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论 monism (Jonathan Schaffer)

首次发表于 2007 年 3 月 19 日,实质性修订于 2018 年 12 月 10 日。

有许多一元论。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它们都归因于唯一性。它们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目标和计数方式。

这篇文章重点介绍了历史上更为重要的两种一元论:存在一元论和优先级一元论。存在一元论的目标是具体对象,并通过令牌进行计数。这是一种确切地存在一个具体对象令牌的教义。优先级一元论也针对具体对象,但通过基本令牌进行计数。这是一种确切地存在一个具体对象令牌是基本的教义,并等同于经典教义中整体优先于其(适当的)部分的教义。

大约一个世纪以来,存在一元论和优先级一元论都没有得到太多的尊重,甚至没有被正确区分。事实上,与这些教义相关的传统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模糊和荒谬之间的某种地方。但是态度已经发生了变化,因为有一些严肃的论证支持这些一元论。优先级一元论尤其值得认真重新考虑。

虽然这篇文章将重点讨论存在一元论和优先一元论,但当然还有其他历史上重要的一元论,包括物质一元论。物质一元论针对具体对象,并按最高类型计数。这是一种所有具体对象都属于一个最高类型(也许是物质的、精神的,或者是某种中立的基础类型:这里的方式分歧)的教义。这个主题在百科全书的其他地方有涉及(Robinson 2011)。


1. 一元论

1.1 许多一元论

有许多一元论。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它们归因于唯一性。它们的区别在于它们归因于什么(目标)以及如何计算(单位)。因此,严格来说,只有相对于目标和单位的一元论,其中目标 t 由单位 u 计算的一元论是这样的观点:t 由 u 计算为一。

一元论与多元论和虚无主义相对应。对于由单位 u 计算的目标 t 的一元论者认为 t 由 u 计算为一,而她的多元论对应者认为 t 由 u 计算为多,她的虚无主义对应者认为 t 由 u 计算为零。在多元论者中,有时将二元论者单独列出:对于 t 和 u 的二元论者认为 t 由 u 计算为二。

为了说明这些不同的学说对于不同的目标和单位,让目标 t1=具体对象,单位 u1=最高类型。成为 t1 由 u1 计算的一元论者意味着认为具体对象属于一个最高类型。唯物主义者、唯心主义者和中立一元论者都是这种类型的一元论者(物质一元论)。他们都同意具体对象属于一个最高类型,只是在最高类型是物质、精神还是更深层次的东西上存在分歧。

成为一个以 u1 计算的 t1 的多元论者意味着认为具体对象属于不止一种最高类型。笛卡尔的二元论者是这种类型的多元论者(物质二元论)。她认为具体对象属于两种最高类型:物质(具有扩展的主属性)和心理(具有思维的主属性)。

成为一个以 u1 计算的 t1 的虚无主义者意味着认为具体对象不属于任何最高类型。作为一个关于具体对象的消除论者的束缚论者是这种类型的虚无主义者(物质虚无主义)。她拒绝这个目标:她认为没有具体对象可以计算。接受具体对象但拒绝相关的“最高”类型概念的人也可以成为一个以 u1 计算的 t1 的虚无主义者。她拒绝这个单位:她认为这种计算方式是错误的。

作为第二个例子,让目标 t2=属性。以 u1 计算的 t1 的一元论者(物质一元论者,例如唯物主义者)可能仍然是以 u1 计算的 t2 的多元论者(以最高类型计算的属性)。例如,她可能认为有两种最高类型的属性,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存在于同一种物质类型中(属性二元论)。或者她可能成为以 u1 计算的 t2 的虚无主义者,通过成为一个关于属性的消除名义主义者并因此拒绝这个目标。(这些例子显示了将一元论相对化到一个目标的必要性。)

作为第三个例证,让单位 u2=个体符号。对于由 u1 计算的 t1 的一元论者(物质一元论者,例如唯物主义者)可能仍然对由 u2 计算的 t1 的多元论者(对由符号计算的具体对象)持多元论立场。例如,她可能认为存在许多具体对象符号(存在多元论),同时坚持这些都是物质对象。同样,对于由 u1 计算的 t1 的多元论者可能对由 u2 计算的 t1 的一元论者。例如,她可能认为只有一个“世界人”具有两种最高类型的属性,即物理和心理。(这些例子显示了将一元论相对化到一个单位的必要性。)

因此,一元论、多元论和虚无主义都必须相对化到一个目标和一个单位。这种双重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它们是数量断言的命题(‘…是一个/许多/没有’),而所有数量断言在这种方式上都是双重相对的:对于一个目标(要计数的对象)和一个单位(如何计数)。这是理解弗雷格(1884: 59)洞察力的一种方式:

当看着同一个外部现象时,我可以同样真实地说‘这是一片树丛’和‘这是五棵树’,或者‘这里有四家公司’和‘这里有 500 个人’。

“外部现象”是目标,“小树林”和“树”(或“公司”和“人”)作为潜在的单位。[2]

1.2 重要例子

现在我提到一些更有趣的目标-单位对,导致一些更有趣的一元论的列表。首先,在可能是最一般的层面上,可以将目标对准类别本身,并考虑类别的安排是否具有各种类型的统一性。至少有两种有趣的统一性需要考虑:(i)类别的数量(包括子类别),以及(ii)最高类别的数量(不包括子类别)。

至于关于类别数量的第一种统一形式,一些人提出了对象和属性之间的范畴区别,从而承认至少两个类别的多元论。但其他人更喜欢优雅的一元论图景:“一个类别本体论”,例如,一些特质理论家和仅属性理论家声称只有属性的时间表,或者消除了对象/属性区别的时间表(Williams 1953; Campbell 1990; Paul 2013);消除名义主义者声称只有对象的时间表(Rodriguez-Pereyra 2002)。

至于关于最高类别数量的第二种统一形式,那些对类别数量持多元论观点的人可能(或可能不)提出一个最高类别,即最高属类,例如实体或存在,所有较低类别中的实体都属于该类别。例如,斯宾诺莎(伦理学 IV 前言,II:207)对类别持多元论观点,但对最高类别持一元论观点,提出了物质和模式之间的范畴划分,但将两者统一为存在:

我们习惯于将自然界中的所有个体归类为一个被称为最一般的种类,即存在的概念,它绝对包含自然界中的所有个体。

虽然亚里士多德在类别和最高类别方面都是一种多元论者,否认在他的物质、数量、质量等之上有任何更高的类别 [3]。

从类别本身的层次向下移动,一个可以针对特定类型的实体,并考虑该类型是否具有各种类型的统一性。对于即将讨论的具体物质领域来说,至少有四种有趣的统一性需要考虑:(i)类型的数量(包括子类型),(ii)最高类型的数量(不包括子类型),(iii)令牌的数量(包括派生令牌),以及(iv)基本令牌的数量(不包括派生令牌)。中立唯一论者(如上所述)在类型的数量上是一种多元论者,但在最高类型的数量上是一种一元论者。在她的观点中,存在着物质和精神类型,但两者都属于一个更高的中立类型,物质和精神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优先级唯一论者(如上所述)可能在令牌的数量上是一种多元论者,但在基本令牌的数量上是一种一元论者。在这种观点下,除了一个基本整体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具体对象,但这些其他对象都是“碎片”:一个的派生碎片。

抽象领域是另一个有趣的目标。对于这个目标来说,明智的类型/令牌区分并不明显。因此,似乎只有四种自然计数策略适用于具体对象:(i)抽象对象的数量(包括派生对象),以及(ii)基本抽象对象的数量(不包括派生对象)。因此,考虑纯集合论对象的层次结构。一个人可能非常自然地对存在的纯集合论抽象物的数量持多元论立场,但对基本集合论抽象物的数量持一元论立场,因为一个人认为整个无穷层次结构是建立在一个单一元素上的:空集。那些完全拒绝抽象对象的人在任何计数策略上显然都是虚无主义者(参见 Goodman 和 Quine 1947)。

一般来说,对于任何支持类型/令牌区分的目标,可能是任何具体目标,似乎都会有至少四种自然计数策略,就像具体对象一样。而对于不支持类型/令牌区分的任何目标,可能是任何抽象目标,似乎只会有两种自然计数策略,就像抽象对象一样。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些模式:对于具体事件,可以按类型、最高类型、令牌或基本令牌进行计数。而对于抽象的柏拉图普遍性,可以计算形式的数量或基本形式的数量。例如,柏拉图对形式的数量持多元论立场,但对基本形式的数量持一元论立场,认为它们都是由善的形式维持的。

从关注特定类型实体的目标向下移动,人们还可以针对特定的令牌实体进行目标,并考虑它是否具有各种统一性。出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自然计数策略。例如,一个特定的具体对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计数:(i)其部分的数量,(ii)其原子部分的数量,(iii)其最大连续部分的数量,(iv)其功能集成部分的数量,或者(v)其定性均匀部分的数量。因此,如果考虑一个国际象棋套装,可以将其功能性地计为 1(1 个国际象棋套装),通过其连接的部分计为 33(32 个棋子和 1 个棋盘),通过其均匀的部分计为 96(32 个棋子加上 64 个方格),通过其原子部分计为无数个粒子,通过其部分计为 2n−1,其中 n 是其原子部分的数量。显然还有许多其他计数策略可供选择。目前尚不清楚对于各种特定实体的自然计数策略是否还有其他系统性的论述。

有一个某种形而上学意义上值得一提的计数策略,即按照个体(自我识别)的数量进行计数。因此,对于给定的目标,可以说涉及到确切的三个个体。将我们的量化领域限制在目标范围内,这将支持以下公式:

∃x∃y∃z(x≠y&x≠z&y≠z&∀v(v=x∨v=y∨v=z))

除非有人认为身份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Geach 1962),或者对这个形式主义有其他问题,否则这个公式代表了一个完全合法的计数策略。我的观点是,这不是唯一合法的计数策略。完全合法的做法是将树林视为一个整体,而不否认五棵树的存在,也不将它们等同起来。

综上所述,以下是一些更有趣的一元论教义的例子列表:

  • 类别一元论:目标:类别;单位:最高类型(即存在的教义;例如:存在)

  • 一元论:目标:具体事物;单位:最高类型(所有具体事物都属于一种共同类型的学说;例如唯物主义)

  • 属性一元论:目标:属性;单位:最高类型(所有属性都属于一种共同类型的学说;例如物理属性)

  • 存在一元论:目标:具体事物;单位:标记(存在仅有一个具体事物的学说)

  • 一元论优先性:目标:具体事物;单位:基本符号(即存在仅有一个基本具体事物的学说)

这个列表并非详尽无遗,只是为了指出一些更有趣的一元论,并根据它们的相关目标和单位进行分类。[7]

这五种一元论大多是独立的,尽管存在以下逻辑关系。对于某个具体类别的基本符号数量的多元论意味着对于相应符号数量的多元论。反过来,对于某个具体类别的符号数量的一元论和虚无主义意味着对于相应基本符号数量的一元论或虚无主义。此外,对于任何具体类别的最高类型数量的虚无主义意味着对于该类别的符号数量(因此也是基本符号数量)的虚无主义。

因此,对于存在一元论和优先一元论(接下来的主要焦点),可以找到以下逻辑关系:存在一元论导致优先一元论,而优先多元论导致存在多元论。但除此之外,这些观点是独立的。例如,一个人可能是存在多元论者,但同时也是优先一元论者。这意味着他认为许多事物存在(不仅仅是世界,还有人、家具、粒子等等),但整个世界是基本的,部分是仅仅依赖的碎片。也许这是大多数历史上一元论者所持有的观点,特别值得认真关注。[8]

2. 一元论存在

2.1 概述

存在一元论针对具体对象,并通过个体令牌进行计数。它认为只有一个具体对象令牌存在(即“一元”)。它代表了一种有趣且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元论形式,尽管被广泛认为是深不可信的。考虑任何两个具体个体,比如你和我。存在一元论者必须要么否认我们中至少有一个存在,要么否认我们中至少有一个是具体对象,要么认为我们是相同的。这很难接受。(重要的是要区分存在一元论和优先一元论,后者没有这种不可信的含义。)

从历史上看,存在一元论可能曾被巴门尼德斯、梅利苏斯、斯宾诺莎和布拉德利辩护过,尽管在每种情况下这种说法都是有争议的。[9] 在当代哲学家中,霍根和波特奇可能是领先的,也可能是唯一的存在一元论者。[10] 因此,霍根和波特奇(2000: 249; 参见 2008: 8)提出了以下本体论和语义论:

  • 真正存在的只有一个具体个体,即整个宇宙(即“blobject”)。

  • blobject 具有巨大的时空结构复杂性和巨大的局部变异性,尽管它没有任何真正的部分。

  • 大量运用常识和科学的假设的陈述是真实的,尽管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直接对应这些假设。

  • 对于这些陈述来说,真理是间接的语言-世界对应关系。

注意,存在一元论不应与公式 ∃x∀y(x=y)混淆。这是逻辑学家表达仅有一个实体存在的主张的公式。存在一元论者提出了一个更弱(并且稍微更有道理)的主张。她可以允许存在许多抽象实体,她可以允许存在许多时空点(假设她不像超实体论者那样将对象与区域等同),她可以允许存在许多属性令牌(假设她不像束缚论者那样将对象与共存的属性令牌等同),只要她坚持只有一个具体对象令牌存在。[11]

为了正确描述存在一元论,首先应引入一个表示具体对象属性的谓词'C'。(具体对象的概念是自然且有用的,所以这应该足够清楚。)然后可以引入以下公式:

存在一元论:∃x(Cx&∀y(Cy→x=y))

存在多元论和虚无主义的相应逻辑公式如下:

存在多元论:∃x∃y(Cx&Cy&x≠y)

存在虚无主义:∼∃xCx

它并没有内置在存在一元论的构想中,一个具体物体具有任何特定的本质。它可能是我的鼻子或者你的左脚。它可能是物质的(现实主义者)或者精神的(唯心主义者)或者中立的。唯心主义和中立形式的存在一元论可能会或者不会将“一”与某种神性联系起来。物质主义和中立形式的存在一元论通常将“一”与整个宇宙(霍根和波特奇的“波洛布杰克”)联系起来。使用“u”作为宇宙的专用常数,宇宙可以被定义为所有具体物体的总和,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存在一元论(宇宙):∃!xCx&Cu

这意味着存在恰好一个具体物体,即宇宙。

2.2 论证

2.2.1 Moorean 真理

如前所述,存在的多元主义被广泛接受。这种态度在早期分析哲学家对新黑格尔主义一元论理想主义的反叛中显露出来,并且直到最近,“一元论”的所有形式都成为一种禁忌(参见 Schaffer 2010b:§1)。这种多元主义立场在摩尔(1993:166)的宣言中相当明确:“这是一只手……这是另一只手”,并且在罗素(1918 [1985]:36)的宣言中完全明确:

我分享着常识信念,即存在许多独立的事物;我不认为世界的表面多样性仅仅是单一不可分割的现实的阶段和虚幻的划分。

无论是完全由论证力量引起的,还是至少部分由历史偶然性引起的,这些声明都导致了对一元论的任何兴趣的结束(即使是与摩尔真理相符的优先一元论形式:§3),近百年来如此。因此,哲学潮流从 19 世纪的某种形式的一元论转向 20 世纪的某种形式的多元论。[12]

实际上,存在多元论有两个不同的证据来源:直觉和感知。在这里,罗素似乎是在诉诸他的“常识信念”,而摩尔似乎是直接诉诸感知的内容,就像霍夫曼和罗森克兰茨(1997: 78)所做的那样:

一元论...与似乎是经验的明显数据相矛盾,即存在多样性的事物。我们假设存在多样的物质事物,因此一元论是错误的。

因此,除非对直觉和感知都持有激进的怀疑,否则存在多元主义有强有力的初步证据。

这个论证可以以各种方式表述,但出于下面将要阐明的原因,其中一种更有趣(也很自然)的表述如下:

  1. 直观上明显(/感知上显而易见)存在多个具体对象。

一元论对给定命题的状态提出了一种主张,即存在多个具体对象。它表明这个命题在直观上明显和/或感知上显而易见。

  1. 如果直观上明显(/感知上显而易见)存在多个具体对象,那么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存在多个具体对象。

2 对享有直观明显性(/感知明显性)地位的命题提出了认识主张。这个认识主张是这些命题因此享有原 facie 正当性。因此,该论证得出结论:

  1. 有原 facie 理由相信存在多个具体对象。

这个论证是有效的,前提似乎合理。当然,结论不是存在多元主义,而是较弱的主张,即有原 facie 理由相信存在多元主义。但是,除非有任何优先的反驳论证,否则这将使存在多元主义成为默认观点。这正是罗素(1918 [1985]:48)看待辩证法的方式。

经验主义者自然会说,有很多事情。一元论哲学家试图表明事实并非如此。我应该反驳他的先验论证。

存在一元论者或虚无主义者如何回应?作为对直觉(/知觉)内容的主张,1 似乎难以质疑。作为对表面上的正当性的主张,2 也似乎是合理的(尽管更具理论负荷)。

在 1-3 附近的论证中,存在一元论者和虚无主义者对常识主张进行了一种相当标准的回应,其中包括试图解释常识主张。例如,当有人声称这里有一只手时,存在一元论者可能认为严格来说,情况是世界在这里具有手的特性。常识主张然后可以被降级为严格错误,但在解释的真实性的前提下仍然可以解释,或者被视为真实,但仅根据“隐含的虚构”分解的“虚构”,即世界分解为适当的部分的“虚构”。[13]

除了释义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技巧。例如,Horgan 和 Potrč(2000: 50–51)提出了一种间接的真理对应理论,宣称多个离散对象的讨论适用于追踪“块”和“凝固物”的 blobject,称这种追踪将构成一种间接的语言/世界对应,这将是一个非常合理的真理候选人(2000: 50–1)。他们的想法是在真理评估中假设一个上下文敏感的参数,以满足所需的对应直接性,以便在宽松的上下文中摩尔真理可以被视为真实。[14] 另一个选择是提供一种承诺的真理制造者理论,声称真理只承诺给它们的真理制造者,并且摩尔真理的真理制造者就是世界本身。[15]

但是,目前尚不清楚这些不同的回应如何确切地回应通过 1-3 来表述的论证。是否有一种想法,即与 1 相反,释义揭示了显而易见和/或明显的内容可能并不完全是我们所认为的?这令人困惑,因为释义的主张在 1 中作为直觉和/或感知的内容出现,而在这样的上下文中自由地进行释义是可疑的。也许,如果有一只手,或者世界在这里是手的样子,那么它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回事”,但对于一个人来说,似乎前者是正确的。或者是否有一种想法,即与 2 相反,释义揭示了显而易见和/或明显的内容在表面上并不是理性的信仰?这同样令人困惑,并引发了对释义存在的担忧,会对任何直觉和感知产生普遍的怀疑。或者是否有一种想法,即论证通过到达 3,但释义的存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相信存在多个具体对象的理由?这再次引发了对普遍怀疑的担忧,因为这样会使得削弱理由变得太容易。

存在的一元论者和虚无主义者当然可以“咬紧牙关”接受 3,但声称有其他优先的论据。但对她来说,这是一个辩证困难的局面:无论她的其他论证前提可能有多少支持,几乎肯定都无法与 3 对存在多元论的支持相提并论。存在的一元论和虚无主义被广泛认为是疯狂的观点,不是毫无道理的。[16]

2.2.2 排除论证

鉴于存在多元论的高度合理性,存在的一元论者和虚无主义者似乎需要强有力的论据支持他们的观点。例如,如果可以证明假设存在一系列具体对象(或一系列任何事物,甚至一个具体对象)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矛盾,这应该扭转局势。但从未有过类似的证明。

或许存在一元论的最好论据是它提供了最简单的充分本体论。[17] 这个想法是,我们可以对世界中的现象给出一个完整的解释,世界是唯一提到的具体对象,因此没有必要假设任何进一步的具体对象。该论证可以如下形式化:

  1. 世界是解释世界演化的唯一需要的具体对象。

更准确地说,4 声称世界的完整因果故事可以用世界的物理方面(物理配置空间中的路径)以及控制时间演化的自然法则来讲述。在这个故事中不需要提到世界的任何部分(如桌子或粒子)。以一个玩具例子来说明,考虑一个牛顿世界,其中民间人士会描述为一块岩石破碎了一扇窗户。这里的完整因果故事可以纯粹地用世界在牛顿配置空间中的职业方式来讲述。[18] 这个故事中不需要提到岩石和窗户。世界承载着所有的因果信息。

然后,这个论点补充说,认识世界的适当部分就是认识那些要么是解释上多余的,要么是表象的东西:

  1. 如果世界是解释世界演化所需的唯一具体对象,那么如果世界有适当的部分,这些适当的部分将是解释上多余的或表象的实体。

如果世界足以解释一切,那么它的适当部分就没有什么可以解释的了。它的适当部分最多只能解释世界已经足够解释的事物。所以,如果适当部分确实解释了任何事物,它们就是多余的;而如果它们根本没有解释任何事物,那么它们就是表象的。

论证继续拒绝解释上多余和表象性实体:

  1. 没有解释上多余或表象性实体。

这样的拒绝最好是基于方法论的理由进行辩护。奥卡姆剃刀既排除了解释上多余的实体,也排除了表象性实体,因为没有必要假设它们存在。[19] 由此得出的论证结论是:

  1. 世界没有适当的部分。[20]

这个结论可能看起来令人震惊,但是论证是有效的,前提似乎是合理的。

存在的多元主义者和存在的虚无主义者如何回应这种排除论证?从存在的多元主义者开始,她可能试图通过否认 4 来否认世界的存在。尽管这似乎是一个不太可能的回答,但有些人支持限制组合原则,这些原则意味着世界不存在。例如,van Inwagen 1990 认为,只有在结果是生命时才发生组合,而世界(可能)不是一个生命——这是 van Inwagen 自己(2002: 127)后来注意到并接受的一个结果。Lowe (2012: 93-5)对一元论者所援引的“宇宙”更直接地持怀疑态度(但是请参见 Tallant 2015 (3103-06)对 Lowe 的回应,该回应基于 Schaffer 2009b 对宇宙与时空流形的提出的认同)。

对于那些受限制的组合原则,存在一元论者可能会回应说,那就更糟了。实际上,就受限制的组合原则被认为是在直觉或科学方面改进无限制组合的情况而言,任何合理的受限制组合原则似乎都应该保留世界。因为世界的存在既具有直觉上的支持,也具有经验上的支持。直观上,我们民间人士谈论“宇宙”,我们的诗人写下“万物皆为一个巨大整体的部分,自然是它的身体,上帝是它的灵魂”的诗句(亚历山大·蒲柏,《人论》,第一篇第九节)。从经验上来看,宇宙是物理宇宙学的研究对象,量子宇宙学直接试图解决宇宙的波函数 [22]。

对于存在的多元论者来说,通过坚持组合就是同一性来否定 5 可能会更好。如果世界是由其适当的部分组成的,那么假设前者就是假设后者 [23]。但是,似乎有两个主要原因可以否定组合就是同一性。首先,整体和其部分在结构上是不同的。像“部分”这样的多元体在其个体方面具有特权结构。因此,考虑一个被分成两个半圆的圆(整体)。在这里,半圆被结构化为一对不同的半圆形状 [24]。但是(根据部分整体论的外延性),融合体则缺乏这种特权结构。圆既是其两个半圆的融合体,也是其四个象限和连续的许多点的融合体。其次,整体和其部分在数量上是不同的。正如刘易斯(1991 年:87)所写:“众多的事物并不完全等同于一个事物。毕竟,它们是众多的,而它是一个。”[25]。因此,假设扩展的多一同一性概念保留了莱布尼茨的同一性不可辨性定律的某种类比,整体就不能与其众多的部分相同。

存在的多元论者可能最好否认 6。否认 6 的一种方法是引用竞争的方法论考虑。也许奥卡姆剃刀既反对解释冗余又反对表象性实体,但奥卡姆剃刀并不是唯一的方法论考虑。还有保守性的考虑,似乎支持包括你和我作为不同的具体对象的本体论。尽管在这里,存在的一元论者可能会回答说,当两者冲突时,奥卡姆剃刀胜过保守性。还有理论上的优雅性的考虑,如果一元论的“世界粒子”故事需要使用过于复杂和不统一的谓词,那么这些考虑可能仍然支持多元论的世界解释。

或许存在的多元论者否认 6 的更好方法(也是她回应排除论证的最佳方法)是主张修改奥卡姆剃刀以考虑基本性的概念。因为增加派生实体似乎没有什么害处,问题在于增加基本实体。在这方面,阿姆斯特朗(1997 年:12)谈到“本体论的免费午餐”,解释道:

[无论随附的是什么,...都不是本体上附加的,或者是必要的实体。随附的不是存在的增加。

因此,存在的多元主义者可能会建议更好的方法论准则是: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不要增加基本实体(但可以使用派生实体)[26]。

转向存在虚无主义者,她可能会对排除论证做出反应,声称在她自己的游戏中击败存在一元论者。存在虚无主义者否认任何具体对象的存在(这是否认世界存在的一种变体方式,因此也是否认 4 的一种变体方式)。就像可以用世界具有各种配置属性来讲述世界的完整因果故事一样,也可以在根本不提及任何具体对象的情况下讲述故事,只是简单地谈论相关属性的实例化。这涉及到 Hawthorne 和 Cortens 1995(继续 Strawson 1959)所称的“特征放置语言”。特征放置语言不是说世界具有某些属性,而是说那些属性存在,或者(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相同的观点)不是说世界是 F,而是说它是 F,其中‘it’被理解为一个语义上无意义的占位符,仅出于纯语法原因而存在。在这里,存在虚无主义者可能会声称在她自己的游戏中击败一元论者,提供一个更简单的足够本体论。

作为回应,存在一元论者可以说属性实例化在形而上学上预设具体对象作为这些属性的实例化者 [27]。也就是说,存在一元论者应该回答存在虚无主义是不可能的,因为假设没有承载者的属性。如果是这样,那么至少需要一个具体对象,根据属性需要承载者的论证;根据上述排除论证,最多需要一个具体对象。

总结迄今为止所呈现的辩证法,存在一元论者必须捍卫排斥论证和“属性需要对象”论证。存在虚无主义者必须捍卫排斥论证和没有对象的属性的可能性。而存在一元论者和虚无主义者都必须确立排斥论证的前提条件,或者他们提供的任何替代论证,具有足够的合理性,以克服直觉和感知所带来的考虑,这些考虑似乎非常倾向于存在多元主义(§2.1)。

当然,存在一元论并不是唯一的一元论形式(§1)。如果直觉和感知所带来的考虑最终反对存在一元论,仍然有可能将存在多元主义与优先一元论相结合。这将产生一种观点,即许多事物存在(这是直观上明显和感知上明显的),但只作为一个基本整体的依赖片段存在。这可能是许多历史一元论者持有的观点,值得非常认真地考虑。

2.2.3 本体模糊性

但在转向一元论之前,值得更详细地提及 Horgan 和 Potrč 2000 年和 2008 年的本体模糊性论证。他们的核心思想,见于他们 2008 年的第 7.3 节,是本体论者有三个主要选择。她可以假设一个充满常识对象(“懒人对象”)的世界,但代价是承认本体模糊性。或者她可以假设一个充满许多小而精确的对象(“势利对象”)的世界,这些对象可能或可能不具有组合关系。或者她可以仅假设一个精确的对象,即世界本身(“势利对象是懒人对象”)。

Horgan 和 Potrč 认为本体模糊性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涉及到一个矛盾,并认为这排除了常识对象的本体论。 (参见 Lowe 2012 年对这种本体模糊性的一致性的辩护,参见 Schaffer 2012 年对语义模糊性概念(如超估值主义)解决问题的论证。)

Horgan 和 Potrč 随后认为拒绝本体模糊性迫使一个精确对象的本体论(没有“懒人对象”,只有“势利对象”),并且认为剩下的问题仅涉及本体论者应该承认哪些精确对象的清单。他们考虑了三个主要清单:一个虚无主义清单,包括许多小而精确的对象(例如粒子),没有组合物;一个普遍主义清单,包括许多小而精确的对象以及从中形成的所有组合物;以及一个存在一元论清单,只有一个大而精确的对象。他们得出结论(2008 年:183),存在一元论清单是首选的,因为它更简洁。

这三个候选人可以根据比较本体论的简洁性进行排序。最简单的是 [一元论],它通过只承认一个真实的具体对象——blobject,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本体论的简洁性。不那么简洁的是 [虚无主义],因为它承认了所有那些点对象...还不那么简洁的是 [普遍主义],因为它不仅承认所有相同的点对象,还承认了一个完全不受限制的 snobjective 区域对象的整个无限分层。

我认为这个论点至少存在三个问题。首先,虚无主义者和存在一元论者之间的简洁性比较是有问题的,因为所讨论的本体论是不相交的。这不是一个本体论是另一个本体论的真子集的情况(而是两者都是普遍主义库存的不相交真子集)。而是每个库存本身都是最小完备的。从每个库存的角度来看,没有多余的元素。

第二个问题——在 §2.2.2 中暗示了——是存在一元论者必须权衡任何增加的简洁性收益与潜在的解释损失。特别是,存在一元论者将难以解释语言现象,如指称,而不提出任何作为指称对象的对象(Schaffer 2012)。而且,她将难以制定自己的理论,因为她自己的理论涉及到诸如“句子”和“假设”的事物,而她的存在本身否认了这些事物的存在(Lowe 2012)。

第三个问题是,鉴于简洁性只适用于基本假设(§2.2.2),可以将普遍主义的总体本体论与对基本事物的一元论观念结合起来,从而恢复存在一元论的所有相关简洁性,而不会拒绝明显的常识对象或有用的语言指称。这是一种优先一元论的替代形式。

3. 优先一元论

3.1 概述

3.1.1 表述

一元论优先目标是具体对象,并通过基本令牌进行计数。它认为只有一个基本具体对象存在 - 可能存在许多其他具体对象,但这些仅以派生方式存在。一元论者将认为这个基本具体对象就是世界(最大的具体整体)。为了与存在一元论者区分开来,她将允许世界有适当的部分,但认为整体是基本的,适当的部分是派生的。简而言之,她将坚持经典的一元论主义教义,即整体优先于其(适当的)部分。这个教义假设许多适当的部分存在,以使整体优先于它们。从历史上看,柏拉图、普罗提诺斯、普罗克鲁斯、斯宾诺莎、黑格尔、洛策、罗伊斯、博桑克、布拉德利等人可能曾经捍卫过优先一元论等观点。[28] 但是今天,优先一元论的拥护者很少。[29] 事实上,直到最近十年,优先一元论甚至很少被认为是一种可能的立场。“一元论”通常被理解为存在一元论(只存在一个具体对象),并被概括地驳斥。[30]

为了正确描述优先一元论,应引入一个表示基本具体对象的谓词“B”。然后可以引入以下公式:

一元论:∃x(Bx&∀y(By→x=y))

相应的优先多元论和虚无主义的逻辑公式如下:

优先多元论:∃x∃y(Bx&By&x≠y)

优先虚无主义:∼∃xBx [ 31]

与存在一元论/多元论/虚无主义相关的公式与优先一元论的公式相同,只是将“C”替换为“B”。请注意,优先一元论的制定并不意味着一个基本具体体具有任何特定的性质。优先一元论、优先多元论和优先虚无主义迄今被描述为严格的数量学说,涉及基本具体体的数量(一个、多个或没有)。

优先一元论者和虚无主义者通常也对基本具体体的“大小”持有观点。与存在一元论者一样,优先一元论者通常将她的一个基本具体体与整个宇宙相关联。使用“u”作为宇宙的专用常数,因此得出:

一元论(宇宙):∃!xBx&Bu

这意味着只有一个基本具体存在,即宇宙。[32] 同样,优先多元论者通常将她的许多基本具体存在与宇宙的适当部分相关联:

部分优先多元论(部分):∃x∃y(Bx&By&x≠y)&∼Bu

这表明宇宙不属于基本具体事物之中。

要从一元论(宇宙)得出宇宙的适当部分依赖于整体的进一步主张,只需添加宇宙具有适当部分,并且非基本具体事物依赖于基本具体事物。这些适当部分将根据一元论(宇宙)成为非基本具体事物,因此必须依赖于唯一的基本具体事物。(类似的推理使得从优先多元论(部分)转移到宇宙依赖于其适当部分的进一步主张。)

3.1.2 优先级

优先一元论、多元论和虚无主义的教义——事实上,“基本具体令牌”是一个合法的计数单位的想法——都预设了基本性的概念。这种基本性的概念可以通过参考经典的现实层次观来理解。基本形成了存在的稀疏结构,而派生形成了丰富的超结构。基本是根本的。它是一切其他事物的基础。它是(可以说)上帝创造所需的一切,而派生物只是一个副产品。派生物依赖于基本,以基本为基础,并以基本的存在为由。

这种基本性的概念及其相关的层次图在直观上是自然的,在理论上也是有用的,无论是在这个背景下还是其他背景下。它在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然优先性的观念中具有古典根源,并且已经发展成为稀疏本体论的当代计划,以一种在理解广泛问题方面被证明是富有成果的方式。例如,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实体是基本的,而心理和道德实体是派生的。对于纯集合论的抽象对象来说,认为空集是基本的,其他纯集合则以其为基础是很自然的。关于孔洞,人们可能认为物质宿主是基本的,孔洞是由它形成的。关于对象和属性,一个古典的观念是对象是基本的,属性作为依赖的抽象(模式)存在于其中。有些人对这些说法持怀疑态度。但不管好坏,这种说法已经迅速变得无处不在。[33]

有许多方法可以理解这些概念,但一种自然的方法是将基本性视为本体论优先性的基础。也就是说,假设从本体论优先性的概念开始,理解为实体之间的非自反和传递关系。然后,本体论优先性将在实体域上引发一个偏序关系。现在假设添加一个假设,即本体论优先性需要基础。这些基础将是那些不是后于任何其他实体的实体。这些是基本的、无基础的实体。[34] 现在假设添加第三个假设,即在具体对象域内存在一个良好基础的本体论依赖结构。那么就会得到基本的具体对象。成为这样一个对象是由“B”表示的属性。

从形式上讲,这种自然方法从一个非自反和传递的本体论优先关系 P 开始。然后可以将基础实体定义为没有任何先于它的实体:

基础实体:Fx=df∼∃yPyx

本体论基础主义可以被表述为以下论题:

本体论基础主义:∀x(Fx∨∃y(Fy&Pyx))

换言之,本体论基础主义认为每个实体要么是基础的,要么是基础于某个基础实体的。在内容上,本体论基础主义排除了某个事物既不是基础本身,也不是基于其他基础事物的可能性。[35]

在具体对象的领域内,一个基本对象是指没有先前具体对象的具体对象:

基本具体物:Bx=dfCx&∼∃y(Cy&Pyx)

在这里,“C”继续表示具体对象的属性(根据存在一元论的表述:§2),而“P”表示优先关系。这定义了在上述优先一元论、多元论和虚无主义的表述中使用的谓词“B”。然后,对象基础主义可以定义为以下命题:

具体基础主义:∀x(Cx→(Bx∨∃y(By&Pyx)))

换句话说,具体基础主义认为每个具体对象要么是具体对象中的基本对象,要么是某个基本对象的后继。

在这些假设下,优先单元论者和优先多元论者之间的辩论可以描述为关于具体对象优先关系基础的辩论。优先单元论者认为整体优先于(适当的)部分,并且最大整体最终是优先的。优先多元论者认为(适当的)部分优先于整体,并且通常认为最小部分最终是优先的。这不是关于存在的辩论。双方可能接受相同的存在实体名单(包括世界、你和我、行星和粒子等)。这是关于基本的辩论。

3.1.3 平铺

在关于基本对象的某种自然图景下,一元论和多元论是全面且互斥的理论。这个图景是基本对象平铺宇宙的意义上,即它们覆盖了现实的每一个部分而没有重叠。更准确地说,平铺约束(参见 Schaffer 2010a: §1.3)可以被看作是两个条件的连词:

无间隙:Sum:x(Bx)=u, (Sum:x(Bx)是所有 Bx 的部分整体。)

没有重叠: ∀x∀y((Bx&By&x≠y)→∼∃z(PARTzx&PARTzy))

没有间隙表达了所有基本实体的总和是整个宇宙的要求。宇宙的任何部分都没有被遗漏。没有重叠表达了基本实体必须是部分分离的,没有共同的部分。

没有间隙和没有重叠所给出的图像是基本实体将宇宙划分为不同部分。哪些实体是基本的问题变成了如何在自然的接缝处划分的问题。或者引用刘易斯(1986)对宇宙的难忘图像,问题变成了宇宙马赛克的瓷砖是什么?[36]

没有间隙排除了优先虚无主义。因为如果没有什么是基本的,那么基本实体的总和就不能是宇宙。这使得优先一元论和优先多元论成为穷尽的教义。

没有间隙也使得优先一元论等同于优先一元论(宇宙)。因为如果只有一个具体实体是基本的,并且它必须总和为宇宙,那么它必须是宇宙。同样,没有重叠使得优先多元论等同于优先多元论(部分)。因为如果有许多具体实体是基本的,那么宇宙不能是基本实体之一,否则它将与其他实体重叠。

在没有间隙加上没有重叠的情况下,还有进一步的等价关系。在一元论的一面,优先一元论(宇宙)的两个连接词——∃!xBx 和 Bu——被证明是相互蕴含的。同样,在多元论的一面,优先多元论(部分)的两个连接词——∃x∃y(Bx&By&x≠y)和 ∼Bu——被证明是相互蕴含的。也就是说,根据平铺约束,基本实体的数量为一的数值论被证明等同于基本实体是整体最大的整体论。

由于优先一元论等同于优先一元论(宇宙),而优先多元论等同于优先多元论(部分),因此等同于 ∼Bu,优先一元论和优先多元论是矛盾的。它们是基本实体的穷尽和排他的概念。根据平铺约束,优先一元论和优先多元论被证明是如何在关节处划分自然的穷尽和排他的概念。

3.2 论证

为什么会有关于整体还是其许多适当部分中哪一个是基本的论证?以下是一些在文献中出现的更重要的论证的调查,代表了优先一元论者和优先多元论者(优先虚无主义者将不再出现)。这个调查并不打算是详尽无遗的。事实上,最近对于优先一元论的辩论再次引起了一些兴趣,双方都提出了新的论证。[37]

3.2.1 常识

或许最好从这样一个观点开始,即常识可能更倾向于优先多元论,因为这些考虑在历史上非常重要(也许部分原因是由于优先一元论与存在一元论在历史上的混淆),并且在当代文献中作为对优先一元论的一种类似反射性反应而存在。因此,从常识的论证,即对优先多元论的论证,可以表述如下:

  1. 常识认为部分先于整体。

  2. 如果常识认为部分先于整体,那么有理由认为部分先于整体。

  3. 有理由认为部分先于整体。

这个论证显然是有效的,所以唯一剩下的问题是关于前提 8 和 9 的真实性。

至于第 8 点,考虑一下堆中的沙粒。在这里,似乎沙粒是先于堆存在的。或者考虑一下马赛克中的瓷砖。在这里,似乎瓷砖是先于马赛克的——马赛克只是瓷砖的一种排列。或者考虑一下社区中的个体。在这里,似乎个体是先于社区的——社区只是个体的一种分组。在所有这些情况下,似乎部分先于整体。因此,莱布尼兹(1714 年:455)认为,“一个复合体实际上就是一组或聚集的简单物质。”相关地,在当代关于形而上学基础和相关概念的讨论中,通常将整体视为依赖于其部分。例如,本内特(2017 年:8-9)对建筑关系进行了初步调查,并以整体由其部分组成为她的主要例子。

然而,另一方面,考虑一些被操纵的圆的划分。在这里,圆似乎是优先的——操纵只是圆上的任意划分。或者考虑身体的器官。在这里,身体似乎是优先的——器官只是身体的功能部分。或者考虑感知的无数细节。在这些情况下,感知似乎是优先的——细节只是整体的一部分。在这些后一种情况中,整体似乎优先于部分。[38]

总的来说,常识实际上对整体和部分之间的优先关系持有相对细致入微的立场。常识支持在仅仅是聚合和排列的情况下,部分的优先性,而在任意分解、功能整合系统和心理统一的情况下,整体的优先性。[39] 总的来说,常识似乎区分了简单的堆积和真正的统一体。在这一点上,亚里士多德(Meta.1041b11–2)谈到“由某些东西组合而成,以至于整体是一个——不像堆积,而像一个音节…”

因此,在评估 8 时,仍然需要问常识是否将世界看作是一个简单的堆积还是一个真正的统一体。在这里,一元论者可能会引用 Blanshard(1973: 180)的以下段落:

我们确信 [罗素的原子主义结论] 是站不住脚的。我们的信念本质上是普通人的信念。直觉在哲学中可能没有太大的分量,但是大多数深思熟虑的人的“不可战胜的猜测”是,世界在最终的解释中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残局...

实际上,正如詹姆斯(1909 [1987]:650)在捍卫多元主义时所指出的,几乎所有(20 世纪前)的哲学家都将世界看作是一个真正的统一体:

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精神主义,哲学家们一直致力于清理世界上显然充满的杂乱之物。他们用经济和有序的概念取代了第一个合理的纠结;无论这些概念是道德上高尚的还是只是智力上整洁的,它们至少总是在美学上纯粹而明确,并且旨在将世界归因于某种干净而智力化的内部结构。[40]

因此,一元论者应该得出结论,如果有的话,那么从常识的论点应该被颠倒过来。常识确实将宇宙视为更真正的统一体,而不仅仅是一堆东西(更像一个音节而不是一堆沙子)。詹姆斯(1907 [1991]:59)的另一段引文可能对绘制整体智力景观有所帮助,超越了二十世纪英美传统的领域:

在受过教育的圈子里,某种抽象的一元论,对于统一性的某种情感反应,仿佛它是世界的一个特征,而不是与其多样性相协调,但却更加优秀和卓越,是如此普遍,以至于我们几乎可以称之为哲学常识的一部分。[41]

无论如何,关于 9,常识是否有权发表意见并不明显。人们可能会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使用直觉特别危险(与存在多元主义这个更平凡的话题相比),因为本体论优先性的概念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理论概念。我认为,即使常识在某种程度上倾向于优先一元论(正如形而上学的整体历史可能被认为证明的那样),这也不应该太重要。在提供任何支持优先一元论的理由时,它似乎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理由。

3.2.2 量子出现

要考虑的第二个论点是量子出现的论点(Schaffer 2010a:§2.2;另请参见 Ismael 和 Schaffer 即将出版)。这个论点是通过量子力学来支持一元论的论证,可以表述如下:

  1. 整体具有 emergent 属性(由于量子纠缠)。

  2. 如果整体具有新兴属性,则整体优先于部分。

  3. 整体优先于部分。

这个论证显然是有效的,所以唯一剩下的问题是关于前提 11 和 12 的真实性。

至于 11,新兴属性的预期概念是指仅仅整体监督失败的属性。[42] 设 x 具有适当的部分。那么 F 是 x 的新兴属性,当且仅当(i) x 实例化 F,(ii) F 是内在属性,以及(iii) x 实例化 F 不依赖于 x 的适当部分的内在属性和时空关系。这样的属性将是整体的内在属性,不受其部分的内在属性和时空关系的决定。

尽管对量子力学的任何解释都会引发争议,但似乎新兴属性存在于量子力学的纠缠系统中。纠缠系统是指其状态向量不能分解为其组成部分的状态向量的张量积:

Ψ 系统 ≠Ψ 组件 1⊗Ψ 组件 2⊗Ψ 组件 3⊗…

这种不平等意味着纠缠系统的量子态包含了超越组成部分的量子态的信息。纠缠整体系统的固有属性不随附于其组成部分的固有属性和时空关系。这里,Esfeld(1999: 26)指出:

在纠缠的情况下,只有用纯态(如纠缠态)来描述整体,才能完全确定部分的局部属性及其关系...因此,量子物理学展示了实质性的整体性。

在类似的观点中,Maudlin(1998: 56)得出结论:

复杂整体的物理状态并不总是可以归纳为其部分的状态,或者归纳为其部分与其时空关系的状态,即使这些部分存在于空间的不同区域... 历史上最深入的科学调查的结果是一个包含不可消除的整体论的理论。

纠缠系统是包含新信息的整体,这些信息可以在它们的波函数的相关系数中找到。

有理由认为世界形成了一个单一的纠缠系统,因为一切都在大爆炸中相互作用。一切都是原始原子的碎片。正如格里宾(1984 年:229)解释的那样:

在一个相互作用中在一起的粒子在某种意义上仍然是一个单一系统的一部分,它们共同对进一步的相互作用做出响应。我们所见、所触摸和所感受到的几乎所有东西都是由与其他粒子相互作用的粒子集合组成的,这些相互作用可以追溯到宇宙大爆炸时期...事实上,构成我的身体的粒子曾经与构成你身体的粒子紧密接触并相互作用。我们与 Aspect 实验中从核心飞出的两个光子一样是单一系统的一部分。

的确,Zeh(2003 年:33)指出,鉴于量子退相干,所有看似局部化的粒子行为“可以用一个单一演化(因此强烈纠缠)的普遍波函数来动态描述。”因此,有理由认为宇宙整体具有新兴属性,正如 8 所主张的那样。

当然,声称世界形成一个单一纠缠系统将在至少两个方面引起争议(任何涉及量子力学解释的主张都会引起争议)。首先,某些反实在主义和关系主义的量子力学解释(例如,Rovelli 1996)假设量子系统与外部观察者之间存在不可约的关系,因此无法将量子态分配给整个世界(因为缺乏外部观察者)。其次,一些解释(例如,Ghirardi-Rimini-Weber)假设波函数坍缩具有单独的动力学,会破坏纠缠。但几乎任何同时假设初始奇点(宇宙大爆炸)和幺正薛定谔演化的量子力学实在解释都会假设存在纠缠的宇宙,因为初始奇点会产生纠缠,而薛定谔演化会保持纠缠。

我认为,优先权复数主义者采取的最佳立场是否认 11,即认为(i)纠缠代表了个体粒子之间的新基本关系(而不是整个系统的新新兴属性),以及(ii)整体的部分的内在属性以及其部分之间的任何基本关系(而不仅仅是时空关系)的部分应该修订为关于整体的内在属性的随附。因此理解纠缠的量子系统现在将被视为仅仅随附的。[43]

优先权复数主义者的“基本关系”策略实际上有两种主要形式,每种形式都有不同的关注点。一种形式假设了一个不可约的 n 元关系,适用于 n 个粒子。因此,达比(2012 年:14)认为基本纠缠关系(与时空关系和其他基本外部关系不同)不能被视为二元关系,而必须被视为适用于 n 个粒子的不可约的 n 元关系:

那么,并不是所有其他事物都随附于整个系统的内在属性以下。由 n 方系统的成员实例化的 n 元关系将必须进入随附基础。

这在两个方面都存在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它标志着与更本地主义的图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分离。因此,达比(2012 年:14)继续说:“[我] 们不再可能将世界看作是逐个组成这些关系的。”这种基本的 n-位置关系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它使得纠缠的 n 粒子世界的基本属性和关系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与纠缠的 n+1 粒子世界(或任何粒子数不为 n 的纠缠世界)的基本属性和关系有所不同。这似乎是一种统一的损失。

优先多元论者的“基本关系”移动的第二种形式假设只有二元纠缠关系,但允许这些关系存在于个体粒子和整个复合系统之间。因此,卡洛西(2014 年)表明,可以通过假设第一个粒子与由第二个和第三个粒子组成的复合系统之间存在二元纠缠关系来处理一个完全纠缠的三粒子系统。就多元论者而言,这存在问题,因为它假设了将非基本实体之间的基本纠缠关系与实体相关联。如果基本层次上只有非复合个体,那么基本层次如何“看到”由粒子 1 和 2 组成的复合系统,以便将该复合系统与粒子 3 建立基本关系呢?

至于 12,这个想法是一个具有新兴属性的整体因此“大于其部分之和”。因此,考虑纠缠的量子宇宙。正如托拉尔多·迪·弗朗西亚(1998 年:28)所总结的那样:

由于任何粒子在过去肯定与其他粒子发生过相互作用,所以世界被证明是不可分割的个体和独立对象。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单一的对象。

同样,纳多和卡法托斯(1999 年:4)说:

如果非局部性是整个宇宙的属性,那么我们也必须得出结论,在物理现实的所有方面,最基本和最初级的层面上存在着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性。

然后继续(1999 年:5)谈论“一个无缝连接的整体,称为宇宙。” 这符合整体宇宙是基本的优先一元论图景,其适当的部分是派生的。

3.2.3 无原子 gunk

要考虑的第三个论证是来自 gunk 的论证(Schaffer 2010a:§2.4),其中“gunk”是每个部分都有适当部分的东西,因此缺乏任何终极部分。 这个论证是通过模态原则来支持优先一元论的论证,可以表述如下:

  1. 无论是在所有世界中,最终的部分必须是基本的,还是最终的整体必须是基本的。

  2. 存在着没有最终部分的混沌世界(因此在那些世界中没有最终部分可以成为基本的)。

  3. 最终的整体必须在所有世界中是基本的。

这个论证显然是有效的,所以唯一剩下的问题是关于前提 14 和 15 的真实性。

至于 14,观点是优先方向必须是一个必然真理,至少对于所有形而上学上可能的世界而言是如此。如果存在着除了在什么之前的不同之外无法区分的世界,那将是奇怪的。优先方向似乎具有其他基本形而上学主张相同的地位(例如,关于普遍性的辩论)。[44] 知道优先方向似乎是罗森(2006 年:35)在谈到知识时所指的一部分:

……可以称之为世界的形式:统治一般对象如何组合的原则。如果世界是一本书,那么这些原则构成了它的语法。它们指定了基本成分的类别和它们组合的规则。它们决定了非基本实体如何从基本数组中生成或“基于”其中。[45]

话虽如此,人们可能期望优先多元论者对 14 提出质疑,原因有两个。首先,优先多元论者可能(在考虑到 gunk 并坚持她的论点,即部分优先于整体)宣称在 gunky 世界中没有任何基本事物。事物变得越来越基本而没有限制。但这将违背本体论基础主义和广泛存在的观念,即存在需要一个终极基础(§3.1)。这不再是优先多元论,而是优先虚无主义,至少对于 gunky 世界而言。

其次,优先多元论者可能(在希望在 gunky 情景中保持基本实体,但不希望将整体视为基本)将某些中间层次的部分整体结构视为基本。但对于多元论者来说,这几乎没有主题性,因为现在她将以一元论的方式处理这些中间结构,将其置于其部分之前。无论如何,这似乎是武断的,特别是在没有天然连接点的 gunk 情况下。例如,在一个均匀粉色的 gunk 立方体的情况下,所有的部分整体结构层次(除了顶部)都是中间层次,而且都是均匀粉色的。是否应该有一个关于哪个中间层次真正基本的事实?

转向 15,似乎有充分的理由接受 gunky 可能性。判断一个情景是否可能的最佳测试是它是否可想象、逻辑一致,并且在严肃的科学理论中被假设。Gunk 通过了每一个测试(Schaffer 2003)。它是可想象的。例如,可以想象一切都是延伸的,一切延伸的东西都有两个延伸的半部分。这产生了一个无限的 Zeno 序列。此外,gunk 在逻辑上是一致的。或者至少,有经典整体论的 gunky 模型(Simons 1987: 41)。最后,gunk 在科学上是严肃的。在这方面,Georgi(1989: 456)提出了有效的量子场论可能形成一个无限的塔,它“在一种无限回归的方式下降到任意短的距离...只是一系列没有尽头的层次。”也许有竞争性的考虑因素反对 gunk 的可能性。在这里,我们涉及到关于可能性的范围的深层问题。[46]

优先权多元论者还可以主张“无世界垃圾”的可能性,即每个整体都是一个适当的部分,因此没有终极整体。在这方面,Bohn(2009)认为垃圾与 gunk 在形而上学上的可能性有同等的主张。如果既有 gunky 的形而上学可能性,也有垃圾的形而上学可能性,甚至还有既是 gunky 又是垃圾的“hunky”可能性,那么在形而上学的可能性中将无法一致地诉诸于终极部分或终极整体。(与通常的 tu quoque 回应一样,gunk 的反驳留下了原始论证 14-16 中出了什么问题的疑问。[47])

但是,一元论者可以指出 gunk 和 junk 之间的一些关键差异,这些差异可以合理地证明只有承认前者的形而上学可能性。事实上,值得怀疑的是,垃圾是否通过了 gunk 通过的任何可能性测试。至于可想象性,很难想象没有极限的总和,其中一个已经包含了一切。至于逻辑一致性,至少如果这是根据经典部分整体关系的逻辑(可以说是我们最好的系统化逻辑,当然也是最正统的)来判断的话,也有所不同:经典部分整体关系具有 gunky 模型,但没有 junky 模型。捍卫垃圾的人需要提出一个整体部分关系的整体逻辑,它容忍 junky 模型,同时又像正统的经典部分整体关系一样合理。[48] 至于科学的严肃性,虽然在物理宇宙学上有很多工作,但似乎几乎所有的工作都认为宇宙是存在的。事实上,是否存在“世界”几乎不是一个经验问题,而在第 2.2 节中提到的理由同样也是反对只有无世界垃圾的前景的论据。

3.2.4 异质性

要考虑的第四个论证是异质性论证。这个论证是支持优先多元论的论证,可以表述如下:

  1. 基本实体必须是同质的。

  2. 如果整个世界都是基本的,那么整个世界将是同质的。

  3. 整个世界并非同质的。

  4. 整个世界并非根本的。

这个论证显然是有效的,所以唯一剩下的问题是关于前提 17-19 的真实性。[49]

19 的真实性可能是显而易见的。世界上存在着定性的变化。事物在各个方向上并不均匀。事实上,世界并不是帕门尼德斯(引自罗宾逊 1968 年:115)所想象的完全均匀的球体类型。

但由于存在一个最远的限制,它在每一方面都是完整的,就像一个完全圆满的球体的身体,从中间向每个方向均匀平衡;因为它在一个地方不能比另一个地方更大或更小。

相反,即使是存在一元论者如 Horgan 和 Potrč(2008: 168)也会立即承认,“宇宙展示了巨大的时空结构复杂性和非均匀性。”

因此,问题是优先一元论是否能解释宇宙的定性异质性。此外,18 是由 17 推导出来的。因此,真正的问题归结为 17 的地位。

为什么认为基本实体必须是同质的(根据 17)?以下是对 17 进行辩护的两种(相关)最佳尝试。第一次尝试:没有什么可以与自己不同。基本实体异质将意味着它内部多样化,这将使其与自身不同。[50] 第二次尝试:优先多元论者有一种解释异质性的方法,而一元论者则没有。多元论者有许多基本实体,它们可能都是同质的,但仍然可能彼此不同。因此,如果解释异质性的唯一方法是拥有许多基本同质部分彼此不同,那么优先多元论者将是解释异质性的唯一方法。也许这种思路是 Turner(1911)以下段落的背后:

所有形而上学一元论的薄弱点在于它无法解释,如果只有一个现实存在,而其他一切只是表面的话,世界中如何发生任何真正的变化或物体之间的真正关系。

在为 17 进行辩护之后,是时候转向代表优先一元论者的回应了。起始回应是每个人都必须允许基本实体内部的异质性。或者至少,优先多元论者解释异质性的方法(上述)不足以解释所有形式的异质性。因为可能存在一种全程异质性,即每个部分都具有异质的适当部分的物质。[51] 如果这是可能的,那么它表明以内部同质部分之间的差异来解释异质性的多元论策略是不足够的。在某种程度上类似的是,Taylor(1961: 88)声称多元论者无法获得任何优势:

要么 [多元论者的] 单位只是没有内部差异的单位,那么很容易证明它们只是虚无,要么它们有自己的内部差异,因此只是在自身内部重复了它们所应该解决的问题。

必须有其他方法来解释异质性。还需要描述这些方法。

需要找到一种允许内部异质性的方法,这不会导致任何东西“与自身不同”。这里有三种可能性,第一种是使用分布特性。例如,世界可能具有斑点的特性。在这种情况下,世界不会“与自身不同”,也不会有任何其他问题。声称世界是斑点的是一个连贯的主张,它将导致其派生点和背景之间的异质性。

允许异质性而不产生矛盾的第二种方法是将属性关系化。在这里,(至少对于单态属性而言)的想法是实例化是一个三元关系,它在对象、属性和区域之间存在。因此,世界可以通过在这里实例化红色和在那里实例化绿色等方式来实现异质性。[53]

允许异质性而不产生矛盾的第三种方法是将实例化区域化。在这里,的想法是,不是将属性区域化,而是将实例化关系本身区域化。因此,世界可以通过在这里实例化红色和在那里实例化绿色等方式来实现异质性。(由于区域化是纳入谓词而不是谓词的一部分,因此可以用副词的方式表达,如“世界在这里是红色和在那里是绿色”,或者“世界以这样的方式是红色,在那样的方式是绿色。”[54])

或许有一种更好的方法来捍卫 17,并且也许所有三种已经概述的一元论策略都存在问题(分布属性、关系化属性和区域化实例化)。这将使我们深入探讨关于对象和属性的问题。[55]

3.2.5 内在性

要考虑的第五个论点——来自 Sider(2007b: §4)——是关于内在性的论证。这个论证是针对一元论优先性的论证,其基本思想是最好的内在性分析假设了部分的基础性,并可以表述如下:

  1. 宇宙下物体的内在性和外在性之间存在真正的差异。

  2. 如果次宇宙对象的内在属性和外在属性之间存在真正的差异,那么次宇宙对象必须具有基本属性。

  3. 如果次宇宙对象具有基本属性,那么优先一元论是错误的。

  4. 优先一元论是错误的。

显然,这个论证是有效的,所以唯一剩下的问题是关于前提 21-23 的真实性。

从原则上讲,优先一元论者可以试图质疑 21,但内在属性的概念似乎有重要的理论工作要做。例如,内在性似乎与其他核心概念如重复(重复物在所有内在属性上一致)和变化(变化是内在属性的变化)有关。如果有人想说一些亚宇宙对象是重复的,一些不是,或者说一些亚宇宙对象经历变化,一些不经历变化,那么似乎需要假设亚宇宙对象的内在属性和外在属性之间存在真正的区别。在我看来,优先一元论者应该希望捕捉到这个合理的区别,而不是抹去它。

从原则上讲,优先一元论者也可以试图质疑 23,但 23 源于基本对象和承载基本属性之间的合理联系(Sider 2008: §1)。割裂这种联系将是一个代价。(尽管最终可能所有各方都需要割裂这种联系:例如,如果优先关系本身是基本的,那么将会有非基本对象存在于基本关系中。)

所以在我看来,大部分的行动应该集中在 22 上,它基本上编码了一种被刘易斯(1986)、西德(1996)和罗森(2010)以不同形式辩护的内在性观念,这似乎在某种程度上预设了部分的基础性和对部分的依赖。因此,刘易斯(1986: 61)说:

[T] wo things are duplicates iff (1) they have exactly the same perfectly natural properties, and (2) their parts can be put into correspondence in such a way that corresponding parts have exactly the same perfectly natural properties, and stand in the same perfectly natural relations.

然后刘易斯(1986: 62)补充道:“然后我们可以继续说,内在属性是一种在重复体之间永远不会有差异的属性。”这要求亚宇宙对象具有完全自然(/基本)属性。否则,对于任意两个亚宇宙对象来说,刘易斯对重复的两个条件都得到满足:这些对象及其部分将没有任何完全自然的属性,更不用说在这方面有差异了。[58]

在某种程度上,罗森(2010 年:112)提出:

F 是一种内在属性,当且仅当,作为必然性的问题,对于所有的 x:如果 x 是由 j(y)决定的 F,其中 j(y)是一个包含 y 作为成分的事实,那么 y 是 x 的一部分;如果 x 不是由 j(y)决定的非 F,那么 y 是 x 的一部分。

鉴于优先单元论者接受关于事实的“由于”主张与对象之间的优先关系相一致,从宇宙到下降(例如,我坐在这里是因为宇宙是这样的),这将导致一个不好的结果,即在宇宙下存在的对象可以具有的任何属性都不能是内在属性。因为如果给定的宇宙下的对象 a 具有属性 F,优先单元论者将会说 a 是由于宇宙是这样的事实而是 F,而宇宙不是 a 的一部分。

那些捍卫像 Lewis 或 Rosen 对内在性的概念的优先多元主义者可以为 22 提出论据。她还可以-在 Sider 的指导下-提出更为谦虚的论据,即这些是最好的定义。拒绝 18 的优先一元论者因此“欠我们一个故事”,正如 Sider(2007b: 6)所说。

优先一元论者理想情况下应该通过给出与她观点相容的内在性的成功定义来回应。但这可能要求过高:似乎没有人能够完全成功地定义内在性。也许这个概念-或者一些类似的概念,比如重复-最终必须被视为原始的。

在这种情况下,优先一元论者可以轻松摆脱困境,因为她也可以简单地诉诸于原始的内在性,以区分亚宇宙对象的内在性和外在性属性之间的真正差异。

在成功定义之前,优先一元论者可能仍然以两种主要(且相关)的方式进行辩护。首先,她可以主张刘易斯和罗森对内在性的概念都已经独立地被认为是有问题的(参见 Weatherson 和 Marshall 2012:§3),因此,如果优先一元论与任何一个概念不兼容,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其次,她可以转变立场,并且——按照特罗格登(2009)的观点——坚持认为优先一元论与对内在性的任何定义之间的冲突都对该定义本身不利。正如特罗格登(2009:137)解释道:“对我来说,多元论和一元论都是认识论上的可能性,因此,一个关于内在性的解释对它们之间保持中立是一种优点。”

话虽如此,在讨论内在性的这个阶段,承认优先多元论者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些优势是公平的,因为她的观点与某些至少部分可行的内在性定义尝试是一致的,并且尚不清楚优先一元论者是否能够提出同样的主张。

3.2.6 组合约束和内在关系

要考虑的第六个论点——部分取自 Schaffer 2010b——是自由重组的论证。这个论证可能有利于优先多元论或优先一元论,它始于优先多元论与自由重组的模态主张的联系。如果确实存在多个基本独立的存在单位——正如优先多元论者所主张的那样——那么这些单位应该是“完全松散和分离的”,用休谟(1748: 54)的话来说。它们应该可以以任何方式自由地重组。一个断开的多元堆积物因此应该适应自由重组,因此自由重组的失败是相互连接的一元宇宙的模态特征。自由重组的论证因此始于:

  1. 如果存在多个具体事物可以自由重组,那么优先多元论成立。

鉴于 25,优先多元论者可以试图从正确的双联词推导出优先多元论,而优先一元论者可以试图从否定正确的双联词推导出否定优先多元论(这仍然保留了优先虚无主义的可能性,但至少排除了更受欢迎的竞争对手)。因此,论证继续进行:

  1. 存在(/不存在)多个具体事物,可以自由重组。

  2. 优先多元主义成立(/不成立)。

显然,运用这个论证的优先多元主义者将按照所述运行 26 和 27,而一元论者(或虚无主义者)将运行它们的括号变体。

无论以哪个方向进行,这个论证显然是有效的,因此需要考虑前提。有两个主要原因可能挑战 25。首先,可以通过认为自由重组是独立受阻来挑战 25 的从左到右方向(从优先多元主义到自由重组)。例如,那些在自然界中假设蛮力必要联系的人在优先多元主义者的基本存在单位之间假设了这种蛮力必要联系。显然,这里涉及到更深层次的关于模态性的问题,以及蛮力必要联系是否可容忍的程度。[ 61]

挑战 25 的第二个原因是对从右到左方向(从自由重组到优先多元主义)的挑战。虽然优先多元主义可能导致自由重组,但优先一元论并不明显意味着没有自由重组。仅仅因为多个具体事物在宇宙中有共同的基础,并不意味着这些具体事物不能自由重组。也许模态约束意味着本体联系;但为什么本体联系应该意味着模态约束并不明显。如果是这样,那么优先一元论者在是否存在自由重组方面可能具有特殊的灵活性。

但是,最重要的问题可能在于 26。是否允许多个具体事物之间的自由重组将取决于个人对其他问题的背景观点。例如,如果将“因果本质主义”属性观点与“自然种类”事物观点相结合,属性赋予其力量的本质上的属性与事物落入其自然种类的本质上的事物之间将发现,所有事物在其因果背景中都有必要的“适应”要求。[ 62]

或许最有趣的是,模态约束与关于一元论优先性的辩论之间的联系表明,“休谟主义”关于基本性和“休谟主义”关于模态性可能是一揽子交易。[63] 似乎至少有三种主要的观点包。首先,有多元主义加上这些多个存在单元之间的模态自由的包。其次,有多元主义加上自然界中的蛮横必然联系的包。第三,有多个具体实体之间没有模态自由的优先一元论的包。这种一元论选项可能允许将对自然界中蛮横必然联系的拒绝与无自由重组的缺乏相结合。[64]

从组合约束的论证可能与所有事物的内在相关性的经典一元论论证(Schaffer 2010b)相关联。强烈的内在相关性观念是指两个实体在内在相关性上是相关的,当且仅当两者都不能没有另一个存在(必然地,要么两者都存在,要么两者都不存在)。组合约束的概念可以被看作是对这种强烈的内在相关性的有用削弱。因此,声称所有事物在内在相关性上是相关的,就是声称所有事物之间存在组合约束,而从所有事物的内在相关性推导出优先一元论,就是从组合约束推导出一个整体的共同基础,解释了这些约束。

3.2.7 法则完整性和孤岛宇宙

要考虑的第七个论点——来自 Schaffer 2013 的论点是从法则完整性的角度出发的。这个论点指出世界是一个单一的整合因果系统,并利用这一观察来支持一元论的优先性。

  1. 基本对象通过基本法则演化。

  2. 宇宙是唯一一个通过基本法则演化的事物。

  3. 宇宙是唯一的基本对象。

核心思想是,我们的基本自然法则统治着宇宙的时间演化,最多只是近似地和派生地适用于任何仅仅是部分子系统,以至于“宇宙像一个单一的钟表滴答滴答地走动”和“现实行动如一”(Schaffer 2013: 67)。正如 Ellis(2001: 249)所说:

我们可以对整个世界说很多。我们可以指出全球的结构原则,世界演化的普遍过程,普遍的对称性,现实的共同本体论基础,宇宙的单一起源以及各种普遍保持的数量...世界具有高度整合和连贯的结构。

换句话说,世界的因果/规范结构使其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整体统一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堆积。

优先权多元论者或虚无主义者可能会否认 29,但 29 似乎符合科学哲学中的一个相当标准的形象。因此,莫德林(2007 年:172)写道:

[T] 自然的基本定律似乎是时间演化的定律:它们指定了宇宙状态如何从给定的初始状态演化或可能演化。

29 只是一元论的一个表达,即规范演化涉及整个宇宙的状态,而不仅仅是子系统。支持这个观点的一种方法是指出规范演化涉及封闭系统的行为,只有整个宇宙作为一个整体形成了一个封闭系统。

相反,优先权多元论者或虚无主义者更有可能否认 28,并表示这是对基本性的要求过高。在这方面,米勒(2014)回应说,多元体系是基本对象的多元演化符合基本定律的必要条件,但补充说基本性的进一步限制也可以用来过滤掉不好的多元体系(例如每只左脚的多元体系,加上宇宙的其余部分减去所有左脚的融合)。

优先权多元论者还可以使用 28 的模态化版本(“基本对象必然通过基本定律演化”)以及孤立宇宙的可能性来对优先权一元论提出问题(Schaffer 2013: 83,Baron 和 Tallant 2016,Siegel 2016)。在论证相关意义上的孤立宇宙不是具有多个不连续区域的时空分离宇宙(如 Lewis 1986: 71–3 所讨论的),而是具有多个因果/规范上分离的封闭系统的因果上分离的宇宙。反驳论点(参见 Baron&Tallant 2016: 590)是这样的孤立宇宙是可能的,因此-在 28 的模态化版本的情况下-具有多个基本对象的情景是可能的,因此优先权一元论不一定是真实的。附加前提是如果优先权一元论是真实的,则它必然是真实的,由此可得优先权一元论是错误的。

优先一元论者的主要选择似乎是否认 28 的模态化版本(Schaffer 2013: 84),并声称优先一元论即使在孤立宇宙中也成立;或者否认最终前提,即如果优先一元论为真,则它是必然真实的,并声称事物是有偶然性的(Siegel 2016)。但无论优先一元论者应该选择哪个选项,都很难看出一个以基本对象按照基本定律演化是必然的这一主张为前提的论证如何最终能够驳斥优先一元论,鉴于 29 中的主张,即宇宙是唯一一个实际上按照基本定律演化的事物。至少这一点使我们得到了优先一元论的实际真理。

3.2.8 模态剪切和粘贴

还有进一步的论证可以反对优先一元论,这些论证使用模态剪切和粘贴原则,要么将我们的宇宙粘贴到一个更大的世界中,要么剪切我们宇宙的部分来构建一个更小的世界。以下是运用粘贴论证的一种方式:

  1. 如果一元论优先是真实的,那么一元论优先必然是真实的。

  2. 基础性是一种本质属性,在重复体之间没有区别。

  3. 我们宇宙的一个重复体有可能被嵌入作为更大宇宙的一个适当部分。

  4. 如果优先一元论必然成立,则基础性不是一种内在属性,并且在重复体之间存在差异。

  5. 优先一元论不成立。

核心思想是我们的宇宙的一个重复体 Cos 可能嵌入在一个更大的世界 w+中。如果优先一元论是必然的,则它在 w+中成立,因此 Cos(作为 w+的一个简单的适当部分)在 w+中不是基础性的。但是,如果 Cos 在 w+中不是基础性的,并且基础性在重复体之间从不不同,则宇宙实际上在我们的世界中不是基础性的,因为它在 w+中有一个非基础性的重复体。

一元论者可以否认 31,但这可能意味着放弃从 gunk(特别是论点 14)的论证。一元论者也可以否认 33,但那似乎是绝望的。也许最好建议一元论者否认 32,并坚持基础性是一种外在属性。毕竟,她将基础性与仅仅是整体性最大化的外在地位等同起来。目前还不清楚 32 的积极论证是什么,但一元论者可以提出一些独立的反例,例如:(1)在唯物主义世界中不是基础性的某种感知感受,在二元论世界中却是基础性的;以及(2)整个物质世界,在唯物主义世界中是基础性的,但在它由更基础的神维持的世界中却不是基础性的。

一个相关的论证是来自斯坦伯格(2015: 2026)的切割论证(也参见 Benocci 2017 和 Calosi 即将出版的著作),它使用了切割出我们宇宙的部分来构建一个较小的世界的思想。该论证可以表述为:

  1. 优先性是一种内在关系。

  2. 如果一元论优先是真实的,那么一元论优先是必然真实的。

  3. 任何物体及其部分都可以成为一个完整的世界。

  4. 一些部分优先于整体。

这里的指导思想是使用 36、38 和 39 来显示一元论可能是错误的,通过找到一个整体,其部分在它之前,然后剪掉其余部分,留下一个其部分仍然在它之前的世界。

36 比 31 更难否认,37 只是再次 32,38 似乎是合理的,39 只是对纯粹堆积的常识态度(§3.2.1)。斯坦伯格认为优先一元论者应该否认 39,但认为这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并倾向于拒绝优先一元论。贝诺奇否认 37,卡洛西否认 38。

对于优先多元论者,可能存在一种针对其的 tuquoque 论证,将 37 替换为多元论者的类似主张:

  1. 如果优先多元论是真实的,那么优先多元论必然是真实的。

然后用 39 替换:

  1. 一些整体优先于部分。

41 只是对于不像堆积物而像音节的综合统一的常识态度(§3.2.1)。像所有的 tu quoque 论证一样,这并没有显示出原始的错误在哪里。但是一定有什么问题。36-38 与 36、38 和 40 配对似乎将我们推向极端观点,即每个可能的部分-整体复合体都表现出相同的依赖方向(不管它有多像堆积物或音节)。也许这些论证揭示的是常识微妙立场是不可持续的。这使得需要修订的方向是开放的。

显然还有很多可以说的,但总的来说,可以公正地得出结论,优先一元论值得认真重新考虑,这种重新考虑正在开始。对于优先一元论没有击倒性的论证。或者至少,这里调查的对于优先一元论的论证在任何方面都不具有决定性。这可能会让那些认为一元论只能是一些晦涩或荒谬的想法的人感到惊讶。此外,甚至可能有一些优先一元论的合理论证。或者至少,这里调查的对于优先一元论的论证似乎有一些潜力,需要进一步培养。这片土地已经闲置了将近一百年。

Bibliography

  • Albert, David, 1996, “Elementary Quantum Metaphysics,” in Bohmian Mechanics and Quantum Theory: An Appraisal, James T. Cushing, Arthur Stock, and Sheldon Goldstein (eds),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77–84.

  • Alston, William and Jonathan Bennett, 1984, “Identity and Cardinality,” Philosophical Review 93: 553–67.

  • Aristotle. Metaphysics, trans. W. D. Ros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 Armstrong, D. M., 1978a, Nominalism and Realism: Universals and Scientific Realism Volume 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1978b, A Theory of Universals : Universals and Scientific Realism Volume I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1997, A World of States-of-Affair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2004, Truth and Truthmaker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Barnes, Elizabeth, 2012, “Emergence and Fundamentality,” Mind, 121: 873–901.

  • Baron, Sam and Jonathan Tallant, 2016, “Monism: The Islands of Plurality,”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93(3): 583–606.

  • –––, 2018, “Do Not Revise Occam’s Razor without Necessity,”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96(3): 596–619.

  • Baxter, Donald, 1988, “Many-One Identity,” Philosophical Papers, 17: 193–216.

  • Bennett, Jonathan, 1984, A Study of Spinoza’s Ethics, Indianapolis, IN: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 –––, 1991, “Spinoza’s Monism: A Reply to Curley,” in God and Nature: Spinoza’s Metaphysics, Yirmiyahu Yovel (ed.), Leiden: E. J. Brill, 53–59.

  • Bennett, Karen, 2011, “Construction Area (No Hard Hat Required),” Philosophical Studies, 154: 79–104.

  • –––, 2017, Making Things Up,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Benocci, Matteo, 2017, “Priority Monism and Essentiality of Fundamentality: A Reply to Steinberg,” Philosophical Studies, 174: 1983–90.

  • Blanshard, Brand, 1973, Reason and Analysis, La Salle, IN: Open Court.

  • Bliss, Ricki, 1973, Reality and its Structure: Essays in Fundamentali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Bohn, Einar Duenger, 2009, “Must There Be a Top Level?”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59: 193–201.

  • –––, 2012, “Monism, Emergence, and Plural Logic,” Erkenntnis, 76: 211–23.

  • –––, 2014, “Unrestricted Composition as Identity,” in Composition as Identity, Aaron Cotnoir and Donald Baxter (e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43–68.

  • Bradley, F. H., 1994, Writings on Logic and Metaphysics, James W. Allard and Guy Stock (e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Bricker, Phillip, 1991, “Plenitude of Possible Structure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88: 607–19.

  • Broad, C. D., 1925, The Mind and its Place in Nature, London: Ke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 Co.

  • Burgess, John and Gideon Rosen, 1997, A Subject with no Objec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Calosi, Claudio, 2014, “Quantum Mechanics and Priority Monism,” Synthese, 191: 1–14.

  • –––, 2018, “Quantum Monism: An Assessment,” Philosophical Studies, 175: 3217–36.

  • –––, forthcoming, “Priority Monism, Dependence, and Fundamentality,” Philosophical Studies.

  • Cameron, Ross, 2008a, “Truthmakers and Ontological Commitment: Or How to Deal with Complex Objects and Mathematical Ontology without Getting into Trouble,” Philosophical Studies, 140: 1–18.

  • –––, 2008b, “Turtles All the Way Down: Regress, Priority, and Fundamentality,”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58: 1–14.

  • –––, 2010a, “How to Have a Radically Minimal Ontology,” Philosophical Studies, 151: 249–64.

  • –––, 2010b, “From Humean Truthmaker Theory to Priority Monism,” Nous, 44: 178–98.

  • Campbell, Keith, 1990, Abstract Particulars, Oxford: Basil Blackwell.

  • Candlish, Stewart and Pierfrancesco Basile, 2013, “Francis Herbert Bradley,”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pring 2013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URL=<Francis Herbert Bradley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Spring 2013 Edition)>.

  • Casati, Roberto and Achille Varzi, 1994, Holes and Other Superficialitie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 Chisholm, Roderick, 1957, Perceiving: A Philosophical Study,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Cornell, David, 2013, “Monism and Statespace: A Reply to Sider,” Analysis, 73: 230–36.

  • Curd, Patricia, 1998, The Legacy of Parmenide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Curley, Edwin, 1969, Spinoza’s Metaphysic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 1991, “On Bennett’s Interpretation of Spinoza’ Monism,” in God and Nature: Spinoza’s Metaphysics, Yirmiyahu Yovel (ed.), Leiden: E. J. Brill, 35–51.

  • Daly, Chris, 2012, “Skepticism about Grounding,” in Metaphysical Grounding: Understanding the Structure of Reality, Fabrice Correia and Benjamin Schnieder (e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1–100.

  • Darby, George, 2012, “Relational Holism and Humean Supervenience,”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63: 773–88.

  • Della Rocca, Michael, 2008, Spinoza, London: Routledge.

  • –––, 2014, “Razing Structures to the Ground,” Analytic Philosophy, 55(3): 276–94.

  • Descartes, Rene, 1644, “Principles of Philosophy,” in The Philosophical Writings of Descartes: Volume 1, John Cottingham, Robert Stoothoff, and Dugald Murdoch (e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177–291.

  • Eddon, Maya, 2011, “Intrinsicality and Hyperintensionality,”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82: 314–36.

  • Esfeld, Michael, 1999, “Quantum Hol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Mind,”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6: 23–38.

  • Fiddaman, Mark and Gonzalo Rodriguez-Pereyra, 2018, “The Razor and the Laser,” Analytic Philosophy 59(3): 341–58.

  • Fine, Kit, 1991, “The Study of Ontology,” Nous, 25: 263–94.

  • –––, 1994, “Essence and Modality,”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8: 1–16.

  • –––, 2001, “The Question of Realism,” Philosophers Imprint, 1: 1–30.

  • –––, 2012, “Guide to Ground,” in Metaphysical Grounding: Understanding the Structure of Reality, Fabrice Correia and Benjamin Schnieder (e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7–80.

  • Frege, Gottlob, 1884, The Foundations of Arithmetic, trans. J. L. Austin, Evanston, IL: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53.

  • Geach, Peter, 1962, Reference and Generality: An Examination of Some Medieval and Modern Theorie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Gendler, Tamar and John Hawthorne, 2002, Conceivability and Possibili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Georgi, Howard, 1989, “Effective Quantum Field Theories,” in The New Physics, Paul Davies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46–57.

  • Gill, Mary Louise, 1989, Aristotle on Substance: The Paradox of Unit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Goff, Philip, 2012a, “There is More than One Thing,” in Goff 2012b: 113–22.

  • ––– (ed.), 2012b, Spinoza on Monism,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 Goodman, Nelson and W. V. O. Quine, 1947, “Steps Towards a Constructive Nominalism,” Journal of Symbolic Logic, 12: 105–22.

  • Gribbin, John, 1984, In Search of Schrodinger’s Cat: Quantum Physics and Reality, New York, NY: Bantam Books.

  • Guigon, Ghislain, 2012, “Spinoza on Composition and Priority,” in Goff 2012b: 183–205.

  • Halvorson, Hans and Rob Clifton, 2002, “No Place for Particles in Relativistic Quantum Theories?” Philosophy of Science, 69: 1–28.

  • Hartle, James and Stephen Hawking, 1983, “Wave function of the Universe,” Physics Review D, 28: 2960–75.

  • Hawthorne, John and Andrew Cortens, 1995, “Towards Ontological Nihilism,” Philosophical Studies, 79: 143–65.

  • Heil, John 2003, From an Ontological Point of View,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Hoffman, Joshua and Gary S. Rosenkrantz, 1997, Substance: Its Nature and Existence, London: Routledge.

  • Hofweber, Thomas, 2009, “Ambitious, Yet Modest, Metaphysics,” in Metametaphysics: New Essays on the Foundations of Ontology, David Chalmers, David Manley, and Ryan Wasserman (e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60–89.

  • Horgan, Terence and Matjaž Potrč, 2000, “Blobjectivism and Indirect Correspondence,” Facta Philosophica, 2: 249–70.

  • –––, 2006, “Abundant Truth in an Austere World,” in Truth and Realism: New Essays, Michael Lynch and Patrick Greenough (e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37–67.

  • –––, 2008, Austere Realism: Contextual Semantics Meets Minimal Ontolog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 –––, 2012, “Existence Monism Trumps Priority Monism,” in Goff 2012b: 51–76..

  • Hudson, Hud, 2001, A Materialist Metaphysics of the Human Person,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Hume, David 1748, An 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Peter Millican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 Ismael, Jenann and Jonathan Schaffer, forthcoming, “Quantum Holism: Nonseparability as Common Ground,” Synthese.

  • James, William, 1907, Pragmatism. Amherst, NY: Prometheus Books, 1991,

  • –––, 1909, “A Pluralistic Universe: Hibbert Lectures at Manchester College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 Philosophy,” in William James: Writings 1902–1910, Bruce Kuklick (ed.), New York, NY: Viking Press, 1987, 625–819.

  • Joad, C. E. M., 1957, Guide to Philosophy, Mineola, NY: Dover Publications.

  • Johnston, Mark, 1987, “Is there a Problem about Persistence?” Proceedings of the Aristotelian Society Supp. Vol., 61: 107–35.

  • Korman, Daniel Z., 2008, “Review of Horgan and Potrč’s Austere Realism,” Notre Dame Philosophical Reviews, 2008,10.22, [Korman 2008 available online].

  • Kriegel, Uriah 2012, “Kantian Monism,” Philosophical Papers, 41: 23–56.

  • Leibniz, G. W. F., 1714, “The Monadology,” in The Rationalists, trans. George Montgomery, New York, NY: Doubleday, 1960, 455–71.

  • Lewis, David, 1983, “New Work for a Theory of Universals,”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61: 343–77.

  • –––, 1986, On the Plurality of Worlds, Oxford: Basil Blackwell.

  • –––, 1991, Parts of Classes, Oxford: Basil Blackwell.

  • –––, 2002, “Tensing the Copula,” Mind, 111: 1–14.

  • Loewer, Barry, 2001, “From Physics to Physicalism,” in Physicalism and its Discontents, Carl Gillet and Barry Loewer (e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7–56.

  • Lowe, Jonathan, 2012, “Against Monism,” in Spinoza on Monism, Philip Goff (ed.), New York, NY: Palgrave-MacMillan: 92–112.

  • Maudlin, Tim, 1998, “Part and Whole in Quantum Mechanics,” in Interpreting Bodies: Classical and Quantum Objects in Modern Physics, Elena Castellani (ed.),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46–60.

  • McDaniel, Kris, 2009, “Extended Simples and Qualitative Heterogeneity,”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59: 325–31.

  • Merricks, Trenton, 2001*. Objects and Perso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2003, “Replies,” in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67: 727–44.

  • Miller, Kristie, 2009, “Defending Contingentism in Metaphysics,” Dialectica, 63: 23–49.

  • Moore, G. E., 1993, G. E. Moore: Selected Writings, Thomas Baldwin (ed.), London: Routledge.

  • Morganti, Matteo, 2009, “Ontological Priority, Fundamentality and Monism,” Dialectica, 63: 271–88.

  • Muirhead, J. H., 1935, Bernard Bosanquet and His Friends, London: Allen and Unwin.

  • Mumford, Stephen, 2004, Laws in Nature, London: Routledge.

  • Nadeau, Robert and Menas Kafatos, 1999, The Non-Local Universe: The New Physics and Matters of the Min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Nolan, Daniel, 1996, “Recombination Unbound,” Philosophical Studies, 84: 239–62.

  • –––, 1997, “Impossible Worlds: A Modest Approach,” Notre Dame Journal of Formal Logic, 38: 535–72.

  • O’Conaill, Donnchadh and Tuomas Tahko, 2012, “On the Common Sense Argument for Monism,” in Goff 2012b: 149–66.

  • Owen, G. E. L., 1960, “Eleatic Questions,” The Classical Quarterly, 10: 84–102.

  • Parsons, Josh, 2004, “Distributional Properties,” in Lewisian Themes, Frank Jackson and Graham Priest (e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73–80.

  • Paul, L. A., 2002, “Logical Parts,” Nous, 36: 578–96.

  • –––, 2013, “Categorical Priority and Categorical Collapse,” Proceedings of the Aristotelian Society Supp. Vol., 87: 89–113.

  • Plato, The Collected Dialogues of Plato, Edith Hamilton and Huntington Cairns (ed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1.

  • Rea, Michael, 2001, “How to be an Eleatic Monist,”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15: 129–51.

  • Robinson, Howard, 2011, “Dualism,”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Winter 2012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URL=<Dualism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Winter 2012 Edition)>.

  • Robinson, John Mansley, 1968, An Introduction to Early Greek Philosophy: The Chief Fragments and Ancient Testimony (with Connecting Commentary),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 Rodriguez-Pereyra, Gonzalo, 2002, Resemblance Nominalism: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Universal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2005, “Why Truthmakers,” in Truthmakers: The Contemporary Debate, Helen Beebee and Julian Dodd (e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7–31.

  • Rosen, Gideon, 2006, “The Limits of Contingency,” in Identity and Modality, Fraser MacBride and Crispin Wright (e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3–39.

  • –––, 2010, “Metaphysical Dependence: Grounding and Reduction,” in Modality: Metaphysics, Logic, and Epistemology, Robert Hale and Aviv Hoffman (e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9–36.

  • Rovelli, Carlo, 1996, “Relational Quantum Mechan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hysics, 35: 1637–68.

  • Royce, Josiah, 1900, The World and the Individual, New York, NY: The Macmillan Company.

  • –––, 1967, The Spirit of Modern Philosophy, New York, NY: W. W. Norton & Company.

  • Russell, Bertrand, 1911, “Analytic Realism,” in Russell on Metaphysics, Stephen Mumford (ed.), London: Routledge, 2003, 91–96.

  • –––, 1918, “The Philosophy of Logical Atomism,” in The Philosophy of Logical Atomism, David Pears (ed.), La Salle, IN: Open Court, 1985, 35–155.

  • Rutherford, R. B., 1989, The Meditations of Marcus Aurelius Antonius, trans. A. S. L. Farquhars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Schaffer, Jonathan, 2003, “Is There a Fundamental Level?” Nous, 37: 498–517.

  • –––, 2007, “From Nihilism to Monism,”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85: 175–91.

  • –––, 2008, “Truthmaker Commitments,” Philosophical Studies, 141: 7–19.

  • –––, 2009a, “On What Grounds What,” in Metametaphysics: New Essays on the Foundations of Ontology, David Chalmers, David Manley, and Ryan Wasserman (e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47–83.

  • –––, 2009b, “Spacetime the One Substance,” Philosophical Studies, 145: 131–48.

  • –––, 2010a, “Monism: The Priority of the Whole,” Philosophical Review, 119: 31–76.

  • –––, 2010b, “The Internal Relatedness of All Things,” Mind, 119: 341–76.

  • –––, 2010c, “The Least Discerning and Most Promiscuous Truthmaker,”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60: 307–24.

  • –––, 2012, “Why the World has Parts: Reply to Horgan and Potrč,” in Goff 2012b: 77–91.

  • –––, 2013, “The Action of the Whole,” Proceedings of the Aristotelian Society Supp. Vol., 87: 67–87.

  • –––, 2015, “What Not to Multiply without Necessity,”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93(4): 644–64.

  • –––, 2016, “Grounding in the Image of Causation,” Philosophical Studies, 173(1): 49–100.

  • Sedley, David, 1999, “Parmenides and Melissus,” i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arly Greek Philosophy, A. A. Long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13–33.

  • Segal, Aaron, 2014, “Causal Essentialism and Mereological Monism,” Philosophical Studies, 169: 227–255.

  • Sider, Theodore, 1993, “Van Inwagen and the Possibility of Gunk,” Analysis, 53: 285–89.

  • –––, 1996, “Intrinsic Properties,” Philosophical Studies, 83: 1–27.

  • –––, 2001, Four-Dimensionalism: An Ontology of Persistence and Tim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2003, “What’s So Bad About Overdetermination?”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67: 719–26.

  • –––, 2007a, “Parthood,” Philosophical Review, 116: 51–91.

  • –––, 2007b, “Against Monism,” Analysis, 67: 1–7.

  • –––, 2008, “Monism and Statespace Structure,” in Being: Developments in Contemporary Metaphysics, Robin Le Poidevin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9–50.

  • Siegel, Max, 2016, “Priority Monism is Contingent,” Thought, 5(1): 23–32.

  • Simons, Peter, 1987, Parts: A Study in Ontolog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2003, “The Universe,” Ratio, 16: 237–50.

  • Skiles, Alexander, 2009, “Trogdon on Monism and Intrinsicality,”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87: 149–54.

  • –––, 2014, “Primitivism about Intrinsicality,” in Companion to Intrinsic Properties, Robert Francescotti (ed.),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221–52.

  • Spinoza, Benedict, 1677, “Ethics,” in 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 Spinoza, vol. 1*, trans. Edwin Curle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5.

  • Stace, W. T., 1955, The Philosophy of Hegel: A Systematic Exposition, Mineola, NY: Dover Publications.

  • Steinberg, Alex, 2015, “Priority Monism and Part/Whole Dependence,” Philosophical Studies, 172(8): 2025–31.

  • Strawson, Galen, 2000, “David Hume: Objects and Power,” in The New Hume Debate, Rupert Read and Kenneth Richman (eds), London: Routledge, 31–51.

  • Strawson, P. F., 1959, Individuals: An Essay in Descriptive Metaphysics, London: Routledge.

  • Tallant, Jonathan, 2013, “Problems of Parthood for Proponents of Priority,” Analysis, 73(3): 429–438.

  • –––, 2015, “Ontological Dependence in a Spacetime-World,” Philosophical Studies, 172(11): 3101–18.

  • Taylor, A. E., 1961, Elements of Metaphysics, London: Methuen & Co.

  • Thomasson, Amie, 2013, “Categories,”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Fall 2013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URL=<Categories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Fall 2013 Edition)>.

  • Tienson, John, 2002, “Questions for Blobjectivism,” Facta Philosophica, 2: 301–10.

  • Toraldo di Francia, Giuliano, 1998, “A World of Individual Objects?” in Interpreting Bodies: Classical and Quantum Objects in Modern Physics, Elena Castellani (ed.),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1–29.

  • Trogdon, Kelly, 2009, “Monism and Intrinsicality,”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87: 127–48.

  • –––, 2010, “Intrinsicality for Monists (and Pluralists),”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88: 555–58.

  • Turner, William, 1911, “Monism,” in 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 10.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Turner 1911 available online]

  • Van Inwagen, Peter, 1990, Material Being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 2002, Metaphysics,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 Varzi, Achille, 2006, “The Universe Among Other Things,” Ratio, 19: 107–20.

  • Weatherson, Brian and Dan Marshall, 2012, “Intrinsic vs. Extrinsic Properties,”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pring 2013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URL=<Intrinsic vs. Extrinsic Properties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Spring 2013 Edition)>.

  • Williams, D. C., 1953, “The Elements of Being,” Review of Metaphysics, 7: 3–18; 171–92.

  • Williams, Neil, 2010, “Puzzling Powers: The Problem of Fit,” in The Metaphysics of Powers: Their Grounding and their Manifestations, Anna Marmodoro (ed.), London: Routledge, 84–105.

  • Wilson, Jessica, 2010, “What is Hume’s Dictum, and Why Believe It?”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80: 595–637.

  • –––, 2014, “No Work for a Theory of Grounding,” Inquiry, 57(5–6): 535–579.

  • –––, 2015, “Hume’s Dictum and Metaphysical Modality: Lewis’ Combinatorialism,” in Companion to David Lewis, Barry Loewer and Jonathan Schaffer (eds.), Oxford: Wiley-Blackwell, 138–58.

  • Young, Hugh D. and Roger A. Freedman, 2004, University Physics, 11th edition, Boston, MA: Addison Wesley.

  • Zeh, H. D., 2003, “There is No ‘First’ Quantization,” Physics Letters, A309: 329–34.

  • Zimmerman, Dean, 1996, “Could Extended Objects Be Made Out of Simple Parts? An Argument for ‘Atomless Gunk’,”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56: 1–29.

  • –––, forthcoming, “A Recent Defense of Monism Based upon the Interrelatedness of All Things,” in The Metaphysics of Relations, Francois Clementz and Jean-Maurice Monnoyer (eds), Frankfurt: Ontos Verlag.

Academic Tools

Other Internet Resources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with suggestions.]

abstract objects | Bradley, Francis Herbert | categories | dependence, ontological | dualism | emergent properties | 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 mereology | mereology: medieval | neutral monism | physics: holism and nonseparability | Plotinus | quantum theory: quantum field theory | Spinoza, Baruch | substance

Acknowledgments

Thanks to Phillip Bricker and Dean Zimmerman for helpful comments.

Copyright © 2018 by Jonathan Schaffer <jonathan.schaffer@rutgers.edu>

最后更新于

Logo

道长哲学研讨会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