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心理学 evolutionary (Stephen M. Downes)

首次发表于 2008 年 2 月 8 日;实质性修订于 2024 年 1 月 30 日。

进化心理学是许多生物学启发的方法之一,用于研究人类行为。与认知心理学家一样,进化心理学家认为我们的行为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可以通过内部心理机制来解释。进化心理学家与许多认知心理学家的区别在于,他们提出相关的内部机制是适应性的——是自然选择的产物,帮助我们的祖先在世界中生存和繁衍。要理解进化心理学的核心观点,我们需要了解一些进化生物学、认知心理学、科学哲学和心灵哲学的关键概念。哲学家对进化心理学感兴趣有很多原因。对于科学哲学家——主要是生物学哲学家——进化心理学提供了一个批判的目标。尽管生物学哲学家普遍认为进化心理学是一个严重有缺陷的领域,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哲学家完全否定了进化理论对人类心理学的相关性。对于心灵哲学家和认知科学家来说,进化心理学是关于认知结构和具体组成部分的经验假设的来源。然而,一些心灵哲学家对进化心理学也持批评态度,但他们的批评并不像生物学哲学家那样全面。对于对道德心理学感兴趣的哲学家来说,进化心理学也被用作经验假设的来源和批判的目标。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简要解释了进化心理学与其他关于人类行为生物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我介绍了这一研究传统的关键理论概念。在下一节中,我讨论了进化心理学在心灵哲学中的讨论,特别关注了关于大规模模块化论的辩论。然后,我回顾了一些生物哲学家对进化心理学提出的批评,并评估了对这些批评的一些回应。接下来,我介绍了进化心理学对道德心理学和人性的一些贡献,并最后简要讨论了进化心理学的影响和影响力。


1. 进化心理学:在解释人类行为的各种生物学方法中,进化心理学是一种研究传统

本条目重点介绍了传统上被称为“进化心理学”的特定进化心理学方法。这种命名惯例是大卫·布勒(David Buller)的想法。他引入这种惯例是为了区分特定的研究传统(Laudan 1977)与其他人类行为生物学方法。[1] 本文重点讨论的是这种研究传统,因此全文使用小写字母。进化心理学基于特定的理论原则(在下面的第 2 节中介绍),并非所有从事人类行为生物学研究的人都共享这些原则(Laland&Brown 2002; Brown 等,2011)。例如,人类行为生态学家提出并辩护关于人类行为的解释性假设,而不涉及心理机制(例如,Hawkes 1990; Hrdy 1999)。行为生态学家还认为,我们的许多行为可以通过演化来解释,同时拒绝进化心理学家的观点,即我们进化历史的某个时期是我们所有重要心理适应的源头(Irons 1998)。发展心理生物学家采取了另一种方法:他们反对适应主义。(Michel&Moore 1995; 但请参见 Bateson&Martin 1999; Bjorklund&Hernandez Blasi 2005,这些是以适应主义方式进行发展主义工作的例子。)这些理论家认为,我们的许多行为可以在不涉及特定心理适应的情况下解释。相反,他们强调发展在产生各种人类行为特征方面的作用。从现在开始,“进化心理学”指的是众多生物学方法中的一种特定研究传统,用于研究人类行为。

保罗·格里菲斯(Paul Griffiths)认为进化心理学既受到社会生物学和行为学的理论债务(Griffiths 2006; Griffiths 2008)。进化心理学家承认他们对社会生物学的债务,但指出他们在社会生物学上增加了一个维度:心理机制。人类行为不是自然选择的直接产物,而是被选择的心理机制的产物。与行为学的关系在于,20 世纪 50 年代,行为学家提出了潜在于我们行为背后的本能或驱动力;进化心理学的心理机制是本能或驱动力的对应物。进化心理学还与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相关。他们所引用的心理机制是计算的,有时被称为“达尔文算法”或“计算模块”。这种明显的认知主义使进化心理学与神经科学和行为神经内分泌学的许多研究工作有所区别。在这些领域,人们在解释人类行为时提出了内部机制,但并未以计算术语来构建。大卫·马尔(例如,1983 年)著名的三部分区分经常被用来区分研究人员在认知和神经科学中关注的层次。许多神经科学家和行为神经内分泌学家在实施层面工作,而认知心理学家在神经生物学层面实施的计算层面工作(参见 Griffiths 2006)。

进化心理学家有时将他们的方法呈现为潜在的统一,或为解释人类行为提供基础的所有其他工作(例如,Tooby&Cosmides 1992)。许多社会科学家对这一主张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有许多类型的人类行为解释,其中一些不能归结为任何生物学解释。这个讨论涉及社会科学中还原主义的问题。(Little 1991 对这些问题有一个很好的介绍。)还有理由相信,进化心理学既不能统一,也不能为行为生态学或发展心理生物学等紧密相关领域提供基础。(参见 Downes 2005 中的相关讨论。)在其他工作中,进化心理学家将他们的方法呈现为与行为生态学和发展心理生物学等相关方法一致或兼容。(参见 Buss 2005 中 Buss 的介绍。)这一主张的真实性取决于对进化心理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理论原则进行仔细审查。我们现在转向进化心理学的理论原则,并在下面的第 4 节重新讨论这个问题。

2. 进化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有影响力的进化心理学家 Leda Cosmides 和 John Tooby 提供了该领域的以下理论原则清单(Tooby&Cosmides 2005):

  1. 大脑是一台由自然选择设计的计算机,用于从环境中提取信息。

  2. 个体人类行为是由这台进化的计算机根据从环境中提取的信息生成的。理解行为需要阐明生成行为的认知程序。

  3. 人类大脑的认知程序是适应性的。它们存在是因为它们在我们的祖先中产生了行为,使他们能够生存和繁殖。

  4. 人类大脑的认知程序现在可能不是适应性的;它们在祖先环境中是适应性的。

  5. 自然选择确保大脑由许多不同的特殊目的程序组成,而不是一个领域通用的架构。

  6. 描述我们大脑的进化计算架构“允许系统地理解文化和社会现象”(16-18)。

原则 1 强调进化心理学家所坚持的认知主义。1 与 2 结合起来,将我们作为研究者的注意力引向大脑运行的程序,而不是大脑的部分。正是这些程序——心理机制——是自然选择的产物。虽然它们是自然选择的产物,因此是适应性的,但这些程序不一定是当前适应性的。我们的行为可能是由底层心理机制产生的,这些心理机制是为了应对我们祖先环境中的特定情况而产生的。原则 5 提出了通常被称为“大规模模块化论”的观点(参见,例如,Samuels 1998; Samuels 2000)。这个原则中包含了很多内容,我们将在下面的第 3 节中详细讨论这个观点。简而言之,进化心理学家认为器官和心理机制或模块之间存在类比。器官能够很好地执行特定的功能,并且是自然选择的产物。没有通用的器官,心脏泵血,肝脏解毒。心理机制也是如此;它们作为对环境中特定情况的响应而产生,并且在它们有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的程度上被选择。就像没有通用的器官一样,也没有通用的心理机制。最后,原则 6 介绍了上面讨论过的进化心理学的还原主义或基础视野。

根据这些理论原则指导的研究,有许多机制的例子被假设为我们行为的基础。例如,作弊检测模块、心理阅读模块、腰臀比检测模块、蛇恐惧模块等等。对腰臀比检测模块的更深入了解展示了上述理论原则的运作方式。辛格(Singh 1993; Singh & Luis 1995)将腰臀比检测模块作为人类配偶选择的一部分模块之一。这是一个特定的男性心理机制。男性会察觉女性腰臀比的变化。男性更偏好腰臀比接近 0.7 的女性。辛格声称,这种检测和偏好模块是为了选择具有生育能力的伴侣而适应的。因此,我们的配偶选择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早期人类环境中选择的腰臀比偏好的心理机制来解释。

关于以上理论原则指导的研究,需要注意的是,所有行为最好通过潜在的心理机制来解释,这些机制是人类在祖先时期为解决特定问题而适应的。进化心理学家强调,他们关注的机制在人类中普遍存在,并且几乎没有变异的可能性。他们认为这些机制是适应的产物,但已不再受到选择的影响(Tooby 和 Cosmides,2005 年,39-40 页)。Clark Barrett(2015 年)对进化心理学的易懂且广泛的介绍也强调了进化心理学研究对进化机制的关注。Barrett 还扩大了进化心理学的范围,并指出了自 Cosmides 和 Tooby 首次确定该领域研究参数以来发展起来的研究方法的补充。Barrett 的一些提议将在下面的第 6 和第 7 节中讨论。Todd Shackleford 和 Viviana Weekes-Shackleford(2017 年)刚刚完成了一部基于进化的心理科学的大型汇编。在这本书中,介绍和辩护了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并对比了不同进化心理学方法的优点。

进化心理学中用于测试假设的方法主要来自心理学。例如,在辛格的研究中,男性被呈现出具有不同腰臀比的女性的绘画,并被要求给出他们的偏好排名。在巴斯的研究中,他对受试者进行了类似的实验,询问他们对所需伴侣特征的各种问题的回答(Buss 1990)。巴斯、辛格和其他进化心理学家强调他们的结果在跨文化上的有效性,并声称在各种人类群体中的回应一致(但参见 Yu&Shepard 1998; Gray 等人的研究结果与辛格的研究结果相冲突)。在进化心理学中,通常使用标准的心理学实验方法来测试假设。这引发了关于进化心理学家的假设中进化成分是否得到测试的问题(参见 Shapiro&Epstein 1998; Lloyd 1999; Lloyd&Feldman 2002)。一个响应模式可能在各种受试者群体中普遍存在,但这并不能说明该响应模式是从特定的选择制度中产生的心理机制。

3. 大规模模块化假设

心理学中普遍存在着有关心智具有模块化结构,甚至是大规模模块化结构的观点(参见 Hirshfield&Gelman 1994)。大规模模块化论主要是关于认知结构的论点。进化心理学家辩护时,该论点也涉及我们认知结构的来源:大规模模块化结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用于产生许多模块(参见 Barrett&Kurzban 2006; Barrett 2012)。我们的认知结构由先天的计算设备组成,是适应性的(Samuels 1998; Samuels et al. 1999a; Samuels et al. 1999b; Samuels 2000)。这种大规模模块化结构解释了我们所有复杂的行为。我们成功地在世界中导航是由我们的许多模块中的一个或多个模块的作用所致。

Jerry Fodor 是第一个对模块化作为认知架构理论进行持续哲学辩护的人(Fodor 1983)。他的模块化论题在许多重要方面与大规模模块化论题不同。Fodor 认为我们的“输入系统”是模块化的,例如我们的视觉系统、语音检测系统等等,我们心智的这些部分是专门的信息处理器,其内部构造对其他相关处理器是不可访问的。模块化的检测系统将输出传送到一个中央系统,这是一种推理引擎。在 Fodor 的观点中,中央系统不是模块化的。Fodor 提出了许多反对模块化中央系统可能性的论证。例如,他认为中央系统在进行类似科学确认的活动时是“奎因式的”,即“对任何给定假设的确认程度对整个信念系统的属性敏感”(Fodor 1983, 107)。通过对中央系统性质的研究,Fodor 对认知科学的地位得出了悲观的结论:认知科学是不可能的。因此,在 Fodor 的观点中,心智部分是模块化的,而模块化的心智部分为认知科学提供了一些主题。

与 Fodor 的独特论点不同,大规模模块化论得到了 Peter Carruthers 的持续哲学辩护(尤其是参见 Carruthers 2006)。Carruthers 很清楚 Fodor(例如 Fodor 2000)不相信中央系统可以模块化,但他提出了进化心理学家和其他人的论据,支持整个心灵的模块化论。也许进化心理学的哲学兴趣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是,对大规模模块化论的地位的讨论是高度理论性的。[3] 进化心理学家和哲学家都提出并考虑支持和反对这一论点的论据,而不仅仅是等待实证结果出现。Richard Samuels(1998)推测,依赖于论证而不是实证数据,是因为关于中央系统的各种竞争性模块化论很难在实证上区分开来。Carruthers 以他严重依赖大规模模块化的论证为例,往往以牺牲支持该论点的具体实证结果为代价。

有许多支持大规模模块化论的论证。其中一些基于进化必然的考虑,一些基于计算性质的考虑,还有一些是乔姆斯基首次提出的刺激贫乏论证的版本,以支持内在的普遍语法的存在(有关刺激贫乏论证结构的精彩介绍,请参见 Cowie 1999)。这些论证的各种版本在文献中出现,而且许多支持大规模模块化的论证混合和匹配了每个主要论证流派的组成部分。在这里,我们回顾了每种类型论证的一个版本。

卡鲁瑟斯清晰地概述了第一类论证“大规模模块化的生物学论证”:“(1)生物系统是设计系统,逐步构建而成。(2)这样的系统,在复杂时,需要具有大规模模块化的组织。(3)人类心智是一个生物系统,而且是复杂的。(4)所以人类心智在其组织上将是大规模模块化的”(卡鲁瑟斯,2006 年,25 页)。这个论证的一个例子是通过将有机体分解为为特定任务“设计”的器官,例如心脏、肝脏、肾脏来进行的。这些器官中的每一个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它们共同作用于有机体的适应性。功能分解是由对特定环境刺激的响应驱动的。与自然选择产生通用器官不同,每个特定的环境挑战都通过单独的机制来处理。这个论证的所有版本都是类比论证,依赖于关键的过渡前提,即心智是一种受自然选择影响的生物系统。

第二类论证完全不涉及生物学考虑(尽管许多进化心理学家给这些论证加上了生物学的色彩)。将其称为计算论证,其展开如下:心智是计算问题解决设备;对于特定类型的问题,有特定类型的解决方案;因此,为了使心智成为(成功的)通用问题解决设备,它们必须由多个计算模块组成。这种论证类型在结构上与生物学论证相似(正如卡鲁瑟斯所指出的)。关键思想是没有通用问题解决者的概念是没有意义的,而且在认知科学中,如果不将问题分解为其组成部分,就无法取得任何进展。

第三种论证类型涉及对乔姆斯基的刺激贫乏论的普遍化。许多进化心理学家(参见 Tooby&Cosmides 1992)提出这样的观点: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既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足够的可用信息,以便从零开始成功解决我们在世界上面临的所有问题。这个第一个考虑支持这样的结论:我们用来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机制是先天的(对于进化心理学家来说,“先天的”通常可以与“自然选择的产物”互换 [4])。如果我们将这个论证应用于人类面临和解决的所有问题集,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庞大的先天机制集,这些机制支持我们的问题解决能力,这也可以说是我们拥有一个大规模模块化的心智的另一种方式。

对于每种类型的论证,都有许多不同版本的回应,而且许多人直接对大规模模块化论进行了讨论,而不考虑对其的具体论证。我将推迟对第一种论证类型的回应的讨论,直到下面的第 4 节,该节重点讨论进化和自然选择的性质问题 - 这是生物哲学的主题。

第二种论证是认知科学哲学中一个长期争论的一方。福多尔(2000 年,68 页)认为,这种论证基于一个不合理的假设,即没有领域无关的认知成功标准,他认为这需要一个进化心理学家无法提供的论证。塞缪尔斯(特别是塞缪尔斯 1998 年)回应进化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类型的论证不足以区分领域特定的处理机制和领域特定的知识或信息之间的结论。塞缪尔斯阐述了他所称的“认知图书馆模型”,其中存在领域特定的信息或知识,但存在领域通用的处理机制。认知图书馆模型在相关意义上并不是大规模模块化的,但第二种论证支持它。根据塞缪尔斯的说法,进化心理学家需要比这种类型的论证更多的东西来证明他们关于大规模模块化的特定结论。布勒(2005 年)通过解决一个假设,即不存在领域通用的问题解决机制,对这种类型的论证提出了进一步的担忧。布勒担心,在他们试图支持这一观点时,进化心理学家未能充分描述领域通用的问题解决者。例如,他们未能区分领域通用的问题解决者和过度泛化的领域特定问题解决者。他以社会学习作为一个领域通用机制的例子,该机制会产生领域特定的问题解决方案。他用一个生物学的类比来强调这一点:免疫系统是一个领域通用的系统,它使身体能够对各种病原体做出反应。虽然免疫系统确实通过特定抗体产生领域特定的对病原体的反应,但这些抗体是由一个领域通用的系统产生的。 这些以及其他许多受访者得出的结论是,类型二的论证不足以支持大规模模块化论。

Fodor(2000 年)和 Kim Sterelny(2003 年)对类型三的论证提供了不同的回应。Fodor 的回应是,刺激贫困类型的论证支持关于先天性的结论,但不支持模块化,因此这些论证不能用来支持大规模模块化论。他认为,机制的领域特异性和封装性是明显不同的,允许存在“完全通用的学习机制”和“完全封装的机制”,它们是单一刺激特定的,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机制。Sterelny 对类型三论证中的概括性做出了回应。他认为,语言是例外而不是规则,因为虽然假设存在一个先天的、领域特定的模块来解释我们的语言能力是合理的,但我们的其他问题解决行为大部分可以在不假设这样的模块的情况下解释(Sterelny 2003, 200)。Sterelny 的反驳需要对我们行为库存提出替代性解释。例如,他通过诉诸环境因素来解释民间心理学和民间生物学,其中一些环境因素是由我们的祖先构建的,使我们能够执行复杂的认知任务。如果我们能够解释我们在各种复杂问题解决任务中的成功,而不需要诉诸模块,那么大规模模块化论就会受到削弱。Sterelny 通过对许多我们独特的人类特征可能是如何进化的更详细的描述来进一步强化他对大规模模块化论的回应(参见,例如,Sterelny 2012)。Sterelny 引入了他的“进化学徒”模型来解释许多人类特征的进化,许多人认为这些特征需要用大规模模块化来解释,例如形成道德判断。Cecilia Heyes 在攻击大规模模块化论时采取了与 Sterenly 类似的方法。 与大规模模块化相反,她提供了对民间心理学发展的替代解释,这些解释不依赖于大规模模块化论点(Heyes 2014a; Heyes 2014b)。

Heyes 和 Sterelny 不仅拒绝了大规模模块化,而且对任何模块化论点都没有太多期望,但是有许多大规模模块化论点的批评者允许心智的某种模块化可能性。这些对进化心理学的批评者并不排斥任何形式的模块化,他们只是拒绝了大规模模块化论点。关于大规模模块化论点的地位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其中一些争议集中在模块的特征化上。如果模块具有 Fodor(1983)首次提出的所有特征,那么他可能是对的,中央系统不是模块化的。Carruthers(2006)和 Barrett 和 Kurzban(2006)都提出了修改后的模块特征化,他们认为这更符合大规模模块化论点。关于进化心理学中模块的可行特征化没有达成一致,但是对于“模块化的语言为认知系统的有益概念基础提供了有益的讨论框架”(Barrett 和 Kurzban 2006, 644)的论点达成了一致。

4. 生物哲学与进化心理学

许多哲学家批评了进化心理学。其中大多数批评者是生物学哲学家,他们认为这一研究传统存在过度热衷于适应主义(Griffiths 1996; Richardson 1996; Grantham & Nichols 1999; Lloyd 1999; Richardson 2007)、不可持续的还原主义(Dupré 1999, 2001)、关于模块的“糟糕的实证赌注”(Sterelny 1995; Sterelny & Griffiths 1999; Sterelny 2003)、对适应度的模糊概念(Lloyd 1999; Lloyd & Feldman 2002)等问题(Buller 2005)。(另见 Downes 2005。)所有这些哲学家都或多或少地持有 Buller 的观点:“我对将进化理论应用于人类心理学的努力毫不掩饰地充满热情”(2005 年,x)。但是,如果生物学哲学家对该项目背后的基本思想并不怀疑,正如 Buller 的引述所示,那么他们对什么持批评态度呢?问题在于对如何最好地描述进化以及如何生成进化假设和测试进化假设存在不同观点。对于进化心理学家来说,进化理论最有趣的贡献是解释自然界中的明显设计或通过自然选择来解释复杂器官的产生。进化心理学家通过首先在世界上找到明显的设计,比如我们的心理构成,然后提出一个选择性的情景,该情景将导致表现出明显设计的特征的产生,从而生成进化假设。鉴于进化心理学家的假设通常是关于我们的心理能力的假设,所以这些假设是通过标准的心理学方法进行测试的。生物学哲学家对这两个观点都对进化心理学家提出了质疑。 我在下面介绍了这两个领域中的一些批评例子,然后看一下对进化心理学的哲学批评的一些回应。

适应是大多数关于进化心理学的争论中最核心的一个生物学概念。每一本关于进化心理学的理论著作都将研究传统主要集中在心理适应上,并进一步解释了适应是什么(例如,Tooby 和 Cosmides 1992 年;Buss 等人 1998 年;Simpson 和 Campbell 2005 年;Tooby 和 Cosmides 2005 年)。进化心理学的哲学批评大部分涉及其对适应的方法或适应主义的形式。让我们从生物哲学的角度快速回顾一下基本概念。

这是 Elliott Sober 如何定义适应性的方式:“如果且仅当人群的成员现在具有特征 c 是因为在祖先中选择了具有特征 c,并且特征 c 在执行任务 t 时提供了适应度优势”(Sober 2000, 85)。Sober 对适应性概念进行了一些进一步的澄清,这是有帮助的。首先,我们应该区分适应性特征和适应性特征。许多特征可以是适应性的,而不是适应性特征。海龟的前肢用于在沙滩上挖洞埋蛋,但它们不是为了筑巢而进化的特征(Sober 2000, 85)。此外,特征可以是适应性特征,而对于给定的生物来说,它们可能不再是适应性的。我们的阑尾或洞穴生物中的退化眼睛是这种特征的例子(Sterelny 和 Griffiths 1999)。其次,我们应该区分个体发生和种系发生的适应性(Sober 2000, 86)。进化生物学家感兴趣的适应性是种系发生的适应性,它们在进化时间内产生并影响生物的适应度。个体发生适应性,包括我们在一生中学到的任何行为,可以适应于生物从中受益,但它们不是相关意义上的适应性特征。最后,适应性和功能是密切相关的术语。在功能的一个突出观点中-功能的因果观点-适应性和功能几乎是一致的;询问一个器官的功能就是询问它为什么存在。在 Cummins 的功能观点中,适应性和功能并不是一致的,因为在 Cummins 的观点中,询问一个器官的功能是询问它的作用(Sober 2000, 86–87)。(另见 Sterelny 和 Griffiths 1999, 220–224。)

进化心理学家关注心理适应。进化心理学家在理论工作中的一个一致主题是“通过……它们的设计证据来确定适应性,即生物体结构与环境之间的完美匹配”(Hagen 2005, 148)。心理适应性的确定是通过进化功能分析来实现的,这是一种逆向工程的类型。 “逆向工程是一种通过分析机制执行的任务来确定机制设计的过程。进化功能分析是一种逆向工程的形式,它试图通过分析心智必须进化来解决的问题来重建心智的设计”(Buller 2005, 92)。许多哲学家反对进化心理学家基于明显的设计过度归因于适应性。在这方面,一些人遵循古尔德和勒文廷(1979)的观点,他们担心在自然界中解释明显的设计为适应性等于讲故事,但他们也可以引用威廉姆斯(1966),他也警告过对生物特征过度归因于适应性作为解释。虽然进化功能分析确实可能导致讲故事,但这并不是进化心理学面临的最有趣的问题,还有其他一些有趣的问题已经被确定出来。例如,伊丽莎白·劳埃德(1999)从古尔德和勒文廷对社会生物学的批评中得出对进化心理学的批评,强调进化心理学家的适应主义使他们忽视了其他进化过程。布勒对进化心理学家的适应主义采取了另一种方法。 布勒对进化心理学家的适应主义批评背后的原因是他对进化思维中重要性的看法与他们不同(布勒,2005 年)。布勒认为进化心理学家过分强调设计,并且他们做出了一个有争议的假设,即对于他们感兴趣的特征而言,进化已经结束,而不是持续进行中。

Sober 对适应的定义并不仅限于适用于表现出明显设计的器官或其他特征。相反,卵囊大小(在鸟类中)、群集行为(在鱼类中)、叶排列、觅食策略以及各种特征都可以是适应性的(Seger&Stubblefield 1996)。Buller 认为,各种类型的表型可塑性都可以是一种适应性,因为它作为自然选择的结果出现在各种生物体中 [9]。Buller(以及其他哲学家和生物学家)与进化心理学家之间的区别在于他们对自然选择的解释范围的不同。对于进化心理学家来说,自然选择的标志是一个功能良好的器官,而对于他们的批评者来说,自然选择的结果可以在从器官的具体明显设计特征到行为中最一般的响应模式的广泛范围内看到。根据 Buller 的说法,这种后一种方法打开了可以解释人类行为的可能进化假设的范围。我们不再局限于通过诸多特定模块化机制的联合输出来解释我们的行为,而是可以通过诉诸于作用于许多不同层次特征的选择来解释我们的行为。这种对进化理论中重要性的强调的差异也是进化心理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之间辩论的核心,后者认为行为而不仅仅是潜在机制可以是适应性的(Downes 2001)。此外,这种强调的差异也是 Sterelny(Sterelny 2003)提出的用于解释人类行为的各种备选进化假设的广泛范围的原因。鉴于像 Buller 和 Sterelny 这样的哲学家是适应主义者,他们并不批评进化心理学家的适应主义。 相反,他们对进化心理学家采用的适应主义解释范围狭窄持批评态度(另见 Downes 2015)。

Buller 对进化心理学家假设进化已经完成了他们感兴趣的特征的批评,将对进化理论的理解和对进化假设的测试的担忧联系在一起。以下是 Tooby&Cosmides 对 Buller 所担心的假设的明确陈述:“进化心理学家主要探索我们所有人共享的普遍进化心理和神经结构的设计,因为我们是人类。进化心理学家通常对因遗传差异而变化的人类特征不太感兴趣,因为他们认识到这些差异不太可能是与人类本质相关的进化适应。在生物体设计中发现的三种特征 - 适应性、副产品和噪声 - 由遗传变异引起的特征主要是进化噪声,具有很少的适应意义,而复杂的适应性特征很可能是物种中普遍存在的”(Tooby&Cosmides 2005,39)。这种思维方式也捕捉到了进化心理学家对人性的看法:人性是我们共享的适应性特征的集合。(有关这一点以及其他不同的基于生物的人性解释的更多讨论,请参见 Downes&Machery 2013)。问题在于假设适应性不能受到变异的影响是错误的。根本问题在于对适应性的受限概念。适应性是作为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产生的特征,而不是展示设计并在给定物种中普遍存在的特征(Seger&Stubblefield 1996)。因此,像 Buller 所说的那样,许多人类特征可能仍然在选择的影响下,并且可以合理地称之为适应性。最后,生物学哲学家已经阐明了几种不同类型的适应主义(参见,例如,Godfrey-Smith 2001; Lewens 2009; Sober 2000)。 虽然这些适应主义类型中的一些可以合理地看作对进化研究进行约束,但戈弗雷-史密斯的“解释性适应主义”在性质上有所不同(Godfrey-Smith 2001)。解释性适应主义认为,明显的设计是我们在解释自然界和自然选择时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而自然选择是对这个重大问题的唯一可支持的答案。解释性适应主义通常被那些想要将进化思维与创造论或智能设计区分开来的人所采纳,并且是进化心理学家通常用来区分自己与更广泛社会科学领域同事的方式。虽然解释性适应主义确实有助于将进化心理学与解释自然界设计的明显不同方法区分开来,但它对寻求进化解释的方式并没有明确的约束(Downes 2015)。到目前为止,这些分歧是关于进化解释的性质和范围的不同观点,但它们对于假设检验的讨论具有重要影响。

如果进化心理学家感兴趣的特征是普遍分布的,那么我们应该期望在所有人类中找到它们。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进化心理学家对跨文化心理测试的重视(参见,例如,Buss 1990)。如果我们在大量人类的横截面中找到了该特征的证据,那么这支持了我们的观点,即该特征是一种适应性——在适应性是器官样特征,是自然选择的产物但不受变异影响的假设下。但是,考虑到生物哲学家对进化的更广泛范围的观点,这种测试方法似乎是错误的作为进化假设的测试。当然,这样的测试可能会得出非常有趣的结果,即某些偏好配置在跨文化上被广泛共享,但该测试并不涉及偏好是适应性的进化假设(Lloyd 1999; Buller 2005)。

批评者对进化心理学家对假设测试的方法也有另一个担忧,即他们对适应相关数据的严肃替代假设给予了不足的重视。Buller 在他关于进化心理学的书中专门研究了假设测试的几章,他的许多批评都围绕着引入与数据相符或更好地解释数据的替代假设。例如,他认为,按地位进行同类配对的假设比进化心理学家首选的高地位偏好假设更好地解释了他们的配偶选择数据。这场辩论取决于实证测试的结果。前面的辩论与生物哲学中的理论问题更密切相关。

我在我的介绍中说,科学哲学家普遍认为进化心理学是一个严重有缺陷的领域,一些生物学哲学家继续提醒我们这一观点(参见 Dupré 2012)。然而,相关的共识并不完全,科学哲学家中也有一些进化心理学的支持者。捍卫进化心理学的一种方式是反驳批评。埃杜瓦·马歇里和克拉克·巴雷特(2007)在他们对布勒尔的书的尖锐批评中就是这样做的。捍卫进化心理学的另一种方式是实践它(至少在哲学家可以的范围内,即理论上)。这是罗伯特·阿普(2006)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所做的。我在下面简要回顾这两种回应。

Machery 和 Barrett(2007)认为 Buller 没有明确的批评目标,因为进化心理学的研究传统与对人类行为的进化理解的更广泛企业没有区别。他们认为许多人在人类行为生物学中共享理论原则和方法。例如,许多人都是适应主义者。但正如我们上面所看到的,进化心理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都可以自称为适应主义者,但他们对适应主义的特定方法决定了他们可以产生的假设范围,可以被视为适应的特征范围以及对假设进行测试的方式。研究传统可以共享一些广泛的理论承诺,但仍然是不同的研究传统。其次,他们反对 Buller 的观点,即过去的环境不稳定到足以产生进化心理学所提出的心理适应。他们认为这是一个主张在进化军备竞赛的情况下,例如捕食者和猎物之间,不可能产生适应的说法。但我认为这里的分歧在于什么算作适应。Buller 并不否认适应——作为自然选择的产物而产生的特征——可以来自各种不稳定的环境。他否认的是器官样的、特定目的的适应是这种进化情景的可能结果。

Arp(2006)为一种模块化的假设进行辩护——情景可视化——这是一种心理适应,是我们人类历史中为了满足工具制造的需求而产生的,比如为了狩猎而构建投掷矛的装置。Arp 在展示他的进化心理学方法的优越性时提出了他的假设,他称之为“狭义进化心理学”,相对于“广义进化心理学”,在解释考古证据和我们心理学方面的事实时更为有效。虽然 Arp 的假设是创新和有趣的,但他并没有最终证明它的正确性。这部分是因为他的策略是将他的假设与考古学家 Steven Mithen(1996)的非模块化的“认知流动性”假设进行比较,后者被提出来解释相同的数据。问题在于,Mithen 的观点只是众多关于人类工具制造行为的进化解释之一。虽然 Arp 的模块化论点可能优于 Mithen 的观点,但他并没有将其与 Sterelny(2003;2012)关于工具制造和使用的解释或 Boyd 和 Richerson(参见,例如,2005)的解释进行比较,因此没有将这些解释排除为可行的替代方案。由于这些替代方案都不依赖于心理模块的假设,进化心理学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辩护。

5. 道德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

许多从事道德心理学研究的哲学家都明白他们的研究受到经验的限制。哲学家在运用心理学的经验结果方面有两种主要方法。一种是使用经验结果(以及心理学中基于经验的理论)来批评道德心理学的哲学解释(例如,Doris 2002 年的研究),另一种是提出(并在实验哲学传统中进行测试)关于我们道德心理学的假设(例如,Nichols 2004 年的研究)。对于那些认为我们的一些(或全部)道德心理学是基于先天能力的人来说,进化心理学是一个很好的经验结果和基于经验的理论的来源。我们道德心理学的解释之一来自于心智结构的大规模模块化解释。我们的道德判断是特定领域心理模块的产物,这些模块是适应性的,并在我们的古人类祖先中应对(主要是)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这个观点目前在从事道德心理学研究的哲学家中广泛讨论。以下是对这个讨论的一个例子。

Cosmides(见 1989 年等)在进化心理学中辩护了一个假设,即我们拥有一个检测作弊者的模块。[10] 据假设,这个模块是我们在道德领域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我们心理学的大规模模块化观点相吻合。Cosmides(与 Tooby 一起)认为,作弊是违反了与社会契约相一致的一种特定条件规则。社会交往是一种互利合作的系统,而作弊者违反了管理社会交往的社会契约(Cosmides&Tooby 2005)。专门的作弊者检测模块的选择压力是社会世界中存在作弊者。作弊者检测模块是对作弊者的反应而产生的一种适应性。作弊者检测假设已经成为大量批评讨论的焦点。Cosmides 和 Tooby(2008)辩护了作弊检测是模块化的观点,反对批评者 Ron Mallon(2008)和 Fodor(2008)提出的更一般的推理规则涉及作弊检测背后的推理类型的假设。对作弊者检测假设的一些批评涉及重新提出对大规模模块化的批评,而一些批评将该假设视为对道德心理学的贡献,并引用了不同的考虑因素。例如,Mallon(2008)担心在我们对道德心理学的概念中放弃领域通用的“应该”的一致性。这个讨论也在继续进行中。(例如,Sterelny 2012 提供了一些关于我们道德心理学各个方面的替代、非模块化解释的选择。)

6. 人类本性

进化心理学非常适合解释人类的本性。如上所述(第 1 节),进化心理学在理论上借鉴了人类社会生物学。E.O.威尔逊认为人类社会生物学为我们提供了人类本性的解释(1978 年)。对于威尔逊来说,人类本性是普遍的人类行为模式的集合,而这些行为模式最好理解为自然选择的产物。进化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本性不是普遍的人类行为模式的集合,而是这些行为背后的普遍心理机制(Tooby&Cosmides 1990)。正如我们在上面第 2 节中所看到的,这些普遍的心理机制是自然选择的产物。Tooby 和 Cosmides 将这一观点表述如下:“人类本性的概念基于一系列典型物种的复杂心理适应”(1990 年,17 页)。因此,对于进化心理学家来说,“人类本性包括一组心理适应,被认为在人类之间普遍存在且独特于人类”(Buller 2005,423 页)。Machery(2008 年)对人类本性的法则解释基于进化心理学家的解释,非常相似。Machery 认为,“人类本性是人类作为物种进化的结果,人类往往具有的一组特性”(2008 年,323 页)。虽然 Machery 的解释涉及到已经进化并且是普遍存在的特征(适用于所有人类),但它并不仅限于心理机制。例如,他认为直立行走是人类本性特征群的一部分。Machery 的观点融合了社会生物学观点和进化心理学观点对人类本性的看法。他与这两种观点一样,认为一个特征必须是进化的产物,而不是社会学习或文化熏陶的结果。

进化心理学对人类本性的解释(以及法则解释)面临一些关键挑战,这些挑战与对进化心理学的普遍批评所涉及的问题相似。在第 4 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进化心理学的讨论建立在对适应如何被描述以及进化中变异的作用的分歧上。一些批评者指责进化心理学家假设适应不能维持变异。Buller(2005)对进化心理学家对人类本性的解释也涉及到变异(他在这方面遵循 Hull 1986 和 Sober 1980 的观点)。这里的观点是,人类像所有生物一样,表现出很多变异,包括形态、生理、行为和文化上的变异(参见 Amundson 2000)。Buller 认为,进化心理学对人类本性的解释要么忽视了这些变异,要么未能解释这些变异(参见 Lewens 2015 和 Ramsey 2013)。任何将人类本性限制在我们共同拥有且不会改变的特征上的解释都无法解释人类的变异。

Buller(2005)对进化心理学家对人性(或法则解释)的批评基于这样一个观点:我们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而基于固定的、普遍的特征的人性解释无法解释这种差异。进化心理学家(例如 Barrett 2015)、人类学家(例如 Cashdan 2013)和哲学家(例如 Griffiths 2011 和 Ramsey 2013)提出并捍卫了这样一个观点:要解释人性,我们必须解释人类的差异。Barrett 同意 Buller(和其他人)的观点,即进化心理学家在解释人性时未能解释人类的差异。Barrett 并不认为这个挑战是对解释人性整个事业的打击,而是对解释人性的一种挑战。Barrett 说:“无论人性是什么,它都是一个生物现象,具有所有这些意味”(2015,321)。因此,人性是“一个与松鼠和棕榈树的种群云不同的大大摇晃的云。要理解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我们需要了解我们自己云的特性,尽管它可能很混乱”(2015,232)。对于 Barrett 来说,人性不是一系列共享的固定的普遍心理特征,而是整个人类特征群集,包括我们所有特征的所有差异。这种对人性的看法与 Wilson、Tooby 和 Cosmides 或 Machery 所捍卫的看法截然不同,但也受到了许多批评。批评的主要观点是这种观点无法提供解释,只是一个列举了人类已经拥有和可能拥有的所有属性的大清单(例如,Buller 2005;Downes 2016;Futuyma 1998;和 Lewens 2015)。关于进化心理学家观点与人类特征的明显差异之间的紧张关系的讨论在许多进化心理学家关注的领域仍在继续。 这个更广泛讨论的另一个例子包含在下面的第 7 节中。

7. 进化心理学的应用和进一步辩论的前景

进化心理学在许多研究领域中被引用,例如英国文学、消费研究和法律(有关文学和法律的讨论,请参见 Buss 2005;有关进化心理学和消费研究的详细介绍,请参见 Saad 2007)。在这些背景下,进化心理学通常被引入为为从业者提供资源,以推进相关领域的发展。哲学家对一些这些应用进化心理学的做法进行了批评。一个关注点是进化心理学经常与进化或进化理论整体混淆(参见 Leiter&Weisberg 2009 和 Downes 2013)。在上面第 4 节中回顾的讨论揭示了进化理论学者和进化心理学家之间在进化的适当解释/原理上存在很大分歧。进化心理学家提供了增强法律和消费研究等领域的理论资源,但实际上提供的只是一些仅由特定进化心理学方法的支持者提倡的理论资源。例如,Gad Saad(2007)认为,通过引入适应性思维,即寻找明显的设计,并引入假设的进化模块来解释消费者行为,消费研究将获益匪浅。然而,这似乎并不是将广义上的进化理论应用于消费研究的努力(Downes 2013)。推广有争议的理论观点当然是有问题的,但当彻底被证伪的工作被推广以应用进化心理学时,更大的担忧也会出现。Owen Jones(参见,例如), 2000 年; 2005 年), 他认为法律将受益于进化心理学的应用,支持 Randy Thornhill 和 Craig Palmer(2000 年)被广泛质疑的强奸是一种适应性的观点,作为进化工作的典范(参见 de Waal 2000 年,Coyne & Berry 2000 年,Coyne 2003 年,Lloyd 2003 年,Vickers & Kitcher 2003 年和 Kimmel 2003 年)。此外,Jones(2000 年)声称批评 Thornhill 和 Palmer 的工作的人在科学家和进化理论家中没有可信度。这一说法表明 Jones 与进化理论的更广泛科学(和哲学)文献存在严重脱节(Leiter & Weisberg 2009 年)。

除了监测进化心理学的扩展努力之外,进化心理学的哲学研究还可以在许多其他领域取得成果。上述在道德心理学方面的工作只是这个快速发展领域的冰山一角。有大量的实证假设与我们对道德心理学的概念相关,需要哲学上的审视(Hauser 2006 包括了对这些假设的广泛调查)。此外,通过对进化心理学和相关领域的研究,可以将道德心理学和情感学结合起来。Griffiths(1997)引起了哲学界对进化和情感的关注,而 Nichols(例如,他的 2004 年著作)则将这种研究与道德心理学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心灵哲学领域,关于模块的主题仍有很多可以研究的地方。将生物学和心理学对模块的概念进行整合是一个正在追求并且有望进一步追求的途径(例如,Barrett&Kurzban 2006; Carruthers 2006),而通过遗传学将生物学与心理学联系起来的研究也是另一个有前景的领域(例如,Marcus 2004)。在科学哲学领域,我毫不怀疑会有更多对进化心理学的批评,但是在人类行为生物学的各种理论方法之间的关系上,哲学研究的一个相对不发达的领域是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但请参见 Downes 2005; Griffiths 2008; Brown 等人 2011)。进化心理学家将他们的工作与行为生态学家、发展心理生物学家和其他人的工作并列(例如,Buss 2005; Buss 2007),但是他们没有充分面对在人类行为生物学的整合性研究中面临的理论困难。 最后,虽然在生物学影响和其他社会科学之间的辩论激烈进行着,但大多数哲学家并没有太关注将进化心理学整合到更广泛的跨学科社会和文化研究中的潜力(但请参见 Mallon 和 Stich 2000 年关于进化心理学和建构主义的论述)。相比之下,女性主义哲学家们对这个整合问题给予了关注,并提出了对进化心理学的女性主义批评(请参见 Fehr 2012 年,Meynell 2012 年以及关于生物学女性主义哲学的条目)。Gillian Barker(2015 年)与第 4 节中讨论的生物学哲学家们分享了一些基于进化的对进化心理学的批评,但她还评估了进化心理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她还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对进化心理学的批判性评价。她认为,目前实践的进化心理学并不是关于人类繁荣的社会政策的有益指南。

Shackleford 和 Weekes-Shackleford(2017)的大量文章集在进化心理学科学中出现的问题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资源,供哲学家们寻找材料来推动批判性讨论。许多进化心理学家都意识到变异对他们领域中一些已有方法的困难。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那些对人性进行解释的人(如上文第 6 节所述),而且在面对许多进化心理学家试图解释的各种人类行为时也会出现。例如,人类的攻击行为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变异,而面对和解释这些变异的每一种类型对许多进化心理学家来说都是一个挑战(Downes&Tabery 2017)。鉴于进化心理学只是解释人类行为的众多基于进化的方法之一,对进化心理学最有前景的批判性讨论应该继续来自于将从进化心理学中得出的假设与从其他进化方法和社会科学中得出的假设进行比较的工作,这样更广泛地构建。 Stephan Linquist(2016)采取了这种方法来研究进化心理学家对荣誉文化的工作。Linquist 提出了一些来自文化进化的假设,这些假设似乎比来自进化心理学的假设更具解释力。进化心理学和文化进化之间的更广泛的紧张关系问题无疑将继续吸引哲学家们的批判关注(有关文化进化的替代方法的一个很好的清晰介绍和讨论,请参见 Lewens 2015)。

兴趣再次出现在进化心理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上(Buss 2020)。不久前,约翰·杜普雷(1994)将进化心理学诊断为科学帝国主义的一种行为。杜普雷后来将科学帝国主义描述为“成功的科学理念在其原始领域之外被广泛应用的倾向,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大,其成功程度逐渐降低”(2001 年,16 页)。杜普雷以贬义的方式使用“科学帝国主义”,并将其作为对进化心理学的批评(有关科学帝国主义和进化心理学的进一步讨论,请参见 Downes 2017)。Buss(2020)没有引用杜普雷,但他可能在回应杜普雷时提出了进化心理学构成了库恩意义上的科学革命的观点。Buss 认为,进化心理学优于心理学中的其他方法,因为它取代了它们(或者至少应该取代它们),就像爱因斯坦的物理学取代了牛顿的物理学,或者认知心理学取代了行为主义一样(大卫·赖希 [2018] 以类似的库恩观点将古代 DNA 研究提升为优于考古学中以往所有方法的方法)。Buss 认为,进化心理学是一种最适合指导整个心理学的元理论方法。这是他对库恩的诉求中的众多方式之一,因为 Buss 并不是回顾一个理论框架被另一个理论框架取代的情况,而是在论证他的方法相对于心理学中其他可用方法的优越性。Buss 认为,进化心理学相对于心理学中其他方法(以及社会科学总体)的另一个具体优势在于,进化心理学忽略(或者应该忽略)近因解释。对于 Buss 来说,进化心理学提供了终极解释,这已经足够了。 然而,生物学的许多领域,例如生理学,涉及到近因解释,并不太可能因此而被抛弃。这意味着在心理学中仍然有近因解释的位置。这个简短的讨论表明,进化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其他领域以及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科学哲学家和巴斯和杜普雷的解释提供了有趣的替代起点的主题。

最后,科学哲学家无疑会继续审查进化思想引入哲学其他领域的凭据。特别是生物学的哲学家们,仍然对哲学家们从进化心理学而不是进化生物学中借用进化思想表示怀疑。菲利普·基彻(2017 年)对沙龙·斯特里特(2006 年)对进化的呼吁表示关注。基彻担心斯特里特没有依赖于“关于人类进化的已知事实”(2017 年,187 页)来解释她感兴趣的特征是如何出现的。如上所述,马奇里(2008 年;2017 年)关于人性的法则概念受到批评,因为他从进化心理学而不是进化生物学中获得了他关于进化特征的想法。巴克尔(2015 年)还鼓励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从进化生物学家提供的广泛理论资源中汲取,而不仅仅是从进化心理学家提供的资源。

Bibliography

  • Arp, R., 2006, “The environments of our hominid ancestors, tool-usage and scenario visualization”, Biology and Philosophy, 21: 95–117.

  • Barker, G., 2015, Beyond Biofatalism: Human Nature for an Evolving Worl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Barrett, H.C., 2015, The Shape of Thought: How mental adaptations evolv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2012,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in Cambridge Handbook of Cognitive Science, W. Frankish and W.M. Ramsey (e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257–274.

  • Barrett, H.C. and R. Kurzban, 2006, “Modularity in Cognition: Framing the debate”, Psychological Review, 113: 628–647.

  • Bateson, P. P. G. and P. Martin, 1999, Design for a Life: How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develop, London: Jonathan Cape.

  • Bjorklund, D. F. and C. Hernandez Blasi, 2005, “Evolutionar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in The Handbook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D. Buss (ed.), Hoboken, NJ: Wiley, pp. 828–850.

  • Booth, A., 2004, An Evaluation of the Tracking Argument, MA Thesis, University of Utah.

  • Brown, G.R., Dickins, T.E., Sear, R. & Laland, K.N., 2011, Evolutionary accounts of human behavioural diversity,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 366: 313–324.

  • Buller, D., 2005, Adapting Minds: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nd the Persistent Quest for Human Natur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 Buss, D., 1990, “International preferences in selecting mates: A study of 37 cultures”, Journal of 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 21: 5–47.

  • –––, 2007,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The New Science of the Min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 –––, 2020,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is a scientific revolution”, Evolutionary Behavioral Sciences, 14: 316–323.

  • Buss, D. (ed.), 2005, The Handbook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Hoboken, NJ: Wiley, Hoboken, NJ.

  • Buss, D. M., M. G. Hasleton, et al., 1998, “Adaptations, Exaptations and Spandrel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3: 533–548.

  • Cashdan, E., 2013, “What is a human universal? Human behavioral ecology and human nature”, in S.M. Downes and E. Machery (eds.), Arguing About Human Nature, New York: Routledge, pp. 71–80.

  • Carruthers, P., 2006,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Min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 Cosmides, L., 1989, “The Logic of Social Exchange: Has natural selection shaped how humans reason? Studies with the Wason Selection Task”, Cognition, 31: 187–276.

  • Cosmides, L. and J. Tooby, 2005, “Neurocognitive Adaptations Designed for Social Exchange”, in The Handbook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D. Buss (ed.), Hoboken, NJ: Wiley, pp. 584–627.

  • –––, 2008, “Can a General Deontic Logic Capture the Facts of Human Moral Reasoning? How the Mind Interprets Social Exchange Rules and Detects Cheaters”, in W. Sinnott-Armstrong (ed.), Moral Psychology: The Evolution of Morality: Adaptations and Innateness, (Moral Psychology, volume 1), Cambridge, MA: MIT Press, pp. 53–119.

  • Cowie, F., 1999, What’s Within? Nativism Reconsider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Coyne, J. A., 2003, “Of Vice and Men: A Case Study in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in Evolution, Gender, and Rape, C. Brown Travis (ed.),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71–190.

  • Coyne, J. A. and B. Berry, 2000, “Rape as an Adaptation,” Nature, 404: 121–122.

  • Dennett, D. C., 1995, Darwin’s Dangerous Idea,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 de Waal, F., 2000, “Survival of the Rapist,”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April 2, 2000, pp. 24–25.

  • Doris, J., 2002, Lack of character: Personality and Moral Behavio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Downes, S. M., 2001, “Som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evolutionary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human behavior and cognition”, Biology and Philosophy, 16: 575–595.

  • –––, 2005, “Integrating the Multiple Biological Causes of Human Behavior”, Biology and Philosophy, 20: 177–190.

  • –––, 2009, “The Basic Components of the Human Mind Were Not Solidified During the Pleistocene Epoch”, in Contemporary Debates in Philosophy of Biology, F. Ayala and R. Arp (eds.), Oxford: Wiley Blackwell, pp. 243–252.

  • –––, 2013,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is not the only productive 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consumer behavior”,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23: 400–403.

  • –––, 2015,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daptation and Design”, in Handbook of Evolutionary thinking in the Sciences, T. Heams, P. Huneman, G. Lecointre, M. Silberstein (eds.), Dordrecht: Springer, pp. 659–673.

  • –––, 2016, “Confronting Variation in the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Philosophy of Science, 83: 909–920.

  • Downes, S.M. and Machery, E., 2013, Arguing About Human Nature, New York: Routledge.

  • Downes, S.M. and Tabery, J., 2017, “Variability of Aggression”, in T.K. Shackleford and V. Weekes-Shackleford (eds.), Encyclopedia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ical Science, New York: Springer.

  • Dupré, J., 1994, “Against Scientific Imperialism”, Philosophy of Science Association Proceedings, 2: 374–381.

  • –––, 1998, “Normal People”, Social Research, 65: 221–248.

  • –––, 1999, “Review of Steven Pinker, How the Mind Works”, Philosophy of Science, 66: 489–493.

  • –––, 2001, Human Nature and the Limits of Scienc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 –––, 2012, “Against Maladaptationism: Or, what’s wrong with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in J. Dupré, Processes of Life: Essays in Philosophy of Biolog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245–260.

  • Ereshefsky, M., 2007, “Psychological Categories as Homologies: Lessons from Ethology”, Biology and Philosophy, 22: 659–674.

  • Faucher, L., 2017, “Biophilosophy of Race”, in D. Livingstone Smith (ed.), How Biology Shapes Philosophy: New Foundations for Natural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247–275.

  • Fehr, C., 2012, “Feminist Engagement with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Hypatia, 27: 50–72.

  • Fodor, J. A., 1983, The Modularity of Mind, Cambridge, MA: MIT Press.

  • –––, 2000, The mind doesn’t work that way: the scope and limits of computational psycholog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 –––, 2008, “Comment on Cosmides and Tooby”, in W. Sinnott-Armstrong (ed.), Moral Psychology: The Evolution of Morality: Adaptations and Innateness, (Moral Psychology, volume 1), Cambridge, MA: MIT Press, pp. 137–141.

  • Futuyma, D.J., 1998, Evolutionary Biology, Sunderland, MA: Sinauer.

  • Godfrey-Smith, P., 1996, Complexity and the Function of Mind in Na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2001, “Three Kinds of Adaptationism”, in S.H. Orzack and E. Sober (eds.) Adaptationism and Optimal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335–357.

  • Gould, S. J. and R. Lewontin, 1979, “The spandrels of San Marco and the Panglossian Paradigm: A critique of the adaptationist programme”,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London B, 205: 581–598.

  • Grantham, T. and S. Nichols, 1999,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Ultimate Explanations and Panglossian Predictions”, in V. Hardcastle (ed.), Where Biology Meets Psycholog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pp. 47–56.

  • Gray, R. D., M. Heaney, et al., 2003,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nd the Challenge of Adaptive Explanation”, in K. Sterelny and J. Fitness (eds.), From Mating to Mentality: Evaluating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pp. 247–268.

  • Griffiths, P. E., 2011, “Our Plastic Nature”, in S.B. Gissis and E. Jablonka (eds.), Transformations of Lamarckism: From subtle fluids to Molecular Biolog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319–330.

  • –––, 2008, “Ethology, Sociobiology and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in S. Sarkar and A. Plutynski (eds.), A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of Biology, New York: Blackwell, 393–414.

  • –––, 2006,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us”, in S. Sarkar and J. Pfeifer (eds.),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 Encyclopedia, New York: Routledge, Volume 1, pp. 263–268.

  • –––, 1996, “The Historical Turn in the Study of Adaptation”,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47: 511–532.

  • –––, 1997, What Emotions Really Ar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Hagen, E. H., 2005, “Controversial issues in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in The Handbook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D. Buss (ed.), Hoboken, NJ: Wiley, pp. 145–174.

  • Hauser, M., 2006, Moral Minds: How Nature Designed our universal sense of right and wrong,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 Hawkes, K., 1990, “Why do men hunt? Benefits for risky choices”, in E. Cashdan (ed.), Risk and Uncertainly in Tribal and Peasant Communities,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pp. 145–166.

  • Heyes, C. M., 2014a, “False belief in infancy: a fresh look”, Developmental Science: 647–659.

  • –––, 2014b, “Sub–mentalizing: I’m not really reading your mind”,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1–143.

  • Hirshfield, L. A. and S. A. Gelman, 1994, Mapping the mind: Domain specificity in cognition and cultur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Hrdy, S., 1999, Mother Nature: Maternal Instincts and How they Shape the Human Species,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 Hull, D.L., 1986, “On Human Nature”, PSA (Proceedings of the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ssociation), 2: 3–13.

  • Irons, W., 1998, “Adaptively Relevant Environments Versus the Environment of Evolutionary Adaptedness”,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 6: 194–294.

  • Jeffares, B. and Sterelny, K., 2012,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Cognitive Science, E. Margolis, R. Samuels and S.P. Stich (e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480–502.

  • Jones, O.D., 1997, “Evolutionary Analysis in law: An int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to child abuse”, North Carolina Law Review, 75: 1117–1242.

  • –––, 2000, “An evolutionary analysis of rape: Reflections on transitions”, Hastings Women’s Law Journal, 11: 151–178.

  • –––, 2005,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nd the Law”, The Handbook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D.M. Buss (ed.), Hoboken, NJ: Wiley, pp. 953–974.

  • Kimmel, M., 2003, “An Unnatural History of Rape,” in Evolution, Gender, and Rape, C. Brown Travis (ed.),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21–234.

  • Kitcher, P., 2017, “Evolution and Ethical Life”, in D. Livingstone Smith (ed.), How Biology Shapes Philosophy: New Foundations for Natural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84–203.

  • Laland, K. N. and G. R. Brown, 2002, Sense and Nonsense: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s on Human Behavio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Laudan, L., 1977, Progress and Its Problem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Leiter, B. and Weisberg, M., 2009, “Why Evolutionary Biology is (so far) Irrelevant to Legal Regulation”, Law and Philosophy, 29: 31–74.

  • Lewens, T., 2015, Cultural Evolu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2009, “Seven Types of Adaptationism”, Biology and Philosophy, 24: 161–182.

  • Linquist, S., 2016, “Which evolutionary model best explains the culture of honour?”, Biology and Philosophy, 31: 213–235.

  • Lewontin, R., 1998, “The evolution of cognition: Questions we will never answer”, in D. Scarborough and S. Sternberg (eds.), Methods, Models, and Conceptual Issue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pp. 107–132.

  • Little, D., 1991, Varieties of Social Explan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 Lloyd, E. A., 1999,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The Burdens of Proof”, Biology and Philosophy, 14: 211–233.

  • –––, 2003, “Violence against Science: Rape and Evolution,” Evolution, Gender, and Rape, C. Brown Travis (ed.),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35–262.

  • Lloyd, E. A. and M. W. Feldman, 2002,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 View from Evolutionary Biology”, Psychological Inquiry, 13: 150–156.

  • Machery, E., 2008, “A Plea for Human Nature”,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21: 321–329.

  • –––, 2017, “Human Nature”, in D. Livingstone Smith (ed.) How Biology Shapes Philosophy: New Foundations for Naturali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204–226.

  • Machery, E. and H. C. Barrett, 2007, “Review of David Buller Adapting Minds: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nd the persistent quest for human nature”, Philosophy of Science, 73: 232–246.

  • Mallon, R., 2008, “Ought we to Abandon a Domain General Treatment of ‘Ought’?” in W. Sinnott-Armstrong (ed.), Moral Psychology: The Evolution of Morality: Adaptations and Innateness, (Moral Psychology, volume 1), Cambridge, MA: MIT Press, pp. 121–130.

  • Mallon, R. and S. P. Stich, 2000, “The Odd Couple: The compatibility of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Philosophy of Science, 67: 133–154.

  • Marcus, G., 2004, The Birth of the Mind: How a tiny number of genes creates the complexities of human thought, New York: Basic Books.

  • Marr, D., 1983, Vision: A Computation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Human Representation and Processing of Visual Information, New York: W.H. Freeman.

  • Meynell, L., 2012,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Ethology, and Essentialism (Because What They Don’t Know Can Hurt Us)”, Hypatia, 27: 3–27.

  • Michel, G. F. and C. L. Moore, 1995, 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 An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Cambridge: MIT Press.

  • Mithen, S., 1996, The Prehistory of the Mind: The cognitive origins of art and science,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 Nichols, S., 2004, Sentimental Rules: On the natural foundation of moral judgmen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Pinker, S., 1997, How the Mind Works, New York: W.W. Norton.

  • Ramsey, G., 2013, “Human nature in a post-essentialist world”, Philosophy of Science, 80: 983–993.

  • Reich, D., 2018, Who we are and how we got here: Ancient DNA and the new science of the human past,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 Rellihan, M., 2012, “Adaptationism and Adaptive Thinking in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25: 245–277.

  • Richardson, R., 1996, “The Prospects for an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Human Language and Human Reasoning”, Minds and Machines, 6(4): 541–557.

  • –––, 2007,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s Maladapted Psycholog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 Richerson, P. J. and R. Boyd, 2005, Not by Genes Alone: How culture transformed human evolu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Saad, G., 2007, The Evolutionary Bases of Consumption,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 Samuels, R., 1998,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nd the Massive Modularity Hypothesis”,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49: 575–602.

  • –––, 2000, “Massively modular minds: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architecture”, in P. Carruthers and A. Chamberlain (eds.), Evolution and the Human Mind: Modularity, language and meta-cogn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3–46.

  • Samuels, R., S. Stich, et al., 1999a, “Reason and Rationality”, in I. Niiniluoto, M. Sintonen and J. Wolenski (eds.), Handbook of Epistemology, Dordrecht: Kluwer, pp. 131–179.

  • Samuels, R., S. Stich, et al., 1999b, “Rethinking Rationality: From Bleak Implications to Darwinian Modules”, in E. Lepore and Z. Pylyshyn (eds.), What is Cognitive Science? Blackwell, Oxford, pp. 74–120.

  • Seger, J. and J. W. Stubblefield, 1996, “Optimization and Adaptation”, in M. R. Rose and G. V. Lauder (eds.), Adaptation,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pp. 93–123.

  • Shapiro, L. A. and W. Epstein, 1998, “Evolutionary Theory Meets Cognitive Psychology: A More Selective Perspective”, Mind and Language, 13: 171–194.

  • Shackleford, T.K. and Weekes-Shackleford, V. (eds.), 2017, Encyclopedia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ical Science, New York: Springer.

  • Simpson, J. A. and L. Campbell, 2005, “Methods of evolutionary sciences”, in The Handbook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D. Buss (ed.), Hoboken, NJ: Wiley, pp. 119–144.

  • Singh, D., 1993, “Adaptive Significance of female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Role of waist-to-hip ratio”,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5: 293–307.

  • Singh, D. and S. Luis, 1995, “Ethnic and gender consensus for the effect of waist to hip ratio on judgments of women’s attractiveness”, Human Nature, 6: 51–65.

  • Sinnott-Armstrong, W., (ed.), 2008, Moral Psychology: The Evolution of Morality: Adaptations and Innateness, (Moral Psychology, Volume 1),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 Smith, S.E., 2020, “Is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possible?”, Biological Theory, 15: 39–49.

  • Sober, E., 1980, “Evolution, Population Thinking and Essentialism”, Philosophy of Science, 47: 350–383.

  • –––, 2000, Philosophy of Biology,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 Stanovich, K., 2005, The Robot’s Rebellion: Finding meaning in the age of Darwi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Sterelny, K., 1995, “The Adapted Mind”, Biology and Philosophy, 10: 365–380.

  • –––, 2003, Thought in a Hostile World: The Evolution of Human Cognition, Oxford: Blackwell.

  • –––, 2012, The Evolved Apprentice: How evolution made humans uniqu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 Sterelny, K. and P. E. Griffiths, 1999, Sex and Death: 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of Biolog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Street, S., 2006, “A Darwinian Dilemma for Realist Theories of Value”, Philosophical Studies, 127: 109–166.

  • Thornhill, R. and C.T. Palmer, 2000, A Natural History of Rape: Biological bases of sexual coercion, Cambridge, MA: MIT Press.

  • Tooby, J. and L. Cosmides, 1990, “On the universality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uniqueness of the individua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58: 17–67.

  • –––, 1992, “The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Culture”, in H. Barkow, L. Cosmides and J. Tooby (eds.), The Adapted Mi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19–136.

  • –––, 2005, “Conceptual Foundations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in The Handbook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D. Buss (ed.), Hoboken, NJ: Wiley, pp. 5–67.

  • Vickers, A. L. and P. Kitcher, 2003, “Pop Sociobiology: The Evolutionary Psycholgoy of Sex and Violence,” Evolution, Gender, and Rape, C. Brown Travis (ed.),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39–168.

  • Williams, G. C., 1966, Adaptation and Natural Selec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Wilson, E.O., 1978, On Human Natur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Yu, D. W. and G. H. Shepard, 1998, “Is beauty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Nature, 396: 321–322.

Academic Tools

Other Internet Resources

Cited Resources

adaptationism | biology: philosophy of | cognitive science | culture: and cognitive science | emotion | feminist philosophy, interventions: philosophy of biology | function | game theory: evolutionary | innate/acquired distinction | innateness: and language | language of thought hypothesis | mind: modularity of | moral psychology: empirical approaches | prisoner’s dilemma

Acknowledgments

Thanks to Austin Booth, David Buller, Marc Ereshefsky, Matt Haber, Ron Mallon, Shaun Nichols and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referees for helpful comments on drafts of this entry.

Copyright © 2024 by Stephen M. Downes <s.downes@utah.edu>

最后更新于

Logo

道长哲学研讨会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