话语,无论是作为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全球化、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的批判,还是从被剥削、贫困、异化和物化的经验中提出,以解放、自治和真实性的项目为名。也就是说,解放哲学被视为一种“认识断裂”,旨在批判和挑战欧美哲学的基本假设和主题,使哲学更加响应并对其始终所处的社会政治情境负责。因此,通过“反哲学话语”,解放哲学家并不是指它是“反哲学的”。相反,他们意味着在他们的理论化中强调了更高程度的反思或自我意识。积极地,解放哲学肯定了文化多样性、性别和种族平等以及政治主权。近年来,一些解放哲学家使用“多元宇宙性”而不是“普遍性”这个词来指称对全球文化多样性的基本肯定和庆祝(Dussel 2015; Mignolo 2011)。解放哲学的哲学轨道由批判、承诺、参与和解放的轴线定义。作为对一切哲学依赖和不真实形式的批判,它是有意识和公开地形而上学。因此,解放哲学是关于哲学的何种观点以及如何追求哲学的一种观点。

本文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历史、背景、现状以及主题和争议。


1. 历史

正如已经指出的,解放哲学属于拉丁美洲哲学历史的“成熟”阶段(Gracia 和 Vargas 2013; Gracia 1988-89)。作为一个从事批判性任务的哲学运动,解放哲学致力于恢复独特的“拉丁美洲”思想,并明确寻求挖掘和拯救亚美利加原住民思想,以及在殖民主义、独立和国家形成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哲学倾向和运动。正因为如此,解放哲学的目标之一是对拉丁美洲思想进行批判性的历史学研究,特别是对哲学的整体进行研究。恩里克·杜塞尔(Enrique Dussel)、罗多尔福·库施(Rodolfo Kusch)、阿图罗·罗伊格(Arturo Roig)和莱奥波尔多·泽亚(Leopoldo Zea)等人以恢复拉丁美洲解放项目的早期阶段为基础,阐述了他们对解放哲学的理解。然而,作为一个自觉的运动和潮流,解放哲学是在地理历史、文化、知识和哲学倾向、冲突和进程的独特融合中产生的。

1.1 悠久的历史

解放哲学可以说始于六十年代末,当时莱奥波尔多·塞亚(Leopoldo Zea)和奥古斯托·萨拉萨尔·邦迪(Augusto Salazar Bondy)发起了一场辩论:“拉丁美洲是否有哲学?”无论答案是否肯定,都无法改变这一事实:解放哲学必须踏上恢复拉丁美洲哲学的漫长道路,至少要识别出那些原创性和地道的拉丁美洲思想的时刻。正因如此,一些解放哲学家认为,至少有三个历史阶段作为解放哲学的地质基底。根据杜塞尔(Dussel)的观点,可以概括如下(Dussel 2005: 374–5):

第一时期。这是批判征服和探讨美洲印第安思想的开始时期。一个重要的开端日期是 1511 年,当时安东·德·蒙特西诺斯批评了在美洲进行的福音传教方式。这是一个明确的大陆意识的时期,人们开始意识到对所谓的新世界土著人口所犯下的不公正行为。1550 年,在巴利亚多利德的吉内斯·德·塞普尔韦达和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萨斯之间的辩论标志着解放话语和意识的明确出现。在这场辩论中,塞普尔韦达表达了欧洲新兴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意识的一个时刻,他认为美洲印第安人天生就是奴隶,因此应该被征服。塞普尔韦达质疑了美洲印第安人的人性(杜塞尔 2007 年,2007a 年;鲁伊斯·索特洛 2010 年)。相反,拉斯·卡萨斯肯定了美洲印第安人的理性人性,同时承认了他们的独特性。事实上,拉斯·卡萨斯肯定了他们的理性,并将对他们理性的呼吁视为神学和福音的规范。福音传教的唯一真正方式是通过理性的思考,而不是通过暴力的宗教侵占和强加。

第二时期。这个时代的定义是从 1750 年到 19 世纪末的第一次解放过程。定义性人物包括本尼托·迪亚斯·德·加马拉(Benito Diaz de Gamarra),他于 1774 年出版了《近代哲学要义》(Elementa Recientioris Philosophiae),卡洛斯·德·辛格恩萨·伊·贡戈拉(Carlos de Singüenza y Góngora)和弗朗西斯科·哈维尔·克拉维赫罗(Francisco Xavier Clavigero),他们阐述了一种反殖民主义和反绝对主义的政治哲学,对西班牙君主制进行了批判。这个时代的一些著名人物包括弗雷·塞尔万多·特雷萨·德·米尔(Fray Servando Teresa de Mier,1763-1827)、曼努埃尔·M·莫雷诺(在拉普拉塔,即今阿根廷,1778-1811)、西蒙·罗德里格斯(在委内瑞拉,1751-1854)、西蒙·玻利瓦尔(1783-1830)、弗朗西斯科·德·米兰达(1750-1816)、胡安·赫尔曼·罗斯西奥(1763-1821)。在 18 世纪,这些思想家和许多其他的“爱国者”们阐述了一种从西班牙王室解放的政治话语。他们呼吁大陆独立,以及发展独特的“美洲”身份。由于她的诗歌、神学思辨、对美洲印第安传统的赞美和初步的女权意识的融合,索尔·胡安娜·伊内斯·德·拉·克鲁斯(1651-1695)也应被视为这一解放话语的贡献者,并应被列为定义这一时代的人物之一。

第三时期。这个时代可以被描述为解放的第二个时刻,始于 19 世纪末,以 1959 年的古巴革命结束。定义性人物是何塞·卡洛斯·马里亚特吉(1894-1930),他的著作《关于秘鲁现实的七篇解释性论文》(1968)表达了一个新的解放议程,明确以一个对美洲历史现实的双重方法进行阐述,其中包括其土著和克里奥尔背景。它在“拉丁美洲”背景下启动了对欧洲思想的批判性吸收。这个时代的定义是拉丁美洲国家内部严重的种族、民族和阶级分裂所引发的发展努力和民粹主义的危机。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奥古斯托·萨拉萨尔·邦迪(1925-1974)和莱奥波尔多·塞亚(1912-2004)开始辩论是否存在拉丁美洲哲学。这个第三时期的定义是对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依赖、欠发达和统治的明确意识(Vallega 2014)。正是在这个时期,对解放话语的需求开始被明确提出。

1.2 直接历史

本节讨论了上述第三时期的更广泛的社会和思想背景,从中一个明确而细致的解放哲学将会出现。

解放哲学作为一个本土哲学运动的起源的重要部分,根植于拉丁美洲哲学的独特或真实性的问题。拉丁美洲哲学的独特性问题至少从 19 世纪末开始酝酿,当时所谓的“元老一代”开始探讨“美洲”(Beorlegui 2004)的哲学或思维。当 Salazar Bondy(1968)用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范畴重新构建这个问题时,这个问题就呈现出了独特的形态,即关于拉丁美洲哲学的实际存在性的问题。Salazar Bondy 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没有真正的拉丁美洲哲学,因为亚洲次大陆在精神殖民主义、知识从属和哲学依赖的条件下生活和发展。为了实现真正的拉丁美洲哲学,Salazar Bondy 认为,亚洲次大陆必须实现独立,并建立自主和自决。这些思想以及 Zea 的后续回应(1969 年)为一代人设定了议程。可以说,被明确命名为解放哲学的哲学至少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构建和成熟、迫害和流亡、挑战和辩论(Dussel 2005;Beorlegui 2004;Cerutti Guldberg 1983 [2006])。

宪法和成熟(1969 年至 1975 年)。解放哲学在 1971 年的第二届阿根廷国家哲学大会上被明确标记为解放哲学(Dussel 2017)。创始团队由奥斯瓦尔多·阿迪莱斯(Osvaldo Ardiles)、阿尔贝托·帕里西尼(Alberto Parisini)、胡安·卡洛斯·斯卡农(Juan Carlos Scannone)、胡里奥·德·赞(Julio de Zan)和阿尼巴尔·福尔纳里(Anibal Fornari)组成。但是,这个团队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郊区圣米格尔的圣萨尔瓦多大学(教皇方济各的母校)组织的哲学研讨会(为期一周的工作研讨会)上形成了更加正式的形式。第一次研讨会于 1971 年举行,同年晚些时候举行了第二次研讨会,主题为“拉丁美洲解放”。第三次研讨会于 1973 年举行,萨拉萨尔·邦迪(Salazar Bondy)发表了题为“统治哲学与解放哲学(Philosophy of Domination and Philosophy of Liberation)”(1973)的论文,莱奥波尔多·塞亚(Leopoldo Zea)发表了题为“拉丁美洲哲学作为解放哲学(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as a Philosophy of Liberation)”(1973)的论文。这一阶段于 1975 年在墨西哥莫雷利亚举行的第一届墨西哥国家哲学大会上结束,杜塞尔(Dussel)、米罗·克萨达(Miró Quesada)、阿图罗·罗伊格(Arturo Roig)和阿贝拉尔多·维列加斯(Abelardo Villegas)发表了论文。这是一次重要的会议,因为它标志着解放哲学作为一个超越其最初阿根廷形式的拉丁美洲哲学议程的启动。来自拉丁美洲各地的一批新哲学家加入了辩论:雨果·阿斯曼(Hugo Assmann)、卡洛斯·巴赞(Carlos Bazán)、阿图罗·罗伊格。

1974 年,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开始编辑和出版《拉丁美洲哲学杂志》,并成为解放哲学家的重要出版场所,与之并列的还有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萨尔瓦多大学出版的《斯特罗马塔》杂志,其中发表了运动的许多开篇论文和准宣言。

迫害与流亡(1975 年至 1983 年)。在 1976 年 3 月对玛丽亚·埃斯特拉·马丁内斯·佩隆的军事政变之后,开始了一个被称为“肮脏战争”的时期,实际上是一种“国家恐怖主义”,其中包括对与解放哲学新兴运动有关的哲学家的迫害和暗杀。由于受到迫害,许多人流亡到加拿大、厄瓜多尔、墨西哥、秘鲁和委内瑞拉。这种迫害的后果之一是,原先阿根廷的拉美解放哲学项目被带到了拉美其他地区,使其成为一个大陆性项目。然而,六十年代的拉美独裁统治和冷战对拉美哲学的“谁”问题产生了直接影响,因此对解放的理解产生了极化和决定性的影响。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在定义哲学任务方面的作用成为了一个试金石。1980 年,在哥伦比亚波哥大成立了 AFYL(Asociación Filosofia y Liberación [哲学与解放协会]),它成为组织大会、圆桌会议和国际哲学大会上的会议的重要载体。

挑战与辩论(1983 至今)。随着拉丁美洲向民主过渡以及军事独裁政权的崩溃或失败,解放哲学的正常化和成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Horacio Cerutti Guldberg 的《拉丁美洲解放哲学》(2006 年)提供了对该运动最全面的历史和批判性重建。1988-1989 年,Jorge J.E. Gracia 编辑了一期特刊《拉丁美洲哲学》,其中包括 Cerutti Guldberg 的一篇长文,概述了该运动。1993 年,Ofelia Schutte 发表了她的《拉丁美洲思想中的文化认同与社会解放》,其中对解放哲学的一些关键论点进行了批判性对抗。这些实质性的文本表明了解放哲学的成熟和一般的连贯性,至少在其批评者看来是如此。这些作品呼吁重新表达和重新阐述,明确表达了最早给予这一新的思想流派和拉丁美洲哲学方法发声的思想家群体内部的紧张和分歧。

这些差异和分歧变得越来越明显。现在可能不再可能单独谈论“解放哲学”。相反,更合适的可能是谈论“解放哲学”,复数形式,其中共享的是一组在不同的解释中有重叠主题的情况和条件,以及用于表达这些解释的不同哲学方法和传统。确实,仍然存在一个实质性的核心,将解放哲学的星座团结在一起,现在已经进入了其存在的第四个十年的中期。各种解放哲学的广泛共享特征包括以下内容:

  1. 对于所有哲学家来说,解放的不可争议的出发点是意识到拉丁美洲在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上对欧洲和美国的依赖。

  2. “哲学”必须从特定的参与和承诺的背景中实践,这是拉丁美洲独特的历史和地缘政治情况。主张是,无论是隐含还是明确,所有的哲学思辨都是对存在境况的一种承诺形式。所有解放哲学家都坚信,一种名副其实的哲学是一种启蒙的工具或手段,是解放实践的理论阐述。解放哲学是解放实践的孪生兄弟。

  3. 所有的哲学思辨都是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进行的。然而,这个“具体的历史”情境已经得到了不同的表述,这定义了解放哲学中的不同流派(见下面的第 3 节)。目前,我们可以注意到,“出发点”可以是一个民族、国家或土著文化;它可以指的是一个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理解的阶级或经济群体;它可以包括一个文化、历史、存在的项目,以历史形成或行动者的术语来表现。

  4. 作为对被认为是殖民思维和依赖哲学的批判,解放哲学是一种元哲学。因此,方法问题对其哲学议程至关重要。与真正基于不同“出发点”的哲学相配合,不同的解放哲学家为一种或另一种哲学方法或流派的优点辩护。因此,我们发现一些解放哲学家是“土著主义者”,有些曾经是里科尔、海德格尔、列维纳斯主义者;还有一些是迪尔泰主义者、加达默尔主义者、高斯主义者和/或奥尔特加主义者,还有一些是马克思主义者。解放哲学批判欧洲哲学,即使其中一些代表从某种“非辩证”的立场或形而上学的“外在性”来辩论,也是如此。因此,不足为奇的是,关于“存在主义”、“现象学”、“马克思主义”或马丁·海德格尔、卡尔·马克思、埃马纽尔·列维纳斯等人的哲学“伴侣”或手册中都包含有关“解放哲学”或其最具代表性人物的条目。

  5. 由于它被“解放”一词所定义,所有的解放哲学都与描绘乌托邦和确定乌托邦建设的“主体”项目纠缠在一起。解放的乌托邦要么是承认被压制的历史主体,要么是铸造一个新的主体。这个解放或解放主体可以是“el pueblo”,也可以是无产阶级,或者是由“el pueblo”组成的受剥夺和剥削的民众。对于其他人来说,正如我们将看到的,这个主体是由国家在其民众阶层中体现出来的。这个阶层不仅仅是以阶级或文化身份来理解,而是以反殖民态度来追求国家主权。

这些普遍和共享的特征、问题和主题可以归纳为关于解放哲学的连贯性和统一性的三个观察。首先,普遍认同拉丁美洲哲学必须是一种旨在克服依赖、统治和从属的解放哲学。其次,对于解放项目的实施方式、对象或方法存在广泛的分歧。第三,对于解放的“内容”或最终目标也存在广泛的分歧。简而言之,解放哲学的定义是许多人认为与所有哲学本质上相关的东西,即质疑普遍个体存在的异化情境、相应的解放项目以及实现解放的乌托邦可能是什么样子。然而,解放哲学家们认为,这种质疑之所以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正是因为它是从特定而独特的存在、历史和地缘政治情境中提出的。

2. 背景

像所有哲学运动和传统一样,解放哲学起源于世界历史和区域社会历史的背景。就世界历史背景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有关犹太人种族灭绝的披露、冷战和东南亚战争,创造了一个世界历史舞台,使欧洲及其知识和道德传统受到怀疑。以往,一切欧洲事物都被视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但欧洲已经受到怀疑。拉丁美洲人不得不寻找其他地方的灵感和智力指导。

区域社会历史情况一方面受到古巴革命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冷战和拉丁美洲次大陆上众多军事独裁统治的影响,后者是拉丁美洲经济发展失败的结果。然而,古巴革命在整个拉丁美洲的社会政治文化想象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切·格瓦拉(1928-1967)的标志性形象中,革命承诺改变拉丁美洲人的面貌——el nuevo hombre,同时也提出了拉丁美洲国家政治主权的可能性。六十年代的拉丁美洲是一个政治动荡的时期,但最重要的是文化的更新和乌托邦的渴望。

然而,解放哲学首先是对一系列拉丁美洲各地十年来酝酿的知识和文化运动的智力和哲学回应,无疑是一个综合体。文化背景中充满了关于“解放”的宣言和思考,以至于如果解放哲学在六七十年代末没有被如此命名,我们今天会想知道哲学家是否已经被从这个世界绑架,并被关在某个时间胶囊中。解放哲学既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根据拉丁美洲哲学史学家卡洛斯·贝奥尔雷吉(Carlos Beorlegui)的研究,我们可以说解放哲学的出现源于一些可辨认的“矩阵”或知识来源(Beorlegui 2004: 677–690)。在这里,它们将被以下方式描述。

经济矩阵:依赖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承诺按照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为拉丁美洲提供“发展”资金。这就是为什么《进步联盟》(1961-1973)旨在通过提供贷款来帮助经济欠发达国家攀升经济发展阶梯。这个计划以经济理论“desarrollismo”或发展主义为指导。然而,拉丁美洲国家在社会和经济方面仍然落后。

正是面对这一失败,一系列经济学家开始发展“依赖理论”或“欠发达国家发展理论”,其中包括:Theothonio dos Santos,Fernando Henrique Cardoso,Enzo Falleto,Celso Furtado 和 Anibal Quijano。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拉丁美洲国家的欠发达不是由内生因素造成的,而是由于对欧洲和美国的经济依赖直接导致的。根据这些理论家的观点,五六十年代盛行的发展模式具有双重恶性效应:在大都市和贷款国家中积累更多资本,而在所谓的欠发达国家中增加债务和贫困。拉丁美洲的经济欠发达现在应该从经济理论的角度来理解,该理论表明欠发达不是国家自然经济发展的先前阶段,而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新帝国主义所创造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一个组成部分。

宗教矩阵:解放神学。解放神学的出现已在专业文献中得到充分的记录和研究。然而,解放神学既是全球天主教的现象,也是独特的拉丁美洲发展。改革始于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1962-1965 年)和哥伦比亚麦德林的第二次拉丁美洲主教会议(1968 年),为实质上的社会运动——即“基层社区”——的巩固创造了教会背景。解放神学的发展是对教会与“人民”关系以及信仰在一个极度贫困和社会不平等的世界中的作用的新理解的回应。

解放神学铸造了一种全新的语言:对穷人的“优先选择”,“历史的底层”,“人民的教会”,“正行先于正统”的影响了一些解放哲学家。然而,解放神学对解放哲学最重要的两个贡献是批判性反思必须从承诺的实践中产生,并对“el pueblo”概念的问题化。解放神学可以被理解为对构成一个人民、一个信仰共同体的神学反思。简而言之,解放神学问:谁是上帝救赎学的主体。值得注意的是,古斯塔沃·古铁雷斯于 1971 年在秘鲁出版了他的《解放神学。观点》(A Theology of Liberation),而雨果·阿斯曼于同年在智利出版了他的《压迫-解放:对基督徒的挑战》(Oppression-Liberation: Challenge to Christians)。天主教会还提供了一个机构框架,使一些解放哲学家的工作能够得以进行,通过举办“jornadas”、赞助大会,并在其附属大学为解放哲学家提供教学机会,其中许多人曾被公立大学开除。

教育矩阵: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在巴西贫民窟和贫困地区进行了近二十年的扫盲工作后,保罗·弗莱雷于 1970 年出版了他具有开创性的著作《被压迫者的教育学》(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1970),随后于 1972 年出版了《解放实践的教育》。弗莱雷的工作核心包含三个关键观点:如果人民要摆脱依赖,只能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成为自己解放的主体;成为自己解放的主体意味着参与一种意识觉醒的过程,即通过拒绝将学习者视为被动接受者的教育学,而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弗莱雷解放教育学的两个关键概念是:(1)教学需要倾听人民的声音,(2)学校意味着生活,也就是说,学习既是生活所必需的,也发生在生活的中间。弗莱雷的关键词“conscientização”被解放哲学家们用来表达他们自己的目标:哲学服务于个体和集体意识的提升。

文学艺术矩阵:繁荣与壁画主义。人们常常忘记六十年代是拉丁美洲文学繁荣的时期。这是何塞·M·阿尔格达斯、胡里奥·科尔塔萨尔、卡洛斯·富恩特斯、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奥克塔维奥·帕斯、胡安·鲁尔福、埃内斯托·萨巴托等人发表重要作品的十年。在这个十年里,还出现了一种表达对依赖感和反叛精神以及追求解放的沉重意识的文学流派,即游击小说;其中包括胡里奥·德·拉·维加的《替补使徒马蒂亚斯》(1971 年)、耶稣·拉拉的《纳乌卡瓦苏,梦》(1969 年)、雷纳托·普拉达·奥罗佩萨的《黎明的创始人》(1969 年)、加比·巴列霍·德·玻利瓦尔的《脆弱者》(1973 年)、奥斯卡·乌津·费尔南德斯的《辉煌的黑暗》(1976 年)。正如这些作家展示了如何塑造一个独特的拉丁美洲文学传统,壁画家们展示了如何通过庆祝大陆的审美感受和创造力来塑造艺术美的标准。像迭戈·奥罗斯科、里维拉、西克罗斯这样的壁画家以及弗里达·卡罗等画家创造了拉丁美洲人民的新象征性表达,更加普遍地反映了大陆的混血和杂交的文化特征。

社会学矩阵:解放的社会学。正如已经指出的那样,五六十年代是拉丁美洲充满巨大社会经济政治动荡的十年。拉丁美洲的工业化与大规模城市化和农村化并行发展。从农村到城市的大规模迁徙导致了贫民窟在大多数拉丁美洲大都市中如此明显可见。社会学家开始探讨农村化和城市化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在哥伦比亚,与哥伦比亚农民合作的社会学家奥兰多·法尔斯·博尔达开始发展他所称之为“解放的社会学”,旨在解决国家几乎不存在的城市和农村贫困人口所面临的非常独特的情况。法尔斯·博尔达特别研究了贫困人群创造自己的机构和社会互动规范的方式。结合依赖理论,解放的社会学创造了一个跨学科的矩阵,旨在解决系统性不平等的条件,同时提出人们可以成为自己解放的主体的规范。

很明显,依赖和解放这两个词在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神学家和作家的口中频繁出现。解放哲学以概念的形式表达了一个生活中的本地和全球互联的经验。

3. 潮流

像存在主义、解释学、现象学和后结构主义一样,解放哲学从未是一个同质或单一的运动。从其起源开始,解放哲学就被内部紧张关系所标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关系变得更加紧张,但也导致了哲学发展,使原始论点达到了新的精炼和理论阐述的水平。Cerutti Guldberg 是解放哲学研究最实质性和全面的学者,他提出了一个内部潮流的分类,命名了四个不同的潮流(Cerutti Guldberg 1983, 1988–9, 2006)。最近,Beorlegui 提出实际上有六个潮流,尽管他接受 Cerutti Guldberg 的四个潮流作为核心和起源潮流(Beorlegui 2004: 695–727)。现在将依次讨论这四个潮流。

3.1 解本论者

这种思潮通常与马里奥·卡萨拉(Mario Casalla)、卡洛斯·库伦(Carlos Cullen)、冈特·罗多尔福·库什(Gunther Rodolfo Kush)和阿梅利亚·波代蒂(Amelia Podetti)联系在一起。根据这些思想家的观点,拉丁美洲解放哲学必须从美洲人的本体情境出发,这与存在有着独特的关系。这种与存在的独特关系在西班牙语中的两种“to be”动词形式中得到了表达:ser(存在)和 estar(存在于)。真正的拉丁美洲哲学从美洲人的存在中的 estar 开始。同时,一切欧洲或北美的东西都必须被拒绝,因为它们是压迫哲学和哲学霸权的表现。这种打破过去、打破所谓外来事物的新哲学必须摆脱拉丁美洲以不同方式所遭受的“本体依赖”。这种思潮既拒绝欧洲的自由主义,作为抽象个人主义的形式,也拒绝马克思主义,作为经济和无机集体主义的形式。它呼吁一种既不民族主义也不阶级导向的民粹主义形式。相反,“el pueblo”被视为一个本体实体,一个命运共同体和有机统一体,它是一种纯粹的存在于,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这个“pueblo”不是国家,而是美洲混血和美洲印第安人。因此,塞鲁蒂·古尔德伯格(Cerutti Guldberg)也将这种思潮称为“反历史主义民粹主义”的表现(Cerutti Guldberg 1988–9: 46)。

3.2 随附性

这个流派与恩里克·杜塞尔(Enrique Dussel)和胡安·卡洛斯·斯卡农(Juan Carlos Scannone)有关。与本体论者一样,这个流派也被视为对欧洲中心主义和北美新殖民主义的批判。它被视为对现代性的批判,被构想为一种殖民和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它“encubierto”或隐藏了拉丁美洲的独特性。然而,总体而言,这个流派将自己表述为对整体思维的形而上学批判,对所有以存在为思维基础的东西,对被假定为真实的整体的批判。同时,它还主张哲学必须以一个哲学主体和客体为参照“离开”或“定位”自己。这个主体和客体也是“el pueblo”,即人民。

然而,与本体论者的立场相反,人民并非本体论地被理解,而是形而上学地,或者更准确地说是“analectically”(源自“ana”或超越,与“dia”或通过和之间相对)。解放哲学的这一流派旨在通过将所有西方哲学纳入本体论思维和始终自我指涉的辩证整体的逻辑之下,彻底改革所有哲学,从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到黑格尔、马克思和哈贝马斯。

对于辩证主义派哲学家来说,真正的人民总是超越整体性的存在。它的存在形式不能一劳永逸地确定下来。它是在某个特定的时间,通过表达对正义的追求,留下了自己的遗产和斗争的记忆。然而,它对正义的持续追求和对过去苦难的补偿仍然是不确定和未解决的。对于本体论派哲学家来说,哲学家的角色是引导人民认识到自己深藏而又未被察觉的智慧;而对于辩证主义哲学家来说,哲学家的角色是专注于倾听人民的呼声或“唤醒”,以便能够代表他们呼喊正义。尽管如此,必须注意的是,杜塞尔和斯卡农已经超越了这些思想,因为它们最初是在七十年代初提出的(杜塞尔,1998 年,2007 年;斯卡农,1990 年)。在这个意义上,辩证主义的称号可能已经过时了。斯卡农保持对列维纳斯哲学承诺的忠诚,转向了“跨文化哲学”的发展,而杜塞尔与卡尔-奥托·阿佩尔和于尔根·哈贝马斯的批判性接触使他发展出了一种更具辩证性的解放哲学,这使他进行了语言和实用主义的转向(瓦莱加,2014 年)。此外,杜塞尔与瓦尔特·米尼奥洛和圣地亚哥·卡斯特罗-戈麦斯的对话中,他认为解放哲学对拉丁美洲哲学的“去殖民化转向”做出了贡献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参见卡斯特罗-戈麦斯,2011 年;杜塞尔,2015 年;米尼奥洛,2011 年;米尼奥洛和沃尔什,2018 年;莫拉纳,杜塞尔,贾雷吉,编,2008 年;艾伦和门迪塔,即将出版)。

3.3 历史主义派

这一思潮与奥拉西奥·塞鲁蒂·古尔德贝格(Horacio Cerutti Guldberg)、阿图罗·罗伊格(Arturo Roig)、阿图罗·阿尔达奥(Arturo Ardao)和莱奥波尔多·泽亚(Leopoldo Zea)的工作有关。与“问题化”思潮(见下文)一样,它被视为对前两种倾向的批判。这些思想家认为,从某种绝对纯净和真实的出发点出发既不可能也不可取。相反,他们认为我们已经完全沉浸在一种思想历史中,因此任务就是从拉丁美洲的独特历史中思考其经验,正如它已经被思考过的那样。事实上,这一思潮中的思想家们所做的大部分工作是对拉丁美洲思想史进行严格的重建,看到它们是如何从独特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并在几十年和几个世纪中持续对话和对抗。拉丁美洲的思想史也被视为政治解放项目的一部分。正因如此,拉丁美洲哲学的历史先驱们不能被忽视,因为它们也是次大陆政治自由的铸造历史的一部分(Zea 1991)。

3.4 问题化思潮

这一流派与 Horacio Cerutti Guldberg、José Severino Croatto、Manuel Ignacio Santos 和 Gustavo Ortiz 的工作有关。 Cerutti Guldberg 还提出,Salazar Body 和 Hugo Assmann 也应被视为对这一流派的贡献。对于这群思想家来说,哲学的功效或相关性的标准不能是真实性,也不能是它如何与某个“空白”表述点相关或背离,该表述点要么回应某个“宏观”主体,要么是某个“宏观”主体的呼唤。对于这一流派来说,问题是什么可以构成对拉丁美洲社会现实的紧急危机和挑战进行批判性反思,而不带有偶像崇拜或神秘主义。与本体化和分析流派不同,历史化和问题化都拒绝一切本体论或形而上学的企图来确定“el pueblo”或者是什么是适当的“Lo Americano”(即适当属于“美洲”的东西)。哲学被困在历史的河流中,无法跳出或假装可以执行或宣布与过去的“断裂”。对于这群思想家来说,关键问题有两个。首先,哲学如何回应一系列特定的历史挑战,而不陷入那些条件化了历史呈现的意识形态偏见?其次,什么样的语言将使得哲学反思能够始终保持警觉?

尽管存在这些实质性且常常无法调和的差异,解放哲学被认为是一个极其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运动,它综合并回应了明显的拉丁美洲知识传统和历史挑战。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其他人物也加入了这一运动,即使他们不是创始人之一。

弗朗茨·欣克拉默特(Franz Hinkelammert)是这样一个例子,他于 1931 年出生在德国,并在柏林自由大学接受教育。1963 年,他移民到拉丁美洲,先是去了智利,然后去了哥斯达黎加,在那里与雨果·阿斯曼(Hugo Assmann)一起创办了“生态研究部”(DEI)。他最初的专业是经济学,但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他出版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书籍,探讨神学、经济学和哲学之间的关系。他的工作涉及解放神学,但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旨在表明解放神学对宗教偶像崇拜的批判与马克思主义对商品形式和剥削的批判是相匹配的。欣克拉默特还出版了一系列旨在批判新自由主义的专著。然而,他所贡献的是他所称的“乌托邦理性批判”(1984 年),它在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中同样起作用。为了对抗不可实现的乌托邦项目,欣克拉默特引入了“可行性”原则,作为评估任何转型道德政治项目的道德性或合理性的标准。

另一个对哲学哲学进一步完善做出贡献的人物是耶稣会神学家伊格纳西奥·埃拉库里亚(Ignacio Ellacuría),他主要通过他的学生来实现这一点。他于 1930 年出生在西班牙比斯开省。他是卡尔·拉纳和哈维尔·祖比里的学生。他搬到萨尔瓦多,在中美洲大学(UCA)任教,1969 年成为校长,一直担任该职位直到 1989 年被美国军方训练的准军事力量暗杀。

Ellacuría 与西班牙哲学家 Zubiri 密切合作,他的工作旨在通过他所称之为“有感知智能”或“感觉逻辑”的概念,克服认识论和本体论、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分离。Ellacuría 接受了 Zubiri 的本体论工作,并将其转化为一种历史哲学。现实是历史性的,因此是动态的。动态的历史现实是主体形成的地方,但也是因为他们与世界的实践性参与,使历史现实具有变革性。然而,人类的实践也总是行动视野的扩展。实践引发了更多参与历史现实的可能性。实践的目的因此是更大的自由。他未完成的巨著《历史现实哲学》(1991)旨在发展一种历史哲学,赞美“历史智能”,即实践性存在的沉淀,它负责自己的历史现实,旨在追求更大的自由。值得注意的是,Ellacuría 的历史哲学和“感觉逻辑”已经在 Dussel 最近关于解放伦理学和政治学的工作中得到了最有效的应用,这也是为什么,如上所述,“非辩证”这个称号可能不再是一个有用的名称,因为这个流派受到了拉美哲学最近发展的深刻影响(Dussel 1998, 2007, 2009, 2017, 2018; Bautista 2014; Grant 2020; Mills 2018)。

4. 主题与辩论

哲学流派之间具有独特的特点,不仅因为它们定义了自己的方法和途径,还因为它们关注的主题和问题在变化和吸纳新方法和论题的情况下仍然是它们的关注点。解放哲学自其创立以来一直涉及以下主题。

解放的哲学核心问题是解放的历史主体问题。这个问题已经以“pueblo”或人民的概念来讨论。然而,这个概念已经以多种方式定义: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历史形成;作为一个社会经济实体;作为一个超越国家和阶级的文化实体;作为通过民主政治项目来锻造的东西。随着新形式的民主参与出现,以及拉丁美洲国家由于半球范围的转变而在经济和政治上更加一体化,关于“人民”是什么或者是谁的问题变得更加紧迫。过去十年拉丁美洲的政治转型,从革命暴力转向政治参与,已经以重新思考政治代表和参与问题的需要来解决。

主体问题。这个问题是关于解放的历史主体问题的另一面。个体主体,无论是被看作认识论还是伦理学的行动者,与他们属于宏观历史主体的关系是什么?这个宏观历史主体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民族文化单位,或者是一个跨国的文化实体,比如“美洲”。作为现象学-解释学哲学的一个章节,解放哲学已经探讨了特定和独特的具体化、自由、历史定位和依赖性主体的本质。主体的具体化和历史定位是从始终受到质疑的集体历史主体中最贫困和最脆弱的立场不断被讨论的。

性别/种族问题。就像神学解放一样,解放哲学最初在处理性别和种族问题上进展缓慢,尽管后者一直是拉丁美洲哲学的一个核心主题。种族问题以混血、美白(即通过种族混合黑人变白,从而融入更广泛的社会的观念)、土著性、黑人意识和一般的种族混合等方式得到了解决。然而,混血往往掩盖了种族在拉丁美洲身份形成中所起的独特作用。然而,性别问题在 1977 年恩里克·杜塞尔的《拉丁美洲伦理哲学》第三卷中得到了明确的解决(杜塞尔 1977),他在其中发展了拉丁美洲解放的性爱学。1980 年,杜塞尔出版了《妇女解放与拉丁美洲性爱学》,其中包括了第三卷的第七章的再版,以及一篇名为《走向女性形而上学》的新文章,正如标题所示,旨在提供一个关于性别的形而上学理解,其中女性是男性的“他者”。然而,杜塞尔的形而上学被批评为对天主教、特别是对基督教对性别和性别的理解的时代错误和“machista”本体化,否认了性别角色的历史偶然性,导致对除了男人/女人之外的性别差异的顽固拒绝(Schutte 1993)。在 1994 年版《妇女解放与拉丁美洲性爱学》的结语中,杜塞尔否定并批评了自己早期的观点,指出六十年代的拉丁美洲女权主义主要是针对北美女权主义的批评,并且“性别”这个范畴尚未在拉丁美洲思维中得到充分吸收和适用。 他还否定了他早期呼吁拉丁美洲解放的“恐同”意味。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与琳达·阿尔科夫、琳达·朗格、玛丽亚·卢戈内斯、奥菲利亚·舒特和埃利娜·沃拉(阿尔科夫和门迪塔,编者,2000 年)以及神学家玛丽亚·克拉拉·宾格默、伊沃妮·格巴拉和埃尔莎·塔梅斯的对话中,解放哲学家开始探讨卢戈内斯所称的“性别殖民性”(卢戈内斯,2010 年)。

乌托邦问题。作为一种以追求解放为定义的哲学运动,解放哲学必须始终关注乌托邦在激发个体和社会运动中的作用问题。然而,乌托邦问题是集体想象力所投射的目标问题,这些目标将指导变革运动。然而,同时,这种变革的想象力也因其缺乏可行性或可操作性而受到批评。

历史问题。历史的重要性是解放哲学整个现状和传统的一个问题,不仅因为“依赖”和“解放”被理解为历史问题,而且因为解放的项目本身就是从历史内部进行的。事实上,即使在其最“本体论”和“分析论”版本中,解放哲学也始终在关注人类存在的历史性特征。解放哲学家们共同肯定自由的历史指示性,即人类自由不能抽象地理解,而只能针对具体的历史条件,这些条件是实质性的,因为它们采取了社会政治制度的形式。对于解放哲学家来说,人类的自由必须具体体现和物质化,因为它是动态历史现实的一部分。

民主与社会秩序的问题。解放哲学的定义既体现在对一切形式的威权主义的抵制上,也体现在其哲学家们在独裁者和威权政治人物手中所遭受的迫害上。在其早期,民主、合法性和合法性问题都是次要的,相对于历史解放主体的形而上学和本体论问题。然而,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拉丁美洲的政治未来已成为一个更紧迫的问题。追求国家主权和摆脱欧美帝国主义的解放,现在以种族民主和拉丁美洲人民中被排除或完全被忽视的部分的更大参与为框架。在二十一世纪的头几十年里,解放哲学家们认为自己正在为所谓的“多元文化”民主的阐述做出贡献,以这种方式,更具历史感和较少“本体论”色彩的“el pueblo”概念正在被接受和发展。

总之,像世界哲学中大多数充满活力且仍然活跃的潮流一样,解放哲学一直在为所有哲学普遍关注的三个关键问题做出贡献,即:意义问题,即我们如何通过各种符号学和解释学实践来产生、再现和传递历史产生的意义。这是一个关于人类如何在时间上继续交流的普遍问题,即使他们世界观的基本生产条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此同时,解放哲学开始部分是对拉丁美洲某种思想史学的挑战,它继续提出如何书写哲学史的问题,为了谁和出于什么目的,以这样一种方式,既不屈服于意识形态的扭曲,也不屈服于天真的纯粹主义,既不屈服于欧洲中心主义,也不屈服于第三世界主义。最后,像所有具有变革性和持久性的哲学运动一样,解放哲学自其创立以来就表达了自己作为一种元哲学反思的形式,即作为一种反思自身实践以及何种实践值得被称为哲学的哲学(Vallega 2014)。

Bibliography

  • Abellán, José Luis, 1967, Filosofía Española en América, Madrid: Guadarrama.

  • Alcoff, Linda, 2000, “Power/Knowledges in the Colonial Unconscious: A Dialogue Between Dussel and Foucault”, in Alcoff and Mendieta 2000: 249–67.

  • –––, 2006, Visible Identities: Race, Gender, and the Self,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Alcoff, Linda and Eduardo Mendieta (eds), 2000, Thinking from the Underside of History: Enrique Dussel’s Philosophy of Liberation,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 Allen, Amy and Mendieta, Eduardo, forthcoming, Decolonizing Ethics: Enrique Dussel’s Critical Theory, State College: Pen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 Ardiles, Osvaldo, et al. (eds), 1973, Hacia una filosofía de la liberación latinoamericana, Buenos Aires, Argentina: Editorial Bonum. [Ardiles et al. 1973 available online]

  • Assmann, Hugo, 1971, Opresión-Liberación: desafío a los cristianos, Montevideo: Tierra Nueva.

  • Bautista S., Rafael, 2014, La descolonización de la Política. Introducción a una Política comunitaria, La Paz, Bolivia: Plural Editores.

  • Beggs, Donald, 1996, “Sor Juana’s Feminism: From Aristotle to Irigaray” in Linda Lopez McAlister, ed., Hypatia’s Daughter: Fifteen Hundred Years of Women Philosophers,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08–127.

  • Beorlegui, Carlos, 2004, Historia del pensamiento filosofico latinoamericano: Una busqueda incesante de la identidad, Bilbao: Universidad de Deusto.

  • Berndston, C.A.E. (ed.), 1949, Readings in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Columbia, MO: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 Canteñs, Bernardo J., 2010, “The Rights of the American Indians”, in Nuccetelli, Schutte, and Bueno 2010: 23–35.

  • Castro-Gómez, Santiago, 2011, Crítica de la Razón Latinoamericana, 2nd expanded edition, Bogotá: Editorial Javeriana.

  • Cerutti Guldberg, Horacio, 2006 [1983], Filosofía de la liberación latinoamericana, México City: Fondo de Cultura Económica.

  • –––, 1988–89, “Actual Situation and Perspectives of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for Liberation”, in Jorge J.E. Gracia (ed.),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Today. A Special Double Issue of The Philosophical Forum XX(1–2): 43–61.

  • Crawford, William Rex, 1944, A Century of Latin American Though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Dussel, Enrique, 1977, Filosofía Etica Latinoamericana: De la Erótica a la Pedagógica de la Liberación, III, México: Editorial Edicol.

  • –––, 1977a, Filosofía de la liberación, México: Edicol; English translation, Philosophy of Liberation, Aquila Martinez and Christine Morkovsky (trans.), Maryknoll: Orbis Books, 1985.

  • –––, 1980, Liberación de la Mujer y Erótica Latinoamericana, Bogotá: Editorial Nueva América.

  • –––, 1993, 1492: El encubrimiento del Otro. Hacia el origen del mito de la modernidad, Madrid: Nueva Utopía; English translation, The Invention of the Americas: Eclipse of “the Other” and the Myth of Modernity, Michael D. Baarber (trans), New York: Continuum.

  • –––, 1998, Ética de la liberación en la eded de la globalización y de la exclusion, Madrid: Trotta: English translation, Ethics of Liberation: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and Exclusion, Alejandro Vallega (ed.), Eduardo Mendieta et. al (trans),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3.

  • –––, 1996, The Underside of Modernity: Apel, Ricoeur, Rorty, Taylor and the Philosophy of Liberation, Eduardo Mendieta (trans./ed.), New Jersey: Humanities Press.

  • –––, 2005, “Filosofía de la Liberación”, in Ricardo Salas Astrain (eds), 2005, Pensamiento Crítico Latinoamericano: Conceptos Fundamentales, Santiago de Chile: Ediciones Universidad Católica Silva Henriquez, 373–388.

  • –––, 2007, Política de la liberación. Historia mundial y crítica, Madrid: Trotta; English translation, Politics of Liberation: A Critical Global History, Thia Cooper (tran.), London: SCM Press, 2011.

  • –––, 2007a, “Alterity and Modernity (las Casas, Vitoria, and Suárez: 1514–1617),” translated by James Terry in Nalini Persram (ed.), Postcolonialism and Political Theory, Lanham, MD: Lexington Books, 35–50.

  • –––, 2009, Política de la Liberación. Arquitectonica, Volumen II, Madrid: Trotta.

  • –––, 2015, Filosofías del Sur: Descolonización y Transmodernidad, Ciudad de México: Akal.

  • –––, 2017, En Búsqueda del Sentido: Sobre el origen y desarrollo de una Filosofía de la Liberación, México: Colofón.

  • –––, 2018, Anti-Cartesian Meditations and Transmoder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of Liberation, Alejandro A. Vallega and Ramón Grosfoguel (eds.), The Hague: Amrit Publishers.c

  • Dussel, Enrique, Carmen Bohórquez, and Eduardo Mendieta (eds), 2009, El pensamiento filosófico latinoamericano, del Caribe y “latino” [1300–2000], Mexico: Siglo XXI.

  • Ellacuría, Ignacio, 1991, Filosofía de la realidad histórica, Madrid: Trotta.

  • –––, 1996–2001, Escritos filosóficos, 4 volumes, San Salvador, El Salvador: UCA Editores.

  • Femenías, María Luisa and Amy Oliver, 2007, Feminist Philosophy in Latin America and Spain, New York, NY: Rodopi.

  • Fornet-Betancourt, Raúl, 1987, “La filosofía de la liberación”, in Filosofía de Hispanoamérica. Aproximaciones al panorama actual, Barcelona: ICE Universitat de Barcelona, 123–50.

  • –––, 2009, Mujer y filosofía en el pensamiento iberoamericano: Momentos de una relación difícil, Barcelona:Anthropos.

  • Freire, Paolo, 1970, Pedagogía del Oprimido, Montevideo/México: Siglo XXI; English translation,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Myra Bergman Macedo (trans.), New York: Bloomsbury Academic, 2000.

  • –––, 1972, Educación para la praxis de la libertad, México: Siglo XXI; English translation Education for Critical Consciousness, Myra Berman Ramos (editors and trans.) New York and London: Continuum, 1974.

  • Frondizi, Risieri, 1948–49, “Is There an Ibero–American Philosophy?”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9:345–55.

  • Gracia, Jorge J.E. (ed.), 1986,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Buffalo: Prometheus.

  • ––– (ed.), 1988–89,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Today, A Special Double Issue of The Philosophical Forum, XX(1–2).

  • –––, 2000, Hispanic/Latino Identity: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Oxford: Blackwell.

  • ––– (ed.), 2007, Race or Ethnicity? On Black and Latino Identity,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 2008, Latinos in America: Philosophy and Social Identity, Malden, MA: Blackwell.

  • ––– (ed.), 2011, Forging People: Race, Ethnicity, and Nationality in Hispanic American and Latino/a Thought, Notre Dame, IN: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 Gracia, Jorge J.E., E. Rabossi, Enriq Villanueva, and Marcelo Dascal, (eds), 1984, Philosophical Analysis in Latin America, Dordrecht: Reidel. Abridged version of El análisis filosófico en América Latina, Mexico City: Fondo de Cultura Económica, 1985. doi:10.1007/978-94-009-6375-7

  • Gracia, Jorge J.E. and Iván Jaksić (eds), 1988, Filosofía e identidad cultural en América Latina, Caracas: Monte Avila Editores.

  • Gracia, Jorge J.E. and Mireya Camurati (eds), 1989,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in Latin America: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 Gracia, Jorge J.E. and Elizabeth Millán-Zaibert (eds), 2004,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for the 21st Century: The Human Condition, Values, and the Search for Identity. Amherst, NY: Prometheus Books.

  • Gracia, Jorge J.E. and Manuel Vargas, 2013,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in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Fall 2013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URL =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Fall 2013 Edition)>.

  • Grant, Silva, 2020, “Liberation Philosophy” in Robert Eli Sanchez (ed.), Latin American and Latinx Philosophy: A Collaborative Introduction,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137–160.

  • Gutierrez, Gustavo, 1971, Teología de la liberación. Perspectivas, Lima: CEP; English translation, A Theology of Liberation, Caridad Inda and John Eagleson (trans.), Maryknoll, NY: Orbis Books, 1973.

  • Hierro, Graciela, 1985, Etica y feminismo, Mexico City: 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México.

  • –––, 2001, La ética del placer, Mexico City: 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México.

  • Hinkelammert, Franz, 1981, Las armas ideológical de la muerte, San José, Costa Rica: DEI; English translation, The Ideological Weapons of Death: A Theological Critique of Capitalism, Phillip Berryman (trans.), Maryknoll: Orbis Books, 1986.

  • –––, 1984, Crítica de la razón utópica, San José, Costa Rica: DEI.

  • Jacobini, H.B., 1954, A Study of the Philosophy of International Law as Seen in the Works of Latin American Writers, The Hague: Nijhoff.

  • Kunz, Joseph L., 1950,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of Law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Inter American Law Institute, NYU School of Law.

  • Lara, Jesús, Ñaucahuazú, Sueños, Cochabamba: Los Amigos del Libro.

  • Lassalle, Edmundo, 1941, Philosophic Thought in Latin America: A Partial Bibliography, Washington, DC: Pan American Union Division of Intellectual Cooperation.

  • León Portilla, Miguel, 1956, La filosofía náhuatl, estudiada en sus fuentes, México, Instituto Indigenista Interamericano; English translation, 1963, Aztec Thought and Culture: A Study of the Ancient Nahuatl Mind,Jack Emory Davis (trans.), Norman, OK: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63.

  • Liebman, Seymour, 1976, Exploring the Latin American Mind, Chicago, IL: Nelson Hall.

  • Lugones, María, 2003, Pilgrimages/Peregrinajes: Theorizing Coalition Against Multiple Oppressions,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 –––, 2010, “Toward a Decolonial Feminism,” in Hypatia 25 (4): 742–59.c

  • Maffie, James, 2010, “Pre-Columbian Philosophies”, in Nuccetelli, Schutte, and Bueno 2010: 9–22.

  • Mariátegui, José Carlos, 1968, Siete Ensayos de interpretación de la realidad peruana, Lima: IEP; English translation, Seven Interpretive Essays on Peruvian Reality, Austin, TX: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71.

  • Márquez, Ivan (ed.), 2008, Contemporary Latin American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An Anthology,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 Mendieta, Eduardo, 1999, “Is There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Philosophy Today 43, no. Supp : 50–61.

  • ––– (ed.), 2003,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Currents, Issues, and Debates,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 2008,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as Metaphilosophy”, in Centennial Review, 7(3): 31–50

  • Mignolo, Walter, 2003, “Philosophy and the Colonial Difference”, in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Currents, Issues, Debates, edited by Eduardo Mendieta, 80–86.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 2011, The Darker Side of Western Modernity: Global Futures, Decolonial Options,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 Mignolo, Walter and Walsh, Catherine E., 2018, On Decoloniality: Concepts, Analytics, Praxis,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 Moraña, Mabel, Dussel, Enrique, and Jáuregi, Carlos A. (eds.), 2008, Coloniality at Large: Latin America and the Postcolonial Debate,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 Nuccetelli, Susana, 2001, Latin American Thought: Philosophical Problems and Arguments,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 –––, 2003, “Is ‘Latin American Thought’ Philosophy?” Metaphilosophy, 34(4): 524–36.

  • Nuccetelli Susana, Ofelia Schutte, and Otávio Bueno (eds), 2010, A Companion to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 Nuccetelli, Susana, and Gary Seay (eds), 2003,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and Introduction with Readings,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 Oliver, Amy, 2007, “Latin American Feminist Philosophy: Early Twentieth-Century Uruguay”, in Feminist Philosophy in Latin America and Spain, edited by María Luisa Femenías and Amy Oliver, New York: Rodopi, pp. 31–42.

  • Prada Oropeza, Renato (1969), Los fundadores del alba, La Paz, Bolivia: Editorial “Los Amigos del Libro”.

  • Ruiz Sotelo, Mario, 2010, Crítica de la Razón Imperial: La filosofía politica de Bartolomé de las Casas, México: Siglo XXI.

  • Salazar Bondy, Augusto, 1968, ¿Existe una filosfía de nuestra América? México City: Siglo XXI.

  • –––, 1973, “Filosofía de la dominacion y filosofía de la liberación” Stromata, 28, no. 4:393–397.

  • –––, 1995, Dominacion y Liberacion. Escritos 1966–1974, Lima, Perú: Facultad de Letras y Ciencias Humanas, Universidad Mayor de San Marcos.

  • Solís Bello Ortiz, N.L., J. Zúñiga, M.S. Galindo, and M.A. González Melchor, 2009, “La filosofía de la liberación”, in Dussel, Bohórquez, & Mendieta 2009: 399–417.

  • Vallega, Alejandro, 2014,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from Identity to Radical Exteriority,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Vallejo de Bolívar, Gaby, 1973, Los Vulnerables, La Paz, Bolivia: Editorial “Los Amigos del Libro”.

  • Vargas, Manuel, 2004, “Biología y la filosofía de la raza en México: Bulnes y Vasconcelos”, in Construcción de las identidades latinoamericanas: Ensayos de historia intelectual, Aimer Granados and Carlos Marichal (eds), Mexico City: Colegio de México.

  • –––, 2005, “Eurocentr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Liberation”, APA Newsletter on Hispanic/Latino Issues, 4(2): 8–17.

  • –––, 2007, “Real Philosophy, Metaphilosophy, and Metametaphilosophy”, CR: The New Centennial Review, 7(3): 51–78.

  • Uzin Fernández, Oscar, 1976, La oscuridad radiante, La Paz, Bolivia: Editorial “Los Amigos del Libro”.

  • Vasconcelos, José, 1948, La raza cósmica, México: Espasa Calpe; English translation, The Cosmic Race: A Bilingual Edition, Didier T. Jaén (trans.),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7.

  • Vasconcelos, José, and Manuel Gamio, 1926, Aspects of Mexican Civilization, Chicago, I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Vega, Julio de la, (1971), Matías, el apóstol suplente, La Paz, Bolivia: Editorial “Los Amigos del Libro”.

  • von Vacano, Diego A., 2012, The Color of Citizenship: Race, Modernity and Latin American/Hispanic Political Though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Zea, Leopoldo, 1949, Dos etapas del pensamiento en Hispanoamérica. Del romanticismo al positivismo, México: El Colegio de México; English translation, The Latin American Mind, James H. Abbott (trans.), Norman, OK: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63.

  • –––, 1969, La filosofía americana como filosofía sin más, México City: Siglo XXI.

  • –––, “La filosofía latinoamericana como filosofía de la liberación” Stromata, 28, no. 4; 399–413.

  • –––, 1976, El pensamiento latinoamericano, Barcelona: Ariel.

  • –––, 1988–89, “Identity: A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ical Problem”, The Philosophical Forum, XX, 1–2:33–42.

  • –––, 1991, La Filosofía como Compromiso de Liberación, Caracas, Venezuela: Biblioteca Ayacucho.

Academic Tools

Other Internet Resources

Chile: philosophy in |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meta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Copyright © 2020 by Eduardo Mendieta <ezm5325@psu.edu>

最后更新于

Logo

道长哲学研讨会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