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意识形态 and ideology (Christine Sypnowich)

首次发表于 2001 年 10 月 22 日星期一;实质性修订于 2024 年 3 月 24 日星期日

如果法律是一个由政治体系制定的、管理社会关系的可执行规则系统,那么法律与意识形态的联系似乎是显而易见的。意识形态在一般意义上指的是一套政治观念体系,而法律和政治是密不可分的。就像意识形态分布在政治光谱上一样,法律体系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将法律体系和意识形态都称为自由主义、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等,大多数人可能认为法律是政治意识形态的法律表达。人们预期法律的实践和活动将受到人们的政治信仰的影响,因此法律似乎是以一种直接而无争议的方式从意识形态中产生的。

然而,法律与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既复杂又有争议。这是因为对意识形态的定义多样化,意识形态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也有多种方式。此外,尽管关于法律与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似乎是一种社会学的常识,但更常见的是以批判的精神来建立法律与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以此来质疑法律。

问题在于将意识形态视为操纵的源泉。作为意识形态的法律以一种对受法律支配的主体本身不透明的方式引导其主体;从这个观点来看,法律掩盖了权力。相比之下,法律的理想涉及一套根据正义准则调节或限制权力的制度。因此,意识形态在法律中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会损害法律的完整性。法律作为意识形态的观点不仅与大多数关于法律的主流思想相悖,而且似乎难以与关于法律本质的中心哲学立场相调和,例如将法律视为一套形式规则的实证主义观念,或将法律与道德原则等同起来的自然法观念。


1. 法律和意识形态的自由概念

什么是意识形态?这个术语很可能是由法国思想家克洛德·德斯图德·德·特拉西在 19 世纪末提出的,在他对启蒙运动的研究中。对于德·特拉西来说,意识形态是关于思想及其起源的科学。意识形态认为思想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受到物质环境中的力量塑造而成。德·特拉西认为,他对意识形态的观点可以用于推动政治进步,因为理解思想的来源可能有助于人类进步的努力(参见斯特格尔 2007 年,24-32 页)。

如今,意识形态通常被理解为不是关于思想的科学,而是思想本身,而且是一种特定类型的思想。意识形态是一种旨在确认特定政治观点、为特定人群利益服务或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法律制度方面发挥功能角色的思想。丹尼尔·贝尔(1960 年)将意识形态称为“行动导向的信仰体系”,而意识形态是行动导向的事实表明,它的作用不是使现实透明,而是激励人们做或不做某些事情。这样的作用可能涉及一种需要混淆现实的辩解过程。尽管如此,贝尔和其他自由派社会学家并不假设意识形态与现状之间存在任何特定关系;一些意识形态维护现状,而其他一些则呼吁改革或推翻现状。

在这种观点下,意识形态可以塑造法律,但各种意识形态可能争夺法律的主导地位;法律与特定意识形态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法律不必被理解为妥协,因为法律作为意识形态可能只是指公众主权的机构,公共政策反映了公民的原则和信念;在这种情况下,意识形态只是一种简便的方式,用来指代合法地体现在国家法律中的公民观点。尽管如此,贝尔认为,关于资本主义和自由民主的战后共识可能意味着“意识形态的终结”。

2. 激进的意识形态概念

在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著作中,我们可以找到对法律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更为批判性的理解,以及意识形态所起的作用和目的。与德·特拉西一样,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思想是由物质世界塑造的,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他们理解物质是由经济生产关系构成的,并且这些关系会发生变化和发展。此外,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来说,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的剥削和异化特征促使了他们所称的“意识形态”的产生。只有在存在社会条件(如私有财产所产生的条件)容易受到批评和抗议时,意识形态才会出现;意识形态的存在是为了保护这些社会条件免受那些受其所害的人的攻击。例如,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市场关系提供了一种颠倒的解释,使人们认为他们的行为是经济因素的结果,而不是相反,从而理解市场是自然和不可避免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如于尔根·哈贝马斯,借鉴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扭曲现实的观点,指出其在沟通中的作用,即对话者发现权力关系阻碍了信仰和价值观的开放、无强制性的表达(参见 Geuss,1981 年)。

因此,意识形态并非像德·特雷西所主张的一门科学,或者像贝尔所说的一套行动导向的信念,而是固有的保守主义、安于现状,并且认识上不可靠。意识形态通过伪装有缺陷的社会状况,给出虚幻的理由和角色解释,以合法化并获得对其的接受。事实上,在这种对法律意识形态的看法中,在一个公正的社会中,不需要对现实进行神秘化的解释,因此也不需要法律。因此,法律作为意识形态的概念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们认为随着共产主义的充分发展,法律将会消亡(Sypnowich 1990,第 1 章)。

马克思主义者对意识形态持有的消极观点可能会暗示一种粗糙的概念,即法律意识形态是强者用来确保弱者顺从的工具;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1976)关于意识形态的最著名论断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个时代都是统治思想:即社会的统治物质力量同时也是其统治知识力量”。然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实际上比这个引文所暗示的更加细腻。例如,恩格斯(1890)认为,如果“法典是一个阶级统治的直接、纯粹、不加掩饰的表达”,那么它就违背了“权利的概念”。而且,由于意识形态(如法律)采取形式化和规范化的形式,强者也受其控制,他们被一种关于不可避免和公正秩序的解释所说服,从中获利。

此外,意识形态并非纯粹的虚构;它是由真实的社会条件产生并反映出来的。因此,意识形态必须成功地构建关于资本主义的共识,并通过表达资本主义的可识别特征来实现这一目标。例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既是由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引发的,也反映了这种现实,即使这种平等是形式上的和不完全的。如果法律意识形态与其试图合理化的社会条件毫无关系,就不会得到同意。在这里,意识形态颠倒现实的观念非常重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用他们的暗箱操作隐喻来表达这一观点,认为在意识形态中,现实呈现出颠倒的状态,就像摄影过程提供了一个颠倒的图像一样。这个颠倒的图像是有意义的;它是对现实的可识别描绘,即使同时也是一个扭曲的描绘(马克思和恩格斯,1976 年,25 页)。卡尔·曼海姆(1936 年)进一步阐述了现实与意识形态之间复杂关系的观点,指出人类对意识形态的需求。意识形态既不真实也不虚假,而是一套受社会条件制约的观念,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他们(无论是有利者还是不利者)想要听到的真理。

在 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法学受到了另一种批判意识形态和法律观的影响。法律现实主义学派放弃了马克思的具体历史唯物主义解释,转而接受了社会力量在确定法律内容方面的核心地位(参见科恩 1935 年,818-21 页)。现实主义者反对传统的“形式主义”裁决观,即法官在作出裁决时被认为依赖于独特和独特的法律材料。相反,现实主义者认为法律本质上是不确定的,因此司法决策必须通过法律之外的因素来解释。意识形态成为现实主义解释的一种形式,司法决策是政治观念的结果,无论是法官、法律界更广泛的人士、社会精英还是大多数公众的政治观念。现实主义者将他们对法律的批判与进步政治联系在一起。法律之外的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法律,这意味着新兴福利国家所预示的社会和政治变革对法律的纯洁性并不构成威胁。事实上,行政国家扩大的调控权力使得法律受到的影响更有可能是来自民众主权和社会正义,而不是过去更邪恶的影响。

法律和意识形态的观点在 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再次被提出,随着批判法学运动的兴起。批判法学是一种受到多种影响的激进思潮:马克思主义和现实主义传统;"解构" 的哲学观点;以及诸如女权主义、环保主义和反种族主义等问题的政治。该运动采纳了现实主义的观点,认为法律本质上是不确定的,回应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权力利益如何塑造法律的观点。倡导者对法律的教学和实践提出了一些敏锐的观察,以给人们留下法律确定性和合法性的误导印象。特定的法律原则被指责为掩盖法律决策的不一致和武断特征;例如,法治原则被批评为一种天真的观点,认为法律的形式不受法律内容和法律运作的社会背景的影响。法律的不确定性可能会产生各种结果;例如,邓肯·肯尼迪指出了正式法律推理的意识形态在纠正不公正方面的令人惊讶的方式,尽管意识形态通常也会削弱这种纠正措施(肯尼迪 1976 年)。因此,意识形态观点现在可以被视为各种激进派别对法律作为维护现状不公正关系的掩饰力量的共识。

3. 法律和意识形态的来源

法律和意识形态之间的著名辩论似乎被将法律视为意识形态的观点所削弱。关于法律来源的辩论通常是以道德在法律内容中的内在性程度为基础提出的。自然法学家认为,法律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必须依赖于道德标准。继托马斯·阿奎那斯之后,传统标准并没有偏离罗马天主教教义的教导太远,但是更近期的自然法学论证,例如伦·富勒和罗纳德·德沃金的论证,提出了源自法治程序理念或美国自由主义宪政的世俗标准。然而,所有自然法学家都同意,法律的实质应该在某种意义上由法律应该是什么来决定。

相比之下,实证主义者认为,法律是由法律体系内部的制度事实决定的,这些事实可能符合道德标准,也可能不符合。早期的实证主义者,例如托马斯·霍布斯和约翰·奥斯汀,认为法律的合法性甚至不依赖于道德标准;无论法律在多大程度上达不到道德理想,都必须遵守法律。更近期的实证主义者,例如 H.L.A.哈特和约瑟夫·拉兹,认为法律实证主义只致力于法律是一个事实问题这一观点,法律的合法性可以由法律之外的道德标准来确定,这些标准可能会推荐不服从法律。然而,所有实证主义者都同意,尽管法律可能符合道德标准,但法律的实质和法律应该是什么应该保持分开。

自然法和法律实证主义的立场在提供法律本质概念的目标上是一致的。然而,这种努力使它们在将法律视为意识形态的观点上有了共同的敌人,这种观点认为试图确定法律本质是根本错误的。毕竟,如果法律不可避免地受到法律之外的权力关系所产生的观念的影响,那么法律似乎就没有本质,无论是道德的还是制度的。如果将法律简化为意识形态,或者将其视为其纯粹的效果,那么合法性看起来是偶然的和无原则的,没有必要的内容或定义,没有内在的特征。如果法律既反映又扭曲了权力的现实,那么告诉我们法律是什么的是权力,而不是合法性原则。即使是法律实证主义者认为法律的来源是一种制度事实,可能会受到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也与激进的意识形态观点不一致。毕竟,对于实证主义者来说,法律是一种制度问题;它可能是意识形态的,但不一定如此。相比之下,对于大多数主流法律理论家来说,意识形态并不是法律的必要特征,法律当然不应该根据激进的观念来定义,其中法律的本质是对现实的神秘化,或者是为了强制执行而对社会关系的混淆。

这个问题更加复杂。马克思主义将法律视为意识形态,与其他关于法律来源的观点有一些相似之处(参见 Sypnowich 1990 年第 2 章)。马克思主义观点承认了实证主义者的观点,即法律源于社会实践,尽管这些实践是超法律的,即政治、经济和社会实践,而不是法律体系内部的制度事实的实践。社会力量最终决定了法律体系的内容和形式。事实上,马克思主义者路易斯·阿尔都塞尔(Louis Althusser)关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观点(Althusser 1971)在坚持政治现实可以通过结构而不是规范性代理人来全面描述方面具有实证主义的特点。然而,我们可能会预料到意识形态的激进支持者会抵制实证主义-意识形态观点的结合。激进主义者会认为实证主义过于不批判地看待塑造这些制度的意识形态结构。然而,实证主义的立场可以被解释为拒绝将任何形式的合法性归因于定义法律的制度,因此至少在潜在上与意识形态观点相容。

至于自然法立场,马克思主义将法律视为意识形态,承认了自然法学家的观点,即法律具有规范性。毕竟,意识形态不就是一组价值观和理想吗?然而,在马克思主义观点中,这些规范是以它们所服务的利益为基础来定义的,而不是以它们所体现的正义为基础。马克思主义者坚持认为,法律具有规范性,但绝对不是道德的。激进意识形态观点的批判性方面表明,自然法学家和意识形态立场之间的僵局比实证主义情况更难以克服。

当然,自然法学家和实证主义者可以很容易地为意识形态的自由观找到空间,将其作为一种行动导向的信念系统,作为他们对法律来源的观点的补充,意思是意识形态是他们对法律概念适用的社会学景观的一部分。自然法可以在社会意识形态中找到普遍表达,实证主义的法律制度可能反映意识形态信念。

4. 法律和意识形态

所有这些都指向另一个相关的紧张关系。这是激进意识形态观与法治概念之间的紧张关系,法治是自由法律秩序的核心。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法治、正当程序、程序正义、法律形式、程序合理性、正义作为规律性,都指的是法律应该满足某些程序要求,以使个人能够遵守它。这些要求集中在法律应该是普遍的原则上,它应该采取规则的形式。根据定义,法律应该针对的是超过特定情况或个人的范围;正如洛恩·富勒所指出的,法治还要求法律相对确定、清晰表达、开放、前瞻性和充分公开。

法律和意识形态的观点,即使在其激进的变体中,也不会否认自由法治秩序中法治的存在;事实上,法治常常被引用为法律意识形态的典型例子。然而,这是因为法治被解释为一种服务于强大利益的工具;而且,它是一种掩饰自身的工具。法治在限制政府和司法权力行使方面,促进了那些拥有其他权力,特别是经济权力的人的目标。如果考虑到右翼思想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1971 年,57-9)如何赞扬法治在支持自由市场中的基本作用,这并不令人意外。左翼和右翼思想家对法治的资本主义功能达成了一致的看法。

然而,对于意识形态的左翼理论家来说,法治也具有意识形态的方面,意味着它以更加阴险的方式为资本主义服务。因为在限制政治和法律权力方面,法治暗示这些公共权力形式是唯一存在的形式,或者至少是唯一重要的形式。此外,通过向法律的受众保证法律的普遍性和确定性,法治还暗示正式的公正是唯一相关的公正形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同于绝对平等。

这些关于法律和意识形态的主张是复杂的,需要仔细审查。法律是否必然涉及代表资本主义秩序的操纵?鉴于其形式上的优点和对法律内容的不可知论,法治似乎对资本主义偏见或任何偏见都是无辜的。正如 Raz 所说,法治的优点就像一把锋利的刀的优点;它使法律能够履行其功能,无论这个功能是什么(Raz 1979)。此外,很难看出法治本身如何参与任何欺骗项目。例如,法律的普遍性并不一定意味着对经济或社会组织方式的任何特定承诺;它也不传播虚假或错误。尽管如此,法治的程序主义可以被用于意识形态目的,以转移社会批评并阻止根本性变革。如果法治的热衷者足够强调程序正义,这可能会降低更加实质性的正义观念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从历史上看,受法治统治的社会往往以资本主义市场为基础,这表明两组制度之间存在亲和性。即使法治本质上不是意识形态的,它也可以产生意识形态效果。

5. 意识形态和正义

认为法律是意识形态的观点对法学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贡献。首先,它使我们对法律及其作用有了更加批判的视角,从而揭示了一组重要的社会机构。其次,它指出了社会学和政治因素在我们对法律的理解中的重要性。合法性受到社会的非法律因素的塑造和影响,而法律反过来对社会和社会变革产生影响,不仅体现在特定判决的明显影响上,还体现在法律制度有助于产生的政治文化中。

马克思主义将法律视为意识形态的观点存在风险,然而,将法律仅仅视为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可能会促进对权力和合法性关系的粗浅和错误理解,使法律仅仅为强者的利益服务,法律保障只是虚假的幌子。此外,这可能会导致对法律的愤世嫉俗态度,与最初批判法律作为意识形态的激进政治的解放目标相矛盾。也就是说,激进批评家们冒着完全否定法律资源用于纠正不公正的可能性的风险。

此外,一些意识形态观点的愤世嫉俗实际上是一种对法律乌托邦主义的结果,因为它用一个没有意识形态或法律的理想社会来对抗被操纵为强者利益的法律意识形态的悲观描绘,这个理想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与现实的关系是透明和无冲突的。贝尔以胜利主义的精神代表自由资本主义提出的“意识形态终结”论,在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中更加突出,可能在其假设人类可以超越意识形态的前提下是错误的。事实上,激进的意识形态概念最终对个体的信仰能否提供一个不受扭曲和自证其辞的调查过程污染的客观现实描述产生了怀疑。

如何在进步的法律学术中运用意识形态的概念呢?事实上,对意识形态的更微妙的批评认识到解放和操纵都可以体现在法律中。回想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细腻概念,意识形态给出了一个颠倒的现实形象,但仍然是一个可识别的形象。这表明合法性的理想不仅仅是一个假象,而是在法律中体现出来的,即使只是以部分和不完整的形式。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 E.P.汤普森(1975 年,265 页)在他对法治普世价值的论证中提出了这一观点。汤普森认为,为了使法律成为意识形态,它必须提供一些真正的道德价值。

举个例子,考虑一下某人的残忍可能是通过礼貌的举止掩盖的;这并不意味着良好的举止没有价值。法律意识形态也可能以某种方式掩盖不公正,但仍然为正义服务。因此,关于意识形态的功能性论证必须承认为达到意识形态目标服务的现象的价值。意识形态不能完全缺乏解放性的方面;如果法律宣扬正义、平等和自由,那么它必须在实现这些理想方面取得成功,无论多么不完美,才能发挥作为意识形态的功能。因此,我们可以欣赏法律程序性保障为法律主体提供的真正保护,同时也承认程序主义可能引发的安于现状的政治。

6. 意识形态研究的新浪潮

在分析哲学家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漠不关心之后(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认为这个问题“不值得麻烦”(1995 年,232 页)),一些著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称之为意识形态学术研究的一个受欢迎的“新浪潮”重新提出了一些熟悉的主题,特别是意识形态与理性的关系问题。然而,一个新的、多元化的背景,通过关注差异、种族、性别和身份政治,使得对这些熟悉问题的分析特别有启发性。例如,汤米·谢尔比(Tommie Shelby)将意识形态定义为“认识上有缺陷的信念,其功能是促进社会不公正”,他关注的是意识形态如何为不公正的种族主义制度辩护(谢尔比,2003 年,66 页),或者正如克里斯·勒布朗(Chris Lebron)所说,种族主义是通过“合法化神话”来持续存在的(勒布朗,2013 年,57 页)。谢尔比的分析借鉴了他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深入理解,并运用了雷蒙德·吉斯(Raymond Geuss)的批判理论分类学。这种方法将意识形态视为延续不公正的功能,但仍声称符合认知主义的标准,即涉及信念、判断和推理形式(吉斯,1981 年,123-22 页)。因此,正如马克思将意识形态与科学相对立,并预言共产主义将超越意识形态一样,谢尔比认为反种族主义项目的关键是揭示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缺陷。

对意识形态的贬义理解似乎受到了杰森·斯坦利的质疑,他谈到了“有缺陷的意识形态信仰”(斯坦利 2015 年,179 页),暗示意识形态信仰不一定有缺陷。然而,他认为意识形态与个人的身份有关,并为其合法化,这意味着这种关系损害了意识形态本质上的真实性(斯坦利 2015 年,182 页)。意识形态属于人们情感依恋的信仰领域,因此需要通过明智的理性对话进行纠正。事实上,斯坦利进一步指出,意识形态信仰“本质上在认识论上有缺陷”,或者至少是“在认识论上值得怀疑”,这与谢尔比(2003 年,198-9 页)的观点相呼应,尽管斯坦利还单独指出了那些“具有额外认识论缺陷”的意识形态(2015 年,200 页)。查尔斯·米尔斯指出,尽管主导意识形态在压迫服务中误导人们,但“颠覆性意识形态”可以对抗这些叙事并引发革命(米尔斯 2018 年,496 页)。

一些理论家对理论家的能力表示怀疑,无论他们的目标如何解放,都无法摆脱意识形态的桎梏,特别是当意识形态渗透到思维习惯、态度和实践中时。因此,即使我们相信自己已经理性地纠正了种族主义错误,我们仍然可能坚持种族主义的观点。此外,在我们的反种族主义努力中,我们可能会很好地运用意识形态解放的策略,正如米尔斯所建议的那样。理解意识形态批判作为内在的,正如 Rahel Jaeggi(2009)所提出的那样,意味着意识形态作为“既真又假”的悖论可以通过从内部视角揭示资本主义的矛盾来解释,而这正是意识形态试图掩盖的。Sally Haslanger(2017)与 Jaeggi 一起强调了马克思提出的一个启示性观点 - 即使在认识上有缺陷的观点上,意识形态只有在不完全错误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正如 Jaeggi 所说(2009 年,68-9 页),法律具有“未实现的真实内容”,是对真正理想的“不充分实现”。因此,性别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是因为,例如,女性确实倾向于成为我们社会的照顾者,并提供具有真正价值的理想 - 例如,妇女权利确实产生影响,尽管不是全部影响。对于 Haslanger(2017 年,11 页)来说,意识形态的影响超出了命题,包括态度、情感和实践:“我们的无意识反应,我们的身体行为,构成我们环境的社会和物质现实”。

同时,意识形态的作用可能被夸大了。正如马克思所争辩的那样,意识形态起到了巩固的作用,但资本主义(以及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首先是物质制度。因此,谢尔比(2003 年,188 页)得出结论,正是“压迫条件使意识形态成为必要”,因此如果我们要摆脱意识形态及其有害的、混淆视听的作用,就必须改变这些条件。哈斯兰格(2017 年,15 页)也坚持认为,“社会变革需要我们改变实践”。意识形态的功能定义有助于明确这一点。对功能解释的有效性的担忧,例如,法律制度的原因是由未来的功能解释的,可以通过 G.A.科恩在他关于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提出的意识形态巩固制度的概念来缓解。因此,法律领域特别有趣,因为它既是价值观和信仰的领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正程序、个人权利),也是决定人们生活状况的物质实践,不仅仅是他们是否被判犯有某种罪行,还包括财产和权力分配所依赖的制度结构。

7. 政治的法律化

反思这个挑衅性的建议,即自由政治哲学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很有趣的。这可能可以从女权主义者苏珊·莫勒·奥金(1989 年)和批判种族理论家查尔斯·米尔斯(1997 年)等人的经典批评中推断出来,他们指出了例如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在性别和种族问题上的问题性假设。我提出的另一个问题是法治理想对自由政治理论的普遍影响。法律程序主义的价值观对政治哲学,特别是自由主义,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在对福利国家的批评中,哈耶克认为法律的程序规则决定了一个只期望国家为私人倡议提供框架的自由放任经济。相比之下,像罗尔斯和德沃金这样的左翼自由主义者坚持认为国家应该在弥补经济劣势方面发挥适当的作用。罗尔斯关心的是公民享有真正的“价值”或“公平价值”的平等政治自由(罗尔斯 2007 年,148-9)。此外,他还认为自由民主社会主义和产权民主是实现他的正义原则的候选方案。罗尔斯将这一努力表述为寻找“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2001 年,135-6),他在政治哲学讲座中提到,马克思的“自由联合的生产者”理念涉及“民主经济计划”(2007 年,372)。

然而,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并不完全拒绝哈耶克的建议,仍然关注将国家置于一定距离之外。特别是,罗尔斯认为,“正义的基本制度和公共政策”应被理解为“对综合教义及其相关的善的观念保持中立”(2001 年,153n27)。罗尔斯的“目标中立性”(2001 年,153n27)反映了拉兹所称的“对纷争的认识撤退”(1994 年,46),这要求政治的范围受到形式程序的限制:原始立场的决策过程;公共理由的原则;或政治自由主义明确排除对美好生活的考虑。事实上,罗尔斯的程序伦理在他后期的作品中变得特别突出,其中对宪法问题的关注超过了解决经济不平等的问题,引起了许多批评性评论(参见巴里 1995 年;奥金 1993 年;威廉姆斯 1993 年)。

应该注意到,罗尔斯非常重视一个有序政治社会的“善”(2001 年,198-9),并承认在立法决策中,关于有价值的生活方式的完善主义观点可能在“适当限定的问题”(如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上发挥作用(2001 年,152n26)。然而,他保持了传统的完善主义观点,原则上是不平等的,涉及到“一些人因为他们更大的天赋使他们能够从事实现完善主义价值的更高活动而有特殊要求”的想法(2001 年,152)。与之相反,“平等主义完善主义者”(如本文的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在正义理论中追求使人类繁荣更加平等。在这个无疑有争议的观点上,法律中对公正的关注不应该在所有政治问题上具有“帝国主义设计”(Sypnowich 2017,85-7),以至于社会放弃了促进人类平等福祉的责任。根据这个观点,最近试图将完善主义与罗尔斯式正义相结合的工作(Kramer 2017,Tahzib 2022)在推翻中立主义意识形态和可能阻碍强有力的激进平等主义的“政治法律化”方面还不够激进。

然而,对程序主义意识形态影响的担忧并不意味着法治本身在最雄心勃勃的平等社会中应该发挥的宝贵作用。对法律持轻视态度的潜在可能性,或许还有马克思主义影响力的普遍衰落(尽管当代哲学方面表现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兴趣),这些因素解释了为什么一些最近的文献避免使用“意识形态”这个术语,而选择使用“话语”或“叙事”等术语。这些术语也暗示了法律应该在政治背景下被理解,但对该背景的性质或影响力没有提供具体说明。这似乎是一种损失。如果正确理解,意识形态的概念可以提供一种细致入微且启发性的法律方法,准确地描述了法律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而不必是虚无主义或还原主义。毕竟,对法律意识形态角色的适当理解与其他对法律定义或理解的观念是相容的,尤其是如果我们认识到完全消除意识形态理解方式的不太可能性。

将法律视为具有道德来源或制度机构来源的观念,可以独立于对法律意识形态功能或制定法律的意识形态过程的现实评估。事实上,西方政府对“反恐战争”的激进批评者指出了自由法律理念(如人权和法治)的价值,同时也指出了这些理念所用于的意识形态目的(参见巴托洛缪 2007 年,斯特格 2007 年)。只要实证主义者和自然法学派不坚持他们对法律的理解是对法律现实的穷尽,他们都可以允许意识形态的影响,即使是在更激进的解释中。法律既可以是意识形态,也可以是其他道德或制度现象;事实上,除非法律在这种多维度的方式下,否则很可能无法成功作为意识形态。

Bibliography

  • Althusser, Louis, 1971,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in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London: New Left Books.

  • Barry, Brian, 1995, ‘John Rawls and the Search for Stability’, Ethics, 105(4): 874–915.

  • Bartholomew, Amy (ed.), 2007, Empire’s Law: The American Imperial Project and the ‘War to Remake the World’, London: Pluto Press.

  • Bell, Daniel, 1960, The End of Ideology, Glencoe, Ill.: Free Press.

  • Cohen, Felix, 1935, ‘Transcendental Nonsense and the Functional Approach’, Columbia Law Review, 35(6): 809–849.

  • Engels, F., 1890, Letter to C. Schmidt (October 27, 1890), in K. Marx and F. Engels, Selected Works (Volume 3), Moscow: Progress, 1970.

  • Fisher, W.W. et al., 1933, American Legal Reali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Geuss, Raymond, 1981, The Idea of a Critical Theory: Habermas and the Frankfurt Schoo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Halpin, Andrew, 2006, ‘Ideology and Law,’ Journal of Political Ideologies, 11: 153–168.

  • Haslanger, Sally, 2017, ‘Racism, Ideology and Social Movements’, Res Philosophica, 94, 1, 1–22.

  • Hayek, F.A., 1971, Road to Serfdom,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 Hirst, Paul, 1975, On Law and Ideology, London: Macmillan.

  • Jaeggi, Rahel, 2009, ‘Rethinking Ideology’, in B. de Bruin and C.F. Zurn eds., New Waves in Political Philosophy,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63–86.

  • Kramer, Matthew, 2017, Liberalism with Excellen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Kennedy, D., 1976, ‘Form and Substance in Private Law Adjudication,’ Harvard Law Review, 89(8): 1685–1778.

  • Lebron, Chris, 2013, The Color of Our Shame: Race and Justice in Our Tim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Mannheim, K., 1936, Ideology and Utopia,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World.

  • Marx, K. and Engels, F., [TGI], The German Ideology (Collected Works, Volume 6), London: Lawrence and Wishart, 1976.

  • Mills, Charles, 1997, The Racial Contract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 2018, ‘Rethinking Propaganda and Ideology’, Philosophical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96, 2, March, 490–496

  • Okin, Susan M., 1989, Justice, Gender and the Family, New York: Basic Books.

  • –––, 1993, “Review of John Rawls” Political Liberalism,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7(4): 1010–1011.

  • Rawls, John, 2001, Justice as Fairness: A Restatemen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 –––, 2007, Lectures on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Samuel Freeman (ed.),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Raz, Joseph, 1979, ‘The Rule of Law and its Virtue’, The Authority of Law, Oxford: Clarendon.

  • –––, 1994, Ethics in the Public Domain, Oxford: Clarendon.

  • Rorty, Richard, 1995, ‘Feminism, Ideology and Deconstruction: A Pragmatist View’, in Slavoj Žižek (ed.), Mapping Ideology, London: Verso, 1995.

  • Shelby, Tommie 2003, ‘Ideology, Racism, and Critical Social Theory’, The Philosophical Forum, 34, 2, Summer, 153–188.

  • Stanley, Jason, 2015, How Propaganda Work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Steger, Manfred, 2007, The Rise of the Global Imaginary: Political Ideologies from the French Revolution to the Global War on Terro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Sypnowich, Christine, 1990, The Concept of Socialist Law, Oxford: Clarendon.

  • –––, 2017, Equality Renewed: Justice, Flourishing and the Egalitarian Ideal,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 Tahzib, Collis, 2022, A Perfectionist Theory of Justi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Thompson, E.P., 1975, Whigs and Hunters: the Origins of the Black Act, New York: Pantheon.

  • Williams, Bernard, 1993, ‘Rawls Rethinks Rawls’, London Review of Books, 13 May.

Academic Tools

Other Internet Resources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with suggestions.]

critical theory | Engels, Friedrich | liberalism | Marx, Karl | nature of law: legal realism | nature of law: natural law theories | rule of law and procedural fairness | socialism

Copyright © 2024 by Christine Sypnowich <christine.sypnowich@queensu.ca>

最后更新于

Logo

道长哲学研讨会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