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蒙尼德 Maimonides (Kenneth Seeskin)

首次发表于 2006 年 1 月 24 日;实质性修订于 2021 年 2 月 4 日。

摩西·本·迈蒙尼德(英语世界称为迈蒙尼德,希伯来语世界称为拉姆巴姆)(1138-1204)是中世纪时期最伟大的犹太哲学家,至今仍广泛阅读。他的《犹太法典》是他所处时代乃至可能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拉比权威的 14 卷本犹太法律总汇。他的哲学巨著《迷惑者指南》是对犹太思想和实践的持续论述,旨在解决宗教知识与世俗之间的冲突。尽管受到在伊斯兰圈子中扎根的新柏拉图主义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深刻影响,但它与当时流行的亚里士多德思想模式不同,强调人类知识的局限性和天文学和形而上学的可疑基础。迈蒙尼德还以医生的身份享有盛名,并撰写了关于多种疾病及其治疗方法的医学论文。后来的哲学家们对他的著作进行了广泛的评论,影响了阿奎那、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和牛顿等思想家。


1. 生平与作品

迈蒙尼德于 1138 年出生在西班牙科尔多瓦的一个杰出家族中。当时,科尔多瓦处于穆斯林统治之下,是世界上伟大的知识中心之一。除了迈蒙尼德,阿维罗埃斯也是在这里出生的。但是,当阿尔莫哈德人在 1148 年入侵并给予非穆斯林选择皈依、流亡或死亡的选择时,情况发生了变化。迈蒙尼德的家人被迫离开科尔多瓦,穿越西班牙南部,于 1160 年抵达摩洛哥的菲斯。他的第一部重要哲学著作是《逻辑艺术论文》。在这个时候,他开始着手撰写他的第一部宗教巨著《米申纳注释》,该书于 1168 年完成。值得注意的是,迈蒙尼德在其中强调口传律法,他指的是从西奈山上的摩西所揭示的《写成律法》中得出的细节、规范和解释。

迈蒙尼德对《圣经》中的第 10 章进行了评论,这也是值得注意的。在讨论以色列人都有份于来世的主张时,迈蒙尼德列出了他认为每个犹太人都应遵守的 13 个原则:上帝的存在,上帝的绝对统一,上帝的非物质性,上帝的永恒性,只有上帝值得崇拜,上帝向先知传达信息,摩西是最伟大的先知,托拉由上帝赐予,托拉是不变的,存在神的关怀,存在神的惩罚和奖赏,将会有一个弥赛亚,死者将复活。这是首次尝试将信仰条款引入犹太教,并引发了一场持续至今的争议(凯尔纳,1986 年,1999 年)。

迈蒙尼德于 1166 年抵达埃及,并最终定居在开罗的一部分——富斯塔特。通过《托拉法典》的出版,他确立了自己作为一个永恒思想家的地位。这部作品不仅系统化了托拉的所有诫命,还试图表明犹太法律的每个部分都有合理的目的,没有仅仅出于服从而给予。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卷(知识之书),其中阐述了犹太信仰的哲学基础、道德特质或性情的理论、学习托拉的必要性、有关偶像崇拜的法律以及悔过的重要性。还值得注意的是第十四卷(法官),该卷以论证弥赛亚将会来临,恢复以色列的主权,与其他国家建立和平,并引领世界进行科学和哲学的研究而结束。相比之下,弥赛亚不会使人们富有,不会对托拉进行改变,也不需要进行奇迹表演。

《迈蒙尼德的迷惑之指南》于 1190 年完成,包含了迈蒙尼德最广泛的哲学讨论。表面上是写给一个高级学生的信,他不能决定是追随哲学还是宗教教义,但实际上更多:它是对圣经术语的评论,这些术语似乎将肉体特质归于上帝,是对否定神学的坚决辩护,是对伊斯兰神学的批判,是对创造、预言和神的安排的系统处理,以及对法学的理论。

根据迈蒙尼德的观点,犹太法律的目标是两个方面:改善身体和改善灵魂。前者在每种情况下都是后者的手段。通过获得正确的观点和最终对人类能够知道的一切事物的知识,灵魂得到改善。灵魂获得的知识越多,就越能够履行诫命(申命记 6:5)去爱上帝。爱上帝的最大障碍是相信唯一忠于圣经的方式是直接解释它。直接解释的结果是对上帝的物质概念,迈蒙尼德认为这等于拜偶像。

《迷惑之指南》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部有争议的作品,在一些拉比圈子中最初被禁止。通过拒绝直接解释,它引发了一个问题:迈蒙尼德对《托拉》的阅读是否与先知们的理解相符,或者它代表了更多受亚里士多德和阿尔法拉比影响的哲学重建,而不是摩西的思想。它还引发了一个问题:《托拉》的真正含义是否太有争议,以至于不能教给普通敬拜者,而应该限制在受过教育的少数人中;简而言之,这是关于秘教主义的问题。

迈蒙尼德的最后两部重要作品是《复活论》(1191 年出版)和《占星术信》(1195 年出版)。前者是为了回应一个指责,即虽然他可能宣称相信身体复活,但迈蒙尼德并不真正持有这种观点。这个指责并非没有道理,因为迈蒙尼德对来世的构想纯粹是智力上的,而他的自然主义使他对奇迹持怀疑态度。他辩护说,重要的问题不是复活是否会发生以及如何发生,而是它是否可能发生。至于后者,一旦接受了创造的信仰,身体复活的可能性就会立即出现。《占星术信》是在许多人相信天体对人类事件产生影响的时候写的。然而,他认为这种信仰没有科学依据,即使在神圣文献中找到了支持,也应该放弃。

面对不断增长的时间需求,迈蒙尼德使自己筋疲力尽,并于 1204 年在福斯塔特去世。有句古话说,从摩西到摩西,没有像摩西这样的人。

2. 基本取向

迈蒙尼德对现代读者提出了一个挑战,因为他对真理的看法完全不具有历史性。我们看到他受到了系统化的需要的指导。鉴于有 613 条原始诫命,他认为所有诫命都是实现前两条的手段,他将其解释为对上帝存在的信仰和对偶像崇拜的拒绝。这些诫命共同构成了我们所称的一神论。然而,从迈蒙尼德的角度来看,一神论不仅仅是对单一神明的信仰。为了满足前两条诫命,人们必须相信一个超越时间、不变、非物质的神明,这个神明在各个方面都是唯一的,并且与创造的秩序中的任何事物都不相似。一个未能认识到这样的神明的人,无论她履行了多少其他诫命,或者她多么热心地履行了这些诫命,都被视为偶像崇拜者。简而言之,以错误的描述来崇拜上帝,根本就不是在崇拜上帝。迈蒙尼德认为,这不仅在现在是真实的,而且自上帝首次对亚当说话以来就一直如此。

在《指南》(1.2)的早期,迈蒙尼德认为亚当被描绘为在被驱逐出伊甸园之前,拥有人类能够达到的最完美的形而上学知识。必然包括对一个无时无变、无物质的神的信仰。即使圣经中没有提到亚当的神学,迈蒙尼德认为(MT 14 国王和战争,9.1),一个人与上帝如此亲近却存在根本误解是不可能的。不幸的是,亚当的知识在以诺时代丧失,并且必须由亚伯拉罕重新发现(MT 1,偶像崇拜,1.1-2; GP 3.29)。迈蒙尼德再次认为,亚伯拉罕发现了关于一个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物质力量的神存在的证明,尽管圣经对此事保持沉默。这些证明据说传给了以撒和雅各,但在以色列人被埃及人掳掠期间失落了,当时以色列人采纳了他们的俘虏的异教信仰。

当摩西起来领导人民脱离奴役时,他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他所做的只是再次提供哲学证明,人们会像以前忘记一样忘记它们。因此,他不仅提供了证明,还提供了一个社会秩序的蓝图,这将帮助人们记住他们的历史和其基础原则。这就是为什么除了前两条诫命外,还有 611 条其他诫命,旨在创造一个环境,使人们有时间、健康和心智能力来理解一神论的真理(GP 3.27-28)。

犹太教基于一种特定的哲学。迈蒙尼德(GP 1.71)认为,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将科学和哲学引入希腊之前,祖先已经将其引入以色列。对于那些问为什么我们没有他们哲学的明确记录的人,迈蒙尼德回答说,当以色列流亡并遭受迫害时,任何这样的教学记录都被摧毁了。因此,尽管耶路撒冷和雅典之间出现了分裂的表象,迈蒙尼德认为只有一种值得保留的传统:肯定真理的传统。

他在《指南》的引言中指出,犹太传统所教授的“创世纪的故事”在希腊思想家看来是物理学,而犹太传统所教授的“以西结的战车之事”在希腊思想家看来是形而上学。简而言之,犹太传统一直是哲学的。问题在于,这些主题对于普通崇拜者来说太难理解,必须以寓言或隐喻的形式表达,受过教育的少数人会在一种层次上解释,而普通崇拜者会在另一种层次上解释(Stern 2013)。

从他自己的处境来看,迈蒙尼德得出结论,以色列开始的学习传统再次失去了。人们向一个物质上的上帝祈祷,并以字面解释为基础来证明他们的行为。有人需要扭转这种情况,并重新介绍犹太人自己传统的教义。严格来说,这些真理只是在犹太人首次发现它们之后才成为犹太人的。从种族的角度来看,它们与毕达哥拉斯定理与希腊无关。

这一切表明,迈蒙尼德并不像我们一样将进步看作是累积的。尽管他认为掌握科学和哲学是人类完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并不将它们视为累积的。他的目标不是带领我们进入新的领域,而是重新熟悉摩西和祖先已经划定的领域。重要的真理不会改变。人类的进步是通过识别和理解这些真理的程度来衡量的。这就是为什么弥赛亚的主要功能将是教授这些真理并帮助创造更多人能够思考它们的条件。

3. 去神话化的宗教

显然,迈蒙尼德设想的宗教并不是普通的宗教。他认识到,当一个人首次接触到圣经故事和日常祷告的仪式时,可能需要神人化的对上帝的描述和物质奖励的承诺。正如他一次又一次地指出的那样,托拉用普通人的语言说话。如果不是这样,它的吸引力将大大降低。但是,迈蒙尼德继续说,宗教的目的是使人不再关注这些事情,并最终克服它们。

举几个例子,圣经经常暗示一个先知,或者在某种情况下以色列的长老,看见了上帝(例如,出埃及记 24:10,民数记 12:8,以赛亚书 6:1-3,以西结书 1:26-29)。迈蒙尼德反驳说(GP 1.4),所涉及的看见是智力上的,而不是视觉上的——就像一个人看到了解几何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样。同样地,当上帝被描述为接近或靠近时,圣经并不是在谈论物理位置,而是智力上的理解——就像科学家说他们接近找到治愈疾病的方法一样(GP 1.18)。圣经中说上帝对先知说话的许多地方,并不表示上帝有能够发出声音的声带,而是先知理解了上帝的意愿(GP 1.65)。以更复杂的方式,雅各的梦指的是物质世界的等级结构,并代表哲学家从对亚月界的认识到对星球的认识,以及对上帝存在的意识所经历的路径(GP 1.15)。

再次有人倾向于问:这是先知的宗教还是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下中世纪思想家所构思的经过哲学净化的宗教?迈蒙尼德会回答没有区别。最高的人类成就是智力的完善(GP 3.27),而这是不可能没有追求真理的。作为一份神圣的文件,圣经是真理的源泉。虽然圣经中包含的真理可能并不总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原则上知道它们存在,只要愿意深入挖掘。因此,如果某人的解释将圣经归因于一个可以证明是错误的教义,比如声称上帝是有形的,那么无论这个解释看起来多么简单或直接,都是不正确的。如果人类的知识进步并提出了以前缺乏的证明,我们将别无选择,只能回到圣经并修改我们的解释以考虑这些证明(GP 2.24)。其他任何做法都是不诚实的。

这将带领我们到哪里?在《宫殿寓言》(GP 3.51)中,迈蒙尼德描述了进入国王内殿的人:

他……已经实现了一切可以证明的事物,尽可能地;已经确定了神圣事物中可以确定的一切,尽可能地;在那些只能接近确定性的事物中已经接近确定性……

这不仅是一种知识上的成就,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成就。在迈蒙尼德看来,这是托拉的所有诫命所指向的目标。这带来了明显的满足感,但与满足物质需求或通常理解的“狂喜”无关。

4. 上帝与否定之道

迈蒙尼德提出了上帝存在的几个证明,其中所有证明都是宇宙论论证的版本(GP 2.1)。他并不是从上帝的定义开始,试图证明上帝的本质意味着存在,而是从我们所知的世界的描述开始,试图证明它暗示了上帝的存在。根据其中一个论证,我们假设天体在永恒的运动中。然后我们认识到,无法存在无限大的物体或无限多的有限物体。因此,每个有形的事物都是有限的。如果它是有限的,它只能包含有限的能量。如果它只能包含有限的能量,它只能解释有限时间内的运动。因为天体总是在运动,唯一能解释这种运动的是无限的力量。因为无限的力量无法被有形的事物所包含,它不是有形的。如果它不是有形的,它就不受分割或变化的影响。鉴于它的力量是无限的,它不能从其他事物中获得这种力量。因此,解释天体运动的唯一方式是假设存在一个既不是物体也不是物体内的力量的存在。

虽然迈蒙尼德认为这个论证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理由来说上帝存在,但他并不认为它提供了任何关于上帝是什么的理由。要理解为什么不是这样,我们必须认识到上帝不是以任何其他方式相媲美的:一个人,一个数字,一个概念。根据《指南》1.51:

除了相信存在一个简单的本质,其中没有复杂性或多样性的概念,只有一个概念,就没有任何单一性可言;因此,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它,从哪个观点考虑它,你都会发现它是一个,没有以任何方式和任何原因分为两个概念...

如果迈蒙尼德是正确的,上帝就不可能有多个能力、道德倾向或基本属性。即使说上帝是全知、全能和全善,如果意思是这些品质是独立的属性,也会引入多样性。如果我们说上帝是由物质和形式、种类和特定差异、本质和意外组成的,情况也是如此。所有这些都引入了不可容忍的多样性。

除了宗教考虑之外,多元性是令人反感的,因为它损害了逻辑优先性。如果上帝是 F 和 G 的组合体,就必须找到一些原因来解释它们是如何聚集在一起并保持在一起的。简而言之,如果上帝是一个组合体,那么必须存在一个在上帝之前的原因,这是荒谬的(GP 2. Intro.,前提 21)。出于同样的原因,上帝不能被包含在一个更广泛的概念之下,就像人被包含在动物之下一样(GP 1.52)。一旦上帝被归入一个类别,就会有比上帝更早或更包容的东西,而这两种情况都是荒谬的。没有类别或最小形式的组合,就无法定义上帝,因此也无法说出上帝是什么。即使是最高级的形容词也没有帮助。说上帝是宇宙中最聪明或最强大的事物,仍然是将上帝归入一个更广泛的描述之下。

更糟糕的是,说上帝是最聪明或最强大的事物,意味着上帝的智慧或力量与我们的某种相似。这一点迈蒙尼德坚决否认(GP 1.56-57)。一个物体所展示的力量是有限的,并且可以用英尺/磅来衡量。无论它有多强大,我们都可以轻易地想象出比它更强大的东西。而且,如果我们谈论的是一个物体的力量,总是有意义地问它的力量是从何而来,或者它的力量与其他事物(例如它的善)有何关系。而这一切对于上帝来说都是不成立的。因此,迈蒙尼德得出结论(GP 1.56):不能说上帝的力量比我们的更大,上帝的生命比我们的更持久,上帝的知识比我们的更广泛,或者上帝的意愿比我们的更普遍,如果这意味着上帝可以与其他事物放在同一个尺度上,即上帝是在创造秩序中某个东西的更大、更强大、更好的版本。

那是否意味着像“上帝存在”或“上帝强大”这样的陈述是无意义的?如果坚持将它们解释为正常的主语/谓语命题,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如果将它们分析为伪装的否定,它们是可以理解的。因此,“上帝强大”应被理解为“上帝不缺乏力量”。迈蒙尼德对否定的倚重(GP 1.58)经常被误解,因为在正常的言语中,双重否定通常表示肯定。如果我说这只狗不缺乏视力,你有理由得出结论,它能看见,因为视力通常与狗相关联。迈蒙尼德所指的是一种更极端的否定形式。因此,“上帝强大”意味着“上帝不缺乏力量,也不以与其他事物相比可比的方式拥有力量”。上帝能做像移动书架上的书这样的事吗?是的,因为上帝不缺乏力量,但不是因为上帝需要运动肌肉、召唤能量或获得食物或燃料。创造整个宇宙所需的力量远远超出了移动一本书所需的力量,任何比较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导。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上帝强大”这样的陈述是令人反感的,因为它暗示我们对上帝的本质有洞察力。否定的表述的优点在于它不暗示任何这样的事情。说上帝不缺乏力量,也不以与其他事物相比可比的方式拥有力量,就是说上帝的力量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范围。上帝的生命、智慧、统一或意愿也是如此。因此,我们用来描述上帝的大多数术语在上帝和我们之间是完全模棱两可的。因此,没有理由认为每次我们赞美上帝时,我们都在识别上帝的一个独立部分并将其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

尽管迈蒙尼德的立场严厉,但即使如此也不够。虽然否定比肯定更可取,但即使否定也令人反感,因为它引入了复杂性:上帝既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那么怎么办呢?迈蒙尼德的回答(GP 1.58)是,最终任何形式的言辞表达都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神学论述的目的并不是提供关于上帝本质的精确形而上学解释,而是启发性的:它是为了“引导人的思维达到对神的理解的最高境界”。神学语言的重要性在于它消除了错误,并使我们认识到上帝的超越性。除非一个人能够谈论上帝,否则她很容易陷入上帝是有形的陷阱。但最终,它只揭示了上帝超出任何主/谓命题的范围。因此,GP 1.59:

请知道,当你肯定地将另一件事归因于他时,你在两个方面与他越来越远:其中一个是你肯定的一切只是相对于我们而言的完美,另一个是他除了他的本质之外没有任何东西...

引用诗篇 65,迈蒙尼德得出结论,我们能给予上帝的最高赞美是沉默。

迈蒙尼德知道(GP 3.32),一个完全基于沉默反思的宗教永远不会成功,并坚持认为日常祈祷是强制性的(MT 2,祈祷,1.1)。他的观点是,祈祷中提到的品质要么是否定的,要么是对神圣活动效果的描述;在任何情况下,它们都不能提供对上帝本质的认识。为了说明这一点,他要求我们考虑火对各种可能放在它面前的物体的影响。它会使蜡软化,使黏土变硬,使糖变黑,使其他物体变白。这并不意味着火同时是柔软、坚硬、黑色和白色的,而是它对各种物体产生了这些效果。

将这个类比应用到上帝身上,我们可以说上帝是仁慈的,因为自然秩序(上帝所创造的)展现出仁慈的特征,并且对那些不好好照顾自己的事物是严厉的。关键不在于上帝拥有类似于我们的情感,而是上帝行动的效果类似于我们的行动。迈蒙尼德将这些品质称为行动属性,并将其与上帝在出埃及记 33 章向摩西展示的善良相提并论。在那段经文中,上帝拒绝让摩西看到神圣的面容(迈蒙尼德将其视为本质),但允许他看到上帝的背面(迈蒙尼德将其视为从上帝流出的后果或效果)。因此,我们可以赞美上帝,只要我们意识到所有这样的赞美都是间接的,并且没有描述和认识上帝的本质。

5. 创建

在整个《指南》中,迈蒙尼德考虑了四种关于创造的解释:卡拉姆学派、摩西、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解释。他拒绝了卡拉姆学派的解释(GP 1.71-73),该解释认为宇宙必须是被创造的,并推理出如果它被创造了,那么它必须有一个创造者。像托马斯·阿奎那一样,迈蒙尼德认为仅凭逻辑考虑无法证明宇宙是被创造的还是永恒存在的。尽管迈蒙尼德说他相信创造,但他承认我们只能在这个方向上倾斜天平。从《指南》2.13 开始,他将讨论范围限制在摩西、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上。

不幸的是,迈蒙尼德对这些替代理论的描述既不准确也不符合历史事实(Seeskin 2005)。可以说,他对它们的处理主要是主题性的。简而言之,它们是:

Moses:世界是从无中创造的。

Plato:

迈蒙尼德认为世界是从一个现有的物质基质中全新创造出来的。

Aristotle:

世界是永恒的,它的存在最好理解为物质的永恒信息。

根据他明确的言辞,迈蒙尼德更倾向于摩西的理论,但也允许将柏拉图的理论视为合理的替代选择。但一直有一派学者认为他秘密地支持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哈维,1981 年)。我个人的立场是支持那些认为迈蒙尼德明确的言辞准确解释了他的观点,并且他提出的所有论证都指向这个方向的观点(戴维森,1979 年,费尔德曼,1990 年,海曼,1988 年,沃尔夫森,1973 年)。

历史上的亚里士多德确实主张世界是永恒的,而任何永恒的东西都是必然的 [《论成生与毁灭》338a1–4,《物理学》203b 29,《形而上学》1050b8–15]。他的中世纪追随者认为,这意味着虽然世界本体上依赖于上帝,但没有一个时刻它首次产生,因此它的存在并不归功于创造的决定。我们可以说,它存在并不是因为上帝所做的任何事情,而只是因为上帝的本质。根据这个观点,因为上帝的本质不会改变,世界的存在或基本结构也不会改变。这种观点最重要的结果是上帝不行使自由选择,也就是说,根据亚里士多德的选择,世界是由必然性统治的。

支持这一立场的标准论证采取两种方法之一:要么他们表明世界的本质中存在着使创造成为不可能的东西,要么他们表明上帝的本质中存在着使创造成为不可能的东西。前者的一个例子是变化总是从某物到另一物,就像鸡从蛋中孵化出来,橡树苗发展成为一棵成年橡树。如果这是真的,那么从无中生有(ex nihilo)是不可能的。后者的一个例子是,如果上帝是完美的,那么假设上帝能够做任何新事物,比如创造世界,就没有意义。

迈蒙尼德对第一个论证(GP 2.17)的回答是,鉴于我们所知的世界,变化确实是从一件事物到另一件事物的。但为什么我们要假设世界的创造必须遵循同样的模式呢?创造的解释是关于起源的理论,即一件事物最初是如何产生的。相比之下,变化的解释是关于发展或改变的理论,即一个现有的事物如何转变为另一个事物。就我们所知,一件事物的起源可能与其后来的发展完全不同。因此,假设我们可以从我们对当前世界的经验推断出其创造时刻是傲慢的。由此可见,反对创造的第一个论证并不决定性,这意味着创造仍然是可能的。

迈蒙尼德对第二个论证(GP 2.18)的回答是,在一个完美的存在中,希望某事新发生并不意味着变化。如果我今天希望明天去旅行,但事件干扰破坏了我的计划,我可能不得不改变主意,但假设类似的事情发生在上帝身上是荒谬的。假设我今天希望明天独立于外部环境做某事——思考 π 的数值特征。并且假设当明天到来时,我按计划去做。虽然我将要从事一项新事物,但只要我一直打算这样做,说我经历了变化是误导性的。当然,我没有改变主意。

迈蒙尼德认为,只要一个不受外部环境影响的存在可以根据其最初的意图希望某事新发生,这是可能的。有时人们会说改变意愿并不等同于意愿改变。因此,再次说明反对创造的论证并不决定性。

迈蒙尼德意识到他的所有论证只能证明创造的可能性,而不能证明其实际性。为了进一步论证创造的实际性,他回到了一切永恒的东西都是必然的这一主张。如果可以证明世界存在一些非必然的特征,那么就可以得出结论世界必须是被创造出来的。在这里,迈蒙尼德对亚里士多德及其追随者在天文学问题上提出了挑战。

中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者认为如下。上帝思考并显现自我意识。因为上帝是唯一且简单的,从上帝产生的东西也必须是唯一且简单的。这样,上帝产生了第一个天上的智慧。根据阿尔法拉比的说法,因为第一个智慧意识到两件事情——自己和上帝——它能够产生两件事情:第二个天上的智慧和宇宙的最外层球体。相比之下,伊本·西那认为,因为第一个智慧意识到上帝和自身的二元性,它产生了三件事情。这里的差异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上帝产生最外层的球体是间接的;直接的原因是第一个智慧的活动。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我们得到了构成中世纪宇宙学标准图景的十个智慧和九个主要球体。

迈蒙尼德以两种方式批评了这个解释。首先,如果一个因果序列的起源者是一个简单的单一实体,那么复杂性是无法产生的,序列中的其他一切也应该是简单的单一实体(GP 2.22)。即使序列包含成千上万个成员,也无法解释天体球的复杂性,因为天体球是物质和形式的组合体。当我们到达内部的球体时,我们必须解释更多的东西,因为不仅有球体本身,还有附着在球体上的星星或行星。它们也是物质和形式的组合体。如果我们从一个根本上是单一的东西开始,我们怎么能有这样的复杂性呢?

其次,天体的一些特征无法用科学解释来解释,因此看起来是偶然的,而不是必然的选择(GP 2.19-24)。如果外层的球体给内层的球体带来运动,我们预期球体运动会随着接近地球而减慢。但事实并非如此。正如迈蒙尼德指出的(GP 2.19):

我们看到,在某些球体的情况下,运动更快的在上面,运动较慢的在下面;在其他一些球体的情况下,运动较慢的在上面,运动更快的在下面;还有另一种情况,球体的运动速度相等,尽管一个在上面,一个在下面。如果从这些事物是出于必然性的观点来看,还有其他非常严重的问题。

如果对于为什么天体会以这种方式行为,或者为什么一些星球和行星比其他星球和行星发射更多的光,或者为什么天空的某些区域相对拥挤而其他区域则空无一物没有解释,那么就没有理由认为所讨论的现象是由于必然性而存在的。如果没有必然性,就没有永恒的理由。另一种选择是说上帝根据自由选择创造了世界,并以特定的方式塑造了它。

迈蒙尼德(GP 2.24)承认他的论证并不构成一个证明。仅仅因为科学现在无法解释某些事物,并不意味着它将永远无法解释。正如他自己承认的那样,科学可以并且确实在进步。但是在天体的情况下,他认为进步是非常不可能的。因为它们离得太远,无法进行近距离观察,而且地位太高,我们只能依靠基于偶然性质(大小、速度和方向)的推论。只要这是真实的,我们将永远不会知道它们的本质,并且永远无法支持必然性的主张。只要这是真实的,创造虽然没有被证明,但永远比永恒更可取。

迈蒙尼德(GP 2.25)还提供了一个相信创造的实际理由:一个没有自由意志的上帝如何发布命令?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文本上的理由:相信创造对经文的破坏比相信永恒性要小。他得出结论,摩西的理论提供了最好的替代方案,而柏拉图的理论,保留了创造 de novo 的观念,是可以接受的。尽管有些人批评迈蒙尼德没有为摩西提出更强有力的论证,但他会回答说,考虑到我们的知识限制,这是我们可以期望的最强有力的论证。尽管迈蒙尼德通常被视为亚里士多德传统的一部分,并经常对亚里士多德表示赞赏,但他对创造的解释表明,他愿意在认为论证指向那个方向时与亚里士多德分道扬镳。

6. 实践哲学

我们已经看到,对于迈蒙尼德来说,最高的完美是智力的,并且在神学问题上确定一切可以确定的事情。适当的行为,无论是个人还是社区,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GP 3.27)。在政治层面上,这意味着国家必须做的不仅仅是保护生命和财产;它必须确保所有公民在宗教事务上接受教育,并且只有少数人能够掌握(GP 2.40)。在个人层面上,这意味着道德并不是一个目的,而是控制激情、创造一个科学和哲学可以蓬勃发展的氛围的一种方式(GP 3.8)。虽然智力的完美是以真实和虚假为导向,并旨在进行证明,但道德的完美是以善和恶为导向,并依赖于普遍接受的观点。

因此,亚当在伊甸园中被赋予了完美的形而上学知识,但仍然不知道不遮盖自己的生殖器是错误的。尽管这种知识无法以科学精确性来了解,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任意的。相反,它是我们可以想象到的最基本的习俗之一。迈蒙尼德通过说揭示的法律“虽然不是自然的,但却进入了自然之中”来表达这一观点(GP 2.40)。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与科学真理不同,法律假设了社会背景和羞耻感。在迈蒙尼德的观点中,它仍然需要详细研究。因此,引文继续说:“这是关于这个物种永恒性的神智慧的一部分。”

迈蒙尼德的实践哲学始于《八章》,这是他对《Pirkei Avot》的评论的引言,也是他对《Mishnah》的评论的一部分。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样,他认为灵魂像身体一样可以生病或健康。就像有病的身体需要寻求医生一样,有病的灵魂需要寻求明智的统治者,他们是灵魂的医生。毫不奇怪,他的大部分作品试图表明犹太法律是基于对灵魂及其完美所需条件的深入理解。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极端之间取得平衡。在《八章》第 3 章中,他写道:“美德是灵魂的状态,是两种坏状态之间的中庸,其中一种过度,另一种不足。”随后,在《Mishneh Torah》的第一卷(1,品德,1.4)中,他继续说:“正确的方式是一个人每个品德中的中庸。”

像亚里士多德一样,迈蒙尼德认识到人与人之间会有差异,有时候为了治疗的目的,一个人可能需要超过平均水平(《八章》第 4 章和《摩西法典》第 1 章,品质,2.2 节)。与亚里士多德一样,他强调美德是一种只能通过实践培养的习惯。因此,明智的统治者将规定必须重复的行动和道德习惯,直到它们不再繁重,成为一个人性格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人养成了错误的习惯并过度,统治者“在对待它的过程中必须与治疗身体的医疗过程相同”,即重新建立平衡(《八章》第 4 章)。

迈蒙尼德声称他的理论本身是合理的,并可以从先知和圣人的言论中提炼出来。他引用诗篇 19:8(“耶和华的律法是完全的,能苏醒人心;耶和华的法度是确实的,能使愚人有智慧”)作为证据,表明圣经承认心灵健康和疾病的概念。他还将坚持中庸与模仿上帝的教义联系起来,通过争论(《指南》2.28):“神的作为是最完美的,关于它们不存在过度或不足的可能性。”正如上帝统治自然一样,迈蒙尼德认为,明智的统治者将试图统治社会。

正如迈蒙尼德多次所说,犹太法律并不要求人们过隐士生活、饿肚子、自虐或危害健康。尽管它在处理拿细耳人的法律中允许极端主义者的存在,但迈蒙尼德正确地指出它对拿细耳人持怀疑态度(《八章》4)。真正重要的品质是良好的判断力、仁慈和同情心,这些都是迈蒙尼德通过回溯中庸之道来解释的。人们被要求施舍、尊敬父母、避免某些性关系、不憎恨或报复,并且不吃某些食物,以建立适度的性情。同样地,假期的安排是一些庆祝,而另一些则涉及适度的自我克制。在任何情况下,法律都不要求仅仅为了服从而做任何事情。

迈蒙尼德指出,身体和灵魂之间的类比在某些情况下是不成立的,特别是法律推理与医学推理的不同。医生不是治疗人类这个概念,而是治疗来找她的具体个体。但这在法律中并非如此,迈蒙尼德认为(《导言》3.34),法律处理的是一般情况,不关注罕见情况。这就是为什么法律不依赖于时间和地点,而是试图建立一个绝对和普遍的标准。以现代的例子来说,法律规定了一个人在血液中可以含有的酒精量的限制,而仍然能够开车。毫无疑问,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使得某个人在有一定酒精含量时比另一个人更警觉。但法律的目的并不是考虑这些差异。它所能做的只是设定一个规范并平等地执行。

仍然熟悉迈蒙尼德的任何人都会发现,接受中庸之道很难与他思想的其他方面相一致。当他将上帝描述为平衡公正与仁慈的宇宙统治者时,中庸之道是有道理的;当他将上帝描述为没有情感,与创造的秩序中的任何事物都不可比拟时,中庸之道就不适用了。同样,当他将先知描述为立法者时,中庸是一个合适的标准;当他将他们描述为嫉妒他们与他人共度时光,更喜欢独自默想上帝的人时(GP 3.51),中庸之道就失败了。

对于这些方法中哪种代表了迈蒙尼德真正的观点,已经有很多文章写过(Fox 1990,Davidson 1987,Schwarzschild 1990)。幸运的是,我们不必调查所有这些文献,因为这个问题在 MT 1,品德特质,1.4-6 的几个段落中出现。与“八章”不同,那里超越中庸的唯一理由是治疗,这段文字承认有时偏离中庸代表了更高的标准。正如迈蒙尼德所说,一个品德平衡的人可以被称为智者(hakham),而在情况需要时超越中庸的人被称为虔诚者(hasid):

任何一个从傲慢的心态转向相反极端,以至于他在精神上过于卑微的人被称为虔诚者;这是虔诚的度量。如果有人只是达到中庸并谦逊,他被称为智者;这是智慧的度量。对于所有其他的品德特质也是如此。古时的虔诚者习惯于将他们的品德特质从中庸之道引向两个极端之一;一些品德特质朝最后一个极端发展,一些朝第一个极端发展。这就是“在法律的范围内”(即超越法律的字面意义)的意思。

虔诚涉及超越平均水平,达到更高的标准。在这方面,迈蒙尼德引用了《民数记》12:3,其中并未说摩西是温和的,而是说他非常温和。

对于迈蒙尼德对愤怒的分析,类似的评论也适用。对于亚里士多德 [Nicomachean Ethics 1125b31–1126a8] 来说,一个人应该因为对正确的人以正确的方式在正确的时间生气而受到赞扬。一个容许自己被侮辱而不生气的人缺乏感觉,并且表现出奴性的行为。美德值得尊敬。正如要求过多是错误的,要求过少同样是错误的。

关于愤怒,迈蒙尼德持不同意见,声称(MT 1,品德,2.3)它是“一种极其不良的品格”,“对于某些应该生气的事情,一个人应该远离它,教自己不要生气”(Frank 1990)。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温和表示自尊心的丧失;对于迈蒙尼德来说,它不是一种美德,而是卓越的美德。通过将其归因于摩西,他暗示它代表了一个人可以达到的最高水平。

在《米什纳·托拉》(1,基本原理,4.12)中,迈蒙尼德早期表达了类似的情感,当他讨论学习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必要性时。他最后赞扬那些谦卑的人:

当一个人思考这些事情,研究所有这些被创造的存在,从天使和星球到人类等等,并意识到在它们中所展现的神圣智慧,他对上帝的爱将增加,他的灵魂将渴望,他的肉体将渴望爱上帝。他将充满恐惧和颤抖,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的卑微状况、贫穷和微不足道,并将自己与任何伟大而神圣的身体进行比较;更何况当他将自己与任何一个纯粹的无形形式进行比较时,这些形式从未与任何有形物质有过联系。他将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充满羞耻、不光彩和可耻的容器,空虚而不足。

这并不是说迈蒙尼德放弃了自然避免过度或不足的观念,而是他似乎在说人类卓越的最高水平有时需要极端。因此,当摩西独自在山上时,他四十天四十夜没有水,达到了如此高度的专注力,以至于在迈蒙尼德看来,“身体中所有粗俗的能力都停止了运作”。从这个角度来看,最高的目标不是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实践智慧,而是在上帝面前的谦卑、敬畏和羞耻。

在其他地方,迈蒙尼德认为我们的目标不应该是调节情绪,而是超越情绪。我们看到上帝不受情绪的影响。迈蒙尼德认为这意味着理想的状态是一个人完全冷静地根据案件的价值做出决定,而不依赖于感觉。虽然这样的人仍然必须做出适当的判断,但它不会源于任何性格特征或倾向。根据《指南》1.54:

如果一个城市的统治者是先知,他应该获得类似于这些属性(嫉妒、仇恨或愤怒),这样这些行为才能按照确定的程度和受到它们影响的人们的应得之处来进行,而不仅仅是因为他追随一种激情。他不应该放纵愤怒,也不应该让激情控制他,因为所有的激情都是邪恶的;相反,他应该尽力避免它们,只要这在人的能力范围内。有时,对于某些人,他应该怜悯和宽容,不仅仅是出于同情和怜悯,而是根据适当的原则。

在《品德论》中,他承认有时候一个人必须表现出愤怒,但坚持内心应该完全平静。

平衡和心理健康的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答案是,虽然它们仍然有价值,但它们并不是目的本身。迈蒙尼德在他的拉比和哲学作品中坚持认为(MT 1,品德,3.1),如果一个人生病、缺乏纪律或生活在对身体伤害的恐惧中,那么他就不可能爱上帝并达到最高程度的专注。但最终,道德完美只是智慧完美的必要条件。

像柏拉图一样,迈蒙尼德相信哲学的治疗效果。在《指南》的最后一章(3.54)中,他声称哲学教导我们,人们所追求的大部分事物“只不过是为了纯粹想象的东西而努力,而这些东西并没有永恒性。”正如约伯发现他曾经看重的东西并不重要一样,哲学教导我们放弃对金钱、衣物和土地的迷恋,将注意力集中在永恒的事物上。

最终,道德和智慧美德之间的关系比迈蒙尼德最初所述的更加复杂。不仅仅是前者是后者的手段,而且在后者实现之后,当一个人认识到尘世的财富是短暂和不令人满足的时候,他的行为将发生转变:他不再追求适度的尘世财富,而是放弃它们,尽可能多地花时间处于敬畏和崇敬的状态,道德和智慧完美之间的区别甚至可能消失。

7. 秘教主义

自从《指南》出版以来,学者们一直在努力解决一个棘手的问题:是将迈蒙尼德的话面面俱到地理解,还是将其视为指向隐藏或更深层含义的提示或线索(拉维茨基 1981 年,1990 年,2005 年;斯特劳斯 1952 年)。通过拒绝字面解释并淡化奇迹的重要性,他知道自己正在采取一个有争议的立场。正如他在《指南》的引言中所指出的,犹太法律禁止人们在公开场合讨论诸如“起源之解释”或“战车之解释”之类的秘教事项。其理念是,这些事项只应与能够自行找到真理的高级学生讨论。在迈蒙尼德看来,无论是圣经还是围绕其发展起来的拉比评论,都是秘教的,因为真正的含义往往与表面或显而易见的含义不同。其原因在于阅读它们的人具有不同的理解水平。但迈蒙尼德更进一步,称在某些情况下,作者有必要自相矛盾。

迈蒙尼德说,使用自相矛盾的七个理由中,他将利用其中两个。第一个相对不成问题:有时候,教师需要说一些事情以达到学生的理解水平,当学生变得更加高级时,需要说另一些事情。第二个更为棘手:在非常晦涩的问题上,有必要展开一场按照一种假设进行的讨论,然后再展开一场按照另一种假设进行的讨论。然后他补充道:“在这种情况下,绝不能让普通人察觉到矛盾;因此,作者会尽一切办法使用某种手段来掩盖它。”

这引发了几个问题。(1) 迈蒙尼德是否使用了令人困扰的矛盾?(2) 如果是这样,那么在哪里?(3) 在两个相互矛盾的讨论中,哪一个代表了他的观点?在二十世纪,利奥·斯特劳斯认为矛盾是理解《指南》的核心,而迈蒙尼德提供的越多证据支持某个观点,他持有该观点的可能性就越小(斯特劳斯 1952)。普遍认为,迈蒙尼德的写作是深奥的,因为他涉及了困难的主题,并没有把他对某个特定主题的所有观点都放在一个地方。问题是,他的深奥性是否超越了这一点。例如,我们看到他批评亚里士多德关于世界永恒性的观点。这是否意味着他相信创造,或者如果你剥去表面意义,他实际上是致力于永恒性?常常发生的是,一个问题引发了另一个问题:我们是通过检验他的论证的力量来解决问题,还是通过寻找隐藏的线索来解决问题?最近,深奥主义的阅读似乎不再受欢迎(戴维森 2005,伊夫里 1991,马内金 2005,拉维茨基 2005,西斯金 2000)。

8. 结论

如何评估迈蒙尼德的哲学取决于个人的哲学观。对于像阿奎那这样的传统有神论者来说,他正确地说有些问题,例如创造,不能通过证明来解决,并坚持认为一切将上帝拟人化的尝试都是错误的。问题在于,在拒绝拟人化的同时,他可能走得太远了。如果上帝与创造的秩序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如果像智慧、力量或生活这样的术语在应用于上帝和我们时完全模棱两可,那么我们所剩下的神性概念对于普通崇拜者来说太过单薄,无法欣赏。

对于像斯宾诺莎这样的自然主义者来说,迈蒙尼德太愿意摒弃科学,而寻求传统概念,比如创造和神的意志。承认中世纪天文学对行星运动没有一个好的解释;随着科学革命的到来,至少在斯宾诺莎看来,它找到了一个解释。如果迈蒙尼德要忠于自己的承诺,接受无论引导他到哪里的最有力的论证,那么在斯宾诺莎看来,他将不得不接受新科学、世界的永恒性以及发生在其中的每一个事件的必然性。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将不得不放弃《圣经》是哲学和科学真理的源泉的想法,只把它当作指导生活的光明。不用说,这对迈蒙尼德来说将是一场灾难。

即使迈蒙尼德采取这种方式,将《圣经》视为伦理内容阅读,问题仍然存在。迈蒙尼德是一个精英主义者。接近上帝是通过获取多少知识来衡量的。结果是,那些无法追求高级学习的人无法接近上帝或爱上帝。无论对错如何,这种观点冒犯了现代的感性,现代更加民主。

最后,对于无神论者来说,迈蒙尼德的哲学告诉我们,如果你从上帝的概念中去除所有拟人化的内容,你将去除任何形式的内容。最终,你将得到一个本质无法知晓和无法描述的上帝。这样的概念对哲学或宗教有什么可能的价值呢?

在公元前 399 年的不虔敬审判中,苏格拉底被问及雅典最聪明的人如何声称对他所追求的知识一无所知。他的回答(《辩护篇》23a-b)是,与其他人不同,他之所以聪明,是因为他认识到与神圣智慧相比,人类智慧微不足道。虽然他很可能没有阅读苏格拉底的话,但毫无疑问,这正是迈蒙尼德试图保留的洞见。那个最聪明的人是那个在面对比他或她无法理解的无限伟大事物时,敬畏和谦卑的人。这一洞见解释了为什么尽管迈蒙尼德尽力而为,却无法为他关于上帝、创造和启示的许多洞见找到确凿的证明,并且通常只满足于在某个方向上倾斜天平或对问题进行诚实评估。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阿尔弗雷德·伊夫里(2016 年,4 页)认为,迈蒙尼德本人就是《指南》所写给的困惑者之一。

从同情的角度来看,迈蒙尼德的精英主义源于他认识到很少有人会对此感到满意。尽管并非每个哲学史上的人都会同意,但毫无疑问,迈蒙尼德的观点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仍然是一个强有力的选择。

Bibliography

Primary Sources

  • Munk, S. and I. Joel (eds.), Dalalat ha‘irin, Jerusalem: Janovitch, 1929.

  • Pines, S. (trans.), The Guide of the Perplex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3. Cited as [GP].

  • Kafih, Y. (trans.), Moreh Nevukhim, Jerusalem: Mosad ha-Rav Kook, 1972.

  • Schwarz, M. (trans.), Moreh Nevukhim, Tel Aviv: Tel Aviv University Press, 2002.

  • Frankel, S. (ed.), Mishneh Torah, 12 vols., Jerusalem: Jerusalem: Hotzaat Shabse Frankel, 2000. Cited as [MT].

  • Hershman, A. (trans.), The Code of Maimonides, Book Fourteen: The Book of Judg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49.

  • Hyamson, M. (trans.), Maimonides: The Book of Knowledge, Jerusalem: Feldheim, 1974.

  • Twersky, I. (ed.), A Maimonides Reader, West Orange, N.J.: Behrman House, 1972.

  • Weis R. and C. Butterworth (eds.), The Ethical Writings of Maimonides, New York: Butterworth, 1975.

  • Halkin, A. and D. Hartman (eds.), Crisis and Leadership: Epistles of Maimonides, Philadelphia: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1985.

Anthologies

  • Buijs, J. (ed.), 1988. Maimonides: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Notre Dame: Notre Dame University Press.

  • Kraemer, J. (ed.), 1991. Perspectives on Maimonid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Manekin, Charles H. and Daniel Davies (eds.), 2019. Interpreting Maimonid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Pines, S. and Y. Yovel (eds.), 1985. Maimonides and Philosophy, Dordrecht: M. Nijhoff.

  • Seeskin, K. (ed.), 2005.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aimonid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Stern, Josef, James T. Robinson, and Shemesh Yonatan (eds.), 2019. Maimonides’ “Guide of the Perplexed” in Transl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9.

Secondary Sources

  • Davidson, Herbert, 1979. “Maimonides Secret Position on Creation,” in I. Twersky (ed.), Studies in Medieval Jewish History and Literatur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p. 16–40.

  • –––, 1987. “The Middle Way in Maimonides’ Ethics,”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for Jewish Research, 54: 41–44.

  • –––, 2005. Moses Maimonid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Davies, Daniel, 2011. Method and Metaphysics in Maimonides’ Guide for the Perplex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Feldman, Seymour, 1990. “Abravanel on Maimonides’ Critique of the Kalam,” Maimonidean Studies, 1: 5–25.

  • Fox, Marvin, 1990. Interpreting Maimonide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p. 251–296.

  • Frank, Daniel, 1990. “Anger as a Vice: A Maimonidean Critique of Aristotle’s Ethics,” History of Philosophy Quarterly, 7: 269–281

  • Halbertal, Moshe, 2014. Maimonides: Life and Though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Harvey, Warren Z., 1981. “A Third Approach to Maimonides’ Cosmology Prophetology Puzzle,” Harvard Theological Review, 74: 287–301

  • Hyman, Arthur, 1988. “Maimonides on Creation and Emanation,” in J. F. Whippel (ed.), Studies in Medieval Philosophy, Washington, D.C.: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 pp. 45–61.

  • Ivry, Alfred, 1991. “Leo Strauss and Maimonides,” in A. Udoff (ed.), Leo Strauss’ Thought, Boulder: Reinner, pp. 75–91.

  • –––, 2016. Maimonides’ Guide of the Perplex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Kellner, Menachem, 1986. Dogma In Medieval Jewish Philosoph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1999. Must a Jew Believe Anything?, London: Littman Library of Jewish Civilization.

  • –––, 2006. Maimonides’ Confrontation With Mysticism, Oxford: Littman Library of Jewish Civilization.

  • Kraemer, Joel, 2005. “Moses Maimonides: An Intellectual Portrait,” in K. Seeskin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aimonid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0–57.

  • –––, 2008. Maimonides: The Life and World of One of Civilizations Greatest Minds, New York: Doubleday.

  • Kreisel, Howard, 1999. Maimonides’ Political Thought, Albany: SUNY Press.

  • Manekin, Charles, 2005. On Maimonides, Belmont, CA: Wadsworth.

  • Ravitzky, Aviezer, 1981. “Samuel Ibn Tibbon and the Esoteric Character of the Guide of the Perplexed,” Association for Jewish Studies Review, 6: 87–123.

  • –––, 1990. “The Secrets of Maimonides,”, in I. Twersky (ed.), Studies in Maimonid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Center for Jewish Studies, pp. 159–207.

  • –––, 2005. “Maimonides: Esotericism and Educational Philosophy,” in K. Seeskin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aimonid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300–323.

  • Schwarzschild, Steven S., 1990. “Moral Radicalism and ‘Middlingness’ in the Ethics of Maimonides,” in M. Kellner (ed.), The Pursuit of the Ideal, Albany: SUNY Press, pp. 137–160.

  • Seeskin, Kenneth, 2000. Searching for a Distant Go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177–188.

  • –––, 2005. Maimonides on the Origin of the Worl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 Stern, Josef, 2013. The Matter and Form of Maimonides’ Guid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Strauss, Leo, 1952. “The literary Character of the Guide for the Perplexed,” in Persecution and the Art of Writing, Glencoe, IL: The Free Press.

  • Stroumsa, Sarah, 2009. Maimonides in His World,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Rudavsky, Tamar, 2010. Maimonides (Great Minds Series), Oxford: Blackwell-Wiley Press.

  • Wolfson, Harry, 1973.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in I. Twersky and G. H. Williams (ed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p. 207–221.

Academic Tools

Other Internet Resources

Aristotle, General Topics: psychology | cosmological argument | Maimonides: the influence of Islamic thought on | omnipotence

Copyright © 2021 by Kenneth Seeskin <k-seeskin@northwestern.edu>

最后更新于

Logo

道长哲学研讨会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