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和所有权 property and ownership (Jeremy Waldron)

首次发表于 2004 年 9 月 6 日星期一;实质修订于 2020 年 3 月 21 日星期六。

财产是指规定土地和其他物质资源的访问和控制的规则的总称。由于这些规则存在争议,无论是在其总体形状还是在其具体应用方面,都存在有关财产合理化的有趣的哲学问题。现代哲学讨论主要集中在对私有财产权合理化的问题上(与公共或集体财产相对)。"私有财产" 是指一种将特定物体(如土地)分配给特定个体使用和管理的系统,以排除其他人(即使其他人对资源有更大的需求)和社会的任何详细控制。尽管这些排除使私有财产的概念似乎存在问题,但哲学家们经常主张它对个体的道德发展是必要的,或者对于创造一个人们可以自由和负责任地繁荣的社会环境是必要的。


1. 分析和定义问题

在政治哲学家处理的大多数政策领域中,财产的讨论都面临着定义上的困难。第一个问题是区分财产和私有财产。

严格来说,“财产”是一个总称,用于规定人们对土地、自然资源、生产资料、制造品以及(某些情况下)文本、思想、发明和其他知识产权等事物的获取和控制规则。对于它们的使用存在争议可能会很严重,因为资源的使用对人们很重要。当涉及的物品既稀缺又必需时,争议尤为严重。有人认为,只有在稀缺条件下,财产关系才有意义(休谟[1739] 1888,第 484-98 页)。但是,冲突的其他原因也是可能的:对于如何使用某块土地可能存在争议,这些争议源于该土地的历史或象征意义,而不管土地是否普遍稀缺。(知识产权提供了财产规则的例子,它们不直接回应稀缺性;此外,与物质对象不同,知识产权的对象不可拥挤,因为任何一个人的使用并不排除其他人的使用。)[1]

任何一个希望避免冲突的社会都需要这样一套规则体系。它们的重要性几乎无法估量,因为没有这些规则,合作、生产和交换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只能以我们在“黑市”中看到的恐惧和截断的形式存在。有人以此为理由支持私有财产(Benn 和 Peters 1959 年,第 155 页)。事实上,它所证明的只是应该有某种财产规则:私有财产规则只是其中一种。有些人类社会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满足了所有成员的需求和愿望,而没有私有财产或类似的东西存在于土地或其他主要经济资源中。因此,关于财产的正确论证的第一步是区分那些支持一般财产存在的论证和支持特定类型体系存在的论证(Waldron 1988 年)。

有三种财产安排:公共财产、集体财产和私有财产。在公共财产制度中,资源受到规则的管理,其目的是使其可供社会中的所有成员使用。例如,一片公共土地可以供社区中的每个人放牧或采集食物。公园可以供所有人进行野餐、运动或娱乐。对使用的任何限制只是为了确保所有人公平获得,并防止任何人以一种排除他人使用公共资源的方式使用。集体财产是一个不同的概念:在这里,整个社区决定如何使用重要资源。这些决定是基于社会利益通过集体决策机制进行的——从一个部落的长者之间的悠闲辩论到形成和实施苏联式的“五年计划”。

私有财产是集体财产和公共财产的替代方案。在私有财产制度中,财产规则围绕着将各种有争议的资源分配给特定个人(或家庭或公司)的决策权的思想进行组织。托马斯·梅里尔(2012 年)将此称为“财产策略”,并将其与官僚治理或通过群体共识管理资源进行对比。在私有财产制度中,被分配给某个对象的人(例如,发现或制造该对象的人)对该对象拥有控制权:由她决定该如何处理。在行使这种权力时,她并不被理解为是社会的代理人或官员。她可以自行行动而不给任何人解释,或者她可以与他人进入合作安排,就像她喜欢的那样。她甚至可以将这个决策权转让给其他人,这样那个人就获得了她拥有的同样权利。一般来说,所有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可以自行决定的权利适用于其他人是否受到她决策的影响。如果詹妮弗拥有一家钢铁厂,她有权(出于自身利益)决定是关闭还是继续运营该工厂,即使关闭决策可能对她的员工和当地社区的繁荣产生最严重的影响。

尽管私有财产是个体决策的系统,但它仍然是社会规则的系统。所有者不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维护她对分配给她的物体做出自利决策的权利:如果詹妮弗的员工占领钢铁厂并使其继续运营,尽管她不希望如此,她可以报警并让他们被驱逐;她不必亲自做这件事,甚至不必自己支付费用。因此,私有财产不断需要公共的解释和原理,首先是因为它赋予个人决策使用有限资源的权力,并不一定敏感于他人的需求或公共利益;其次,它不仅允许这样做,还动用公共力量以公共费用来维护它。

可以认为,随着东欧和前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崩溃以及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胜利,辩护问题现在已经没有意义了。人们很容易得出结论,由于经济集体主义已经被彻底否定,私有财产的辩护问题已经默认解决:根本没有其他选择。但是,讨论一个制度的辩护问题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抵御竞争对手。我们经常进行辩护是为了理解并且能够明智地运作这个制度。在思考财产问题时,有一些问题在没有意识到私有财产的目的的情况下是没有意义的。其中一些问题是技术性的。例如,考虑到永久禁止规则、土地所有权登记或遗嘱自由的限制;除非我们将它们与支持个人对物质资源的控制(或个人对控制的处置)背后的社会权威联系起来,否则所有这些都将成为一种晦涩难懂的代码,最多只能靠死记硬背来学习。(参见 Ackerman 1977 年,第 116 页。)

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一些更重大的问题。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要求私人财产不得无偿征用以供公共使用。显然,这禁止了简单地夺取某人的土地,例如用作射击场或机场。但是,如果州政府对某人的土地使用施加限制,告诉土地所有者她不能建造一座现代摩天大楼,因为这会损害社区的历史美学,这算不算是征用呢?当然,土地所有者遭受了损失(她可能购买土地时打算开发它)。另一方面,我们不应该假装只要有任何限制被施加就会发生征用:我可能不能以 100 英里/小时的速度驾驶汽车,但我仍然是汽车的所有者。如果没有重新审视为何给予私人财产这种宪法保护的原因(如果有的话),这些问题就无法明智地回答。是因为我们不信任政府在资源利用方面做出明智决策的能力而受到保护吗?还是因为我们希望对任何个人为了公共利益而承担的负担设置限制?我们对私人所有权应该服务于的最终价值观念可能会对我们对征用条款和其他原则的解释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明显地,私人财产和集体控制并不是全有或全无的选择。在每个现代社会中,一些资源受到共有财产规则的管理(例如街道和公园),一些资源受到集体财产规则的管理(例如军事基地和火炮),一些资源受到私人财产规则的管理(牙刷和自行车)。此外,私人所有者对其分配的资源拥有的自由程度也存在变化。显然,所有者的自由受到背景行为规则的限制:我不能用枪杀人。这些并不是严格的财产规则。更重要的是像分区限制这样的事情,实际上相当于对给定资源使用的某些方面强加了集体决策。例如,在历史区的一座建筑物的所有者可能会被告知,她可以将其用作商店、住宅或酒店,但她不能将其拆除并用摩天大楼取而代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仍然可以说这座历史建筑物算作私人财产;但如果对其使用的许多其他方面也受到公共机构的控制,我们更倾向于说它实际上受到集体财产规则的约束(而“所有者”则充当社会决策的管理者)。

因此,坚持任何将私有财产定义为所有者对其资源拥有绝对控制的定义可能是错误的。[2]一些法学家甚至主张应该从法律的技术论述中消除“财产”和“所有权”这些术语(参见格雷 1980 年)。他们说,称某人为资源的“所有者”并不能准确地说明她与该资源的权利:公司所有者与个人所有者不同;知识产权所有者与汽车所有者的权利也不同;即使对于同一资源,一位没有负债的房东的权利(和义务)可能与抵押人的权利(和义务)完全不同。

这种消除性的建议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道理的:私有所有者的地位最好不是理解为对所涉及对象的独占使用和控制的单一权利,而是一系列权利的集合,这些权利在不同情况下可能有所不同(Honore 1961)。

在最近的文献中,“一系列权利”的概念遭到了抵制。一些理论家坚持认为,财产更好地被理解为一个人与一物之间的实质关系(Penner 2000 和 Smith 2012),就像在口语中使用的那样。这可以基于分析的理由或意识形态的原因提出;在后一种方法中,有人说,当所有权关系被视为可分割的一系列权利时,财产对于自由社会的重要性就被掩盖了(Attas 2006)。

坚持“权利束缚”分析的理论家仍然将束缚中的某些权利视为比其他权利更重要:排除权通常被视为所有权的关键,即使它是财产所包含的众多其他权利和法律关系之一。这是对他人产生最大影响的所有权方面(Waldron 1993)。其他理论家对此持更为怀疑态度。Katz 2008 和 Dagan 2011 建议,在我们对私有财产进行分析时,应该更少强调排除权,更多强调所有者在使用特定资源方面的议程设置权力。无论如何,“独占使用”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的含义因情境和对象而异:实际上,我们有多种财产安排,在所有者和他人利益之间取得不同的平衡(Dagan 2013)。从最抽象的角度来看,排除权首先意味着所有者可以自由地使用物品(在一定范围内的普遍可接受使用方式)而不受他人干扰。其次,它意味着其他人有义务在没有所有者许可的情况下不使用该物品。许可的观点反过来意味着所有者有权许可他人使用她的财产。她可以借出她的汽车,出租她的房子,或者授予他人通过她的土地的通行权。这可能会在物品中创建其他财产权益,以便所有权的各种自由、权利和权力分散在几个个体之间。

更引人注目的是,所有者在法律上有权将她所拥有的财产中的全部权利转让给他人——可以是作为礼物、出售或在死后作为遗产。有了这个权力,私有财产制度就变得自我延续。在将财产分配给所有者之后,社区或国家就不再需要关心分配问题。财产将根据个人所有者及其连续转让者的心血来潮和决策而流通。结果可能是财富广泛分布,也可能是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私有财产的逻辑是,就资源分配而言,没有人有责任关心整体情况。社会只是承诺在所有权涉及的任何地方执行排除权的权利。对于贫富之间的平衡的任何关注都必须作为公共政策的一个单独问题(如税收和福利政策,或在极端情况下的大规模再分配)。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哲学家们对于这是否是私有财产制度的优势还是指控存在分歧。

在分析的最深处,私有财产的概念变得相当有争议。许多人认为所有权意味着继承。但是,米尔曾经观察到(米尔 1994 年[1848 年],第 28 页),私有财产的概念仅意味着“每个人对自己的才能、他们能够用这些才能创造的东西以及他们能够在公平市场上为这些才能得到的任何东西的权利;以及他选择将这些东西给予任何其他人的权利。”他说,将那些在他们有生之年没有处置财产的个人的财产传给他们的子女“可能是一个适当的安排,也可能不是,但这并不是私有财产原则的结果”(同上)。对于这类争议的明确解决可能是不可能的。一些哲学家提出了某些概念应被视为“本质上有争议的概念”(参见加利 1956 年);如果这个建议有任何道理,私有财产可能就是其中之一(参见沃尔德龙 1988 年,第 51-2 页)。

2. 历史概述

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奎那、黑格尔、霍布斯、洛克、休谟、康德、马克思和米尔的著作中有广泛的财产讨论。他们考虑的辩护主题范围非常广泛,我将从一个摘要开始。

古代的作者们对财产和美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推测,这是一个自然的讨论主题,因为为私人财产辩护引发了关于自利行为合法性的严肃问题。柏拉图(《理想国》462b-c)认为,集体所有权是促进共同追求共同利益的必要条件,也是避免社会分裂的手段,因为“当一些人过度悲伤而其他人对同样的事情感到高兴时,社会就会发生分裂”。亚里士多德回应道,私人所有权促进了谨慎和责任等美德:“[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时,人们就不会互相抱怨,他们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因为每个人都会专注于自己的事务”(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263a)。亚里士多德还思考了财产和自由之间的关系,以及所有权对一个人成为自由人和适合担任公民的贡献。希腊人认为自由是与奴隶制对比而定义的一种地位,对亚里士多德来说,自由意味着属于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而奴隶则天生是他人的财产。自我掌握与与欲望保持足够距离以实现美德的自我控制实践有关。根据这一观点,自然奴隶是不自由的,因为他的理性无法对他的身体欲望规定规则。亚里士多德毫不犹豫地将这一观点扩展到“较低级的工人”的条件上。贫困者由于“太卑微”而无法像自由人一样参与政治。“你不能用乞丐来建立一个城市,就像不能用奴隶来建立一样”(同上,1278a)。 他们必须像奴隶一样被统治,否则他们迫切和直接的需求将导致嫉妒和暴力。尽管现代公民共和主义理论倾向于从谁应该成为公民的角度开始(所有成年居民),然后继续争论他们都应该拥有财产,而不是使用现有财富作为选举权的独立标准(金和沃尔德龙 1988),但其中一些主题最近在公民共和主义理论中出现。

在中世纪时期,托马斯·阿奎那斯继续讨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美德可以通过对财产的使用来表达。但是阿奎那斯给了它一个更锐利的边缘。不仅富人有道义义务慷慨行事,而且穷人也有权利反对富人。阿奎那斯从“根据神圣的安排所建立的自然秩序,较低的事物被命定为满足人类需求的目的…”(阿奎那斯 ST,第 72 页)的前提出发,阿奎那斯认为,基于人类法律的资源分配不能胜过与贫困相关的必需品。这是我们传统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尤其是在洛克的《政府论》中(洛克 1988 [1689],I,第 42 段),作为对私有财产合法性的基本限制(霍恩 1990)。

在早期现代时期,哲学家们开始关注财产可能是如何建立的,霍布斯和休谟认为没有自然的“我的”或“你的”,财产必须被理解为主权国家的创造(霍布斯 1983 [1647])或至少是社会成员通过一项公约“为了赋予外部财产的稳定性,让每个人都能够安享他通过运气和努力获得的东西”(休谟 1978 [1739],第 489 页)。另一方面,约翰·洛克(1988 [1689])坚称财产可以在自然状态下建立,而不需要任何特殊的公约或政治决策。

洛克的理论被广泛认为是关于财产的经典讨论中最有趣的。部分原因是他在解释中的起点;因为他以上帝将世界共同赋予人类为起点,他必须从一开始就承认私人权益带来了道德问题。我们如何从共同的赋予转变为似乎与私人财产相一致的“不成比例和不平等的地球占有”?与一些前辈不同,洛克没有将解决这个困难的方法建立在任何普遍(甚至是默许的)同意理论上。相反,在他关于财产的章节中最著名的段落中,他对单方面占有的合法性进行了道德辩护。

虽然地球是所有人共有的,但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身体拥有所有权。除了他自己,没有人有权利对他的身体进行任何处理。他的身体劳动和手工劳动可以说是他自己的。因此,他从自然状态中取出的任何东西,他都将自己的劳动与之混合,并与之结合,从而使其成为他的财产。它被他从自然所放置的共有状态中移除,通过这种劳动,它与之有所附属,排除了其他人的共同权利。(洛克,1988 年[1689],第二章,第 27 段)

洛克的解释具有兴趣的地方在于他将首次占有理论的结构与劳动的实质道德意义的解释相结合。在塞缪尔·普芬多夫(1991 [1673],第 84 页)等作家手中,首次占有理论是基于这样的基础:第一个使用自然资源的人(例如一块土地)与其他所有人不同,他不需要驱逐其他人才能占有。他占有的方式或者他对资源的使用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开始行使所有权而不剥夺其他人的所有权。尽管洛克使用了这种解释的逻辑,但对他来说,土地是否被耕种或以其他方式被生产性地使用是重要的(因此,他对土著猎人或游牧民族是否能够被视为土地的所有者表示怀疑)。这部分是因为洛克将劳动的所有权与原始的自我所有权联系在一起。但这也是因为他认为劳动的生产力将有助于解决他在首次占有理论中看到的一些困难。尽管第一个占有者实际上并没有剥夺任何人,但如果在洛克的话中没有“足够和同样好的共同剩余物”供他们享用,他的获取可能会损害其他人的利益(洛克 1988 [1689],II,第 27 段)。洛克对这个困难的回答是强调通过生产性劳动的占有实际上增加了社会上其他人可用的商品数量(同上,II,第 37 段)。洛克的理论中也有一种道德的因果关系:如果一个人没有利用资源使用或资源开发的机会,当这个机会被其他人利用时,这个人真的能够抱怨或要求补偿吗(德·贾赛 2004 年)?

康德(Immanuel Kant)关于财产的研究比洛克(Locke)更加正式和抽象,至少直到最近,它并不为人所熟知。(但现在请参阅 Byrd 和 Hruschka 2006 以及 Ripstein 2009。)康德首先强调了财产与行动的普遍联系,主张如果没有一个能够允许有用物品被使用的系统,将会对行动和人的个性构成侮辱。他由此推断出,“正确的行动是对他人的一种责任,使外部(可用的)东西也能成为某人的”(康德 1991 [1797],第 74 页)。尽管这使得单方面的占有合法化,但只是暂时的。由于将资源作为私人财产的占有会影响其他人的地位(对他们施加他们本来不会有的义务),它不能通过单方行动获得完全的合法性:它必须得到一项尊重每个人在这个问题上利益的安排的批准。因此,要求人们采取行动以使外部物体可以用作财产的原则的力量也要求他们进入一个民事宪法,实际上解决谁将成为公平所有者的问题。

G.W.F.黑格尔对财产的解释集中在财产对自我发展的贡献上,“取代和替代个性的主观阶段”(1967 [1821],第 41a 段),并为否则只是个人自由的纯粹观念提供某种外在现实。这些相当晦涩的表述也被英国唯心主义者采纳,尤其是 T.H.格林(1941 [1895]),他强调所有权对伦理发展、意志的增长和责任感的贡献。但是,这两位作家都没有将个人的发展视为财产的全部。在这两种情况下,财产被视为社会责任增长的一个阶段。两者都将财产中体现的自由视为最终的积极自由-为了更广泛的社会利益而进行理性和负责任的选择的自由。在卡尔·马克思的哲学中,黑格尔对积极自由的几个阶段的理解被框定为社会发展的阶段,而不是个体发展的阶段(马克思 1972 [1862])。对于马克思和柏拉图来说,行使私有财产权利时的社会责任永远不够。马克思说,现代社会发展的整个轨迹是朝着大规模合作劳动的方向发展。这可能被将庞大的公司视为私人所有者的财产形式所掩盖,但最终这种外壳将被抛弃,集体主义的经济关系将出现并被庆祝为这样的关系。

私有财产与社会主义之间的一般优点因此成为 19 世纪和 20 世纪真正辩论的主题。约翰·斯图尔特·密尔以他特有的开放态度将共产主义视为一个真正的选择,并且他通过建议指出,实际存在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财产的不公平分配已经涉及到许多这些困难。然而,他坚持私有财产也应该得到公正的审议:

如果...在共产主义和目前社会的状态之间做出选择,考虑到所有的苦难和不公正,那么共产主义的所有困难,无论大小,都只是天平上的一粒尘埃。但为了使比较具有适用性,我们必须将共产主义与个人财产制度进行比较,而不是现实中的情况,而是可能的情况...财产法从未符合私有财产的正当化原则。(密尔 1994[1848],第 14-15 页)

至少就财产的哲学讨论目标而言,密尔无疑是正确的。事实上,我们刚刚简要回顾的历史可以看作是连续尝试从实际存在的不公平分配和剥削的混乱中找出真正的私有财产制度正当化原则的历史,以及这样一个制度可能服务的道德事业的其他方面的意义。

3. 财产是一个哲学问题吗?

什么使财产引起哲学家的兴趣?为什么哲学家对财产感兴趣?

有人认为他们不需要对此感兴趣。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认为,所有权制度的问题是次要的或派生的问题,应该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处理,而不是作为政治哲学问题(Rawls 1999,第 235-42 页)。尽管每个社会都必须决定经济是基于市场和私人所有权还是基于中央集体控制的基础上组织,但哲学家在这些辩论中几乎无法做出贡献。罗尔斯说,哲学家最好讨论应该限制任何社会制度建立的抽象正义原则,而不是试图解决社会和经济战略的先验问题。他自己提出的支持“拥有财产的民主制度”的建议更多地是中间原则,而不是正义的基本原则。

另一方面,随着学科对公共政策的日益关注,很难否认财产问题可以用足够抽象的方式提出,以供哲学家们讨论。尽管罗尔斯建议我们谈论正义而不是财产,但实际上,关于财产的问题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近年来政治哲学家们关注的一些正义问题。某些财产制度可能比其他制度更有利于正义。一个涵盖社会上所有或大部分资源的市场和私有财产体系将使确保平等、按需分配或甚至按照某些人所主张的(参见例如 Hayek 1976)按功分配等原则的稳定应用变得非常困难。有人主张,在市场经济中,财产权应被视为抵制再分配的,并且在分配正义方面可能只在其初始分配时敏感(参见诺齐克,1974)。如果我们持这种观点,并且我们也认真对待分配问题,我们可能不得不致力于一个妥协或折衷的体系,而不是一个纯粹的市场私有财产体系。

那么所有权关系本身呢?一个人与物质资源的关系是否具有任何内在的哲学兴趣?当有人说“X 是我的”而 X 是一个行动时,我们会看到有关意向性、自由意志和责任的有趣问题,哲学家们会想要追求。或者当有人说“X 属于人 P”,而 X 是一个事件、记忆或经历时,就会涉及有关个人身份的有趣问题。但是当 X 是一个苹果、一块土地或一辆汽车时,似乎没有任何关于 X 和 P 之间内在关系的问题,这可能引起我们的兴趣。

这是大卫·休谟的一个结论之一。休谟写道,私有财产没有任何自然性。我们的激情的“对立”和物质对象的“松散和容易转移”意味着我持有或使用资源的任何情况都容易受到干扰(休谟 1978 [1739],第 488 页)。在社会规则稳定占有之前,人与物之间没有安全的关系。我们可能认为应该有这样的关系:例如,我们可能认为一个人对他所创造的东西有道德权利,社会有义务对这种道德权利提供法律支持。但根据休谟的观点,我们必须先问社会设立和执行这种规则的一般性质是什么,然后才能得出关于任何特定人与任何特定物之间关系的规范意义的任何结论。

我们的财产只是那些由社会法律所确立的不断占有的物品;也就是说,由正义法律所确立的。因此,那些在解释正义的起源之前就使用“财产”、“权利”或“义务”这些词,甚至在解释中使用它们的人,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谬误,永远无法建立在任何坚实的基础上进行推理。一个人的财产是与他相关的某个对象。这种关系不是自然的,而是道义的,建立在正义之上。因此,想象我们可以对财产有任何概念,而不完全理解正义的本质,并展示它在人类的策略和设计中的起源,是非常荒谬的。正义的起源解释了财产的起源。同样的策略引发了两者。(同上,第 491 页)

财产的休谟观点作为一种约定已被墨菲和纳格尔(2004 年)采用,作为抵制与诺齐克(Nozick)1974 年相关的观点的基础,即财产权可能对税收和转移计划或其他形式的再分配和社会控制构成任何道德障碍。但是,某事物是约定俗成的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安全地被视为可塑的或可以无代价地被推翻的东西。始终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即为什么要坚持约定的道德原因;而这些原因实际上可能与财产辩论中的其他主题相呼应。

在休谟之前,关于财产问题涉及社会组织的一般基础的观点已经在托马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学中预示出来。事实上,霍布斯将财产视为政治哲学的关键:“[M]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有人会称某物为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霍布斯 1983 [1647],第 26-7 页)。对于霍布斯来说,财产规则是权威的产物-一个承认的君主的权威,他的命令可以保证和平,并使人们能够从事超出他们自己个体力量保护自己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相比之下,休谟对可能出现的相关解决方案感兴趣,这些解决方案可能是普通人类互动的约定,而不是由权威人物强加的(休谟 1978 [1739],第 490 页)。[3]

即使我们承认财产是社会规则的产物,并且对前者的规范思考必须先于对后者的规范思考,但人类状况或我们作为具体存在的机构可能存在一些事实,为为一个关于财产关系应该以某种方式建立的论证提供哲学前提。显然,至少有一个物质对象与一个人似乎有一种亲密的法律前关系,这需要进行一些哲学分析,即该人的身体。我们是具体存在的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使用和控制我们的肢体、感官器官等对我们的机构至关重要。如果一个人被剥夺了这种控制权,即他人有权阻止或操纵他的身体运动,那么他的机构将被截断,他将无法利用他的意愿和行动能力创造出他(和他人)可以视为自己生活的东西。一些现代作者,继承约翰·洛克的思想,试图从自我所有的观念来思考这个问题。根据 G.A.科恩(1995)的说法,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拥有与主人对待奴隶一样的全部控制权时,他拥有自己。既然主人有权全面利用奴隶为自己谋利,而不需要向任何其他人解释或做出任何贡献,那么根据自我所有的观念,一个人必须被允许从对自己的精神和肉体资源的控制中获得同样全面的利益。根据诺齐克(1974)的观点,对收入征税是一种强制劳动(为他人或国家),科恩得出结论,各种平等安排(如通过税收支付的福利)与富人的自我所有权不相容。看起来我们必须在平等原则和自我所有权原则之间做出选择。 对这个问题的辩论仍在继续(Otsuka 1998,Vrousalis 2011 和 Sobel 2012):有人认为,在我们对他人的欠债弄清楚之前,就不能有关于我们自己、我们的身体或其他物质资源的所有权问题;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任何试图按照这个顺序进行论证的尝试都会导致违反直觉的结果(Nozick 1974,第 234 页)。一些最近的讨论对自我所有权的概念提出了质疑(Rasmussen 2008 和 Phillips 2013),否认这个概念是为了捕捉人的不可侵犯性而必要的。

还有一个问题,即自我所有权是否为思考除了我的身体之外的外部物体的财产提供了基础?约翰·洛克认为它提供了基础(Locke 1988 [1689],II,第 27 段)。他提出,当我在一个物体上工作或耕种一块土地时,我将自己拥有的一部分投射到物体中。我所努力工作的东西体现了我自己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常见的感觉,但很难给它一个分析上精确的意义。一个物体的形状可能是我的行动的结果;但行动似乎没有跨越时间的持久性,使我们能够说它们在执行后仍然存在于物体中。混合自己的劳动的想法似乎是一种修辞手法,它增强了其他关于私有财产的论证,而不是一种独立的论证。

其他人推测了一个相反方向的效应——不是将自我纳入对象,而是将事物纳入自我(Radin 1982)。这是黑格尔作品中的一个主题,在那里有一个建议,拥有财产有助于个体“超越纯粹的个性主义”(Hegel [1821] 1991, 73);用简单的英语来说,它给了他们一个机会,让计划和方案变得具体化,否则这些计划和方案只会在他们的脑海中打转,并对他们的意图负责,因为他们正在处理的材料——一个家或一个雕塑家的大理石块——记录了他们所做决策的影响(参见 Waldron 1988,343-89 页)。即使功利主义者杰里米·边沁也曾玩弄过这个想法的一个版本。他说,尽管财产依赖于积极法律,但财产法律对自我有一种影响,使重新分配特别令人反感。法律为我们的期望提供了安全保障,当这种安全保障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对象上时,该对象成为一个人行动结构的一部分:“正是因此我们有了形成一般行为计划的能力;正是因此,组成生命持续时间的连续瞬间不像是孤立和独立的点,而成为整体的连续部分”(Bentham 1931 [1802],111 页)。

4. 财产的系谱

在我们的哲学传统中,关于财产正当性的论证经常被提出为系谱:关于私有财产如何在一个此前不熟悉这个制度的世界中出现的故事。

最著名的是洛克式的故事(洛克 1988 [1689] 和诺齐克 1974)。其中一个故事以自然状态的描述和土地归属于无特定人的初始前提开始。然后讲述了一个关于个人为了个人利益而占有土地和其他资源,并且在何种条件下这种占有是合理的故事。个人有需求,并且发现自己周围有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物体。但每个人 X 都模糊地意识到这些物体并不是上帝或自然专门为 X 使用的;其他人也需要它们。那么 X 该怎么办呢?有一件事是清楚的:如果 X 必须等待所有可能受到他在附近使用资源影响的人的普遍会议才能使用它们,那么正如洛克所说,“尽管上帝给了他丰富的东西,但人仍然会饿死”(洛克 1988 [1689],II,第 28 段)。因此,个人继续并拿走他所需要的东西(同上,I,第 86 段)。他“将自己的劳动与他所需的物体混合在一起”,通过这样做,他履行了自我保护的基本义务,同时也增加了他所从事的资源的价值,以间接造福于他人。洛克故事的第一阶段涉及个人以这种有道德和自力更生的方式从共同的慷慨中满足他们的需求。故事的第二阶段涉及他们彼此交换他们已经占有的剩余商品;洛克允许个人获得、增长或制造超过他们所需的东西,以便市场变得可能并且繁荣普遍(同上,II,第 46-51 段)。然而,随着市场和繁荣的出现,不平等、贪婪和嫉妒也随之而来,洛克的故事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阶段是建立政府来保护以这种方式形成的财产权利(同上,II,第 123 ff.) 这个故事假设个体能够在没有政府的指导下通过推理来解决谁有权利适当使用和交换商品的问题,并且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不需要进行任何关于财产的社会或政治决策。

在其最基本的方面,洛克的谱系具有第一占有故事的特点。首先,个体的占有合法性主要源于其不涉及对他人的直接征用:根据定义,“第一占有”是和平的。当然,洛克的解释中也有强烈的功利主义和德行理论元素——劳动的生产力和洛克所称的“勤劳和理性”优于“好争吵和好争斗的贪婪”(同上,第二卷,第 34 段)。但历史优先权问题是不可或缺的。谁最先使用了某一资源对于理解当前权利的合法性至关重要,而随后商品从手到手的转移顺序对于理解当前权利的合法性也是必不可少的。罗伯特·诺齐克(1974)在阐明这种“历史权利”理论形式方面做得比其他任何人都多。

并非所有财产的家谱都具有这种形式。大卫·休谟讲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根据他的观点,我们假设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争夺资源,因此在任何特定时间的实际占有分配是任意的,受到力量、狡猾和运气的驱使。现在,这种争斗可能会无休止地继续下去。但也有可能会稳定下来,形成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那些拥有重要资源的人和那些想从他人那里抢夺资源的人发现,进一步掠夺活动的边际成本等于他们的边际收益。在这些条件下,可能会出现类似于“和平红利”的东西。也许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再为财产而争斗中获益,从而减少冲突、稳定社会关系和促进市场交流的前景。

我观察到,只要他愿意对我采取同样的行为,让另一个人保持对他财产的占有对我有利。他对调整自己行为的利益有所感知。当这种共同的利益意识得到相互表达,并为双方所知,它会产生适当的决心和行为...(休谟,1978 年[1739],第 490 页)。

如果这样的决议持续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将事实上的持有权作为法定财产的批准。与洛克的解释相似,国家在后来的过程中加入,以加强以这种方式非正式出现的财产惯例(同上,第 534 页及以下)。但请注意,休谟的故事比洛克的解释更加谦虚,它所提出的道德主张更加适度(参见 Waldron 1994)。新兴分配的稳定性与其公正性无关,也与获取财物的行为的道德品质无关。它可能公平或不公平,平等或不平等,但各方已经知道,通过再次与他人的力量相抗衡,他们不能指望获得更好的分配(有关这种方法的现代版本,请参见 Buchanan 1975)。

作为财产起源的解释,休谟的理论相对于其主要竞争对手具有优势,因为它承认人类历史的早期时代是充满冲突、缺乏原则并且对后来的道德探究来说是不透明的。它不要求我们深入历史来确定谁对谁做了什么,如果他们没有这样做会发生什么。一旦确立了一种稳定的占有模式,我们只需划定一条任意的界线,并说:“财产权从这里开始。”该模型对现在的规范后果也很重要。那些试图质疑或破坏现有财产分配的人必须认识到,他们最好的努力不仅无法引领一个新的正义时代,而且很可能开启一个冲突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一切都不确定,几乎没有计划或合作是可能的。休谟方法的弱点正是其优点的反面。它边缘化的道德考虑实际上对我们很重要。例如,我们不会满意休谟的约定批准奴隶制或食人族,但休谟并未证明这可能是从冲突时代崛起的平衡的特征之一。关键是,即使休谟正确地认为正义情感是建立在一种尊重彼此实际占有的约定上,一旦这种情感确立下来,它就可以独立存在,以至于它随后可以被用来反对产生它的平衡(Waldron 1994)。

第三种财产故事使国家和社会契约比洛克和休谟的方法更为基本。我们要想象一个时期,人们试图依靠自己的身体和道德主动性来占有他们需要或想要的资源,但越来越明显的是,可靠的财产安排机构必须涉及社会决策。最终,财产必须基于同意-所有受决定影响的人的同意,关于对一组资源的使用和控制的决定。这个理论与让-雅克·卢梭(1968 [1762])和伊曼纽尔·康德(1991 [1797])的规范政治哲学有关。正如我们所见,洛克对这种方法的批评始终是物质需求的紧迫性没有时间进行社会同意。事实上,卢梭/康德的方法对这一点没有太大困难。可以单方面进行临时拨款(Ryan 1984,第 80 页)。但是,每个这样的拨款原则上都要经过所有人的同意,并且必须提交社会批准。换句话说,如果出现严重的分配异常,那么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对财产的审查和重新分配不会以迫切需要为基础而被贬低。

所有这些实际上在将资源合法分配给个人方面的结果是经过普遍意愿的批准的分配原则。在这个解释/原理的指导下,罗尔斯主义、平等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方法都是可以想象的。卢梭/康德方法的本质是,社会对这些原则的运用来评估现有分配永远不会被权利的历史所推翻,也永远不会被休谟的惯例所排除,这些惯例可能已经成为实际占有者之间的舒适均衡。

在这些故事中,有哪些主张被提出?我们是否应该假设其中一个故事是字面上的真实?或者,如果它们在历史上不准确,我们应该从它们的虚假中推断出什么?这是否意味着财产是不合法的?最近,许多哲学家提出,即使一个谱系不是字面上的真实,它也可以对我们对一个现象的理解做出重要贡献:伯纳德·威廉姆斯(2002)提出了这个观点,他认为谱系对于语言和真实性的出现有重要影响,这是在爱德华·克雷格(1990)对我们拥有知识概念的谱系解释之后。罗伯特·诺齐克也讨论了他所称之为“潜在解释”的价值,即如果某些条件成立,这些故事将解释事物发生的方式(其中一些事实上并不成立):“通过看到一个领域在原则上如何被解释,我们大大增加了对这个领域的理解...即使它并非以那种方式出现,我们通过看到国家如何可能出现而学到了很多”(诺齐克 1974 年,第 8-9 页)。

我们考虑的家谱在这方面可能有所不同。卢梭/康德的方法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私有财产本质上是社会关注的问题,休谟的方法帮助我们看到财产在为人们提供一个固定和相互承认的基础上的价值,社会生活的其余部分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无论它是否符合我们独立的正义直觉。但是,洛克的家谱可能对财产权利的解释或解释很少或根本没有,除非它实际上是真实的。正如诺齐克(Nozick)所承认的(1974 年,第 151-2 页),现代国家不应该在道义上受到可能具有洛克血统的财产持有的约束,但实际上并没有。在这方面有趣的是,洛克理论如今的主要用途之一是捍卫土著人民的财产权利-这里提出了一个关于谁最先拥有一组资源以及有必要纠正随后的剥夺不公的字面要求(参见 Waldron 1992)。

最后,我们不应忘记,并非所有的家谱都旨在奉承它们所声称解释的实践或制度。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关于原始积累的描述(1976 [1867])和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在《不平等起源论》(Rousseau 1994 [1755])中对财产发明的非规范性描述,更多地是以尼采式的病态精神而非为了寻求正当化而编写的家谱。这样的负面家谱提醒我们米尔(Mill)的观察的重要性,在接近对私有财产的正当化时,我们必须记住,“我们必须不考虑其在任何现有欧洲国家中的实际起源”(Mill 1994 [1848],第 7 页)。

5. 正当化:自由和后果

因此,可以直接面对辩护问题,而不需要引用任何历史或家族叙述。

在处理私有财产作为一种制度的利弊时,有时候有人建议私有财产的一般正当性和特定财产权的分配可以作为分开的问题来处理,就像一些哲学家建议一般惩罚的正当性可以与其分配原则分开一样(Hart 1968,第 4 页;另见 Ryan 1984,第 82 页和 Waldron 1988,第 330 页)。然而,在这两种情况下,分离并不完全:它适用于某些一般的正当性,而不适用于其他一般的正当性。在惩罚理论中,报复主义者将认为一般惩罚的原则必然也调节其特定的分配。在财产理论中也有类似的情况。罗伯特·诺齐克(1974)认为,沿着洛克的思路,历史权利理论既提供了对该制度的完整正当性的辩护,又提供了一套严格的标准来调节其合法的分配。根据诺齐克的观点,财产权约束了我们根据分配正义的直觉和理论行事的程度。然而,后果主义理论可能能够以这种方式分离制度和分配问题,某些自由理论也可能能够做到这一点(尽管自由的分配本身是大多数古典自由主义者坚定且平等的观点)。因此,在评估各种分配论证时,牢记它们是否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分配影响是一个好主意。

另一方面,确保牢记财产制度所呈现的“大局”是非常重要的(辛格,2000 年和普迪,2011 年)。一个给定的财产权制度以及它们在社会中的流通方式会产生什么样的社区模式?一个给定的财产制度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际关系?它会引发怎样的经济互动伦理:对效率的迷恋,竞争伦理,还是对那些处境较差者的共同关注?这些问题与分配问题并不是截然不同,但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它们,不仅仅是逐个询问它们的道德正当性。

最常见的辩证论证形式是功利主义的:一般而言,当某一类资源由私有财产制度管理时,人们的福利会比任何其他制度更好。据说,在私有财产制度下,资源将被更明智地利用,或用于满足更广泛(也许更多样化)的需求,从而增加人类从一定资源库存中获得的整体享受。这种类型的最有说服力的论证有时被称为“公地悲剧”(哈丁,1968 年)。如果每个人都有权使用一块土地,那么没有人有动力确保种植庄稼或不过度使用土地。或者如果有人承担起这个责任,他们自己很可能要承担所有这样做的成本(种植的成本或自我克制的成本),而他们谨慎行事的任何好处都将归于所有后续使用者。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没有好处,因为除非其他人合作,否则一个人的计划或克制是徒劳的。因此,在共有财产制度下,每个共有者都有动机尽可能快地从土地上获得尽可能多的利益,因为这样做的好处在短期内是集中和确保的,而自我克制的长期好处是不确定和分散的。然而,如果一块迄今为止的公共土地被划分为小块,并分配给可以控制那里发生的特定个人,那么规划和自我克制将有机会发挥作用。因为现在承担克制成本的人有机会获得所有好处;所以如果人们是理性的,如果克制(或其他形式的前瞻性活动)实际上是具有成本效益的,那么将会有整体效用的增加。

这类论点是熟悉且重要的,但像所有后果主义的论点一样,它们需要谨慎对待。在大多数私有财产制度中,有些人几乎一无所有,完全处于他人的掌控之下。因此,当说“普通人”在私有财产安排下更好时,我们必须问:“哪些人?每个人?多数人?还是只有一小部分拥有者,他们的繁荣如此之大,以至于可以抵消在聚合效用主义计算中其他人的困苦?”(Wenar 1998)。约翰·洛克(John Locke)冒险提出了每个人都会过得更好的建议。洛克将正在被私人所有者迅速封闭的英格兰与前殖民地美洲进行了比较,在那里土著人继续享有普遍的土地共同使用权。洛克推测:“在那里(即美洲)的一个大而富饶的领土的国王比英格兰的一名日工工人吃得更差、住得更差、穿得更差。”(洛克 1988 [1689],II,第 41 段)这名工人可能一无所有,但由于在繁荣的私有化经济中提供的就业前景,他的生活水平更高。或者,更乐观的后果主义者用我们现在称之为“帕累托改进”的语言来证明他们的理由。也许以前的公共土地的私有化并不使每个人都受益:但它使一些人受益,而且不会使其他人比以前更糟。在这种情况下,穷人的无家可归和困苦不是私有财产的结果;它只是少数积极的占有者设法摆脱的人类自然困境。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考虑了私有财产相对于公共财产的后果主义案例。私有财产相对于集体财产的后果主义案例更多地与市场有关,而不是与资源使用中的责任和自我克制的需求有关。市场的论点是,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需要对特定资源分配给特定生产过程做出无数决策。例如,给定的一吨煤是更好地用于发电,然后用于提炼铝以制造炊具或飞机,还是用于生产可以用于建造铁路卡车的钢材,而这些卡车又可以用于运输牲畜饲料或铝土矿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在大多数经济体中,存在着成千上万个不同的生产要素,事实证明,由代表社区并负责监督整个经济的中央机构来做出关于它们分配的高效决策是不可能的。在实际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中央计划被证明是确保经济瘫痪、低效和浪费的一种方式(米塞斯,1951 年)。在市场经济中,像这样的决策是由成千上万的个人和企业以分散的方式作出的,他们对价格信号做出反应,每个人都试图从其控制的生产资源的使用中最大化利润,这样的系统通常运作高效。有人猜测可能存在没有私有财产的市场(罗尔斯,1971 年,第 273 页),但这似乎是没有希望的。除非市场经济中的个人经理在其投资和分配决策中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个人利润考虑的影响,否则不能指望他们对价格做出高效的反应。 只有当资源是私有财产时,这种动机才会发生,这样当错过市场信号时,损失就是他们自己的(或者是他们雇主的),而当获得有利的分配时,收益就是他们自己的(或者是他们雇主的)。

我之前说过,只有在私有财产制度下每个人都变得更好,或者至少没有人变得更糟,后果主义的辩护才能成功。现在,一个社会中所有公民都从经济私有化中获得重大优势可能并非不可能的理想。但在每个现存的私有财产制度中,都存在一类几乎没有财产的人,他们在这个制度下可能比在社会主义替代方案下更糟糕。一个辩护理论不能忽视他们的困境,即使只是因为正是他们的困境首先提出了辩护问题(Waldron 1993)。一个强硬的后果主义者可能会坚持认为,从私有所有权中获利的人的优势超过了对下层阶级的成本。然而,从哲学上讲,这种强硬立场是相当不体面的(Rawls 1971,第 22-33 页;Nozick 1974,第 32-3 页)。如果我们将个体而不是像“社会利益”这样的概念实体作为道德正当化的焦点,那么我们应该对每个个体说出一些关于我们所捍卫的制度为何值得她支持的理由。否则,不太清楚为什么她应该被期望遵守其规则(除非我们有权力和人数来强迫她这样做)。

也许可以通过关于功罪的论证来补充后果主义的论点,以显示在一些人享受私有财产的果实而其他人陷入贫困时存在正义。如果私有财产涉及更明智和更有效地利用资源,那是因为有人行使了谨慎、勤奋和自我克制的美德。根据这种观点,陷入贫困的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懒惰、挥霍或缺乏进取心。现在,如果这样的理论声称要为现有的私有财产经济下的财富分配辩护,很容易被驳斥(诺齐克 1974 年,第 158-9 页;哈耶克 1976 年)。但是,功罪理论家可以采取一种更谦虚的立场:即私有财产单独提供了一个制度,在这个制度中,懒惰不会以牺牲勤奋为代价,那些承担谨慎和生产力负担的人可以期望因为他们的美德而获得一些回报,这使他们与那些没有做出任何努力的人区分开来(芒泽尔 1990 年,第 285 页及以下)。

许多所谓的市场优势只有在特定方式分配私有财产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少数个人或公司对主要生产要素的垄断控制可能会对市场效率造成严重破坏;它还可能导致私人权力的巨大集中,从而抵消了基于自由、异议或民主的财产论证。分配公平对于非后果论的论证也可能至关重要。拥有财产促进美德的观念,正如我们所见,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古老;即使在今天,市民共和主义者也将其用作反对经济集体主义的论证。根据这一论证,如果大部分经济资源是共同拥有或为每个人的利益而集体控制的,那么公民的生活条件将没有保证,以促进共和主义美德。在共产主义或集体主义社会中,公民可能会表现得像国家的被动受益者,或者是公地悲剧中不负责任的参与者。如果一两代人都以这种性格成长,那么整个社会的完整性就会受到威胁。这些论证很有趣,但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对财产分配的敏感性(Waldron 1986,第 323-42 页)。正如 T.H.格林所观察到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个一无所有的人“就像完全被剥夺了财产权的权利”(格林 1941 [1895],第 219 页)。

我们还必须考虑将财产与自由联系起来的辩证论证。私有财产的社会通常被描述为自由社会。其中一部分意味着所有者可以自由使用他们的财产;他们不受社会或政治决策的约束。(相应地,政府在经济决策中的作用被最小化。)但这不可能是全部的意思,因为同样适用地将私有财产描述为一种非自由的体系,因为它必然涉及将他人拥有的资源排除在外的社会排斥。所有财产体系都分配自由和非自由;没有一个财产体系可以毫无保留地被描述为自由的体系。有人可能会回应说,使用他人财产的自由是许可而不是自由,因此它的排除实际上不应该成为对私有财产体系在古典自由主义计算中的反对理由。但这种策略的代价非常高:它不仅使古典自由主义者承认了一种他通常回避的道德化自由观念(如正面自由的情况),而且意味着所定义的自由不能再以一种自圆其说的方式来支持财产(科恩,1982 年)。

自由主义的描述可能还暗示了另外两个事情。第一个是关于独立性的观点:拥有大量私人财产(比如房屋和收入来源)的人,比生活在某种其他形式的财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的公民,更不用担心他人的意见和强制。前者在相当字面上居住在自由主义者一直珍视的个人“私人领域”中——一个他只需要对自己负责的行动领域。但与美德论证一样,这个自由主义者的观点版本也对分配敏感:在私人财产经济中一无所有的人,根据这个论证,似乎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任何人一样不自由。

最后一点可能过于仓促,因为私有财产以其他间接方式对自由做出贡献(Purdy 2005)。弗里德曼(1962)认为,在一个控制知识和政治生产手段(印刷机、复印机、计算机)的私人个体、公司和企业的社会中,政治自由得到了增强,即使这个数量并不是很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持不同政见者可以选择与几个人(除了国家官员之外)打交道,如果他想传达自己的信息,其中许多人仅仅基于金钱的原因就愿意提供媒体,而不考虑信息的内容。相比之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那些从事政治活动的人要么必须说服国家机构传播他们的观点,要么冒着地下出版的风险。更一般地说,弗里德曼认为,私有财产社会为那些一无所有的人提供了更多赚钱的方式,就像是更多的主人选择,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他们将得到的选择更少。以这些方式,私有财产对某些人可能对自由做出积极贡献,或者至少对每个人的选择做出了增强。

最后,在对财产的直接规范论证的回顾中,我们应该考虑财产在道德上可能具有的重要性,而不是它的作用或带来的结果。财产权本身赋予人们在社会中一定的地位和认可:财产所有者在控制资源方面受到尊重(多夫曼,2012 年)。这无疑是重要的;正如我们所见,这是黑格尔(1967 年)和康德(1991 年)所采取的方法的主题之一(参见伯德和赫鲁什卡,2006 年)。但这对财产也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因为如果财产分配不均,如果不平等是根本性的,并且有些人在财产权方面几乎一无所有,那么就必须面对关于尊重基础不均匀分配的严峻问题。如果我们不考虑那些一无所有的人在道德认可方面缺乏这种认可的固有伤害,就无法认真对待财产权在道德认可方面所做的好事。

Bibliography

  • Ackerman, Bruce (1977),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Constitu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Alexander, Gregory and Peñalver, Eduardo (eds.) (2010), Property and Commun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Alexander, Gregory and Peñalver, Eduardo (2012), An Introduction to Property The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Aquinas, Thomas, [ST] Summa Theologiae [1272], in Paul E. Sigmund (ed.) St. Thomas Aquinas on Politics and Ethics, New York: W.W. Norton, 1988.

  • Aristotle, The Politics [c. 330 BCE], Stephen Everson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 Attas, Daniel (2006), ‘Fragmenting Property,’ Law and Philosophy, 25: 119–49.

  • Bell, Abraham and Parchomovsky, Gideon (2003), ‘Of Property and Antiproperty,’ Michigan Law Review, 102: 1–70.

  • Bell, Abraham and Parchomovsky, Gideon (2008), ‘Reconfiguring Property in Three Dimensions,’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75: 1015–70.

  • Benn, S.I., and Peters, R.S. (1959), Social Principles and the Democratic State,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 Bentham, Jeremy (1931), The Theory of Legislation [1802], C.K. Ogden (ed.), London: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 Co.

  • Blackstone, William (2001), Blackstone’s commentaries on the Laws of England [1763], Wayne Morrison (ed.), London: Cavendish Publishing.

  • Brubaker, Stanley C. (2012), ‘Coming into One’s Own: John Locke’s Theory of Property, God, and Politics,’ Review of Politics, 74: 207–32.

  • Buchanan, James M. (1975), The Limits of Liberty: Between Anarchy and Leviatha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Byrd, Sharon and Hruschka, Joachim (2006), ‘The Natural Law Duty to Recognize Private Property Ownership: Kant’s Theory of Property in His Doctrine of Right,’ University of Toronto Law Journal, 56: 217–82.

  • Carpenter, Kristen, Katyal, Sonia, and Riley, Angela (2009), ‘In Defense of Property,’ Yale Law Journal, 118:1022–1125.

  • Cohen, G.A. (1979) ‘Capitalism, Freedom and the Proletariat,’ in Alan Ryan (ed.) The Idea of Freedom: Essays in Honor of Isaiah Berli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Cohen, G.A. (1995), Self-ownership, Freedom and Equal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Craig, E.J. (1990), Knowledge and the State of Natur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 Dagan, Hanoch (2011), Property: Values and Institutio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2013), ‘Inside Property,’ University of Toronto Law Journal, 63: 1–21.

  • De Jasay, Anthony (2004), ‘Property and Its Enemies,’ Philosophy, 79: 57–66.

  • Dorfman, Avihay (2012), ‘The Society of Property,’ University of Toronto Law Journal, 62: 563–607.

  • Essert, Christopher (2013), ‘The Office of Ownership,’ University of Toronto Law Journal, 63: 418–461.

  • Friedman, Milton (1962), Capitalism and Freedo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Gallie,W.B. (1956) ‘Essentially Contested Concepts,’ Proceedings of the Aristotlean Society, 56: 167–188.

  • Green, T.H. (1941), Lectures 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Obligation [1895], London: Longmans Green & Co.

  • Grey, T.C. (1980), ‘The Disintegration of Property,’ in J.R. Pennock and J.W. Chapman (eds.) Nomos XXII: Property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 Hardin, Garrett (1968),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Science, 162: 1243–8.

  • Harris, J.W. (1996), Property and Justi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Hart, H.L.A. (1968), Punishment and Responsibilit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 Hayek, F.A. (1976), The Mirage of Social Justice Law, Volume II of 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 Hegel, G.W. F. (1967), The Philosophy of Right [1821], T.M. Knox (tra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Heller, Michael (2001), The Gridlock Economy: How Too Much Ownership Wrecks Markets, Stops Innovation, and Costs Lives, New York: Basic Books.

  • Heller, Michael and Dagan, Hanoch (2001), ‘The Liberal Commons,’ Yale Law Journal, 110: 549–624.

  • Hobbes,Thomas (1983), De Cive: The English Version [1647], Howard Warrender (e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 Honore, A.M. (1961), ‘Ownership’ in A.G. Guest (ed.) Oxford Essays in Jurispruden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Horne, Thomas A. (1990), Property Rights and Poverty: Political Argument in Britain, 1605–1834,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 Hull, Gordon (2009), ‘Clearing the Rubbish: Locke, the Waste Proviso, and the Moral Justific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ublic Affairs Quarterly, 23: 67–93.

  • Hume, David (1978),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1739] L.A. Selby–Bigge and P. H. Nidditch (ed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 Kant, Immanuel (1991)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1797], Mary Gregor (tra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Katz, Larissa (2008), ‘Exclusion and Exclusivity in Property Law,’ University of Toronto Law Journal, 58: 275–315.

  • King, Desmond and Waldron, Jeremy (1988) ‘Citizenship, Social Citizenship and the Defence of Welfare Rights,’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8: 415–43.

  • Lever, Annabelle (2012), ‘Privacy, Private Property, and Collective Property,’ The Good Society, 21: 47–60.

  • Lewis, David K. (1969), Convention: A Philosophical Stud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Locke, John (1988), 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 [1689] Peter Laslett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Marx, Karl (1972), Theories of Surplus Value [1862], London: Lawrence and Wishart.

  • ––– (1976), Capital, Volume I [1867], Ben Fowkes (trans.),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 McElwee, Brian (2010), ‘The Appeal of Self-Ownership,’ Social Theory and Practice, 36: 213–232.

  • Merrill, Thomas (2012), ‘The Property Strateg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160: 2061–2095.

  • Mill, John Stuart (1994),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1848], Jonathan Riley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Mises, Ludwig von (1951) Socialis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Munzer, Stephen R. (1990), A Theory of Proper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Murphy, Liam and Nagel, Thomas (2002), The Myth of Ownership: Taxes and Justi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Nozick, Robert (1974), Anarchy, State and Utopia, Oxford: Basil Blackwell.

  • Otsuka, Michael (1998), ‘Self-Ownership and Equality: A Lockean Reconciliation,’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27: 65–92.

  • ––– (2003), Libertarianism without Inequa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Penner, J. E. (2000), The Idea of Property in Law,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Phillips, Anne (2013), Our Bodies, Whose Proper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Pipes, Richard (1999), Property and Freedom, New York: Knopf.

  • Plato, Republic [c. 370 BCE], Robin Waterfield (tra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 Pufendorf, Samuel (1991), On the Duty of Man and Citizen According to Natural Law [1673], James Tully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Purdy, Jedidiah (2005), ‘A Freedom-Promoting Approach to Property: A Renewed Tradition for New Debates,’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72: 1237–1298.

  • ––– (2011), The Meaning of Property: Freedom, Community, and the Legal Imagina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Radin, Margaret Jane (1982) ‘Property and Personhood,’ Stanford Law Review, 34: 957–1014.

  • Rasmussen, Kasper-Lippert (2008), ‘Against Self-Ownership,’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36: 86–118.

  • Rawls, John (1999), A Theory of Justice, Revised edi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Ripstein, Arthur (2009), Force and Freedom: Kant’s Leg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Rousseau, Jean Jacques (1994), Discourse on the Origin of Inequality [1755], Franklin Philip (tra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1968), The Social Contract [1762], Maurice Cranston (trans.)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 Ryan, Alan (1984), Property and Political Theory, Oxford: Basil Blackwell.

  • Singer, Joseph (2000), The Edges of the Field: Lessons on the Obligations of Ownership,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Smith, Henry (2003), ‘The Language of Property: Form, Context, and Audience,’ Stanford Law Review, 55: 1105–91.

  • ––– (2012) ‘Property as the Law of Things,’ Harvard Law Review, 125: 1691–1726.

  • Sobel, David (2012), ‘Backing away from Libertarian Self-Ownership,’ Ethics, 123: 32–60.

  • Underkuffler, Laura (2003), The Idea of Property: Its Meaning and Powe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Vrousalis, Nicholas, ‘Libertarian Socialism: A Better Reconciliation between Equality and Self-Ownership,’ Social Theory and Practice 37: 211–226.

  • Waldron, Jeremy (1988), The Right to Private Propert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 ––– (1992), ‘Superseding Historic Injustice,’ Ethics, 103: 4–28.

  • ––– (1993), ‘Property, Justification and Need,’ Canadian Journal of Law and Jurisprudence, 6: 185–215.

  • ––– (1994), ‘The Advantages and Difficulties of the Humean Theory of Property,’ Social Philosophy and Policy, 11: 85–123.

  • ––– (2001), ‘Property, Honesty, and Normative Resilience,’ in Stephen Munzer (ed.), New Essays in the Legal and Political Theory of Proper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2002), God, Locke, and Equality: Christian Foundations of Locke’s Political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2006), ‘Mr. Morgan’s Yacht’ in Christine Sypnowich (ed.) The Egalitarian Conscience: Essays in Honour of G.A. Cohe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2009), ‘Community and Property—for those who have neither,’ Theoretical Inquiries in Law, 10: 161–92.

  • Wenar, Leif (1998), ‘Original Acquisition of Private Property,’ Mind, 97: 799–819.

  • Williams, Bernard (2002), Truth and Truthfulnes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Academic Tools

Other Internet Resources

Aristotle, General Topics: political theory | consequentialism | constitutionalism | contractarianism | economics [normative] and economic justice | equality | exploitation | 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 Hobbes, Thomas: mor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 Hume, David: moral philosophy | justice: distributive | legal rights | liberalism | libertarianism | Locke, John: political philosophy | Marx, Karl | Mill, John Stuart: mor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 personal identity: and ethics | Plato: ethics and politics in The Republic | redistribution | republicanism

Copyright © 2020 by Jeremy Waldron <jeremy.waldron@nyu.edu>

最后更新于

Logo

道长哲学研讨会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