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潘恩 Paine, Thomas (Mark Philp)

首次发表于 2013 年 7 月 18 日星期四;实质性修订于 2021 年 8 月 16 日星期一。

托马斯·潘恩是一位传单作者、争议人物和国际革命家。他的《常识》(1776 年)是美国独立呼声背后的核心文本;他的《人的权利》(1791-1792 年)是 18 世纪 90 年代英国改革运动中最广泛阅读的传单,也是 19 世纪开头几十年的改革运动中最广泛阅读的传单;他积极参与法国大革命,是 1792 年至 1795 年间法国国民公约的成员;他被许多人视为国家对福利和教育提供责任要求出现的关键人物,他的《理性时代》是一本流行的自然神论文本,对 19 世纪始终有影响力。在他自己的一生中,以及之后,他遭到了广泛的诽谤和经常被忽视。然而,他的许多观点仍然在世界各地的读者中引起广泛的兴趣和热情。


生命

托马斯·潘恩于 1737 年 1 月 29 日出生在英格兰诺福克一个中等家庭。他的父亲是贵格会教徒,母亲是英国国教徒,很可能潘恩在英国国教会受洗。他接受了一些教育,尽管他的父亲禁止他学习拉丁语,但在 12 岁时,他被从学校中退学,拜师学习制作衣服的手艺。在十几岁的时候,受到他的一位老师讲述的海军生活浪漫故事的启发,潘恩两次离家出海。第一次他被拦截了。第二次他参加了私掠船普鲁士国王号。随后的十到十五年的具体经历不清楚。他时而在伦敦居住,时而在桑威奇和马盖特居住。他定期继续从事制作衣服的工作;他可能还做过一些(以卫理公会为信仰)的传教工作;1759 年,他与玛丽·兰伯特结婚,但次年在分娩时去世。妻子去世后,他寻求岳父的支持,以从事税务工作。他于 1762 年 12 月首次担任官员,但在 1765 年 8 月被解雇。传统说法是因为他提供了未经检查的商品证书。新的研究(在布伦特等人的研究中)表明,可能是因为他揭发了一些内幕。他正式写信请求重新被录用,获得了批准。在等待调任期间,他在伦敦教书。1768 年,他接受了在英格兰南海岸的卢厄斯的调任,并与当地的烟草商塞缪尔·奥利夫共同居住。在卢厄斯,他成为辩论社团“顽固俱乐部”的成员,同时也以滑冰和打草地球手而闻名。奥利夫于 1769 年 7 月去世,潘恩搬到了其他地方居住。但他与这个家庭保持着联系,并于 1771 年 3 月与奥利夫的女儿伊丽莎白·奥利夫(1741-1808)结婚,并成为该企业的部分所有者。 第二年,他前往伦敦,为税务员争取更高的工资。尽管他回到了卢斯,但他被税务局解雇了,婚姻也破裂了,他把生意卖掉了。在潘恩和妻子的最终解决中,他被授予了 400 英镑。他前往伦敦,在那里他从本杰明·富兰克林那里获得了介绍信,他在早前访问首都时遇到了他,并于 1774 年 4 月启程前往新大陆。他于 1774 年 11 月搭乘船抵达费城,患上了腐败热,但他幸存了下来。

在费城,潘恩结识了出版商和书商罗伯特·艾特金,后者雇佣他编辑宾夕法尼亚杂志。关于杂志中哪些文章是潘恩写的仍存在很大争议,但似乎可以肯定的是他确实有所贡献,并因此在费城政治圈中声名鹊起,正值与英国的紧张关系达到危机点的时候。1775 年秋天,在本杰明·拉什的鼓励下,潘恩开始撰写一篇捍卫美国独立案的小册子。他与拉什、大卫·里滕豪斯、本杰明·富兰克林和塞缪尔·亚当斯讨论了他的作品,但这个作品是他自己的(除了标题,标题是拉什负责的)。《常识》(1776 年)是美国革命中最广泛阅读的小册子。它是对团结的呼吁,反对腐败的英国法庭,以实现美国在提供自由庇护所方面的天命角色。以直接而生动的风格写成,它谴责了欧洲正在衰败的专制主义,并将世袭君主制嘲笑为荒谬。在许多人仍然希望与英国和解的时候,《常识》向许多人证明了分离的必然性。

潘恩通过他的《美国危机》系列信件(1777-1783 年)巩固了他作为小册子作者的声誉;他还在国会和宾夕法尼亚议会担任了多种职务。尽管他与宾夕法尼亚政治的激进派有联系,但他也致力于一些更高级的项目——为建立美国银行筹集战争资金,并与罗伯特·莫里斯合作,鼓励各州立法机构接受联邦征税以支持战争的必要性。战争结束后,他获得了纽约议会授予的一块农场,并且国会投票授予他 3000 美元的津贴以表彰他的服务。

在革命之后,他将时间专注于科学实验,设计了一座能够跨越宽阔距离而无需使用桥墩的铁桥,与华盛顿一起研究沼气,并与富兰克林尝试制造无烟蜡烛。1787 年,他将一座木质模型的桥带到巴黎,随后又带到英国,在 1790 年 5 月在帕丁顿附近的一片田地上建造了一座 110 英尺高的铁模型供公众展示。他还越来越卷入法国革命的初期事件中,部分原因是他与一群法国知识分子的接触,这得益于托马斯·杰斐逊(1789 年底前任美国驻法国大使)。潘恩曾考虑写一部法国革命史,但进展缓慢,加上他的法语不好,使情况更加恶化。当埃德蒙·伯克的《法国革命论》于 1790 年 11 月出版时,他决定回应并将自己的材料用于这个任务。结果,《人的权利》(1791 年 2 月/3 月)将法国事件的叙述与对伯克和 1688 年革命解决方案的尖锐攻击结合在一起。它立即取得了成功,并使潘恩进入了寻求英国议会改革的人士圈子。他继续访问法国,并在 1791 年 6 月的路易十六逃往瓦雷讷后不久就来到了巴黎。他与一小群人(包括尼古拉斯·博内维尔和孔多塞)合作,制作了一份共和国宣言,贴在巴黎的墙上,引起了大多数国民议会成员的愤怒。这一运动在 1791 年 7 月的马尔斯广场大屠杀中被彻底镇压,而潘恩当时已经回到了英国。但这一事件标志着他思想的转变——从将君主制视为欧洲腐败国家制度秩序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转而认为美国模式可以更普遍地应用于整个欧洲。 托马斯·潘恩的《人的权利》对法国有限君主制表现出相当的宽容,而他的《人的权利:第二部分》(1792 年 3 月)明确支持共和制,并在描绘基本原则时广泛借鉴了他在美国的经验,包括一个基本上自我调节的商业社会,代议政府,法治和定期可更新的契约。最后一章受到与孔多塞和其他乞讨委员会成员的友谊的影响,概述了为穷人、老年人、残疾人和贫困人口提供福利的计划。

《人的权利》的两个部分迅速合并成廉价版(在潘恩的坚持下),并以前所未有的数量销售。潘恩对自然权利的倡导,对混合政府的攻击,他直言不讳的共和主义立场以及他广泛提出的社会福利计划使他与更常见的反对派言辞区别开来,后者强调保护混合宪法的完整性以确保英国的自由。他的成功表明,他正在接触到一个越来越重视这些传统的大众受众,并被他对他们的基本平等和挑战现状的权利的坚持所打动。1792 年 5 月,他被起诉叛乱罪。当这个案件在同年 11 月审理时,他已经被宣布为逃犯,但此时他已经返回法国,因为他在 1792 年夏天当选为国民公约的一员。

他在九月大屠杀前不久抵达巴黎,显然很难适应环境——他与城市中更血腥的元素不合。他与巴黎的吉伦丹派领导人有着最亲密的联系,但他们很快就失去了宠爱。此外,他在国民公会上为路易十六的审判请求宽大,导致他被马拉特谴责并遭到雅各宾派的敌视。他与孔多塞和西耶共同担任设计共和国宪法的委员会成员,但他的贡献程度不明确,尽管孔多塞继续工作,在 1793 年春天提交了一份报告,但立即被搁置。随着雅各宾派的崛起,潘恩的生活越来越受限制,他的朋友们被逮捕、处决、逃亡或自杀。他的逮捕令于 1793 年 12 月 27 日发布。在被拘留期间,他将《理性时代》第一部分的手稿交给了他的美国朋友乔尔·巴洛,该书随后出版。潘恩在卢森堡度过了十一个月(与美国驻法国公使古弗纳·莫里斯对他的案件故意忽视有关),似乎只是侥幸逃过了断头台。他在罗伯斯庇尔被处决后离开监狱,多亏了莫里斯的继任者詹姆斯·门罗的干预。获释后,潘恩身体极度虚弱,门罗在家里照顾他。潘恩对华盛顿的愤怒谴责,他认为华盛顿无视了他的求助,以及《理性时代》后续部分的出版,使门罗对他的客人越来越不舒服,潘恩离开与印刷商尼古拉斯·邦纳维尔及其家人同住。

尽管仍是国民公约的成员,潘恩很少参加会议,并在获释后也没有参加。他唯一的干预是他在《政府第一原则论》(1795 年)中发表的论文,批评了 1795 年宪法,并总结了他自己对政治的思考,他敦促公约实行普遍男子选举权。1796 年,作为对巴布夫的“平等阴谋”的未遂政变的回应,潘恩的《土地正义》进一步发展了《人权宣言》第二部分中首次提出的想法,并提出了一个有原则的案例,主张对继承征税,以便为所有达到法定成年年龄的人提供资本补助,并为所有五十岁以上的人提供年金,认为地球是人类的共同财产,每个人都有权得到对其私人占有的补偿。

潘恩最终在 1803 年的亚眠和平期间离开法国返回美国,但因其激进主义、自然神论和对华盛顿的愤怒批评而受到诽谤。1804 年,尼古拉斯·德·博内维尔的妻子和她的三个儿子加入了潘恩,他们与他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但这个安排破裂了,潘恩变得越来越病重和孤立。他于 1809 年在默默无闻中去世。1819 年,托利党转向激进主义并批评潘恩的威廉·科贝特将潘恩的骨灰挖出并送回英国以便荣葬。结果骨灰很快就丢失了,从而确保了这位宣称自己“对全世界而不是任何特定部分”有归属感的人保留了他的普世公民身份。

2. 政治理论

托马斯·潘恩的声誉自他自己的一生以来就一直备受争议。他是一个有争议的人,他所写的东西总是引发争议,并且这是他的意图。因此,要将他视为哲学家,就需要对“哲学”有一个相当宽泛的理解。他是一位传单作者、记者、宣传者和辩论家。尽管如此,他也确立了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后来成为了自由民主文化的核心。其中很少有是潘恩原创的,但他将它们汇集在一起,并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时刻,当人民在欧洲和北美的政治舞台上成为一个持续而日益独立的力量时,将它们带到了广大的受众面前,这使得他的作品仍然广泛阅读,并被视为具有持久价值。话虽如此,关于他的生活以及他的作品的价值和解释方面存在着很多争议,并且有望继续存在。

例如,潘恩在英国的知识和情感遗产是二次工作中的一个推测问题,并且最近在克拉克(2018)中被强调,排除了其他影响。其他作者强调了美国的影响(科特勒,2011 年),还有其他人强调了他在法国的经历(卢尼西,2018 年)。这些争论还涉及对英国激进主义性质的争议,不断发展的美国例外主义和国际主义传统的影响,以及潘恩的思想在时间和特定政治环境中的变化和发展程度的问题。应该强调的是,这些持续的分歧还涉及对事件、思想和行动的相互冲突的解释。这意味着,找到潘恩及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关于为特定的政治辩论、事件和争议辩护的问题,他参与了美国、法国和英国的事务。由于这些问题在学术界和当代大众辩论中仍然存在争议,可以说潘恩的思想和遗产仍然存在深刻的争议。

2.1 社会与政府

在《常识》中,潘恩通过对比社会和政府来阐述他的解释/理论:‘社会是由我们的需求产生的,政府是由我们的邪恶产生的;前者通过团结我们的感情积极地促进我们的幸福,后者通过限制我们的恶习消极地促进我们的幸福’(托马斯·潘恩全集,P.S.福纳(编),1945 年)。与潘恩的许多主张一样,这似乎简单、直观且有吸引力。我们的利益使我们团结在一起,只有当我们超越了这些利益的合法界限,或者将它们推向了他人的损害时,我们才需要约束。但是当我们这样做时,我们应该更明智,因此政府可以适当地被视为限制我们的恶习。不太清楚的是我们必须假设恶习(从而需要政府)到什么程度。‘在任何状态下,社会都是一种祝福,但即使在其最好的状态下,政府也只是一种必要的恶;在其最坏的状态下,政府是一种无法容忍的恶’。《常识》的开篇可以被视为对洛克的《第二论政府》的注释,但没有提到上帝。然而,潘恩声称从未读过洛克的著作。他在他的第一本重要小册子中也明确表示,政府‘是一种由于道德美德无法统治世界而变得必要的方式’(托马斯·潘恩全集,P.S.福纳(编),1945 年)。问题是,政府必须有多大程度,以及何种类型的政府能够提供必要的好处,而不会增加恶劣的影响。潘恩的观点是‘任何事物越简单,越不容易混乱……’对于潘恩来说,简单的政府就是‘共和政府’:他拒绝君主制和混合形式的政府,支持一种制度,在这种制度中‘从他们自己的团体中选择一个下议院的自由’是关键的共和主义时刻(托马斯·潘恩全集,P.S.福纳(编),1945 年)。

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对君主制的攻击实质上是对乔治三世的攻击。尽管殖民地的怨恨最初主要是针对国王的大臣和议会,但潘恩将责任完全归咎于国王。他呼吁美国人认识到他们拥有所有资源和每一个权利,可以在没有来自世界另一端的干涉和控制的情况下自行统治。潘恩颠覆了英国殖民权利的家长式隐喻,创造了一个成年国家的形象,准备摆脱束缚,有充分理由与不自然的母国分离,并寻求作为一个商业共和国独立自主地站立。不是美国行为不自然和忘恩负义,而是“大不列颠的皇家畜生”。“自然已经背弃了这种联系,艺术无法填补她的位置”(CW I,23)。

美国人看不到前进的道路,但解决方法很简单。殖民地需要划分为区域,各区域应选举代表进入国会,国会应轮流从各州代表中通过投票选出总统,第一个州的选择应通过抽签确定。为了避免不公正,需要三分之二的多数。然而,为了避免强加自己的观点,他建议每个州提名两名成员参加大陆会议,制定政府细节的章程,“始终记住我们的力量是大陆性的,而不是省级的”(CW I,29)。并且在罕见地引用了他人的作品,潘恩援引了德拉戈内蒂的格言,即目标应该是“一种将个人幸福的总和与国家开支的最小化相结合的政府模式”(CW I,29)。

尽管《常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它并非没有缺陷。它包含了关于君主制起源的圣经记载的离题;它强有力的修辞没有回答一系列更实际和理论性的问题,并且论证跳跃性很大。后来的版本增加了一个附录,谴责贵格会因其安静主义。但它的修辞效果无可置疑——这表明它与殖民地美国广泛存在的关切和信念强烈交汇。政治理论家可能希望进一步了解谁将拥有选举权;关于是否隐含接受了原罪教义;关于他对共和国的呼吁是否设想了一定程度的共和国公民美德;关于论证是否基于自然权利的解释等等。但在这些问题上,这本小册子要么保持沉默,要么只是勉强提供了一些暗示。与洛克不同,这并不是一种原则上的抵抗正当化,而更像是关于美国人认真对待他们的集体身份和独立利益,并与日益专断的英国统治分离的一系列观点的串联。鉴于这些广泛的主张,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有这么多评论家认为潘恩在智力上缺乏成熟度,并且基本上坚持了一套一致的原则,因为很难证明他所说的很多内容与他后来写的内容有明显的不一致。然而,如果我们将他的主张越来越精确作为他对他在《常识》中可以自信地跳过的问题更加关注的证据,那么就可以提出他的思想在不断深化,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的观点。

2.2 权利

虽然《常识》和一些被归属于潘恩的次要文本中可能存在权利主张的暗示,但作者身份存在争议。然而,可以明确的是,潘恩在《人的权利》(1791 年)的第一部分中提出的权利完整的解释代表了他思想的重要发展。通常认为这种发展是他在伯克的《法国革命论》(1790 年)中找到的对比所致,伯克在其中抨击了权利在文明社会中不受自然状态保护的观念。他说:“人们不能同时享受未开化状态和文明状态的权利……为了确保一些自由,他将全部自由都委托出去”(CW VIII,p. 110)。他还声称,在英国,“我们没有被拖拽和束缚,以便像博物馆里的填充鸟一样,被填满谷物和愤怒,以及关于人的权利的琐碎、模糊的纸片”(CW VIII,p. 137)。然而,更有可能的是,潘恩在《人的权利》(1791 年)中更明确地表达了自然权利(如良心权利,我们必然有权行使)与需要社会力量保障的权利(如财产权)之间的区别,这是在 1780 年代末与杰斐逊和法国对美国持同情态度的人讨论拟议中央政府宪法及其未包含权利法案时产生的。在 1788/9 年写给杰斐逊的一封信中,潘恩区分了“他们可以完全和完美地个人行使的权利和他们无法行使的权利”(CW II,1298)。 在对伯克的回应中,这被用来表明每个公民权利都源于自然权利或者是“自然权利的交换”;民事权力由人类的那一类自然权利的总和构成,这些权利在个体中在权力方面变得有缺陷;而从在个体中权力不完善的自然权利的总和中产生的权力,不能被用来侵犯个体保留的自然权利……(CW I,276)。

实际上,潘恩与伯克之间有多大的分歧?我们权力完善的权利相对较少,因此许多真正重要的事情,如劳动和生计手段的获取、自由流动和契约自由,似乎都属于伯克所说的便利事项,政府根据普遍效用来命令。尽管潘恩没有提供太多细节,但很明显,他认为自己与伯克的不同主要在于他主张继续保持自然权利的规范重要性,并主张人民对为更好地确保这些权利而制定的安排的持续集体主权。潘恩的读者们毫不怀疑他试图保卫他们的权利免受侵犯,但他的区别本身并不能做到这一点。毕竟,有什么能阻止集体侵犯公民的权利呢?潘恩对民众主权的解释给出了一个答案。

2.3 主权及其限制

常识可能会假设集体自决原则和人民主权,但它并没有明确或捍卫这一观点。类似这个问题在潘恩于 1786 年写的《政府论》一书中得到了考虑,该小册子为美国银行和政府形成的合同应该被后来的执政者尊重的原则进行了辩护。"每个政府...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原则,即主权权力,或者说是一种无法控制的权力,它控制着其他一切...在美国这样的共和国中,主权权力...仍然在自然界所赋予的人民手中...这种主权通过选举和委派一定数量的人来代表和行使。" 但他继续坚持认为

当一个民族同意组成一个共和国时...这意味着他们相互决心并承诺彼此,无论贫富,支持他们之间的这种平等正义的规则...(并且)他们公然放弃了在任何将来的时间内对彼此施行任何专制的权力,或者做一件本身不正确的事情,因为他们中的多数人可能有足够的人数来完成它。(CW II,373)

结果,

在共和国中,主权的行使是为了将对错放置在适当和明确的位置,并且永远不允许一个取代另一个的地位。一个正确理解的共和国是一个以正义为主权的国家,与以意志为主权的国家相对立。(CW II,375)

这个立场与人民主权或任何普遍意志的更直接和积极的解释不相符。因此,潘恩在 1791 年声称自己是“一个国家的公民,这个国家只承认人民的威严,只承认代表机构的政府,只承认法律的主权…”(CW II,1315)。

潘恩对主权的解释极大地限制了集体权力,将其限定为基于自然权利的公民权利的保障。在《人的权利》(1791)中,他引用了拉法叶的说法:“一个国家要想自由,只需她愿意”(CW I,322)。拉法叶很可能是将其视为拒绝专制的呼吁;但潘恩的解释可能更加微妙,将其视为国家决定其政府的权利,但也将其视为一种权利,其本身受到自由的限制,即通过保护个人权利并确保其在集体中得到更充分的保障来实现。

这样做有助于解释潘恩对世代主权的理论。在《人的权利》(1791 年)中,他批评伯克声称 1688 年革命协议的条款“束缚我们”(指当时的人民),“我们的后代和子孙,直到永远”(CW I,250)。潘恩不同意:

任何国家的议会,或任何类型的人,或任何一代人,从来没有、将来也永远不会拥有约束和控制后代“直到永远”的权利或权力……每一代人在所有情况下都必须像之前的时代和一代人一样自由行动。

这也是潘恩与杰斐逊在 1788-9 年共同探讨的原则,当时杰斐逊在他的通信中首次提到这一原则,尽管先前的来源可能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这个原则是强有力的,但它是消极的:没有一代人可以被前人束缚,也没有一代人可以束缚后人。但同样,没有一代人有权行使不公正的行为。在他的《政府论文》(1786 年)中,潘恩曾在想要宣称人民主权和国家尊重先前代表他们所做的合同的义务之间苦苦挣扎。潘恩试图通过主张合同不是法律而是行动来调和这些主张,而法律可以改变,行动是有约束力的。他尚未宣称世代主权,尽管改变法律的权利显然存在。但对正义主权的坚持旨在确保涉及权利转让的行动必须得到国家的保护,不能被公正地废除。

变得清晰的是,正如潘恩努力阐述他对权利的解释/理论时,他开始捍卫一种非常洛克式的解释/理论,即政府的存在是为了解释和保护先前定义的权利和正当要求,这些权利是通过行使这些权利而产生的。通过明确的合同或协议获得的权利应受到充分的保护:即使后代有权质疑国家法律并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其进行修改,他们也无权侵犯通过过去的协议获得的财产权。

2.4 政府的新秩序

潘恩在《常识》中的制度建议几乎没有完全成熟的提案。事实上,潘恩的写作中最令人惊讶的一个方面是他几乎没有详细讨论制宪、立法和行政安排的内容。即使在 1791 年夏天的《对立法和行政权力四个问题的回答》中,他的观点也没有特别明确。大多数现代评论家往往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潘恩显然是一个民主主义者,他主张民主制度,并反对君主制和贵族制度。但这样的判断往往是非常时代错误的。如果我们仔细研究潘恩实际上说了什么,我们会发现他自己的观点在许多方面是演变的,并且始终保持包容性。显然,潘恩是一个共和主义者,但在一个不断变化且始终非常具体的意义上。在《政府论》(1786)中,他将其定义为“公共利益或整体利益”(II,372)的政府。在《人的权利》(1791)中,他将其理解为选举和代表制的政府(I,338)——这个共和国的定义与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中提倡的定义非常接近。在《人的权利》(1792)中,他又回到了早期的表述:

所谓共和国并不是任何特定的政府形式。它完全是政府应该建立和运用的目的、内容或对象的特征,res-publica,即公共事务或公共利益... 共和国政府无非是为了公众利益而建立和管理的政府,既包括个人利益,也包括集体利益。(CW I,369-70)

然而,他坚决拒绝将他感兴趣的政府形式称为“民主制”——他将其与古代直接民主制度等同起来,并认为其本质上是有限的。他认为在美国运行的制度是“嵌入民主制度的代表制度”(CW I,371)。与乔尔·巴洛(Joel Barlow)不同,他没有使用新词“代表性民主制”,也没有像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那样使用“代表性政府”。因此,潘恩在将代表制度从一种被视为与君主制——甚至绝对主义国家相容的制度转变为与人民在其国家中的主权直接相关的制度的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许多方面,他并没有做出特别创新的贡献。他的作品的一个主要影响是向广大观众介绍了他与麦迪逊和杰斐逊共享的关于美国政府形式的独特特点的一些思想。

《人的权利》(1791 年)是一场相当复杂的表演,结合了对法国事件的历史叙述,与伯克的争论,原则的勾勒,以及一些有力的政治修辞时刻——这表明伯克构建了一套悲剧性的画作,他“激怒了自己的想象力”(CW I,258),伯克“怜悯羽毛却忘记了垂死的鸟”(CW I,260),他编造了“适应自己激情和偏见”的故事。他以辩论的方式阐述了关于权利的观点,以及关于每一代人主权的观点,并在宪法和政府之间划清了界限,他最激烈的攻击是针对世袭原则及其伴随的“胡言乱语”的头衔和区别——“世袭立法者的想法与世袭法官或世袭陪审团一样不一致;与世袭数学家或世袭智者一样荒谬;与世袭桂冠诗人一样可笑”(CW I,289)。

在《人的权利》(1792 年)中,潘恩的立场发生了重大转变。他几乎没有提到法国的事件,也几乎没有涉及伯克。相反,美国的革命被宣布为全球重要事件的发生地——“普遍改革原则可以开始的地方”(CW I,354)。在美国开始的事情现在被看作不再是例外,而是整个世界的改革或触发器。《人的权利》第一部分对法国君主制的相对宽容被搁置,这表明潘恩此前并没有认为旧世界的国家能够管理美国式的代议制度,但现在他确实这样认为。此外,他重新激活了他对社会和政府的旧区分,但与其强调邪恶的必然性,他将社会描绘为几乎在各个方面都足够自给自足:“政府只有在社会和文明(一个新概念)无法方便地胜任的少数情况下才是必要的”(CW I,357-8)。事实上,“文明越完善,政府就越不需要,因为它越能调整自己的事务并自我管理…”(CW I,358-9)。而且,再次强调,美国是这个模式的典范——在革命和随后的时期,这个国家几乎没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此外,美国成为改革的典范:一个同意条款、建立宪法,并能够定期修订宪法作为人民的集体行为的社会。对比基于权力假设的旧政府形式,为了自身的扩张;和新政府形式:“权力的委托,为了人民的共同利益”(CW I,363),潘恩将新形式根植于建立宪法和根据宪法调整政府以造福全体人民,将美国的例子视为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的模式。 实际上,潘恩认为“现在还为时过早,无法确定政府改进的程度。就我们所能预见的,欧洲可能只形成一个大共和国,人类将完全自由”(CW I,397)。这是对代议制政府的赞美,对最小政府的赞美,以及对更有效地保护人类自然权利的政府的关注。这不是对民主或普选权的辩护。尽管他被称为民主主义者,但他并不接受这个描述;在潘恩于 1792 年夏天写作并发表的《致致函者的信》之前,没有提倡普选权。这进一步提醒我们,在这个时期,潘恩的思想正在改变,往往与他周围的事件一样迅速变化。

2.5 福利

在《人的权利》的最后一章中,潘恩谈到了英国政府的开支和商业问题。自从他写给雷纳尔神父的信(1782 年)以来,他对商业的信心日益增长,认为商业是统一各国利益、使欧洲战争体系过时和无关紧要的手段。《人的权利》的最后一章发展了同样的观点,暗示君主制政权与商业和国家财富的增长之间的不兼容性,并详细列举了英国为支持君主制战争而征收的税款。鉴于美国和法国革命带来的国家间和平新时代,潘恩提出了一个问题:对于在英国征收的巨额税款(约 1550 万英镑),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他认为,“任何观察到贸易和税收如何交织在一起的人,都会意识到突然分离它们的不可能性”(CW I, 423)。然后,潘恩提出了一系列福利建议,似乎没有公正的基本原则,而完全是为了重新引导开支。他主张将贫困救济作为地方税收取消,并由政府提供中央资金;为年长者提供养老金,从 50 岁开始,60 岁时全额发放;为贫困人口提供教育;在婴儿出生后立即给予产假;建立一个用于埋葬离家去世者的基金;为那些前往大都市寻找谋生机会的年轻人提供初期住宿和支持,直到他们找到工作。 潘恩最后提到了为那些在军队和海军服役的人提供保障,并建议随着公共财政对这些来源的需求下降,间接税的项目也可以被取消,税收负担逐渐转向土地财产的累进税和长子继承制的废除,以及对投资收入的累进税。尽管肯定受到了与孔多塞和宪法制定委员会乞讨委员会的成员熟悉的影响,但这一系列提议代表了潘恩的重大创新,其略显奇怪之处在于没有明确的基本原则来为其辩护。

2.6 财产

托马斯·潘恩在《人的权利》(1792 年)的第二部分中临时转向福利,这在他从监狱释放后写的短篇小册子《土地正义》(1795-6 年)中得到了一些补偿。这是对 1795 年巴黎的动荡的回应,当时抗议活动蔓延至首都,反对经济困境,最终导致巴布夫的平等阴谋。与《人的权利》的最后一章不同,《土地正义》提供了对福利提供的原则性辩护,根植于人类最初平等和平等享有地球赖以生存的权利的概念。他承认允许私人土地和其耕种有益处,但主张每个土地所有者都欠社区一份土地租金,这应该作为所有人的继承权使用,以补偿在 21 岁时失去自然继承权的损失,并向老年人提供年度津贴,这些支付是一种权利,而不是慈善。所有人都可以提出对共同财产的要求,理由是“在所谓的文明状态下出生的人,不应该比在自然状态下出生的人处境更糟…”(I,613)。这些资金将通过继承财富的渐进税收筹集,并有助于更加平等地分配财富。

对于现代批评家来说,将《人的权利》第二部分开头的基本自由主义情感与大规模的福利改革联系在一起可能看起来很奇怪。但是潘恩显然没有将这些改革视为政府的延伸。尽管他没有明确指出,但这些改革似乎更多是一种行政问题,这与他对全体国民所寄予信任的人在形式上行使责任的基本共识观点是一致的。

潘恩的提议可能对福利国家的出现没有太大的实际影响,但它们帮助影响了早期社会主义教义和工人协会,并且后来被那些主张基本收入权或子女继承权作为确保年轻人不必继承父母贫困的一种方式的人所接受。(见 Van Parijs 和 Vanderborght,2017)

2.7 代表性

在他致致函者的信中(1792 年),以及更详细地在《政府第一原则论》(1795 年)中,潘恩坚定地认为平等权利意味着平等的代表发言权。他提出了两个主要论点。在这封信中,他认为,由于每个年满二十一岁的男子都以某种形式纳税,所以每个人都有权利投票或通过贡献获得某种权益。但在《政府第一原则论》中,他完全基于平等的自然权利来论证:「为代表投票的权利是保护其他权利的首要权利。剥夺这个权利就是把一个人变成奴隶,因为奴隶就是受制于他人的意志,而那些在选举中没有投票权的人就是这种情况。」(第二卷,579 页)「可以排除人们的投票权,但不可能排除他们反抗这种排除的权利;当其他权利被剥夺时,反抗的权利就变得完美了。」(第二卷,580 页)这表明权利在潘恩看来变得越来越重要,在 1788 年之前几乎没有出现,然后在他的解释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政治权威提供基础,并解释其限制,为投票权提供正当理由,并为土地权利和自然之果提供正当理由,这被转化为继承权和一系列福利权利。在他关于权利起源的《人的权利》(1791 年)中,他暗示那些(如伯克)诉诸于古代权威的人根本没有回溯到足够远的地方:

如果古代被视为权威,就可以找出一千个这样的权威,相互矛盾;但如果我们继续前进,最终我们会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会来到人类从造物主手中诞生的时刻...我们现在已经到达了人类的起源,以及他的权利的起源...一直到我们来到人类权利的神圣起源,即创世纪。在这里,我们的探索找到了一个休息的地方,我们的理性找到了一个家园。(I, 273)

3. 宗教

对于一个经常被称为无神论者的人来说,潘恩对创造的神圣秩序表现出了非凡的信心。对他在美国声誉受损最严重的作品是《理性时代》(1793/4),这部作品也导致了他在英国的支持者分裂。随后在 1795 年,他又写了一部续篇,并由后来的编辑整理成了第三部分,于 1804 年出版。《理性时代》并不是一本无神论的著作,而是一本自然神论的著作。它对宗教权威对圣经的权威主张进行了严厉批评,同时表达了对一个由神秩序安排的世界的信心,这个世界通过理性的运用在自然中显现出来,这主要借鉴了他在离开美国前在伦敦参加的詹姆斯·弗格森和本杰明·马丁的讲座。事实上,他似乎将他们的解释/理论牢记于心,并用这段文字来阐述宇宙的秩序,推测多个世界的可能性,并驳斥一切关于神秘、奇迹和预言的主张。上帝是一个不动的第一原因,他设计并使宇宙运动,以造福人类,而人的道德责任在于“模仿上帝在创造中向所有生物所表现出的道德善良和仁慈……一切迫害和报复,以及对动物的残忍,都是对道德责任的违背。”(I, 512)。尽管《理性时代》的后几部分陷入了详细的解释和争议,并且失去了很多直观的吸引力,但第一部分是对理性主义信仰的有力表白,它相信存在一个由神创造者设计的宇宙,人类可以通过创造的圣经来欣赏这个设计,这个设计的原则是永恒的,并且拒绝了基督教教会的权威主张和神学的意义。 “神学的研究,在基督教教堂中,是对无物的研究;它没有根基;它没有原则;它没有依据;它不能证明任何事情;它没有结论”(CW I,601)。“唯一没有被发明的宗教,而且具有神圣的独创性的宗教,就是纯粹而简单的自然神论”(CW I,600)。正如简单的政府避免我们成为欺诈的受害者一样,简单的信仰保护我们免受常常与专制政权相伴的神职人员的欺诈。

4. 意义和遗产

潘恩的宗教观点与他的政治观点一样,既不特别原创也不复杂。它们遵循了 17 世纪末和 18 世纪初德教著作的大部分内容。但是,正如潘恩所写的许多内容一样,他直率和激烈的修辞方式使得那些更具哲学倾向的现代读者感到疏远,但这也是他成功和持续重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潘恩与普通人交谈,他们成千上万地阅读他的作品,事实上,他的作品经常在酒馆和咖啡店中被朗读。他不声称对他们有任何权威,但却帮助他们怀疑那些声称拥有权威的人,无论是民事的还是宗教的,并且他一再肯定他们有权利和责任自己思考,并对事物做出自己的判断。他在报纸已经能够触及到社会中最贫困的人的时候这样做的——当总检察长对《人的权利》(1792 年)发起起诉时,他区分了第一部分,称其为“在我认为它将局限于明智的读者的情况下问世”,以及第二部分,称其为“以难以置信的勤奋,完全或部分地被推到了这个国家的所有人手中,无论他们是什么身份……先生们,这本书中所包含的这些观点是面向谁的……是面向无知的人、轻信的人、绝望的人。”(国家诉讼第 22 卷,381-3 页)。

潘恩本人可能会接受这个描述,尽管与后来赞美他的人相比,他并不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在许多方面,他是一个相当受人尊敬的激进分子,对欧洲的等级制度怀有深深的怀疑,对自己的判断有着充分的信心,这种信心在他在美国的经历中得到了证实——这表现在他愿意涉足各种主题领域,包括桥梁建设和科学实验,并且他越来越感到自己知道如何与受众进行有效的沟通,尤其是在受众开始感受和测试其政治影响力的时候。

潘恩在他的有生之年遭到了激烈的攻击——如果说那些诽谤性的传记不是为他编造的话,那么它们在描绘他方面确实达到了一种艺术形式。他在英国被宣布为逃犯,在法国差点丧命,并且当他回到美国时,他基本上被排斥和排除在外。他在纽罗谢尔农场的一大批文件在一场火灾中被摧毁,他的作品至今仍然备受争议,至少在边缘地带。传记作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蒙库尔·康威的早期作品,但是虽然每十年都会出现几本新的传记,但很少有人能为我们的知识增添多少。对他的思想的认真分析相对较少,往往更多地是历史而不是哲学导向的(尽管罗伯特·兰姆最近对他的思想进行了认真的哲学关注,而范·帕里斯关于基本收入的研究也认识到了他的重要性)。但直到最近,他一直处于政治思想经典之外,容易被那些想要更实质性哲学内容的人轻易忽视,并且容易受到那些对这一时期的复杂性不够敏感或者只是盲目崇拜的作家的影响。这种态度对历史、对思想、对这个人都是不公正的。

Bibliography

Archival Resources

  •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Philadelphia, Richard Gimbel Collection of Thomas Paine manuscripts

  •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Lilly Library, Paine collection

  • Historical Society of Philadelphia, Paine Letters

  • Norwich Central Library, Thomas Paine collection at Thetford: an analytical catalogue

  • Thomas Paine National Historical Association, New York

  • Thomas Paine Society, Nottingham

  • Bodleian Library, Petty MSS, letters to Lord Lansdowne

Paine’s Works

  • P. S. Foner (ed.), 1945, The Complete Writings of Thomas Paine, 2 vols., Secaucus, NJ: The Citadel Press. [This is referenced as CW in the text.]

  • M. D. Conway (ed.), 1894, The Writings of Thomas Paine, 4 vols., New York: G.P. Putnam’s Sons.

  • Hazel Burgess (ed.), 2010, Thomas Paine: A Collection of Unknown Writings, Basingstoke, Hants: Palgrave MacMillan. [Many of the items in this collection are disputed. See (Philp 2011, p. 185); and Clark, 2018, Appendix]

Bibliographic works

  • R. Gimbel, 1956, Thomas Paine: A Bibliographical Checklist of ‘Common Sens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Contemporary Writing

  • F. Oldys [pseud for G. Chalmers], 1791/3, The Life of Thomas Paine London: Stockdale. [Is “G. Chalmers” an editor?]

  • J. Cheetham, 1809, The Life of Thomas Paine,London.

  • C. Rickman, 1819, Life of Thomas Paine, London: T.C. Rickman.

  • Edmund Burke, 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 in L. G. Mitchell (ed.), The Writings and Speeches of Edmund Burke: Vol VIII The French Revolution 1790–1794,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Modern Biography and Commentary

  • Abel, D., 1942,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letter to the Abbé Raynal in the progress of Thomas Paine’s thought’, Pennsylvania Magazine of History and Biography, 66: 176–90

  • Aldridge, A. O., 1960, Man of Reason: The Life of Thomas Paine, London: The Cresset Press.

  • –––, 1984, Thomas Paine’s American Ideology, Cranbury, NJ: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

  • Armytage, W. H. G., 1951, ‘Thomas Paine and the Walkers: An early episode in Anglo-American cooperation’, Pennsylvania History, 18: 16–30

  • Ayer, A. J., 1988, Thomas Paine, London: Secker and Warberg.

  • Bailyn, B., 1990, Faces of Revolution: Personalities and Themes in the Struggle for American Independence,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 Brent, C., Gage, D., Myles, P., 2009, Thomas Paine in Lewes 1768–1774: A Prelude to American Independence, Lewes, Sussex: PM Trading.

  • Brent, C., 2009, ‘Thirty Something: Thomas Paine at Bull House in Lewes 1768–74—Six formative years’ Sussex Archaeological Collections, 147: 153–67.

  • Chiu, F., 2020, The Routledge Guidebook to Paine’s Rights of Man, Abingdon, Oxon: Routledge.

  • Claeys, G., 1989, Thomas Paine: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Boston: Unwin Hyman.

  • Clark, J. C. D., 2018, Thomas Paine: Britain, America and France in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and Revolu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Clark, H. H., 1933, ‘An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omas Paine’s relig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hronicle, 35: 56–87

  • –––, 1944, Introduction to Thomas Paine: Representative Selections, with Introduction, Bibliography and Notes, New York: Hill and Wang.

  • Cleary, S., 2016, ed., New Directions in Thomas Paine Studies, Basingstoke, Hants: Pagrave/Macmillan.

  • Conway, M. D., 1892, The Life of Thomas Paine, with a History of his Literary,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Career in America, France, and England, 2 volumes, London: Watts and Co.

  • –––, 1900, Thomas Paine (1737–1809) et la révolution dans les deux mondes, Paris: Plon-Nourrit et cie.

  • Copeland, T. 1950, ‘Burke, Paine, and Jefferson’, in his Edmund Burke: Six Essays, London: Jonathan Cape, pp. 146–89.

  • Cotler, S. 2011, Tom Paine’s America: The Rise and Fall of Transatlantic Republicanim in the Early Republic, Charlottesville, VA: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 Dyck, I. (ed.), 1988, Citizen of the World: Essays on Thomas Pain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 –––, 1933, ‘Local attachments, national identities and world citizenship in the thought of Thomas Paine’, History Workshop Journal, 35: 117–35.

  • Fennessy, R. R., 1963, Burke, Paine, and the ‘Rights of Man’, The Hagu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Louvain.

  • Foner, Eric, 1976, Tom Paine and revolutionary Americ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Fruchtman, Jack, 1994, Thomas Paine: Apostle of Freedom, New York: Four Walls Eight Windows.

  • –––, 1993, Thomas Paine and the religion of nature,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 2011,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Thomas Paine,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Hawke, D., 1974, Paine, New York: W. W. Norton.

  • James, J. G., 1988, ‘Thomas Paine’s iron bridge work, 1785–1803’, Newcomen Society Transactions, 57: 189–221

  • Kates, G., 1989, ‘From liberalism to radicalism: Tom Paine’s Rights of man’,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50: 569–87.

  • Keane, J., 1995, Tom Paine: A Political Life, London: Bloomsbury.

  • Kaye, H. J., 2005, Thomas Paine and the Promise of America, New York: Hill and Wang.

  • Kramnick, I., 1990, ‘Tom Paine: radical liberal’, reprinted in I. Kramnick, Republicanism and bourgeois radicalism: political ideology in late-eighteenth century England and America,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Kuklick, B. (ed.), 2006, Thomas Paine, Burington, VT: Ashgate.

  • Lamb, R., 2015, Thomas Paine and the Idea of Human Right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Lounissi, C., 2018, Thomas Paine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 Cham: Springer.

  • Myles, P., 2018, The Rise of Thomas Paine and the Case of the Officers of Excise, Lewes: The Thomas Paine Society.

  • Nelson, C., 2006, Thomas Paine: His Life, His Time and the Birth of Modern Nations, London: Profile Books.

  • Payne, E. A., 1947, ‘Tom Paine: preacher’,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May 31, No. 2365, p. 267.

  • Philp, M., 1989, Pain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2011, ‘Review of Hazel Burgess (ed.), Thomas Paine: A Collection of Unknown Writings’,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 126(518): pp. 185–7.

  • –––, 1998, ‘Paine and science’, Enlightenment and Dissent, 16: 210–249.

  • –––, 2007, Thomas Pain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13 Reforming Ideas in Britai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2019, ‘Paine and Socioeconomic Rights’, French History, 33(4): 554–71. doi:10.1093/fh/crz092

  • Prochaska, F. K., 1972, ‘Thomas Paine’s “The age of reason revisited” ’,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33: 561–76.

  • Robbins, C., 1983, ‘The lifelong education of Thomas Paine (1737–1809): Some reflections on his acquaintance among books’,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127: 135–42.

  • Roosevelt, T., 1888, Gouverneur Morris,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 Speck, W. A., 2013, A Political Biography of Thomas Paine, London: Pickering and Chatto.

  • Thomson, A., 1991, ‘Thomas Paine and the United Irishmen’, Études Irlandaises, 16: 109–19.

  • Turner, J., 1989, ‘Burke, Paine, and the nature of language’, in J. R. Watson (ed.), Yearbook of English Studies: The French Revolution in English Literature and Art, 19: 75–92.

  • van Parijs, P., and Vandeborght, Y. 2017, Basic Income: a Radical Proposal for a Free Society and a Sane Econom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Vincent, B., 1987, Thomas Paine, ou la religion de la liberté, Paris: Aubier.

  • –––, 1993, Thomas Paine, ou la république sans frontières, Nancy: Presses universiaires de Nancy.

  • Williamson, A., 1973, Thomas Paine: His Life, Work and Times, London:George Allen.

  • Wilson, D. A., 1988, Paine and Cobbett: The Transatlantic Connection, Montreal: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 Woodward, W. E., 1945, Tom Paine: America’s godfather, 1737–1809, London: Secker and Warberg.

Academic Tools

Other Internet Resources

common good | deism | democracy | property and ownership | representation, political | republicanism | rights | social minimum [basic income] | sovereignty

Copyright © 2021 by Mark Philp <mark.philp@warwick.ac.uk>

最后更新于

Logo

道长哲学研讨会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