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言 prophecy (Scott A. Davison)

首次发表于 2005 年 2 月 18 日,实质性修订于 2022 年 10 月 18 日。

预言者是一位在其他人与神之间发挥特殊角色的人。通常,预言者被设想为一个渠道,通过这个渠道,上帝向其他人传达一些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在任何普通方式下预言者都无法知道。从哲学角度来看,预言具有很多有趣之处,其中包括对神圣知识/沟通、人类语言、时间的本质和人类自由等问题的引人思考的问题。与神学家或辩护者不同,哲学家很少争论谁实际上预言了什么,或者某个预言是否应验。相反,他们更喜欢讨论理想情况,这样理论问题可以更仔细地被孤立出来,而不需要历史知识。在本文中,我们将遵循他们的方法,回避是否有任何明显的预言实际上已经实现的问题。我们还将避免关于上帝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本百科全书的其他条目中有所涉及(请参见下面相关条目部分中列出的条目)。


1. 预言引发的哲学问题

人们通常认为预言的主要目的是预测未来,但并非总是如此。例如,在大一神宗教传统(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先知被认为是一个能够特别清晰地传达上帝意愿的人,无论是否涉及对未来的预测。正如威廉·哈斯克所说,在这些传统中,先知通常参与“向人们见证上帝的目的和要求,并试图使他们回归顺从”(哈斯克,1989 年,194 页)。在这些宗教传统中存在着一些引人入胜的辩论,尤其是在中世纪时期,我们在这里不讨论这些辩论(请参阅克雷塞尔,2001 年,沙茨,1998 年,拉赫曼,2011 年,洛奇,2016 年,洛佩斯-法尔杰特,2014 年,以及本百科全书中有关这些来源中讨论的关键人物的条目)。关于人类如何通过某种启示来了解上帝的旨意的相关问题也在本百科全书的其他地方讨论,例如在有关宗教认识论和基督教神学的条目中。

当哲学家讨论预言时,他们通常对涉及偶然未来的预言感兴趣,因此本文的其余部分将重点讨论这种预言引发的特殊哲学问题。

假设一个未来事件是有条件的,当且仅当它没有被确定会发生,也没有被确定不会发生。(有关决定论概念的更多信息,请参阅因果决定论词条。)现在假设基于一个绝对正确的上帝的启示,一个人预言某个未来的有条件事件将会发生。既然上帝不可能错,那么未来的有条件事件必须发生吗?如果它必须发生,那它怎么能是一个有条件的事件呢?

这种情况的一个特别生动的例子来自基督教传统。据说耶稣预言他的门徒彼得在公鸡叫之前会三次否认他(见马太福音 26:34)。通常,我们会认为彼得的否认是一个自由行为,因此在耶稣预言时是一个未来的有条件事件。(有关这种联系的更多信息,请参阅相容主义、自由意志和因果决定论词条。)但既然耶稣不可能犯错(根据基督教神学),彼得后来的否认如何是自由的呢?一旦耶稣的话成为不可改变的过去,它们不管彼得是否愿意合作,都会保证一个特定的未来吗?

这个问题是上帝完全预知与未来有条件事件的存在相容性的一个特别有趣的例子(有关这个一般问题的更多信息,请参阅关于神的预知和人的自由的词条)。虽然关于上帝的预知的更一般的问题通常只涉及上帝的知识和未来的有条件事件,但预言的问题涉及到第三个元素,即预言本身,它一旦被做出就成为世界过去历史的一部分。这个额外的元素给这个一般问题增加了一个有趣的转折,使得它更难以解决。

2. 否认偶然性

哲学家们对这个问题有多种不同的回应。一个明显的回应方式是简单地声称,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如此,但实际上没有未来的偶然事件。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原因采取了这种方法。有些人被吸引于每个事件都有一个先前充分的原因的想法(参见因果决定论条目)。还有人认为自由选择的概念不需要真正的偶然性或者有可能做出或者打算做出其他选择(参见相容主义和自由意志条目)。还有人认为上帝对世界的主宰控制是如此彻底和详细,以至于没有什么是偶然的,甚至包括人类的自由选择(参见加尔文 1536 年,卡森 1981 年,费恩伯格 1986 年,弗隆 2019 年和怀特 2019 年,以及关于神的主宰的条目)。因此,对这个困难的一个可能的回应是通过否认首先存在任何未来的偶然事件来放弃问题的一半。回到我们从基督教传统中的例子,当耶稣真正预言彼得在鸡叫之前会三次否认他时,只要我们不声称彼得的否认是偶然事件,就没有哲学上的困惑。

然而,许多哲学家和神学家并不认为这种方法很有前途,因为他们坚信未来的偶然事件,尤其是人类的自由选择。那么,对于关于未来偶然事件的预言所带来的问题,还有其他的回应方式吗?

3. 否认上帝的预知

解决这个难题的另一种方法是否认上帝对未来的偶然性有所了解。根据这种方法,通常被称为“开放神学”,可能存在未来的偶然事件,但上帝并不知道它们。上帝之所以不知道它们,可能是因为(1)现在没有真实的命题报告未来的偶然事件将会发生,或者是因为(2)任何人,包括上帝,都无法知道这样的真实命题,或者是因为(3)上帝选择不知道它们以保护我们的自由(例如,参见斯温伯恩 1986 年第 10 章)。开放神学家通常还会争论仅仅预知未来对上帝来说是没有用的(例如,哈斯克尔 1989 年;有关开放神学的更多信息,请参见哈斯克尔 1989 年和 2004 年,贝辛格和贝辛格 1986 年,贝辛格 1994 年,平诺克 1986 年,平诺克等人 1994 年,赖斯 1985 年,戴维森 1991 年和 2003 年)。开放神学如何解释似乎涉及未来偶然事件的预言?

或许是最杰出的开放神学倡导者威廉·哈斯克尔明确解决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三种回应。首先,他指出预言的主要功能不是预言未来,而是揭示上帝的旨意(哈斯克尔 1989 年,194 页)。事实上,许多预言都具有条件性的特点,例如“如果一个国家不这样做,那么它将被毁灭”(例如,参见耶利米书 18:7-10)。其次,许多预言的预测是基于现有的趋势和倾向,这为上帝提供了足够的证据来预见未来(哈斯克尔 1989 年,195 页)。(顺便说一句,哈斯克尔将耶稣关于彼得的预言归类到这一类别中。)最后,一些预言仅仅揭示了上帝已经决定在未来实现的事情(哈斯克尔 1989 年,195 页)。由于上帝在未来的行动取决于上帝自己,所以上帝有可能了解它们,即使它们是偶然的,所以预言有可能揭示它们。

托马斯·P·弗林特(Thomas P. Flint)认为,哈斯克尔(Hasker)试图从开放神学的限制条件内解决预言问题的尝试是不充分的。弗林特认为,如果人们在某种意义上真正自由,这意味着未来的偶然性,那么即使是上帝也不能仅仅基于现有的趋势和倾向来了解未来。这是因为特定未来偶然事件的概率非常低(当它被详细确定时),低到上帝没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它会具体发生(参见弗林特 1998 年,102-5 页)。作为一个例子,弗林特指出约翰福音 6:64,这似乎暗示耶稣知道犹大将背叛他。弗林特想知道,当犹大背叛耶稣的概率如此之低时,这是如何可能的呢?他还指出,哈斯克尔在这里面临着一个困境,其他开放神学家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即如果他们坚持未来偶然事件的概率足够高,以使上帝有理由对未来进行预测,那么上帝在创造世界时实际上并没有承担太大的风险。这对一些开放神学家来说是有问题的,他们声称他们的观点具有上帝在创造世界时承担某些风险的优点(参见弗林特 1998 年,104-6 页)。

我们不会在这里裁决弗林特和哈斯克尔之间的争议,因为那将超出本文的范围。相反,让我们考虑其他可能的解决预言问题的方法。为了对它们进行分类,简要描述一下哲学家和神学家试图解释上帝对偶然未来的知识的不同方式将会有所帮助。

4. 奥卡姆主义和过去

威廉·奥卡姆(约 1285-1347 年),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基督教哲学家和神学家,来自中世纪时期,提出了一种有趣的解释上帝对未来的偶然性知识和解决预言问题的方式。(有关奥卡姆观点的更详细介绍,请参见亚当斯对奥卡姆 1983 年的介绍和弗雷多索对莫利纳 1988 年的介绍。)奥卡姆声称,先知对未来的偶然性真正揭示的内容“本来可以是错误的,而且现在也可以是错误的”(奥卡姆《预定论》,44 页),尽管预言在过去的存在“之后是必然的”(奥卡姆《预定论》,44 页)。正如卡尔文·诺莫尔所说,“上帝揭示了一个未来的偶然性之后,用于揭示的物理或心理事物的存在是必然的,但所揭示的内容并不是必然的”(诺莫尔 1982 年,373 页)。就我们关于耶稣关于彼得背叛的预言的例子而言,奥卡姆的观点是,如果彼得自由选择不背叛耶稣,那么耶稣就不会预言彼得会背叛他。(一些哲学家喜欢将这种命题称为“回溯的反事实”,因为它是一个虚拟条件陈述,其结果指的是比其前提更早的时间。)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即将自由选择做某事,那么上帝将从永恒中知道,并相应地行动。

如果这是正确的,那么奥卡姆的观点似乎意味着我们现在有能力做某事,以至于如果我们做了,过去会有所不同(因为上帝会知道我们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因此在过去会有所不同的行动)。一些哲学家将这种能力称为“对过去的反事实力量”。阿尔文·普兰廷加在捍卫奥卡姆对上帝对未来的偶然性的认识时,他说“有一种行动是你有能力去执行的,如果你执行了,上帝就不会创造亚伯拉罕”(普兰廷加 1986 年,257 页)。同样,爱德华·威伦加认为,根据奥卡姆的观点,彼得有能力做某事,以至于如果他这样做了,耶稣就不会把他未来的背叛看作是一种预言(威伦加 1991 年,440 页)。换句话说,耶稣说出了实际上构成预言的话,但如果彼得选择了其他方式,这些话就不会成为预言(威伦加 1991 年,440 页)。

最近,特伦顿·梅里克斯(2009 年)捍卫了上帝的过去信念取决于我们未来的自由选择的观点(尽管他将自己的提议与奥卡姆的区分开来:参见费舍尔和托德 2011 年以及梅里克斯 2011a 年的回应)。

但是这难道不是给彼得赋予了对过去的一种奇怪的权力吗?一旦耶稣以特定的意图说出某些话,是否合理说彼得仍然可以选择是否背叛耶稣?一些哲学家对奥卡姆的方法是否最终成功表示了怀疑。例如,阿尔弗雷德·J·弗雷多索声称:“奥卡姆主义使人不得不在声称上帝可以撤销世界的因果历史和声称神的预言可能是欺骗或错误之间做出选择”(弗雷多索 1988 年,61 页;另见沃菲尔德 2009 年)。芬奇和里亚(2008 年)还提出,奥卡姆的解决方案的承诺与现在主义的信仰不相容,现在主义认为只有现在的时刻是真实的。无论这些事情是否如此,人们可能会对另一种解决方案的前景感到好奇。

5. 无时间永恒

解释上帝对偶然未来的知识的一种非常不同的方法涉及暗示上帝完全存在于时间之外。这意味着严格来说,上帝并不预知未来,因为预知是对一个事件的知识,这个事件在时间上发生的时刻早于预知事件发生的时刻。相反,这个想法是上帝从无时间的永恒的角度来了解所有事件。(有关这种观点的进一步阐述和辩护,请参见 Stump 和 Kretzmann 1987 年,Helm 1988 年和 Leftow 1991 年。)许多神论者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都采纳了这种观点,包括极具影响力的中世纪神学家圣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最早捍卫这种观点的基督教神学家之一是博伊修斯(480-524 C.E.),他在《哲学的安慰》中写道:“[由于] 上帝具有永恒的存在条件,他的知识超越了时间的每一个变化,包括无限的过去和未来,从自己的直接理解中看到一切,就好像它正在发生”(博伊修斯的安慰,117)。

一些哲学家对这种解释上帝的知识的方式提出了异议,因为他们认为这代表了一个非圣经的上帝形象,主要源自希腊哲学的影响(例如,参见 Wolterstorff 1982 年)。但它确实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预言问题的方法。就我们的例子而言,持有上帝无时间永恒观的辩护者会说,上帝从永恒的角度知道彼得将在某个时候否认耶稣,基于此,耶稣在时间上预言了所讨论的事件将会发生。

这种方法的一个担忧是,一旦耶稣在特定时间预言彼得会否认他,上帝的无时无刻的永恒知识似乎被“引入”到过去(正如大卫·威德克在威德克 1991 年的论文中所说),而无时无刻的永恒观点的优势似乎消失了。因为我们仍然需要解释彼得的否认如何可能是偶然的,考虑到预言已经发生。似乎要么彼得的否认不是自由的,要么过去可以以某种方式改变。

伊莱诺尔·斯坦普和诺曼·克雷茨曼,可能是无时无刻的永恒观点最杰出的拥护者,已经捍卫了无时无刻的永恒观点对威德克的反对意见(参见斯坦普和克雷茨曼 1991 年的论文)。他们指出,大多数预言是有条件或模糊的,因此它们为实现方式留下了“空间”(400-401)。他们承认,如果一条预言非常具体,那么它实际上可能使所讨论的行动变得不可避免,但他们也坚持认为,使一个行动变得不可避免并不意味着使其不自由。这是因为他们区分行动自由和意志自由,并认为“一个行动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但仍然是自由的行动”(403),例如,当“代理人本身强烈渴望执行该行动时,他的意志不是由他外部的任何因素或他内部的病理因素决定的,并且他不可避免的行动的无法访问的替代方案是代理人不愿意做甚至有些不愿意做的替代方案”(403)。然而,试图解决威德克和斯坦普与克雷茨曼之间的争议将超出本文的范围,因此我们将转向已经提出的解决预言问题的最后一个解决方案。

6. 中间知识

解释上帝如何知道偶然的未来的最后方法始于对预知和提供的观察,这是开放神学的拥护者非常清楚和有力地提出的。上帝为什么需要知道未来呢?嗯,可以推测,对未来的了解使上帝能够决定如何行使神圣的力量,以实现创造背后的目的。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对未来的了解只是对将要发生的事情的了解(因为未来根据定义就是将要发生的事情),一旦上帝知道某件事情肯定会发生,那么就为时已晚了。 (这可能听起来像是对上帝的权力的限制,但可能并不是:即使上帝也不能在同一件事情被认为是真实的同时使其变为假。)正如威廉·哈斯克所说:“在事件的依赖的逻辑顺序中,可以说,通过‘时间’上帝知道某件事情将会发生,要么为了使其发生,要么为了阻止其发生,已经‘太迟’”(哈斯克 1989 年,58 页)。因此,上帝为了提供的目的,需要的不仅仅是关于将要发生的事情的知识,还需要关于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发生的事情和将要发生的事情的知识。

路易斯·德·莫利纳(Luis de Molina)是一位有影响力的西班牙耶稣会神学家(1535-1600 年)。他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为了发展一种能够解释所有这些事物之间关系的观点,他在上帝的知识中划分了三种不同的知识,这种划分提出了对预言问题的另一种回应。(有关这种观点的更完整和详细的介绍,请参见弗雷多索对莫利纳 1988 年的介绍,克雷格 1987 年,弗林特 1988 年和弗林特 1998 年。)

根据莫利纳,上帝拥有的第一种知识被称为自然知识。如果一个真命题是一个必然真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是假的真理),并且超出了上帝的控制(包括上帝在内的任何人都不能使其成为假的),那么它就是上帝的自然知识的一部分。这样的真命题的例子包括“2 + 2 = 4”,“没有东西既全红又全绿”,以及“每个三角形都有三条边”。

上帝拥有的第二种知识被称为自由知识,因为它受到上帝自由决定的影响。根据莫利纳,如果一个真命题是一个有条件的真理(在不同情况下可能是假的实际真理),并且在上帝的控制范围内,那么它就是上帝的自由知识的一部分。这样的真命题的例子包括“月球的同一面总是面向地球”,“人类存在”和“南美洲有鬣蜥”,因为上帝本可以使这些真命题成为假的。

根据莫利纳,上帝拥有的第三种知识被称为中间知识(因为它处于上帝的自然知识和自由知识之间)。如果一个真命题是一个有条件的真理(就像上帝的自由知识的项目一样),但超出了上帝的控制范围(就像上帝的自然知识的项目一样),那么它就是上帝的中间知识的一部分。哲学家们经常讨论的中间知识项目通常被称为“自由虚拟条件句”,因为它们描述了人们在各种可能的情况下会自由做什么。

Molina 声称上帝对世界的主宰控制以一种关键的方式涉及到中间知识。简单来说,它是如何工作的:通过自然知识,上帝知道什么是必然的,什么是可能的。通过中间知识,上帝知道每个可能的人在每种可能的情况下会自由选择做什么,以及其他事情。因此,上帝决定创造哪种世界,包括那些应该放置自由人的情况,知道他们将如何回应,这导致了上帝的自由知识(取决于上帝的偶然真理),包括对实际未来的预知。

在耶稣预言彼得会否认他的情况下,莫利纳主义者会说上帝(通过中间知识)知道如果彼得置身于某些环境中,那么他会否认耶稣。出于我们不知道的原因,上帝决定创造那些环境,将彼得置于其中,并通过耶稣预言彼得将要做的事情。(有关更详细的解释,请参见 Flint 1998 年第 9 章。)莫利纳的中间知识理论产生了一种旨在将上帝的控制力量与人类自由中涉及的偶然性的强大概念相结合的主宰理论。(它似乎也有一些圣经支持,因为有些经文似乎将中间知识归因于上帝,尽管这是有争议的:例如,请参见撒母耳记上 23:6-13 和马太福音 11:20-24。)

然而,哲学家们对上帝是否可能拥有中间知识表示了几个疑问,这些疑问与上帝对未来的偶然性的预知可能性相关的疑问相似。首先,他们对自由的虚拟条件句表示怀疑:我们真的能假设这些条件句是真或假吗?如果(例如)被讨论的人从未处于这种情况中,也从未真正做出选择,那么它们怎么可能是真的呢?是什么“依据”使它们成为真的?对于莫利纳的观点,还有一个担忧与知识的本质有关。即使给定的自由反事实是真的,知道一个命题需要一个人能够区分真与假。这里的担忧是,也许连上帝都无法区分真实的自由反事实和虚假的自由反事实。(有关这些异议的更详细讨论,请参见 Adams 1977,Freddoso 对 Molina 1988 的介绍,Craig 1987,Flint 1988,Flint 1998,Hasker 1989,Davison 1991 和 Perszyk 2011,以及 Oppy 和 Saward 2014;有关试图解释预言而不涉及中间知识的巧妙尝试,请参见 Pruss 2007 以及 Corabi 和 Germino 2013 的回应。)

7. 结论

有几种方法可以尝试解决大多数哲学辩论关注的预言问题,这些问题出现在预测未来偶然事件的情况下。这里讨论的方法具有各种优点和缺点。随着关于上帝知识范围的辩论在宗教哲学的最新研究中越来越广泛地讨论,预言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可以合理地预测(预言?)关于这些问题的哲学论证将会无限期地继续下去。

Bibliography

  • Adams, Robert M., 1977, “Middle Knowledge and the Problem of Evil,” 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14: 109–117; reprinted in The Virtue of Faith and Other Essay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 Basinger, David, and Randall Basinger (eds.), 1986, Predestination and Free Will: Four Views of Divine Sovereignty and Human Freedom, Downers Grove, Illinois: InterVarsity Press.

  • Boethius, The Consolation of Philosophy, W. V. Cooper (trans.), Chicago, Illinois: Regnery Gateway, 1981.

  • Cahn, Steven M. and David Shatz, 1982,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Relig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Calvin, John, 1536, The Institutes of Christian Religion, Tony Lane and Hilary Osborne (eds.), Grand Rapids, MI: Baker Book House, 1987.

  • Carson, Donald A., 1981, Divine Sovereignty and Human Freedom, Atlanta: John Knox Press.

  • Corabi, Joseph and Germino, Rebecca, 2013, “Prophecy, Foreknowledge, and Middle Knowledge,” Faith and Philosophy, 30 (1): 72–92.

  • Craig, William, 1987, The Only Wise God, Grand Rapids, MI: Baker Book House.

  • Davison, Scott A., 1991, “Foreknowledge, Middle Knowledge, and ‘Nearby’ Worl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hilosophy of Religion, 30 (1): 29–44.

  • –––, 2003, “Divine Knowledge and Human Freedom,” in Raymond Martin and Christopher Bernard (eds.), God Matters: Readings in the Philosophy of Religion, New York: Longman Press, 12–24.

  • –––, 2004, “Craig on the Grounding Objection to Middle Knowledge,” Faith and Philosophy, 21 (3): 365–9.

  • Edidin, Aaron and Calvin Normore, 1982, “Ockham on Prophe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hilosophy of Religion, 13: 179–189.

  • Feinberg, John, 1986, “God Ordains All Things” in Basinger & Basinger 1986, 17–43.

  • Finch, Alicia and Rea, Michael, 2008, “Presentism and Ockham’s Way Out,” in Jonathan Kvanvig (ed.), Oxford Studies in Philosophy of Religion (Volume 1),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17.

  • Fischer, John Martin and Todd, Patrick, 2011, “The Truth about Freedom: Reply to Merricks”, Philosophical Review, 120 (1): 97–115.

  • Flint, Thomas P., 1988, “Two Accounts of Providence,” in Thomas V. Morris (ed.), Divine and Human Action,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47–81.

  • –––, 1992, “Prophecy, Freedom and Middle Knowledge,” in Our Knowledge of God, Kelly James Clark (ed.),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 –––, 1998, Divine Providence: The Molinist Account,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Freddoso, Alfred J., 1988, “Introduction” to Luis de Molina, On Divine Foreknowledge (Liberi arbitri cum gratiae donis, divina praescientia, providentia, praedestinatione et reprobatione concordia, Disputation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47–53.

  • Furlong, Peter, 2019, The Challenges of Divine Determinism: A Philosophical Analysi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Geach, Peter T., 2001, “Prophecy,” in Truth and Hope, South Bend: Notre Dame Press, 79–90.

  • Hasker, William, 1989, God, Time, and Knowledg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 2004, Providence, Evil, and the Openness of God, London: Routledge.

  • Helm, Paul, 1988, Eternal God: A Study of God Without Tim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Ivry, Alfred L., 2003, “The Perplexities of the Guide,” in The Classics of Western Philosophy: A Reader’s Guide, Jorge Gracia (ed.),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126–136.

  • Kreisel, Howard, 2003, Prophecy: The History of an Idea in Medieval Jewish Philosophy, Amsterdam: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 Leftow, Brian, 1991, Time and Eternity,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López-Farjeat, Luis Xavier, 2014, “Avicenna and Thomas Aquinas on Natural Prophecy,” American Catholic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88 (2): 309–33.

  • Lorch, Benjamin, 2016, “Maimonides on Prophecy and the Moral Law,” Interpretation: A Journal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43 (1): 91–110.

  • Merricks, Trenton, 2009, “Truth and Freedom,” Philosophical Review, 118 (1): 29–57.

  • Merricks, Trenton, 2011a, “Foreknowledge and Freedom,” Philosophical Review, 120 (4): 567–596.

  • Merricks, Trenton, 2011b, “Truth and Molinism,” in Ken Perszyk (ed.), Molinism: The Contemporary Debat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0–72.

  • Molina, Luis de, 1588, On Divine Foreknowledge (De liberi arbitri cum gratiae donis, divina praescientia, providentia, praedestinatione et reprobatione concordia, Alfred J. Freddoso (tran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8, 47–53.

  • Normore, Calvin, 1982, “Future Contingents,” in N. Kretzmann, A. Kenny and J. Pinborg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Later Medieval Philosoph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58–381.

  • Ockham, William, Predestination, God’s Foreknowlede, and Future Contingents, M.M. Adams and N. Kretzmann (trans.), Indianapolis: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1983, second edition.

  • Oppy, Graham and Mark Saward, 2014, “Molinism and Divine Prophecy of Free Actions,” Religious Studies, 50 (2): 235–44.

  • Pinnock, Clark, 1986, “God Limits His Knowledge,” in Basinger 1986, 143–162.

  • Pinnock, C., R. Rice, J. Sanders, and W. Hasker, and D. Basinger, 1994, The Openness of God: A Biblical Challenge to the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 of God,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 Plantinga, Alvin, 1986, “On Ockham’s Way Out,” Faith and Philosophy, 3 (3): 235–269.

  • Pruss, Alexander, 2007, “Prophecy Without Middle Knowledge,” Faith and Philosophy, 24 (4): 433–57.

  • Rice, Richard, 1985, God’s Foreknowledge & Man’s Free Will, Minneapolis: Bethany House Publishers.

  • Rudavsky, Tamar L., 1983, “Divine Omniscience and Future Contingents in Gersonides,”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21 (4): 513–536.

  • Rahman, Fazlur, 2011, Prophecy in Isla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Sanders, John, 1998, The God Who Risks: A Theology of Providence,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 Streetman, W. Craig, 2008, “‘If It Were God Who Sent Them…’: Aristotle and Al-Farabi on Prophetic Vision,” Arabic Sciences and Philosophy, 18: 211–46.

  • Stump, Eleonore and Norman Kretzmann, 1987, “Eternity,” in Thomas V. Morris (ed.), The Concept of Go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219–252.

  • –––, 1991, “Prophecy, Past Truth, and Eternity,” in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5: Philosophy of Religion, James Tomberlin (ed.), Atascadero, CA: Ridgeview Press.

  • Swinburne, Richard, 1986, The Coherence of Theis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 Treloar, John L., 1989, “Maimonides on Prophecy and Human Nature: A Problem in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The Modern Schoolman, 67 (1): 33–47.

  • Warfield, Ted A., 2009, “Ockhamism and Molinism—Foreknowledge and Prophecy,” (Oxford Studies in Philosophy of Religion: Volume 2), Jonathan L. Kvanvig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17–32.

  • White, Heath, 2019, Fate and Free Will: A Defense of Theological Determinism, Notre Dame, Indiana: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 Widerker, David, 1991, “A Problem for the Eternity Solu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hilosophy of Religion, 29: 87–95.

  • Wierenga, Edward, 1991, “Prophecy, Freedom, and the Necessity of the Past,” in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5: Philosophy of Religion, James Tomberlin (ed.), Atascadeo, CA: Ridgeview Press.

  • Nicholas Wolterstorff, 1982, “God Everlasting,” in Cahn 1982, 77–98.

Academic Tools

Other Internet Resources

Aquinas, Thomas | Christian theology, philosophy and | compatibilism | cosmological argument | determinism: causal | free will | free will: divine foreknowledge and | God, arguments for the existence of: moral arguments | Ockham [Occam], William | ontological arguments | pragmatic arguments and belief in God | providence, divine | religion: epistemology of

Copyright © 2022 by Scott A. Davison <s.davison@moreheadstate.edu>

最后更新于

Logo

道长哲学研讨会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