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尔士的符号学理论 theory of signs (Albert Atkin)

首次发表于 2006 年 10 月 13 日;实质性修订于 2022 年 8 月 4 日。

皮尔士的符号学理论,或者说符号学,是关于符号化、表征、指称和意义的解释/理论。尽管符号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皮尔士的解释/理论因其广度和复杂性而独具特色和创新性,并捕捉到解释对符号化的重要性。对于皮尔士来说,发展一种全面的符号学理论是他的中心哲学和智力关注。符号学对于皮尔士的重要性是广泛的。正如他自己所说:“[...] 除了作为符号学的研究,我从未有过研究任何事物——数学、伦理学、形而上学、引力、热力学、光学、化学、比较解剖学、天文学、心理学、语音学、经济学、科学史、纸牌、男人和女人、葡萄酒、计量学”(SS 1977, 85-6)。皮尔士还将符号理论视为他在逻辑学上的核心工作,作为探究和科学发现的媒介,甚至作为“证明”他的实用主义的一种可能手段。因此,它在皮尔士的哲学中的重要性是不可低估的。

在他的智力生涯中,皮尔士不断回顾和发展他关于符号和符号学的思想,可以划分为三个大致的解释/理论:一个简明的早期解释/理论,始于 1860 年代;一个完整而相对整洁的中期解释/理论,发展于 1880 年代和 1890 年代,并于 1903 年提出;以及他的推测性、冗长和不完整的最终解释/理论,发展于 1906 年至 1910 年之间。以下内容将考察这三个解释/理论,并追溯导致皮尔士发展早期解释/理论并产生新的更复杂的符号理论的变化。然而,尽管有这些变化,皮尔士关于符号的基本结构和符号化的思想在他的发展过程中基本保持一致。因此,从皮尔士对符号的基本结构的解释/理论开始是有用的。


1. 基本符号结构

在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对符号的众多定义之一中,他写道:

我将符号定义为任何被其他事物(称为其对象)所决定,并且通过对一个人产生影响(我称之为其解释者),从而使后者通过前者而间接决定。(EP2,478)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皮尔士的基本观点,即符号由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符号、对象和解释者。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可以将符号视为指示物,例如书面文字、话语、烟作为火的标志等。另一方面,对象最好被视为所指示的任何事物,例如与书面或口头词语相关联的对象,或者烟所指示的火。解释者是皮尔士解释中最具创新和独特特征的部分,最好被视为我们对符号/对象关系的理解。解释者对于皮尔士来说非常重要,因为符号化不是符号和对象之间的简单二元关系:符号只有在被解释时才具有意义。这使得解释者成为符号内容的核心,因为符号的意义体现在它在符号使用者中产生的解释中。然而,事情比这稍微复杂一些,我们将更详细地看看这三个要素。

1.1 符号的指示要素

首先要注意的是这里可能存在一些术语上的困难。我们似乎在说一个符号有三个要素,其中之一就是符号本身。这很令人困惑,也没有完全捕捉到皮尔士的思想。严格来说,对于皮尔士来说,我们感兴趣的是指示要素,并不是整个符号具有指示作用。因此,当他将符号称为指示要素时,更准确地说,他是在指符号被细化为其作为指示物最关键的要素时的功能。皮尔士使用了许多术语来表示指示要素,包括“符号”、“代表物”、“表征”和“基础”。在这里,我们将把符号负责符号化的要素称为“符号载体”。

皮尔士的观点是,符号并非在所有方面都具有意义,并且具有某些特定的意义元素,这一点可能通过一个例子来最好地说明。例如,考虑一下我的草坪上的一个鼹鼠丘,被视为鼹鼠的标志。并非鼹鼠丘的每个特征都在表示鼹鼠的存在中起作用。鼹鼠丘的颜色在表示鼹鼠的能力中起到次要作用,因为它会根据组成它的土壤而变化。同样,鼹鼠丘的大小根据制造它们的鼹鼠的大小而变化,因此,这个特征对于鼹鼠丘的表示能力并不是主要的。这里的核心是我草坪上的一种土堆与鼹鼠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因为鼹鼠制造鼹鼠丘,所以鼹鼠丘表示鼹鼠。因此,对于鼹鼠丘表示鼹鼠的能力来说,与鼹鼠之间的直接物理联系是首要的。这是符号的符号载体。对于皮尔士来说,只有符号的某个元素使其能够表示其对象,当谈到符号的表示元素,或者更确切地说,符号载体时,他指的是这个合格的符号。

1.2 对象

就像符号一样,对象的每个特征并不都与意义相关:只有对象的某些特征才能使符号表示它。对于皮尔士来说,符号的对象与代表它的符号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决定关系:对象决定符号。皮尔士对决定的概念并不清晰,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但对于我们的目的而言,最好将其理解为对象对成功的符号表示施加限制或条件,而不是对象引起或生成符号。这个想法是,对象对符号必须满足一定的参数,才能代表该对象。然而,对象的某些特征才与这个决定过程相关。以一个例子来说明,再考虑一下鼹鼠丘的情况。

符号就是鼹鼠丘,而这个符号的对象就是鼹鼠。鼹鼠决定了符号,因为如果鼹鼠丘要成功地作为鼹鼠的符号,它必须显示鼹鼠的实际存在。如果它未能做到这一点,它就无法成为该对象的符号。除了鼹鼠丘之外,表示这个对象的其他符号可能包括鼹鼠的粪便存在,或者在我的草坪上出现的特定地面下沉模式,但所有这些符号都受到显示鼹鼠实际存在的需求的限制。显然,并不是关于鼹鼠的所有内容都与这个限制过程相关:鼹鼠可能是传统的黑色或白化的,它可能是雄性或雌性,它可能年轻或年老。然而,这些特征都不是对符号施加的限制的必要条件。相反,它与鼹鼠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它对其符号施加的特征,而且只有这种关系才能成功地表示鼹鼠。

1.3 解释者

虽然解释者的许多特征需要进一步评论,但在这里我们只提到两个。首先,尽管我们将解释者描述为我们对某个符号/对象关系的理解,但更恰当地说,它应该被视为原始符号的翻译或发展。这个想法是,解释者提供了符号的翻译,使我们对符号对象的理解更加复杂。事实上,Liszka(1996)和 Savan(1988)都强调需要将解释者视为翻译,Savan 甚至建议皮尔士应该称之为“翻译者”(Savan 1988, 41)。其次,就像符号/对象关系一样,皮尔士认为符号/解释者关系是一种决定关系:符号决定了解释者。此外,这种决定并不是以任何因果意义上的决定,而是通过使用符号表示其对象的某些特征来生成和塑造我们的理解,符号决定了解释者。因此,烟雾生成或决定了其对象火的解释者符号,是通过将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烟雾和火之间的物理联系上。

对于皮尔士来说,任何意义的实例都包含一个符号载体、一个对象和一个解释者。此外,对象通过施加约束来决定符号,如果符号要表示对象,就必须满足这些约束。因此,符号仅凭借其某些特征才能表示其对象。此外,符号通过将我们的理解集中在符号和对象之间的表示关系的某些特征上来决定解释者。这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符号的对象。

虽然这是对皮尔士关于符号结构的思想的一般描述,某些特征或多或少地存在,并在皮尔士发展其符号学理论的各个阶段给予更大或更小的重视,但这种三元结构和元素之间的关系存在于皮尔士的所有解释中。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看到皮尔士对符号和意义给出完整解释的三次尝试,相应的符号分类学,研究这些解释之间的过渡,并探讨其中涉及的一些问题。

2. 皮尔士早期的解释:1867-8 年

皮尔士最早对符号学理论的重要尝试出现在他 1867 年的论文《关于新的范畴列表》(W2 .49–58)中。在这个解释中,我们可以找到上述相同的基本符号结构:任何符号,或者皮尔士在这个早期阶段称之为“表征”的东西,都会有一个符号载体、一个对象和一个解释者。然而,这里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他对符号和解释者之间关系的理解。特别是,皮尔士认为,虽然我们解释符号与对象之间的关系依赖于理解在任何给定情况下符号的基础,但他也认为生成的解释者本身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对象的符号。当然,作为进一步的符号,它也会通过一些特征来表示该对象,我们必须再次解释并生成进一步的解释者。显然,这导致了一个无限的符号链。如果任何符号必须生成一个解释者才能成为一个符号,并且任何符号本身都是某个进一步符号的解释者,那么很明显,任何给定的符号化实例都必须有无限多的符号既在之前又在之后。一些学者(例如,Short 2004; 2007)认为无限符号化只是皮尔士早期理论的特征。其他人(Liszka 1996,Savan 1988)则认为无限符号化存在于皮尔士所有的理论中。我们将在下面讨论早期理论中的无限符号化问题。首先,我们将看一下皮尔士早期理论产生的符号类型。

皮尔士认为,“表示物”以三种可能的方式产生进一步的解释者。首先,通过“某种质量上的纯粹共同体”(W2 .56)。他称之为类似物,但更常被称为图标。其次,那些“与其对象的关系在于实际上的对应”(W2 .56)被称为指标。最后,那些“与其对象的关系是一种被假定的特征”(W2. 56)被称为符号。简而言之,如果我们解释一个符号代表其对象是基于某种共享的特质,那么这个符号就是一个图标。皮尔士早期的图标例子包括肖像和字母 p 和 b 之间的相似之处(W2. 53-4)。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的解释是基于某种蛮力的存在事实,比如因果关系,那么这个符号就是一个指标。早期的例子包括风向标和凶手与受害者之间的关系(W2. 53-4)。最后,如果我们基于观察到的符号和对象之间的一般或约定的联系产生一个解释者,那么这个符号就是一个符号。早期的例子包括“homme”和“man”这两个词共享一个指称(W2. 53-4)。

这就是皮尔士将符号分为图标、指标和符号的著名划分的首次出现。尽管在他发展符号学理论的过程中,皮尔士对这一划分的性质的确切思考在不同阶段发生了变化,但这一划分在他的作品中始终存在。然而,这个早期解释中有一些重要特点,使其与后来的发展区别开来。我们在这里将讨论其中的两个特点:思维符号的重要性和无限符号化。

2.1 思维符号

皮尔士早期解释的一个有趣特点是他热衷于将符号与认知联系起来。特别是,皮尔士声称所有的思维都是在符号中进行的(W2. 213)。我们可以从皮尔士早期的观点中看到这一点,即每一个解释者本身就是所指对象的进一步符号。由于解释者是我们对符号关系的解释思维,而这些解释思维本身就是符号,因此似乎很明显的是所有的思维都是符号,或者正如皮尔士所称的“思维符号”。这其中一个有趣的结果是,在早期的解释中,皮尔士迅速地忽视了图像和指示物的重要性和相关性。

作为表示的理解对象是符号,即至少潜在地是普遍的符号。但逻辑规则适用于任何符号,无论是书面的、口头的还是思维的。它们对于相似性 [图像] 或指示物没有直接的应用,因为仅凭这些无法构建论证,但适用于所有符号。(W2. 56)

这使得皮尔士早期对符号的解释具有相当狭窄的范围;它主要关注我们的语言和认知所包含的普遍和约定的符号。这种狭窄的焦点的原因很简单:对于皮尔士来说,由于符号“潜在地是普遍的”并且符合普遍规则的范围,它们是他主要关注的研究对象,即逻辑的适当对象。因此,这个早期的解释主要关注普遍和约定的符号,即皮尔士所确定的符号。尽管在这个早期阶段注意到了图像和指示物,但它们被认为是次要的哲学重要性。正如我们后面将看到的,这种狭窄的焦点是皮尔士后来进行修订的内容。

2.2 无限符号学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皮尔士早期对符号的解释/理论的一部分是,任何给定符号都会产生无限多的进一步符号。这是皮尔士在这个早期阶段对符号元素的思考方式的结果,似乎源于他认为解释者应该被视为进一步的符号,而符号是早期符号的解释者。由于任何符号必须确定一个解释者才能被视为符号,而解释者本身又是符号,无限的符号链似乎变得在概念上是必要的。

为了看清这一点,想象一条由第一个或最后一个符号组成的链。终止符号将终止符号学过程,并且没有解释者;如果有解释者,那么解释者将作为进一步的符号并产生进一步的解释者,而终止符号实际上并不会终止这个过程。然而,由于任何符号必须确定一个解释者才能被视为符号,所以如果终止符号没有解释者,它将不是一个符号。同样,第一个符号不能是前一个符号的解释者。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前一个符号将成为第一个符号。然而,由于任何符号必须是前一个符号的解释者,所以第一个符号只有在它也是前一个符号的解释者时才是一个符号。问题在于,如果我们允许没有解释者的终止符号,或者第一个符号不是之前某个符号的解释者,那么在符号学过程中就会出现失败的符号。这会影响到符号学链的其余部分,导致类似多米诺骨牌的崩塌。例如,如果最后一个符号由于没有产生解释者而无法成为符号,那么由于这个失败的符号被认为是前一个符号的解释者并且作为自己的符号,它也无法成为解释者。这样的后果是前一个符号无法产生适当的解释者,因此无法成为符号。这样的后果是……以此类推。另一种选择是不承认终止符号的存在。显然,如果我们无法结束符号学过程,那么符号将无限地产生下去。

皮尔士对无限符号学既有意识又无忧无虑。部分原因是皮尔士在 19 世纪 60 年代进行的反笛卡尔项目。对于皮尔士来说,这个项目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否认直觉,皮尔士将其视为笛卡尔哲学方法的一个关键假设。鉴于皮尔士将“直觉”定义为“不受同一对象的先前认知决定的认知”(W2. 193),似乎很明显,由先前的思维符号生成的无限思维符号的无限过程,并进一步生成更多的思维符号,是对直觉的否认的一部分。然而,在他的符号学理论的后期发展中,尽管从未明确放弃无限符号学,但导致无限符号学的许多概念被替换或修订,这个概念在皮尔士的工作中变得不那么突出。(有关皮尔士早期符号学解释的反笛卡尔动机的更多信息,请参见 Atkin 2015, 132–135)。

3. 中期解释:1903 年

1903 年,皮尔士在哈佛大学和洛厄尔学院发表了一系列讲座。其中一部分讲座是关于符号的解释。然而,1903 年的符号解释对 1860 年代早期解释进行了相当大的发展。首先,早期解释暗示了三类符号,而 1903 年的解释则暗示了十类符号。其次,早期解释将一般符号或象征符号作为符号学理论的主要焦点,而 1903 年的解释则将更多的符号类型纳入哲学和逻辑的焦点。第三,皮尔士放弃了一个无限符号链在任何给定符号之前的主张(见 Short 2004, 221–2)。

这些变化似乎部分是由皮尔士及其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学生奥斯卡·米切尔在 19 世纪 80 年代初所做的符号逻辑发展所引起的。众所周知,在这段时间里,皮尔士和米切尔独立于弗雷格的工作,发展了量化理论(参见皮尔士 1883 年和 W5. 162–191)。这一发展的重要部分是包括了无法通过明确描述来确定的对象的特殊命题和个体变量。皮尔士将这些非普遍符号视为指标,这进而使他将指标视为逻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使得他早期对符号的解释似乎不够充分。(例如,参见 Short 2004 年,219–222;Hookway 2000 年,127–131;和 Murphey 1961 年,299–300)。这似乎导致皮尔士更加认真地对待除符号以外的符号。特别是,这使皮尔士意识到一些符号具有明显的指示性(即非普遍性)特征。同样,具有强烈图像特征的符号,尤其是在数学中(参见 Hookway 1985 年第 6 章),比他想象的更重要。当然,这意味着 1860 年代的解释对于捕捉皮尔士认为对哲学和逻辑重要的符号和意义的范围来说,现在显得极其不足。

关于皮尔士发展的符号学理论,值得注意的另一点是,到了 1903 年,他开始以建筑学的术语来思考自己的整体哲学,这包括了对符号学的观点的拓宽(参见 Atkin 2015,15-20 页)。简单来说,皮尔士认为所有思维领域都是相互连接和层次结构化的,而逻辑,“在其一般意义上,只是符号学的另一个名称”(CP2.227 1897)。在皮尔士的层次结构中,逻辑被理解为与符号学广泛相关,包含了三个领域 - 推理语法(即符号分类的研究);批判逻辑(即论证形式和评估的研究);和方法论(即科学探究的学科)。然而,在这里讨论的皮尔士的符号学理论被牢固地置于推理语法的领域中,然而,在他的后期工作的发展中,皮尔士开始认为这三个“逻辑”领域涉及符号学。(参见 Bellucci 2017 关于推理语法及其在皮尔士思想中的发展的讨论)。

皮尔士 1903 年关于符号的解释,因其更广泛的范围、相对整洁和完整而引人注目。在这个解释中,皮尔士回到了我们上面提到的基本符号结构,并通过密切关注符号的各个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给出了一个似乎是广泛的符号意义解释和一个超出他 1860 年代早期解释范围的符号类型详尽分类。要理解皮尔士 1903 年的解释,我们必须回到符号意义的三个要素,即符号载体、对象和解释者,并看看皮尔士如何认为它们在符号意义中的功能导致了符号类型的详尽分类。

3.1 符号载体

回想一下,皮尔士认为符号不是通过其所有特征来表示其对象,而是通过某个特定特征来表示。到了 1903 年,由于他在现象学方面的工作,皮尔士认为符号载体的核心特征可以分为三个广泛的领域,因此,符号可以相应地进行分类。这种划分取决于符号载体是通过品质、存在事实还是约定和法律来表示。此外,具有这些符号载体的符号分别被分类为品质符号、存在符号和法律符号。

很难想象出一些符号的符号载体依赖于品质,但大卫·萨凡提供了一个特别清晰的例子:

[…] 我使用一个颜色芯片来识别我想要购买的油漆的颜色。这个颜色芯片可能是由纸板制成的,矩形的,放在木桌上等等。但是,作为油漆颜色的符号,只有芯片的颜色是它的关键。(萨凡,1988 年,20 页)

彩色芯片作为一个符号有许多元素,但只有它的颜色对其表示能力起作用。任何依赖于简单抽象特性的符号载体的符号被称为品质符号。

以存在事实为符号载体的符号的一个例子是烟作为火的符号;火与烟之间的因果关系使烟能够充当符号。其他案例包括之前提到的鼹鼠丘和温度作为发热的符号。任何依赖于与对象的存在连接的符号载体的符号被皮尔士称为单一符号。

最后,第三种符号的关键表示元素主要是由于约定、习惯或法律。典型的例子包括交通信号灯作为优先标志,以及词语的表示能力;这些符号载体是通过其使用周围的约定来表示的。皮尔士将符号载体以这种方式发挥作用的符号称为法律符号。

3.2 对象

正如皮尔士认为,符号可以根据其符号载体的功能是否基于品质、存在事实、约定和法律来分类,他认为符号也可以根据其对象在符号化中的功能来分类。回想一下,对于皮尔士来说,对象“决定”了它们的符号。也就是说,对象的性质限制了符号的性质,以满足成功的符号化所需。同样,皮尔士认为这些限制的性质可以分为三个广泛的类别:品质的、存在的或物理的,以及约定和类似法律的。此外,如果成功的符号化的限制要求符号反映对象的品质特征,那么符号就是一个图像。如果成功的符号化的限制要求符号利用它与对象之间的某种存在或物理联系,那么符号就是一个指示物。最后,如果对象的成功符号化要求符号利用某种约定、习惯、社会规则或法律与对象相连接,那么符号就是一个象征。

这是一个三分法,我们已经从早期的解释中熟悉了这个概念,事实上,图像、指示和符号的例子与以前大致相同:图像是肖像和绘画,指示是自然和因果关系的迹象,符号是词语等等。然而,还有其他的例子,例如,图像包括在几何推理中使用的图表,指示包括指向的手指和专有名词,符号包括广泛的言论行为,如断言和判断,所有这些都表明了这个三分法的广泛扩展。值得注意的是,到 1903 年,皮尔士意识到很难找到任何纯粹的图像和指示。相反,他开始怀疑图像和指示总是部分符号化或约定俗成的。为了试图捕捉这一点,皮尔士尝试了一些额外的术语和图像和指示的类型。他分别称之为假象(见 CP2 .276 1903)和子指示(见 CP 2.330 1903)。我们在这里不再进一步探讨这些符号(有关皮尔士对指示的观点,请参见(Goudge 1965)和(Atkin 2005),有关图像的更多信息,请参见(Legg 2008)),但值得注意的是,到 1903 年,简单的图像/指示/符号三分法已经成为一种抽象,皮尔士意识到任何一个单一的符号可能显示出一些图像、指示和符号特征的组合。

3.3 解释者

正如符号载体和对象一样,皮尔士认为我们可以根据符号与其解释者的关系来对符号进行分类。同样,他根据符号与其对象的关系的哪个特征在生成解释者时使用,将符号分为三类。此外,就像根据符号载体和对象对符号进行分类一样,皮尔士将品质、存在事实或约定特征作为将符号根据其解释者进行分类的基础。

如果符号通过将我们对符号的理解集中在其用于表示对象的定性特征上来确定一个解释者,那么该符号被归类为一个 rheme。例子并不直接,但理解 rheme 的一种方式是将其视为未饱和的谓词,比如“—是一只狗”,“—很快乐”,“—爱—”或“—给—”,等等。每当我们根据符号暗示的对象可能具有的特质来理解一个符号时,我们就生成一个将其符号定性为 rheme 的解释者。另一方面,如果一个符号通过将我们对符号的理解集中在其用于表示对象的存在特征上来确定一个解释者,那么该符号是一个 dicent。我们可以将 dicents 视为饱和的谓词或命题,比如“Fido 是一只狗”,“Larry 很快乐”,“Fido 爱 Larry”,“Larry 给 Fido 食物”,等等。最后,如果一个符号通过将我们对符号的理解集中在其用于表示对象的某些传统或类似法则的特征上来确定一个解释者,那么该符号是一个 delome,或者正如皮尔士经常但令人困惑地称之为 arguments。此外,正如我们可以将 rheme 视为未饱和的谓词,将 dicent 视为命题,我们可以将 delome 视为推理的论证或规则。我们能够根据符号在某种推理模式和符号系统中的位置来理解符号,从而从中推导出信息(通过演绎推理)或对其进行猜测(通过归纳和诱导推理)。因此,每当我们理解一个符号将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其与对象的传统特征上时,也就是使我们能够将符号理解为知识和符号等规则受控系统的一部分时,我们就有一个将符号定性为 delome(或 argument)的解释者。

3.4 符号学理论的十个类别

皮尔士认为,这三个元素以及它们对符号所施加的相应分类可以结合起来,给出一个完整的符号类型列表。也就是说,由于符号具有符号载体,它可以被归类为质性符号、指示符或法律符号。此外,由于该符号具有一个对象,它可以被归类为图像、指标或符号。最后,由于该符号还将确定一个解释者,它可以被归类为语义、陈述或描述。然后,每个符号都可以被归类为其三个元素的某种组合,也就是说,作为三种符号载体中的一种,再加上三种对象类型中的一种,再加上三种解释者类型中的一种。最初,这似乎会产生 27 种可能的分类组合,但由于皮尔士的某些现象学理论的限制,我们在组合不同元素时有一些限制,实际上只有十种符号类型。(有关皮尔士的现象学范畴与符号学分类之间的关系,请参见 Lizska 1996、Farias 和 Queiroz 2014 以及 Savan 1988。)

可允许组合的规则实际上非常简单,只要我们记住两件事。首先,每个元素的类型可归类为质量、存在事实或约定。也就是说,在一个符号的三个元素中,有三种类型来自质量(质性符号、图像和言辞),三种来自存在事实(事实符号、指示符和陈述符),以及三种来自约定(法律符号、象征和德罗姆)。其次,解释者的分类取决于对象的分类,而对象的分类又取决于符号载体的分类。因此,确定可允许的分类的规则是,如果一个元素被分类为质量,则其依赖元素只能被分类为质量。如果一个元素被分类为存在事实,则其依赖元素可以被分类为存在事实或质量。如果一个元素被分类为约定,则其依赖元素可以被分类为约定、存在事实或质量。这样,我们就有了十种允许的符号载体、对象和解释者之间的组合,以及十种可能的符号类型。它们看起来像这样:

Interpretant

Object

Sign-Vehicle

示例(来自 CP2.254–263 1903)

Rheme

Icon

Qualisign

“红色的感觉”

Rheme

Icon

Sinsign;

“一个个体图表”

Rheme

Index

Sinsign

“一个自发的呼喊”

Dicent

Index

Sinsign

“一个风向标”

Rheme

Icon

Legisign

一个图表 [类型]

Rheme

Index

Legisign

一个指示代词

Dicent

Index

Legisign

一个街头呼喊

Rheme

Symbol

Legisign

一个普通名词

Dicent

Symbol

Legisign

普通命题

Delome

Symbol

Legisign

一个论证

这十种符号类型仅仅是根据它们的元素组合而被称为:普通命题是一种指示性-象征性-立法性符号,自发的呼喊是一种语义-指示性-简单性符号,等等。

然而,尽管看起来完整而复杂,皮尔士很快开始重新思考他对符号的 1903 年解释。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对他的符号学理论引入了进一步的复杂性和细微差别。

4. 最终解释:1906-1910 年

在皮尔士生命的最后阶段,他的大部分哲学著作都涉及符号学,并且他对符号的解释远远超出了 1903 年的理论。这似乎有两个原因。首先,皮尔士在地理和思想上都处于孤立状态,他主要通过与英国女士维多利亚·韦尔比的通信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韦尔比在各种哲学主题上写作,并与皮尔士分享了对符号和意义的兴趣。这似乎为皮尔士在符号理论上发展思想提供了一个愿意和有同情心的听众(有关皮尔士/韦尔比通信的更多信息,请参见 Hardwick 1977 和 Borges 2013)。第二个原因似乎是他对符号过程与探究过程之间联系的日益认识。皮尔士始终以系统和建筑的方式思考自己的哲学。然而,大约在 1902 年,他向卡内基研究所申请资金时更清楚地表达了他哲学不同方面之间的联系。申请未获批准,但皮尔士重新思考了符号理论在他更广泛的哲学中的位置。如上所述,皮尔士对哲学的理解是将“逻辑”视为包含三个分支-推理语法、批判逻辑和方法论。这里的主要影响是他开始将符号理论(推理语法)与科学发现的逻辑(方法论)更清晰地联系起来,并因此将其视为他对探究的解释更为核心的一部分。我们不会在这里回顾皮尔士对探究的解释,但作为一个从容易怀疑到无疑问信念的目标导向过程,皮尔士开始看到类似的目标导向性贯穿于符号过程中。这种思考方式使皮尔士重新评估了他对符号和符号结构的解释:探究过程与符号链之间的联系使皮尔士注意到了以前对他来说是透明的微妙和细微之处。 特别是,它使他看到符号链趋向于一个明确但理想化的终点,而不是无限地进展。由于在研究的理想化终点上,我们对某个对象有了完全的理解,因此不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者;我们的理解不能再进一步发展。(有关皮尔士后期解释和研究过程中的目标导向过程之间联系的更多信息,请参见 Ransdell 1977 和 Short 2004;2007。事实上,Short(2007)是迄今为止关于皮尔士符号学的“目的论”解释最完整和最完善的解释。)

4.1 分割对象

皮尔士对研究和他的符号理论之间相似之处的更深入的认识的第一个效果是将符号的对象区分为我们在符号过程的某一给定点上理解的对象和在该过程结束时的对象。前者被称为直接对象,后者被称为动态对象。一个简洁的方式来捕捉这种区别是作为“对于这个符号指向哪个对象的两个答案的问题:一个是在使用符号时可以给出的答案;另一个是我们在科学知识完全时可以给出的答案”。(Hookway 1985, 139)。

4.1.1 动态对象

动态对象在某种意义上是生成一系列符号的对象。符号链的目的是对一个对象进行全面理解,将该对象融入符号系统中。用稍微简单的术语来说,Ransdell(1977 年,169 页)将动态对象描述为“真实的对象”,而 Hookway(1985 年,139 页)将其描述为“[调查结束时] 所知道的对象”。事实上,Hookway 的描述显示出对皮尔士后期符号理论中动态对象与调查过程之间联系的敏锐意识。Liszka(1996 年,23 页)的一个例子很清楚地表达了皮尔士的想法:拿一个装有一半燃料的石油罐,有各种各样表示这种半满状态的符号。也许罐子上有一个燃料表,或者当我们敲击罐子时会发出特殊的声音等等。但是,尽管有这些不同的符号,所有这些符号背后的对象都是石油罐中实际的燃料水平;这就是动态对象。

4.1.2 直接对象

Ransdell(1977 年,169 页)将即时对象描述为“我们在任何时候所假设的对象”,而 Hookway(1985 年,139 页)将其描述为“第一次使用和解释时的对象”。因此,即时对象并不是与动态对象不同的附加对象,而只是在一系列符号中的某个中间阶段生成的信息不完整的仿真物。回到石油罐的例子,当我们敲击罐子时,它发出的声音(作为符号载体)告诉我们罐子不是满的(但它并没有告诉我们燃料的精确水平)。因此,即时对象是一个不满的罐子。

显然,符号的即时对象和动态对象密切相关,皮尔士一贯地描述并引入这两个概念。(参见 CP 4. 536 1896)。然而,当我们考虑符号链和探究之间的联系时,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最为明确。动态对象是,正如我们所提到的,驱动符号过程的目标和终点,而即时对象是我们在该过程中任何时刻对该对象的把握。例如,Ransdell 说:

[即时] 对象是在探究或符号过程中任何时刻对象的外观。然而,[动态] 对象是对象的真实状态。首先,这两者必须加以区分,因为即时对象可能涉及一些错误的解释,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对对象的真实状态进行了错误的代表,其次,它可能未包含真实对象的某些真实信息。换句话说,即时对象只是我们在任何时候所假设的真实对象。(Ransdell 1977 年,169 页)

以这种方式来看,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越来越关注捕捉符号学和探究过程之间的相似之处,从而使他确定了符号的两个对象。

4.2 划分解释者

就像符号的对象一样,符号学和探究之间的相似之处导致解释者的类似划分。当一系列符号朝着最终目标前进时,不同的解释者扮演不同但重要的角色。皮尔士确定了我们理解符号代表对象的方式有三种不同的方式。他将这三种类型的解释者称为即时解释者、动态解释者和最终解释者,并对它们进行了如下描述。

[动态] 解释者是任何思维对符号所做的实际解释。[...] 最终解释者不在于任何思维的行为方式,而在于每个思维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它包含了一个真理,可以用这样一种条件命题来表达:“如果某种情况发生在任何思维中,这个符号将决定该思维采取某种行为。”[...] 直接解释者在于符号适合产生的印象质量,而不是任何实际反应。[...] 如果有任何第四种与这三种地位相同的解释者,那么我的心智视网膜必定发生了可怕的断裂,因为我根本看不到它。(CP8 .315 1909)。

我们将依次检查这些内容,但为了更清楚地理解这三种解释者,简要地看一下皮尔斯的三个清晰度等级或理解等级是有帮助的,因为皮尔斯认为这些等级可以说明他对解释者的划分。

在他 1878 年的论文《如何使我们的思想清晰》(W3, 257–275)中,皮尔斯介绍了三个清晰度等级或理解等级。在这篇论文中,他将他著名的实用主义格言作为理性主义“清晰而明确的思想”的发展。将他的实用主义格言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的清晰度概念相结合,皮尔斯确定了三个理解等级。第一级的清晰度是对日常经验中某个概念的无反思把握。第二级的清晰度是对该概念的一般定义的掌握或能力。然而,第三级的清晰度来自皮尔斯对实用主义格言的著名陈述:

考虑一下,我们可以想象与我们所构思的对象可能具有实际影响的效果。然后,我们对这些效果的构思就是我们对该对象的整体构思。(W3,266)

对某个概念的全面理解涉及到在日常遭遇中对其的熟悉,能够提供一些一般性的定义,并知道从持有该概念为真时可以期望什么样的效果。

尽管这些清晰度的等级是皮尔士实用主义的一部分,但他对自己思想的相互关联性的更深入理解使他意识到它们对他在符号学上的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他认为这三个清晰度或理解的等级在他对解释者的概念中得到了体现,当然他也认为解释者也有三个等级或分部。皮尔士自己说:

在我《如何使我们的思想清晰》的第二部分中,我对解释的清晰度进行了三个等级的划分。第一个等级是熟悉程度,使一个人对符号熟悉并能够迅速使用或解释它。在他的意识中,他似乎对符号非常熟悉。[...] 第二个等级是逻辑分析 [等同于] 韦尔比夫人的意义。第三个等级是实用主义分析 [并且] 与最终解释者相对应。(CP8 .185 1909)。

因此,皮尔士将第一个清晰度等级与动态解释者,第二个等级与直接解释者,第三个等级与最终解释者相对应。

4.2.1 直接解释者

正如其与清晰度的第二级别的认同所暗示的那样,即时解释者是对符号与动态对象之间关系的一般定义性理解。在一个扩展的例子中,当动态对象是一个暴风雨天气时,皮尔士将即时解释者描述为“[我们] 想象中的模式,即暴风雨天不同图像之间共同的模糊形象”(CP8 .314 1907)。因此,即时解释者类似于对符号的语法和其意义的更一般特征的认知。事实上,皮尔士似乎认为即时解释者是“符号中除了其语境和言语环境之外的一切明确的东西”(CP5 .473 1907)。David Savan 对即时解释者的描述也很有启发:

即时解释者是符号的明确内容,它使一个人能够判断该符号是否适用于该人有足够了解的任何事物。它是在对其进行任何批判性反思之前,符号可能产生的完全未经分析的印象。(Savan 1988, 53)。

就以普通句子作为符号的例子来说,即时解释者将涉及我们对语法范畴、句法结构和常规使用规则的认知。例如,不了解其言语环境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推测出关于句子“我们不想伤害他,对吗?”的某些信息。我们知道这是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它涉及对某个人,一个男性的伤害等等。这些都是符号的即时解释者的一部分。

4.2.2 动态解释者

任何符号必须具备的第二种解释者是动态解释者。这是我们对符号/动态对象关系在某个实际实例中的理解。皮尔士将动态解释者描述为“实际上对心灵产生的影响”(CP8 .343 1908),或者是“符号作为符号实际决定的实际效果”(CP4 .536 1906)。因此,动态解释者是我们在任何特定符号阶段达到的理解,或者是符号决定的理解。

继续以语言学的例子来说明,我们知道动态解释者是我们在第一次解释时所做的实际解释或达到的理解。例如,当你指着某个胆小的女人对我说:“我看到她躲在桌子下面”,动态解释者是我理解你是说话者,我是听话者,而且你看到了我们那个胆小的熟人躲在桌子下面。

动态解释者和即时对象之间还存在着有趣的联系。作为我们在符号链的任何特定点实际达到的理解,动态解释者代表了对动态对象的不完全理解或解释。更重要的是,某个符号链中某个符号的即时对象由先前实际进行的解释组成,也就是说,它由符号链中较早阶段的动态解释者组成。正如 Ransdell(1977 年,169 页)所说,“即时对象是指在给定符号的解释之前进行的所有解释的资助结果”。因此,动态解释者是我们在符号过程中某一点上实际进行的解释或理解,也与先前的动态解释者一起构成了我们对符号过程中动态对象的即时对象或部分理解。

4.2.3 最终解释者

皮尔士将最终解释者描述为“如果考虑事情的程度达到了最终意见,那么最终被决定为真正解释的东西”(CP8 .184 1909)。在其他地方,他将其描述为“在思想充分发展后,符号对心灵产生的效果”(CP8 .343 1908)。因此,最终解释者似乎是我们对动态对象的理解在调查结束时的状态,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对动态对象有了真正的理解。皮尔士对调查的概念在这里显然是核心。正如 Hookway 指出的那样,我们最好将最终解释者定义为理解:

如果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不断进行,将会达到一种通过丰富解释者而达到的状态。它包含了对符号对象的完整和真实的概念;从长远来看,这是我们应该达成共识的解释者。(Hookway 1985, 139)。

举个例子,再次考虑我们已经看过的话语类型。在你说出“我看到她躲在桌子下面”的情况下,最终的解释者将是“没有任何解释的余地”(CP5 .447 1905),也就是说,词语的意义、参与者的身份等都是绝对确定的。因此,“我看到她躲在桌子下面”这句话的最终解释者是我对你的意思有一个确定的理解。我们可以设想这是如何发生的,通过我提出各种问题,比如“你是把‘duck’当作动词还是名词?”甚至“你是在和我说话吗?”并且发展一系列动态的解释者,使我们越来越接近最终的解释者。

正如动态解释者与皮尔士符号学的其他要素有明确的联系一样,最终解释者也是如此。正如从探究的概念中产生的联系所清楚表明的那样,最终解释者与动态对象之间有着强烈的互动。因此,最终解释者在我们理解动态对象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它是我们对动态对象的把握完整的地方,并且根据兰斯代尔(1977 年,169-170 页)的说法,它是即时对象和动态对象重合的地方。这代表了将动态对象完全融入我们的符号系统中的过程。其次,最终解释者作为一个典范或规范标准,可以用来评判我们对符号的实际解释反应。正如大卫·萨凡所说,“皮尔士的意图是将第三类解释者确定为提供一个规范或标准,以便评判历史过程的特定阶段(动态解释者)。”(萨凡,1988 年,62 页)。

从皮尔士学者的角度来看,对象和解释者的这种划分如何用于分析语言哲学中提出的意义问题,是一个有趣的元素。例如,里斯托·希尔皮宁(2019 年)认为,我们可以看到皮尔士的即时对象与弗雷格的“意义”概念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似之处。阿特金(2008a)提出了皮尔士后期对象和解释者的划分与分析意义和指称的关系的一系列联系,并且甚至确定了皮尔士的符号学与约翰·佩里最近关于意义的研究之间的历史联系(阿特金,2008b)。(有关皮尔士的符号学理论作为指称和意义解释的其他相关研究,请参见贝鲁奇,2021 年;阿格勒,2010 年;希尔皮宁,2015 年)。

4.3 最终解释的问题

这种对符号的六个要素的识别是皮尔士最终符号学理论中最清晰、最少争议的部分。我们对皮尔士最终解释的了解大部分来自于信件、部分完成的手稿和其他杂项。因此,关于最终解释仍然存在许多不清楚、不令人满意、不完整和有争议的地方。在这最后一节中,我们将讨论围绕最终解释的两个最有趣的问题:皮尔士计划中的六十六种符号的最终分类;以及他似乎对额外解释者的识别。

4.3.1 最终分类

正如早期和过渡解释包括相应的符号类型分类一样,皮尔士的最终解释也具有类似的分类野心。皮尔士明确表示,在他的最终分类学中有六十六种符号类别。(见 EP2. 481)。严格来说,我们详细介绍的六个要素只产生了二十八种符号类型,但我们对皮尔士最终的分类学感兴趣。他认为,我们可以通过识别符号和意义的十个要素,每个要素有三个合格的类别,并且找出它们的可允许组合,从而获得这六十六种类别,就像 1903 年的分类学那样。这十个要素包括上述识别的六个符号要素,以及另外四个关注符号、对象和解释者之间关系的要素。这十个要素及其相应的符号类型,取自皮尔士 1908 年写给韦尔比夫人的信件(EP2 483–491)。

  1. 就符号本身而言(我们一直称之为符号载体),符号可以是(i)潜在符号(ii)行动符号或(iii)家族符号。

(到最后的解释时,皮尔士正在尝试术语,所以这些类型也许更熟悉为质符、事符和法符)。

  1. 就直接对象而言,符号可以是(i)描述性的(ii)指示性的或(iii)连接性的。

  2. 就动态对象而言,一个符号可以是(i)抽象的(ii)具体的或(iii)集体的。

  3. 就符号与动态对象之间的关系而言,一个符号可以是(i)图像(ii)指示物或(iii)符号。

  4. 就直接解释者而言,一个符号可以是(i)突然发出的,(ii)命令性的或(iii)有意义的。

  5. 在动态解释者方面,一个符号可以是(i)共鸣的(ii)震撼的或(iii)常见的。

  6. 在符号和动态解释者之间的关系方面,一个符号可以是(i)暗示的(ii)命令的或(iii)指示的。

  7. 在最终解释者方面,一个符号可以是(i)令人满意的(ii)产生行动的或(iii)产生自我控制的。

  8. 关于符号与最终解释者之间的关系,一个符号可以是(i)Seme(ii)Pheme 或(iii)Delome。

  9. 关于符号、动态对象和最终解释者之间的关系,一个符号可以是(i)本能的保证(ii)经验的保证或(iii)形式的保证。

皮尔士相信这十个元素会产生六十六个类别的原因是清楚的,与临时分类学(在 3.4 中概述)相同的组合考虑在这里也适用。然而,这些元素相互作用的精确方式和顺序将决定最终分类学中的六十六个符号类别的样子。不幸的是,这十个划分及其类别代表了一系列令人困惑的术语,解释不足,几乎没有明确指示我们如何进行组合的任务。即使我们对最终分类学中的符号数量有信心,其他细节仍然模糊不清,发展不完善,仍然没有完全令人满意的六十六个类别的解释。正如纳森·豪瑟指出的那样,“对皮尔士符号分析的全面十个划分和六十六个类别的扩展,可能是皮尔士符号学中最紧迫的问题”(豪瑟,1992 年,502 页)。

当然,关于最终分类学的研究有很多优秀的工作(参见(Burks 和 Weiss 1949),(Sanders 1970),(Savan 1988),(Jappy 1989),(Jappy 2017),(Short 2007),(Muller 1994)和(Farias 和 Queiroz 2003)),但最终,目前尚不清楚任何解释是否能克服由于最终解释的不完整和粗略性而引发的问题。事实上,皮尔士本人对于他的最终分类学以及其元素如何相互关联并不完全放心。正如他自己所说:

对我来说,这十个分类似乎都是三分法;但可能没有一个是正确的三分法。在这十个三分法中,我对其中一些有明确的理解,对其他一些有不令人满意和可疑的概念,对其他一些有可以接受但尚未完全尝试的概念。(EP2. 483)

尽管皮尔士自己对此表示了怀疑,但皮尔士学者们一直关注后期解释和分类学的重要性。在这场辩论中,更积极的立场认为,皮尔士的后期分类学对于全面理解和应用符号学至关重要(参见 Quieroz 2012),或者声称尽管尚未充分发展,但它具有潜力并值得认真努力和关注(参见 Houser 1992 和 Jappy 2017)。更悲观的皮尔士学者认为,这种分类学要么不连贯(参见 Short 2007),要么作为一个越来越狭窄的分类项目,与皮尔士符号学的更具新兴性和系统性的特性相悖(参见 Lizska 2019)。

4.3.2 附加解释者

正如在皮尔士的哲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的情况一样,术语的变化和伴随的新词汇在不同的作品中发生。他对解释者的研究也不例外。在皮尔士对符号的最终解释中,他将解释者的划分描述为:直接的、动态的和最终的;或者是情感的、有活力的和逻辑的;或者是天真的、祈祷的和正常的;或者是有意识的、有效的和沟通的;甚至是命定的、有效的和明确的。正如 Liszka(1990 年,20 页)所指出的,“皮尔士学术界的普遍观点认为,将解释者划分为直接的、动态的和最终的是原型的,其他划分与这些类别相对而言是近义词。”然而,也有一些人对这个观点持不同意见。

在讨论解释者时,皮尔士如下描述了上述三分法之一:

在所有情况下,[解释者] 都包括感受;因为至少必须有一种理解符号意义的感觉。如果它包括的不仅仅是感受,那么它必须引发某种努力。它可能还包括一些其他的东西,目前可以模糊地称之为“思考”。我将这三种解释者称为“情感解释者”、“能量解释者”和“逻辑解释者”。(EP2. 409)

对于一些学者来说,这描述了一个与即时/动态/最终三分法不同的划分。菲茨杰拉德(1966 年,78 页)认为,由于情感、能量和逻辑解释者是实际效果,它们必须被视为动态解释者的三个子类型。这是因为皮尔士将动态解释者描述为实际产生在思维上的效果。肖特(1981 年、1996 年和 2004 年)认为,即时、动态和最终解释者中的每一个都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情感、能量和逻辑。特别是,肖特认为即时/动态/最终三分法描述了在一个以目标为导向的符号过程的某个阶段的解释者,而情感/能量/逻辑三分法描述了在任何给定阶段可能出现的解释者类型。

有一些简单的文本理由反对菲茨杰拉德的观点。例如,皮尔士将动态解释者描述为从行动中获得其特性(CP8 .315 1904),但后来又说,“行动不能成为逻辑解释者”(CP5 .491 1906)。这似乎使得这两者不一致。(有关菲茨杰拉德观点问题的更多信息,请参见 Liszka(1990 年,第 21 页))。此外,这种不一致似乎对肖特的观点提出了问题,因为他的解释也暗示了动态解释者应将逻辑解释者作为一个细分(Short 1981,213)。然而,肖特声称自己的观点得到了文本支持,因为皮尔士提到了情感/能量/逻辑三分法以及迹象有三个解释者的明显分离的主张(Short 引用了(CP8 .333 1904)和(CP4 .536 1906))。肖特认为这表明这两者应被视为不同和独立的三分法。(Short 2004,235)。

在这个问题上,文本证据能否起决定性作用尚不清楚,特别是考虑到皮尔士关于符号的最后工作的片段性特点。然而,有一两件事情支持“传统观点”。首先,皮尔士以尝试确定自己的想法或从不同角度描述同一现象时,以实验术语为人所熟知。其次,不清楚为什么像意图/效果/交际这样的三分法应被视为术语实验,而情感/能量/逻辑则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分割。最后,在皮尔士预计的 66 类符号中,很少有对解释者进一步细分所施加的额外分类的规定。(有关此讨论的更多信息,请参见 Liszka 1990 和 1996;Fitzgerald 1966;Lalor 1997;Short 1981、1996 和 2004)。

Bibliography

Primary Literature

  • Peirce, C.S., 1883. Studies in Logic, by Members of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Ed. Charles S. Peirce. Boston: Little Brown.

  • ––– 1931–36. The Collected Papers. Volumes 1–6. Eds. Charles Hartshorne and Paul Weis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 1958. The Collected Papers. Volumes 7 & 8. Ed. Arthur Burk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 1977. Semiotics and Significs. Ed Charles Hardwick.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 1982- The Writings of Charles S. Peirce: A Chronological Edition. Volumes 1–6. And 8. Eds. Peirce Edition Project.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 1998. The Essential Peirce. Volume 2. Eds. Peirce edition Project.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A note on references to Peirce’s work: All references to The Writings of Charles S. Peirce: A Chronological Edition Volumes 1–6, take the form W n. m. where n and m indicate volume and page number respectively. All references to The Collected Papers of Charles Sanders Peirce Volumes 1–8, take the form CP n. m where n and m indicate volume and paragraph number respectively. All references to Semiotics and Significs take the form SS followed by page numbers. All references to The Essential Peirce EP n. m where n and m refer to volume and page number respectively.)

Secondary Literature

  • Agler, D., 2010. “Peirce’s Direct, Non-Reductive Contextual Theory of Names”. 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46:4, 611–640.

  • Atkin, A., 2005. “Peirce On The Index and Indexical Reference”. 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41 (1), 161–188.

  • ––– 2008a.“Peirce’s Final Account of Signs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44:1, 63–85.

  • ––– 2008b. “Peirce, Perry and the lost history of Critical Referentialism”. Philosophia. 36:3, 313–326.

  • ––– 2015. Peirce. London: Routledge.

  • Bellucci, F., 2017. Peirce’s Speculative Grammar: Logic as Semiotics. London: Routledge.

  • ––– 2021. “Peirce on Proper Names”.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59:3, 483–510.

  • Borges, P., 2013. “Tracing signs of a developing science: On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Victoria Lady Welby and Charles S. Peirce”. Semiotica. 196:163–184

  • Burks, A and Weiss, P., 1945. “Peirce’s Sixty-Six Signs”. Journal of Philosophy. 42: 383–388.

  • Farias, P. & Queiroz, J., 2014. “On Peirce’s diagrammatic models for ten classes of signs”. Semiotica. 202: 657–671.

  • Farias, P. and Queiroz, J., 2003. “On diagrams for Peirce’s 10, 28, and 66 classes of signs”. Semiotica. 147:1–4, 165–184.

  • Fitzgerald, J., 1966. Peirce’s Theory of Signs as a Foundation for Pragmatism. The Hague: Mouton.

  • Goudge, T., 1965. “Peirce’s Index”. Transactions of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1(2), 52–70.

  • Hardwick, C., 1977. “Peirce’s Influence on Some British Philosophers: A Guess at the Riddle”, in Peirce Studies 1: 25–29. Lubbock TX: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Pragmaticism.

  • Hilpinen, R., 2015. “Conception, sense, and reference in Peircean semiotics”. Synthese. 192:4, 1–28.

  • ––– 2019. “On the immediate and dynamical interpretants and objects of signs”. Semiotica. 228: 91–101.

  • Hookway, C.J., 1985. Peirce. London: Routledge.

  • ––– 2000. Truth, Rationality and Pragmatism: Themes from Peirc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 Houser, N., 1992. “On Peirce’s theory of Propositions: A response to Hilpinen”. Transactions of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28:3, 489–504.

  • Jappy, A., 1989. “Peirce’s Sixty-Six Signs Revisited”, in Semiotics and Pragmatics. Gerard Deledalle (ed), 143–153.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 ––– 2017. Peirce’s twenty-eight classes of signs and the philosophy of representation. New York: Bloomsbury

  • Lalor, B., 1997. “The Classification of Peirce’s Interpretants”. Semiotica. 114:1–2, 31–40.

  • Legg, C., 2008. “The Problem of the Essential Icon”.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45:3, 207–232.

  • Liszka, J., 1990. “Peirce’s Interpretant”. Transactions of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26:1, 17–62.

  • ––– 1996.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Semeiotic of Charles S. Peirce.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 2019. “Reductionism in Peirce’s sign classifications and its remedy”. Semiotica. 228: 153–172.

  • Müller, R., 1994. “On the principles of construction and the order of Peirce’s trichotomies of signs”. Transactions of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30:1, 135–153.

  • Murphey, M., 1961. The Development of Peirce’s Philosoph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Queiroz, J., 2012. “Peirce’s ten classes of signs: Modeling biosemiotic processes and systems”, in Semiotics in the wild: Essays in honor of Kalevi Kull on the occasion of his sixtieth birthday, Timo Maran, Kati Lindstrom, Riin Magnus and Morten Tonnessen (eds.), 55–62. Tartu: Tartu University Press

  • Ransdell, J., 1977. “Some Leading Ideas in Peirce’s Semiotic”. Semiotica. 19, 157–178.

  • Sanders, G., 1970. “Peirce sixty-six signs?”. Transactions of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6:1, 3–16.

  • Savan, D., 1988. An Introduction to C.S. Peirce’s Full System of Semeiotic. Toronto: Toronto Semiotic Circle.

  • Short, T.L., 1981. “Semiosis and Intentionality”. Transactions of Charles Sanders Peirce Society. 17:2, 197–223.

  • ––– 1996. “Interpreting Peirce’s Interpretant: A Response to Lalor, Liszka, and Meyers”. Transactions of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32:4, 488–541.

  • ––– 2004. “The Development of Peirce’s Theory of Signs” i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Peirce, Cheryl Misak (ed.), 214–24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2007. Peirce’s Theory of Sig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cademic Tools

Other Internet Resources

Peirce, Charles Sanders | Peirce, Charles Sanders: logic | pragmatism | semiotics: medieval | types and tokens

Copyright © 2022 by Albert Atkin <albert.atkin@mq.edu.au>

最后更新于

Logo

道长哲学研讨会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