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富勒 Fuller, Margaret (Daniel Howe)

首次发表于 2021 年 5 月 25 日

玛格丽特·富勒(1810 年-1850 年)是她时代最重要的美国女权主义者之一,也是一位哲学家、记者和文学评论家。她属于被称为超验主义者的新英格兰知识界,其中还包括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和亨利·大卫·梭罗。她最重要的著作是《19 世纪的女性》(1845 年),这是她一篇名为《伟大的诉讼:男人对抗男人,女人对抗女人》(1843 年)的文章的扩展。富勒不仅因她的著作而被铭记,还因她的生活:一系列努力以实现她自己超越当时常规性别差异的理想。本文将概述她的哲学,并注意她寻求(或未寻求)实现她哲学理想的各种方式。


1. Biography

玛格丽特·富勒出生于 1810 年 5 月 23 日,出生地点为马萨诸塞州剑桥港,是蒂莫西·富勒和玛格丽特·克兰·富勒的长女。(剑桥港现已并入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市,她出生的玛格丽特·富勒之家至今仍屹立不倒。)蒂莫西·富勒于 1817 年当选为马萨诸塞州的国会议员,并任职至 1825 年。他给长女提供了通常只为男孩保留的严格的古典教育。他教她在三岁半时就开始阅读,她证明了自己是一个天才儿童,得到了蒂莫西的关注。她的童年课程包括拉丁散文、诗歌和作文,辅以包括新约在内的希腊文著作,以及当时被称为道德哲学的广泛学科,其中包括我们所说的社会科学。九岁时,她的父亲又在她的阅读清单上加入了《观察家报》、《失乐园》和塞缪尔·约翰逊博士的作品。蒂莫西严厉的态度和苛刻的要求给年幼的玛格丽特留下了情感和学术上的遗产:她变得过分追求完美并自我批评。

玛格丽特的正式学校教育始于 1819 年;从 1824 年开始,她在格罗顿的少女学校寄宿了两年,然后回到家中。在那里,她恢复了对古典学的学习。她发现希腊人比罗马人更合拍,将希腊人与理想主义、想象力和自由联系在一起,将罗马人与实用主义、逻辑和严肃联系在一起。她的阅读现在得到了正在欧洲形成的浪漫文学的补充,她发现这些文学非常迷人。到她三十多岁时,她可以被视为新英格兰地区阅读量最大的人,无论男女(道格拉斯 1977 年:263)。她最终采纳了一种公开的双重哲学,试图融合古典和浪漫的观点。她教导说,柏拉图传统颂扬了男性的品质,而浪漫主义颂扬了女性的品质。整个人类需要两者兼而有之,每个人都应培养自己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

与此同时,蒂莫西·富勒的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他的律师事务所也日益萎缩,因此他于 1833 年决定搬到马萨诸塞州的格罗顿,并经营(像当时许多美国人一样)一个家庭农场。然而,农场尚未开始盈利,蒂莫西于 1835 年 10 月因霍乱去世。蒂莫西没有立遗嘱,根据当时以男性为导向的法律,农场的所有权归他的兄弟所有,使他的遗孀和孩子们生活在农场上,依赖于玛格丽特的叔叔们的慈善。玛格丽特感到理所当然的愤怒,尽管她只有二十多岁,却被迫承担起养家的责任。她开始着手撰写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传记,她出奇地迅速掌握了德语,但最终放弃了这个计划,以及随之而来的欧洲之行,以便全职教学并获得薪水。

玛格丽特·富勒在她父亲去世前后都与文学界的人士交往。1839 年,她利用自己的社交关系开始了为期五年的女性讨论小组,她称之为“对话”。其中大部分在她的朋友兼知识分子伊丽莎白·帕尔默·皮博迪的家中举行,后者还帮助富勒发表了一些作品。另一位朋友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邀请富勒编辑一份名为《表述者》的期刊,这是她于 1840 年开始的一项事业。富勒应该每年获得 200 美元的薪水,但这笔钱从未支付过——这也是她在两年后辞职的原因之一。她在不再担任编辑之后继续为《表述者》撰写。

1844 年,富勒搬到纽约市,并全职担任霍勒斯·格里利(Horace Greeley)的著名报纸《纽约论坛报》(New York Tribune)的书评人。《拨号》(The Dial)的发行量逐渐减少,而《纽约论坛报》有 5 万名订户。在接下来的四年里,富勒撰写了 250 多篇有关文学、音乐、艺术以及社会和政治问题的论文。在此期间,她还发表了一些诗歌,尽管她的诗歌从未引起过太多关注。

从 1846 年开始,富勒主动前往欧洲,先是英国,然后是意大利半岛(当时意大利尚未统一),她在那里担任格里利的外国通讯员。在英国期间,她结识了两位意大利人,他们在她的一生中一直很重要:朱塞佩·马齐尼(Giuseppe Mazzini),意大利爱国者和流亡中的共和主义领导人,以及乔万尼·安吉洛·奥索利(Giovanni Angelo Ossoli),她最终与他结婚,尽管不清楚他们是否参加了婚礼仪式以及何时。如果确实举行了婚礼仪式,那应该是在他们的儿子安吉洛·尤金·菲利普·奥索利(Angelo Eugene Philip Ossoli)出生后,他的绰号是安杰利诺(Angelino)或尼诺(Nino),出生于 1848 年 9 月 5 日(Marshall 2013: 350)。

1849 年 2 月,罗马共和国宣告成立时,奥索利一家住在这个民主共和国中,并支持由马齐尼领导的共和国事业。共和国试图取代教皇成为罗马的世俗统治者,同时保留他的精神职能。教皇没有屈服,并请求外国援助以恢复他的权力。法国提供了援助。在随后的战争中,奥索利夫妇为共和国而战,他作为士兵,她作为护士,但法国获胜,奥索利一家逃亡到佛罗伦萨。

1850 年,这对夫妇决定搬到美国,玛格丽特希望出版她写的关于短暂存在的罗马共和国的书,尽管乔万尼不会说英语。这个家庭于 5 月乘坐一艘名为伊丽莎白(Elizabeth)的美国货船前往纽约。航行期间,船长死于天花,副船长代理船长职务。在这个经验不足的领导下,船只在纽约的火岛附近的一个沙洲上搁浅,当时正值凌晨 3 点 30 分的风暴。由于离岸不到 300 码,那些会游泳的人跳入水中,包括代理船长。奥索利一家不会游泳,被留在船上。岸上聚集了一群人,但没有人试图营救奥索利一家。10 个小时后,一股巨浪把玛格丽特和她的家人冲到了海里。尼诺的小尸体最终被发现在岸边,成年奥索利夫妇的尸体从未被找到。玛格丽特关于罗马共和国的书稿也在失事中丢失了。

富勒哲学中的主要主题

2.1 一神论和自我修养

玛格丽特·富勒的理论和实践生活的核心是自我修养。在当时,自我改进或自我修养的实践在中产阶级的白人美国人中非常普遍。甚至像亚伯拉罕·林肯这样的工人阶级也努力进行个人品格和才能的自我改进,以谋求安全和繁荣。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正直和能力被视为美国自豪的白人男性民主的个人应用。自我修养最受钦佩和复杂的倡导者是最近兴起的一神教派的著名牧师威廉·埃勒里·钱宁(1780-1842 年)。钱宁开创了一种基督教人文主义。富勒将他视为她自己的自我修养理想的英勇典范。钱宁的项目包括所有人类的两性和所有种族(富勒 1845:60)。

玛格丽特·富勒成长在一神教派中。这个教派起源于 19 世纪早期的新英格兰,是清教徒后裔对加尔文主义神学的知识反叛。"一神论" 这个名称反映了他们对传统三位一体的基督教信条即父、子和圣灵的否定。新英格兰的一神教派不再将耶稣基督视为上帝的独特神圣化身。相反,他们强调每个人的潜在神性:每个好人都应该努力创造自己基督般的,甚至是上帝般的品格。正如钱宁在他的一篇名为《像上帝》的布道中解释的那样:“上帝在我们内心展现自己的本性的程度,他就成为我们真正的存在”(D.豪 1970:120;援引钱宁 1828 年,《作品》第三卷,229 页)。

玛格丽特·富勒个人追求自我实现以及她对所有妇女自我实现的热切女权主义计划都受到查宁的启发。尽管她放弃了一神论教会并停止参加任何宗教活动,富勒从未失去对查宁的钦佩。富勒在约 1840 年左右阐述了她成熟的宗教原则《信条》(保存在玛格丽特·富勒·奥索利收藏中,特别是第 97-98 页,波士顿公共图书馆)。

富勒、查宁以及他们那个时代的许多美国知识分子,都将自我改进的构想建立在苏格兰道德哲学家托马斯·里德、凯姆斯勋爵和达加尔德·斯图尔特的能力心理学上。像“能力”这个词一样,“设施”这个词也源自拉丁词“power”,古代、中世纪和现代的能力心理学一直是对人类力量的研究。富勒时代对人性的传统观念是等级分明的,理性理所当然地高于情感。良心被认为是一种理性力量。查宁的一神论者支持形而上学的二元论,并试图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使物质服从心灵。自我改进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将“激情”(包括自私和唯利是图的动机)服从于理性,即人性中的神圣品质。这种基督教人文主义的版本在富勒的一生中在哈佛大学教授的道德哲学中得到了学术上的体现(霍威 1988 年,特别是第 2 章,“人的道德本性”)。玛格丽特·富勒成为了当时全是男性的大学中第一个被允许使用图书馆的女性。

2.2 超验主义和柏拉图主义

1835 年是玛格丽特·富勒生命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发生变化的一年:她的父亲蒂莫西去世,她结识了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后者成为了她的朋友和导师。富勒与爱默生的关系,就像与她的父亲一样,充满了紧张。正如朱迪丝·瑟曼所观察到的那样:“沃尔多冷静、理性、讽刺;玛格丽特喧闹、歇斯底里、真诚”(瑟曼 2013 年:79)。尽管他们的互动经常是风雨飘摇的,爱默生还是使富勒转变成了他自己版本的自我改进:追求精神上的自我超越。追随者被称为超验主义者,因为他们寻求与神交融而超越物质世界。富勒成为了爱默生和弗雷德里克·亨利·海奇创立的超验主义俱乐部的成员,几乎所有成员都是一神论者或前一神论者。超验主义者(包括梭罗、西奥多·帕克和伊丽莎白·皮博迪)今天被人们铭记,因为他们对美国文学、哲学和社会改革做出了贡献,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知识分子反文化运动(参见超验主义词条)。在爱默生的邀请下,富勒编辑了超验主义期刊《表述》两年(1840-1842 年),之后继续为其撰写。

崇高主义者渴望拯救美国免受文化方面的偏狭。当时美国文化主要基于加尔文主义和启蒙主义;崇高主义者希望向他们的国家介绍浪漫主义和康德的哲学。富勒对德国浪漫主义情有独钟,因此她有一个从未实现的抱负,即写一部歌德传。在她父亲介绍给她的古代哲学家中,富勒最喜爱的是柏拉图。

美国的崇高主义者普遍崇尚柏拉图和普遍的柏拉图主义。他们怀念英国十七世纪剑桥大学的柏拉图主义者(更确切地称为新柏拉图主义者)。十九世纪新英格兰的一位一神论者和崇高主义者知道这些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分子,并钦佩他们以个人自由作为宗教信仰的基础而不是不容忍的强制。剑桥柏拉图主义者拒绝了加尔文主义,并接受了以人文主义为基础的基督教形式,侧重于人类力量的适当发展。他们不仅发现柏拉图自己的哲学是令人愉快的,还有第三世纪亚历山大的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的哲学。普罗提诺为自我修养制定了一套体系,寻求在个人的心灵中找到上帝。十九世纪的威廉·埃勒里·钱宁、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和玛格丽特·富勒都召唤起了这一遗产。

富勒对柏拉图了如指掌,但绝不是他的盲目追随者。在柏拉图的一些著作中,他是第一位女权主义者。在他理想的共和国的守护者中,完美的精英统治蔓延开来,妇女被纳入城邦的公共精神之中;她们接受与男性相同的教育,并有平等的机会行使政治权力。然而,在其他地方,柏拉图妥协甚至合法化了妇女的压制。因此,富勒对柏拉图的性别哲学作出了褒贬不一的评价(富勒 1845: 90;另请参阅奥金 1979: 15–70)。在这里,正如她一直做的那样,她将传统作为一种资源,而不让自己被囚禁其中。

钱宁和其他一神论者曾是急于将心灵的至上性强加于物质的形而上学二元论者,而爱默生和大多数崇高主义者则信奉纯粹的唯心主义。至少最初,崇高主义本身就是一种宗教,一种拒绝经验证据如经文、奇迹和预言应验的宗教(请参阅崇高主义词条)。

玛格丽特·富勒保留了钱宁的二元论形而上学,而不是爱默生和她其他超验主义朋友的纯理想主义。但她遵循了超验主义者对“理性”和“理解”之间区别的处理方式。我们通常认为是知觉和逻辑思维的东西,他们将其归类为“理解”。富勒和其他人将“理性”视为受到神的启发的洞察力,对每个个体都是特有的,并且对真正的宗教更为重要。“理解”将我们引领穿越世俗、实际的物质世界。“理性”是智者进行柏拉图式追求理想的探索的能力。钱宁和爱默生都希望在现代世界重新创造新英格兰清教牧师所扮演的角色,成为启发人心的知识分子、精神领袖和道德导师。富勒决心向妇女开放这一角色。即使她拥抱 19 世纪的浪漫主义,她也试图实现启蒙运动中的自然权利理想。在这方面以及其他方面,她对我们来说是新英格兰超验主义者中最现代的人物。

2.3 女权主义和对话

玛格丽特·富勒在波士顿举办的“对话”在早期美国女权主义者中广受赞誉。这些对话始于 1839 年,一直持续到 1844 年 4 月。每次对话持续 13 周,时间和地点事先公布(通常在她的朋友伊丽莎白·皮博迪的客厅)。参与者需要支付费用,通常是整个系列课程的十美元,与爱默生和其他超验主义者收取的讲座系列费用相当。大多数对话只面向女性,参与者约 25 人。富勒本人每周领导两小时的对话,首先发表讲话,然后鼓励观众讨论和提问。出席的女性通常读书甚广,通常是一位一贯者或者有一定背景的一贯派教徒,经常是超验主义者的妻子或亲戚。富勒构想她的对话是对当时中上阶层新英格兰妇女教育机会的必要补充。这些机会可能包括文学、经典和美术,仅仅是装饰性或娱乐性的目的。富勒会以这些主题开始,然后利用它们来促使参与者思考有关妇女生活、角色和目的的严肃问题。她应用了一种对话方法,这种方法她从柏拉图的对话中学到,并且看到她的超验主义者同道和柏拉图信徒布朗森·奥尔科特的典范。她关心的不是教导,而是激发他人比平常更深入地思考(见 Capper 1987)。

在参加富勒对话的众多女性中,有些人后来在女权主义和其他改革事业中崭露头角,比如莉迪亚·玛利亚·莎尔德、伊丽莎白·皮博迪、卡罗琳·斯特吉斯、索菲亚·里普利、茱莉亚·沃德·豪、伊丽莎白·凯迪·斯坦顿、莉迪安·爱默生(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妻子)、安·特里·菲利普斯(温德尔·菲利普斯的妻子)、玛丽·皮博迪·曼(霍勒斯·曼的妻子)和玛丽·钱宁(威廉·埃勒里·钱宁的女儿)(见 Capper 2007: 110)。

在这些对话中,富勒曾试图避免讨论除了女权主义之外的社会改革原因,比如反奴隶制,尽管她的一些参与者已经开始参与其中。曾到访美国的英国女权主义者哈里特·马丁诺多次批评她的这一立场。最终,富勒改变了她的想法。这些对话虽然她本意是为了激发他人的思考,但也激发了她自己的思考。

1843 年 7 月,《The Dial》刊登了富勒新立场的主要文章,《伟大的诉讼:男人对抗男人,女人对抗女人》。尽管标题如此,这篇文章并不是以诉讼的形式呈现。它假设男性(“男人”)和女性(“女人”)是超越性别的理想,个体应该努力实现这些理想,并且每个理想都包含了男性和女性的特质。没有“完全男性的男人;没有纯粹女性的女人”(1843 年:14;也见富勒 1845 年:103)。但由于男性更容易获得自我发展的手段,男性理想在实践中比女性理想更加实现。这需要为了全人类的利益进行纠正。

在这篇文章中,富勒既接受了浪漫主义的理想,又接受了启蒙主义的民主理念,并嘲笑美国在实践中对民主的虚伪。她厌恶地评论道:“我不需要谈论对红人、黑人所做的事情”(1843 年:8;1845 年:14)。现在她将女权主义视为与废除奴隶制平行的目标:这两个事业都是为了个体寻求实现个人潜能而努力(其他改革事业如禁酒、儿童和智障人士的公共教育也是如此)。然而,只有在她移居欧洲之后,她对激进社会变革的承诺才变得完整。

与此同时,富勒对女权事业的拥护在她的《19 世纪的女性》一书中得到了更充分的解释,这本书是她最著名的作品。她在 1844 年 11 月完成了这本书。自从她的“对话”结束以来,她已经得出结论,女权主义是妇女应该支持的众多值得追求的事业之一。这本书支持爱尔兰的自由和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并强烈警告不要吞并德克萨斯,因为那将加强奴隶制度(富勒 1845 年:90-91)。

现代读者会感到惊讶,富勒的书中并未提及妇女选举权问题,当时这并不是一个公开讨论的问题——尽管她坚持妇女平等权利显然暗示了这一点,苏珊·B·安东尼确实承认富勒是妇女选举权运动的先驱。富勒通常关注的是流行文化中的问题,而不是法律问题。她确实强调了妇女需要有更广泛的职业选择的必要性。

你问我她们可以担任什么职务,我回答——任何职务。我不在乎你提出什么情况;如果你愿意,让她们当海上船长吧。(经常被错误引用为“如果她们愿意,让她们当海上船长吧”)

更多种类的职业将有助于妇女发现她们的潜能,正如她所说的那样,“唤醒她们潜在的力量”(富勒,1845: 95)。富勒经常强调需要改变婚姻关系。婚姻不应该是女性属于男性,而应该使两个伴侣结盟,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理想情况下,婚姻应该是“朝着共同神殿的朝圣”(富勒,1845: 42)。

最后,她的书呼吁个体妇女成为世界的榜样:

她不会很快出现吗?那位将为所有女性辩护其应有权利的女性;那位将教导她们要索取什么,以及如何使用她们所获得之物的女性?(Fuller 1845: 97)

她曾经去过欧洲,玛格丽特·富勒本人将承担起这个角色。

人们可以指责富勒的书。它并未始终以逻辑发展来解决问题;它流连忘返,从一个思想流向另一个思想。她假设她的读者拥有她自己广泛的文学和古典学知识,经常提及一些鲜为人知的典故(尤其是在当今时代)。富勒的书预见了第一次妇女权利大会,该大会于 1848 年 7 月在纽约州北部的塞内卡瀑布举行,要求妇女参政,尽管当时甚至一些女权主义者对支持这样激进的措施感到犹豫。这本书非常受欢迎,不仅在美国,而且在英国也很受欢迎,在那里,它在出版商被要求遵守国际版权之前就被盗版。这本书是当时的女权主义书籍,类似于 20 世纪中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

2.4 哲学家的政治

1844 年,霍勒斯·格里利邀请玛格丽特·富勒搬到纽约,并在他的报纸《纽约论坛报》上担任美国第一位全职文学评论家。格里利在《论坛报》上发表了《伟大的诉讼》,并说服富勒将其扩展成一本书。他的妻子玛丽曾参加过富勒的“对话”,并促使他雇佣她(Capper 2007: 165)。《论坛报》为富勒提供了庞大的读者群。格里利和他的报纸属于辉格党,该党成立以反对安德鲁·杰克逊并批评他的政策,包括将部落“印第安人迁移”至密西西比河以西。富勒在当年早些时候曾穿越芝加哥和中西部,并公开批评白人对印第安人的待遇。她赞同格里利反对奴隶制,并赞扬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格里利的《论坛报》拥抱了当时许多改革事业。富勒开始将妇女权利视为广泛社会改革的一部分,这一点在她对她拜访的监狱中的妇女的同情中显而易见。她们中的大多数人被判犯有卖淫罪,尽管涉及的男性从未受到起诉。

在国会,蒂莫西·富勒曾坚决支持约翰·昆西·亚当斯的总统竞选,反对密苏里妥协,并捍卫美洲原住民的权利。他的女儿和学生在《十九世纪的女性》中援引了第六任总统对女性的态度(富勒 1845: 77–78)。当辉格党在 19 世纪 30 年代形成时,亚当斯和玛格丽特·富勒都认同它。尽管妇女无法投票,富勒将辉格党视为她的首选党派。“我上周参加了”, 她在 1837 年 8 月 14 日写信给爱默生说,“这里的辉格党秘密会议”(指罗得岛的普罗维登斯)。“这是我做过的最好的事情”(富勒,信件,编者 Hudspeth 1983: I, 295; 更多关于她的辉格党政治,见信件,IV, 121)。实际上,辉格党对妇女权利的态度比民主党要宽容一些,可能是因为在十九修正案之前,妇女事业主要是中产阶级运动,而辉格党是中产阶级党派。辉格党也是福音派和一位上帝教的党派,这在当时为许多改革运动提供了主要支持基础,包括反奴隶制、禁酒、公立学校、高等教育、国际和平、监狱改革(提倡“悔过监狱”而不仅仅是鞭刑惩罚)、美国圣经协会(促进识字)以及疯人院,以及妇女解放。尽管一位上帝教徒不认同福音派教派的神学,但他们经常有共同的社会和政治目标。

1846 年,富勒前往欧洲,成为《纽约论坛报》的驻外记者,撰写有关欧洲文学和舆论的文章。欧洲旅行费用昂贵,而格里利是否愿意充分报销富勒的费用尚不清楚。幸运的是,一对富有并具有政治见识的贵格会夫妇,马库斯和丽贝卡·斯普林,是富勒的朋友,决定在欧洲度过一段时间,并提议如果她愿意与他们一起旅行并辅导他们的儿子埃迪,他们将支付她的一部分费用。

富勒与斯普林一起在英格兰和苏格兰进行巡回,并向格里利的《论坛报》寄回文章。她在那里遇到了一些有趣的人,包括年迈的诗人华兹华斯和英国女权主义者哈丽特·马丁诺,后者曾批评她只关注女权主义而不关注其他改革。现在富勒已经拥抱了更广泛的改革议程,两人相处融洽。伦敦有一位当时的知识分子,托马斯·卡莱尔,他摒弃了他年轻时的加尔文主义基督教,赞美了德国浪漫主义,并认识许多聪明的女性,其中一位是他的妻子简。富勒和卡莱尔相遇时,彼此都很欣赏。但总是带着严肃的保留态度。卡莱尔的政治观点与富勒的非常不同。他反对民主,支持反犹太主义和白人种族主义,并赞扬奥利弗·克伦威尔和弗里德里希大帝等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历史领袖。 (几代人后,一些纳粹会将卡莱尔视为先驱。)富勒在伦敦遇到的另一位浪漫主义者更加不加保留地赢得了她的钦佩:意大利革命者朱塞佩·马齐尼。马齐尼拥抱自由民主和个人实现作为他意大利共和国民族主义的一部分。富勒乐于接受在一所为贫困意大利侨民男孩设立的自由小学的活动中发言的机会,在那里她支持马齐尼的革命事业,并倡导通过公共教育实现自我提升的原则,这一原则在美国一位上帝教徒和辉格党改革者中非常受欢迎。马齐尼非常喜欢。

富勒前往法国,在那里她确认巴黎确实是世界文化之都;她享受那里的音乐和美术,以及她习惯参与的文学和哲学。她设法见到了使用笔名乔治·桑德并成为欧洲最受欢迎和成功的作家之一的女性,以及她目前的情人,弗雷德里克·肖邦。在政治上更重要的是她与亚当·密克维奇的关系,这位被流放的波兰浪漫主义诗人转变为革命者,努力实现波兰摆脱俄国和奥地利的独立。富勒甚至在他们在法国相遇之前就很钦佩他。他的社会民主主义吸引了她,他的浪漫宗教热情也吸引了她。他们似乎可能在性爱和哲学上形成一种联系——但密克维奇已经结婚了。富勒前往意大利半岛。

玛格丽特·富勒在意大利的时光在政治上具有转折意义。她同时拥抱意大利语,她已经能够流利地讲这门语言,以及对意大利统一和民主的革命斗争。现在她再次与朱塞佩·马齐尼联系在他的故乡,她热情地支持他的事业:将罗马变成一个民主共和国。当新教皇庇护九世暂时表现出支持时,她表示赞成,但(敏锐地)保持谨慎。当被迫做出选择时,教皇否认了马齐尼,而富勒谴责了教皇。随着 1848 年革命在欧洲蔓延,富勒一直充满热情。她让美国的听众了解欧洲的革命,解释说美国不应再想象自己是欧洲应该效仿的典范。她已经对中产阶级温和派感到不耐烦,并支持社会主义。此时,她甚至比马齐尼更加左倾。与此同时,富勒在意大利的时光在个人和政治上都具有转折意义。她遇到了年轻的乔瓦尼·安杰洛·奥索利。他们一起生了一个孩子,他们可能的婚姻在文学作品中成为讨论的焦点。

玛格丽特·富勒的宏伟国际政治项目没有实现。她和丈夫为之奋斗的罗马革命被证明是一场失败的事业,他们不得不逃到佛罗伦萨。她试图带着新的家庭回到美国的尝试以灾难告终(如上文第 1 部分所述)。但玛格丽特·富勒对一个世界的最终愿景,即人们无论性别、种族或阶级都能自由和自主,仍然是一个高尚而鼓舞人心的愿景。

Bibliography

Primary Sources

  •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ts: Essential Writings, Lawrence Buell (ed.), New York: Modern Library of Random House, 2006.

  • Beecher, Catharine, Margaret Fuller, and M. Carey Thomas, The Educated Woman in America: Selected Writings of Catharine Beecher, Margaret Fuller, and M. Carey Thomas, Barbara M. Cross, (ed.),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65].

  • Channing, William Ellery, 1828, “Likeness to God”, published in The Works of William E. Channing, Boston: James Munro and Company, fourth edition, 1845, volume III, 227–255. [Channing 1828 available online]

  • Clarke, James Freeman, The Letters of James Freeman Clarke to Margaret Fuller, John Wesley Thomas (ed.), Hamburg: Cram, de Gruyter, 1957.

  • The Dial, Volumes 1–4, quarterly journal published July 1840–April 1844, in Boston, edited by M. Fuller, R. E. Emerson, G. Ripley. Reprinted 1961. Also available online:

  • Emerson, Ralph Waldo and Margaret Fuller, Selected Works: Essays, Poems, and Dispatches, edited with Introduction by John Carlos Rowe,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 2003.

  • Fuller, Margaret, 1840, “A Credo” June 1840 [approx.], manuscript in Margaret Fuller Ossoli Collection, Boston Public Library.

  • –––, 1843, “The Great Lawsuit: Man versus Men, Woman versus Women”, The Dial, IV(1): 1–47.

  • –––, 1845, Woma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New York: Greeley and McElroth.

  • –––, Art, Literature, and the Drama, by Margaret Fuller Ossoli, edited by her brother, Arthur B. Fuller, Boston: Roberts Bros., 1860.

  • –––, At Home and Abroad; or Things and Thoughts in America and Europe, by Margaret Fuller Ossoli, edited by her brother Arthur B. Fuller, Boston: Crosby, Nichols and Co., 1856.

  • –––, The Essential Margaret Fuller, 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Jeffrey Steele,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c. 1992.

  • –––, The Letters of Margaret Fuller, Robert N. Hudspeth (ed.), 6 volume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94.

  • –––, Life Without and Life Within: Reviews, Narratives, Essays, and Poems by Margaret Fuller Ossoli, edited by her brother Arthur B. Fuller, New York: The Tribune Association, 1869, c. 1859.

  • –––, Literature and Art, by S. Margaret Fuller,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Horace Greeley, New York: Fowler and Wells, 1852; available electronically.

  • –––, Love-Letters of Margaret Fuller, 1845–46,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Julia Ward Howe [to which are added the reminiscences of Ralph Waldo Emerson, Horace Greeley, and Charles T. Congdon],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1969; originally published 1903. [Letters written to James Nathan, later James Gotendorf.]

  • –––, Margaret Fuller: American Romantic: A Selection from Her Writings and Correspondence, Perry Miller (ed.),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63

  • –––, Margaret Fuller, Critic: Writings from the New York Tribune, 1844–1846, Judith Matson Bean and Joel Myerson (ed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0.

  • –––, Margaret Fuller: Essays on American Life and Letters, Joel Myerson (ed.), New Haven, CT: College and University Press, 1978.

  • –––, Margaret Fuller’s New York Journalism: A Biographical Essay and Key Writings, edited by Catherine C. Mitchell, Knoxvill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 c. 1995.

  • –––, Memoirs of Margaret Fuller Ossoli, R. W. Emerson, J. F. Clarke, and W. H. Channing (eds), 2 volumes, Boston: Phillips, Sampson, 1852. [The editors, close friends of Fuller, unfortunately sometimes censored and rewrote her writings, to make them conform closer to Victorian taste.]

  • –––, Papers on Literature and Art, New York: Wiley & Putnam, 1846. 2 volumes in 1; microfilm; Wiley & Putnam’s Library of American Books, no. 19, 20.

  • –––, Summer on the Lakes in 1843,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Susan Belasco Smith; original illustrations by Sarah Clarke,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c. 1991.

  • –––, Summer on the Lakes. With autobiography, Memoir by Ralph Waldo Emerson, W.H. Channing, and others. London, Ward and Lock, 1861.

  • –––, “These Sad But Glorious Days”: Dispatches from Europe, 1846–1850, Larry J. Reynolds and Susan Belasco Smith (eds),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c. 1991.

  • –––, The Woman and the Myth: Margaret Fuller’s Life and Writings, compiled by Bell Gale Chevigny. 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 Bost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94.

Secondary Sources

  • Allen, Margaret Vanderhaar, 1979, The Achievement of Margaret Fuller, University Park, PA: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 Argersinger, Jana and Phyllis Cole (eds.), 2014, Toward a Female Genealogy of Transcendentalism, Athens, GA: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 Brown, Arthur W., 1964, Margaret Fuller, Woodbridge, CT: Twayne Publishers.

  • Capper, Charles, 1987, “Margaret Fuller as Cultural Reformer: The Conversations in Boston”, American Quarterly, 39(4): 509–528. doi:10.2307/2713122

  • –––, 1992/2007, Margaret Fuller: An American Romantic Lif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Volume 1: The Private Years, 1992;

    • Volume 2, The Public Years, 2007.

  • Capper, Charles and Cristina Giorcelli (eds.), 2007, Margaret Fuller: Transatlantic Crossings in a Revolutionary Age, Madison, WI: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 Chevigny, Bell Gale, 1994, The Woman and the Myth: Margaret Fuller’s Life and Writings, revised edition, Boston, MA: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first published in 1976.

  • Dickenson, Donna, 1993, Margaret Fuller: Writing a Woman’s Lif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 Douglas, Ann, 1977, The Feminization of American Culture, New York: Knopf.

  • Ellison, Julie K., 1990, Romanticism, Gender, and the Ethics of Understanding,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Gustafson, Sandra M., 1995, “Choosing a Medium: Margaret Fuller and the Forms of Sentiment”, American Quarterly, 47(1): 34–65. doi:10.2307/2713324

  • Higginson, Thomas Wentworth, 1884, Margaret Fuller Ossoli, Cambridge, MA: The Riverside Press.

  • Howe, Daniel Walker, 1970 [1988], The Unitarian Conscience: Harvard Moral Philosophy, 1805–1861,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evised edition, Middletown, CT: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1988.

  • –––, 1997, “ Margaret Fuller’s Heroic Ideal of Womanhood”, in his Making the American Self: Jonathan Edwards to Abraham Lincol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p. 212–234 (Chapter 8).

  • Howe, Julia Ward, 1883, Margaret Fuller (Marchesa Ossoli), Boston, MA: Roberts Brothers; reprinted New York: Haskell House, 1968.

  • Marshall, Megan, 2013, Margaret Fuller: A New American Life, Boston and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 Matteson, John, 2012, The Lives of Margaret Fuller, New York: W.W. Norton.

  • Okin, Susan, 1979, Women in Western Political Though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Packer, Barbara L., 1995, “The Transcendentalists”, in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Volume 2), Sacvan Bercovitch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329–604; reprinted as The Transcendentalists, Athens, GA: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2007.

  • Rose, Anne C., 1981, Transcendentalism as a Social Movement, 1830–1850,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 Slater, Abby, 1978, In Search of Margaret Fuller, New York: Delacorte Press.

  • Steele, Jeffrey, 2001, Transfiguring America: Myth, Ideology, and Mourning in Margaret Fuller’s Writing, Columbia, MO: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 Rose, Anne C., 1981, Transcendentalism as a Social Movement, 1830–1850,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 Thurman, Judith, 2013, “An Unfinished Woman: The Desires of Margaret Fuller”, The New Yorker, 1 April 2013, 89(7): 75–81.

  • Urbanski, Marie Mitchell Oleson, 1980, Margaret Fuller’s Woma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 Literary Study of Form and Content, of Sources and Influence,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 Von Mehren, Joan, 1994, Minerva and the Muse: A Life of Margaret Fuller, Amherst, MA: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Bibliographies

  • Myerson, Joel, 1998, Margaret Fuller: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Criticism, 1983–95,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Academic Tools

Other Internet Resources

Cambridge Platonists | Emerson, Ralph Waldo | Neoplatonism | Plato | Thoreau, Henry David | transcendentalism

Copyright © 2021 by Daniel Howe <howe@history.ucla.edu>

最后更新于

Logo

道长哲学研讨会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