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浪 Pyrrho (Richard Bett)

首次发表于 2002 年 8 月 5 日;实质性修订于 2022 年 9 月 15 日。

皮浪是一个哲学运动的起点,被称为皮浪主义,该运动在他自己的时代几个世纪后开始繁荣。这个后来的皮浪主义是希腊罗马世界怀疑主义思想的两个主要传统之一(另一个传统在整个希腊化时期大部分时间位于柏拉图学院)。关于皮浪的核心问题也许是他自己在后来的皮浪主义模式中是否是一个怀疑论者,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后来的皮浪主义者声称从他那里得到启发;正如我们将看到的,这是无可否认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皮浪的哲学与这个后来的运动完全相同,甚至后来的皮浪主义者认为它们是相同的;后来的皮浪主义传统的成员所表达或归因的债务主张在性质上是广泛和一般的(在塞克斯图斯·恩皮里科斯的案例中尤其谨慎——见《皮浪主义概要》1.7),它们本身并不指向任何关于皮浪思想的特定重建。因此,有必要专注于明确涉及皮浪自己的思想和态度的证据。当然,我们如何阅读这些证据也会影响我们对皮浪与他自己的哲学同代人和前辈的关系的概念。


1. 生活

皮浪(Pyrrho)似乎生活在公元前 365-360 年至公元前 275-270 年左右(有关证据请参见冯·弗里茨(von Fritz)(1963),90 页)。我们有几份关于他学习的哲学家的报告,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可靠的)是关于他与阿布德拉的阿纳克萨库斯(Anaxarchus)的联系。据说他与阿纳克萨库斯(以及其他几位哲学家)一起陪同亚历山大大帝远征印度。据我们所知,在这次远征中,他遇到了一些“裸体的智者”(gumnosophistai);狄奥根尼斯·拉尔提乌斯(Diogenes Laertius)(9.61)声称他的哲学是在这次会面的结果下发展起来的,但目前尚不清楚他对此断言有何依据。无论如何,在返回希腊后,皮浪确实提出了一种吸引了众多追随者的哲学,其中最重要的是菲利斯的提蒙(Timon of Phlius)。旅行作家保萨尼亚斯(Pausanias)报告说(6.24.5),他在皮浪的家乡伊利斯的市场上看到了他的雕像;狄奥根尼斯也报告说(9.64),他被任命为高级祭司,并且为了他的荣誉,哲学家们被免除了城市税收。虽然保萨尼亚斯的报告比狄奥根尼斯的报告更容易接受,但两者都表明(至少在当地)他取得了相当大的声望。然而,没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皮浪主义的“运动”会继续超越他自己的追随者;直到公元前一世纪,皮浪主义才成为一个持续存在的哲学传统的名称。

2. 古代资料和证据的性质

除了据我们所知,亚历山大远征期间所写的诗歌(据我们所知,这些诗歌在远征中没有保存下来),皮浪没有写过任何东西;因此,我们不得不试图从他人的报道中重建他的哲学。不幸的是,我们所拥有的报道是零碎的,并且在许多情况下,可靠性存疑。皮浪的追随者提蒙写了许多诗歌和散文作品;但其中只有碎片和在某些情况下的二手报道幸存下来。很可能我们在后来的来源中听到的关于皮浪的许多消息也间接来源于提蒙,但在个别情况下往往无法判断是否如此。关于提蒙的证据的其他困难是,首先,他是作为一个信徒而不是中立的记者来写作的,其次,提蒙的大多数碎片来源于一首名为《讽刺诗》的诗歌,其中包括对其他哲学家的讽刺性简述,而不是对皮浪观点的直接阐述。(详见提蒙条目第 2 节。)然而,提蒙显然是关于皮浪的信息最重要、最可靠的来源。在提蒙的证据中,有一段看起来特别重要。这是一篇由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墨西尼人阿里斯托克勒斯(公元前 1 世纪晚期)总结的提蒙关于皮浪最一般的哲学态度的描述。人们普遍认为,这段文字必须成为解释皮浪哲学的核心。然而,它对此目的的有用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中有多少实际上是在谈论皮浪的态度,而不是提蒙自己对其的发展或扩展。正如我们将看到的,这是解释这段文字时的众多困难之一。

除了一些零星的信息外,关于皮浪的唯一其他近代证据来源是公元前三世纪中期的传记作家卡里斯托斯的安提戈努斯。迪奥根尼斯·拉尔提乌斯是我们主要的生平传记来源,他经常引用安提戈努斯的资料,即使他没有引用,他在很多地方可能也受到了安提戈努斯的影响;阿里斯托克勒斯也提到了安提戈努斯,他很可能是关于皮浪的大部分生平资料的来源,甚至是全部。但是,安提戈努斯需要比提蒙更加小心处理。他不是哲学家,没有理由认为他能够理解哲学的细微差别,或者对此特别感兴趣。而且,他的准确性也不是很高;相反,我们所了解的他表明他更像是一个传播轰动性八卦而不是可靠的历史学家。他的记述可能确实包含了关于皮浪的举止和活动的真实信息;但是,把他的轶事作为一组完全信任是不明智的。

Cicero 大约十次提到了 Pyrrho,而 Cicero 通常是对他人观点负责任的报告者。不幸的是,他关于 Pyrrho 的信息似乎非常不完整,正如我们将看到的,他对他的印象很可能是不准确的。除了一个例外,他从不提到他,除非与著名的非正统斯多葛派 Aristo 和(有时)Herillus 一起,并且所涉及的评论总是涉及伦理学中的同一个或两个观点;看起来他对 Pyrrho 的了解几乎完全来自一个只传达了很少或没有关于 Pyrrho 个人的信息的单一来源。此外,后来的古代许多作者对 Pyrrho 发表了孤立的评论。但由于这些评论是后来的 Pyrrhonist 运动兴起之后的产物,因此对于它们是否反映了关于 Pyrrho 本人的真实信息,而不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后来的哲学,往往存在怀疑的余地。

即使考虑到上述困难,任何解释 Pyrrho 哲学的尝试都必须密切关注 Aristocles 中 Timon 的摘要。如果整个段落总结了 Pyrrho 的观点(正如 Timon 所理解的),那么它在细节和可信度上显然优先于其他证据-与 Green(2017)的观点相反,他提出了一种更全面的方法。另一方面,如果大部分段落传达的是 Timon 的观点,只有一部分传达的是 Pyrrho 的观点,那么全面的方法更有推荐之处,尽管剩下的证据很少。然而,即使在这种假设下,Aristocles 的段落仍然与其他任何东西一样重要,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它。

3. Aristocles 段落

首先,关于阿里斯托克勒斯段落的来源和证据价值,需要说明一下。阿里斯托克勒斯的《论哲学》第 8 卷的几个章节在第四世纪的凯撒利亚主教尤西比乌斯的《福音准备》一书中以引文形式出现。这些章节从亚里士多德的角度阐述并攻击了一些质疑我们某些认知能力可靠性的哲学观点。在这些观点中,阿里斯托克勒斯将皮浪主义列为其中之一,代表人物是皮浪本人以及后来皮浪主义传统的创始人埃涅西德梅斯;阿里斯托克勒斯提到埃涅西德梅斯(公元前 1 世纪,请参阅相关资料)是最近的,显然不知道皮浪主义传统的后续成员。关于皮浪主义的章节以蒂蒙的报道为开头,简要概述了早期皮浪主义的观点(14.18.1-5)。

这个复杂的传递可能会让人怀疑从这段文字中能提取多少真实的信息。但首先,没有理由怀疑尤西比乌斯明确声称他在逐字引用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并没有逐字引用提蒙;这段文字中的一些词汇明显与亚里士多德在其他章节中使用的词汇相似。然而,这段文字中的其他术语与亚里士多德自己的正常用法以及后来的皮浪学派中熟悉的任何术语都有很大区别,但在提蒙时代之前就已经使用;最容易解释这些术语是提蒙自己语言的真实再现。此外,亚里士多德经常提到提蒙,无论是用名字还是用“他说”的词,这表明亚里士多德正在努力尽可能忠实地再现他的叙述要点。最后,亚里士多德的其他章节,我们可以通过其他证据来核对他对被概括观点的摘要,表明他通常是可靠的他人观点的报告者,即使他自己对这些观点持强烈反对态度,或者至少在他能够获得系统书面阐述这些观点的情况下是可靠的,正如在这里似乎是这种情况。至于提蒙作为皮浪观点来源的可靠性,我们不能确定,但我们无法找到更好的;他显然比任何其他讨论他的来源更接近皮浪。然而,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还有一个进一步的问题,即这段文字在多大程度上是对皮浪观点的报告,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提蒙对这些观点的创造性发展。

即使不考虑这个问题,对亚里士多德的这段文字的解释也充满争议。由此可见,皮浪思想的本质是一个尖锐分歧的问题。本次调查将从假设这段文字完全关于皮浪开始,阐述两种主要的替代方案(在这个假设下),并探讨每种方案的后果。(除了这两种方案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解读被提出;特别是 Svavarsson(2004)的解释是这两种解释的一个有趣但可能不稳定的混合体。但可以说,这两种解释是受到最多学术关注的。)然后,它将解释为什么一些学者质疑这个假设,以及这对我们理解皮浪和提蒙与他的关系有什么不同。首先,假设整个段落是提蒙对皮浪思想的总结:

据报道,提蒙告诉我们,为了幸福,我们必须关注三个相关的问题:首先,事物的本质是什么样的?其次,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事物(根据我们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第三,采纳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所推荐的态度的人将会有什么结果?然后,这段文字按顺序给出了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

对于“自然界的事物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的回答是由三个形容词组成的序列;事物被称为 adiaphora、astathmêta 和 anepikrita。就它们本身而言,这些形容词可以以两种重要的不同方式理解:它们可以被理解为表征事物(按照它们的本性)本身的方式,或者可以被理解为评论人类(按照我们的本性)对事物的认知无能。Adiaphora 通常被翻译为“无关紧要”。但这可能被理解为指事物的内在特征——即它们本身和按照它们的本性,没有任何区别特征,或者指我们自然的无法辨别任何这样的特征。在后一种情况下,“不可区分的”可能是一个更明确的翻译。(Beckwith(2011)合理地将对不同特征的关注或缺乏关注与亚里士多德的差异概念联系起来;在即将探讨的两种解读中,亚里士多德对世界和我们理解世界的能力的描绘确实是皮浪急于与之保持距离的观点的一个主要例子。)同样,astathmêta 可能意味着“不稳定”或“不平衡”,描述了事物的客观属性;或者它可能意味着“不能被放在天平上”,因此“不可测量”,这再次将焦点放在我们的认知无能上。而 anepikrita 可能意味着“不确定”,指的是客观上缺乏任何明确特征,或者意味着我们无法确定事物的特征。因此,整个陈述要么是回答了“自然界的事物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即陈述事物在它们的本质中以各种方式是不确定或不明确的——这个命题的确切性质将是进一步推测的问题,要么是陈述我们人类无法确定或确定事物的本质的立场。 让我们分别称之为形而上学解释和认识论解释。

显然,形而上学解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在任何可识别意义上都不是怀疑论者的皮浪。根据这种解释,皮浪对事物本质发表了一个声明,而后来自称为怀疑论者的皮浪派则小心避免了这一点。另一方面,从认识论解释来看,皮浪更接近于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传统。虽然他们之间仍然有一些距离。说我们无法确定事物的本质——与我们迄今未能确定事物的自然特征不同——已经偏离了塞克斯特斯·恩皮里库斯所提倡的怀疑论暂停判断。而且,正如在这种解读中皮浪所说的那样,事物是不确定的,这是进一步的偏离,因为它至少给事物本身赋予了一个特征,即人类无法确定它们。然而,认识论解释明确地将皮浪描绘成后来怀疑论的先驱者——也许是一个天真而不成熟的先驱者——而形而上学解释则使他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光芒。

尝试在这两种解释之间选择的自然方式是看哪种最符合整个段落的逻辑。不幸的是,对此的中立决定似乎是不可能的。根据手稿,紧随我们讨论的词语之后的短语是“因此(dia touto)我们的感觉和意见都不说真话也不说谎话”。在形而上学的解释中,这个想法是,由于事物在其真实本质上是不确定的,我们的感觉和意见代表事物具有某些确定特征,因此既不真实也不虚假。它们不是真实的,因为现实并不是它们所呈现的样子。然后似乎它们是虚假的。但是,如果现实是不确定的,因为它在不断变化(例如,柏拉图有时将感性世界描绘成这样),那么我们对事物瞬息即逝的临时特征的感知就不仅仅是虚假的。因为这些特征是暂时的和短暂的,它们并不属于事物的真实本质,所以这些感知不能被视为真实;但是(假设我们的感官正常工作),它们确实是事物在特定场合上展现出来的特征。

至于认识论解释,一些学者提出,手稿在这一点上存在错误,文本应该是“由于(dia to)我们的感觉和观点既不说真话也不说谎话的事实”。这种改变在语言上是合理的;据称,手稿中的文本在目前的形式下不符合希腊语的要求。对于这一提议的考虑有技术性的因素,争论并没有就这个问题达成共识。然而,很明显,如果对文本进行这个小的改动,推理的方向就会颠倒;关于我们的感觉和观点的观点现在成为了关于事物本质的观点的原因,而不是从中推导出来的。据此,有人认为这指向了认识论解释。这个想法是,由于我们的感觉和观点不能一致地提供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真实报告(或者说假报告),我们就没有能力确定事物的本质。然而,即使我们保留手稿的文本,认识论的阅读仍然是可能的(参见 Green(2017))。这个想法是,为了使我们的感觉和观点说真话或说谎话,它们必须做两件事:1)呈现事物的外观,2)将这种外观呈现为事物的真实状态。但由于我们无法确定后者(正如我们刚才在关于事物本质的陈述中所说的),我们的感觉和观点无法做到这一点;它们只能记录外观,这对它们来说不足以说出真理或谎言。

关于事物本质的陈述的直接推论并不决定性。阿里斯托克勒斯的文章的其余部分也可以这样阅读,以适应对事物本质问题的形而上学或认识论解读。阿里斯托克勒斯的文章继续回答第二个问题,即关于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的问题,这是基于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首先,我们被告知不应该相信我们的感觉和观点,而应该采取无观点的态度。在认识论解读中,这一点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形而上学解读中,我们已经被告知我们的感觉和观点是不真实的,这足以让我们不相信它们;而这里推荐的无观点的态度可以理解为一种在其中不将任何明确特征视为事物本质固有的态度——鉴于它们的真实本质完全不确定。(对于这个不确定性论的反对意见,可以回答说,doxa(“观点”)在早期希腊哲学中经常被用来指代那些观点——在这些作者看来,这些观点是误导性的观点——它们相信世界的观点与普通经验中的观点更或多或少地一致。在这种用法中,声称现实是不确定的不会是(仅仅)一个观点,而是一个真理陈述。)

该段现在介绍了一种被认为反映了这种无意见态度的特定言辞形式。我们应该说“关于每一件事情,它既不是也不是,或者既是又不是,或者既不是也不不是”。关于这个复杂表达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确切关系以及“既是”和“既不是”成分的作用和意义,有许多复杂的问题。但是很明显,这也可以按照上面介绍的两种解释之一来阅读。在形而上学解释中,我们被要求采用一种反映事物的绝对不确定性的措辞方式;我们不应该对任何事物说它是某种特定的方式,也不应该说它不是那种方式(在希腊哲学中,“是”通常被理解为“是 F”的简写形式,其中 F 代表任意的谓词)。在认识论解释中,我们被要求使用一种表达我们对事物如何的判断暂缓的说话方式。塞克斯图斯·恩皮里科斯特别告诉我们,“不是更多”(ou mallon)是怀疑论者用来表达判断暂缓的术语,而它在阿里斯托克勒斯的段落中的出现可以被看作是同一类型用法的早期例子。

最后,针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是,我们被告知采取刚刚推荐的无意见态度的人首先会出现失语症,然后是安宁无忧。安宁无忧,即“无忧无虑”,我们从后来的皮浪主义中熟悉这个概念;后来的皮浪主义者称这是他们声称能够引发的判断悬置的结果。失语症的确切含义不太清楚。贝克威斯(2011)实际上认为传递的文本是错误的,我们应该读作无情,即“无激情”。这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建议;无情确实是一个经常用来描述皮浪的无忧态度的术语(见第 5 节),而提到失语症在其他关于皮浪的证据中是无前例的。然而,这个建议不可避免地是推测性的,而失语症是后来皮浪主义中使用的一个术语;在传递的文本是正确的假设下,似乎值得试图阐明它的含义。它可能意味着“不断言”,如塞克斯那样——也就是拒绝对明确的选择做出承诺;或者它可能更字面地意味着“失语”,这反过来又可以被理解为对所呈现的激进立场的震惊沉默的初始反应(这是一种不舒服的反应,随后被安宁无忧所取代——这段文字确实说失语症先出现,安宁无忧后出现)。但是,在这两种理解术语的方式之间的决定与对整个段落的更广泛解释问题是独立的。无论是形而上学解释还是认识论解释都明确授权某种形式的“不断言”;而且在任何一种解释下,所提出的观点确实可能使某人(最初)感到不舒服到“失语”的程度。然而,重要的是,安宁无忧是最终结果;这与导言中的陈述相呼应,即要总结的思路会使人快乐。

那么,我们有两个主要的可能性。一方面,可以将皮浪解读为提出了一个广泛的形而上学命题,即事物在其真实本质中是不确定或不确定的,并鼓励我们接受这个命题的后果,拒绝将任何明确的特征归因于事物(至少作为其真实本质的一部分),并拒绝以面值接受(再次,作为揭示事物真实本质的)我们日常经验中那些代表事物具有某些明确特征的无数方面。另一方面,可以将皮浪解读为宣称事物的本质对我们是无法接触的,并鼓励我们撤回对日常经验的信任(并以表达我们撤回信任的方式来表达)作为指导事物本质的方法。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第二种认识论解释使皮浪的观点与后来将他视为灵感的皮浪派更加接近。但这本身并不是支持这种解释优于其他形而上学解释的任何理由。因为无论是哪种解释,皮浪都被认为承诺了安宁,后来的皮浪派的目标,并承诺通过对我们对事物的日常印象的真实性撤回的某种方式来实现;这两点之间的联系使皮浪与后来的皮浪派保持一致,并使他与之前的每一个希腊哲学运动区分开来。这种后来的怀疑传统以皮浪为灵感的事实因此无论哪种解释是正确的(或者无论他们认为哪种解释是正确的)都是可以理解的。同时,根据形而上学解释,皮浪提出其不确定性形而上学命题的依据从未被具体说明;这也像命题本身的确切性质一样,必须是一种推测性的重建问题。 但是阿里斯托克勒斯只声称给出了提蒙总结的要点;尽管缺乏细节令人失望,但并不令人意外。

到目前为止,我们假设阿里斯托克勒斯的段落代表了皮浪的思想。但是,正如前面提到的,一些学者对这一假设提出了质疑(尤其是布伦施维格(1994 年),马尚(2018 年))。他们的理由是,在阿里斯托克勒斯的段落中只有一个地方写着“提蒙说皮浪说……”;这是关于事物本质的三重陈述。在其他地方,阿里斯托克勒斯说“提蒙说”,但我们没有明确告知提蒙是在传达皮浪的思想。可以承认的是,阿里斯托克勒斯将皮浪作为那些质疑我们认识事物能力的人之一引入,但他可能认为提蒙自己(书面)的思想是我们能够接近皮浪(未书面)思想的最接近的方式。因此,除了关于事物本质的三重陈述之外,实际上不明显应将其他任何东西归因于皮浪本人。当然,当阿里斯托克勒斯说“提蒙说”时,他可能是指“提蒙说皮浪说”,但他也可能意图区分皮浪和提蒙的贡献。

如果我们将皮浪的贡献限制在这种方式上,这有什么区别呢?问题仍然存在,关于事物的本质的陈述是关于事物本身的状况,还是关于我们无法理解它们的状况。但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关于感觉和观点的提及,关于它们的真实性或虚假性,以及我们应该说什么的提及都属于提蒙,而不是皮浪。这就打开了这样一个可能性,即在阿里斯托克勒斯的段落中表达的主要哲学观点,无论是从形而上学的还是认识论的角度来阅读,都是提蒙的构建,建立在皮浪的一个单一观念上,这个观念的范围可能较窄,或者性格上较不雄心勃勃。特别是,正如我们将看到的,皮浪的其他证据中的大部分似乎描绘他关注价值问题,质疑我们将事物描述为好或坏的特征,并怀疑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观点是否稳定或可靠。他在阿里斯托克勒斯的段落中所陈述的事物的“中性”本质,也可能是一种评价性的陈述:事物实际上并不具有我们赋予它们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特质,或者我们无法确定事物是否真正具有这些特质。

4. 关于皮浪一般方法的其他报道

其他证据对于皮浪的核心哲学态度没有解决亚里士多德的这段文字的各种可能解释之间的争议。一些文本明确或隐含地将皮浪的观点表述为与后来的皮浪派的怀疑态度本质上相同。然而,所有这些文本都是后来的皮浪派兴起之后的作品,它们中没有一个包含像亚里士多德的这段文字那样详细的内容;没有特别的理由认为它们中的任何一个代表了对皮浪的真正理解,而不同于后来的皮浪派。还有一些文本似乎提供了一个与形而上学解释相一致的皮浪思想的描绘。其中最重要的是迪奥根尼斯·莱尔提乌斯(Diogenes Laertius)关于皮浪生平的一段文字(9.61);我们被告知,皮浪“说没有什么是美好的或卑鄙的,或公正的或不公正的;同样,在所有情况下,没有什么是真实的(mêden einai têi alêtheiai),而人类通过约定和习惯做任何事情;因为每件事情都不仅仅是这个,也不仅仅是那个”。这看起来好像是将形而上学的论题归因于皮浪,并且是一种认为事物没有明确特征的论题;它似乎并没有将皮浪描绘成一个持有保留判断的倡导者。然而,这段文字无疑在某种程度上是混乱的。因为在之前的部分,我们被告知皮浪是发起“无法理解和保留判断”类型哲学的人,听起来是认识论的;然后引用了之前引用的文字作为对此的证实。 此外,“实际上没有什么是真实的”和“每个事物都不仅仅是这个或那个”的说法听起来非常普遍,但 Diogenes 的例子都是关于价值领域的,这与 Pyrrho 在 Aristocles 段落中关于事物本质的陈述只涉及价值观有关,而该段大部分代表的是 Timon 的观点而不是 Pyrrho 的观点。因此,Diogenes 的这一段不能用作支持对 Pyrrho 的任何特定理解的依据。

5. 关于 Pyrrho 的态度和生活方式的报道

关于 Pyrrho 的大部分剩余证据与他的实际态度和行为有关。有许多传记轶事,还有一些据称描绘了 Pyrrho 的心态的 Timon 的片段。其中一些传记轶事显然是挑衅性的虚构。例如,Diogenes(9.62)报道 Antigonus 说,Pyrrho 对自己的感官缺乏信任导致他忽视了悬崖、迎面而来的马车和危险的狗,他的朋友们不得不跟着他保护他免受这些日常危险的伤害。但他随后报道了 Aenesidemus 的异议意见,根据他的说法,Pyrrho 完全有能力以明智的方式行事。这反映了一个古老的长期争议,即如果一个人彻底放弃对世界的常识态度,是否可能生活下去。Antigonus 将对 Pyrrho 的敌对批评转化为关于 Pyrrho 实际行动的描述;但没有理由将其视为真实的传记。(然而,这确实引发了一个问题,即如果不信任感官——正如 Aristocles 段落告诉我们 Timon 或 Pyrrho 做到的那样——这是否与在日常行为中保护自己一致;我们将在本节末回到这一点。)

但是还有许多其他的轶事,保存在《戴奥根尼斯》和其他地方,不能以这种方式被驳回。作为一个整体,它们所传达的主导印象是一种非凡的冷静或不动声色;除了一些罕见的例外情况(他自己被描绘为对此感到遗憾),皮浪被描绘为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能保持冷静和不受干扰的态度。(这些例外情况导致人们将皮浪的观点标记为“追求主义”;参见里贝罗(2022)。但是尽管他对宁静的追求并不完美,我们所得到的画面是一个在这方面真正与众不同的人。)这甚至延伸到极度的身体疼痛——据报道,他在受到古代外科手术可怕技术的折磨时也没有畏缩——但它也包括像在暴风雨中乘船这样的危险。(这并不意味着他不会避免这些麻烦,正如前一段提到的伪传故事所暗示的那样;只是说他在面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困难时没有失去镇定。)这种不受干扰的态度还有另一个方面。在许多轶事中,皮浪被描绘为不关心遵守社会的正常惯例;他独自一人漫游数天,他执行通常应由社会下层人士完成的任务,如家务和甚至洗猪。在这里,也暗示着他不关心普通人关心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就是他人的不赞同。(在前一节引用的《戴奥根尼斯》的段落中,皮浪认为“人类一切都是按照习俗和习惯行事”并不一定与此相冲突;皮浪可能指的是普通人类,而不包括他自己。)

皮浪的碎片也强调了他异常的宁静,并为其增添了更深层次的哲学意义。几个碎片表明,这种宁静是由于他不像其他哲学家那样从事理论探究,也不与那些哲学家辩论。其他思想家因为需要发现宇宙的运作方式,以及在与对手的争论中取胜而感到不安;而皮浪对这一切都不关心。

显然,接受这个综合解释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愚蠢的。蒂蒙的描述无疑是理想化的,而传记材料中肯定包含了一定程度的修饰。然而,总体而言,这些碎片和轶事构成了一个高度一致的画像;将其至少视为反映皮浪努力追求的理想,并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这一理想以至于引起了注意,这似乎并不过于自信。

这幅皮浪的神态画像与阿里斯托克勒斯段落中阐述的哲学之间有什么联系?显然,我们在这里得到了对阿里斯托克勒斯段落中承诺的安宁更详细的说明,这种安宁是通过按照推荐的方式回答三个问题的过程得到的结果。(这也证实了,即使达到安宁的过程在阿里斯托克勒斯段落中的解释主要是蒂蒙的,而不是皮浪的,皮浪本身仍然坚持安宁的理想。)但是,根据那个段落,为什么像皮浪那样思考会产生安宁?为什么这个结果会采取本节讨论的具体形式?现在是一个方便的时机来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最初在检查阿里斯托克勒斯段落时没有这样做)。我们可以区分在传记材料中描绘的整体情绪宁静和蒂蒙碎片中强调的通过避免理论探究而获得的特定宁静。

整体情绪平静的最明显解释似乎是以下这样。如果一个人采取了阿里斯托克勒斯段落中推荐的立场,那么他将不会对任何对象或事态持有任何明确的信念,即对象或事态真的是好的、有价值的、值得追求的,或者相反,是坏的或应该避免的。(无论是对阿里斯托克勒斯段落的形而上学解释还是认识论解释,这都是正确的;对于皮浪来说,这也是正确的,鉴于他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即使其余部分是蒂蒙的发展。)因此,一个人对于获得或避免任何特定对象,或者发生或不发生任何特定事态的重视要远远小于如果他认为这些事物确实具有某种积极或消极的价值;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没有任何事情会像对他一样重要。如果这是正确的,那么皮浪通往无忧无虑的道路与塞克斯都斯·恩皮里科斯在几个地方描述的道路非常相似(PH 1.25–30, 3.235–8, M 11.110–67);事实上,我给出的解释实际上是根据塞克斯的解释来模拟悬置判断如何产生无忧无虑。实际上,很难看出这个过程还能以其他方式重建。然而,皮浪和塞克斯在实际态度上的一个区别是,塞克斯将传统在塑造一个人行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稍后会详细讨论这一点。

关于避免理论探究和辩论,如果皮浪主要是一个道德主义者,而阿里斯托克勒斯的段落主要包含蒂蒙的观点,那么这种探究和辩论显然超出了皮浪的兴趣范围。但如果整个阿里斯托克勒斯的段落代表了皮浪自己的思想,那么可以合理地假设他会认为这种探究和辩论是麻烦的,因为它们必然是无果的和无休止的。如果事物的真实本质是我们无法确定的,正如认识论的解释所认为的那样,那么试图确定事物的本质,并为自己的理论提供有力的理由,就是在试图做不可能的事情;这些问题根本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能力。但如果按照形而上学的解释,世界在其真实本质上是不确定的,那么我们也在试图做不可能的事情,尽管原因不同;我们试图为本质上没有任何固定特征的事物确定一个固定的特征。当然,认为现实是不确定的这个命题本身是一个明确的陈述。但由此可见,任何试图为宇宙中的特定事物建立固定和明确特征的努力都注定失败。蒂蒙所代表的皮浪避免这种理论探究的方式似乎与柏拉图的某些著作中对物理推测的蔑视相似(例如《费多篇》);物理推测是无果的,因为物质世界不容易通过理性探究来理解。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塞克斯都的皮浪主义中看出另一个不同之处。虽然塞克斯都并不断言自己对事物的本质有明确的答案,但他毫不犹豫地与对手进行辩论,或者让他们相互对抗。事实上,塞克斯都的皮浪主义依赖于尽可能多的话题上竞争性论证的不断交互。一个人对问题的判断悬置是由于对给定问题各方面的竞争性考虑的“平等力量”(isostheneia)的体验;但这需要一个人经常接触到这些竞争性考虑,而塞克斯都的著作本身就是丰富的信息源。塞克斯都可能同意皮浪的观点,即这些辩论是无休止的,但它们在后来的皮浪主义实践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塞克斯都自己的实践与此完全不同,因为他的安宁不是来自于持续进行的智力把戏,而是来自于对事物本质的结论,正如阿里斯托克勒斯的文章所报道的。正如我们所见,这个结论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解释方式,但无论如何解释,它都是他的坚定观点。

我们已经看到,皮浪对我们大多数人非常关心的事情不关心,或者渴望不关心。但是,如果采取这种态度,我们如何做出任何决定呢?除非我们相信皮浪是一个疯子,依赖朋友从悬崖和狗的危险中救他出来的故事,我们有权望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一些证据表明,提出的答案是依赖于表象,至少是由提蒙提出的,即依赖表象来做决定。如果这是正确的,那么我们至少在一个一般层面上与塞克斯的皮浪主义有另一个联系,因为对于塞克斯来说,表象是他所称之为“行动标准”的东西。正如前面提到的,一个区别是塞克斯将法律和习俗列为四种主要的表象之一,可以用来指导行为;根据塞克斯的说法,某些行为在流行的风俗习惯中被认可或不被认可,因此会对人们显得可取或不可取。但是,皮浪在行为的某些方面似乎非常不合常规。我们无法具体说出在“表象”这个概念下,皮浪和提蒙包括了哪些现象,或者他们在这里是否有非常明确的想法。然而,看起来早期或原始的皮浪主义对于如何行动和做决定的问题的答案是,根据事物对我们的显现来行动。根据我们如何解读阿里斯托克勒斯的段落,这可能意味着“根据事物似乎具有的特征(但我们所知道的,它们可能并不真正具有)”,或者可能意味着“根据事物在任何给定场合上显现的暂时和偶然的特征(但这些特征并不是它们真正的一部分,因为它们真正的特征是不确定的)”。 无论哪种情况,根据阿里斯托克勒斯的观点,怀疑感觉和常识观点的方式并不是在日常行为中完全不注意它们;只是怀疑它们,因为不将它们作为指导事物本质的指南。

6. "神圣和善的本质"

还有一段非常有问题的蒂蒙的片段似乎属于实践哲学领域。这是一组四行诗,提到了“神圣和善的本质”。对于如何翻译这些行,没有共识,不同的翻译对解释产生非常不同的结果。前两行可以翻译成

(A)

"因为我会说,正如我所看到的那样, 一句真理的话,具有正确的标准:"

or

(B)

" 因为我会说,正如我明显看到的那样, 真理之词,具有正确的标准:

后两行可以表达为

(C)

神圣和善的本质是永恒的, 从中一个人获得最平和的生活。”

or

(D)

“神圣和善的本质在任何时候都是 从中一个人的生活变得最平和。”

对于翻译存在许多其他争议,但这些替代方案展示了大部分解释的核心选项。

这些句子是由塞克斯图斯·恩皮里科斯引用的(M 11.20);在现存的记录中没有进一步的迹象。塞克斯图斯引入这些句子的上下文表明,他倾向于根据读法(A)而不是读法(B)来理解第一联;但他表示对此并不确定。蒂蒙将这些句子放在嘴里的说话者从未被确定,但通常被认为是皮浪。

如果按照阅读(C)理解第二联,那么演讲者显然支持将事物归因于明确本质的立场;在我们考虑的所有阅读中,这与阿里斯托克勒斯段落中的皮浪的立场明显不一致。如果按照阅读(B)理解第一联,紧张感尤为严重,因为演讲者坚称自己掌握了真理。但即使在阅读(A)中,效果是削弱断言,使其成为演讲者认为情况是如此的陈述,关于“神圣和善良的本质”的陈述似乎与我们听到的有关皮浪哲学的其他内容格格不入。有人认为,皮浪在神圣和善良的情况下对将事物归因于明确本质的一般禁止做出了例外;但很难看出这种做法的动机,并且这种解释并未得到普遍接受。诚然,西塞罗将皮浪视为持有道德是唯一的善,并且在除了道德和恶之外的事物之间不应该进行价值区分的人;然而,正如前面提到的,西塞罗总是将这个观点归因于皮浪和异端斯多亚派基奥斯;他从未提供关于皮浪具体思想的任何细节。我们从其他来源得知,基奥斯确实持有这个立场;而且,正如我们所见,有充分的理由认为皮浪在一般情况下避免将积极或消极价值归于普通关注的对象(除了道德和恶),这是西塞罗归因于他和基奥斯的立场的一部分。因此,看起来西塞罗被误导(可能是由于他的信息来源的简略性)以为皮浪在立场的两个部分而不仅仅是一个部分上与基奥斯达成了一致。 无论如何,西塞罗都不能被视为对皮浪的解释提供任何可信的支持,认为他相信自然的善是不可信的;再次,这与其他证据的剩余部分太不协调了。

提蒙第二联(D)的阅读(由伯尼亚特(1980)稍作修改)旨在消除对永恒真实本质的麻烦引用。根据这种解释,“神圣和善的本质”一词仅仅指的是皮浪所具有的特征,并被诗意夸张地称为“神圣”,在提蒙的另一段碎片中,即他非凡的宁静;整个联句的意思是宁静是平和生活的源泉。如果将这与第一联(A)的较不教条的阅读结合起来,这就产生了一系列的评论,这些评论在皮浪的记录中与其他任何事物明显不冲突。

翻译的可接受性(D)并非毫无疑问。还有一些问题,即宁静是平和生活的源泉这一主张是否只是空洞的。然而,如果假设这些句子是皮浪说的,那么这种解释或类似的解释似乎是拯救他的思想(据提蒙所述)不一致的唯一途径。另一个可能性是放弃假设皮浪是说话者;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理由认为这些句子表达的思想必须与我们所知道的皮浪哲学一致。但是,如果选择这个选项,就必须为提蒙为什么会写下这些句子提供另一种解释,包括说话者可能是谁的解释。这个挑战最近在克莱曼(2009)的第二章中得到了解决。克莱曼认为说话者是提蒙自己,这些句子在诗歌开头起到了一个纲领性的作用;根据其他早期希腊诗歌中的类似段落,对真理的提及被理解为对诗歌真实性的暗示,而不是对任何哲学上的问题。最后,有人提出(斯瓦瓦尔松 2002 年),“muthon”在(A)和(B)两种解释中都被翻译为“词”,而应该理解为“神话”在“虚构”的意义上(而“真理”的链接则可以与“标准”联系起来,从语言上是完全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再次理解第二联的表达为一种教条立场并没有困难;实际上,这样的解读是可以预料的,因为这个立场正在被揭穿,而不是被提倡。 Green (2017)通过提出“真理之词”和“正确标准”应以讽刺的方式理解,而不是直接接受,来扩展了 Svavarsson 的建议,以此嘲笑其他思想家对这些事物的信仰(这也使得这种思想不那么教条主义;它不仅仅是一个错误的宣言)。但是,单单一个词 muthos 是否能承载这种重要性,或者如果 Timon 的意图是这样的话,他是否会选择一些不那么模棱两可的方式来表达它,这是一个值得质疑的问题。可以说,目前还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迹象。

7. 影响皮浪的因素

许多不同的哲学前辈被认为与皮浪有关。由于我们对皮浪可能熟悉的哲学思潮知之甚少,这些说法很大程度上都是推测性的。然而,有几个例外;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皮浪与阿纳克萨克罗斯有关,并据报道曾遇到一些不知名的印度思想家。我们所了解的阿纳克萨克罗斯似乎与皮浪的哲学有很多共同之处。狄奥根尼斯·拉尔提乌斯(9.60)将他描述为一种无感和满足的态度;正如前面所述,一些资料中也用无感来描述皮浪的态度,而这两个术语的结合似乎描述了皮浪所培养的一种接近状态。塞克斯图斯·恩皮里科斯也提到,阿纳克萨克罗斯“将存在的事物比作舞台绘画,并认为它们类似于我们在睡梦或疯狂中所看到的东西”(M 7.88)。这经常被视为一种早期形式的认识论怀疑主义的表达。但它也可以被视为对我们周围世界虚无的本体论评论;它是事物(而不是我们对事物的印象)被同化为舞台布景和梦幻的内容。无论哪种解读方式,这句话看起来都像是对阿里斯托克勒斯段落中所阐述的立场的预期;第一种解读符合对该段落的认识论解释,第二种解读符合对该段落的形而上学解释。因此,看起来皮浪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阿纳克萨克罗斯的思想,尤其是如果整个阿里斯托克勒斯段落代表了皮浪的思想。

我们不知道皮浪在印度遇到的“裸体智者”的身份,或者他们的想法。有报道称亚历山大远征期间印度和希腊思想家之间还有其他会面,这些报道往往强调印度人对痛苦和困难的非凡冷漠和麻木。皮浪也很可能对这种特质印象深刻。尽管他的安宁理想在早期希腊哲学中也有先例,但他据称能够在手术中毫不畏惧地忍受痛苦,在希腊背景下是异常的(与后来的皮洛尼主义完全不同);如果我们相信这个故事,很容易解释为他从印度人那里接受了某种形式的训练。一些学者试图在阿里斯托克勒斯的观点和古代印度哲学的各种潮流之间建立更详细的联系;贝克威斯(2015)认为皮浪是早期佛教的真正代表。但是关于这些相似之处到底有多深,至少还有争论的余地。从相反的角度来看,有人认为语言障碍可能排除了印度人和皮浪之间进行任何哲学上的深入交流。但这可能过于悲观;远征持续了几年,有些人能够非常快速地学习新语言。

除了这些与皮浪有联系的人物之外,可以合理地假设德谟克利特对皮浪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据报道,皮浪对德谟克利特有特殊的钦佩之情(迪奥根尼斯·拉尔提乌斯 9.67,引用皮浪的同事菲洛);德谟克利特是除了皮浪本人之外,在提蒙的讽刺诗中似乎没有受到严重批评的几位哲学家之一;安纳克萨克鲁斯属于源自德谟克利特的思想家传统。这种影响可能主要体现在伦理领域;德谟克利特也有一个可以被认为是皮浪安宁主义的前身的伦理理想。如果我们采纳皮浪哲学的认识论解释,我们可能会在德谟克利特对我们周围世界的认识前景的怀疑言论中看到另一个影响领域。

或者,如果我们将皮浪的解释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解读,我们可能会倾向于将目光投向柏拉图和伊利亚特人作为可能的影响。提蒙在讽刺诗中对这些人物的评价至少部分是积极的;正如之前暗示的,柏拉图的几个对感知事物的消极看法——但也被伊利亚特人预见到——似乎与皮浪对现实的看法(在形而上学解释中)作为不确定的有一些共同之处。当然,不同之处在于,皮浪并没有提出任何更高层次的现实,比如柏拉图的理念或伊利亚特人的存在。

8. 皮浪的影响

皮浪与后来的皮浪派之间的关系已经讨论过了。鉴于皮浪派在早期现代哲学中的重要性,可以认为皮浪的间接影响非常大。但除了他被后来的皮浪派采用为旗帜之外——皮浪派本身从未成为广泛的哲学运动——皮浪在自己的生前似乎在古代世界中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西塞罗和塞内加都将皮浪称为一个被忽视的人物,没有追随者,而现存的证言也没有反驳这一印象。他对阿尔凯西拉乌斯和学院的其他成员所采用的怀疑论形式可能有一些影响;这一点存在争议,很难评估。皮浪对以阿塔拉克西亚为目标的伊壁鸠鲁学派也可能有一些影响;有迹象表明皮浪与伊壁鸠鲁的老师纳乌西法尼斯有关联。但如果是这样的话,伊壁鸠鲁学派的借鉴范围是严格有限的。对他们来说,阿塔拉克西亚是通过理解宇宙由原子和虚空组成来实现的;而伊壁鸠鲁学派对感官的态度绝不是不信任。

Bibliography

Ancient Texts

  • Decleva Caizzi, F., 1981, Pirrone: Testimonianze, Naples: Bibliopolis.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exts referring to Pyrrho, with Italian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 –––, 2020, Pirroniana, Milan: LED. A second edition of the previous item, with new material including a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texts by Mauro Bonazzi and David Sedley.

  • Long, A. A. and D. N. Sedley, 1987, The Hellenistic Philosopher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vols), sections 1–3. Vol. 1 contains texts in English translation with philosophical commentary; vol. 2 contains original texts with philological commentary.

Secondary Literature

  • Beckwith, C., 2011, “Pyrrho’s Logic: A Re-examination of Aristocles’ Record of Timon’s Account”, Elenchos, 32: 287–327.

  • –––, 2015, Greek Buddha: Pyrrho’s Encounter with Early Buddhism in Central Asia,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Bett, R., 2000, Pyrrho, his Antecedents and his Legac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2012, Review of Clayman (2009), Gnomon, 84: 107–12.

  • Brennan, T., 1998, “Pyrrho on the Criterion”, Ancient Philosophy, 18: 417–34.

  • Brunschwig, J., 1994, “Once again on Eusebius on Aristocles on Timon on Pyrrho”, in J. Brunschwig, Papers in Hellenistic Philosoph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0–211.

  • Burnyeat, M., 1980, “Tranquility without a Stop: Timon, Frag. 68”, Classical Quarterly (New Series), 30: 86–93.

  • Castagnoli, L., 2002, Review of Bett (2000), Ancient Philosophy, 22: 443–457.

  • Clayman, D., 2009, Timon of Phlius: Pyrrhonism into Poetry, Berlin/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

  • Green, J., 2017, “Was Pyrrho a Pyrrhonian?”, Apeiron, 50: 335–65.

  • Hankinson, J., 1995, The Sceptics, London: Routledge.

  • Marchand, S., 2018. Le scepticisme: vivre sans opinions, Paris: Vrin, chapter 1.

  • Perin, C., 2018. “Pyrrho and Timon”, in D. Machuca and B. Reed (eds.), Skepticism: From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 London/New York: Bloomsbury, 24–35.

  • Ribeiro, B., 2022. “Aspirationalism in Pyrrho’s Project of Living Suspensively”, Sképsis: Revista de Filosofia, 24: 1–11.

  • Stopper, M., 1983, “Schizzi Pirroniani”, Phronesis, 28: 265–97.

  • Svavarsson, S., 2002, “Pyrrho’s Dogmatic Nature”, Classical Quarterly, 52(1): 248–256.

  • –––, 2004, “Pyrrho’s Undecidable Nature”, Oxford Studies in Ancient Philosophy, 27: 249–295.

  • –––, 2010, “Pyrrho and Early Pyrrhonism”, in R. Bett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Ancient Sceptic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6–57.

  • von Fritz, K., 1963, “Pyrrhon”, in Paulys Realencyclopädie der Classischen Altertumswissenschaft, xxiv: 89–106.

Academic Tools

Other Internet Resources

ethics: ancient | Sextus Empiricus | skepticism: ancient | Timon of Phlius

Copyright © 2022 by Richard Bett <rbett1@jhu.edu>

最后更新于

Logo

道长哲学研讨会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