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物品 public goods (Julian Reiss)

首次发表于 2021 年 7 月 21 日星期三

政府在几乎每个地方都扮演着提供国防、基础设施、教育、安全、消防和环境保护等物品的重要角色。这些物品通常被称为“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在哲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的提供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对社会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并且与有关外部性调节和免费骑车者问题的问题密切相关。没有基础设施和它们的保护,物品无法交换,选票无法投出,享受文化生产的成果将更加困难。政治哲学家普遍认为,民主所需的某种程度的教育是必要的。由于与外部性和免费骑车者问题的关联,公共物品的提供引发了深刻的经济和伦理问题。

正如我们将在第 1 节中看到的,公共物品的经济定义与这些物品是由公共部门还是私营企业提供无关,而是与许多不同物品共享的某些抽象特征有关,其中只有一些物品是定期公开生产的。经济学家在定义中使用的抽象特征取决于技术、价值观和口味,使得界限具有争议性并随时间变化。第 2 节将介绍外部性的概念,第 3 节将对公共物品的标准新古典福利经济分析进行考察。第 4 节研究了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第 5 节对公共物品的最新实验研究进行了回顾(在某种程度上挑战了标准分析)。最后,第 6 节讨论了与提供公共物品相关的一些伦理论证。


1. 定义公共物品并区分不同类型的公共物品

1.1 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尽管诺贝尔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通常被认为是引入现代经济学中公共物品理论的人(例如,在桑德莫 1989 年的著作中),但这个想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翰·斯图尔特·密尔、乌戈·马佐拉(意大利公共财政作家)和瑞典经济学家克努特·维克塞尔(布劳格 1985 年:218-9 和 596-7)。萨缪尔森将他所称之为“集体消费品”定义为:

[一种商品] 每个人都共同享有,以至于每个人对这种商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商品的消费...(萨缪尔森 1954 年:387)

在当代的辩论中,商品的这个特征通常被称为“非竞争性”。只有当个人对商品的消费减少了他人消费的能力时,商品才是竞争性的。鲍勃吃掉一粒米饭,就不可能让莎莉吃到同样的一粒米饭。相比之下,莎莉欣赏布鲁克纳的第九交响曲并不会减少鲍勃欣赏同样曲目的能力。因此,米饭是竞争性的,而音乐则不是。[1]

几年后,理查德·马斯格雷夫提出了另一个标准,即(非)排他性(Musgrave 1959)。顾名思义,如果有可能阻止个人消费某种商品,将其“围起来”,那么这种商品就是可排除的。土地因此被认为是可排除的商品,而路灯则是不可排除的:如果鲍勃支付安装一盏路灯,他无法阻止邻居莎莉从中受益。

在当代经济学中,只有当商品既非竞争性又非排他性时,它们才被定义为公共物品(例如,Varian 1992: 414)。竞争性和可排除的商品被称为私人商品。国防是公共物品的典型例子。莎莉对国防的消费不仅不会减少鲍勃的消费,而且即使她试图阻止他消费也是无法做到的。食物、衣服和公寓是私人商品的典型例子。

也有一些既有竞争性又无法排除的商品,也有一些既无竞争性又可以排除的商品。前者有时被称为“共享资源”(例如,V. Ostrom 和 E. Ostrom 1977 年,E. Ostrom 等人 1994 年;E. Ostrom 2003 年)。一个例子是鱼类资源。后者有时被称为“俱乐部商品”(例如,Mankiw 2012 年:219;参见 Buchanan 1965 年)。例如,在电影院观看电影和社会宗教组织提供的服务。

表 1 提供了迄今为止区分的不同类型的商品的概述。

表 1:不同类型的经济物品

1.2 多孔边界

这些不同类型的物品之间的边界既不明确也不固定。例如,鲍勃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是否受到莎莉在同一时间在同一电影院观看电影的影响,取决于鲍勃的价值观或口味以及环境的细节。莎莉可能坐在鲍勃的前面,部分遮挡了他的视线。或者她可能是那种即使有其他五十个座位可用,也会坐在你旁边的人。或者鲍勃可能对任何在同一时间在同一电影院坐着的人感到困扰,或者喜欢与他人一起观看电影。因此,即使假设莎莉不会改变鲍勃观看电影本身,她的存在也可能对鲍勃的享受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一个物品在消费中是否具有竞争性取决于许多环境细节,而不仅仅是物品本身的性质。

同一种商品在某个时候可以是可排除的,但在另一个时候可能是不可排除的,或者在一个社会中是可排除的,但在另一个社会中是不可排除的。例如,广播曾经是一种公共物品,因为无法(轻易地)阻止个人收听,但在数字时代这已经不再是问题。但技术只是故事的一部分。一块特定的土地——私人物品的典型例子——可以通过围墙来保护。但没有围墙是无法克服的。实际上,围墙更像是一个信号,表明所有者希望阻止他人进入,或者使他们这样做更加昂贵。对于将土地划分为私人物品的特征来说,重要的是土地所有者有权阻止潜在的闯入者,并且这个权利将由法律制度来执行。当然,附加在财产上的权利取决于社会中盛行的规范。财产权从来都不是绝对的(拥有链锯的财产权使我有权使用它来砍伐自己的树木,但没有权利砍伐邻居的树木,更不用说用它来伤害任何人了),而且总是过去谈判的结果。

举个愚蠢的例子,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看到(尤其是白色的)袜子穿在凉鞋里。在我们的社会中,穿着凉鞋里的袜子是个人必须忍受的,因为被认为白袜子的所有者有权在公共场合穿着它们,无论是在凉鞋还是其他类型的鞋子里。然而,很容易想象出定义袜子所有者权利不同并更重视被袜子穿在凉鞋里所困扰的人的品味的社会。事实上,即使在现代自由社会中,社会规范也规定了在公共场合穿着什么是得体的。由于一种商品的排他性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财产权利,而财产权利的含义在不同的社会中可能不同,并且在社会内部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一种商品的排他性在不同的社会中可能不同,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发生变化。

另一个相关的方面是财产权利的执行成本在不同情况下有所不同,部分原因是技术上的,部分原因是法律和政治上的。汽车是私人物品的原因在于适用的锁相对便宜,并且政府执行汽车的财产权利。如果锁的价格更高,或者政府禁止使用锁来保护自己的汽车,或者政府停止起诉盗窃,汽车将成为“非排他性的”(Demsetz 1964)。

非排他性特征的一个推论是,对于公共物品的消费决策存在限制,如果公共物品被生产出来的话。个体对于国家防御提供的安全水平可能有不同的偏好,但一旦国家防御建立起来,他们将消费已经生产出来的水平,而不是多或少。一个人无法选择退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同样地,虽然每个人都喜欢清洁的空气,但个体在对污染的容忍程度上会有所不同。但一旦“清洁的空气”被生产出来,消费者必须独立于他们的偏好来消费它。

有人提出,公共物品的“公共”性质可能是由公众提供而不是原因(Cowen 1992: 6,引用了 Boudewijn Bouckaert 1987 年的未发表作品)。如果一个物品由政府提供,私人行为者就没有理由开发允许排除非付费个体的技术。因此,对该物品的公共投资使得原本可以是私有物品的物品成为公共物品。即使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它也说明了私有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间的界限并不固定,因为技术上可能的取决于对研究和开发的投资。

因此,一个物品的物理特征以及其消费的背景、价值观、口味、法律、道德和社会规范以及技术可能性共同决定了将物品正确分类为私有物品、共有池物品、俱乐部物品还是公共物品。

1.3 不同类型的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之间也可以进行区分。大多数公共物品不会对一个大型社区的所有居民产生相同的影响。下曼哈顿的消防保护服务并不是由布朗克斯的居民所享受,更不用说加利福尼亚的居民了。公园对居住在附近的人有益,游乐场只对居住在附近并且有一定年龄的孩子的人有益(对其他人来说,它们可能构成了公共伤害)。查尔斯·泰博特提出了一种地方政府理论,之后“地方公共物品”这个术语被创造出来(泰博特 1956 年,斯蒂格利茨 1982 年)。其他公共物品可能对全人类都有益,比如气候变化缓解。因此,我们可以区分地方、国家和全球公共物品(关于后者,请参见考尔等人 2003 年)。

部分公共物品是一种某些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之外,而其他人则不能。曼库尔·奥尔森举了一个例子,即对于住在俯瞰游行路线的高楼大厦中的人来说,游行是一种公共物品,但对于需要购买座位票的人来说,它是一种私人物品(奥尔森 1971 年:14)。相比之下,完全公共物品是一种所有人都可以被排除在消费之外的物品。

1.4 公共物品的例子

以下是通常被视为公共物品的例子:

  • 安全。国家防御已被提及为一个例子。更一般地说,能够在一个社区、城市、地区或国家中安全和平地生活(例如通过警察和武装部队)被认为是一个公共物品,因为很难将受保护区域的任何居民排除在受益者之外,而一个居民对保护的享受通常不会减少其他居民平等享受的机会。

  • 教育与科学。教育和科学的公共物品特性有些微妙。可以很容易地排除个人接受教育,因此“拥有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学位”是一种私人物品。然而,整个人口受教育程度越高,个人从这种普及教育中受益的程度就越大——无论他们自己投资多少(或公众投资多少)于自己的教育——这种受益方式是不可排除和非竞争性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口使企业更容易繁荣,每个人都从繁荣的经济中受益,不仅仅是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很难将个人从繁荣的经济中排除在外,一个人的受益不会因为其他人的受益而减少。科学思想也被认为是公共物品(Boldrin 和 Levine 2008)。一旦一个思想(比如科学理论)被创造出来,很难将个人排除在受益之外(除非这个思想受到专利的保护,见下文),而个人的受益是非竞争性的。重要的是要区分思想和其物质表现形式。蒸汽机的概念是公共物品,而具体的蒸汽机既可排除又可竞争。

  • 基础设施。尽管基础设施通常被称为公共物品(例如,OECD 2016),但分类是否正确取决于特定类型的基础设施和技术的细节。典型的基础设施示例通常不是公共物品。道路和高速公路是可排除的,收费公路的存在就是明证。如果私人道路的收费足够低,由于拥堵,它也可能是竞争性的。互联网也是如此。传统的灯塔更有可能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尽管取决于其发送的信号的物理性质,它也可能是可排除的(Varian 1992: 415)。许多评论家将基础设施归类为公共物品的原因是它往往会产生正外部性。公共物品与外部性之间的(密切)关系将在下文中解释。

  • 环境。清洁空气是一个典型的好处,至少在户外是如此。除非大规模侵犯个人权利,否则几乎不可能将其排除在受益者之外。在狭窄的封闭空间之外,清洁空气是非竞争性的。垃圾不乱扔也是如此。如果我决定不乱扔垃圾,我不能轻易阻止你享受干净的空间,你的享受也不会减少其他人的享受。

  • 公共卫生。个体从健康的人口中以各种方式受益。例如,感染传染病的人越少,任何一个(目前健康的)人感染的可能性就越小。这些好处以不可排除和非竞争的方式获得。更健康的人口也更有可能具有生产力,使公共卫生类似于教育。

1.5 另一种定义

Angela Kallhoff 提出了一个替代性的、尽管相似的公共物品定义(Kallhoff 2011: Ch. 2)。根据她的观点,公共物品是满足“基本可得性条件”和“开放获取条件”的物品。基本可得性是她对非竞争性的类比。只要从中受益的每个人都能够获得相同数量和相同类型的利益,物品就满足这个条件。以这种方式陈述条件明确表明,可能存在一种消费水平,在这种水平上,数量和类型的利益的相同性不再得到保证。一艘船享受灯塔的好处不会影响另一艘船也享受同样的好处,但一旦海上拥挤,情况可能就不同了。灯塔是公共物品,因为存在一种水平,每个人都能够获得相同数量和相同类型的利益。开放获取是 Kallhoff 对非排他性的类比。它指出,调节对物品的访问的入口壁垒不与定义潜在受益者名单并排除其他人的标准相结合。(Kallhoff 2011: 43)

entrance barriers that regulate access to a good are not combined with criteria which define a list of potential beneficiaries and exclude others. (Kallhoff 2011: 43)

俱乐部为特定的受益人群体,即俱乐部成员提供服务。为了从灯塔中获利,个人需要一艘船和一种前往灯塔所在海岸的愿望,但没有预先指定的集体构成了这种商品的预期受益人。

2. 公共物品和外部性

外部性是经济交易对不参与交易的个人产生的影响。典型的例子是污染:一家公司生产某种商品,其生产过程“肮脏”,即无论个人是否是该公司的客户,都会受到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是不希望的,如污染的情况下,称为负外部性;如果这种影响是希望的,称为正外部性。蜂蜜生产者的蜜蜂所创造的传粉是正外部性的典型例子。个人无论是否购买蜂蜜都会从传粉中受益。

公共物品会产生正外部性。假设一群人聚在一起,支付一些公司来制作(模拟)广播节目。那些没有参与交易的个人现在可以从这个好处中受益。同样,如果一群市民聚在一起清理公园,无论他们是否是市民清洁工的一部分,个人都会受益。

公共物品的存在意味着(正)外部性的存在,但反过来并不成立。养蜂人的蜜蜂可能会给邻近果园的树木授粉,从而增加其产量,但这并不意味着排除他人享受这些好处或者这些好处是非竞争性的。

3. 公共物品的经济学和公共物品问题

3.1 公共物品问题

公共物品的提供通常与市场失灵有关,这是由公共物品所产生的外部性所致。假设在一个二乘二的玩具经济中,鲍勃和莎莉决定投资多少个离散的公共物品 G,比如一个广播电台。两人都有一个私人物品的初始禀赋(在这个经济中充当货币)。如果鲍勃和莎莉的贡献 gBob 加上 gSally 的总和高于生产成本 c,那么公共物品将会被生产出来(G=1)。因此(Varian 1992: 415):

G={1 如果 gBob+gSally≥c0 如果 gBob+gSally<c。

他们将会根据他们的保留价格 rBob 和 rSally 来决定他们将会贡献多少,即每个代理人愿意为公共物品放弃的最大数量的私人物品。很容易证明,如果且仅当(Varian 1992: 416)[2]:

rBob+rSally>c,

也就是说,如果保留效用的总和超过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那么公共物品的生产将是一种帕累托改进。这类似于私人物品的效率条件,只要个体的愿意支付超过生产成本,就能有效地提供私人物品。对于公共物品来说,由于消费是非竞争性的,只要所有保留价格的总和超过生产成本就足够了。

在简单的二乘二情况下,假设 rBob=rSally=100,c=150,以满足效率条件。如果 Bob 或 Sally 购买公共物品,但不是两者都购买,他们将被收取全部费用,导致结果为-50。不购买的个体将在另一个人的贡献上进行搭便车,并获得 100。如果两者都贡献,每个人都会获得 100-150/2=25 的利益。如果两者都不贡献,公共物品将不会被生产,两者最终都将得到零。支付情况显示在表 2 的矩阵中。

| | | | | | --- | --- | --- | --- |表 2:公共物品博弈 | | | Sally | | | | 贡献 | 不贡献 | | Bob | 贡献 | (25; 25) | (-50; 100) | | 不贡献 | (100; -50) | (0; 0) |

这种支付结构与囚徒困境相同,说明了搭便车问题。Bob 希望公共物品被生产,但由于无论他是否贡献都会从中受益,他最喜欢的选择是 Sally 为其生产付费,而他搭便车享受她的贡献。Sally 面临相同的支付情况。因此,两者都会选择不贡献,这意味着公共物品将不会被生产,即使在两者都贡献的替代结果中,帕累托优越性更高。帕累托优越性的结果是使至少一个个体变得更好,而不会使任何人变得更差。(贡献;贡献)对于(不贡献;不贡献)是帕累托优越的。 (不贡献;不贡献)是均衡策略(在某种意义上,没有玩家有理由偏离它),但同时存在一个双方都希望达到的结果,即(贡献;贡献)。

鉴于这种利益结构以及群体成员的理性和自利性,我们可以预期自由市场将不足供应公共物品。由于个体有强烈的免费搭便车的动机,并且激励结构对每个人来说完全相同,每个人都试图免费搭便车,因此公共物品将不会被生产出来。让我们称市场无法提供足够数量的公共物品的表面无能为力问题为“公共物品问题”。

3.2 对公共物品问题的回应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公共物品问题是为强制政府行动辩护的理由(例如,Sidgwick 1901; Pigou 1920 [1932]; Samuelson 1954)。这个论点实际上可以追溯到经济学的起源。在《国富论》的第 5 卷中,亚当·斯密列举了政府的三个职能。“君主或共和国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职责,”斯密说道。

是建立或维护那些对一个大社会非常有利但对任何个人或少数个人来说,利润无法弥补开支的公共机构和公共工程的任务,因此不可能指望任何个人或少数个人来建立或维护。(1776 年:第 5 卷,第 1 章)

同样,在 19 世纪,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写道:

…政府建造和维护灯塔,设立浮标等,以确保航行的安全是政府的职责:因为对于受益于灯塔的海上船只来说,不可能在使用灯塔时收取通行费,除非通过国家的强制征收进行补偿和奖励。(1848 年 [1963 年:968])

然而,政府很难估计对于某个特定的公共物品的需求,并计算出适当的税收水平。如果偏好是可观察的,政府可以根据每个公民的边际效益收取费用(从而征收所谓的“林德哈尔税”),并且会产生一个有效的均衡(“林德哈尔均衡”)(Varian 1992: 426; Roberts 1974)。但是偏好是无法观察到的。如果无法观察到偏好,人们有动机系统地低估他们的保留价格,希望其他人不会这样做,这样他们就可以依靠其他人的税收贡献来免费搭便车。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公共物品就无法得到公开资助。

Leif Johansen 认为,免费搭便车的论点并没有看起来那么有说服力(Johansen 1977)。一方面,很少有证据表明人们在选举中系统地错误陈述他们的偏好。另一方面,公共物品的生产速度远高于免费搭便车理论所建议的速度,免费搭便车理论假设效用在私人消费中是严格递增的。关于这些问题的经验证据将在本条目的第 5 节中进行回顾。

存在一些机制可以鼓励个体透露他们对公共物品的真实估值。其中之一是所谓的 Groves-Clarke 机制(以 Groves 1973 和 Clarke 1971 命名)。在这里,每个个体提交一个出价,该出价可以是正数或负数,可能反映个体对公共物品的真实价值(即保留价格减去成本)。只有当出价总和至少为零时,才提供公共物品。除了公共物品外,每个个体还会收到一个“附加支付”,该支付金额为其他所有个体的出价之和(也可能是负数,即税收)。

在 Groves-Clarke 机制下,没有个人有动机歪曲他或她的真实价值。假设我们改变上述示例中的估值,使得公共物品对 Bob 的价值现在为-24(通过调整他的保留价格为 51)。它仍然应该被生产,因为估值的总和仍然是正的(或者说 Bob 和 Sally 的保留价格之和仍然高于生产公共物品的成本)。Bob 没有动机歪曲他的估值(出价低于-24),因为通过转移 25,他仍然比如果公共物品没有被生产要好。Sally 也是如此。她将支付 24 的税,但仍然比如果公共物品没有被生产要好。如果我们进一步降低 Bob 的保留价格低于-25,尽管有转移,他会变得更糟,因此准确地出价真实的低价值。Sally,即使在没有转移的情况下,她更希望公共物品被生产,但在支付税款后仍然变得更糟,因此没有动机夸大她的估值。

Groves-Clarke 机制的问题在于它非常昂贵-需要大量的付款才能促使个人出价他们的正确价值。有一些替代机制可以避免正向付款,但代价是产生社会浪费(Varian 1992: 428)。

4. 公共物品的私人供应

4.1 耦合

Mancur Olson 是最早研究公共物品私人供应的经济学家之一(Olson 1971)。他认为,共同目标或共同利益是组织的特征。但是,如果这些利益得到满足,那就意味着已经创造了一个公共物品。因此:

组织的本质是提供一种不可分割的、广义的利益。由此可见,提供公共或集体物品是组织的基本功能(Olson 1971: 15)

但这并不意味着组织不能生产私人物品:

这里并没有暗示国家或其他组织只提供公共或集体物品。例如,政府通常提供像电力这样的非集体物品,并且他们通常像私营企业一样在市场上销售这些物品。此外,正如本研究的后续部分将会论述的那样,那些不能强制会员加入的大型组织也必须提供一些非集体物品,以便给潜在会员提供加入的动力。(Olson 1971: 16; 原文强调)

私人企业能够提供公共物品的一个重要机制是将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结合起来。在 18 世纪,灯塔是公共物品,因为它们的“消费”是非竞争性的(除了拥堵)和非排他性的(使用当时可用的技术)。然而,港口空间是私人物品。英国的灯塔通常是通过向港口的船主征收灯塔费来融资的(Coase 1974)。这些费用是根据所有抵达或离开英国港口的船只的净吨位计算的。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结合作为其融资机制的公共物品被称为“不纯”的公共物品(Cornes&Sandler 1984)。

购物中心和一些公寓楼提供了其他不纯的公共物品的例子。购物中心提供公共空间、街道、停车位和安全性,消费者通过购买购物中心提供的商品间接支付。同样,一些公寓楼提供共用空间和基础设施,业主通过向公寓价格或租金中增加费用来支付。

购物中心的例子说明了私人提供公共物品的潜在问题。假设对使用提供的停车位向个人收费成本过高。那么停车位就是一种公共物品,因为非购物者可以免费使用。进一步假设附近的土地所有者利用这种情况建造了一个不提供停车位的竞争性购物中心。新的购物中心可以通过提供更低的商品价格将竞争对手挤出市场,因为它不必支付停车位费用。

然而,至少在原则上,第一个购物中心的所有者可以在允许免费停车之前购买周围的土地来避免这种情况。在罗纳德·科斯之后,解决外部性问题的这种机制被称为“扩大公司的作用”(参见 Demsetz 1964)。这种机制的另一个例子涉及公共物品传粉。如果养蜂人和果园主对传粉和花蜜的价值无法达成一致,任何一方都可以自由购买对方的财产,从而通过扩大公司来内部化外部性。

4.2 其他机制

私人提供公共物品的另一个存在原因是人们并不总是以完全自利的方式行动。大多数经济模型假设人们只关心公共物品为他们提供的利益,但事实上人们也关心他人的结果。捐赠慈善和政治竞选是明显的例子。一种建模方法是假设给予本身提供了与从公共物品的总体供应水平获得的效用不同的额外效用(Steinberg 1987)。

公共物品能够私下提供的第三个原因是社会规范的存在。例如,只要个体们反复会面来决定公共物品的创建,他们可能会意识到撒谎是自我毁灭的,而且随着情况的重复,可能会形成一个关于真实估值的真实揭示的规范,从而建立起一个讲真话的约定(Taylor 1976; Schotter 1981)。在博弈论中,非合作策略在重复博弈中不一定是最优的,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结果(参见博弈论条目,重复博弈和协调部分)。

其他规范,如“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或公平和平等规范,也可以帮助增加对公共物品的私人贡献。人们可能简单地认为搭便车是道德上的错误(Sugden 1984)。社会规范可以激励人们以利他主义的方式行动,同时通过明确产权和合同条款来解决协调问题(Young 1998)。干净的街道(没有乱丢垃圾)可以被视为公共物品,假设乱丢垃圾不受法律惩罚。在博弈论的设定中,预计个体会低产生公共物品,即乱丢垃圾过多。现在,不乱丢垃圾的规范可以帮助诱导人们合作并采取非纳什均衡但更优的策略。通过社会制裁违反规范的人将有助于使人们遵循规范,而无需政府监督规范遵循。

本节讨论的大多数机制预计对于地方公共物品而言比对于国家或全球公共物品更有效。与住在半个地球之外的人相比,与邻居谈判关于乱丢垃圾更容易,并且人们倾向于对住在附近并在其他方面相似的人更具利他主义(Hamilton 1964)。

5. 对公共物品问题的实证研究

自二十世纪下半叶实验经济学兴起以来,与公共物品问题相关的实验工作大量涌现。这一文献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描述了所谓的“公共物品博弈”的结果(有关调查,请参见 Ledyard 1995)。

5.1 公共物品博弈

典型的公共物品博弈设置如下。将 n 名大学生带入一个房间并坐在一张桌子旁。他们每人都会得到一笔资金,比如说 €x。然后他们被要求决定将其中多少用于一个团体项目,贡献可以从 €0 到整个资金。他们将自己的贡献放入一个信封中,以便其他参与者看不到每个人贡献了多少。然后实验者将贡献的总和加倍,并平均分配给参与者。

公共物品博弈是一个 n 人囚徒困境。帕累托最优结果是每个人都贡献他们的全部捐赠。对于 n=10 个参与者和 x=€10 的捐赠,每个参与者最终会得到 €20。但每个个体都有动机减少贡献。如果其他人都贡献了他们的全部捐赠,每个个体如果不贡献任何东西,最多可以获得 9∗€10∗2/10+€10=€28。这对于游戏中的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因此纳什均衡策略是贡献 €0,每个参与者的回报是 €10。

在实验中,通常只有一部分玩家采用纳什均衡策略。其他人贡献他们的全部捐赠,还有一些人在两者之间贡献一定金额。总的贡献通常在社会最优值的 40%到 60%之间。其他的事实包括(Ledyard 1995: 13):

  1. 在一次性试验和有限重复试验的初始阶段,受试者通常提供介于帕累托效率水平和搭便车水平之间的贡献,

  2. 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贡献减少,

  3. 面对面的沟通提高了贡献率。

前两点被描述为“过度贡献和衰减”(Guala 2005):人们往往比纯战略角度所预期的贡献更多,但这些过度贡献在游戏重复进行时会减少(尽管不会减少到零)。因此,人们的搭便车现象比公共物品的政府资助的倡导者所暗示的要少,但私人提供仍然处于次优水平。

对于这些现象有许多解释。一个明显的解释是经验和学习:随着玩家对设置的经验增加,他们逐渐明白他们可以从非合作中获利(尤其是当其他人较慢地学到这个教训时)。另一个解释是玩家的行为受到不同考虑的驱使。乔恩·埃尔斯特(Jon Elster)描述了六种不同类型的合作行为:

合作需要一些不仅仅受到成本和利益驱动的个体。这些个体可以分为两类,我们称之为全效用主义者和无私效用主义者。前者只有在他们的贡献增加了平均利益时才会合作。[...] 后者只有在他们的贡献增加了平均利益时才会合作,不计算他们的成本...

如果无私效用主义者太少,或者如果我描述的困境阻止他们行动,就需要无条件的合作者... 这些行动者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他们可能是康德主义者、圣人、英雄、狂热者,或者他们可能有点疯狂。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的行动既不是基于预期后果,也不是基于其他合作者的数量。

然而,另一类行动者永远不会作为第一批行动者行动。这些个体的动机是由观察他人合作或知道合作者可以观察到他们而引发的... 这个群体的第一个子集是受到公平的准道德规范的激励:当其他人为我们共同的事业冒险时,我们在一旁不公平。[...] 第二个子集受到社会规范的激励。例如,在工作场所通常情况下,如果可以识别出不合作者并使其受到社会排斥,合作者可以通过羞辱他们来使他们加入。

最后一类是那些因为“过程利益”而加入运动的人——因为它有趣或者以其他方式吸引个人。(Elster 2007: 397–9; 原文强调)

一定比例的有条件合作者的存在可以解释为什么捐款在开始时相对较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实证研究证实了这一解释以及“混合动机”的存在(Villeval 2012)。在一篇经典论文中,詹姆斯·安德里奥尼(James Andreoni)认为,从美国全国调查的慈善捐赠数据中观察到的模式与纯利他主义模型不一致,因此必须包括其他动机来解释这些数据(Andreoni 1988)。

似乎有许多因素影响着贡献的大小。除了重复性(一次性对战与重复对战以及回合数)、经验和学习、沟通之外,贡献的边际回报、群体规模、提供点(在某些实验中,只有当贡献达到一定阈值时才提供公共物品)、回报和资产的异质性以及道德劝说(即实验者对实验对象的启动)都是影响因素之一(Ledyard 1995: 36)。一些结果相当令人惊讶。例如,贡献随着提供公共物品的阈值增加而增加,而达到阈值的概率却下降(Isaac, Walker, & Thomas 1984)。然而,对于异质资产,不同水平的贡献没有显著差异(Rapoport & Suleiman 1993)。同样,与经济学家的预期相反,群体规模对贡献有积极影响,但它稀释了边际回报的效应(Isaac, Walker, & Williams 1994)。因果因素以非系统性和非常出乎意料的方式影响实验结果,似乎是实验经济学的一个相当普遍的特征(Reiss 2008: Ch. 5)。

5.2 其他证据类型:现场研究、观察研究、案例研究

其他与公共物品问题相关的经验证据包括现场实验、观察研究和案例研究。它们的共同点是提供了个体对公共物品进行某些自愿贡献的证据。它们研究的是影响贡献大小和鼓励人们贡献的机制。

田野研究已被用来研究个体对公共物品的贡献与他人贡献之间的关系。根据个体主要动机的不同,人们预期个体和他人的贡献可能是替代品或互补品。如果个体主要受利他主义驱使,他或她会关心他人的消费,因此当他人或政府已经足够贡献时,个体会减少贡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预期这两种贡献是替代品。相反,如果个体主要受到社会规范(如公平和互惠)的驱使,他或她会在他人做出贡献时做出贡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预期这两种贡献是互补品。它们在平均上是替代品还是互补品是一个难以确定的问题,因为实验室实验的样本量相对较小,并且动机的混合可能在实验和现场之间有所不同。

一项涉及公共广播电台的现场实验发现了互补假设的支持(Shang&Croson 2009)。具体而言,如果提供有关另一个捐赠者高额捐款的社会信息,承诺增加,捐赠者明年再次捐款的可能性也增加。在互联网上对信息产品(通讯简报)的自愿捐款研究中也发现了相同的结果(Borck 等,2006)。还有关于替代供应机制的田野研究,比较了纯公共环境物品的自愿贡献机制和绿色关税机制,后者可以解释为不纯的公共物品(Kotchen&Moore 2007)。

替代品与互补品问题也在观察研究中得到了调查。普遍认为,政府的捐款或其他私人捐款完全取代了个人的捐款是不正确的,即贡献是完全可替代的。在这里,“完全取代”意味着政府在公共物品上花费的每一美元都会减少私人支出相同的金额。大多数研究发现要么没有完全取代,要么只有一小部分。例如,Kingma 1989 和 Kingma&McClelland 1995 的研究,重点是公共广播,发现政府在公共广播上的支出只有 12% 至 19% 的私人捐款(即政府花费一美元会减少私人捐款 12-19 美分)。

还有一些历史案例研究。罗纳德·科斯对 19 世纪英国灯塔供应的研究已经提到过。Cowen 1992 包含了一些进一步的案例研究,仔细研究了华盛顿州蜜蜂饲养者和苹果种植者之间的合同(交换公共物品传粉),美国的消防保护、休闲和娱乐,开曼群岛的物种保护,以及大规模国家补贴之前的英国教育。在这些案例中,作者指出了公共物品问题的私人解决方案。Desai 2003 提供了对公共财政公共物品的历史回顾。

6. 公共物品的伦理学:政府应该为公共物品付费吗?

有时候有人建议,政府资助的标准理由之所以有吸引力,是因为它基于最少的规范假设。例如,大卫·施密茨写道,公共物品论的最吸引人之处之一是它必须做出的规范假设的最小性质,以便为国家的正当化提供基础。(施密茨 1991 年:82)

的确,似乎只需要政府干预在任何非干预的替代方案下使每个人都比之前更好的情况下是正当的。

Indeed, it seems that all that is required is that a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s justified if it brings about a state of affairs that makes everyone better off than under any non-intervention alternative.

6.1 福利经济学中的有争议的假设

然而,要得出政府应该提供公共物品的结论,需要一些额外的假设,而所有这些假设都是有争议的。标准的福利经济学将幸福与偏好满足等同起来,这一观点受到了很多批评(参见幸福的条目;纳斯鲍姆 2001;豪斯曼等 2017 年:第 8 章;赖斯 2013 年:第 12 章)。假设人们总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事情是不可信的。人们可能有不一致或不稳定的偏好,比如那些把香烟冲进马桶以戒烟的人,第二天又买了一包新香烟。如果人们的偏好不一致或不稳定,就不清楚应该选择哪个一致的集合来制定政策。不明智的偏好也似乎不是制定政策的好基础。如果人们错误地认为没有外部威胁,他们可能会更倾向于减少国防投资,而不是如果他们完全了解情况的话。有人认为在政治领域,不足的知识是常态而不是例外(索明 1998 年,卡普兰 2007 年,索明 2013 年)。如果公共物品的价值对个人来说非常难以评估,尤其是如果公共物品是国家或全球性的,比如国防、气候变化缓解或基础研究。

因此,有人认为理性、洗净或知情的偏好应该成为政策决策的基础(例如,塞勒斯坦&桑斯坦 2008 年,异常 2015 年)。但我们无法直接评估公民如果完全理性和知情时会偏好什么,这一点并不清楚。总是存在这样的危险,即进行评估的人会用自己的偏好替代公民的偏好,或者他的偏好会影响对公民偏好的判断(里佐&惠特曼 2008 年,2009 年)。

以偏好满足的方式评估公共物品的价值,无论是实际的还是理性的,都涉及另一个问题:无法进行人际比较。假设有两个不可分割的公共物品 A 和 B,鲍勃偏好 A,而莎莉偏好 B,鲍勃和莎莉的总财富只足够购买 A 或 B 中的一个。根据福利的偏好满足解释,当购买 A 时,很难有一种规范上可辩护的方式来比较鲍勃的福利与购买 B 时莎莉的福利,或者比较鲍勃通过购买 A 获得的利益与莎莉通过购买 B 获得的利益。丹·豪斯曼认为,这个问题构成了放弃以福利为基础的偏好满足解释的理由,因为任何以福利为基础的道德理论都需要进行人际比较(豪斯曼 1995)。

标准福利经济学不进行人际比较,因为它询问政策是否对现状构成帕累托改进。只有当某些人变得更好而没有人变得更差时,政策才构成帕累托改进。但很少有政策能像这个标准要求的那样明确。特别是当涉及到通常在公共物品范畴下讨论的项目时,很少或几乎没有情况是没有人因提供而变得更差的。

20 世纪 30 年代末引入的另一种选择是希克斯-卡尔多尔改进(Hicks 1939 和 Kaldor 1939)。如果政策存在赢家和输家,只要输家可以通过赢家的收益得到补偿,就构成了希克斯-卡尔多尔改进。但是,除非输家实际上得到了补偿,否则这种补偿是微不足道的,并且没有理由相信这总是会发生(例如,参见罗德里克 2017 年关于无法对自由贸易安排的输家进行补偿的失败)。

因此,将公共物品问题描述为简单的囚徒困境是一个重要的理想化。通常情况下,提供公共物品会使一些人受益,但也会使其他人处境恶化。一般来说,是否提供公共物品涉及公平、平等和正义等问题。

福利经济学家往往忽视这些问题,因为帕累托改进和卡尔多-希克斯改进(在它们通常的解释中)都不需要关于除了偏好之外的任何信息。事实上,标准的福利经济学假设福祉是评估社会结果的唯一重要因素。然而,大多数人还关心其他价值观(Sen 1999: Ch. 3; Hausman et al. 2017: Chs 9–12; Reiss 2013: Ch. 14)。

即使在所讨论的物品对所有受影响者来说都是明确的公共物品的情况下,也必须解决一个道德问题,即家长式干预(见家长式干预词条)。强制性政府干预,即使使每个人都变得更好,也并不明显是合理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汉斯-赫尔曼·霍普对这种干预的可允许性表示怀疑,他写道:

达到上述结论所需的规范是这样的:每当某人能够以某种方式证明生产某种特定的商品或服务对他人有积极影响,但如果某些人不参与其融资,该商品或服务将根本不会生产或不会以确定的数量或质量生产,那么可以允许对这些人使用侵略性暴力,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地借助国家的帮助,并且这些人可能被迫分担必要的财务负担。(Hoppe 1989: 31)

侵犯权利并不是我们唯一可能担心的问题。一些公共物品可能会不成比例地使那些已经相对富裕的人受益,从而加剧现有的不平等。例如,某些高等教育的方面可能是公共物品,但如果高等教育主要对相对富裕的个人有利,政府提供可能被认为是不公平的。因此,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是否在道德上是好的,考虑所有事情还不清楚。

6.2 市场作为一种发现过程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倡导者经常忽视价格体系的信息创造和协调功能(如海耶克 1945 年所述)。在市场上,价格能够提供关于偏好和稀缺性的信息。如果一个物品被许多人所需,它将变得更加稀缺,价格将上涨。价格的增加不仅提供了消费者购买较少的理由,还向生产者发出了生产更多物品的信号,并向潜在的市场进入者表明市场是有利可图的。从长远来看,供应应该增加,价格再次下降。当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并通过税收进行资助时,这种机制就不再起作用。如果政府建造了一个灯塔,很难确定每年投资多少,是否以及如何扩展或改变所提供的服务(例如,建造附近的第二个灯塔),以及是否投资于新技术的发展。

6.3 市场规范和其他规范

到目前为止,我们主要将公共物品视为具有某些特征的经济物品,这些特征引发了对它们是否能够以有效水平私下提供的疑虑。政府可能有正当理由参与公共物品的生产,因为它纠正了市场失灵。这样的论点始终取决于私人行为者无法生产出该物品或足够数量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鼓励私人提供的机制在上面的第 4 节中得到了详细研究的原因。

一些哲学家提出了一些论据,认为政府应该提供某些特定的物品,无论市场是否能够以足够的数量生产出来。迈克尔·沃尔泽和伊丽莎白·安德森认为市场领域应该受到限制,因为市场规范并不体现某些重要价值观,市场交换可能会破坏国家合法保护的理想和利益(沃尔泽 1983 年,安德森 1993 年)。根据安德森的说法,市场规范具有以下五个特点:它们是非人格化的(独立于关系和对方的目标),以自我为中心的(目标是满足个人利益),排他性的(如上所述),以需求为导向的(与客观需求相反),并且以“退出”而不是“发声”为导向(与发声抱怨相反,寻求替代方案)(参见安德森 1993 年:143-4)。

根据安德森的说法,如果一个物品的生产、分配和享受都受到市场规范的适当管理,那么它就是一种经济物品(安德森 1993 年:146)。这与其他许多种类的物品形成对比,例如礼物物品。友好的礼物交换应该对接收者的个人特征和关系本身作出回应,而不是“非人格化”。它还应该表达对关系的理解,而不仅仅满足接收者的主观需求。给钱通常被认为是冒犯的,正是因为它忽视了这些礼物物品的特征。

经济学家所称的公共物品属于安德森所称的“政治物品”范畴。它们具有与市场规范相对立的三个规范(安德森 1993 年:159)。首先,人们通过发声而不是退出来行使自由。其次,物品的分配是根据公共原则而不是主观需求。第三,这些物品是以非排他性的方式提供的。关于这些物品,她说:

一些商品只能通过一种民主供应形式来保障,这种供应方式是非排他性的,基于原则和需求,并且主要通过发声来进行调节。试图通过市场机制来提供这些商品,将削弱我们作为友爱的民主公民评价和实现自己的能力。(Anderson 1993: 159)

Anderson 在她的书中讨论的例子,如道路、公园、初中和高中教育,都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共物品。私人提供这些物品将削弱“作为友爱的民主公民评价和实现自己的能力”的能力,因为通过发声行使自由将被退出所取代(例如,当父母将孩子送到比其他学校更符合他们价值观的学校而不是通过发声参与课程编制);通过允许所有者根据他们的需求来决定条款,而不是使用言论和结社自由等原则(例如,当购物中心的所有者压制他们认为冒犯的言论和政治活动);以及通过所有者有权排除非付费者,而不是让所有人在平等的条件下相遇(例如,公园的情况)。

在类似的观点中,Angela Kallhoff 认为,一些(但不是全部)公共物品提供了民主运作所必需的额外外部性(Kallhoff 2011, 2014)。一些公共物品构成了公民之间团结和社会公正的可见表达("中心物品"),一些支持连接性并作为共同利益的表征("连接物品"),一些作为共同公民意识的可见表达("认同物品")。缺乏这些物品将削弱公民参与公共讨论和发展自主意识的能力。

Bibliography

  • Anderson, Elizabeth, 1993, Value in Ethics and Economic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Andreoni, James, 1988, “Privately Provided Public Goods in a Large Economy: The Limits of Altruism”,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35: 57–73. doi:10.1016/0047-2727(88)90061-8

  • Anomaly, Jonathan, 2015, “Public Goods and Government Action”, Politics, Philosophy & Economics, 14(2): 109–128. doi:10.1177/1470594X13505414

  • Blaug, Mark, 1985, Economic Theory in Retrospect, fourth e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Boldrin, Michele and David K. Levine, 2008, Against Intellectual Monopol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17/CBO9780511510854

  • Borck, Rainald, Björn Frank, and Julio R. Robledo, 2006,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Voluntary Payments for Information Goods on the Internet”, 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 18(2): 229–239. doi:10.1016/j.infoecopol.2006.01.003

  • Buchanan, James M., 1965, “An Economic Theory of Clubs”, Economica, 32(125): 1–14. doi:10.2307/2552442

  • Caplan, Bryan, 2007, The Myth of the Rational Voter: Why Democracies Choose Bad Policies, Princeton, 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Clarke, Edward H., 1971, “Multipart Pricing of Public Goods”, Public Choice, 11: 17–33. doi:10.1007/BF01726210

  • Coase, Ronald H., 1974, “The Lighthouse in Economics”,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7(2): 357–376. doi:10.1086/466796

  • Cornes, Richard and Todd Sandler, 1984, “Easy Riders, Joint Production, and Public Goods”, The Economic Journal, 94(375): 580–598. doi:10.2307/2232704

  • Cowen, Tyler (ed.), 1992, Public Goods and Market Failures: A Critical Examination,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 Demsetz, Harold, 1964, “The Exchange and Enforcement of Property Rights”,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7: 11–26. doi:10.1086/466596

  • Desai, Meghnad, 2003, “Public Goods: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 Kaul et al. 2003: 63–77.

  • Elster, Jon, 2007, Explaining Social Behavior: More Nuts and Bolt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evised edition 2015. doi:10.1017/CBO9781107763111

  • Groves, Theodore, 1973, “Incentives in Teams”, Econometrica, 41(4): 617–631. doi:10.2307/1914085

  • Guala, Francesco, 2005, The Methodology of Experimental Econom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17/CBO9780511614651

  • Hamilton, William D., 1964, “The Genetical Evolution of Social Behaviour. I”,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7(1): 1–16. doi:10.1016/0022-5193(64)90038-4

  • Hausman, Daniel M., 1995, “The Impossibility of Interpersonal Utility Comparisons”, Mind, 104(415): 473–490. doi:10.1093/mind/104.415.473

  • Hausman, Daniel, Michael McPherson, and Debra Satz, 2017, Economic Analysis, Moral Philosophy, and Public Policy, third e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17/9781316663011

  • Hayek, Friedrich A., 1945,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35(4): 519–530.

  • Hicks, John R., 1939, “The Foundations of Welfare Economics”, The Economic Journal, 49(196): 696–712. doi:10.2307/2225023

  • Hoppe, Hans-Herrmann, 1989, “Fallacies of the Public Goods Theory and the Production of Security”, The Journal of Libertarian Studies, 9(1): 27–46.

  • Isaac, R. Mark, James M. Walker, and Susan H. Thomas, 1984, “Divergent Evidence on Free Riding: An Experimental Examination of Possible Explanations”, Public Choice, 43(2): 113–149. doi:10.1007/BF00140829

  • Isaac, R. Mark, James M. Walker, and Arlington W. Williams, 1994, “Group Size and the Voluntary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54: 1–36. doi:10.1016/0047-2727(94)90068-X

  • Johansen, Leif, 1977, “The Theory of Public Goods: Misplaced Emphasi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7: 147–152. doi:10.1016/0047-2727(77)90042-1

  • Kaldor, Nicholas, 1939, “Welfare Propositions of Economics and Interpersonal Comparisons of Utility”, The Economic Journal, 49(195): 549–552. doi:10.2307/2224835

  • Kallhoff, Angela, 2011, Why Democracy Needs Public Goods, Landham, MD: Lexington Books.

  • –––, 2014, “Why Societies Need Public Goods”, Critical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oci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17(6): 635–651. doi:10.1080/13698230.2014.904539

  • Kaul, Paul, Pedro Conceição, Katell Le Goulven, and Ronald U. Mendoza (eds.), 2003, Providing Global Public Goods: Managing Globaliz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93/0195157400.001.0001

  • Kingma, Bruce Robert, 1989, “An Accurate Measurement of the Crowd-out Effect, Income Effect, and Price Effect for Charitable Contribution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7(5): 1197–1207. doi:10.1086/261649

  • Kingma, Bruce R. and Robert McClelland, 1995, “Public Radio Stations Are Really, Really Not Public Goods”, Annals of Public and Cooperative Economics, 66(1): 65–76.

  • Kotchen, Matthew J. and Michael R. Moore, 2007, “Private Provision of Environmental Public Goods: Household Participation in Green-Electricity Program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53(1): 1–16. doi:10.1016/j.jeem.2006.06.003

  • Ledyard, John, 1995, “Public Goods: A Survey of Experimental Research”, in The 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Economics, Vol. 1, John Kagel and Alvin Roth (ed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11–194.

  • Mankiw, N. Gregory, 2012, Principles of Microeconomics, sixth edition, Mason, OH: South-Western Cengage Learning.

  • Mill, John Stuart, 1848 [1963],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in Collected Works of John Stuart Mill, vols. 2–3, J. M. Robson (ed.),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 Musgrave, Richard, 1959, A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 New York, NY: McGraw-Hill.

  • Nussbaum, Martha C., 2001, “Symposium on Amartya Sen’s Philosophy: 5 Adaptive Preferences and Women’s Options”,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17(1): 67–88. doi:10.1017/S0266267101000153

  • OECD, 2016, “Integrity Framework for Public Infrastructure”, OECD Public Governance Reviews, Paris: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2016 available online]

  • Olson, Mancur, 1971,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Ostrom, Elinor, 2003, “How Types of Goods and Property Rights Jointly Affect Collective Action”,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olitics, 15(3): 239–270. doi:10.1177/0951692803015003002

  • Ostrom, Elinor, Roy Gardner, and James Walker, 1994, Rules, Games, and Common-Pool Resources, Ann Arbor,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 Ostrom, Vincent and Elinor Ostrom, 1977, “A Theory for Institutional Analysis of Common Pool Problems”, in Managing the Commons, Garrett Hardin and John Baden (eds), San Francisco, CA: W.H. Freeman, 157–172.

  • Pigou, Arthur C., 1920 [1932], The Economics of Welfare, London, Macmillan and Co. Fourth edition, 1932

  • Rapoport, Amnon and Ramzi Suleiman, 1993, “Incremental Contribution in Step-Level Public Goods Games with Asymmetric Player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5(2): 171–194. doi:10.1006/obhd.1993.1029

  • Reiss, Julian, 2008, Error in Economics: Towards a More Evidence–Based Methodology, London: Routledge. doi:10.4324/9780203086797

  • –––, 2013, Philosophy of Economics: 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 New York: Routledge. doi:10.4324/9780203559062

  • Rizzo, Mario J. and Douglas Glen Whitman, 2008, “Little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New Paternalism on the Slippery Slopes”, New York University Law and Economics Working Papers, No. 08-15.

  • –––, 2009, “The Knowledge Problem of New Paternalism”,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Law Review, 2009(4): 905–968.

  • Roberts, Donald John, 1974, “The Lindahl Solution for Economies with Public Good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3: 23–42. doi:10.1016/0047-2727(74)90021-8

  • Rodrik, Dani, 2017, “Too Late to Compensate Free Trade’s Losers”, Project Syndicate, 11 April 2017. https://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free-trade-losers-compensation-too-late-by-dani-rodrik-2017–04

  • Samuelson, Paul A., 1954, “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36(4): 387–389. doi:10.2307/1925895

  • Sandmo, Agnar, 1989, “Public Goods”, Allocation, Information, and Markets, John Eatwell, Murray Milgate, and Peter Newman (eds),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54–266.

  • Schmidtz, David, 1991, The Limits of Government: An Essay on the Public Goods Argument,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 Schotter, Andrew, 1981, The Economic Theory of Social Institu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17/CBO9780511983863

  • Sen, Amartya, 1999, Development as Freedo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Shang, Jen and Rachel Croson, 2009, “A Field Experiment in Charitable Contribution: The Impact of Social Information on the Voluntary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The Economic Journal, 119(540): 1422–1439. doi:10.1111/j.1468-0297.2009.02267.x

  • Sidgwick, Henry, 1901,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third edition, London: Macmillan. [Sidgwick 1901 available online]

  • Smith, Adam, 1776,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2 volumes, London: W. Strahan and T. Cadell.

  • Somin, Ilya, 1998, “Voter Ignorance and the Democratic Ideal”, Critical Review, 12(4): 413–458. doi:10.1080/08913819808443511

  • –––, 2013, Democracy and Political Ignorance: Why Smaller Government Is Smarter,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Steinberg, Richard, 1987, “Voluntary Donations and Public Expenditures in a Federalist System”,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7(1): 24–36.

  • Stiglitz, Joseph E., 1982, “The Theory of Local Public Goods Twenty-Five Years After Tiebout: A Perspective”, NBER Working Papers, 954, Cambridge, MA: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doi:10.3386/w0954

  • Sugden, Robert, 1984, “Reciprocity: The Supply of Public Goods Through Voluntary Contributions”, The Economic Journal, 94(376): 772–787. doi:10.2307/2232294

  • Taylor, Michael, 1976, Anarchy and Cooperation, New York, NY: Wiley.

  • Thaler, Richard H. and Cass R. Sunstein, 2008, Nudge: 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 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Tiebout, Charles M., 1956, “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64(5): 416–424. doi:10.1086/257839

  • Varian, Hal R., 1992, Microeconomic Analysis, third edition, New York, NY: Norton.

  • Villeval, Marie Claire, 2012, “Contribution aux biens publics et préférences sociales: Apports récents de l’économie comportementale”, Revue économique, 63(3): 389–420. doi:10.3917/reco.633.0389

  • Walzer, Michael, 1983, Spheres of Justice: A Defense of Pluralism and Equality,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 Young, H. Peyton, 1998, “Social Norms and Economic Welfare”,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2(3–5): 821–830. doi:10.1016/S0014-2921(97)00138-4

Academic Tools

Other Internet Resources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with suggestions.]

common good | economics: philosophy of | free rider problem | game theory | markets | paternalism | prisoner’s dilemma | social norms | well-being

Copyright © 2021 by Julian Reiss <reissj@me.com>

最后更新于

Logo

道长哲学研讨会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