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哲学 Latinx Philosophy (Manuel Vargas)

首次发表于 2018 年 12 月 13 日星期四

拉丁哲学是一项实质性关注拉丁美洲人的哲学工作,包括拉丁美洲人及其经历的道德、社会、政治、认识论和语言学意义。[1] 尽管作为一个独特的、自我认同的领域的出现相对较新,拉丁哲学包括了大量的作品,这些作品借鉴了各种哲学传统,包括批判种族理论、拉丁女性主义哲学、拉丁美洲和奇坎斯研究、拉丁美洲、大陆、分析、加勒比和非洲哲学的各个流派。

本条目重点介绍了拉丁美洲哲学在美国的性质、历史和最新发展。它讨论了拉丁美洲哲学的当前研究、拉丁美洲哲学的各种起源、关于该领域性质和范围的争议以及正在进行的发展。


1. 当前问题

目前关于拉丁哲学的研究往往聚焦于几个主题:(1)关于群体身份的描述,包括拉丁美洲人的现象学和自我意识的描述;(2)广泛的社会和政治问题,特别关注公民身份和移民问题;以及(3)一系列元哲学问题,包括努力确定或扩展拉丁哲学的经典著作,以及努力解决有关拉丁美洲人在哲学专业中地位的各种关切。

1.1 群体身份

拉丁美洲哲学中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对拉丁美洲人的描述。美国和拉丁美洲的社会身份类别通常是不同的,也是不同的种族和社会类别的产物。拉丁哲学是一个仅在美国内使用的术语,或者几乎如此,以至于来自拉丁美洲的人通常不会把自己视为拉丁哲学,除非他们居住在美国。在美国内,这个社会类别有各种标签,包括“西班牙裔”,“拉丁裔”,“拉丁裔男性/女性”,“拉丁裔男性/女性”。采用特定的标签在自我认同、联盟建设、市场压力和政府官僚利益方面发挥了不同的作用(Alcoff 1999; Gracia 2000)。

在 21 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哲学家们开始对西班牙裔或拉丁裔这一社会类别进行系统的描述,以及这一类别作为身份类别的功能,以及拉丁裔在美国种族和民族矩阵中的地位(或不在)。出现了三种方法:种族民族解释,文化民族群体解释和家族历史观。

Linda Alcoff(2000)认为,拉丁美洲人最好被理解为一个种族群体,即在某些情境下其身份作为一个种族群体,而在其他情境下作为一个民族群体。她认为,作为一个群体,拉丁美洲人在美国的种族和民族矩阵中并不完全符合,她在 1999 年、2000 年、2003 年和 2006 年提出了这个观点(Alcoff 1999, 2000, 2003, 2006)。拉丁美洲后裔的种族多样性涵盖了美国标准种族类别的全部范围,使得拉丁美洲人成为美国社会身份类别中一个不稳定的范畴。因此,“拉丁美洲人”这个术语在日常话语中的运作方式以及在生活经验中的意义往往因拉丁美洲人群体(例如墨西哥人、多米尼加人、古巴人等)与美国种族类别的互动而有所不同。她认为,唯一能够公正对待这种复杂性的方式是将拉丁美洲人视为占据混合社会范畴的群体,即一个种族民族。

根据 J. Angelo Corlett(2003)的观点,拉丁美洲人构成了一个由广泛的文化特征统一的民族群体,包括语言能力(掌握“拉丁美洲”语言)、拥有传统的“拉丁美洲”姓氏、自我认同以及内外群体的认可等特征。然而,对于公共政策目的而言,Corlett 认为成为拉丁美洲人是与某些拉丁美洲群体的血统或血统有关的问题。根据这种观点,在公共政策的背景下,拉丁美洲人这个范畴的功能更类似于一个种族群体,而不是一个历史上统一的文化实践群体(参见 Blum 2009)。

与文化族群解释相反,Jorge Gracia 的家族历史观将族群成员身份建立在历史联系上,因此该群体的成员不需要共享任何其他特征,无论是文化方面还是其他方面(2008 年)。除了与伊比利亚半岛和美洲有关的 1492 年后的事件具有适当历史联系的非常普遍的限制之外,同一时间和地点的拉丁美洲人可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而其他时间和地点的拉丁美洲人则没有 [2]。根据配置群体成员的偶然(通常是标量)理解的当地规范,一个人可以成为拉丁美洲人,而不会说西班牙语或葡萄牙语,也不会参与与身份相关的各种文化实践等等。因此,Gracia 拒绝了文化连续性解释和 Corlett 强调的公共政策系谱解释。

除了试图描述拉丁美洲人类别以及努力确定它在话语中的运作方式之外,哲学家们还考虑了拉丁美洲人身份在面对美国社会身份类别时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和难题(例如,Lugones 1987; Mendieta 1999; Schutte 2000; Alcoff 2000; 另请参阅 Lewis 即将出版和 Spencer 2018)。这一文献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基于拉丁美洲女性主义哲学家的思考——关注的是拉丁美洲人(尤其是拉丁美洲女性)的状态往往产生了抵抗容易融入统一自我的独特自我认同感(Lugones 1987, 1994; Schutte 2000; Barvosa 2008; Ortega 2016)。这些作品经常探讨和探索特定形式的边缘化,以及在拉丁美洲人具有多样但独特的社会地位的背景下对它们的应对策略。

1.2 社会和政治哲学

如果二十一世纪拉丁美洲哲学的第一个十年主要关注身份问题,特别是拉丁美洲人的性质、经历甚至首选术语的界定,那么第二个十年可能最好地被描述为涉及政治哲学问题(包括公民身份和移民)以及更加明显的元哲学敏感性的到来。

总的来说,最近的拉丁美洲哲学大部分集中在美国人口变化的后果以及对其的反应上。哲学家们认为,拉丁美洲人对于美国社会和政治理论的传统理解构成了独特的挑战(Mendieta 2003; Gracia 2005; Alcoff 2006)。特别是美国的 "变棕"(Sundstrom 2008)以及这些人口转变对白人身份的影响(Alcoff 2015; Mendoza 2017)已成为重要讨论的主题。

当然,这种与政治哲学问题的接触并不是完全新的。例如,关于拉丁美洲人在平权行动中的地位一直存在着哲学上的辩论(Corlett 2003; Gracia 2008; McGary 2013; Gracia 2013)。然而,在最近的政治哲学研究扩展中,两个问题尤为突出:公民身份和移民伦理。

拉丁美洲(Quijano 2000,von Vacano 2012)内的公民身份及其与种族的纠缠,有着悠久而复杂的历史。在美国,情况也是如此,公民身份的边界往往是根据这些边界的种族后果来划定的(Silva 2015a)。这些复杂但独特的历史的结果是,拉丁美洲人口有时处于非正统公民身份的系统产生的境况中。例如,波多黎各人是美国公民,但岛上的居民不能在美国总统选举中投票。托霍诺·奥德姆族被美国印第安事务局认可,是一个被美墨边境分割的部落群体。在美国一侧的部落成员,即使他们在墨西哥出生并与其他墨西哥公民的部落成员一起生活,也是美国公民(Luger 2018)。

更一般地说,移民权利、边界政治以及跨国界移动人口的地位一直是拉丁哲学中持续讨论的主题(Cisneros 2013;Mendoza 2016;Reed-Sandoval 2016a;Orosco 2016a)。例如,Mendoza(2016)认为,即使我们假设国家有权控制其边界,也不能得出移民执法是可允许或伦理上可取的结论。Reed-Sandoval(2016b)认为,在移民模式的更大网络中,一些特定的瓦哈卡社区具有独特的迁移权利,鉴于它们作为跨境社区的性质。

1.3 元哲学问题

超越政治哲学,许多哲学家开始探讨拉丁美洲人与哲学学科的关系问题。其中一个关注点是美国学术界中拉丁美洲哲学家数量相对较少(Gracia 2000 年,2008 年;R. Sanchez 2013 年)。其他人则写过拉丁美洲人是否受到某种偏见的问题(Madva 2016 年)。几位哲学家认为哲学学科的特定文化实践为拉丁美洲人设置了特殊的障碍(Gracia 2000 年:159-188;C. Sánchez 2016 年,135-140;另请参阅 Yancy 2012 年的论文)。

另一类广义形而上学的努力集中在拉丁美洲人、拉丁美洲哲学和其他哲学运动之间的概念连续性和历史联系的确定上。例如,Gregory Pappas(2011 年)、Carlos Sánchez(2016 年:93-112)和 José-Antonio Orosco(2016a 年)探讨了哲学实用主义是否与拉丁美洲思想和文化连续、有用或特别代表性的问题。

拉丁美洲哲学领域的一些哲学家对哲学的经典人物范围的扩展,尤其是对拉丁美洲哲学或更具体地说,墨西哥美国哲学的经典人物范围的扩展,产生了显著的兴趣。Orosco(2016b 年)认为,墨西哥裔美国人民权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如塞萨尔·查韦斯(Cesar Chavez)和阿曼多·伦敦(Armando Rendon),应该被视为哲学家。在另一个方向上,Carlos Sánchez 在墨西哥哲学史方面的工作,包括墨西哥存在主义的翻译和讨论(2012 年,2016 年),旨在通过扩展哲学经典,有助于与当代墨西哥裔美国人及其环境对话(请参阅 Sanchez 2016 年的引言和结论)。

调查拉丁哲学领域的现代工作状况,可以提出该领域的一个初步分类。首先,有一系列关于谁是拉丁美洲人、该类别的本质以及是否有任何有趣的统一性的问题。我们可以将这一系列问题归类为范畴性或认同性问题。

其次,正如我们所见,拉丁哲学中存在一系列相对“一级”或实质性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关于公民身份的种族化问题;移民伦理学;涉及拉丁美洲人的政治和社会哲学问题;某些拉丁美洲群体的跨国身份的特殊特征;拉丁美洲案例中交叉性的本质;关于拉丁美洲人的认识不公正;关于拉丁美洲人在哲学学科中的角色的社会、道德和政治问题,例如在学术哲学领域内拉丁美洲人的角色。

第三,有关拉丁哲学是否本质上涉及或应该涉及解放的问题,拉丁哲学是否最终是一种身份政治形式,是否有意义谈论民族哲学,甚至关于关于拉丁美洲人的工作(学术或其他方面)何种工作才算是哲学的问题。将这些关于拉丁哲学的元哲学问题称为拉丁哲学的问题。

粗略地说,分类问题(第一类)涉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拉丁美洲哲学中的拉丁美洲部分。元哲学问题(第三类)涉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拉丁美洲哲学中的哲学部分。[3] 总的来说,一个人对这些问题的假设构成了构成实质性拉丁美洲哲学的很大一部分的形状。其中一些问题在 §§3-4 中进行了讨论。

2. 起源

解释拉丁美洲哲学的起源是一项困难的任务,这既因为学术领域的混乱、缓慢发展的性质,也因为如何描述该领域的特殊难题(见下文 §3)。哲学家们直到最近才开始谈论拉丁美洲哲学(和/或拉丁裔和拉丁裔女性哲学)(Gracia 2008; Mendieta 2011; R. Sánchez 2013; Llorente 2013; Millán & Deere 2017)。然而,在这个术语流行之前,哲学家们已经在进行可以被认为是拉丁美洲哲学的哲学工作,即与拉丁美洲人有关的哲学。

尽管还有更广泛和更详细的历史有待讲述,但以下是对拉丁哲学几个交织起源的临时和部分重建。这个叙述聚焦于当代拉丁哲学的四个来源:奇卡诺运动、拉丁美洲哲学的历史、拉丁女性主义以及明确构想为拉丁哲学的最近努力。

2.1 奇卡诺思想

重建拉丁哲学起源的一种方式是通过奇卡诺运动的历史 [4]。奇卡诺运动从来不是单一的事物,但总体上,它倾向于以一种文化民族主义来区分一个民族——奇卡诺拉萨与一个家园——阿兹特兰,同时强调为这些人民和有时为那片土地的解放的必要性(I. Garcia 2015)。如果我们将早期奇卡诺思想视为拉丁哲学的一种形式,那么早期奇卡诺思想就是拉丁哲学的一个自然来源的候选者。

这一运动的重要表达,包括《阿兹特兰的精神计划》,借鉴了二十世纪墨西哥哲学的概念。其中最重要的是何塞·巴斯孔塞洛斯的《宇宙种族》。在《宇宙种族》的序言中,巴斯孔塞洛斯声称拉丁美洲有机会成为一个新的、最终的种族的诞生地,这个种族将整合来自世界其他地方的最佳文化特征。该作品强调将人类分为种族,阐述了美洲的辉煌土著过去,宣称白人时代即将结束,并以拉丁美洲人民为根基的种族提升的预言性语调,为表达奇卡诺运动的早期愿望提供了一个成熟的框架(参见罗曼诺 1969 年)。

有证据表明,当时的教学大纲中包括墨西哥哲学家塞缪尔·拉莫斯的作品,以及重要的英语讨论墨西哥哲学的帕特里克·罗曼内尔的作品(索尔达滕科 1996 年)。此外,西班牙哲学家何塞·奥尔特加的透视主义——大致上是指知识是透视性的,并且经常受到文化、时间和地点的影响——可能已经渗入了该运动的某些部分的自我理解,部分原因是由于他对墨西哥人物的影响,他的作品的翻译可获得性,以及奥克塔维奥·帕斯的著作中对他的一些讨论。然而,系统地追求类似于奇卡诺哲学的学术哲学形式的尝试是罕见的。总的来说,奇卡诺运动并没有频繁或持续地试图在哲学术语中阐述一个明确的理论基础(I.加西亚 2015 年)。

然而,还是有一些尝试以独特的拉丁美洲方式进行哲学探讨的。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可能是埃利胡·卡兰萨的《奇卡诺主义:哲学碎片》(1978 年)。这是一本不寻常的著作。它的结构和感性部分归功于基尔克戈尔的《哲学碎片》,每个主要章节都有一个化名作者。与此同时,它的关注和动机公开地借鉴了墨西哥哲学家塞缪尔·拉莫斯对所谓共享的“墨西哥”心理剖析的批判性研究。在卡兰萨的案例中,拉丁美洲人(以及奇卡诺研究)是主题。[6]

尽管受到墨西哥哲学的一些影响(有关概述,请参见索尔达滕科 1996 年的著作),关于拉丁美洲人(以及拉丁美洲人更普遍的群体)的哲学工作似乎局限于哲学学科之外的人的工作,至少直到后来的拉丁美洲女性主义哲学复兴。此外,早期拉丁美洲思想的性质对于拉丁哲学的起源来说是一个模糊的案例。

首先,在墨西哥裔运动的早期阶段,对于系统地关注包括拉丁美洲人在内的理论框架的表达相对较少。其次,运动的象征框架在其他拉丁哲学群体中并不容易普遍适用。例如,混血种族叙事在多种方式上被证明存在问题,并且并不容易延伸到所有拉丁美洲群体(参见 Velazco y Trianosky 2009; Gallegos 即将发表的文章)。此外,像《瓜达卢佩条约》和对土著人民(尤其是阿兹特克人)过去的呼吁,不能以同样的方式用来与其他拉丁美洲群体(甚至那些无法追溯到阿兹特克人的墨西哥裔人群)建立共同身份(或者说与其他墨西哥裔人群建立共同身份)。第三,将墨西哥裔运动的文化民族主义(有时是分离主义派别)视为构成更广泛的泛拉丁哲学起源的一部分,将是一种冷嘲热讽。墨西哥裔运动的这些派别往往对未能认识到墨西哥裔人的文化特殊性的任何事物持抵制态度。在这些观点中,接受拉丁美洲身份必然意味着与墨西哥裔身份的文化脱节风险,并通过泛拉丁美洲范畴进行不可接受的同质化。因此,对于一些活动人士和理论家来说,将墨西哥裔思想框架视为拉丁哲学的早期典范听起来很奇怪。

然而,如果有人认为墨西哥裔思想是拉丁哲学的起源,那么将拉丁哲学的起源追溯到拉丁美洲哲学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实上,有理由认为拉丁哲学的更远源头可以追溯到拉丁美洲。

2.2 拉丁美洲的先驱者

拉丁美洲内的哲学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与欧洲哲学具有一般性的连续性。然而,到了 19 世纪下半叶,拉丁美洲的许多知名思想家开始谈论拉丁美洲哲学的可能性或需要(Magallón 1991: 212; Gracia 1995: 462)。阿根廷的胡安·阿尔贝迪(1812-1884)在他的《哲学课程构想》中呼吁在拉丁美洲创立国家哲学。这个想法是这些哲学理论应该是对当地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回应,表达出这些国家的“最重要和最高需求”(1842 [1978: 14] 由本文作者翻译)。同样,安德烈斯·贝略(1848 年)和弗朗西斯科·毕尔巴鄂(1856 年)呼吁哲学工作要对国家和广泛的拉丁美洲环境做出回应,并与对欧洲思想的简单模仿分离开来。

目前尚不清楚这些提议有多大影响力(Nuccetelli 2017: §2.2.3),以及它们是否真正被理解为对拉丁美洲思想的激进原创性的呼吁,而不仅仅是要求在部署主要源自其他地方的哲学提案时更加关注当地环境。尽管如此,这些姿态被视为早期对拉丁美洲本土哲学的需求的经典陈述。

在 20 世纪初到中期的墨西哥哲学界,发展拉丁美洲本土哲学的提案占据了重要地位,并随后传播到拉丁美洲其他地区。对于墨西哥和拉丁美洲独特哲学的关注体现在何塞·高斯、莱奥波尔多·塞亚、埃米利奥·乌兰加和奥克塔维奥·帕斯的作品中。他们关注墨西哥(以及较少的拉丁美洲)的特定情况,这一工作延续了早期工作中已经存在的线索,例如何塞·瓦斯孔塞洛斯、塞缪尔·拉莫斯和奥尔特加·伊·加塞特的作品。然而,20 世纪中叶关于表达所谓墨西哥情况特征的关注,以及塞亚后来努力描绘一个广泛的泛拉丁美洲哲学图景,最终引发了几代人对拉丁美洲哲学的本质和愿景的批判性反应(有关讨论,请参见努塞泰利 2017 年;格拉西亚和瓦尔加斯 2018 年)。

正如我们在前一节中所看到的,拉丁美洲哲学家的引用有时在表达奇卡诺运动的意识形态愿望中起到了作用。因此,诱人的是将一些早期的拉丁 x 哲学努力视为先前拉丁美洲传统的继承者,这些努力旨在形成一种自觉的本土哲学作品 [8]。然而,这个叙述并不没有问题。墨西哥哲学对奇卡诺运动的哲学影响有多系统和严肃尚不清楚。当然,它是零星存在的,并且有各种尝试将墨西哥哲学家作为运动的前辈或知识先驱来借鉴。然而,除了提供知识先驱的感觉和为倡导课程变革提供许可证之外,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在与墨西哥和美国学术哲学连续的方式中努力参与这项工作。

使那些与拉丁美洲哲学的脆弱联系更加有趣的是,当前拉丁哲学的主流工作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对拉丁美洲哲学历史的熟悉(参见 R. Sánchez 2013; Millán&Deere 2017)。除了对拉丁美洲哲学历史的熟悉外,还有来自拉丁美洲解放哲学、后殖民主义哲学和去殖民化哲学的多种最新影响流派进入了几位拉丁哲学家的工作中(例如,Alcoff&Mendieta 2000 中的那些人,还有 Maldonado-Torres 2008,Lugones 2010,Silva 2015b,Ruíz 2016)。[9] 因此,即使拉丁哲学的早期流派与拉丁美洲哲学的本土哲学冲动或其他系统地参与拉丁美洲哲学的主题和关注没有智力上的联系,后来的流派显然确立了这些联系。[10] 因此,将至少一些重要形式的拉丁哲学的起源定位于拉丁美洲哲学内部的本土哲学冲动并不完全是不合理的。

2.3 拉丁女性主义

理查德·伯恩斯坦曾经宣称以下内容:

让我明确地说。我并不质疑是否存在西班牙裔哲学或拉丁美洲哲学,甚至是否有一些美国的西班牙裔美国人关心他们的历史和传统。我质疑的是现在是否存在我们可以称之为西班牙裔美国哲学的东西。(2001 年:50)

当时,对于是否存在拉丁美洲或西班牙裔美国哲学的问题,这种怀疑主义可能是那些持有这个问题的人中的标准观点。然而,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观点可以证明,当伯恩斯坦写下这些话时,这样的哲学已经存在,尽管它以另一个名称追求。那个作品集就是拉丁女性主义哲学。它可能是形成一个独特的拉丁哲学的最佳近似候选者。与墨西哥裔运动的哲学姿态不同,拉丁女性主义哲学的发展构成了(并且继续构成)一个在学科上可识别的大量作品,尽管它不得不为自己的认可而奋斗。而且,与拉丁美洲的哲学作品不同,后者与美国的拉丁裔联系更加薄弱,拉丁女性主义哲学的核心关注点是美国的拉丁裔。

拉丁美洲女性主义的讨论至少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然而,拉丁美洲哲学家(以及在哲学系以外工作的哲学思想家)自觉地进行拉丁美洲女性主义理论化的想法开始在 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11] 如果说有一个拉丁美洲女性主义哲学的奠基文本,那可能是格洛丽亚·安萨尔杜亚(Gloria Anzaldúa)的《边界》(Frontera/Borderlands)(1987 年)。[12] 安萨尔杜亚本人并没有接受过学术哲学的训练,但她的著作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传统训练有素的学术哲学家的灵感,其中许多人继续反思、回顾并借鉴她的作品中所表达的独特现象学、词汇、关注点和方法论。[13] 安萨尔杜亚的作品汇集了女性主义、酷儿主义和奇卡纳思想的线索,并将它们置于美墨边境的背景下。通过这样做,她表达了一系列独特的经历和关注点,这些经历和关注点在那个时候对于奇卡诺研究、女性主义和学术哲学的工作来说,大多是看不见的。

其他自觉地进行拉丁美洲女性主义写作的学术哲学家也随之出现。在这方面的重要工作包括卢戈内斯(Lugones)的论文(1994 年,2003 年)和舒特(Schutte)的论文(1998 年,2000 年),以及阿尔科夫(Alcoff)的专著(2006 年)和奥尔特加(Ortega)的专著(2016 年)。这些工作中的大部分强调了生活经验的重要性,社会联系及其规范的重要性,以及性别与拉丁美洲身份之间独特的相互作用方式。近年来,这一文献以广义现象学方法对身份、自我、压迫、异化和边缘化进行了再激活。

将拉丁女权主义哲学视为拉丁哲学最重要的起源是有道理的: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自认为是拉丁女权主义哲学家的人开始探索一系列关于代理权、认识论和政治的哲学问题,特别是在性别结构下。在这些问题的矩阵中,一个中心性的重复问题是(并且仍然是)拉丁性的生活后果,或者说是成为拉丁哲学的属性。因此,这项工作与任何以此标签下产生的哲学作品一样,都有资格被视为拉丁哲学。

当然,鉴于其关注点在于性别,拉丁女权主义哲学并不总是明确关注拉丁人作为拉丁人的全球地位(相对于例如关注拉丁女性作为拉丁女性的情况)。例如,卢戈内斯(Lugones)关于世界旅行背景下不同自我的出现(1987)以及她对纯洁性话语所假设的潜在形而上学的思考(1994)旨在提供对拉丁女性状况的特定洞察。然而,这些作品中的核心观点很可能普遍适用于拉丁人,甚至可能超越此范围。同样,舒特(Schutte)对拉丁女性在能见度的独特困境的思考(她们必须要么抹去自己的拉丁性,要么证明自己对多种文化的熟悉对盎格鲁-美国公共领域有益)对于许多拉丁人来说并不陌生,甚至对于其他各种社会身份群体也是如此。

在拉丁哲学领域进行广泛工作时,很难不涉及到拉丁女性主义哲学家的工作。鉴于这些考虑因素以及理论动机和主题之间的相对直接联系,抵制拉丁女性主义哲学是一个主要的,如果不是我们现在所认识的拉丁哲学的主要近源起点的想法是多余的。

2.4 自觉的拉丁哲学

拉丁哲学的起源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最后一条线索:一个自觉的领域的出现,这个领域将自己视为明确从事拉丁哲学。大约在二十世纪末,一群美国学术哲学家开始将他们的工作框架化为对美国拉丁族群意义的表达。例如,埃德华多·门迪塔(1999 年)探讨了美国公民身份的复杂性以及拉丁哲学身份中有时涉及的“成为西班牙裔”。阿尔科夫(2000 年,2006 年)探讨了将拉丁裔视为单纯的种族或单纯的民族群体的困难,以及在美国背景下生活社会身份的复杂性。格拉西亚(2000 年,2008 年)和科莱特(2000 年,2003 年)分别提供了关于团体成员身份的解释,并探讨了这些事物对具体政治问题(如平权行动)的影响。

所有这项工作明确是关于拉丁美洲人的,并且现在被认为是拉丁哲学领域的一部分。当它被写出时,通常并不被视为拉丁哲学的贡献。正如我们在上面看到的,学者们在考虑这种可能性时,往往倾向于否认这样一个领域的存在(参见 Bernstein 2001)。因此,即使拉丁美洲焦点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与非洲哲学、亚裔美国哲学以及民族研究的各种发展进行对话,拉丁美洲特定哲学的工作通常被理解为对种族哲学的贡献,或者作为社会和政治哲学的一部分。

到了 21 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末,这种假设开始发生变化。一个自称为拉丁哲学的体系开始出现,伴随着通常的学术机构,以及更频繁地使用“拉丁哲学”及其变体的术语(R. Sánchez 2013)。

3. 定义拉丁哲学

这个条目依赖于对拉丁哲学的特定概念,即主要关注美国拉丁裔的哲学。在接下来的术语中,这是一个狭义的范围和以主题为基础的领域描述;狭义在于对“拉丁裔”的理解方式,以及基于主题而非作者身份的领域解读。关于这些假设——关于范围以及是否适合以主题为基础的描述——存在争议。首先,人们对于“拉丁裔”是否应该被广泛理解(包括拉丁美洲人和美国拉丁裔)还是狭义理解(仅关注美国拉丁裔)存在分歧 [15]。第二个分歧轴涉及拉丁哲学是否应该被视为拉丁裔创作的哲学(Gracia 2008),还是关于拉丁裔的哲学(参见 Reed-Sandoval 2016a: 11)。

3.1 广义 vs. 狭义范围

关于范围的问题,对于该领域的更广泛概念往往以 Jorge Gracia 的工作为参考。Gracia 将西班牙裔/拉丁裔哲学定义为一种族哲学,即由一个族群创作的哲学。在他的开创性著作《西班牙裔/拉丁裔身份》(2000)中,Gracia 提出了西班牙裔哲学的概念,理解为由西班牙裔族群成员创作的哲学。根据 Gracia 的观点——“家族-历史观”——西班牙裔由于与 1492 年后的事件和伊比利亚半岛在美洲的后续作用而形成了一个由历史联系统一的族群。除去一些复杂性,他认为西班牙裔包括伊比利亚半岛、拉丁美洲以及他们在例如美国的后代。

在后来的工作中,格拉西亚明确承认,在至少某些情境下,强调“拉丁美洲人”一词而不是“西班牙裔”有重要原因(参见格拉西亚 2008 年,尤其是 58-9 页)。在承认这一点时,他并没有放弃“西班牙裔哲学”这个概念是指出一个重要解释性事物的想法。对于格拉西亚来说,使西班牙裔哲学作为哲学工作类别有趣的是,定义族群的最大限度的潜在历史联系(回想一下:大致上是与 1492 年后的伊比利亚影响有关)也构成了该群体哲学工作的重要特征。

格拉西亚的观点是这些历史联系很重要:例如,如果不了解西班牙的学院派工作的重要性,就无法理解拉斯·卡萨斯和克拉维赫罗的工作。而且,如果不了解伊比利亚殖民主义所带来的历史联系网,就无法理解拉丁美洲自由主义者和实证主义者的工作。当然,如果不了解通过何塞·奥尔特加·伊·加塞特或何塞·高斯的伊比利亚到拉丁美洲的知识联系,就无法理解 20 世纪初的拉丁美洲哲学。因此,在格拉西亚的观点中,“西班牙裔哲学”这个术语通过以一种有信息性的方式组织我们对事物的概念,从而表达了世界的某些偶然但仍然真实和有信息性的特征。

在这个关于西班牙裔和拉丁美洲哲学的论述背景下,格拉西亚引入了“拉丁美洲哲学”这个术语,以指代“由拉丁美洲和美国的拉丁裔人所创作的哲学作品”(2008 年:129)。这种分类方式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具有欺骗性。格拉西亚接受了广义语境主义对于拉丁裔身份的理解,其结果是“只有在拉丁裔民族的语境中才能询问拉丁美洲哲学是什么”(2008 年:141)。也就是说,哲学作品是否被视为拉丁美洲哲学的作品,从来都不是一个超越历史的事实,而是始终与由民族所规定的当地、具体历史标准相关联的事情。

格拉西亚认为自己致力于一种关于拉丁裔和西班牙裔的非本质主义观点。尽管有一个民族定义的一般事实,许多人与之相关,但成为该群体的成员的标准始终取决于这些事实以及关于哪些特定类型和程度的关系事关重要的当地事实。因此,弗朗茨·法农(出生于马提尼克)是否被视为拉丁美洲哲学家,部分取决于特定的、具体历史的拉丁裔成员资格标准。

格拉西亚对于如何理解“拉丁哲学”这个术语提出了独特而原创的建议,可能是第一个明确定义“拉丁美洲哲学”这个术语的论述。它具有与他对民族哲学、西班牙裔哲学和拉丁美洲哲学的深入发展和广泛辩护的观点相一致的优点。但它也面临着多个方面的挑战。

首先,注意格拉西亚的论述并没有明确指定拉丁哲学在此时此地的具体含义。相反,它给出了一种定义拉丁哲学的公式:我们应该看向这个民族群体对拉丁哲学的理解。其次,暂且不论我们如何确定这个民族群体的观点(调查?概念分析?语言使用模式?)所面临的各种经验和概念上的难题,仅仅从这些观点中是否存在任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内容来看,这一点是不清楚的。也就是说,不清楚这个民族群体是否有一个关于哲学的概念,更不用说拉丁哲学了,这个概念是否能够解决“拉丁哲学”的指称。也许格拉西亚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然而,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其他人可能更希望有一个更实用的拉丁哲学解释,一个能够告诉我们这个术语所指代的内容(或者应该指代的内容)的解释。

其次,一些哲学家指出,“拉丁美洲人”或“拉丁 x”这些标准用法通常被理解为指代居住在非拉丁美洲国家的人,他们要么是拉丁美洲移民,要么是拉丁美洲人的后裔(Llorente 2013: 73; Millán & Deere 2017; 另见 Mendieta 2011)[17]。相比之下,格拉西亚对拉丁美洲人的概念包括居住在拉丁美洲的拉丁美洲人。选择一个更狭义的群体的术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拉丁美裔在美国的社会地位——因此,拉丁美裔哲学家在美国的社会地位——与拉丁美洲人在拉丁美洲的社会地位以及拉丁美洲哲学家在美国及其他地方的哲学地位有很大不同 [18]。因此,有理由能够选择并讨论与拉丁美裔有某种特定联系的哲学,即按照传统理解,指的是拉丁美洲以外的人群,他们本身要么是拉丁美洲人,要么是拉丁美洲人的后裔。

总的来说,这些问题可以归纳如下:即使格拉西亚使用“拉丁美洲人”这个词语所指代的类别或属性有一定的用处,他的用法仍然违背了该术语的标准用法,这个术语反映了拉丁美洲国家的拉丁美洲人和那些居住在拉丁美洲以外的人(及其后裔)之间的重要差异。因此,如果我们接受格拉西亚明确的修正提议 [19],即在拉丁美洲从事哲学的拉丁美洲国民正在从事拉丁美洲哲学,那么担心的是它取代了一个更自然和解释性更有帮助的术语的使用。

Renzo Llorente(2013)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建议,即 Gracia 关于“拉丁裔”(Latino)的修正主义存在困难,特别是它不再仅仅指代美国拉丁裔,这是放弃“拉丁裔哲学”这个术语的理由。相反,他建议坚持使用更古老、更熟悉的拉丁美洲和西班牙裔哲学这些类别。

这个建议也存在困难。例如,它会掩盖美国拉丁裔女性主义哲学家的工作,以及其他研究拉丁裔相关问题的当代哲学家的工作。这些作品都可以相对清晰地声称是拉丁哲学的一个实例,而不会对“拉丁哲学”和“哲学”的普通或标准专业理解造成伤害。因为有一个可辨认的作品集,它们通过一个我们可以有益地和准确地用“拉丁哲学”这个术语来指代的兴趣联系在一起,放弃这个术语不会带来任何收益,但会导致表达精确性的损失。

3.2 源 vs. 主题

有人可能接受“拉丁哲学”这个术语的较窄范围,但强调“拉丁哲学”的正确理解是根据哲学作品的来源来定义的,而不是根据其主题或内容。也就是说,人们可以接受“拉丁哲学”是按照传统理解中的拉丁美洲人来选择,并将拉丁哲学视为该群体所产生的哲学,而不是关于该群体的哲学。这个提议将尊重该术语的标准用法,同时不否认西班牙裔、拉丁美洲和拉丁美洲人之间可能存在重要关系。此外,这将使我们将拉丁哲学视为一种民族哲学,即由特定民族(无论是什么)产生的哲学(无论是什么)。将拉丁哲学视为由其来源(即拉丁美洲人)统一的方式之一的一个优点是,它与表征哲学某些部分的其他熟悉方式是连续的。也就是说,用其来源来表征哲学的某些部分是一种熟悉的方式(例如,亚洲哲学;德国哲学;欧洲哲学等)。

然而,基于来源的拉丁哲学的表征与当前的用法相矛盾。考虑一个拉丁美洲女哲学家,她一生致力于量子力学哲学、集合论或自由意志哲学。假设她对社会身份没有兴趣,也不认为自己的工作以任何方式受到拉丁美洲人的启发、联系或直接相关。根据基于来源的观点,她仍然会被视为从事拉丁哲学。这似乎很奇怪。相反的情况也会产生不合适的结果。考虑一个非拉丁美洲人的学者,他专门研究拉丁美洲人身份问题、拉丁美洲移民政治和拉丁美洲女权主义主题。根据基于来源的概念,这样的学者不能被称为从事拉丁哲学,至少不是在考虑的意义上。

当前的语言约定表明,基于主题的领域描述更可取。将该领域解释为以主题为定义的哲学,即关注拉丁美洲人的哲学,在上述情况下得出了正确的结果。也就是说,非拉丁美洲人可以从事拉丁哲学,而拉丁美洲人也可以从事非拉丁哲学。[20] 此外,基于主题的方法已经在我们对伦理学、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标准理解中得到了熟知。确保基于主题的描述具有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能够指出任何有趣的事物。本条目中提到的工作体系为这种概念提供了支持。

为什么不采取多元主义,允许对拉丁哲学的范围和内容进行不同的解释?在日常交流中,我们准备好接受任意数量的术语具有多重含义,指代不同的事物,有时会有重叠。在南加利福尼亚,“墨西哥人”既可以指墨西哥国民,也可以指墨西哥国民后代的美国公民。[21] 鉴于许多术语具有多重含义,也许有空间同时采用基于来源和基于主题的拉丁哲学解释?也许是这样。然而,在学科背景下,有理由选择单一的特权含义:标签和对新兴主题的描述是该领域的公众形象。当一个领域更加成熟,并且有许多熟悉且无争议的典型案例时,对一个领域的精确描述在实际上不那么重要,而更多地是一种分类上的琐碎。鉴于这一点,至少有一些理由更倾向于从其主题内容的角度来思考拉丁哲学,即以某种实质性的方式关注拉丁美洲人的哲学。

4. 进展中的发展

鉴于拉丁哲学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拉丁人的经历和兴趣的推动,哲学家在拉丁哲学领域的人口构成发生变化可能是重要的。拉丁哲学的早期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特别是被公认为纯粹学术哲学的工作,是由出生在美国以外的学者完成的 [22]。然而,在过去的十年里,美国出生的哲学家在拉丁哲学领域的工作有显著增加,尤其是墨西哥裔美国哲学家。随着这种变化,对“墨西哥裔美国哲学”这一特定概念的关注也增加了。目前尚不清楚在拉丁哲学范畴内工作的人们是否会像之前的几代人那样继续关注更广泛的拉丁美洲领域,还是新的工作会更多地关注更狭窄的主题。

关于哲学家的人口构成及其对学科的影响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可以推测,只要学者们关心学术界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差异,这些讨论就会继续下去。然而,有一个主题往往是隐含的,但很少被提及,即拉丁裔学者是否有义务(真实或想象的,道德或其他方面)参与拉丁美洲和拉丁哲学的研究(Gracia 2000: 159–188; J.L.A. García 2001: 96–7; Covarrubias 2015)。可以想象,随着拉丁哲学的发展,关于谁来从事拉丁哲学、什么属于其范畴以及是否有义务以特定方式进行拉丁哲学学术研究的问题将在该领域的某些部分引发讨论。

一项正在进行的第三个发展涉及拉丁美洲和美国之间更明确的哲学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以拉丁美洲人为焦点的美国学术领域可能会在认识和道德上持续存在问题,特别是对待拉丁美洲人的问题。正如上文所述,许多从事拉丁哲学的哲学家明确地借鉴和与拉丁美洲哲学的各个方面进行互动。同样,有一些证据表明拉丁美洲也关注美国拉丁哲学的工作。鉴于美国学术工作在支持、可见度和全球声望方面的差异,可以认为美国对拉丁哲学的学术研究将在国际上对该领域的定义产生深远影响,包括其术语和主要研究对象。正是这个事实——美国学术对全球学术界的影响,以及它可能掩盖了美国以外地区的贡献和工作——为我们理解拉丁美洲人及其哲学意义提供了一个令人担忧的背景,引发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可能性。

从美国学术界的角度来看,这种风险可能并不明显。毕竟,这个主题只是美国人口、他们的经历以及他们提出的哲学问题。然而,拉丁美洲人不仅仅是美国人口。拉丁美洲人还包括萨尔瓦多裔移民、墨西哥瓦哈卡劳工、阿根廷籍的海外学者等等。一旦我们认识到这些事实,就不那么明显,美国身份类别和框架应该被视为理所当然、基本或指导性的,当涉及到理解这些人口的哲学——现象学、概念、社会、道德、政治等——意义时。此外,将美国身份类别视为理所当然也威胁到重新演绎一种从外部支配和描述的传统,这种传统自拉丁美洲成立以来一直困扰着拉丁美洲。因此,考虑到一个建立在美国身份类别上的领域的事实,以及美国对全球学术界的影响力,该领域的类别和实践的构建(以及谁可以权威地对其发表意见)本身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特别是在拉丁美洲-拉丁美洲学术讨论中。

这里值得注意的最后一个发展涉及到方法论上的摩擦。有些拉丁哲学家的哲学工作在实质上受到解放主义、行动主义或实践导向方法论的影响。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研究拉丁哲学的哲学家倾向于其他哲学观念,包括致力于类似于对真理的自称客观搜索的版本,和/或以智慧之爱的方式进行哲学。关于哪种方法论更可取的竞争观点是一个持续争论的问题。

话虽如此,这些哲学取向上的差异是否具有通常认为的重要性并不总是清楚的。对于受到移民压力影响的美国种族认同现象的描述可能涉及到人类更广泛的特征。同时,对于责任代理结构以及压迫如何改变它的假定非解放主义的描述,可能被认为为更直接的解放主义理论提供了自身的资源。因此,尽管这个子领域中的广义解放主义和为自身而理论的线索有时可能会相互矛盾,但并不清楚这些分歧是否需要导致领域的深刻分裂。对于整个领域来说,一个愿望可能是哲学工作具有“典型的有效性”,即教导我们有关人类更广泛特征的哲学,而不失去其文化特异性。

然而,有理由谨慎。关于方法论的哲学争论对于界定一个领域内外的范围具有后果。此外,学者们指出,哲学边界往往特别受到严密监控,更糟糕的是,这在拉丁哲学(Ortega 2016: 4–5)和拉丁美洲哲学(Vargas 2007: 61–63)的研究中尤为如此。因此,什么被视为“好”的工作,甚至作为该领域的一部分,很可能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Bibliography

  • Alberdi, Juan Bautista, 1842 [1978], “Ideas para un curso de filosofía contemporánea” (“Ideas for a Course in Philosophy”), presented at Curso de Filosofía Contemporánea, Montevideo. Reprinted in Latinoamerica: Cuadernos de Cultura Latinoamericana, 9, México, D.F.: 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México, 1978. [Alberdi 1842 [1978] available online]

  • Alcoff, Linda Martin, 1999, “Latina/o Identity Politics”, in Batstone & Mendieta 1999: 93–112.

  • –––, 2000, “Is Latina/o Identity a Racial Identity?” in Gracia & De Greiff 2000: 23–44.

  • –––, 2003, “Latino/as, Asian Americans, and the Black/White Binary”, The Journal of Ethics, 7(1): 5–27. doi:10.1023/A:1022870628484

  • –––, 2006, Visible Identities: Race, Gender, and the Self,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93/0195137345.001.0001

  • –––, 2015, The Future of Whiteness,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 Alcoff, Linda Martin and Eduardo Mendieta (eds.), 2000, Thinking from the Underside of History: Enrique Dussel’s Philosophy of Liberation,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 Anzalduá, Gloria, 1987, Borderlands/La Frontera: The New Mestiza, (Chicana Studies), San Francisco, CA: Aunt Lute Books.

  • Batstone, David B. and Eduardo Mendieta (eds), 1999, The Good Citizen, New York: Routledge.

  • Barvosa, Edwina, 2008, Wealth of Selves: Multiple Identities, Mestiza Consciousness, and the Subject of Politics, (Rio Grande/Río Bravo, no. 14), College Station, TX: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 Bello, Andrés, 1848 [1978], “Autonomia Cultural de América” (“The Cultural Autonomy of America”), El Araucano, Santiago de Chile. Reprinted in Latinoamerica: Cuadernos de Cultura Latinoamericana, 11, México, D.F.: 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México, 1978. [Bello 1848 [1978] available online]

  • Bernstein, Richard J., 2001, “Comment on Hispanic/Latino Identity by J.J.E. Gracia”, Philosophy and Social Criticism, 27(2): 44–50. doi:10.1177/019145370102700206

  • Bilbao, Francisco, 1856 [1978], “Iniciativa de la America: Idea de un Congreso Federal de las Republicas”(“Initiative of America: The Idea of a Federal Congress of the Republics ”), Public presentation in Paris. Reprinted in Latinoamerica: Cuadernos de Cultura Latinoamericana, 3, México, D.F.: 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México, 1978. [Bilbao 1856 [1978] available online]

  • Blum, Lawrence, 2009, “Latinos on Race and Ethnicity: Alcoff, Corlett, and Gracia”, in Nuccetelli, Schutte, and Bueno 2009: 269–282. doi:10.1002/9781444314847.ch19

  • Carranza, Elihu, 1978, Chicanismo: Philosophical Fragments, Dubuque, IA: Kendall/Hunt Pub. Co.

  • Casanova, Pascale, 1999 [2004], La république mondiale des lettres, Paris: Éditions du Seuil. Translated as The World Republic of Letters, Malcolm B. DeBevoise (tran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 Cisneros, Natalie, 2013, “‘Alien’ Sexuality: Race, Maternity, and Citizenship”, Hypatia, 28(2): 290–306. doi:10.1111/hypa.12023

  • Corlett, J. Angelo, 2000, “Latino Identity and Affirmative Action.” in Gracia & De Greiff 2000: 223–234.

  • –––, 2003, Race, Racism, and Reparation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Covarrubias, Julio, 2015, “Report on the 2015 Fleishhacker Chair Lecture Series and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Conference”, APA Newsletter on Hispanic/Latino Issues in Philosophy, 15(1): 2–8.

  • Cruz Revueltas, Juan Cristóbal, 2003, La filosofía en América Latina como problema, Mexico City: Publicaciones Cruz.

  • Dussel, Enrique, Eduardo Mendieta, & Carmen Bohórquez (eds.), 2011, El pensamiento filosófico latinoamericano, del Caribe y “latino” (1300–2000) : historia, corrientes, temas y filósofos. México, D.F.: Siglo XXI.

  • Ezcurdia, Maite, 2003, “Originalidad y presencia”, in Cruz Revueltas 2003: 196–202.

  • Gallegos, Sergio A., forthcoming, “Mestizaje as an Epistemology of Ignorance: The Case of the Mexican Genome Diversity Project”, in Nancy McHugh & Heidi Grasswick (eds.), Making the Case: Feminists and Critical Race Theorists Investigate Case Studies, Albany, NY: SUNY Press.

  • Gallegos de Castillo, Lori, 2016, “Skillful Coping and the Routine of Surviving: Isasi-Díaz on the Importance of Identity to Everyday Knowledge”,APA Newsletter on Hispanic/Latino Issues, 15(2): 7–11.

  • Garcia, Ignacio, 2015, “Chicano Movement”, Oxford Bibliographies Onlin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93/obo/9780199913701-0092

  • García, J.L.A., 2001, “Is Being Hispanic an Identity? Reflections on J. J. E. Gracia’s Account”, Philosophy and Social Criticism, 27(2): 29–43. doi:10.1177/019145370102700205

  • Gracia, Jorge J.E., 1995,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in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Ted Honderich (ed.),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462–463.

  • –––, 2000, Hispanic/Latino Identity: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ers.

  • –––, 2005, Surviving Race, Ethnicity, and Nationality: A Challeng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Oxford: Rowman & Littlefield.

  • ––– (ed.), 2007, Race or Ethnicity? On Black and Latino Identity,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 2008, Latinos in America: Philosophy and Social Identity, Malden, MA: Blackwell.

  • ––– (ed.), 2011, Forging People: Race, Ethnicity, and Nationality in Hispanic American and Latino/a Thought, Notre Dame, IN: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 –––, 2013, “Latinos in America: A Response”, The Journal of Speculative Philosophy, 27(1): 95–111.

  • Gracia, Jorge J. E and Pablo De Greiff (eds), 2000, Hispanics/Latinos in the United States: Ethnicity, Race, and Rights, New York: Routledge.

  • Gracia, Jorge and Manuel Vargas, 2018,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ummer 2018), Edward N. Zalta (ed.). URL = 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sum2018/entries/latin-american-philosophy/

  • González, María Cristina and Nora Stigol, 2013, “Gracia on Latino and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The Journal of Speculative Philosophy, 27(1): 79–90.

  • Henry, Paget, 2000, Caliban’s Reason: Introducing Afro-Caribbean Philosophy, New York: Routledge.

  • Isasi-Díaz, Ada María and Eduardo Mendieta (eds.), 2012, Decolonizing Epistemologies: Latina/o Theology and Philosophy, New York: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 Jaksić, Iván (ed.), 2015, Debating Race, Ethnicity, and Latino Identity: Jorge J. E. Gracia and His Cr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Lewis, Christopher, forthcoming, “Latinos and the Principles of Racial Demography”, Du Bois Review: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on Race.

  • Llorente, Renzo, 2013, “Gracia on Hispanic and Latino Identity”, The Journal of Speculative Philosophy, 27(1): 67–78.

  • Luger, Chelsey, 2018, “How the U.S.-Mexico Border Has Split the Tohono O’odham”, High Country News, March 19, URL = https://www.hcn.org/issues/50.5/tribal-affairs-how-the-u-s-mexico-border-has-split-the-tohono-oodham

  • Lugones, María, 1987, “Playfulness, ‘World’-Travelling, and Loving Perception”, Hypatia, 2(2): 3–19. doi:10.1111/j.1527-2001.1987.tb01062.x

  • –––, 1994, “Purity, Impurity, and Separation”, Signs, 19(2): 458–479. doi:10.1086/494893

  • –––, 2003, Pilgrimages/Peregrinajes: Theorizing Coalition Against Multiple Oppressions,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 –––, 2010, “Toward a Decolonial Feminism”, Hypatia, 25(4): 742–759. doi:10.1111/j.1527-2001.2010.01137.x

  • Madva, Alex, 2016, “Implicit Bias and Latina/os in Philosophy”, APA Newsletter on Hispanic/Latino Issues in Philosophy, 16(1): 8–15.

  • Magallón Anaya, Mario, 1991, Dialéctica de la filosofía latinoamericana: una filosofía en la historia, México, D.F.: Auton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México.

  • McGary, Howard, 2013, “Gracia on Affirmative Action for Latinos”, Journal of Speculative Philosophy, 27(1): 91–95.

  • Maldonado-Torres, Nelson, 2008, Against War: Views from the Underside of Modernity,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 Mendieta, Eduardo, 1999, “Becoming Citizens, Becoming Hispanics”, in Batstone & Mendieta 1999: 113–132.

  • –––, 2003, “At the Limits of Political Theory: Culture, Property and Latinos”, Philosophy and Social Criticism, 29(1): 71–83. doi:10.1177/0191453703029001834

  • –––, 2011, “La filosofía de los ‘Latinos’ en Estados Unidos”, in Dussel, Mendieta, & Bohórquez 2011: 518–522.

  • –––, 2016, “Philosophy of Liberation”,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Winter 2016), Edward N. Zalta (ed.). URL = 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win2016/entries/liberation/

  • Mendoza, José Jorge, 2016, The Mor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Immigration, Lanham, MD: Lexington Books.

  • –––, 2017 “Latinx and the Future of Whiteness in American Democracy”, APA Newsletter on Hispanic/Latino Issues in Philosophy, 16(2): 6–10.

  • Millán, Elizabeth and Don T. Deere, 2017, “History of Latino/a Philosophy”, Oxford Bibliographies Onlin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93/obo/9780199913701-0118

  • Moraga, Cherríe and Gloria Anzaldúa, 1981, This Bridge Called my Back: Writings by Radical Women of Color, Watertown, MA: Persephone Press.

  • Nuccetelli, Susana, 2017,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Meta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Fall 2017), Edward N. Zalta (ed.). URL = 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fall2017/entries/latin-american-metaphilosophy/

  • Nuccetelli, Susana, Ofelia Schutte, and Otvio Bueno (eds.), 2009, A Companion to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Oxford, UK: Wiley-Blackwell. doi:10.1002/9781444314847

  • Orosco, José-Antonio, 2016a, Toppling the Melting Pot: Immigration and Multiculturalism in American Pragmatism,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 2016b, “The Philosophical Gift of Brown Folks: Mexican American Philosophy in the United States”, APA Newsletter on Hispanic/Latino Issues in Philosophy, 15(2): 23–28.

  • Ortega, Mariana, 2016, In-Between: Latina Feminist Phenomenology, Multiplicity, and the Self, Albany, NY: SUNY Press.

  • Pappas, Gregory, 2011, “The Latino Character of American Pragmatism”, in Gregory Pappas (ed.), Pragmatism in the Americas, New York: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 Pereda, Carlos, 2006,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Some Vices”, Journal of Speculative Philosophy, 20(3): 192–203.

  • Quijano, Anibal, 2000, “Coloniality of Power, Eurocentrism, and Latin America”, Nepantla, 1(3): 533–580.

  • Reed-Sandoval, Amy, 2016a, “‘Immigrant’ or ‘Exiled’? Reconceiving the Desplazada/os of Latin American and Latina/o Philosophy”, APA Newsletter on Hispanic/Latino Issues in Philosophy, 15(2): 11–14.

  • –––, 2016b, “Oaxacan Transborder Communities and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Immigr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Philosophy, 30(1): 91–104. doi:10.5840/ijap201641457

  • Rodriguez-Pereyra, Gonzalo, 2013, “The Language of Publication of ‘Analytic’ Philosophy”, Crítica: Revista Hispanoamericana de Filosofía, 45(133): 83–90. [Rodriguez-Pereyra 2013 available online]

  • Romano, Octavio Ignacio, 1969, “The Intellectual and Historical Presence of Mexican-Americans”, El Grito: 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Mexican-American Thought, II(2): 32–46.

  • Ruíz, Elena, 2016 “Existentialism for Postcolonials: Fanon and the Politics of Authenticity”, APA Newsletter on Hispanic/Latino Issues in Philosophy, 15(2): 19–22.

  • Sánchez, Carlos Alberto, 2012, The Suspension of Seriousness: on the Phenomenology of Jorge Portilla, Albany, NY: SUNY Press.

  • –––, 2016, Contingency and Commitment: Mexican Existentialism and the Place of Philosophy, Albany, NY: SUNY Press.

  • Sánchez, Robert Eli, Jr., 2013, “The Process of Defining Latino/a Philosophy”, APA Newsletter on Hispanic/Latino Issues, 13(1): 1–4.

  • Schutte, Ofelia, 1993, Cultural Identity and Social Liberation in Latin American Thought, Albany, NY: SUNY Press.

  • –––, 1998, “Cultural Alterity: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Feminist Theory in North-South Contexts”, Hypatia, 13(2): 53–72. doi:10.1111/j.1527-2001.1998.tb01225.x

  • –––, 2000, “Negotiating Latina Identities”, in Gracia & De Greiff 2000: 61–76.

  • Silva, Grant J., 2015a “Embodying a ‘New’ Color Line: Racism, Anti-Immigrant Sentiment and Racial Identities in the ‘Postracial’ Era”, Knowledge Cultures, 3(1): 65–90.

  • –––, 2015b, “Why the Struggle Against Coloniality is Paramount to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APA Newsletter on Hispanic/Latino Issues, 15(1): 8–12.

  • Soldatenko, Michael, 1996, “Perspectivist Chicano Studies, 1970–1985”, Ethnic Studies Review, 19(2–3): 181–208.

  • Spencer, Quayshawn, 2018, “Racial Realism II: Are Folk Races Real?”, Philosophy Compass, 13(1): e12467; doi:10.1111/phc3.12467

  • Sundstrom, Ronald Robles, 2008, The Browning of America and the Evasion of Social Justice, Albany, NY: SUNY Press.

  • Vargas, Manuel, 2007, “‘Real’ Philosophy, Metaphilosophy, and Metametaphilosophy”, CR: The New Centennial Review, 7(3): 51–78. doi:10.1353/ncr.0.0006

  • von Vacano, Diego A., 2012, The Color of Citizenship: Race, Modernity and Latin American/Hispanic Political Though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93/acprof:oso/9780199746668.001.0001

  • Velazco y Trianosky, Gregory, 2009, “‘Mestizaje’ and Hispanic Identity”, in Nuccetelli, Schutte, and Bueno 2009: 283–296. doi:10.1002/9781444314847.ch20

  • Yancy, George (ed.), 2012, Reframing the Practice of Philosophy: Bodies of Color, Bodies of Knowledge, Albany, NY: SUNY Press.

Academic Tools

Other Internet Resources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with suggestions.]

feminist philosophy, topics: perspectives on the self | identity politics |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meta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 liberation, philosophy of | race

Acknowledgments

Special thanks to Francisco Gallegos, Eduardo Mendieta, Sofia Ortiz-Hinojosa, Amy Reed-Sandoval, Carlos Sánchez, and Robert Sanchez for feedback on this entry.

Copyright © 2018 by Manuel Vargas <mrvargas@ucsd.edu>

最后更新于

Logo

道长哲学研讨会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