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伊本·卡斯比 Kaspi, Joseph (Hannah Kasher and Moshe Kahan)

首次发表于 2006 年 6 月 6 日;实质性修订于 2023 年 4 月 10 日

哈里·A·沃尔夫森曾将中世纪哲学描述为“为圣经服务的哲学”(菲洛,II,p. 439)。从形式上看,创造了一种新的文体:“从现在开始,哲学文献中出现了一种新的表达形式,即对某些经文的讲道或对某些经书的逐字注释”(p. 444)。约瑟夫·伊本·卡斯比完美地诠释了中世纪哲学家的这一特征。他写了大约三十部作品,致力于解释圣经,其中哲学作为一种方法和哲学结论的概要,是圣经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卡斯比的一些作品致力于逻辑学和语言学作为适用于圣经解释的方法;另一些是对圣经书的注释,或者是超注释,他还写过一些关于神学的作品。这个庞大的工作中,只有一部分被出版;还有很多以手稿形式存在,而且似乎还有一些已经失落了。


1. 生活

最近的研究揭示了卡斯比的生活,例如他的出生地、死亡和结婚的日期。我们可以将卡斯比的生活分为三个阶段:

  1. 卡斯比从出生到从埃及返回之间的时期。约瑟夫·伊本·卡斯比(Joseph b. Abba Mari ibn Kaspi)大约于 1280 年出生在普罗旺斯的阿尔勒(或朗格多克地区的阿让蒂埃尔)。1314 年,他前往埃及旅行了五个月:

二十年前,我被流放到一个以学问闻名的地方...我来到了埃及,在那里拜访了那位著名而完美的圣人,导师(= 麦蒙尼德斯)。我在那里见到了他圣洁的后代第四和第五代,都是正直的,但没有一个致力于科学。在整个东方,没有学者...(《道德书》第 98 页)

正如我们所见,他通过从拉比亚伯拉罕·纳吉德那里学习深入研究麦蒙尼德思想的期望没有得到满足。然而,他在旅途中看到的事物丰富了他的解释学。

我们不知道卡斯比在这个时期是否有独立的著作。他写了一本关于依本·埃兹拉对圣经的注释的超注释,以及一本关于依本·亚纳的《智慧书》的注释。

  1. 约瑟夫·伊本·卡斯比的第二个普罗旺斯时期(1314 年至 1330 年),他主要在阿尔勒和塔拉斯孔居住。在这个时期,卡斯比显然结婚并生下了两个孩子,大儿子大卫和次子舒洛莫(1320 年)。在阿尔勒,卡斯比完成了他的哲学著作《银之指引》(1317 年),这本书受到了萨隆的学者卡洛尼姆斯的严厉批评(1318 年)。

  2. 卡斯比生活中的西班牙时期:1330 年至 1345 年。1330 年,卡斯比从塔拉斯孔搬到了西班牙,与家人一起在佩皮尼昂(从 1336 年开始)生活了几年,然后在巴塞罗那、马略卡、瓦伦西亚和图德拉居住。我们知道卡斯比在 1345 年去世,但不知道他在那里的生活情况。似乎他去那里是为了独处和写作,尽管这还不确定。在西班牙时期,卡斯比写了许多书,包括三本关于逻辑和语言学的书籍:《银链》(Ẓeror HaKesef),这是他为儿子写的《逻辑学大纲》的简要摘要;《银线》(Retuqot Kesef),将逻辑规则应用于希伯来语和希伯来语法;《银链之网》(Sharshot Kesef),一本希伯来语词典。这三本书是卡斯比作品中最原创和重要的,但没有一本被印刷过。卡斯比受过良好的教育。除了希伯来语和普罗旺斯语外,他显然还精通阿拉伯语和拉丁语。他熟悉古典希伯来宗教文献,如塔木德和早期的圣经注释,并精通迈蒙尼德和他的翻译家塞缪尔·依本·提本的作品。他可能还熟悉法拉克拉对《迷途指南》的注释。然而,他对哈拉哈文献的了解有限,这是他自己承认的。在哲学家中,他提到了阿维罗艾斯、伊本·西那、博伊斯、法拉比和伽利略,以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2. Exegesis

卡斯比认为自己主要是一位评论家。他区分了“评论”(perush)和独立作品(ḥibbur),宣称:“我不将一部作品定义为‘评论’,除非它能让我们理解到作者真正的意图”(《雅歌注释》,第 184 页)。然而,他有时承认自己无法证明自己的解释代表了作者真正的意思,特别是当这个“作者”是圣经中的上帝时:

我并不断言《托拉》的赐予者的意图是我所假设的那些目的,因为也许那些并不是他的意图,但他将它们与我们目前无法理解的其他意图结合在一起...因为同一件事可能有许多目的,而这些目的并不一定相互矛盾...然而,无论我是否预言了他们作者的意图,我所说的是真实的,我们从叙述的主题中学到了这样那样的事情(《银的宝藏》,第 64 页)。

因此,理解作者的意图被视为一种预言(“无论我是否预言意图…”)。卡斯比坚持认为,他的解释真理与作者及其意图无关,而与读者及其理解有关:评论家只能代表自己。这种解释是主观的,取决于作品的无数读者。然而,卡斯比有时对作者的意思相当有把握:

我已经向你揭示了主向我们透露的神秘之事,因为我认为我们已经在这一章节中达到了作者的意图;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真理是自己的证人,在每个方面都是一致的。” “在每个方面都是一致的” 的意思是他解释的那样,“其中一个方面证明了[另一个]方面…”… 现在我们尊敬的圣贤们已经说过,“真理之言是可以辨认的” [巴比伦塔木德,索塔 9b](《银的净化》第 83 页)。

在这里,卡斯比大胆地暗示上帝以某种方式告知他隐藏在文本中的秘密。他确定的标准是连贯性。然而,根据卡斯比自己的神学(见下文),他并不声称接受了超自然的启示。尽管有人认为他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坚定奉行是激进的,但卡斯比对有关圣经的书面文字及其阅读方式的一切都持保守态度。他坚持认为,自第二圣殿时期的早期圣贤以来,书面文字或其阅读方式并没有发生变化。犹太人书写《托拉》卷轴的方式与原始版本相同。今天的《托拉》卷轴上所见的方形亚述字母与西奈山上给摩西的字母相同。甚至包括每周的部分在内的五卷书的划分都是来自第二圣殿时期的早期圣贤。卡斯比区分了第二圣殿时期的早期圣贤(他们持有从摩西那里传下来的传统,因此反映了《托拉》作者的意图)和后来的圣贤,即拉宾尼克文献中的塔纳伊姆和阿莫拉伊姆,如果他们的对圣经叙述的解释与圣经的明确解释不一致,那么这些解释是可以争议的。

3. 逻辑

在查看卡斯比的评论后,关于逻辑角色有两种定义出现:

  1. 逻辑决定了我们信念的正确性。这不是心理规则的问题,而是作为标记和指导正确思考方式的规范性规则。

  2. 逻辑决定了语言的正确使用。这不是某种语言结构导致的常规规则的问题,而是适用于所有语言的通用语法规则。逻辑工作的界定只不过是“外部”和“内部”言语之间的匹配(《沙尔肖特·凯塞夫》,第 1 页),这在他的哲学前辈中是司空见惯的。

卡斯比指责他的前辈们误解了经文,因为他们没有使用逻辑:

在这个问题以及其他许多地方,一些评论家都没有理解到真相,因为他们对逻辑科学一无所知,即使其中一些人了解逻辑科学,他们在评论时也没有记住它的基础(《以斯帖书注释》,第 32 页)。

如上所述,卡斯比本人撰写了一本关于逻辑的简明手册《金链之结》,在其中总结了他认为对正确解释经文重要的原则。他省略了辩证法、修辞学和诗学的讨论,因为他认为这些与他的任务无关。他的解释运用了各种技巧:将种类进行分类,区分本质和非本质的特征,断言关系的对称性,理解矛盾定律,识别有效和无效的三段论,以及逻辑谬误。例如,他批评那些从一个命题的真实性推断其部分也是真实的评论家。为了说明这一点,他引用了《创世纪》2:5 中的经文:“当地还没有人耕种”。这句经文并不意味着当时没有人类存在,这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悖(卡斯比显然赞同),即世界一直与上帝共存。

4. 逻辑与希伯来语言

卡斯比对希伯来语言的地位非常关注。虽然赞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语言是约定俗成的而非自然的,但他认为希伯来语在更高的层次上,认为其字母组合成词并非偶然。希伯来语的一个词表示所指对象的特性,词与其所指之间存在一对一的关系。根据卡斯比的观点,希伯来语是一种理想的语言,因为它的名词能够证明它们的特征,无论是本质的还是附带的。在希伯来语中,人被称为 adam,因为他部分起源于土地(希伯来语:adama);ish 表示他部分起源于火焰(希伯来语:esh);enosh 则表示他的无价值和可替代的本质(卡斯比声称,希伯来语的词根 a-n-sh 表示破坏和损失;《Retuqot Kesef》,第 44 页)。

从逻辑学中得出的另一个关键原则是卡斯比对语言的概念中的概括化。逻辑部分依赖于一般和特定之间的区分。属是定义为最一般和最全面的集合。种是属的一个子集,具有特定的差异,但其细节也具有非本质属性。根据这个原则,卡斯比声称,说话者在选择词语时不必透露所有细节。他因此模糊了语言形态学(如性别、数量和时间的差异)和句法中的界限。卡斯比认为,说话者用来表达这些差异的语法手段构成了多余的信息。因此,使用男性而不是女性性别等的文本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坚持性别一致性并非义务。一个男性名字很可能伴随着一个女性形容词或动词,反之亦然。我们在一些地方发现了文本性别一致性,但如果其他地方缺乏这种一致性,我们也不应感到不寻常”(《Retuqot Kesef》,第 15 页)。在类似的观点中,卡斯比谈到了使用单数而不是复数、过去时而不是将来时,或者缺乏句子概念或其他句法结构的文本。

5. 词典编纂方法中的哲学原则

在卡斯比看来,所有的希伯来语词汇都是独特的;希伯来语没有绝对的同义词或同音词。为了支持这个观点,他编写了一种关于圣经希伯来语词根的词典(《Sharshot Kesef》)。该词典基于两个主要假设:

  1. 没有真正的同音词。卡斯比确定了共同分母的先验原则,这是一种逻辑经济原则,根据这个原则,词根具有一个主要含义,包括所有从同一词根派生的词。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他被迫使数据适应这个原则。例如,根词 l-ch-m 表示“对立和抵抗”,从中派生了希伯来语中表示“战争”(milchamah)和“面包”(lechem)的词。他解释了在“面包”中使用这个词根的原因,根据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416 中的命题:“食物是…被喂养的事物的对立面。”卡斯比对于任何人对这个原则的异议感到惊讶:“因为一个人怎么能认为语言的创造者,他们是伟大的学者,会用一个名词…来表示如此无关的事物”(《夏洛特·凯瑟夫》, Last 编辑,第 29 页)。

  2. 没有绝对的同义词。卡斯比声称希伯来语没有绝对的同义词,他在整个词典中努力区分同义词。

一般来说,当代语言学区分两种关键的意义差异:(a)词指称之间的差异,其中每个同义词被不同地指定:数量上的差异- rekhev vs. mekhonith(机动车 vs. 汽车);质量上的差异- shikor vs. mevusam(醉酒 vs. 微醺);(b)语言的不同层次或层次之间的差异(layish vs. aryeh/ lion)。

卡斯比还坚持在同义词中区分出一种额外的差异类型,认为只有一个指称物,即使指称物也没有区别。单词之间的差异体现在它们强调的指称物的方面上。例如,卡斯比解释说,单词 ḥerev、sakkin、maakheleth 和 shelaḥ(标枪)并不是同义词,因为每个词指称了物体的不同方面。卡斯比认为,所有这些物体都是切割工具:刀子。其中一个被称为 ḥerev,是因为它证明了被它击中的人的毁灭(ḥurban);sakkin 指明了被击中的受害者处于危险之中,然后与生物分离(根据卡斯比对 samekh-kaf-nun 词根的解释)。有启发性的词 maakhelet 告诉我们,被击中的人被屠宰、消耗(neekhal)、终结等等。因此,ḥerev、sakkin、maakhelet 和 shelaḥ 这些词指称的是同一类型的工具,即切割工具。不同的词指示和描述了关于指称物的不同现象,但它们并不是同义词。

在卡斯比之前和卡斯比时代制作的词典与《Sharshoth Kesef》之间的另一个重要区别是词汇形式讨论的顺序。在卡斯比之前的伊本·贾纳和拉达克首先介绍了从给定的圣经词根派生出来的动词形式,然后是名词形式。与以前的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词典不同,卡斯比创作了一本词典,其中名词从词根派生出来的形式首先被描述,相关的动词形式系统仅在之后显示。这种顺序的改变绝非巧合。在《Retuqot Kesef》第 40 节中,卡斯比分析了希伯来语的结构。首先,它的创始人就每个词根的一般含义达成了一致。然后,他们创造了一个抽象的名称,指代与任何特定对象或事件无关的含义。随后,他们创造了动词的不定式,从而创造了名词所指的现实。不定式是表示事件的抽象名词。随后,他们形成了与特定对象具体相关的形容词。完成名词后,他们发明了一个涉及有形活动和事件的系统。换句话说,卡斯比认为名词的形成和赋予它们的各种权重是从最抽象到最具体的。由于动词系统是最具体的,所以它是最后设计的。

6. 神学和人类学

卡斯比在他的圣经解释中基于十四世纪南法国犹太人中流行的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传统神学假设。他的时代。上帝是一个必然存在的、不动的动因,能够理智地认识自己的智慧。卡斯比将上帝描述为智慧,接近某种神性内在性的概念:

因为我们是我们的实际智力,我们将上帝带入我们的思想中,因为智力就是上帝,上帝就是智力...因此,摩西被称为“上帝的人”,因为上帝总是在他的思想中...我的意思是说,“神圣的力量”,如果有人说“上帝”或“上帝的力量”,没有区别,因为同样的力量就是智力,上帝就是智力(《Maskiyot Kesef》,第 98 页)。

卡斯比在与亚里士多德关于上帝作为智力、智力者和被智力者的概念的联系中提出了另一种激进的教义,他将这种概念与基督教神学中的圣三一进行比较。他甚至愿意接受对三位一体的温和解释:“他们中的一些人(基督徒)在观点上与我们相似”(《Gevia' ha-Kesef》,第 27 页)。

卡斯比以尽可能自然的方式解释了上帝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他同意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所持的观点,即世界并非在某个特定时刻从虚无中创造出来,他认为这也是孟子的观点。在这种精神下,卡斯比自己提出了对《创世纪》中所描述的创造的系统性解释。

卡斯比也以完全自然主义的方式理解上帝对世界的持续关怀。他将圣经中的奇迹解释为罕见但自然的现象,这个观点与斯宾诺莎的教义相似。卡斯比写道,说某种现象违反自然法则是一种主观判断,“因为毫无疑问,那些对自然科学一无所知的人认为许多自然现象是奇迹,而不是自然现象”(《Tirat Kesef》,第 12 页)。这与斯宾诺莎在他的《神学政治论文》(第 6 章)中的观点相似:“[由于奇迹是根据群众的理解而产生的,而群众完全不了解自然的运作],我们不容置疑地认为,圣经中记载的许多事物的原因可以轻松地通过参考已经确立的自然运作来解释。”卡斯比还认为,智慧的先知能够通过广博的知识来进行奇迹。摩西,最聪明的人,之所以在埃及进行了奇迹,是因为“他获得了对天体的知识……因为他掌握了[四个亚月]元素的世界”(《Menorat Kesef》,第 93 页)。这种知识使他能够对埃及人施加灾祸:“摩西用这四个[元素]进行了其他任何[智者]无法做到的行动”(《箴言注释 B》,第 127 页)。

在讨论先知与智者之间的关系时,卡斯比赞同穆斯林思想家巴塔留西的观点,即具有先知灵魂的人在层次和本质上优于具有哲学灵魂的智者。然而,预言并不是超理性的现象。先知对未来的知识是基于演绎推理的,因为他或她对世界和自然因果关系的所有细节都非常熟悉。

尽管与(自由)选择原则存在明显的矛盾,上帝和先知预见未来的能力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卡斯比提出了一个类比,将他们的积极知识与具有良好评估和估计能力的智者的知识相提并论,后者能够根据对一个人性格的了解预见他们可能的行为。像大多数中世纪神学家一样,卡斯比接受全知的上帝和人类自由选择的同时有效性。

与此相联系的是人类自愿行动的神学问题。梅蒙尼德斯将这个困难表述如下:“一个人怎么可能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能在没有创造者的许可和意愿下发生吗?”(《悔过法则》5:4)。梅蒙尼德斯的解决方案是将人类选择定义为神意的一种表达,这是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事情的原因;因此,上帝“希望人类拥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同上)。然而,卡斯比更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激进的观点,即上帝是“远程推动者”,即使一个人选择通过犯罪和崇拜偶像来实现自己的自由意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圣经描述上帝使法老的心变硬(《马切夫拉·拉·凯塞夫》第 152-153 页)。

卡斯比为他的读者提供了一个高尚生活的指南。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性主义者,他建议一个人应该获得最好的教育。应该尽一切努力积累必要的财力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购买书籍并雇佣教师。每个人都应该组建一个家庭:他的妻子将支持他,他的孩子将在他老年时照顾他,“这样他就有时间去获得智慧...此外,如果他的儿子们都很优秀,他们将会加入他的学习,尤其是当他的眼睛因年老而昏花时”(《箴言注释》,第 59-60 页)。这是一种完全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哲学,推荐每个人实现自我。卡斯比在他的经文解释中阐述了这些准则,主要依赖于智慧文学,根据犹太传统,这些文学是由最聪明的人所写的,即所罗门王。他还从圣经故事中得出自己的规则,引用了其中的英雄行为。

卡斯比的精英主义原则在智者和群众之间创造了一种差距,也暗示了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似性。这个论点的一个应用可以在他对以赛亚书 41:14 的注释中找到,其中提到了“雅各的虫子”这个词组:

因为我们属于动物的种类,与最低等的爬行昆虫相似。在各个方面,我们与它们是平等的,除非我们认识到我们智力的潜力。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唤起我们去获得智慧和可理解的事物,因为在这些事物中,我们与虫子不同...(《白银的宝石》,第 151 页)。

在这个背景下,卡斯比表达了对动物的同情,对素食主义的倾向以及对牺牲的深刻不赞成。他甚至对亚伯拉罕愿意牺牲他的儿子表示不赞成。

6. 结论

如果从菲洛到斯宾诺莎的中世纪哲学可以被理解为为圣经解释服务,那么约瑟夫·伊本·卡斯比无疑可以被视为其中最成功的代表之一。正如前面提到的,他在某些背景下也预见了斯宾诺莎的一些有争议的观点。此外,卡斯比和斯宾诺莎都认为只有人类才能爱上帝,而上帝并不爱人类(卡斯比,《以赛亚书注释》,第 151 页;斯宾诺莎,《伦理学》,关于智力能力,定理 17)。

尽管卡斯比才华横溢、思想独到,但他从未被视为最重要的中世纪犹太思想家或评论家之一。直到 19 世纪,他的一些作品才首次出版,其他作品至今仍未问世。对此有几种可能的解释。也许他具有争议的观点在当时社会中影响了他的接受程度。另一个解释可以通过比较卡斯比和他更著名的同时代人格尔索尼得出,后者是一位圣经解释学家和哲学家。尽管格尔索尼德的观点并不保守,但他在犹太和非犹太思想家中赢得了相当的声誉。这主要归功于他系统而深刻的哲学著作《阿多纳伊的战争》,使他完全置身于哲学领域,而他的圣经注释主要以直接解释为主,尽管其中也包含了很多哲学内容。然而,卡斯比在评论家中有着哲学家的风格,在哲学家中又是一位评论家;也许这就是他既未在评论家群体中显赫,也未在哲学家群体中崭露头角的原因。卡斯比关于逻辑和希伯来语言学的著作确实非常有创意和创新,但他似乎在出版方面缺乏好运。

Bibliography

Kaspi’s works

  • Adnei Kesef or Sefer ha-Mashal, Commentary on the Prophetic books, ed. I. H. Last, pt. I, London 1911; pt. II, London 1912. The text is also being published anew in Mikra’ot Gedolot ‘Haketer’, ed. Menachem Hacohen, Jerusalem 1992 ff.

  • Amudei Kesef, Exoteric commentary on The Guide of the perplexed, in: Amudei Kesef u-Maskiyot Kesef, ed. S. A. Werbloner, Frankfurt a/M 1848.

  • Commentaries on the book of Job (two versions), in: Asarah Kelei Kesef, ed. I. H. Last, vol. I, Presburg 1903.

  • Commentaries on the book of Proverbs (two versions), in: Asarah Kelei Kesef, ed. I. H. Last, vol. I, Presburg 1903.

  • Commentary on Ibn Janach’s Sefer ha-Rikmah, lost.

  • Commentary on Maimonides’ Milot ha-Higayon, ed. H. Kasher and C. Manekin, “The Commentary of Joseph ibn Kaspi to the ‘Logical Terms’ of Maimonides”, in Tarbiz, 78:3 (2009), pp. 383–398.

  • Commentary on the Song of Songs, in: Asarah Kelei Kesef, ed. I. H. Last, vol. I, Presburg 1903.

  • Gelilei Kesef,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Esther, in: Asarah Kelei Kesef, ed. I. H. Last, vol. II, Presburg 1903.

  • Gevia‘ ha-Kesef, Treatise on esoteric topics in the book of Genesis, with English translation, ed. B. E. Herring, New York 1982.

  • Ḥagorat Kesef, Commentary on the books of Ezra, Nehemiah, and Chronicles, in: Asarah Kelei Kesef, ed. I. H. Last, vol. II, Presburg 1903.

  • Ḥatsotserot Kesef,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Ecclesiastes, in: Asarah Kelei Kesef, ed. I. H. Last, vol. I, Presburg 1903.

  • Kapot Kesef, Commentaries on the books of Ruth and Lamentations, in: Asarah Kelei Kesef, ed. I. H. Last, vol. II, Presburg 1903.

  • Ke‘arot Kesef,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Daniel, lost.

  • Kesef Sigim, 110 questions on the Bible, lost.

  • Kevutsat Kesef (two versions): Version A, in: Asarah Kelei Kesef, ed. I. H. Last, vol. I, Presburg 1903; Version B, in E. Renan, Les écrivains juifs français du XIVe siècle, Paris 1983, pp. 131–201.

  • Kipurei Kesef, Critique of earlier Bible commentaries, lost.

  • Maskiyot Kesef, Esoteric commentary on The Guide of the Perplexed, in: Amudei Kesef u-Maskiyot Kesef, ed. S. A. Werbloner, Frankfurt a/M 1848.

  • Menorat Kesef, in: Asarah Kelei Kesef, ed. I. H. Last, vol. II, Presburg 1903.

  • Mazmerot Kesef,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Psalms, lost.

  • Matsref la-Kesef, Systematic commentary on the Torah, ed. I. H. Last, Krakow 1906.

  • Mitot Kesef, Treatise on the intentions of the Bible, lost.

  • Mizrak la-Kesef, Treatise on Creation, lost.

  • Parashat Kesef, Supercommentary on Ibn Ezra, unpublished, Ms. Vatican 151.

  • Retukot Kesef, Principles of linguistics, Ms. Rome-Angelica 60.

  • Sharshot Kesef, Dictionary of Hebrew roots, Ms. Rome-Angelica. Part published by I. H. Last, JQR 1907, pp. 651–687.

  • Shulchan Kesef, Five exegetical and theological essays, ed. H. Kasher, Jerusalem 1996.

  • Tam ha-Kesef, Eight theological essays, ed. I. H. Last, London 1913.

  • Terumat Kesef, Brief treatise on ethics and politics, Ms. Wien 161. Part published by E. Z. Berman, The Hebrew Versions of the Fourth Book of Averro‘s’ Middle Commentary on the Nicomedean Ethics, Jerusalem 1981 (Hebrew).

  • Tirat Kesef or Sefer ha-Sod, Brief commentary on the Torah, ed. I. H. Last, Presburg 1905.

  • Yoreh De‘ah, Ethical treatise, with English translation, in: I. Abrahams (ed.), Hebrew Ethical wills, Philadelphia 1926, vol. I, pp. 127–161.

  • Ẓe_ror ha-Kesef_, Brief treatise on logic, unpublished, Ms. Vatican 183 and 27 other mss. Section on fallacies edited by S. Rosenberg in Iyyun 32 (1984), pp. 275–295.

Secondary Sources

  • Aslanov, C., 2000, “De la lexicographie hébraïque à la sémantique générale; la pensée sémantique de Caspi d’après le ‘Sefer Sarsot ha-Kesef’”, Helmantica, 154: 75–120.

  • –––, 2002, “How much Arabic did Joseph Kaspi know?”, Aleph, 2, pp. 259–269.

  • –––, 2002, “L’ aristotélisme medieval au service du commentaire littéral; de cas de Joseph Caspi”, Revue des Etudies juives, 161: 123–137.

  • –––, “Yosef Caspi entre Provenza y Sefarad”. Hispania Judaica Bulletin, 6: 33–42.

  • Bacher, W., 1912, “Ioseph Ibn Kaspi als Bibelerklarer”, Festschrift zu Herman Cohens siebzigsten geburstag, Berlin: Cassirer, pp. 119–135.

  • Ben-Shalom, R., 2010, “An (Unwritten) Diary of Joseph Ibn Kaspi’s Journey to the East: Images and Orientalism”, in: Pe’amim, 124: 7–51. (Hebrew)

  • Dimant, I., 1979, Exegesis, Philosophy and Language in the Writing of Joseph Ibn Caspi, Ann Arbor: University Microfilms,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

  • Efros I., 1938, Maimonides’ Treatise on Logic, New York.

  • Eisen, R., 2001, “Joseph Ibn Kaspi on the secret meaning of the Scroll of Esther”, Revue des Etudies juives, 160: 379–408.

  • –––, 2006, “Joseph ibn Kaspi on the Book of Job”, Jewish Studies Quarterly, 13: 50–86.

  • Finkelscherer, B., 1930, Die Sprachwissenschaft des joseph Ibn Kaspi, Göttingen: Dieterichsche Universitäts-Buchdruckerei.

  • Frank, U., 2022, Linguistic and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issues in the book ‘Retukot Kesef’ by Rabbi Yosef Kaspi (Manuscript), Thesis, Ben-Gurion University of the Negev, 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Department of Hebrew Language.

  • Goetschel, R., 1996, “Le Sacrifice d’Isaak dans le ‘Gebia Kesef’ de Joseph Ibn Kaspi”, Pardes, 22: 69–82.

  • Grossman, A., 2006, “A social Controversy in Biblical Commentaries of R. Joseph Ibn Caspi”, Hazan E. and Yahalom J. (Ed.), Studies in Hebrew Poetry and Jewish Heritage, Ramat Gan, pp. 103–124. (Hebrew)

  • Grossman, A., 2003, “Contempt for Women on Philosophical Grounds: Joseph Ibn Kaspi”, Zion, 88: 41–67. (Hebrew)

  • Herring, B., 1982, “Joseph ibn Kaspi’s Gevia Kesef”, New York: Ktav.

  • Kahan M. 2013, “Sharshot Kesef: Ibn Kaspi’s Hebrew Dictionary”, Lešonenu, 75: 251–265. (Hebrew)

  • –––, 2013, “Dictionarial Innovations in Joseph ibn Kaspi’s ‘Sharshot Kesef’ Dictionary”, Mehkarim BeLashon, 14–15: 133–162. (Hebrew)

  • –––, 2014, “The Precedence of Logic Over Grammar in Joseph ibn Kaspi’s Thought”. Da’at, 77: 81–93. (Hebrew)

  • –––, 2015, “Synonymy in Joseph ibn Kaspi’s Dictionary ‘Sharshot Kesef’”. Balshanut Ivrit, 69: 87–105. (Hebrew)

  • –––, 2015, “Homonymy and Polysemy in Medieval Lexicography—between Radak’s Sefer HaShorashim and Jonah Ibn Janāḥ’s Kitāb Al-Uṣūl”. Leshonenu, 77: 223–240. (Hebrew)

  • –––, 2016, “Joseph ibn Kaspi—New Biographical Data”, Pe’amim, 145: 143–166. (Hebrew)

  • –––, 2016, “Joseph Kaspi—from Arles to Majorca”, Iberia Judaica, VIII: 181–192.

  • –––, forthcoming, “Logic versus Grammar: Al-Farabi in 14th Century Provence”. Pe’amim. (Hebrew,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 Kasher, H., 1988, “Joseph Ibn Kaspi’s Aristotelian Interpretation, and Fundamentalist Interpretation of the book of Job”, Daat, 20: 117–126. (Hebrew)

  • –––, 1981, “Linguistic Solutions to Theological Problems in the Works of Josepf Ibn Kaspi”, in M. Hallamish and A. Kasher (ed.), Religion and Language, Tel Aviv: University Publising Projects, pp. 91–96.

  • –––, 2002, “On the Book of Esther as an allegory in the works of Joseph Ibn Kaspi, A Response to R. Eisen”, Revue des Etudies juives, 161: 459–464.

  • ––– (ed.), 1996, Shulchan Kesef, Jerusalem: Ben-Zvi Institute, Introduction, pp. 11–53 (Hebrew).

  • Kasher H. and Manekin C., 2009–2010, “The Commentary of Joseph ibn Kaspi to the Logical Terms of Maimonides”, Tarbiz, 78: 203–230. (Hebrew)

  • Manekin, C. 2008, “Ambiguities of scriptural exegesis: Joseph Ibn Kaspi on God’s foreknowledge”, Philosophers and the Jewish Bible, pp. 97–111

  • Mesch, B., 1982, “Principles of Judaism in Maimonides and Joseph Ibn Kaspi”, in Mystics, Philosophers, and Politicians,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pp. 85–98.

  • –––, 1975, Studies in Joseph Ibn Caspi, Leiden: Brill.

  • Pines, S., 1963, “The Resurrection of the Jewish State according to Ibn Caspi and Spinoza”, Iyyun, 14: 289–317. (Hebrew)

  • Renan, E., 1893, Les écrivains juifs français des XIV siècle, Paris: Imprimerie nationale, pp. 131–201.

  • Rosenberg, S., 1981, “Logic, Language and Exegesis of the Bible in the Works of Joseph Ibn Kaspi”, in M. Hallamish and A. Kasher (ed.), Religion and Language, Tel Aviv: University Publising Projects, pp. 104–113.

  • –––, 1983, “Joseph Ibn Kaspi: Sepher Ha-Hata’a (Sophhistical Refutation)”, Iyyun, 32: 275–295 (Hebrew).

  • Sackson A., 2017, Joseph Ibn Kaspi: Portrait of a Hebrew Philosopher in Medieval Provence, Brill.

  • Stroudze, H., 1962, “Les deux commentaires d’ibn Kaspi sur les Proverbs”, Revue des Etudies juives, 52: 71–76.

  • Twersky, I., 1979, “Joseph Ibn Kaspi – Portrait of a medieval Jewish Intellectual”, in. I. Twersky (ed.), Studies in Medieval Jewish History and Literature, Cambridge, MA: Isadore, pp. 231–257.

Academic Tools

Other Internet Resources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with suggestions.]

Maimonides | Spinoza, Baruch | Tibbon, Samuel Ibn

Copyright © 2023 by Hannah Kasher <kasheh@mail.biu.ac.il> Moshe Kahan <moshe.kahan@mail.huji.ac.il>

最后更新于

Logo

道长哲学研讨会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