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意志的不相容主义(非决定性)理论 (nondeterministic) theories of free will (Randolph Clarke, Justin Capes, and Philip Swenson)

首次发表于 2000 年 8 月 17 日,实质性修订于 2021 年 8 月 18 日。

不相容主义者认为自由意志和决定论是互相排斥的,因此只有在决定论为假的情况下,我们才能自由地行动(即具有自由意志)。然而,他们在自由意志所需的除了不确定性之外的其他方面存在分歧。一个分裂他们的问题是关于自由意志所需的不确定性类型——无因果事件、非确定性因果事件还是主体引起的事件。另一个问题是在行动过程中不确定性必须位于何处,以使行动是自由的。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导致了不同的自由意志不相容主义理论。

本条目考察了自由意志不相容主义理论的主要类型,并考虑了一些对它们的主要反对意见。它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关注非因果论,第二部分关注事件因果论,第三部分关注主体因果论。第四个和最后一个部分考虑我们是否有任何理由认为这些理论规定的自由意志要求得到满足。


1. 非因果论

自由意志的非因果论是指自由行为不需要由任何事物引起,也不需要具有任何内在的因果结构。这类理论认为自由行为必须是无因果的,而其他理论则允许其可能是非确定性引起的。卡尔·吉内特(1989 年,1990 年,1997 年,2002 年,2007 年,2008 年,2014 年和 2016 年)和休·麦坎(1998 年和 2012 年)提出了最完整的自由意志非因果论。斯图尔特·戈茨(1988 年,1997 年和 2000 年),E·J·洛(2008 年:第 6-9 章和 2013 年),斯托尔斯·麦考尔(1994 年:第 9 章),大卫·帕尔默(2016 年,即将出版)和托马斯·平克(2004 年:第 7-8 章)提出了其他这类观点。

为什么有人会觉得非因果论的自由意志理论有吸引力?对于这种观点,一个历史上重要的动机涉及因果关系的本质。曾经,所有的因果关系都被认为是确定性的。如果那是正确的,那么任何非确定性的自由意志理论都必须是非因果的。直到 20 世纪,非确定性或概率性因果关系的观念才变得流行起来。一旦它变得流行,这种对于非因果论自由意志理论的动机就消失了。那么,为什么一些理论家仍然坚持自由行为必须是无因果的呢?

为这个结论提出的一个论证是运气论证。简而言之,这个想法是,如果一个行为(即使是非确定性的)是由先前事件引起的,那么这个行为是否发生对于行动者来说就不是他的选择了。如果因果关系是非确定性的,那么这只是运气的问题,是自然的“掷骰子的角色”(Ginet 2014: 24)是否发生这个行为。这样一个运气论证对于事件因果论自由意志理论来说构成了一个问题,而行动因果论自由意志理论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我们在下面的 2.2、2.3 和 3.2 节中讨论了对这些理论的辩护中可用的回应。

非因果论的自由意志理论面临两个主要的反对意见。首先,这两个反对意见都是针对非因果论的有意行为解释的。如果所讨论的理论不能给出一个充分的非因果论的行为解释,那么从更广义上讲,它们也不能给我们一个充分的自由行为解释。对于那些要求自由行为完全无因果的非因果论理论来说,除了刚才提到的两个反对意见之外,还面临着进一步的反对意见。我们将依次考虑这些反对意见。

1.1 控制

对于自由意志的非因果论理论的第一个反对意见涉及控制。执行一个行动,即使是不自由地行动,通常被认为涉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主动控制,并且自由地行动被认为涉及一种特别有价值的这种控制的变体。自由意志的解释应该说明这种后一种控制是什么,或者它的行使包括什么。一个常见的反对意见是非因果论解释未能做到这一点。

对于主动控制的解释通常涉及因果关系。据说当一个人行动时行使这种控制,就是在引起某个事件(行动或该行动内部的事件)。通常还认为,由代理人引起的因果关系完全由某些特定类型的心理事件或状态引起,例如代理人的欲望、信念或意图。当然,非因果论理论拒绝任何这样的观点,但他们能提供给我们什么样的替代方案呢?

在吉内特的观点中,每个基本行为都以一种行动性的现象质量为特征,对于代理人来说,它似乎是直接使其基本行为发生的事件。吉内特强调了这种外观的“似乎”性质;他说,它并不是字面上告诉代理人她正在引起所讨论的事件。事实上,他认为,我们真正是我们所做之事的因果主体是不可能的,也不需要任何涉及我们的事件引起我们行动的情况。

某个事件的行动感本身是否构成了该事件的行动性,代理人的主动控制行为?一个事件对自己似乎是自己执行一个动作是否足以成为它的实际情况?这似乎是值得怀疑的。正如吉内特(1990 年:9)所允许的,一个具有指示的内在质量的事件可能是通过直接刺激某人的大脑而产生的,在这个人没有任何相关的欲望或意图的情况下。以这种方式和在这些情况下产生的事件似乎很难被看作是主体代理的行为。

麦肯(1998 年:180)认为,代理人的主动控制行为有两个方面:任何基本行为都是代理人的自发、创造性的行为,并且它具有内在的意图性。据说基本行为的意图性不需要任何内部因果结构或外部因果关系,但是可以怀疑的是,某事被有意地做成是否可以完全与因果关系分离。此外,假设这种内在的意图性是可能的,似乎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具有这种特征的事件可以通过直接刺激某人的大脑而产生,在这个人没有任何相关的欲望或先前的意图的情况下。但是,再次强调,即使是内在的代理人意图的行为,这样的事件似乎也不是那样。

McCann 所说的控制的另一个方面——基本行动的自发性或活跃性——似乎是关键。McCann 认为,这个方面也是基本行动的内在特征,并且他坚持认为“它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使其无法归纳为其他任何事物”(1998: 185)。非因果论行动理论的其他支持者(例如,Pink 2004: ch. 8; Palmer 即将出版)同样认为,主动控制的行使是本体论上的基本或不可约的事物。它是否如此仍然存在争议。

1.2 原因解释

非因果论自由意志理论面临的第二个挑战涉及出于某种原因而行动。自由行动可以出于某种原因(通常也是如此)。出于某种原因而执行的行动是存在真正原因解释的事情。人们经常反对非因果论自由意志理论无法对这一现象提供充分解释。

行动的原因和理由解释的解释通常涉及因果关系。据说,只有当行动者认识到某个原因以适当的方式导致其行为时,行动者才是出于某个特定的原因行动的;而引用一个原因只有在行动者认识到该原因以适当的方式导致行动时,才能对行动进行(真实的)理由解释。非因果论的支持者通常采用两种替代方案之一,要么是诉诸于行动者在执行行动时同时具有的意图的内容,要么是诉诸于行动本身的有意义的内容。

为了检验这两种策略中的第一种,假设 S 想要她的眼镜,她把眼镜留在她朋友 T 的房间里,而他现在正在睡觉。S 还想叫醒 T,因为她希望和他在一起,但她知道 T 需要休息,因此她也希望不要把他叫醒。S 决定进入 T 的房间,并且确实这样做了,她相信她的行动既能满足她想要找到眼镜的愿望,也能满足她想要叫醒 T 的愿望。(这个例子改编自 Ginet 1990: 145。)关于这种情况,还有哪些事实可以使得 S 进入房间时是出于她想要找到眼镜的愿望,并且引用这个愿望能够提供一个真实的理由解释她的行动,而她并不是出于想要叫醒 T 的愿望行动的,引用这个后者的愿望并不能给我们一个真实的理由解释她在做什么?

Ginet 关于引用先前欲望的理由解释的解释(1990: 143)暗示了以下条件足以使得引用 S 想要找到眼镜的愿望的解释成立:

(a) 在进入房间之前,S 有一个想要拿眼镜的愿望,并且

(b) 在进入房间的同时,S 记起了之前的愿望,并打算进入房间以满足(或有助于满足)那个愿望。

根据所指出的情况,Ginet 认为,如果 S 不打算让她的行动满足(或有助于满足)那个愿望,引用 S 想要唤醒 T 的愿望将无法给我们一个真正的原因解释。

可以提出几个反对意见来反驳这个观点。假设,虽然在 S 进入房间时满足了条件(a)和(b),但她想要拿到眼镜的愿望对于她的进入没有任何作用,而她想要叫醒 T 的愿望,在她行动时她完全意识到,确实起到了作用。因果主义者(例如,Mele 1992: ch. 13)将否认 S 真正根据她想要拿到眼镜的愿望行动,并且引用它真正解释了她的行动。事实上,甚至一些非因果主义者也否认具有 Ginet 所要求的并发意图(以及对先前愿望的意识)足以解释涉及的原因。正如 McCann(1998: 163)所建议的那样,一个人可能有这样的意图,但未能实施。因此,需要一个要求具有这种意图的并发意图的解释来实现它。

还有两个问题与所需的并发意图相关。首先,所需的意图是一个二阶态度,即关于(除其他事物外)代理人自己态度的态度(她的某种愿望)。但是,似乎即使 S 进入房间时唯一的意图是取回她的眼镜,她也可能根据她想要拿到眼镜的愿望行动。其次,意图获取本身可以通过引用原因来解释。由于 Ginet 关于行动的原因解释的解释涉及到一个意图,所以问题是关于获取该意图的原因解释可以说些什么。在这里重复相同类型的解释将会产生一个回归。

McCann(1998:第 8 章和 2012 年)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在他的观点中,一个行动者出于某种原因做出决定,并且引用该原因来解释决定,只有在意识到该原因的情况下,并且在一个内在的有意图形成的行为中,行动者形成了一个意图,其内容反映了该原因中提出的目标。例如,当 S 决定进入 T 的房间时,只有当她在做出那个决定时形成的意图是为了获取她的眼镜,她才是出于获取眼镜的原因而决定进入。(Ginet [2008] 提供了一个类似的决定原因解释的解释。)

关于这个解释的一个问题是,它是否足以作为出于某种原因行动的依据。在这里,因果论者和非因果论者之间的直觉将发生冲突,前者认为,即使 S 想要获取她的眼镜的欲望在决定中根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那么即使她的决定的内容是为了获取她的眼镜,她也不是真正出于那个原因做出决定,并且引用它并不能真正解释她的决定。

关于这个解释的另一个问题是,决定的原因和决定的内容之间是否真的需要相互对应。有时,在做出决定之前,一个行动者会考虑大量和各种各样的因素。然后,她的决定可能是基于许多不同的原因。不太可能每一个原因都必须进入她在做出决定时形成的意图的内容。(关于类似的决定原因解释的同样反对意见,请参见 Mele 2003:42-43。)

1.3 自由行为是否具有原因?

第三个反对意见针对那些非因果论的自由意志理论,根据这些理论,自由行为必须完全没有原因。不相容主义者经常主张,决定论排除了能力和机会做出其他选择和/或(他们声称)自由意志所需的最终源头性。然而,有人争论说,一个行为的非决定性原因与决定论在这方面是不同的,因为它与满足这些要求是一致的(Capes 2017)。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即使自由行为可以是完全没有原因的,也不必如此。

2. 事件因果论的理论

自由行动的相容主义观点通常是事件因果观点,涉及行动的事件因果观点。最简单的事件因果不相容主义理论认为,一个好的相容主义观点的要求是,导致行动的某些涉及代理人的事件必须以非确定性的方式导致它。当满足这些条件时,据称,代理人在执行她的行动中行使了某种形式的主动控制(据说这种控制包括行动以适当的方式由那些涉及代理人的事件引起),行动是有原因的,并且在她行动之前,仍然存在代理人不执行该行动的机会。(可能需要在行动执行之前,仍然存在代理人会立即执行不同行动的机会。)因此,即使(据称)它的开放性与决定论的真实性不相容,代理人仍然有可能做出其他选择。

对于这种观点的一个被指出的问题是,它所要求的不确定性是破坏性的,它会减弱代理人行动的控制程度,从而削弱责任。这种担忧最常见的版本是运气问题,它认为不确定性通过引入运气来减少控制。第二个常见的反对意见是增强控制问题,它认为所需的不确定性是多余的,它在确定性世界中不存在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将在下面讨论这些反对意见。首先,让我们考虑一种被支持者接受第一个反对意见的合格事件因果不相容主义观点的类型。

2.1 深思熟虑的不确定性

一些作家认可决策或其他行动中的不确定性会减弱行动者的控制力,但他们认为在导致决策的过程中早期阶段的不确定性不一定会如此。Laura Ekstrom(2000 年:第 4 章和 2003 年)和 Alfred Mele(1995 年:第 12 章,1996 年,1999b 年和 2006 年:9-14)提出了最完整的这类观点。Daniel Dennett(1978 年)和 John Martin Fischer(1995 年)也勾勒了类似的观点。

明显的行动有时会在决策之前发生,而决策有时会在代理人考虑支持和反对不同选择的理由并对哪个选择最好(或更好或足够好)做出评估判断的思考过程之前发生。Mele 关注的是在这种思考之后做出的决策,他提出了一种允许(但不要求)通过判断的确定性因果关系来决定决策,以及通过决策来决定明显行动的观点。不确定性仅在思考过程的早期阶段是必需的。例如,当在思考过程中无法确定代理人的某个非发生性信念子集中的哪个信念会浮现出来时,该解释就得到满足,而这些信念的浮现与其他事件结合起来导致代理人的评估判断。(所讨论的子集包括“即使确定性为真,也无法控制其浮现与否的信念”[1995 年:216]。)

Mele 认为,这里所需的不确定性并不会减弱(至少不会显著减弱)他所称的“近端控制”,这是一种由行为的相对直接因果关系构成的控制形式,与决定论相容。然而,他认为所需的不确定性足以使代理人对她的决定拥有“终极控制”,只有在决定之前没有任何因果充分条件完全由代理人外部的事件或状态组成,代理人才能拥有这种控制。

Ekstrom(2019)最近批评了她以前的观点,并为下一节讨论的中心观点进行了辩护。但是她以前的观点值得考虑。Ekstrom 的观点强调偏好而不是评价判断。她理解的偏好是“通过对个人对善的概念进行批判性评估形成的欲望”(2000:106)。她认为,偏好的形成是一种行动。她只在这些偏好的产生过程中需要不确定性。根据她的观点,决策或其他行动只有在以适当的方式由偏好的主动形成(支持该决策或行动)引起,并且该偏好形成又是代理人评价能力的非强制性运用的结果,其输入以非确定性方式引起该偏好形成时,才是自由的。

Ekstrom 认为,一个行动者是由她的偏好和接受(反思的信念)以及她通过反思评估形成这些的能力所构成。当偏好的形成是非确定性的原因,并且它确定性地导致一个决策和随后的行动时,那么一个在某种程度上构成行动者的偏好,一个由在某种程度上构成行动者的评估能力生成的偏好,并且一个行动者本可以通过不形成该偏好来阻止(通过不形成该偏好)在因果上决定决策和随后的行动。然后,Ekstrom 声称,行动者所做的取决于她自己。

Mele 和 Ekstrom 的思考理论都允许,即使一个决策或其他行动在因果上由没有一个是自由行动的事件决定,并且代理人通过执行任何先前的自由行动也没有对这些事件做出贡献,它仍然可以是自由的。事实上,鉴于这些观点的基本特征,它们都必须(为了避免循环)允许这种情况。不相容主义者通常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

如果一个事件本身不是自由行动,并且如果该事件没有受到该代理人的自由行动的影响,那么我们可以说,该代理人无法决定该事件是否发生。不相容主义者通常认为,如果一个事件决定了另一个事件,那么无论第一个事件是否发生,任何人都无法决定第二个事件是否发生。而支持不相容主义的论证通常使用以下原则:如果某个特定事件是否发生不取决于某个特定代理人,且该代理人是否执行某个特定行动也不取决于该事件是否发生,那么该代理人是否执行该行动就不取决于该代理人。根据这个原则,某些被思辨理论家视为自由的决策将不由我们决定。因此,思辨理论家显然拒绝了这个原则;但是这种拒绝引发了他们的不相容主义是否有充分理由的问题。

2.2 中心化解释

一些更典型的事件因果解释要求至少有一些自由行为是由其直接因果前因非确定性地引起的。由于这些观点要求非确定性集中在自由行为本身的产生上,我们可以称之为“集中解释”。最广泛讨论的这种观点是由罗伯特·凯恩(1985 年,1989 年,1994 年,1996a 年,1996b 年,1999a 年,1999b 年,2000a 年,2000b 年,2000c 年,2002 年,2004 年,2005 年:第 11-12 章,2007a 年,2007b 年,2011 年,2014a 年,2014b 年,2016 年和 2019 年)提出的。(值得注意的是,凯恩现在反对事件因果的标签,坚称没有事件因果对代理的简化;然而,他并没有明确否认代理总是在事件的因果关系中完全实现,他的观点侧重于代理行为中的事件因果关系。)马克·巴拉格尔(1999 年和 2004 年)、劳拉·埃克斯特罗姆(2019 年)、克里斯托弗·富兰克林(2011a 年,2011b 年,2018 年)、大卫·霍奇森(2012 年)、阿尔弗雷德·梅勒(2006 年:第 5 章)、罗伯特·诺齐克(1981 年:294-316 页)、理查德·索拉比(1980 年:第 2 章和第 14 章)、彼得·范·因瓦根(1983 年:137-50 页)和大卫·威金斯(1973 年)提出了这类解释。约翰·西尔(2001 年:第 9 章)支持这种观点,认为它最能捕捉到我们行动的经验。

考虑一个简单的不相容主义理论的例子。假设 Elena 正在考虑是选择 A 还是选择 B。她认识到选择 A 有相当强的理由,同时也认识到选择 B 有稍微较弱的理由。在某个特定的时间 t,她决定选择 A。这个理论要求先前的思考过程(比如 Elena 认识到选择 A 的理由并判断它们更强)非确定性地导致了选择 A,并且在 Elena 做出决定之前,她不做出这个决定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我们可以想象,仍然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即她在 t 时刻决定选择 B,这种情况下,先前的思考过程,比如她认识到选择 B 的理由,将非确定性地导致这个替代性的决定)。

这类解释常常被认为容易受到运气问题的影响。关于运气问题有各种不同的表述。(Almeida 和 Bernstein [2003],Ekstrom [2000: 105],Haji [1999a, 1999b, 2000a, 2000b, 2000c 和 2001],Levy [2011: ch. 3] 和 Strawson [1994] 都提出了不同版本的问题。Mele [1998, 1999a, 1999b, 2005 和 2006: chs 1 和 5] 讨论了这个论点,但拒绝了它的结论。)以下是其中一个版本:假设一个行动者决定去偷东西。如果在选择的那一刻,有一种机会让行动者(在那一刻)做出不同的决定,那么就存在一个可能的世界,该世界与实际世界在决定之前完全相同,但在那个世界中,行动者做出了另一种决定。因此,在决定之前,关于行动者的任何事情——实际上,在那个时间之前的世界中也没有任何事情——都不能解释她做出一个决定和她做出另一个决定之间的差异。那么,这个差异只是运气问题。如果行动者做出一个决定和她做出另一个决定之间的差异只是运气问题,那么她就不能对她所做的决定负责。

对于运气问题的一个不相容主义回应是拒绝声称,在决策之前,没有任何关于行动者的事情可以解释她做出不同决策的差异。毕竟,行动者是出于某些原因行动的(例如,对金钱的渴望)。如果这些原因提高了偷窃决策的概率,并且非确定性地导致了这个决策,那就足以解释这个决策(在某种意义上,这使得它不仅仅是运气问题)。在她决定不偷窃的世界中,增加了选择这个决策概率的原因(例如,对正确行动的渴望)将解释替代决策。无论行动者选择什么,我们都可以对她的行动给出对比解释(这意味着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她选择了这个行为而不是其他行为)。弗兰克林(2018)在这些方面发展了(更复杂的)回应。

对于运气问题的另一个回应是梅勒(2006: 117–33)提出的。梅勒通过行动者过去的行为来解释她当前可以选择的选项以及它们各自的概率。鉴于她对过去行为的责任,行动者可能对她追求这些替代方案的当前概率负责。例如,埃琳娜可能对她决定与她的理由排序相反的机会负责,因为她对导致她现在具有的特征(性格特征、欲望等)的过去行为负责。行动者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在她一生中积累更多对她所做的事情负责的责任,通过越来越多地塑造她以各种方式行动的概率。

当然,这种操作引发了一个问题,即在考虑到相关解释将要求其中一些行为也是非确定性引起的情况下,代理人如何对她之前的行为负责。最终,我们必须考虑在这种观点下,代理人如何对她最早的自由决定负责。

Mele 观察到,这些最早的自由决定将是一个相对年幼的孩子所做的决定。责任是有程度的,这样一个孩子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有的责任将是微小的。如果我们认为完全的责任是有问题的,那么运气的论证可能会显得具有威胁性,但是当我们考虑到只有一小部分责任存在问题的情况时,它就失去了威力。例如,如果一个年轻男孩决定不去抢夺他妹妹的玩具,就不能说他对做出正确决定没有任何功劳,仅仅因为在他做出决定之前仍然存在他会决定拿走玩具的机会。Kane(例如,2007b: 174-75)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即责任的积累源于对最早的自由选择负有微小责任。

中心化的观点也面临着增强控制的问题。请注意,我们正在考虑的简单中心化观点与典型的相容主义观点的区别仅在于要求代理人的心理状态非确定性地引起她的决定。这种因果关系性质上的差异如何增强代理人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

对这个问题的一个流行回答是,不确定性增强了控制,因为对于行动者来说,拥有能力或机会做出其他选择是必要的。而拥有能力或机会做出其他选择会增加控制力。Franklin(2011a 和 2018)和 Ekstrom(2019)提供了类似的回答。Kane 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在不确定性的观点下:行动者行使双重控制,即可以以两种不同的方式行使控制,而在确定性的观点下,行动者的控制只能以一种方式行使(Kane 1996:109-11)。

一些中心不相容主义理论的支持者在我们一直考虑的相当简单的观点的基础上增加了要求,以反驳运气问题。我们将在这里考察罗伯特·凯恩提出的观点。

2.3 意志的努力

凯恩认为,自由决定或其他自由行为是指代理人“最终负责”的行为(1996b: 35)。对于一项行动的最终责任要求该行动不是因果决定的,或者如果该行动是因果决定的,那么决定其的任何决定性原因要么是代理人的某个行动,该行动不是因果决定的(并且代理人对此负有最终责任),要么是部分或全部地由代理人的某个行动导致的(并且代理人对此负有最终责任)。因此,在凯恩的观点中,代理人可以对由其具有某些特征而因果决定的决定负有最终责任。但是,在对其具有这些特征的事件中(无论是多么间接),在对其决定起到作用的事件中,必须存在一些代理人的自由行动,这些行动不是因果决定的。凯恩将这种“回归停止”行动称为“自我形成行动”(74)。他认为,所有的自我形成行动都是意志行动;它们是心理行动。因此,他将它们称为“自我形成意愿”(125),或者 SFWs。

凯恩确定了六种不同类型的 SFW,对他所称的道德选择或决策和谨慎选择或决策进行了最详细的论述。我们在这里将重点放在前者上;两者相似到足以将观点轻松转移到后者。

在道德选择的情况下,代理人内部存在一种动机冲突。她相信某种类型的事情在道德上应该被做(并且她有动机去做),但她也有一种自私的欲望去执行一种在情况下与她认为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相容的行动。鉴于她对道德信念的承诺,她努力抵制诱惑,努力“整理 [她] 的目标或目的”(1996b: 126)。如果选择是一个 SFW,那么要求这种努力的强度是不确定的;Kane 将其不确定性比作微观粒子的位置或动量的不确定性。并且认为这种努力的不确定性是选择的因果产生中所需的不确定性的源泉。再次与对微观物理学的不确定性理解进行类比。就像一个粒子是否能穿透屏障可能是不确定的,因为粒子没有确定的位置和确定的动量,所以“[] 这样或那样的选择是不确定的,因为在它之前和潜在地终止于它的过程(即,努力克服诱惑)是不确定的”(128)。

Kane 进一步要求,任何符合 SFW 的选择都必须满足三个多元条件。这些条件要求选择是基于理由做出的(Kane 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包括选择是由代理人认识到的理由引起的),并且不是被强迫或被胁迫的结果。每个多元条件还要求,当代理人做出选择时,她更希望根据她做出该选择的理由行动,而不是根据任何竞争理由行动。他认为,当代理人更希望根据某个理由行动时,她对该理由的欲望具有更强的动机力量,而不是她对任何竞争理由的欲望,并且在代理人的心中已经确定,该理由而不是她做其他选择的理由,是她现在和将来将要行动的理由。Kane 认为,这种更希望根据某个理由行动是由所讨论的选择引起的。最后,多元条件要求,无论做出哪个选择,代理人都必须至少有一个可供选择的替代选择,如果她选择了该替代选择,它也将满足先前陈述的条件。

在道德冲突的情况下,Kane 认为,成为 SFW 的要求可以通过任何一种选择来满足-选择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或选择做自己被诱惑做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代理人做出哪种选择,她都是基于她更希望自由行动的理由做出选择,而不受强迫和胁迫。如果她选择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那么她的选择是她努力的结果。如果她选择做自己被诱惑做的事情,那么她没有让自己的努力成功。无论她做出了哪种选择,她都可以做出另一种选择。因此,她对自己所做选择负有最终责任。

那么,对于运气的论证呢?凯恩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复杂的回应。首先(1996b: 171-72),他反驳说,在不确定事件中,确切的相同并没有被定义。如果一个行动者的意志努力是不确定的,那么在实际世界和其他可能的世界中,她做出完全相同的努力是不可能的。他认为,假设这种完全相同是可能的反驳,并不适用于他的观点。凯恩从这一点推断出,自由意志需要一种既有机会性又有不确定性的形式,前者源于后者。(他称这种不确定性的世界为“非伊壁鸠鲁主义的”)他暗示,伊壁鸠鲁主义的世界中的机会将构成减弱控制的运气。

凯恩关于不确定性排除了确切相同的观点受到了质疑(参见克拉克 1999 年,2002 年,2003a 年和 2003b 年:86-87,以及奥康纳 1996 年)。此外,伊斯蒂亚克·哈吉(1999a)和阿尔弗雷德·梅勒(1999a 和 1999b)认为,如果我们考虑到努力的不确定性,那么即使在世界上的行动者在选择的那一刻之前是尽可能相似的,运气的论证仍然同样有效。实际上,这个论证可以完全不涉及其他世界:鉴于在选择之前没有任何事情可以解释行动者选择一种方式而不是另一种方式之间的差异,可以说,这种差异只是运气的问题。

一种对于来自运气的论证的进一步回应是凯恩对意志努力的积极性的主张。当一个道德冲突的案例中的行动者努力抵制诱惑时,他说,她试图做出她认为自己应该做的选择。如果行动者然后做出了那个选择,她成功地做到了她积极努力要做的事情,尽管存在不确定性。凯恩指出,通常情况下,当某人这样成功时,这种不确定性不会削弱责任(因此不会减少行动者的控制力以至于没有足够的责任)。他描述了一个案例(1999b: 227),其中一个人试图打破玻璃桌面。凯恩指出,即使他的努力是否成功是不确定的,如果这个人成功了,他很可能对打破桌面负责。

如果只是这样回答,那么在一个行动者选择做她被诱惑做的事情而不是她认为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的案例中,这个回答将无法解决运气问题。为了应对这个缺点,凯恩(1999a、1999b、2000b、2000c、2002、2005: ch. 12、2007 和 2011)提出了在道德冲突的情况下“加倍努力”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他认为,行动者进行了两个同时进行的意志努力,两者的强度都是不确定的。行动者试图做出道德选择,同时也试图做出自私选择。然后,无论她做出哪个选择,她都成功地做到了她积极努力要做的事情,尽管存在不确定性。

尽管通常会尝试做出是否做某事的选择,例如,尝试决定是否 A,但不清楚如何理解尝试做出某个具体的选择,例如,尝试决定 A。此外,假设可以理解这一点,同时尝试在同一时间做出两个明显不相容的选择似乎是不合理的。

更基本的问题涉及对这些努力的主动性的有效性的质疑。对于打破桌子的人来说,他打破桌子是自由的(如果是的话),不仅因为它是通过主动努力打破桌子而导致的,而且因为它是(我们可以假设)通过自由努力打破桌子而导致的。因此,只有努力本身是自由的,才能以类似的方式对某个选择的自由性做出贡献。因此,如果这些努力的呼吁要有所成效,就需要解释代理人在做出这些意愿努力时的自由性(Clarke 2002, 2003a 和 2003b: 89–92; Mele 2006: 51–52)。

在最近的研究中,Kane(例如,2007b: 174–75)认同对于是自由意志选择的责任要求我们对产生这些选择的意愿努力负责。他认为,我们通常对这些努力负责,因为它们受到我们之前自由选择所产生的性格和动机的影响,并且因为当这样的努力成功时,我们通常会支持其结果——产生的选择。第二个观察似乎与问题无关,因为一个人对行为的责任不能取决于在行为之后是否支持其结果之一。第一个观察引发了一个回归问题:对于一个代理人最早的自由意志选择,没有先前的自由选择影响了在自由意志选择之前的意愿努力吗?Kane 说,我们在这些情况下也对这些努力负责。但是,除了诉诸于我们对产生的选择的支持之外,他并没有解释这是如何实现的。

对于卡恩对意志的不确定努力的呼吁,以及对不确定性的呼吁,似乎并没有帮助应对运气反对意见。(同样,从他对于在做出一个自由选择时,代理人更希望根据她做出该选择的原因行动的要求来看,也没有帮助。因为在卡恩的观点中,这种更多的期望是由选择带来的。而且如果一个事件因果观点是正确的,代理人对于做出选择的控制是选择的产生,而不是选择产生的结果。)因此,一个更简单的不相容主义观点可能同样能够应对运气论证。

3. 代理人因果理论

许多不相容主义者认为,一个自由决定(或者是这样一个决定内部的某个事件)必须由代理人引起,并且不能是这样的情况:无论是代理人引起的事物,还是代理人引起该事件的因果决定都是由先前事件决定的。在所谓的代理人因果观点中,代理人的因果关系并不是由事件(比如代理人认识到某些原因)引起的。据说,代理人是一个持续存在的实体;代理人的因果关系是由这样一个实体引起的。由于实体本身不可能是一个效果(尽管涉及它的各种事件可以是),根据这些观点,代理人在严格和字面意义上是她自由决定的发起者,是它们的无因果原因。这种不确定性和起源的结合被认为最能捕捉到这样一个观念:当我们自由行动时,有多种选择对我们开放,我们决定自己追求其中的哪一个,并确保我们所需的道德责任的自由。

乔治·伯克利(1710 [1998])和托马斯·里德(1788 [1969])在近代早期持有这种观点。近年来,罗德里克·奇斯霍姆(1966 年,1971 年,1976a,1976b 和 1978 年),兰道夫·克拉克(1993 年和 1996 年),艾伦·多纳根(1987 年),梅根·格里菲斯(2005 年,2007 年和 2010 年),乔纳森·雅各布斯和蒂莫西·奥康纳(2013 年),T·J·莫森(2011 年),蒂莫西·奥康纳(1995 年,1996 年,2000a,2000b,2002 年,2005 年,2009a 和 2009b),威廉·罗(1991 年,2000 年,2003 年和 2006 年),海伦·斯图尔特(2012 年),理查德·泰勒(1966 年和 1992 年),约翰·索普(1980 年)和迈克尔·齐默曼(1984 年)提出了代理因果论。德克·佩尔博姆(2001 年,2004 年,2007 年和 2014 年)认为,只有当我们是代理因果时,我们才能拥有自由意志,但证据表明代理因果的存在是不可能的。

暂时搁置(此刻)证据问题,代理因果理论面临三个主要反对意见。一个涉及出于理由自由行动和理由解释自由行动的问题;第二个是运气问题;最后一个涉及代理因果概念的可理解性以及代理人(在这里理解为物质的因果关系)是否可能。

3.1 代理因果和理由解释

我们在 1.2 节中看到,对于不诉诸于代理人通过认识某些原因来引起行动的因果关系的行为和原因解释的解释存在困难。标准的代理人因果观点否认像代理人认识某些原因这样的事件会引起任何自由行动(或者当代理人自由行动时直接引起的任何事件)。因此,这些观点必须提供一些关于所讨论现象的替代解释。

最复杂的提议是由 Timothy O'Connor(2000b:ch. 5)提出的。该提议的核心是关于自由决策的原因解释的解释。正如 O'Connor 所看到的,代理人并不引起自由决策;相反,自由决策是一个因果复杂的事件,由代理人引起她产生某种意图。(这样一个因果复杂的事件又是任何自由明显行动的组成部分,比如自由地举起手臂。)因此,假设某人自由决定现在要 A。如果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前,代理人拥有相关的欲望并且相信 A 会满足(或有助于满足)这个欲望,那么这个决定可以通过引用先前的欲望来解释,O'Connor 认为。

(a)

(b) 在做出决定时,代理人产生的对 A 的意图是由代理人引起的,并且是为了满足所讨论的欲望而在此时此地产生的对 A 的意图(改编自 O'Connor 2000b: 86)。

对这种观点的一个反对意见(由 Feldman 和 Buckareff [2003] 提出)是,它诉诸于一些对我们所考虑的解释的真实性并非必要的东西。一个人可以基于某种欲望做出决定,并且引用该欲望可以产生一个关于决定的真实的理由解释,即使在决定中形成的意图不是一个二阶态度,即关于(部分)一个人态度(某种欲望)的态度。O'Connor 可能会接受这一观点,并提出如果获得的意图代表的不是所讨论的欲望,而是该欲望的对象,那么我们也将有一个真实的理由解释。这个提议将类似于 McCann 对理由解释的描述。然而,可能会有人反对说,即使在决定中形成的意图的内容不代表该欲望的对象,一个人仍然可以基于欲望做出决定。正如我们在审查 McCann 的观点时观察到的那样,代理人有时会因为很多原因做出决定,而决定的每一个原因都必须进入该决定的内容中是不合理的。

另一个反对意见是,奥康纳对原因解释的描述使他陷入了对因果复杂事件解释的一个不合理观点。他认为,一个涉及代理人状态的解释是否真正解释了代理人产生某种意图,关键在于这个因果复杂事件的效果部分是否具有某种特征,而解释的真实性并不要求被引用状态的代理人既引起因果复杂事件,也引起该事件的原因部分或效果部分。但是,在其他任何类型的因果复杂事件中,我们并没有发现这种情况是如此的。

考虑一个在重要方面与我们所研究的情况类似的案例。假设一道闪电引发了一场丛林火灾。假设干旱使丛林变干,如果没有这种情况,闪电就不会引发火灾,或者至少不太可能发生。现在假设丛林的干燥被引用为闪电引发火灾的解释。这个解释的真实性是否取决于火灾是否具有某种特征,即使丛林的干燥没有引起闪电、火灾或闪电引发火灾,这个解释是否仍然是真实的?显然不是。

这里的困难源于奥康纳的要求,就像大多数主张代理因果观点的支持者所施加的要求一样,只有代理人才能直接引起自由行为中直接由代理人引起的事物。在另一种观点中,要求自由行为由代理人引起,并由某些涉及代理人的事件非确定性地引起,例如代理人认识到某些原因并具有某种意图。据说,这种观点可以提供与事件因果论自由意志的行为理由和理由解释相同的解释。由于所假设的事件因果关系必须是非确定性的,即使在这种开放性与决定论不相容的假设下,这种观点也确保了可选择性的开放性。最后,所要求的代理因果关系本身仍然被认为与任何事件的因果关系不同,因此可以说这种观点确保了自由行为的起源,这似乎是标准代理因果解释的一个吸引人的特点(Clarke 1993, 1996, 2003b: ch. 8, and 2011; Mawson [2011: ch. 5] and Steward [2012: 217–219] also allow that events can play a [nondeterministic] causal role in the production of free actions in additional to the causal role played by the agent)。

这里是一个关于自由决策的简要说明,正如这种观点所认为的那样。假设在某个场合,一个名叫 Leo 的人正在考虑是说实话还是撒谎。他认识到支持每个选择的理由,并且有意决定现在就做出决定。假设 Leo 认识到支持说实话的理由(以及他有这个意图)将会以非确定性的方式导致他决定说实话的概率不为零;并且假设 Leo 认识到支持撒谎的理由(以及他有这个意图)将会以非确定性的方式导致他决定撒谎的概率也不为零。那么,在所有先前的条件下,Leo 可以做出前一种决定,也可以做出后一种决定。现在假设,在这种情况下,无论 Leo 做出哪个可行的决定,该决定都将被做出,并且它将由他认识到支持该决定的理由引起,只有当 Leo 这个行动者引起该决定时,它才会被引起。最后,假设事实上,Leo 决定说实话。他的决定是由他引起的,并且它是由他认识到支持所决定行动的理由(以及他有意决定的意图)引起的非确定性决定。只有在他引起它的情况下,他才会做出那个决定。根据这种观点,Leo 对他做出的决定有控制权——他决定做出哪个可行的决定——这取决于他的决定是否被他和涉及他的这些心理事件(适当地)引起。

有争议的是,事件因果和行动者因果是否可以以这种方式结合,如果可以的话,这种组合是否能够提供不相容主义者认为自由意志所必需的条件。(有关这些观点的讨论,请参见 Clarke 2003b: 144–48 和 2011; Ginet 2002; O’Connor 2000b: 76–70; 和 O’Connor 和 Churchill 2004。)

3.2 幸运,再次

虽然对于代理因果的诉求可能被认为解决了幸运的问题,但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实际上它根本没有帮助(Haji 2004; Mele 2005 和 2006: ch. 3; van Inwagen 1983: 145 和 2000)。考虑一下 Leo。在某个时刻,他通过代理因果引起了一个说实话的决定,直到他这样做之前,他仍有可能在那一刻引起一个说谎的决定。因此,存在一个可能的世界,它与实际世界在 Leo 引起他的决定之前的时间完全相同,但在那一刻,Leo 引起了一个说谎的决定。在代理因果之前的世界对于 Leo 引起一个决定和引起另一个决定之间的差异没有任何解释。那么,这个差异只是幸运的问题。如果这个差异只是幸运的问题,Leo 就不能对他的决定负责。

如果事实上,Leo 引起他的决定构成了他行使自由意志的行为,那么他引起一个说真话的决定和他引起一个说谎的决定之间的区别不仅仅是运气的问题;这是 Leo 如何行使他的自由意志的问题。但是,有什么可以支持这样的主张,即一个行动者引起一个决定就是他行使自由意志?许多人认为,当一个行动者行使自由意志时,她是否做某件事情完全取决于她自己。有多种选择对这个人来说是开放的,而这个人自己决定追求哪种选择。还有人说,当一个行动者行使自由意志时,她是她行动的最终源头或起源。一个行动者因果解释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些关于自由意志的概念。在不相容主义是正确的假设下,该解释对于确保选择的开放性需要不确定性。而它对于行动者因果性的要求可以被认为是确保行动者自己决定追求哪种选择,以及她起源于她的行动的要求。(与任何事件因果观点不同,使用行动者因果解释,行动者在字面上是她行动的最终源头或起源。)如果该解释令人满意地实现了这些关于自由意志的概念,那么可以可靠地声称,问题的不同之处在于 Leo 以不同的方式行使他的自由意志。

3.3 物质的因果关系

所有接受对代理人对其所做之事的控制具有因果解释的理论家——这包括大多数相容主义者以及许多不相容主义者——都可以接受代理人引起其自由行为(或这些行为内部事件)的观点。毕竟,我们接受太阳引起晒伤,以及当水溶解糖时,它引起糖溶解。然而,人们普遍认为,这些事物引起的因果关系可以归结为这些事物的状态或涉及它们的事件的因果关系,这正是自由意志的代理人因果理论所否认的。这种否认引发了一个问题,即是否可以给出任何明晰的代理人因果关系的解释。甚至一些代理人因果观点的支持者(例如,泰勒 1992 年:53)对此表示怀疑,宣称代理人因果关系是奇怪的,甚至是神秘的。

这种怀疑可以从广泛持有的观点中得到解释,即在自由意志(或更广泛地说,目的性代理)之外,自然界中的因果关系基本上是由事件或状态引起的。直到最近,即使是大多数代理人因果理论的支持者也接受了这种观点。在接受这种观点的基础上,对自由意志理论中的代理人因果关系的诉诸可能使我们觉得这是对形而上学例外主义的不可信的主张。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然而,越来越多的哲学家认为物质因果是本体论上的基础。一些人(例如 Jacobs 和 O'Connor 2013; Lowe 2008: 143–46; O'Connor 2014; 和 Swinburne 1997 和 2006)认为,从根本上讲,所有的因果关系都是物质因果关系。其他人(例如 Alvarez 和 Hyman 1998; Hyman 2015: 40–42; Mayr 2011: 229–30; 和 Steward 2012: 207–16)提出了因果复数主义,其中各种不同类别的实体(包括物质、事件、属性、特征、方面和事实)都会引起事物的发生,而这些种类的事物的因果关系同样是基础的。这种复数主义的观点并不是竞争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可以这样说,只有当这些事件发生所在的物质发生变化时,事件才会引起事物的发生,只有当这些物质发生变化时,物质才会引起事物的发生。(Hyman [2015: 41] 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通常,这些观点是基于与自由意志或目的性行为完全无关的理由提出的,与因果关系和因果力的本质有关。认为本体论上基础的物质因果被认为是普遍存在的,构成了有机和无机物质、宏观和微观的活动。对于拒绝认为事件或状态的因果关系是唯一基础的观点,往往源于对广义休谟因果关系解释的转变,转向了新亚里士多德主义观点,即将因果力视为世界中不可约的特征。

在这种观点的背景下,对本体上基本的代理因果关系的呼吁并不是对形而上学例外主义的主张。此外,在因果关系多元论的观点上,代理因果论者可以通过理解行为的原因是由于对原因的认识而导致的因果关系来帮助自己。因为可以说,自由行为是由代理人和代理人的某些状态所引起的,这些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相互依存且同样基本的。对这种观点的评判取决于其对因果关系的一般解释的可行性。

同时,如果每个物质(如电子、橡树)的活动都包含基本物质因果关系,那么人为因果关系是否能够提供自由意志理论者所认为的能够提供的东西:起源以及代理人自己决定她追求的几个开放选择中的哪一个。毕竟,在所讨论的观点中,电子也可能是其行为的不确定决定因素。也许,最终,电子和自由代理人之间的区别不在于代理人是其行为的最终源头,而在于代理因果关系中涉及的目的性。

4. 证据

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不相容主义自由意志理论的讨论集中在它们是否提供了一个充分的解释,说明如果自由意志存在的话,它会是什么样子。然而,即使其中一种或另一种观点在这方面在理论上是令人满意的,问题仍然是是否有任何证据表明理论所说的自由意志所需的东西实际上存在。

不相容主义的解释要求首先排除决定论的存在。但更重要的是,它们要求存在某种特定类型的不确定性(例如,某些事件完全没有原因,或者是非确定性地由事件引起,或者是由代理人引起而不是由事件决定性地引起),并且这种不确定性要出现在特定的地方(通常是在决策和其他基本行为发生的时候)。我们有什么证据表明这些要求得到满足?

有时候,量子力学的科学证据被认为表明决定论是错误的。量子理论确实得到了很好的证实。然而,对于如何解释量子理论,远远没有达成共识。已经发展出了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的解释,但目前尚不清楚任何现有解释是否正确。(有关量子力学竞争解释的更深入讨论,请参见“决定论”条目的第 4.4 节。)也许在这里最好的说法是,目前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决定论是正确的。

科学证据对于是否存在与典型的不相容主义所要求的地方完全相符的不确定性的种类甚至更没有决定性。除非心理事件与物理事件完全独立,否则即使对于自由决策,也必须在某些脑过程的特定交汇点上存在特定类型的不确定性。一些不相容主义者的作品中有一些有趣的推测,关于这可能是如何发生的(例如,参见 Kane 1996b: 128–30, 137–42 以及引用的来源),但我们对大脑的当前理解对于它是否确实如此给出了很少的证据。

一些自由意志的非因果论理论认为,为了我们能够自由行动,我们的行动必须是无因果的。然而,我们似乎没有多少证据表明这个(所谓的)要求得到满足。然而,我们确实有证据表明它经常没有得到满足,因为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有说服力的论据,即我们的许多日常行为都有原因(Capes 2017)。考虑一个普通的日常行为:托尼去商店买一些巧克力蛋糕。他为什么这样做?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的妻子要求他这样做,而这里的“因为”可以说是有因果关系的。请求是托尼行动的原因,这一点可以从几个因果标记的存在中推断出来,这些标记表明两个状态或事件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例如,效果通常(虽然不总是)在逆事实上依赖于它们的原因,托尼的行动在逆事实上依赖于他妻子的请求;如果她没有要求他去商店买蛋糕,他就不会这样做。托尼的行动也在逆事实上随着他妻子的请求内容而变化;如果她要求胡萝卜蛋糕而不是巧克力蛋糕,他就会买胡萝卜蛋糕。他妻子的请求提高了他去商店买蛋糕的概率(即使不能确保),它有助于解释他为什么去商店买了什么,并且它是让托尼去商店的手段。这些因果标记的共同存在强烈暗示了托尼的妻子要求他去商店买蛋糕是他这样做的原因。此外,请注意,托尼的行动在这方面并不特殊。我们的许多日常行为也可以提出类似的说法。如果是这样的话,而且为了自由行动,行动必须是无因果的,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我们很少,甚至从不自由行动。

关于主体因果性如何?有人认为主体因果性必须是无序的,不受任何自然法则的约束,而且根据我们最好的证据,这一要求并未得到满足(Pereboom 2001: ch. 3 and 2014: 65–69)。然而,有人质疑自由意志是否需要这种无法无天(Clarke 2010)。

一些不相容主义者(例如,Campbell 1957: 168–70 和 O’Connor 1995: 196–97)声称,当我们做决策和行动时的经验表明,在必要的地方存在所需的不确定性。有多种方式来发展这一观点。一个强版本的观点是,我们对自己行为的经验表明,我们的行为正是以某种不相容主义解释所要求的方式产生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自由意志。(关于这一观点的反驳,请参见 Mele 1995: 135–37)。这一观点的一个较弱版本是,我们将一些行为体验为自由的(即使这种体验并不表示我们的行为是无因果或非确定性因果或主体因果的),然后从这种经验中推断出,结合自由意志需要相关类型的不确定性的假设,得出正确类型的不确定性存在。然而,这两个版本的观点都面临以下反驳。如果事物要按照某种不相容主义的解释所说的那样,那么自然法则——物理、化学和生物法则——必须是某种方式。(这对于明显的身体行为来说是如此,无论心灵和身体之间的关系如何,对于决策和其他心理行为来说也是如此,除非心理事件与物理、化学和生物事件完全独立。)而且,许多人认为,我们行动时的事物看起来给我们揭示了自然法则,这是难以置信的。

不过,是否应该这样做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假设一个人经历了自己的下降。毫无疑问,这对自然法则的限制是有一定影响的。也许为了使这种经历成为真实的,必须存在类似于重力定律的东西。或者,至少可以从下降的经历中推断出自然法则并不排除下降。因此,从自己的经历中推断出关于自然法则的事实并没有一般性的问题。那么,问题是,从我们对自己行动的经历中推断出不相容主义要求是否存在一些特殊的问题。

一些不相容主义者(例如,范·因瓦根 1983:204-13)认为,尽管我们缺乏有关我们是否拥有自由意志的良好经验或实证证据,但我们仍然有充分的道德理由相信我们拥有自由意志。这种观点是,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我们有时对我们的行为负有道德责任,而道德责任需要自由意志。这些主张共同给我们充分的理由认为,我们有时拥有自由意志。然而,如果我们没有关于不相容主义所说的自由意志所需的不确定性的确凿证据,如果我们有正当理由相信责任需要自由意志,并且自由意志需要不确定性,那么对于我们是否对任何事情负有道德责任,有些人认为我们应该暂时搁置判断,而不是得出我们拥有自由意志的结论。

如果自由意志的不相容主义理论是正确的,那么是否满足理论规定的自由意志要求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因此是否有人拥有自由意志也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Bibliography

  • Almeida, M. and M. Bernstein, 2003. “Lucky Libertarianism,” Philosophical Studies, 113: 93–119.

  • Alvarez, Maria and John Hyman, 1998. “Agents and their Actions,” Philosophy, 73: 219–45.

  • Balaguer, Mark, 1999. “Libertarianism as a Scientifically Reputable View,” Philosophical Studies, 93: 189–211.

  • –––, 2004. “A Coherent, Naturalistic, and Plausible Formulation of Libertarian Free Will,” Noûs, 38: 379–406.

  • Berkeley, George, 1710 [1998]. A Treatics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s of Human Knowledge, Jonathan Dancy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Broad, C. D., 1952. Ethics and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 Capes, Justin A., 2017. “Freedom with Causation,” Erkenntnis, 82: 327–338.

  • Campbell, C. A., 1957. On Selfhood and Godhood,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 Chisholm, Roderick M., 1966. “Freedom and Action,” in Freedom and Determinism, Keith Lehrer (ed.), New York: Random House, 11–44.

  • –––, 1971. “Reflections on Human Agency,” Idealistic Studies, 1: 33–46.

  • –––, 1976a. “The Agent as Cause,” in Action Theory, Myles Brand and Douglas Walton (eds.), Dordrecht: D. Reidel, 199–211.

  • –––, 1976b. Person and Object: A Metaphysical Study, La Salle: Open Court.

  • –––, 1978. “Comments and Replies,” Philosophia, 7: 597–636.

  • Clarke, Randolph, 1993. “Toward a Credible Agent-Causal Account of Free Will,” Noûs, 27: 191–203.

  • –––, 1996. “Agent Causation and Event Causation in the Production of Free Action,” Philosophical Topics, 24 (2): 19–48.

  • –––, 1999. “Free Choice, Effort, and Wanting More,” Philosophical Explorations, 2: 20–41.

  • –––, 2002. “Libertarian Views: Critical Survey of Noncausal and Event-Causal Accounts of Free Agency,”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Free Will, Robert Kane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56–85.

  • –––, 2003a. “Freedom of the Will,” in The Blackwell Guide to Philosophy of Mind, Stephen P. Stich and Ted A. Warfield (eds.), Oxford: Blackwell, 369–404.

  • –––,. 2003b. Libertarian Accounts of Free Will,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2010. “Are We Free to Obey the Laws?” 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47: 389–401.

  • –––, 2011. “Alternatives for Libertarians,”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Free Will, 2nd edition, Robert Kane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29–48.

  • Dennett, Daniel C., 1978. “On Giving Libertarians What They Say They Want,” in Brainstorms: Philosophical Essays on Mind and Psychology, Montgomery, Vt.: Bradford Books, 286–99.

  • Donagan, Alan, 1987. Choice: The Essential Element in Human Action,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 Ekstrom, Laura Waddell, 2000. Free Will: A Philosophical Study, Boulder: Westview Press.

  • –––, 2003. “Free Will, Chance, and Mystery,” Philosophical Studies, 113: 153–80.

  • –––, 2019. “Toward a Plausible Event-Causal Indeterminist Account of Free Will,” Synthese, 196: 127–144.

  • Feldman, Richard and Andrei A. Buckareff, YEAR. “Reasons Explanations and Pure Agency,” Philosophical Studies, 112: 135–45.

  • Fischer, John Martin, 1995. “Libertarianism and Avoidability: A Reply to Widerker,” Faith and Philosophy, 12: 119–25.

  • Frankfurt, Harry G., 1969. “Alternate Possibilities and Moral Responsibility,” Journal of Philosophy, 66: 828–39.

  • Franklin, Christopher, 2011a. “The Problem of Enhanced Control,”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89: 687–706.

  • –––, 2011b. “Farewell to the Luck (and Mind) Argument,” Philosophical Studies, 156: 199–230.

  • –––, 2018. A Minimal Libertarianism: Free Will and the Promise of Reduc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Ginet, Carl, 1989. “Reasons Explanations of Action: An Incompatibilist Account,”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3: 17–46.

  • –––, 1990. On A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1997. “Freedom, Responsibility, and Agency,” Journal of Ethics, 1: 85–98.

  • –––, 2002. “Reasons Explanations of Action: Causalist versus Noncausalist Accounts,”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Free Will, Robert Kane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86–405.

  • –––, 2007. “An Action Can Be Both Uncaused and Up to the Agent,” in Intentionality, Deliberation and Autonomy: The Action-Theoretic Basis of Practical Philosophy, eds. Christoph Lumer and Sandro Nannini, Aldershot, UK: Ashgate, 243–55.

  • –––, 2008. “In Defense of a Non-Causal Account of Reasons Explanations,” Journal of Ethics, 12: 229–37.

  • –––, 2014. “Can an Indeterministic Cause Leave a Choice up to the Agent?” in Libertarian Free Will: Contemporary Debates, David Palmer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5–26.

  • –––, 2016. “Reasons Explanation: Further Defense of a Non-causal Account,” Journal of Ethics, 20: 219–28.

  • Griffith, Meghan, 2005. “Does Free Will Remain a Mystery? A Response to van Inwagen,” Philosophical Studies, 124: 261–69.

  • –––, 2007. “Freedom and Trying: Understanding Agent-Causal Exertions,” Acta Analytica, 22: 16–28.

  • –––, 2010. “Why Agent-Caused Actions are Not Lucky,” 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47: 43–56.

  • Goetz, Stewart, 1988. “A Noncausal Theory of Agency,”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49: 303–16.

  • –––, 1997. “Libertarian Choice,” Faith and Philosophy, 14: 195–211.

  • –––, 2000. “Naturalism and Libertarian Agency,” in Naturalism: A Critical Analysis, William Lane Craig and J. P. Moreland (eds.), London: Routledge, 156–86.

  • Haji, Ishtiyaque, 1999a. “Indeterminism and Frankfurt-type Examples,” Philosophical Explorations, 2: 42–58.

  • –––, 1999b. “Moral Anchors and Control,” Canad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29: 175–204.

  • –––, 2000a. “Indeterminism, Explanation, and Luck,” Journal of Ethics, 4: 211–35.

  • –––, 2000b. “Libertarianism and the Luck Objection,” Journal of Ethics, 4: 329–37.

  • –––, 2000c. “On the Value of Ultimate Responsibility,” in Moral Responsibility and Ontology, Ton van den Beld (ed.), Dordrecht: Kluwer, 155–70.

  • –––, 2001. “Control Conundrums: Modest Libertarianism, Responsibility, and Explanation,” Pacific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82: 178–200.

  • –––, 2004. “Active Control, Agent-Causation and Free Action,” Philosophical Explorations, 7: 131–48.

  • Hodgson, David, 2012. Rationality + Consciousness = Free Will,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Hyman, John, 2015. Action, Knowledge, and Will,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Jacobs, Jonathan D. and Timothy O’Connor, 2013. “Agent Causation in a Neo-Aristotelian Metaphysics,” in Mental Causation and Ontology, S. C. Gibb, E. J. Lowe, and R. D. Ingthorsson (e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73–92.

  • Kane, Robert, 1985. Free Will and Values,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 –––, 1989. “Two Kinds of Incompatibilism,”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50: 219–54.

  • –––, 1994. “Free Will: The Elusive Ideal,” Philosophical Studies, 75: 25–60.

  • –––, 1996a. “Freedom, Responsibility, and Will-Setting,” Philosophical Topics, 24(2): 67–90.

  • –––, 1996b. The Significance of Free Will,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1999a. “On Free Will, Responsibility and Indeterminism,” Philosophical Explorations, 2: 105–21.

  • –––, 1999b. “Responsibility, Luck, and Chance: Reflections on Free Will and Indeterminism,” Journal of Philosophy, 96: 217–40.

  • –––, 2000a. “The Dual Regress of Free Will and the Role of Alternative Possibilities,”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14: 57–79.

  • –––, 2000b. “Free Will and Responsibility: Ancient Dispute, New Themes,” Journal of Ethics, 4: 315–22.

  • –––, 2000c. “Responses to Bernard Berofsky, John Martin Fischer and Galen Strawson,”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60: 157–67.

  • –––, 2002. “Some Neglected Pathways in the Free Will Labyrinth,”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Free Will, Robert Kane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06–37.

  • –––, 2004. “Agency, Responsibility, and Indeterminism: Reflections on Libertarian Theories of Free Will,” in Freedom and Determinism, eds. Joseph Keim Campbell, Michael O’Rourke, and David Shier,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70–88.

  • –––, 2005. 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 to Free Will,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2007a. “Libertarianism,” in Four Views on Free Will, by John Martin Fischer, Robert Kane, Derk Pereboom, and Manuel Vargas, Oxford: Blackwell, 5–43.

  • –––, 2007b. “Response to Fischer, Pereboom, and Vargas,” in Four Views on Free Will, by John Martin Fischer, Robert Kane, Derk Pereboom, and Manuel Vargas, Oxford: Blackwell, 166–83.

  • –––, 2011. “Rethinking Free Will: New Perspectives on an Ancient Problem,”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Free Will, 2nd edition, Robert Kane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81–404.

  • –––, 2014a. “Acting ‘Of One’s Own Free Will’: Modern Reflections on an Ancient Problem,” Proceedings of the Aristotelian Society, 114, Part 1: 35–55.

  • –––, 2014b. “New Arguments in Debates on Libertarian Free Will: Responses to Contributors,” in Libertarian Free Will: Contemporary Debates, David Palmer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79–214.

  • –––, 2016. “On the Role of Indeterminism in Libertarian Free Will,” Philosophical Explorations, 19: 2–16.

  • –––, 2019. “The Complex Tapestry of Free Will: Striving Will, Indeterminism and Volitional Streams,” Synthese, 196: 145–160. doi:10.1007/s11229-016-1046-8

  • Levy, Neil, 2011. Hard Luck: How Luck Undermines Free Will and Moral Responsibili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Lowe, E. J., 2008. Personal Agency: The Metaphysics of Mind and A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2013. “Substance Causation, Powers, and Human Agency,” in Mental Causation and Ontology, S. C. Gibb, E. J. Lowe, and R. D. Ingthorsson (e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53–72.

  • Mawson, T. J., 2011. Free Will: A Guide for the Perplexed, New York: Continuum Press.

  • Mayr, Erasmus, 2011. Understanding Human Agenc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McCall, Storrs, 1994. A Model of the Univers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 McCann, Hugh J., 1998. The Works of Agency: On Human Action, Will, and Freedo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 2012. “Making Decisions,” Philosophical Issues, 22: 246–63.

  • Mele, Alfred R., 1992. Springs of Action: Understanding Intentional Behavio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1995. Autonomous Agents: From Self-Control to Autonom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1996. “Soft Libertarianism and Frankfurt-Style Scenarios,” Philosophical Topics, 24(2): 123–41.

  • –––, 1998. Review of The Significance of Free Will, Journal of Philosophy, 95: 581–84.

  • –––, 1999a. “Kane, Luck,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Free Will,” Philosophical Explorations, 2: 96–104.

  • –––, 1999b. “Ultimate Responsibility and Dumb Luck,” Social Philosophy & Policy, 16: 274–93.

  • –––, 2003. Motivation and Agenc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2005. “Libertarianism, Luck, and Control,” Pacific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86: 381–407.

  • –––, 2006. Free Will and Luck,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Nozick, Robert, 1981. Philosophical Explanations, 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 O’Connor, Timothy, 1995. “Agent Causation,” in Agents, Causes, and Events: Essays on Indeterminism and Free Will, Timothy O’Connor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73–200.

  • –––, 1996. “Why Agent Causation?” Philosophical Topics, 24(2): 143–58.

  • –––, 2000a. “Causality, Mind, and Free Will,”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14: 105–17.

  • –––, 2000b. Persons and Causes: The Metaphysics of Free Will,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2002. “Libertarian Views: Dualist and Agent-Causal Theories,”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Free Will, Robert Kane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37–55.

  • –––, 2005. “Freedom with a Human Face,” Midwest Studies in Philosophy, 29: 207–27.

  • –––, 2009a. “Agent-Causal Power,” in Dispositions and Causes, Toby Handfield (e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89–214.

  • –––, 2009b. “Degrees of Freedom,” Philosophical Explorations, 12: 119–25.

  • –––, 2014. “Free Will and Metaphysics,” in Libertarian Free Will: Contemporary Debates, David Palmer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7–34.

  • O’Connor, Timothy and John Ross Churchill, 2004. “Reasons Explanation and Agent Control: In Search of an Integrated Account,” Philosophical Topics, 32: 241–53.

  • Palmer, David, 2016. “Goetz on the Noncausal Libertarian View of Free Will,” Thought: A Journal of Philosophy, 5: 99–107.

  • –––, forthcoming. “Free Will and Control: A Non-causal Approach,” Synthese, first online 30 May 2020. doi:10.1007/s11229-020-02701-4

  • Pereboom, Derk, 2001. Living Without Free Wil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2004. “Is Our Conception of Agent-Causation Coherent?” Philosophical Topics, 32: 275–86.

  • –––, 2007. “Hard Incompatibilism,” in Four Views on Free Will, by John Martin Fischer, Robert Kane, Derk Pereboom, and Manuel Vargas, Oxford: Blackwell, 85–125.

  • –––, 2014. Free Will, Agency, and Meaning in Lif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Pink, Thomas, 2004. Free Will: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Reid, Thomas, 1788 [1969]. Essays on the Active Powers of the Human Mind,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 Rowe, William L., 1991. Thomas Reid on Freedom and Morality,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 2000. “The Metaphysics of Freedom: Reid’s Theory of Agent Causation,” American Catholic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74: 425–46.

  • –––, 2003. “Alternate Possibilities and Reid’s Theory of Agent-Causation,” in Moral Responsibility and Alternative Possibilities: Essays on the Impartance of Alternative Possibilities, eds. David Widerker and Michael McKenna, Aldershot, UK: Ashgate, 219–34.

  • –––, 2006. “Free Will, Mor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Problem of ‘Oomph’,” Journal of Ethics, 10: 295–313.

  • Searle, John R., 2001. Rationality in Action,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 Sorabji, Richard, 1980. Necessity, Cause, and Blame: Perspectives on Aristotle’s Theory,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Steward, Helen, 2012. A Metaphysics for Freedo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Strawson, Galen, 1994. “The Impossibility of Moral Responsibility,” Philosophical Studies, 75: 5–24.

  • Swinburne, Richard, 1997. “The Irreducibility of Causation,” Dialectica, 51: 79–92.

  • –––, 2006. “Relations between Universals, or Divine Laws?”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84: 179–89.

  • Taylor, Richard, 1966. Action and Purpose,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 –––, 1992. Metaphysics, 4th edition.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 Thorp, John, 1980. Free Will: A Defence Against Neurophysiological Determinis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 Van Inwagen, Peter, 1983. An Essay on Free Will, Oxford: Clarendon Press.

  • –––, 2000. “Free Will Remains a Mystery,”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14: 1–19.

  • Wiggins, David, 1973. “Towards a Reasonable Libertarianism,” in Essays on Freedom of Action, Ted Honderich (ed.),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33–61.

  • Zimmerman, Michael J., 1984. An Essay on Human Action, New York: Peter Lang.

Academic Tools

Other Internet Resources

action | agency | causation: probabilistic | causation: the metaphysics of | compatibilism | determinism: causal | free will | incompatibilism: arguments for | moral responsibility | quantum theory: and consciousness

Copyright © 2021 by Randolph Clarke Justin Capes <justincapes@gmail.com> Philip Swenson <pjswenson@wm.edu>

最后更新于

Logo

道长哲学研讨会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