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中的政治现实主义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 Julian Korab-Karpowicz)

首次发表于 2010 年 7 月 26 日;实质修订于 2023 年 10 月 9 日

在国际关系学中,存在着争议的一般理论或理论观点。现实主义,也被称为政治现实主义,是一种强调国际政治竞争和冲突性的观点。它通常与理想主义或自由主义相对比,后者倾向于强调合作。现实主义者认为国际舞台上的主要行动者是国家,它们关注自身安全,追求自身国家利益,并争夺权力。现实主义者强调权力和自利的负面方面往往导致他们对伦理规范在国家间关系中的相关性持怀疑态度。国家政治是权威和法律的领域,而国际政治,他们有时声称,是一个没有正义的领域,其特点是国家之间的积极或潜在冲突,伦理标准不适用。

然而,并非所有现实主义者都否认国际关系中存在规范伦理。应该区分古典现实主义——由二十世纪的理论家如雷恩霍尔德·尼布尔和汉斯·摩根索代表——和激进或极端现实主义。虽然古典现实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的概念,但它并不是“一切都可以因为国家的理由而被证明是正当的”(Bull 1995, 189)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教条。它也不涉及对战争或冲突的美化。古典现实主义者不排斥在国际政治中进行道德判断的可能性。相反,他们对道德主义持批评态度——抽象的道德论述不考虑政治现实。他们将成功的政治行动赋予伦理价值,这是基于审慎的能力:根据其可能的政治后果,从可能的选择中判断某一行动的正确性。

政治现实主义涵盖了各种方法,并声称具有悠久的理论传统。在其创始人中,修昔底德、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是最常被提及的名字。二十世纪的古典现实主义今天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新现实主义取代,后者试图构建一种更科学的国际关系研究方法。古典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都受到了自由主义、批判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观点的批评。超级大国之间不断增长的紧张局势使得现实主义-理想主义辩论在二十一世纪重新兴起,并引发了对现实主义传统的兴趣复苏。


1. 现实主义传统的根源

1.1 修昔底德和权力的重要性

像其他古典政治理论家一样,修昔底德(公元前 460 年-公元前 400 年)认为政治涉及道德问题。最重要的是,他问到在权力至关重要的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否也可以受到正义规范的指导。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实际上既不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也不是一部关于国际关系的持续理论。这部作品的很大一部分,它呈现了公元前 431 年至公元前 404 年雅典和斯巴达之间武装冲突的部分记载,由辩论中争论对立立场的人物的对话组成。然而,如果将这部历史描述为国际关系中唯一被承认的古典文本,并且如果它激发了从霍布斯到当代国际关系学者的理论家们,那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事件的编年史,而且可以从中推导出一种理论立场。现实主义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雅典人的第一次发言中得到了表达,这次发言发生在战争之前在斯巴达举行的辩论中。此外,修昔底德在解释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原因以及著名的“米利安对话”中,也隐含了现实主义的观点,这些观点是雅典使节所提出的。

1.1.1 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的一般特点

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强调政治受到人类本性的限制,他们认为人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并且缺乏国际政府的存在。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国际关系中以冲突为基础的范式,其中的关键行动者是国家,权力和安全成为主要问题,伦理规范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定义现实主义传统的关于国家行为者、以自我为中心、无政府状态、权力、安全和伦理的一系列前提在修昔底德的著作中都有体现。

(1) 人性是古典政治现实主义的起点。现实主义者认为人类本质上是自私和自利的,以至于自利超越了道德原则。在修昔底德《历史》第一卷中描述的斯巴达辩论中,雅典人确认自利优先于道德。他们说,对对错的考虑“从未使人们放弃因强大力量而带来的扩张机会”(第 1 章第 76 段)。

(2) 现实主义者,尤其是今天的新现实主义者,认为缺乏政府,即无政府状态,是国际政治结果的主要决定因素。他们认为,缺乏共同的规则制定和执行机构意味着国际舞台本质上是一个自助系统。每个国家都负责自己的生存,并有权定义自己的利益和追求权力。因此,无政府状态导致权力在塑造国际关系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用梅洛斯的雅典使者的话来说,没有任何能够强制执行秩序的共同权威,“独立的国家只有在强大时才能生存”(5.97)。

在现实主义者将国家世界视为无政府状态时,他们同样将安全视为一个核心问题。为了获得安全,国家试图增加自身实力,并进行权力平衡,以阻止潜在的侵略者。战争是为了防止竞争国家变得军事上更强大。修昔底德在区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直接和潜在原因时,并不认为其真正原因在于紧接其爆发的任何特定事件。相反,他将战争的原因归结于希腊城邦两个集团之间权力分配的变化:雅典领导的德里安同盟和斯巴达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根据他的观点,雅典实力的增长使斯巴达人对自身安全感到恐惧,从而推动他们发动战争(1.23)。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提到了这种情况,并流行了“修昔底德陷阱”这个词来描述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一个已经建立的大国竞争时所面临的危险(2017 年)。

(4) 政治现实主义者通常对伦理与国际政治的相关性持怀疑态度。这可能导致他们声称在国际关系中不存在道义的规定性意义,或者道义要求与成功的政治行动要求之间存在紧张关系,或者国家有其自己的道义,与习俗道义不同,或者道义(如果有的话)仅仅被用来工具性地为国家的行为辩护。在国家间关系中拒绝道德规范的明显例子可以在《米利安对话》(5.85-113)中找到。这段对话涉及公元前 416 年雅典入侵米洛斯岛的事件。雅典的使者给米利安人提出了一个选择,毁灭或投降,并从一开始就要求他们不要诉诸正义,而只考虑自己的生存。用使者的话来说,“我们都知道,只有在双方都受到相等压力时,正义的决定才是在人类讨论中做出的,但当一方更强大时,它会尽可能多地得到,而弱者必须接受这一点”(5.89)。被“受到相等压力”意味着受到法律的约束,因此受到共同的立法权威的支配(Korab-Karpowicz 2006, 234)。由于在国际无政府状态的这种无法无天的情况下不存在上级国家之上的权威,雅典人认为唯一的权利就是强者支配弱者的权利。他们明确地将权利与力量等同起来,并将正义的考虑排除在外。

1.1.2《米利安对话》——第一次现实主义-理想主义辩论

因此,我们可以在雅典人的陈述中找到对现实主义观点的强有力支持。然而,问题仍然是,他们的现实主义在多大程度上与修昔底德自己的观点一致。尽管“米利安对话”的大部分内容以及历史的其他部分支持现实主义的阅读,但修昔底德的立场不能从这些选定的片段中推断出来,而必须根据他的著作的更广泛背景进行评估。事实上,即使是“米利安对话”本身也提供了一些相互竞争的观点。

政治现实主义通常与国际关系学者对比,后者强调国际规范、国家间相互依赖和国际合作的理论观点。修昔底德的历史中最常被评论的部分之一,“米利安对话”,呈现了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观点之间的经典辩论:国际政治是否可以建立在从正义原则中派生出来的道德秩序上,还是它将永远是相互冲突的国家利益和权力的竞技场?

对于米利亚人来说,他们采用理想主义的论点,选择是战争还是屈服(5.86)。他们勇敢并热爱自己的国家。他们不希望失去自由,尽管他们在军事上比雅典人弱,但他们准备自卫(5.100;5.112)。他们的论点基于对公正的呼吁,他们将公正与公平联系在一起,并认为雅典人是不公正的(5.90;5.104)。他们虔诚,相信神灵将支持他们的正义事业并弥补他们的弱点,并信任联盟,认为他们的盟友斯巴达人也会帮助他们,因为他们与斯巴达人有亲属关系(5.104;5.112)。因此,可以在米利亚人的演讲中找到理想主义或自由主义世界观的元素:国家有权行使政治独立的权利,彼此有相互义务并将履行这些义务,侵略战争是不公正的。然而,米利亚人缺乏的是资源和远见。在他们决定自卫时,他们更多地受到希望的引导,而不是根据手头的证据或谨慎的计算。

雅典论点基于关键的现实主义概念,如安全和权力,并且不是基于世界应该是什么,而是基于它现在是什么。雅典人不理会任何道德谈话,并敦促米利亚人看清事实——即认识到他们在军事上的劣势,考虑他们决策的潜在后果,并思考他们自己的生存问题(5.87;5.101)。雅典人的论点似乎有一个强大的现实主义逻辑支持。他们的立场基于安全关切和自利,似乎依赖于理性、智慧和远见。然而,经过仔细审查,他们的逻辑被证明是严重有缺陷的。相对较弱的国家梅洛斯对他们并不构成任何真正的安全威胁。梅洛斯的最终毁灭并没有改变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进程,雅典在几年后将会失败。

在《历史》中,修昔底德表明,如果权力没有受到适度和正义感的约束,就会引发对更多权力的无法控制的欲望。帝国的规模没有逻辑上的限制。在征服梅洛斯后,雅典人沉醉于荣耀和利益的前景,与西西里岛发动战争。他们对梅利亚人关于正义考虑对所有人在长远来看是有用的的论点不予理会(5.90)。而且,由于雅典人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并最终输掉了战争,他们的自利逻辑被证明是非常短视的。

忽视国际关系中的权力现实是空想的,但仅仅依赖权力也是盲目的。修昔底德似乎既不支持米利亚人的天真理想主义,也不支持他们的雅典对手的愤世嫉俗。他教导我们要“警惕国际政治中的天真梦想”,一方面,“警惕另一种有害的极端:无节制的愤世嫉俗”,另一方面(Donnelly 2000, 193)。如果他被视为政治现实主义者,他的现实主义并不预示着现实政治,其中规范伦理被拒绝,也不预示着今天的科学新现实主义,其中道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修昔底德的现实主义既不是不道德的,也不是无道德的,而是可以与汉斯·摩根索、雷蒙·阿隆和其他二十世纪古典现实主义者相比较,尽管他们对国家利益的要求敏感,但不会否认国际舞台上的政治行为者受到道德判断的制约。

1.2 马基雅维利对道德传统的批判

国际关系中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一样,可以宣称拥有悠久的传统。理想主义者对他们所发现的世界不满意,他们一直试图回答政治中的“应该是什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都是政治理想主义者,他们相信政治生活可以建立在一些普遍的道德价值观上。西塞罗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适用于国内和国际政治的自然道德法的概念。他关于战争中的正义的观点在基督教思想家圣奥古斯丁和圣托马斯·阿奎那的著作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十五世纪末,当尼科洛·马基雅维利出生时,政治,包括国家间的关系,应该是高尚的,战争的方法应该仍然服从道德标准的观念在政治文献中仍然占主导地位。

马基雅维利(1469-1527)挑战了这一根深蒂固的道德传统,从而将自己定位为政治创新者。他的方法的新颖之处在于他批判了古典西方政治思想的不切实际性,认为其目标过高,并将政治与伦理学分离开来。他从而为以自利为重点的现代政治奠定了基础。在《君主论》第 15 章中,马基雅维利宣称,他离开了早期思想家的教导,寻求的是“事实上的真相而不是想象中的真相”。对他来说,“事实上的真相”是唯一值得追求的真相。它代表了他认为使个人和国家繁荣强大所需的实际条件的总和。马基雅维利用“德行”(个人的道德品质,如正义或自我克制)来取而代之,用“能力”或“活力”来取而代之。作为“德行”的先知,他承诺将引领国家和个人走向地上的荣耀和权力。

马基雅维利主义是一种激进的政治现实主义,适用于国内和国际事务。它有时被称为现实政治,是一种否认政治中伦理道德的相关性,并声称为实现特定政治目标,一切手段(包括道德和不道德手段)都是合理的。尽管马基雅维利从未使用过 ragione di stato 或其法语等效词 raison d'état,但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正是这一点:对国家有利的一切,而不是伦理道德的顾虑或规范。

马基雅维利在政治上为不道德的行为辩护,但从未拒绝承认它们是邪恶的。他在传统道德的单一框架内运作。他的十九世纪追随者的具体任务之一是发展双重伦理学的理论:一个公众的,一个私人的,将马基雅维利的现实主义推向更极端,并将其应用于国际关系。黑格尔声称“国家没有比维持自身更高的职责”,从而为国家推动自身利益和优势对抗其他国家提供了伦理上的支持(迈内克 357 页)。因此,他颠覆了传统的道德信仰。他将国家的利益解释为最高的道德价值,将国家权力的扩张视为国家的权利和责任。然后,海因里希·冯·特里奇克引用马基雅维利的观点,宣称国家就是权力,正是为了与其他同样独立的国家对抗而坚持自己的权力。他认为国际协议只有在对国家有利时才具有约束力。这样引入了国家行为的自主伦理和现实政治的概念。传统的习俗伦理被否定,权力政治与一种“更高级”的道德联系在一起。这些概念以及对日耳曼文化优越性的信仰,成为德国政治家从 18 世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期为其征服和灭绝政策辩护的武器。

马基雅维利常因他对领导者的谨慎建议而受到赞扬(这使他被视为现代政治战略的创始大师之一),以及他对共和政府的辩护。他的思想有许多方面值得称赞。然而,我们也可以将他视为欧洲道德沦丧的首要责任者。在修昔底德的《米利安对话》中,雅典使节的论点,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忒拉西马科斯的论点,或者西塞罗所提到的卡尔尼阿德斯的论点,都挑战了古代和基督教对政治和伦理的统一观。然而,在马基雅维利之前,这种无道德或不道德的思维方式从未在西方政治思想的主流中占据主导地位。正是他对诉诸邪恶作为实现政治目标的合法手段的辩护的力量和及时性,说服了许多后来的思想家和政治实践者。马基雅维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例如认为在战争中使用一切可能手段都是允许的观念,将在现代欧洲的战场上得以见证,大规模的公民军队彼此残酷地战斗,不顾公正的规则。权宜与道德之间的紧张关系在政治领域失去了有效性。创造了一个进一步损害传统道德的双重伦理观念。国家理性主义学说最终导致了领土扩张的政治、两次世界大战和大屠杀。

或许国际关系中现实主义最大的问题是,它往往会滑向其极端版本,即无论政策在道德上有多大问题,只要能够使国家受益,就会被接受。即使他们没有明确提出伦理问题,在沃尔兹和许多其他当代新现实主义者的著作中,都假定了一种双重伦理,即公众伦理和私人伦理,而像现实政治这样的词语不再具有古典现实主义者(如汉斯·摩根索)所具有的负面含义。

1.3 霍布斯的无政府自然状态

托马斯·霍布斯(1588-1683)是一个旨在将新兴现代科学从古典和学院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知识运动的一部分。根据基于理想主义观点的古典政治哲学,人类可以通过理性控制他们的欲望,并为他人的利益工作,即使以自己的利益为代价。因此,他们既是理性的又是道德的行动者,能够区分是非,并做出道德选择。他们也是天然的社会性动物。霍布斯以极高的技巧攻击了这些观点。他的人类极度个人主义,而不是道德或社会性,受到“对权力的永恒和不安的渴望,只有在死亡时才停止”(《利维坦》第 11 章第 2 节)的支配。因此,他们不可避免地争夺权力。通过阐述这些观点,霍布斯对国际关系现实主义传统以及特别是新现实主义做出了一些基本概念的贡献。这些概念包括将人性描述为以自我为中心,国际无政府状态的概念,以及政治根植于权力斗争,可以被理性化和科学化的观点。

霍布斯最广为人知的概念之一是无政府状态,被视为战争状态,即“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XII 8)。他从对人性和个体存在条件的观察中得出了对战争状态的理解。在自然状态下,没有政府,每个人享有平等的地位,每个人都有权利拥有一切,即个体行为没有任何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随时使用武力,所有人都必须时刻准备以武力回应这种武力。因此,受到贪婪的驱使,没有道德约束,并且出于争夺稀缺物品的动机,个体很可能为了获利而“侵犯”彼此。由于彼此之间的猜疑和恐惧的驱使,他们也有可能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侵犯彼此以确保自己的安全。最后,个体也受到自尊心和对荣誉的渴望的驱使。无论是为了获利、安全还是声誉,寻求权力的个体都会“努力摧毁或征服彼此”(XIII 3)。在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侵略者的不确定条件下,对他人发动战争比和平行为更有利,人们需要学会统治他人以确保自己的生存。

霍布斯主要关注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他对国家之间的关系的评论很少。然而,他对自然状态下个体生活的描述也可以解释为国家之间存在的描述。一旦国家建立起来,个体对权力的追求成为国家行为的基础,这常常表现为国家努力主导其他国家和人民。霍布斯写道,国家“为了自身的安全,以各种危险和入侵的恐惧为借口,扩大他们的领土,努力征服和削弱他们的邻国”(XIX 4)。因此,权力的追求和斗争是霍布斯对国家之间关系的核心愿景。后来,受到霍布斯的深刻影响,汉斯·莫根索开发了国际关系模型,他采用了相同的人性观点。同样,新现实主义者肯尼斯·沃尔兹也追随霍布斯的脚步,将国际无政府状态(即主权国家不受任何更高共同主权的约束)视为国际关系的基本要素。

通过服从一个主权者,个人摆脱了霍布斯与自然状态相关的人人相争的战争;然而,这种战争仍然主导着国家之间的关系。这并不意味着国家总是在战斗,而是它们有一种战斗的倾向(XIII 8)。每个国家自行决定是否使用武力,战争可能随时爆发。通过建立一个国家来实现国内安全,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国际不安全的状况。可以说,如果霍布斯完全一致,他会同意这样一个观点:为了摆脱这种状况,国家也应该签订契约并服从世界主权。尽管世界国家的概念在今天的现实主义者中得到支持,但这并不是霍布斯本人的立场。他并没有提出要实施国家之间的社会契约来结束国际无政府状态。这是因为国家所处的不安全状况并不一定导致其公民的不安全。只要国家之间没有实际爆发武装冲突或其他敌对行为,国家内部的个人就可以感到相对安全。

否认国家间存在普遍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存在,使霍布斯接近于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和理性国家主义信徒。他的国际关系理论假设独立的国家,就像独立的个体一样,本质上是敌对的、非社会的和自私的,并且在行为上没有道德限制,这对基于人类社会性的理想主义政治愿景和建立在这一愿景上的国际法学概念构成了巨大挑战。然而,霍布斯与马基雅维利相区别,并更多地与古典现实主义者联系在一起的是他对外交政策的防御性特征的坚持。他的政治理论并不提倡为国家做任何有利的事情。他对国际关系的处理是审慎和和平的:主权国家,就像个体一样,应该倾向于理性所推崇的和平。

沃尔兹和其他新现实主义者有时忽视了霍布斯并不将国际无政府状态视为没有任何规则的环境。通过暗示即使在自然状态下,某些理性的规定也适用,他肯定了更和平、合作的国际关系是可能的。他也并不否认国际法的存在。主权国家可以互相签订条约,为他们的关系提供法律基础。然而,霍布斯似乎也意识到国际规则往往无法有效地约束权力斗争。国家会根据自身利益解释这些规则,因此国际法将根据受影响的国家的利益而被遵守或忽视。因此,国际关系将始终是一个不稳定的事务。这种对全球政治的悲观观点是霍布斯现实主义的核心。

2. 二十世纪古典现实主义

二十世纪的现实主义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学中主导的理想主义观点的回应而诞生的。20 世纪 20 年代和 30 年代的理想主义者(也被称为自由国际主义者或乌托邦主义者)的目标是建立和平,以防止另一场世界冲突。他们认为解决国家间问题的方法是建立一个受人尊重的国际法体系,并由国际组织支持。这种战间理想主义导致了 1920 年成立的国际联盟和 1928 年的凯洛格-布赖特公约,该公约禁止战争并提供和平解决争端的方式。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诸如诺曼·安杰尔、阿尔弗雷德·齐默恩和雷蒙德·福斯迪克等学者以及当时其他著名的理想主义者,都为国际联盟提供了智力支持。他们选择强调能够团结人类的共同利益,并试图呼吁理性和道德,而不是关注一些人可能认为的国家和人民之间冲突的不可避免性。对他们来说,战争并非源于自私的人性,而是源于不完善的社会条件和政治安排,这些可以得到改善。然而,他们的观点在 20 世纪 30 年代初已经受到了莱因霍尔德·尼布尔和几年后的 E·H·卡尔的批评。美国从未加入的国际联盟,以及日本和德国退出的事实,无法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一事实,也许比任何理论论证更有助于现实主义理论的发展。尽管 1945 年成立的联合国仍然可以被视为理想主义政治思想的产物,但国际关系学在战后初期深受约翰·H·赫尔兹、汉斯·摩根索、乔治·肯南和雷蒙德·阿龙等“古典”现实主义者的作品的影响。 然后,在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古典现实主义受到了试图引入更科学方法研究国际政治的学者的挑战。在 20 世纪 80 年代,它让位给了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另一种趋势——新现实主义。

由于在本文的范围内不可能介绍所有对 20 世纪古典现实主义发展做出贡献的思想家,E.H.卡尔和汉斯·莫根索被选为讨论的重点,他们可能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之一。

2.1 E.H.卡尔对乌托邦理想主义的挑战

在他关于国际关系的主要著作《二十年危机》中,埃德华·哈莱特·卡尔(1892-1982)批评了他所描述的“乌托邦主义”的理想主义立场。他将这个立场描述为对理性的信仰、对进步的信心、对道德正直的感知以及对利益的基本和谐的信念。根据理想主义者的观点,战争是正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偏离,防止战争的方法是教育人们追求和平,并建立起集体安全体系,如国际联盟或今天的联合国。卡尔通过质疑理想主义对道德普遍性的主张和利益的和谐观念来挑战理想主义。他宣称“道德只能是相对的,而非普遍的”(19),并指出利益和谐的教义被特权群体用来“为其支配地位辩护和维持”(75)。

卡尔运用思想的相对性概念,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其他现代理论家,以显示政策评判的标准是环境和利益的产物。他的核心观点是,特定政党的利益总是决定该政党认为什么是道德原则,因此,这些原则并非普遍适用。卡尔观察到,例如,政治家经常使用正义的语言来掩盖自己国家的特定利益,或者创造负面形象来为侵略行为辩护。他认为,这种道德上败坏潜在敌人或道德上证明自己立场的情况的存在表明,道德观念源于实际政策。政策并非理想主义者所认为的基于与当事方利益无关的普遍规范。

如果特定的道德标准实际上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卡尔的论点是,被视为绝对原则或普世道德价值的背后也存在利益。虽然理想主义者倾向于将诸如和平或正义等价值观视为普遍的,并声称维护它们符合所有人的利益,但卡尔对此观点提出了反对意见。根据他的观点,既没有普遍的价值观,也没有普遍的利益。他声称那些提到普遍利益的人实际上是在追求自己的利益(71)。他们认为对他们最有利的事情对每个人来说也是最好的,并将自己的利益与整个世界的普遍利益等同起来。

理想主义者关于利益和谐的概念是基于人类可以理性地认识到他们有一些共同利益,并因此可以进行合作的观念。卡尔将这个观念与利益冲突的现实进行了对比。根据他的观点,世界被不同个体和群体的特定利益撕裂。在这样一个冲突环境中,秩序是建立在权力而不是道德上的。此外,道德本身是权力的产物(61)。像霍布斯一样,卡尔将道德视为由强制力强制执行的特定法律体系所构建。国际道德规范是由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强加给其他国家的,它们将自己呈现为整个国际社会。它们被创造出来以延续这些国家的主导地位。

理想主义者认为对所有人都有好处的价值观,如和平、社会公正、繁荣和国际秩序,卡尔将其视为纯粹的现状观念。满足于现状的大国认为现有的安排是公正的,因此宣扬和平。他们试图团结所有人围绕他们对好的理念。正如一个社区的统治阶级祈祷国内和平一样,以确保自身的安全和优势,国际和平也成为主导大国的特殊既得利益(76 页)。另一方面,不满意的大国认为同样的安排是不公正的,因此准备战争。因此,如果无法简单地强制实施和平,那么获得和平的方法就是满足不满意的大国。“那些最从 [国际] 秩序中获益的人只能希望通过做出足够的让步,使那些最少从中获益的人能够容忍它,从而在更长远的未来维持它”(152 页)。读卡尔的书的读者可以得出的逻辑结论是绥靖政策。

卡尔是一个复杂的思想家。他承认“纯粹现实主义的逻辑只能提供一场光秃秃的权力斗争,这使得任何形式的国际社会都不可能存在”(87)。尽管他摧毁了他所称之为“当前乌托邦”的理想主义,但同时他试图建立“一个新的乌托邦”,一个现实主义的世界秩序(同上)。因此,他承认人类需要一些基本的原则或信念,这些原则或信念在不同文化之间是共享的,并且与他自己早期的论证相矛盾,他试图否认任何规范或价值的普遍性。对他的立场提出进一步的异议,正如他所声称的,普世价值的语言可以在政治上被滥用以造福于一方或另一方,并且这些价值只能在政治制度中被不完美地实施,并不意味着这些价值不存在。许多人,无论是特权阶层还是非特权阶层,都对和平、秩序、繁荣和正义有着深深的渴望。理想主义的合法性在于不断努力反思和维护这些价值观。如果理想主义者在努力中没有足够关注权力的现实,他们就会失败。另一方面,在“纯粹现实主义”的世界中,所有价值都相对于利益而言,生活变成了无非是一场权力游戏,是无法忍受的。

《二十年危机》涉及许多普遍的观念,但也反映了当时的精神。虽然我们可以指责战间期的理想主义者无法建立足够强大的国际机构来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但这本书表明战间期的现实主义者同样没有准备好迎接挑战。卡尔经常将纳粹统治下的德国视为像其他国家一样的国家。他说,如果德国不再是一个不满的大国,而是“在欧洲占主导地位”,它将采取类似于其他西方大国的国际团结的语言(79 页)。卡尔和其他现实主义者无法认识到纳粹主义的危险性,以及他们相信通过领土让步可以满足德国的观点,这有助于培养出一个政治环境,使得纳粹主义得以壮大,随意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并在 1939 年 9 月仅受到波兰的军事对抗。

国际关系理论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性的事业,它还具有实际的后果。它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政治实践。在实际方面,上世纪 30 年代的现实主义者,得到卡尔的知识支持,他们反对国际联盟所体现的集体安全体系。在当时的外交政策机构中工作,他们为其削弱做出了贡献。一旦他们削弱了国际联盟,他们就采取了与德国妥协和适应的政策,作为集体安全的替代方案(阿什沃思 46 页)。在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当围绕内维尔·张伯伦的反联盟现实主义保守派和这一政策的失败变得明显时,他们试图重建他们早先摧毁的安全体系。那些支持集体安全的人被贴上了理想主义者的标签。

2.2 汉斯·摩根索的现实主义原则

汉斯·J·摩根索(1904-1980)将现实主义发展为一种全面的国际关系理论。受到新教神学家和政治作家雷恩霍尔德·尼布尔以及霍布斯的影响,他将自私和权力欲望置于他对人类存在的描绘中心。对权力的贪欲是他认为冲突的主要原因,这种贪欲是永恒和普遍的,他将其与统治欲望(animus dominandi)等同起来。正如他在他的主要著作《国家间政治:权力与和平的斗争》中所断言的那样,该书首次出版于 1948 年,“国际政治,如同所有政治一样,是一场权力的斗争”(25)。

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第二版中,根据六个原则对国际关系中的现实主义进行了系统化。作为一个传统主义者,他反对所谓的科学家(尤其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试图将国际关系学科简化为行为科学的学者们)。然而,在第一个原则中,他指出现实主义基于客观法则,这些法则根源于不变的人性(4)。他希望将现实主义发展为国际政治的理论和政治艺术,成为外交政策的有用工具。

摩根索现实主义理论的关键是权力的概念或“以权力定义的利益”,这一概念贯穿于他的第二个原则:政治领导人“以权力定义的利益来思考和行动”(5)。这个概念定义了政治的自主性,并允许分析外交政策,无论个体政治家的动机、偏好以及智力和道德素质如何不同。此外,它是一个理性政治观的基础。

尽管如莫根索解释的第三原则所述,利益被定义为权力是一个普遍适用的范畴,确实是政治的一个基本要素,但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环境中,利益或权力可以与各种事物相关联。其内容和使用方式由政治和文化环境决定。

在第四原则中,莫根索考虑了现实主义与伦理之间的关系。他说,虽然现实主义者意识到政治行动的道德意义,但他们也意识到道德与成功的政治行动要求之间的紧张关系。他断言:“普遍的道德原则不能以抽象的普遍表述方式应用于国家的行动,而是必须通过具体的时间和地点的情况进行过滤”(9)。这些原则必须伴随着谨慎,因为正如他警告的那样,“没有谨慎就没有政治道德;也就是说,没有考虑到看似道德行动的政治后果”(同上)。

谨慎是根据可能的政治后果来判断给定行动的正确性的能力,而不是对自己道德或意识形态优越性的坚信,应该指导政治决策。这在第五原则中强调,莫根索再次强调了这个观点:所有的国家行为者,包括我们自己,都必须仅仅被看作是追求以权力为定义的各自利益的政治实体。通过采取这种对待方式,避免意识形态对抗,一个国家将能够追求尊重其他国家利益的政策,同时保护和促进自己的利益。

就政治而言,权力或被定义为权力的利益是定义政治的概念,正如莫根索在他的现实主义第六原则中所说的那样,政治是一个自主的领域,不能服从于伦理学。然而,伦理学在政治中仍然发挥着作用。“一个只是‘政治人’的人将是一个野兽,因为他完全缺乏道德约束。一个只是‘道德人’的人将是一个傻瓜,因为他完全缺乏谨慎”(12)。政治艺术要求考虑到人类生活的这两个维度,权力和道德。

尽管莫根索的现实主义六原则中存在重复和不一致,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出以下结论:权力或利益是使政治成为一个自主学科的核心概念。理性的国家行为者追求他们的国家利益。因此,可以建立一个理性的国际政治理论。这样的理论不关注个别政治领导人的道德、宗教信仰、动机或意识形态偏好。它还表明,为了避免冲突,各国应避免道德十字军行动或意识形态对抗,并寻求仅基于彼此利益满足的妥协。

尽管他将政治定义为一个自主领域,莫根索并没有将伦理学与政治分开。保护自己的国家对他来说具有深刻的道德意义。最终目标是国家的生存,它涉及与选择最佳行动方案相关的谨慎。在国际武装冲突的情况下,有效保护公民生命不仅仅是一种强有力的物理行动,它还具有谨慎和道德的维度。

莫根索认为现实主义是一种思考国际关系和制定政策的有用工具。然而,他的理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尤其是冲突源于人性的观念以及权力本身的概念,引发了批评。

对于莫根索来说,国际政治和所有政治一样,是一场权力斗争,因为人类对权力的渴望是基本的。但是将每个个体都视为永恒追求权力的观点——这是他与霍布斯共享的观点——是一个值得怀疑的前提。人性无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揭示。它无法通过任何经验研究来证明,只能通过哲学揭示给我们,成为一种信仰,并通过教育灌输给我们。

莫根索通过引入他理论的规范性方面来加强对人类追求权力的信念,这个方面就是理性。理性的外交政策被认为是“一种好的外交政策”(7)。但他将理性定义为计算所有替代政策的成本和效益,以确定它们的相对效用,即它们最大化权力的能力。政治家们“以权力为定义的利益来思考和行动”(5)。只有政策制定者的智力弱点才会导致偏离理性课程、旨在最小化风险和最大化利益的外交政策。因此,莫根索强调权力追求和这种追求的理性,将其设定为一种规范,而不是呈现人类事务的实际画像。

正如雷蒙德·阿龙和其他学者所指出的,作为莫根索的现实主义的基本概念,权力是模糊的。它既可以是政治中的手段,也可以是目标。但是,如果权力只是为了获得其他东西而存在,它并不能像莫根索所声称的那样定义国际政治的本质。它不能使我们独立地理解国家行为,而不受其政治领导人的动机和意识形态偏好的影响。它不能作为定义政治作为一个自主领域的基础。因此,莫根索的现实主义原则是值得怀疑的。阿龙问道:“这是真的吗,无论其政权如何,各国追求的是同一种外交政策”(597),拿破仑或斯大林的外交政策与希特勒、路易十六或尼古拉斯二世的外交政策本质上是相同的,仅仅是为了争夺权力?“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这个命题是无可争辩的,但并不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598)。因此,将国家行为定义为仅仅与权力、安全或国家利益有关是没有意义的。国际政治不能独立于更广泛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来研究。

卡尔和莫根索主要关注国际关系。然而,他们的政治现实主义也可以应用于国内政治。一般来说,成为一个古典现实主义者意味着将政治视为利益冲突和权力斗争,并通过认识到共同利益并试图满足它们来寻求和平,而不是通过道德化。伯纳德·威廉姆斯和雷蒙德·吉斯,新政治现实主义的有影响力的代表,批评他们所描述的“政治道德主义”,并强调政治对伦理的自主性。然而,政治理论现实主义和国际关系现实主义似乎是两个独立的研究项目。正如几位学者(威廉·舍尔曼、艾莉森·麦克奎因、特里·纳丁、邓肯·贝尔)所指出的,为政治理论现实主义做出贡献的人很少关注从事国际政治现实主义研究的人。

3. 新现实主义

尽管莫根索的《国家间的政治》存在模糊和弱点,但它成为了一本标准教科书,并影响了一代人对国际政治的思考。与此同时,人们试图发展一种更加方法论严谨的方法来理论化国际事务。在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大量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进入国际关系学科,并试图用科学概念和推理取代古典现实主义的“智慧文献”(布朗 35)。这反过来引发了莫根索和所谓的英国学派学者的反击,特别是海德利·布尔,他们捍卫了传统方法(布尔 1966 年)。

结果,国际关系学科分为两个主要流派:传统或非实证主义和科学或实证主义(新实证主义)。后来又增加了第三个流派:后实证主义。传统主义者提出规范性问题,并与历史、哲学和法律进行交流。科学家或实证主义者强调一种描述性和解释性的研究形式,而不是规范性的研究形式。他们在该领域已经建立了强大的存在。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国际关系学领域的大多数美国学生就接受了定量研究、博弈论和其他社会科学的新研究技术的培训。这对该学科产生了重大影响,加上国际环境的变化。

尽管在方法论上存在差异,现实主义者的假设是国家是国际政治中的关键行动者,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冲突关系是实际国际关系的核心。然而,在 20 世纪 70 年代冷战的减退过程中,人们可以看到其他行动者的重要性日益增长:国际和非政府组织,以及跨国公司。这一发展导致了理想主义思想的复兴,被称为新自由主义或多元主义。虽然接受现实主义的一些基本假设,但主要的多元主义者罗伯特·科汉和约瑟夫·奈伊提出了复杂相互依赖的概念,以描述这种更复杂的全球政治图景。他们认为,国家可以有效地相互合作以实现互利,国际关系可以取得进展,未来不必像过去那样。

3.1 肯尼斯·沃尔兹的国际体系

政治现实主义的回应最显著地来自肯尼斯·N·沃尔兹,他以一种新颖而独特的方式重新阐述了国际关系中的现实主义。在他于 1979 年首次出版的《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他回应了自由主义的挑战,并试图纠正汉斯·莫根索的古典现实主义的缺陷,采用了更科学的方法,这被称为结构现实主义或新现实主义。莫根索将他的理论根植于权力斗争,将其与人性联系在一起,而沃尔兹则努力避免对人性进行任何哲学讨论,而是着手建立一个以微观经济学为模型的国际政治理论。在他的著作中,他认为国际体系中的国家就像国内经济中的企业一样,具有相同的根本利益:生存。“在国际上,国家行动的环境或其体系的结构是由于一些国家更倾向于在短期内获得其他目标之前保证生存,并以相对高效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93)。

沃尔兹认为,通过关注个体国家以及意识形态、道德和经济问题,传统自由主义者和古典现实主义者都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们未能对国际体系进行深入解释,这种解释可以从更广泛的社会政治领域中抽象出来。沃尔兹承认这种抽象会扭曲现实并忽略了古典现实主义所重要的许多因素。它不允许分析特定外交政策的发展。然而,它也有用处。值得注意的是,它有助于理解国际政治的主要决定因素。当然,沃尔兹的新现实主义理论不能应用于国内政治。它不能用来制定国家关于国际或国内事务的政策。他的理论只能解释为什么不同形式的政府和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下的国家行为方式相似,以及为什么尽管它们日益相互依存,国际关系的整体格局不太可能改变。

根据沃尔兹的观点,国家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表现出的一致行为可以通过国际体系结构对其行为施加的限制来解释。一个体系的结构首先由其组织原则定义,然后由其单位的差异化定义,最后由单位之间的能力(权力)分布定义。对沃尔兹来说,无政府状态或中央权威的缺失是国际体系的秩序原则。国际体系的单位是国家。沃尔兹承认非国家行为者的存在,但认为它们相对不重要。由于所有国家都希望生存,而无政府状态预设了一个自助系统,每个国家都必须照顾自己,因此它们之间没有分工或功能分化。虽然在功能上相似,但它们仍然通过相对能力(它们所代表的权力)来执行相同的功能。

因此,沃尔兹对权力和国家行为的看法与古典现实主义者有所不同。对于莫根索,权力既是手段也是目的,理性的国家行为被理解为积累最大权力的行动。相比之下,新现实主义者认为每个国家的根本利益是安全,因此会集中关注权力的分配。新现实主义与古典现实主义的另一个区别是方法论的严谨性和科学自我构思(Guzinni 1998, 127–128)。沃尔兹坚持知识的经验可验证性和以证伪主义为方法论理想,正如他自己承认的那样,在国际关系中这种方法只能有限应用。

国家之间的能力分配可能会有所变化;然而,无政府状态作为国际关系的秩序原则保持不变。这对于那些被社会化为自助逻辑的国家的行为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为了反驳关于相互依赖效应的新自由主义观点,沃尔兹指出了无政府国际体系限制合作的两个原因:不安全感和不平等的收益。在无政府的背景下,每个国家都对其他国家的意图感到不确定,并担心合作可能带来的收益可能比自己更有利于其他国家,从而导致对其他国家的依赖。“国家不会自愿地使自己处于增加依赖的境地。在自助体系中,安全考虑将经济利益置于政治利益之上。”(沃尔兹,1979 年,107 页)。

由于其理论的优雅和方法的严谨性,新现实主义在国际关系学科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许多学者眼中,摩根索的现实主义被视为过时的——“毫无疑问,这是关于这个主题思考的历史上一个有趣而重要的时刻,但很难被视为严谨科学理论的重要贡献”(威廉姆斯,2007 年,1 页)。然而,尽管最初比古典现实主义获得了更多的接受,新现实主义也在许多方面引发了强烈的批评。

3.2 对新现实主义的反对意见

1979 年,沃尔兹写道,在核时代,基于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的国际双极体系不仅稳定,而且有可能持续存在(176-7)。随着柏林墙的倒塌和随后苏联的解体,这一预测被证明是错误的。双极世界的结局比大多数现实主义分析家所认为的更加不稳定。它的结束开启了与全球化相关的新的可能性和挑战。这导致许多批评家认为,新现实主义和古典现实主义一样,不能充分解释世界政治的变化。

国际(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之间的新辩论不再关注道德和人性的问题,而是关注国家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国际体系无政府状态的影响,而不是受到机构、学习和其他有助于合作的因素的影响。罗伯特·基奥哈恩在他 1989 年的著作《国际机构与国家权力》中接受了沃尔兹对体系层面理论的强调和他对国家作为自利行为者、理性追求目标的一般假设。然而,通过运用博弈论,他表明国家可以通过经济合作和参与国际机构来扩大他们对自身利益的感知。相互依赖的模式因此可以影响世界政治。基奥哈恩呼吁建立能够更好地处理影响国家互动和变化的因素的体系理论。

批判理论家,如罗伯特·W·考克斯,也关注新现实主义无法处理变革的所谓无能。在他们看来,新现实主义者将特定的、历史决定的以国家为基础的国际关系结构视为普遍有效。相比之下,批判理论家认为,通过分析观念、物质因素和社会力量的相互作用,可以理解这种结构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可能如何最终改变(考克斯,1986 年)。他们认为,新现实主义忽视了形成身份和利益的历史过程,以及多样化的方法论可能性。它合法化了国家间战略关系的现状,并将科学方法视为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它代表了一种排斥性的实践,对统治和控制的兴趣。

虽然现实主义者关注的是国家间的关系和国家安全,但批判理论家关注的是人类安全和社会解放。他们关注个人和群体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安全。尽管存在差异,但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都对国家主权的概念提出质疑,并设想了新的政治共同体,这些共同体对边缘化和被剥夺权益的群体更少排斥。批判理论反对基于国家的排斥,并否认一个国家的公民利益优先于外国人的利益。它坚持政治家应该给予外国人的利益与给予同胞的利益同等重视,并设想超越“堡垒”国家的政治结构。后现代主义质疑国家声称自己是人类忠诚的合法焦点以及其强加社会和政治界限的权利。它支持文化多样性,并强调少数群体的利益。女性主义认为现实主义理论存在男性偏见,并主张将女性和其他价值观纳入公共生活中。

由于批判理论和其他替代性理论观点质疑现有的现状,使知识依赖于权力,并强调身份形成和社会变革,它们不是传统的或非实证主义的。它们有时被称为“反思主义”或“后实证主义”(Weaver 165),并代表了与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理性主义”或“实证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激进分离。对于批判性安全理论家来说,安全不是客观现象。它本质上是社会的,是社会构建的,并服务于政治议程。它合法化并强加给社会上的主导群体一个政治纲领。根据批判性安全化理论,安全化的行为者,可以是政治家或执政党,“将一个主体或群体编码为参照对象的存在威胁”(Ari 147)。参照对象可以是一个国家或非国家群体。这种话语实践定义了威胁和危险。

建构主义者,如亚历山大·温特(Alexander Wendt),试图在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方面认真对待现行的国家体系和无政府状态,另一方面专注于身份和利益的形成。与新现实主义观点相对,温特认为自助并不是从无政府原则逻辑上或因果上推导出来的,而是社会构建的。温特认为国家的身份和利益是社会构建的,因此他的观点被称为“建构主义”。因此,在他看来,“自助和权力政治是制度,而不是无政府的本质特征。无政府是国家对其的构建”(温特 1987 年 395 页)。无政府并没有单一的逻辑,而是有几种,取决于国家彼此之间的角色认同。权力和利益是由观念和规范构成的。温特声称新现实主义无法解释世界政治中的变化,但他基于规范的建构主义可以解释。

尽管以传统方式得出的类似结论,来自英国学派(国际社会方法论)的非实证主义理论家强调对国家行为的系统性和规范性约束。这些理论家提到,根据人类作为基本社会和理性个体的经典观点,人们有能力合作并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国家也是如此。他们强调,国家和个人一样,有合法的利益,其他国家可以认可和尊重这些利益,并且他们可以认识到在彼此关系中遵守互惠原则的普遍优势(Jackson 和 Sørensen 167)。因此,国家可以通过条约与其他国家约束自己,并与其他国家发展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因此,国际体系的结构并非像新现实主义者所声称的那样不可改变。它不是一个永久的霍布斯式无政府状态,充满战争的危险。基于纯粹的权力关系的无政府国际体系可以演变为一个更具合作性和和平性的国际社会,其中国家行为受到共享的价值观和规范的塑造。国际社会的实际表达是维护国际关系法治的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

4. 结论:现实主义的警示和变化性质

关于新现实主义的辩论的一个无意的和不幸的后果是,新现实主义及其批评的很大一部分(除了英国学派)以抽象的科学和哲学术语表达出来。这使得国际政治理论对于普通人几乎无法理解,并将国际关系学科分为不兼容的部分。而古典现实主义是一种旨在支持外交实践并为那些寻求理解和应对潜在威胁的人提供指导的理论,如今的理论关注各种宏大的图景和项目,不适合执行这一任务。这或许是为什么古典现实主义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兴趣,特别是对莫根索的思想的兴趣。他的思想不再被视为一种被新现实主义理论取代的过时的前科学现实主义思想,而是被认为比以前更为复杂且具有更大的当代相关性(Williams 2007, 1–9)。它在他通常所关联的正统现实主义图景中并不完全适应。

近年来,学者们对国际关系学科中关于明确理论传统的流行叙述提出了质疑。修昔底德、马基雅维利、霍布斯等思想家成为重新审视的对象,以挑战学科中对他们遗产的流行使用,并探索其他的传承和取向。莫根索也经历了类似的重新解读过程。一些学者(哈特穆特·贝尔、穆里尔·科泽特、阿米莉亚·希思、肖恩·莫洛伊)认为他的思想对于对现实主义的标准解释产生了变革的重要性。穆里尔·科泽特强调莫根索在现实主义中的批判性维度,表现在他致力于“向权力说真话”和“揭示权力对真理和道德的主张”,以及他倾向于在不同时间提出不同主张的倾向(科泽特 10-12 页)。她写道:“莫根索赋予人类生命和自由以核心重要性,并构成了‘超越性的伦理标准’,应该始终激发科学探究”(19 页)。这显示了他古典现实主义的灵活性,并揭示了他基于普遍道德价值推动的规范假设。虽然莫根索认为国家是以权力为导向的行为者,但同时他也承认,如果没有道德约束和国际法的作用,国际政治将比实际情况更加恶劣(贝尔和希思 333 页)。

发展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的另一途径是罗伯特·吉尔平的开创性著作《战争与世界政治的变革》。如果这部作品在国际关系学术界获得更大的重视,我们今天将更好地准备好“迅速的权力转移和地缘政治变化”(沃尔福思,2011 年 505 页)。我们将能够解释大规模战争和长期和平的原因,以及国际秩序的形成和衰落。另一个途径是将新的科学发现应用于社会科学。例如,亚历山大·温特最近的著作《量子思维与社会科学》提供了证据。国际政治的新现实主义方法可以基于量子理论中出现的有机和整体的世界观、人类进化的观念以及对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角色的日益认识(科拉布-卡尔波维奇,2017 年)。

政治现实主义因此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无道德的理论,也不能完全适应国际关系中实证主义解释的范畴。它是一种实践和发展的理论,依赖于实际的历史和政治条件,并最终通过其伦理标准和在制定明智政治决策方面的相关性来评判(摩根索 1962)。在二十一世纪,与二十世纪冷战意识形态竞争不同,主要竞争是在支持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扩张的意识形态和支持重新建立多极世界的意识形态之间(穆勒松 2017)。因此,超级大国之间不断加剧的紧张局势促使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辩论复苏,并引起了对现实主义的兴趣再度高涨。约翰·米尔斯海默在这方面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以他悲观的攻击性现实主义概念而闻名,该概念认为像美国这样的强国会追求权力的最大化和对他国的统治(米尔斯海默 2001)。他的晚期作品《自由的幻觉》(米尔斯海默 2019)中,他提出了现实主义对自由主义立场的论证,已经可以被视为国际关系理论的经典之作。

正如当前对现实主义的复兴证明的那样,现实主义是一种适用于困难时期的理论,当安全成为一个真正的问题时。这种情况发生在国家面临武装冲突的危险时。在这种情况下,现实主义发挥着有益的警示作用。它警告我们要警惕进步主义、道德主义、法律主义和其他与自利和权力脱节的取向。它是对过分乐观的自由主义合作和因相互依赖而产生的变革的信念以及批判理论主张我们的不安全仅仅是安全化的结果的必要修正。

然而,当政治现实主义变成一种教条主义的事业时,仅仅关注冲突,它就无法发挥作为国际关系理论的适当功能。通过固守以国家为中心和过于简化的“范式”,如新现实主义,并否认国际关系中任何进展的可能性,它变成了一种意识形态。它对权力政治和国家利益的强调可以被滥用来为侵略行为辩护。因此,它必须被那些更好地考虑全球政治变化的理论所取代。除了仅仅具有消极的警示功能外,还必须增加积极的规范。这些规范从古典现实主义强调的理性和谨慎开始,通过自由主义者和英国学派强调的多边主义、国际法和国际社会的愿景,一直延伸到当今许多作家倡导的世界主义和全球团结。

Bibliography

  • Allison, Graham T., 2017. 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n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 Ari, Tayyar (ed.), 2022. Critical Theori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lue Ridge Summit, PA: Lexington Books.

  • Aron, Raymond, 1966. Peace and War: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rans. Richard Howard and Annette Baker Fox, Garden City, New York: Doubleday.

  • Ashley, Richard K., 1986. “The Poverty of Neorealism,” in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Robert O. Keohane (e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55–300.

  • –––, 1988. “Untying the Sovereign State: A Double Reading of the Anarchy Problematique,” Millennium, 17: 227–262.

  • Ashworth, Lucian M., 2002. “Did the Realist-Idealist Debate Really Happen? A Revisionist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6(1): 33–51.

  • Behr, Hartmut, 2010. A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Theory: Ontologies of the International, Houndmills: Palgrave Macmillan.

  • Behr, Hartmut and Amelia Heath, 2009. “Misreading in IR Theory and Ideology Critique: Morgenthau, Waltz, and Neo-Realism,”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35(2): 327–349.

  • Beitz, Charles, 1997. Political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Bell, Duncan (ed.), 2008. Political Thought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ariations on a Realist Them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2017. “Political Realism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hilosophy Compass, 12(2): e12403.

  • Booth, Ken and Steve Smith (eds.), 1995.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oday, Cambridge: Polity.

  • Boucher, David, 1998.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rom Thucydides to the Presen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Brown, Chris, 2001.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nd edition, New York: Palgrave.

  • Bull, Hedley, 1962. “International Theory: The Case for Traditional Approach,” World Politics, 18(3): 361–377.

  • –––, 1977. The Anarchical Society: A Study of Order in World Politic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 –––, 1995.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1919–1969,” in International Theory: Critical Investigations, J. Den Derian (ed.), London: MacMillan, 181–211.

  • Butterfield, Herbert and Martin Wight (eds.), 1966. Diplomatic Investigations: Essays in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Carr, E. H., 2001. The Twenty Years’ Crisis, 1919–1939: An Introduction to Stud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Palgrave.

  • Cawkwell, George, 1997. Thucydides and the Peloponnesian War, London: Routledge.

  • Cox, Robert W., 1986. “Social Forces, States and World Orders: Beyo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n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Robert Keohane (e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4–254.

  • Cozette, Muriel, 2008. “Reclaiming the Critical Dimension of Realism: Hans J. Morgenthau and the Ethics of Scholarship,”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34(1): 5–27.

  • Der Derian, James (ed.), 1995. International Theory: Critical Investigations, London: Macmillan.

  • Donnelly, Jack, 2000. Realism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Doyle, Michael W., 1997. Ways of War and Peace: Realism, Liberalism, and Socialism, New York: Norton.

  • Galston, William A., 2010. “Realism in Political Theory,”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Theory, 9(4): 385–411.

  • Geuss, Raymond, 2008. Philosophy and Real Politic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Gustafson, Lowell S. (ed.), 2000. Thucydides’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 Guzzini, Stefano, 1998. Real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The Continuing Story of a Death Foretold, London: Routledge.

  • Harbour, Frances V., 1999. Thinking About International Ethics, Boulder: Westview.

  • Herz, Thomas, 1951, Political Realism and Political Idealism: A Study of Theories and Realitie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Hobbes, Thomas, 1994 (1660), Leviathan, Edwin Curley (ed.), Indianapolis: Hackett.

  • Hoffman, Stanley, 1981. Duties Beyond Borders: On the Limits and Possibilities of Ethical International Politics, Syracuse: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 Jackson, Robert and Georg Sørensen, 2003.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ies and Approach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Kennan, George F., 1951. Realities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Keohane, Robert O. and Joseph Nye, 1977. Power and Independence: 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 ––– (ed.), 1986.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 1989.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Boulder: Westview.

  • Korab-Karpowicz, W. Julian, 2006. “How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ists Can Benefit by Reading Thucydides,” The Monist, 89(2): 231–43.

  • –––, 2012. On History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Great Political Thinkers from Thucydides to Locke, New York: Routledge.

  • –––, 2017. Tractatus Politico-Philosophicus: New Direc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kind, New York: Routledge.

  • Lebow, Richard Ned, 2003. The Tragic Vision of Politics: Ethics, Interests and Order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Linklater, Andrew, 1990. Beyond Realism and Marxism: Critical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asingstoke: Macmillan.

  • Machiavelli, Niccolò, 1531. The Discourses, 2 vols., trans. Leslie J. Walker, London: Routledge, 1975.

  • –––, 1515. The Prince, trans. Harvey C. Mansfield, Jr.,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5.

  • Mansfield, Harvey C. Jr., 1979. Machiavelli’s New Modes and Orders: A Study of the Discourses on Livy,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 1996. Machiavelli’s Virtu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Maxwell, Mary, 1990. Morality among Nations: An Evolutionary View,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 Mearsheimer, John J., 1990. “Back to the Future: Instability in Europe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19: 5–49.

  • –––, 2001.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Norton.

  • –––, 2018. The Great Delusion: Liberal Dreams and International Realit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Meinecke, Friedrich, 1998. Machiavellism: The Doctrine of Raison d’État in Modern History, trans. Douglas Scott.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 Molloy, Seán, 2003. “Realism: a problematic paradigm,” Security Dialogue, 34(1): 71–85.

  • –––, 2006. The Hidden History of Realism. A Genealogy of Power Politics, Houndmills: Palgrave Macmillan.

  • Morgenthau, Hans J., 1946. Scientific Man Versus Power Politic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 1951. In Defense of the National Interest: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 –––, 1954.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2nd ed.,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 –––, 1962. “The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Functions of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Politics in the 20th Century, Vol. I, “The Decline of Democratic Politic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 1970. Truth and Power: Essays of a Decade, 1960–1970, New York: Praeger.

  • Müllerson, Rein, 2017. Dawn of a New Order. Geopolitics and the Clash of Ideologies, London: L. B. Tauris.

  • Nardin, Terry and David R. Mapel, 1992. Traditions in International Eth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Nardin, Terry, 2017. “The New Realism and the Old,” Critical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oci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first online 01 March 2017; doi:10.1080/13698230.2017.1293348

  • Niebuhr, Reinhold, 1932. Moral Man and Immoral Society: A Study of Ethics and Politics, New York: Charles Scriber’s Sons.

  • –––, 1944. The Children of Light and the Children of Darkness: A Vindication of Democracy and a Critique of Its Traditional Defense,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 & Sons.

  • Pocock, J. G. A., 1975. The Machiavellian Movement: Florentine Political Thought and the Atlantic Political Tradi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Rosenau, James N. and Marry Durfee, 1995. Thinking Theory Thoroughly: Coherent Approaches to an Incoherent World, Boulder: Westview.

  • Russell, Greg, 1990. Hans J. Morgenthau and the Ethics of American Statecraft,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 Sleat, Matt, 2010. “Bernard Williams and the possibility of a realist political theory,”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9(4): 485–503.

  • –––, 2013. Liberal Realism: A Realist Theory of Liberal Politics,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 Smith, Nicholas Ross, Grant Dawson, 2022. “Mearsheimer, Realism, and the Ukraine War,” Analyse & Kritik: Journal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Theory, 44(2): 175–200.

  • Smith, Steve, Ken Booth, and Marysia Zalewski (eds.), 1996. International Theory: Positivism and Beyo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Scheuerman, William, 2011. The Realist Case for Global Reform, Cambridge: Polity.

  • Thompson, Kenneth W., 1980. Masters of International Thought,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 –––, 1985. Moralism and Morality in Politics and Diplomacy, Lanham, 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 Thucydides. 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 trans. Rex Warner,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1972.

  • –––. On Justice, Power, and Human Nature: The Essence of Thucydides’ 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 Paul Woodruff (ed. and trans.), Indianapolis: Hackett, 1993.

  • Vasquez, John A., 1998. The Power of Power Politics: From Classical Realism to Neotraditional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Waltz, Kenneth, 1979.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Boston, MA: McGraw-Hill.

  • Walzer, Michael, 1977. Just and Unjust Wars: A Moral Argument with Historical Illustrations, New York: Basic Books.

  • Wendt, Alexander, 1987. “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ower Politic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6: 391–425.

  • –––, 1999.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Weaver, Ole, 1996. “The Rise and the Fall of the Inter-Paradigm Debate,” in International Theory: Positivism and Beyond, Steven Smith, Ken Booth, and Marysia Zalewski (e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49–185.

  • Wight, Martin, 1991. International Theory: Three Traditions, Leicester: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Press.

  • Williams, Bernard, 1985. Ethics and the Limit of Philosoph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2005. “Realism and Moralism in Political Theory,” in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Deed: Realism and Moralism in Political Argument, ed. G. Hawthor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17.

  • Williams, Mary Frances, 1998. Ethics in Thucydides: The Ancient Simplicity, Lanham, 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 Williams, Michael C., 2005. The Realist Tradition and the Limi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2007. Realism Reconsidered: The Legacy of Hans Morgenthau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Wohlforth, William C., 2008. “Realism,” 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hristian Reus-Smit and Duncan Snidal (e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2011. “Gilpinian Realism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5(4): 499–511.

Academic Tools

Other Internet Resources

egoism | ethics: natural law tradition | game theory | Hobbes, Thomas: mor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 justice: international distributive | liberalism | Machiavelli, Niccolò | sovereignty | war

Copyright © 2023 by W. Julian Korab-Karpowicz <sopot_plato@hotmail.com>

最后更新于

Logo

道长哲学研讨会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