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自由 of speech (Jeffrey W. Howard)

首次发表于 2024 年 1 月 19 日星期五

编者按:Jeffrey W. Howard 的以下新条目取代了此前的作者关于这个主题的条目。

人类对表达思想,聆听他人意见具有重要兴趣。 这些兴趣使得难以证明对人们交流施加强制性限制是合理的,可以合理地将这种沟通的道德权利理解为法律妥善保护的权利。 在政治和法律哲学家中,认为法律应保护言论的共识是不具争议性的。 但是,当我们转向细节时,不同的意见开始出现。 什么样的兴趣或价值可以证明反对限制言论的假设? 又什么样的理由才能足以克服这种假设呢? 这篇文章主要关注探究这些问题的哲学文献。

该条目首先区分了术语“言论自由”可能涉及的不同概念。然后回顾了用来证明言论自由的各种关切。接下来,该条目考虑了言论自由的适当限制,列举了不同观点,说明何时以及为何对沟通进行限制在道德上是合理的,以及在评估限制时应考虑哪些因素。最后,它考虑了言论中介在哲学分析言论自由中的作用,特别关注互联网平台。


言论自由是什么?

在哲学文献中,“言论自由”、“言论自由”、“表达自由”和“交流自由”这些术语大多被等同使用。本文将遵循这一惯例,尽管这些表述引发了略有不同的现象。例如,人们普遍认为艺术表达,如跳舞和绘画,属于这种自由的范畴,即使它们并不直接符合言论的定义,直观上暗示着某种语言表达(见 Tushnet, Chen, & Blocher 2017 进行讨论)。尽管如此,它们明显符合交流活动,传达某种信息,无论这种信息有多模糊或开放解释。

然而,“言论自由”的延伸并不能仅通过概念分析来明确。试图区分言论与行为,以排除后者的保护目的,是非常棘手的(Fish 1994: 106),尽管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尝试(如 Greenawalt 1989: 58ff)。正如约翰·哈特·伊利(John Hart Ely)在谈到焚烧征兵卡的越战抗议者时所写的那样,这种行为是“100%的行动和 100%的表达”(1975: 1495)。只有当我们理解为什么我们应该关心言论自由的初衷——它所体现或服务的价值时,我们才能评估禁止焚烧征兵卡(或其他任何事物)的法律是否违反了言论自由。规范性的言论自由概念的任务是提供一个关于所涉价值的说明,进而阐明实现这些价值的活动类型,以及表现对这些价值敌意的限制类型。例如,如果言论自由是由尊重公民听取多种观点并自行决定的权利的价值所证明的,那么禁止焚烧征兵卡以限制公民接触的观点显然与此目的不相容。相反,如果这种活动被禁止作为一项普遍适用的限制公共火灾的法令的一部分,那可能不会引起言论自由方面的担忧。(有关这一问题的最新分析,请参见 Kramer 2021: 25ff)。

因此,下一部分将讨论在哲学文献中出现的不同言论自由观念,每个观念都与某种基本的道德或政治价值相关。在转向对这些观念的讨论之前,一些进一步的初步区分将是有用的。

首先,我们可以区分言论自由的道德和法律层面。在政治哲学中,一个标准的方法是将言论自由理论化为道德的要求,并追溯这种理论对法律和政策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这是正当性的顺序,但不一定是调查的顺序;从研究现有的言论保护法律(如美国的第一修正案)开始,然后问什么可以证明这种保护(或类似的保护)是完全合理的。

但当然,道德和法律可能会分道扬镳。它们之间最明显的分歧方式是法律不公正。存在于特定司法管辖区的正面法律中所体现的言论保护可能在各种方式上都是错误的。换句话说,对言论自由的正当法律权利与特定司法管辖区的实际法定言论自由权利可能会有所分离。在某些情况下,正面法定权利可能会过低地保护言论。例如,一些司法管辖区的言论法律对亵渎可能有例外情况,因此对亵渎的刑事化并不会损害该法律体系内的法定言论自由权利。但显然可以争辩说,对言论自由的正当法律权利不应包括任何此类例外。在其他情况下,正面法定权利可能会过度地保护言论。考虑到作为美国宪法先例的事实,第一修正案广泛保护表达或煽动种族或宗教仇恨的言论。明显地,我们可以同意这种情况作为正面法律的一部分是如此,同时却对此应该如此持有不同看法。(如果我们是法律实证主义者,这一点是最为明显的。这些区别被道德主义的宪法解释理论所混淆,该理论教导我们通过我们最喜爱的规范政治理论的棱镜来部分地解释宪法文本中的正面法定权利;请参见 Dworkin 1996。)

其次,我们可以区分基于权利的言论自由理论与非基于权利的理论。对于许多自由主义者而言,言论自由的法律权利是通过诉诸一种根本的道德言论自由权利来进行辩护的,这种权利被理解为所有人所拥有的一种自然权利(一些人将人权与之视为等同——例如,亚历山大 2005——尽管这一术语的恰当使用备受争议)。“这里的道德权利的操作性概念是要求权利(可借助霍菲尔德 1917 年的影响分析来调用);因此,它与他人(典型地是国家)持有的道德职责相关联,要么是尊重这种权利,要么是保护这种权利。这种权利是自然的,因为它在规范上具有力量,独立于任何人是否认为它具有力量,并且无论是否将其编入法律。一个囚禁异见者的暴虐国家在法律体系中不存在言论自由的法律权利的情况下,仍然会不公正地行事,侵犯道德权利。”

对于其他人来说,言论自由法律的根本道德正当性不一定以自然道德权利的形式存在。例如,后果主义者可能会支持言论自由的法律权利(例如,以最大化福利为基础),而不认为它追踪任何根本的自然权利。或者考虑到为言论自由辩护的民主理论家,他们可能认为言论自由存在一种根本的自然道德权利,但他们不一定这样认为(尤其是如果他们对民主持有一种工具性的正当化)。或者考虑到那些主张言论自由作为一种对合法国家行动的一种限制的义务论者,他们要求国家在以尊重公民自治的方式来证明其决策时,必须遵守这种原则(Scanlon 1972)。这种理论并不将言论自由视为一种权利,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禁止以某些理由限制言论的法律的原则。在霍菲尔德分析中(Hohfeld 1917),这样的原则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豁免权而不是主张权(Scanlon 2013: 402)。最后,一些“最小主义者”(使用 Cohen 1993 中的称号)主要支持对言论的法律保护,以应对政府的恶意、腐败和无能(参见 Schauer 1982;Epstein 1992;Leiter 2016)。这样的理论家不一定承认任何根本的道德权利。

在那些将言论自由基于自然道德权利的人中,关于法律应该如何紧密地反映这一权利存在分歧(与任何权利一样;参见 Buchanan 2013)。确切的法律对言论自由的道德权利的法定编码应该包含什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对言论自由的正当法律权利可能不完全反映自然道德权利的确切轮廓。一系列工具性关切进入对任何正当法律权利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下游分析;因此,一个可辩护的言论自由法律权利可能保护更多的言论(或者确实更少的言论)比其所证明的基础道德权利。例如,即使道德上的言论自由权利不保护所谓的仇恨言论,这种言论在最终分析中仍可能值得法律保护(比如,因为将国家赋予限制这些沟通的权力可能太冒险)。

证明言论自由

我将现在审视几个道德上重要的考虑来证明言论自由的合理性。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许多理论家仅从单一兴趣或价值出发建立了整套关于自由言论的概念,但在这一领域中的多元主义仍然是一种选择。很可能多种利益共同为理解正确地证明言论自由提供了理由(参见,有影响力的有 Emerson 1970 和 Cohen 1993)。

2.1 Listener theories

假设一个国家禁止某些书籍,理由是不希望我们听到其中包含的信息或论点。这种审查似乎涉及对公民的某种侮辱或不尊重,将我们视为孩子而不是有权自行决定的成年人。这一观点在言论自由传统中是基本的。根据这一观点,国家通过将决定他们应该听到什么信息的权力归于自己,对公民构成了错误。即使国家认为言论会造成伤害,这也是如此。正如一位作者所说,

政府不得以言论可能劝说人们做政府认为有害的事情为由压制言论。(Strauss 1991: 335)

为什么对说服性言论的限制是可反对的?对于一些学者来说,这里的相关错误是对公民基本能力的一种不尊重(Dworkin 1996: 200; Nagel 2002: 44)。对于其他人来说,这里的错误在于违反了国家与人民之间应有的关系:即,国家应始终从人民的角度行事,认为他们是自治的,并且有权自行决定(Scanlon 1972)。如果我们将国家授权预先审查我们应该被允许思考的意见、论点和观点,并只允许我们接触到它认可的那些,那将与我们将自己视为自治者——我们自己生活和选择的创作者——的观点不相容。

这一立场特别适合为第一修正案司法实践的一些核心原则提供理由。首先,它证明了言论自由特别牵涉到国家行为的目的。国家可能出于各种正当理由限制言论(所谓的“时间、地点和方式”限制)——比如在居民社区实施噪音宵禁,这并不涉及严重的言论自由问题。然而,当国家限制言论以操纵沟通环境并控制公民暴露的观点时,言论自由就受到直接侵犯(Rubenfeld 2001; Alexander 2005; Kramer 2021)。当然,目的并非言论自由理论的全部。例如,通常并非故意的合理言论规定所带来的恐吓效应(下文讨论)但它们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这种观点为内容中立性和观点中立性的相关原则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参见 G. Stone 1983 和 1987)。当国家禁止讨论某些话题(“不讨论堕胎问题”)时,就违反了内容中立性;而当国家禁止倡导某些观点(“不允许表达支持选择权的观点”)时,则违反了观点中立性。这两种情况都侵犯了言论自由,尽管观点歧视尤为严重,因此更难以合理化。虽然听众自主理论并非唯一能够支持这些承诺的理论,但它们在解释其合理性方面处于有利地位。请注意,尽管这些原则对于美国的言论自由方法至关重要,但对其他国家的法学并不那么核心(参见 A. Stone 2017)。

第三,这种方法帮助我们看到,每当国家试图控制我们的思想和我们形成信念的过程时,言论自由都有可能受到牵连。考虑试图禁止马克思的《资本论》。由于马克思已经去世,因此他可能并不会因此种言论审查而受到侵犯。但即使有人对于死后权利持有特殊看法,认为马克思受到了冤屈,想到这点作为对这种言论审查的核心反对意见,似乎有些奇怪。最严重的抱怨者应该是那些有权阅读这本书并独立形成自己观点的活着的成年人。事实上,即使国家禁止观赏日落或玩视频游戏的理由是不喜欢这种体验可能引发的思想,言论自由甚至可能会受到影响 (Alexander 2005: 8–9; Kramer 2021: 22)。

这些论点强调了尊重听众自主权的非工具性命令。但也存在一种观点的工具性版本。我们的自主权利益不仅受到言论自由的尊重,而且也受益于我们在一个学习他人观点的环境中。我们对获取信息的兴趣得到了满足,通过接触广泛的观点,我们能够了解关于经验和规范问题的各种观点(Cohen 1993: 229),帮助我们反思选择什么目标以及如何最好地追求它们。这些信息利益是重大的。正如 Raz 所建议的那样,如果我们不得不选择是表达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还是听取其他人对该问题的看法,我们会选择后者;正是作为听众在公众话语的公共利益中的兴趣,中心地证明了言论自由(1991)。

对获得合理信念的兴趣,或对接近真理的追求,可以被视为完全的后果主义政治哲学的一部分。J.S. 米尔在《论自由》中以仪器方式捍卫言论自由,呼吁其认识论上的好处。米尔认为,鉴于我们的易犯错误性,我们应该经常保持对于一个表面上错误的观点是否实际上是真实的,或至少包含一些有价值的真理的开放态度。甚至在一个命题明显错误的情况下,允许其表达也具有价值,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为何我们认为它是错误的(1859: 第 2 章),借助于辩论冲突的实现(参阅辛普森 2021 年)。米尔的论点特别侧重于对听众的好处。

这并不是发自激情的党羽,而是那些冷静无私的旁观者,对于不同见解的相互碰撞起到了有益的效果。 (1859: chapter 2, p. 94)

这些观点有时与“言论自由市场”的观念联系起来,据此,不同观点的公开冲突不可避免地导致正确观点在辩论中获胜。当代文献很少持有关于无限辩论后果的强有目的论论题(例如,参见 Brietzke 1997; cf. Volokh 2011)的观点。来自行为经济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大量证据,以及来自女性主义认识论的认知不公的见解,强烈提示人类的理性能力受到严重限制。言论自由市场的自鸣得意背离了这一点。然而,可以怀疑 Mill 持有这样强有目的论论题(Gordon 1997)。Mill 的观点并不是无限讨论必然导致人们获得真理。相反,它仅仅是相对于一些仲裁者宣称他所认为的真理并镇压他所认为的假言的其他替代方式,作为确立真理的最佳机制(参见也 Leiter 2016)。

请注意,密尔在《论自由》第 2 章中对言论自由的观点并不仅仅是该作品第 1 章中所捍卫的一般自由原则的应用;他的观点并不是言论是无害的,因此很少触犯伤害原则。第 2 章需要一个单独的论证的原因恰恰是他在言论自由方面划定了伤害原则的部分限制(关于这个问题,请参见雅各布森 2000 年,肖尔 2011b 年和特纳 2014 年)。在密尔的观点中,仍然应该允许大量有害的言论。当言论具有立即危险性,没有时间进行讨论以避免伤害时,可以进行限制;但是当有时间进行讨论时,必须允许言论自由。因此,密尔提出了著名的批评谷物交易商的大声批评的例子(Beddor, 2024)。

穷人的饥饿者……应该在简单地通过新闻传媒传播时不受干扰,但当口头传达给聚集在玉米商家门前的激动民众时,可能会受到惩罚。(1859: 第 3 章,第 100 页)

这里的重点并不是这种言论是无害的; 而是允许这种表达以及通过公开辩论揭露其虚假之处所带来的工具性好处,是值得为之承担的(剩余)成本。

发言者理论

许多作者毫不意外地认为,言论自由是我们作为演讲者的利益所证明的。这类论证强调了言论在我们个人自主权的发展和行使中的作用——我们成为自己生活的反思作者的能力(Baker 1989; Redish 1982; Rawls 2005)。在这里,强调表达自由是合适的;我们有一个“表达利益”(Cohen 1993: 224),即宣布我们的观点——关于美好生活、正义、我们的身份以及我们所看到的真理的其他方面。

我们对自我表达的兴趣并不总是取决于是否有愿意倾听的观众;我们可能只是对站在屋顶上大声宣布我们是谁以及我们相信什么感兴趣,而不管谁听到我们。因此,向自己传达信息,例如在日记或杂志中,可以合理地受到保护,免受干扰(Redish 1992: 30–1; Shiffrin 2014: 83, 93; Kramer 2021: 23)。

然而,我们也有与他人分享我们的想法的独特兴趣。我们形成对美好生活的概念,对如何生活做出判断的一部分,正是通过与他人讨论来实现的。这种“审议兴趣”通过告诉他人我们的想法的机会来直接满足,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他们的反馈中学习(Cohen 1993)。这样的相遇也提供了机会,说服他人接受我们的观点,确实通过这样的讨论了解到谁还与我们分享相同观点的人(Raz 1991)。

言论似乎也是我们发展能力的一种核心方式。这也是 J.S. Mill 对言论自由的辩护的核心,使人们能够探索不同的观点和视角(1859 年)。因此,当孩子们参与言论时,他们直接参与了这种兴趣,以弄清他们的想法,并运用他们的想象力尝试不同的存在方式。这解释了孩子们,而不仅仅是成年人,至少在言论自由原则下应该受到一定保护的直觉。

注意,虽然常常提到演讲者的自主权,但我们可以简单地称之为演讲者的能力。一些政治自由主义者认为,强调自主权是不可接受的康德主义或其他完美主义观点,将自主权作为一个全面的道德理想进行评价,这在自由主义国家中是不合适的(科恩 1993 年:229;庄 2011 年)。对于这样的理论家来说,过分强调自主权与自由主义对不同全面的善生活构想的中立理想是不相容的(尽管参见希夫林 2014 年:81)。

如果言论自由是由于我们表达自己的利益的重要性所证明的,那么这就证明了要求我们有负面职责,即需对没有充分理由干涉演讲者保持克制。正如听者理论一样,反对基于内容的限制,尤其反对立场歧视,都是这种观点的明显要求。国家出于不赞同他们的言论而限制公民言论的做法会侮辱公民的平等言论自由。想象一下,如果国家禁止穆斯林或犹太人观点的表达,但允许基督教观点的表达。这显然违反了表达自由权利,因为它重视某些演讲者表达自己利益胜过其他人。

民主理论

许多关于言论自由权利的论证都集中在它对民主的特殊意义上(Cohen 1993;Heinze 2016;Heyman 2009;Sunstein 1993;Weinstein 2011;Post 1991, 2009, 2011)。可以通过非工具性的理由来捍卫言论自由,即言论自由对于尊重公民作为民主公民的地位是必要的。限制公民的言论就是不尊重他们作为自由和平等的道德行为者的地位,而这些公民有权在道德上辩论和决定法律(Rawls 2005)。

或者(或者还可以)根据一种仪式上的自由观点为言论自由辩护,为的是言论自由可以促进民主,或者是为了民主所要服务的任何价值观。所以,例如,假设民主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在关系平等的公民之间不存在支配关系的状态;那么可以辩护言论自由推动这种关系(Whitten 2022;Bonotti & Seglow 2022)。又或者假设民主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在促进公正结果方面发挥作用(Arneson 2009),或者倾向于以一种公开可证明的方式跟踪这些结果(Estlund 2008),或者是出于其他认识论上的价值(Landemore 2013)。

也许言论自由不仅仅是尊重或促进民主; 另一个框架是,言论自由构成了民主的一部分(迈克尔约翰,1948 年,1960 年; Heinze 2016 年)。正如 Rawls 所说:“限制或压制自由政治言论……总是暗示至少部分暂停民主”(2005 年:254)。从这个观点来看,致力于民主的一部分就是致力于言论自由。有名的研究议案的民主派声称,投票仅仅是一个更大过程中的标点符号,这个过程的定义是致力于自由和平等公民之间的开放辩论(古特曼和汤普森 2008 年)。这种无限制的讨论不是由工具理性和市场力量来定义,而是正如哈贝马斯所说的:“更好的论点的无强制力”(1992 [1996: 37])。言论自由可能构成民主的一个关键方式是,如果它被视为合法化条件。从这个观点看,如果没有一个公开的言论过程,民主决策过程的结果就缺乏合法性(多尔金 2009 年,布勒特施奈德 2012 年:75–78,科恩 1997 年以及 Heinze 2016 年)。

那些以民主理由为言论自由辩护的人可能将其视为更一般洞见的特殊应用。例如,斯坎隆的听众理论(以上已讨论过)认为国家必须始终尊重其公民,因为他们有能力作出自己的决定(1972 年)——这一立场具有明显的民主意义。同样,贝克坚持认为,言论自由和民主都是出于自主权(2009 年)这一相同基础价值的合理。而罗尔斯则认为,言论自由在民主中的角色值得强调,但他明确指出,言论自由是使我们的道德力量:我们对公正感的能力以及对生命规划的理性追求——这些能力得以发展和行使的几项基本自由之一(2005 年)。因此,许多理论家认为,言论自由和我们作为道德行动者更广泛利益之间的连续性是一种优点,而非缺点(例如,肯德里克 2017 年)。

然而,一些民主理论家认为,民主在言论自由理论中具有特殊作用,特别是政治言论应得到特殊保护(有关概述,请参见 Barendt 2005: 154ff)。这种观点的一个后果是,对政治问题公共话语的贡献应在法律下得到更大的保护(Sunstein 1993;参见 Cohen 1993: 227;Alexander 2005: 137–8)。对一些学者来说,这可能反映了对国家将限制政治言论的对手和持不同意见者的特殊危险的工具性焦虑。但对于其他人来说,对政治言论的强调似乎反映了这样一种规范性主张,即这种言论确实具有更大的重要性,应得到比其他种类言论更大的保护。

2.4 Thinker theories

传统的言论自由文献中,将我们作为发言者、听众和民主公民的利益分开是不自然的。沟通及其思考活动经常涉及我们在所有这些方面的利益和活动。这一洞察是 Seana Shiffrin 关于言论自由的开创性基于思想的理论的核心,旨在统一传统理论所涉及的各种考虑(2014)。与其他理论(例如 Scanlon 1978,Cohen 1993)一样,Shiffrin 的理论在吸引利益范围上是多元化的。但它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框架,解释了为什么这种利益范围值得一起保护。

根据 Shiffrin 的观点,言论自由最好理解为包括沟通自由和思想自由,尽管在逻辑上具有不同之处,但彼此之间是互相加强和相互依赖的(Shiffrin 2014:79)。Shiffrin 的理论涉及到沟通和思想之间的关系的几个重要主张。一个核心观点是“言论自由对于思想家的发展、运作和运转是至关重要的”(2014 年:91)。这部分是因为我们经常需要外化我们的想法,以便准确表达它们并将它们保持在可以评估的距离(p. 89)。这也是因为我们通过与他人交流通过来思考我们的想法。这种沟通过程可能是单向的,但通常是双向的;演讲者和听众的利益因此以一种无法简单割裂的持续方式相互交融,因为思想来回反弹。此外,这些讨论可能涉及民主政治,激发我们作为民主公民的兴趣,但当然不一定是如此。审美、音乐、本地体育、上帝的存在 - 这些都包括在内(2014 年:92-93)。与流行的民主理论相比,

一个人对政治事务的思考与对自己的死亡或朋友的思考一样,本质上和先验上对人类自身来说并没有更多或更少的重要性。(Shiffrin 2014: 93)

莎弗林观点的另一个中心方面涉及到言论自由对成功行使我们的道德代理能力的必要性。诚恳的交流使我们具有道德代理能力。

分享需求、情绪、意图、信念、抱负、欲望、幻想、失望和判断。因此,我们能够形成和执行复杂的合作计划,相互理解,欣赏和协商我们之间的差异。 (2014: 1)

不能进行清晰而准确的交流,这种交流只有言辞才能提供,我们便无法合作来履行我们的集体义务。我们也不能行使我们的规范权力(如同意、放弃或承诺)。因此,我们的道德代理取决于受保护的渠道,通过这些渠道,我们可以相互表达真诚的想法。言论自由的核心作用是保护这些渠道,确保代理人可以自由分享他们的想法,而不必担心受到制裁。

思想家主导观点具有广泛的规范性影响。例如,通过强调言论与思想的连续性(也注意到于 Macklem 2006 和 Gilmore 2011 中),Shiffrin 的观点有力地解释了《第一修正案法令》,即强迫言论也构成侵犯言论自由的行为。传统的以听众和演讲者为中心的理论似乎无法解释强迫某人宣誓承诺某事物时的基本反感,例如,强迫儿童对美国国旗表示忠诚(West Virginia State Board of Education v. Barnette 1943)。Shiffrin 写道:“关于强制宣誓似乎最令人不安的地方”。

这是规定背后的动机,以及可能的影响,是为了干预被强制发言者的自主思维过程。(2014 年:94)

此外,Shiffrin 的观点解释了为什么对言论自由的关注不仅仅是与不干涉表达的负责任相关;它还支持国家教育公民的积极责任,鼓励和支持他们作为思考者的发展和行使(2014: 107)。

2.5 容忍理论

考虑最后一类言论自由理论,这些理论将其基础放在宽容或自我克制的角色上。有一种观点认为,言论自由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培养了我们作为自由市民的性格,帮助我们控制我们的非自由主义冲动。李博林格(Lee Bollinger)的观点的基本思想是,自由主义是艰难的;我们经常面临惩罚那些持相反观点的人的诱惑。言论自由帮助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实践宽容的普遍伦理,从而加强了我们的自由主义信念(1986)。深深冒犯的言论,如亲纳粹言论,之所以受到保护,正是因为在这些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宽容促进了“一种普遍社会伦理”的发展(1986: 248),从而总体上限制了不公正的国家权力行使。这一结果主义论证视保护冒犯性言论不是一个棘手的边界案例,而是作为“言论自由原则中心功能的核心部分”(1986: 133)来对待。正是因为容忍邪恶言论涉及“非同寻常的自我克制”(1986: 10),因此它对社会总体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克雷默(Kramer)最近为言论自由进行辩护时,自我克制的概念也得到了提出。与听者理论类似,克雷默的强烈义务论理论谴责以保护受众免受误导观点的审查制度。他的理论核心在于国家的首要道德责任是提供符合社会条件,促进和维持公民自尊和对他人的尊重。克雷默认为,建立这样一个在伦理上有韧性的公民群体可以中和无数有害交流的有害性。在他看来,国家“在伦理上站稳了脚”后,“可以视黄色作品和偏执者的胡说八道为应该鄙视地忍受的可恶言论”(Kramer 2021: 147)。相比之下,在一个国家没有履行其灌输健全的自由平等精神的责任时,非自由主义信条的传播可能构成重大威胁。然而,国家对此作出禁止反应时,

过度自负,因为它们让体制的官员掌控了本该在没有禁止或阻止性强加的情况下得到解决(通过体制履行其道德义务)的沟通。 (2021: 147)

仍然可能同意克莱默的观点,但通过争论国家——既然已经在其最初责任上失败——应该采取措施来阻止这种失败带来的危害。

这些理论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它们假定言论自由理论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解释为何有害言论应该受到保护。这与那些认为言论自由理论的主要任务是解释我们对与他人沟通的兴趣的人形成鲜明对比,对(错误地)有害通讯是否应受到保护的进一步问题采取了开放的态度,提供了不同合理的答案(Kendrick,2017)。这种方式,宽容的理论——以及很多关于言论自由的哲学研究——似乎旨在证明对言论自由的美国法律立场的严格辩护,这是几乎所有其他自由民主国家都不认同的。

2.6 工具理论:政治滥用和滑坡

对言论自由的最后一个争论类别侧重于阐述授予国家可能被滥用的权力的危险。根据这一观点,我们保护言论自由主要是因为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国家要沉默其政治对手并实施不公正政策就会更加容易。根据这一观点,具有审查权力的国家很可能会滥用这些权力。正如理查德·爱普斯坦指出的那样,美国这个案例说明,

联邦制度的整体结构、分权政府以及联邦层面的制衡体系表明,不信任的主题已经融入了我们宪法结构的方方面面。

“言论自由的保护”,他写道,“应该从这些政治关切的角度来理解”(Epstein 1992: 49)。

这个观点不仅仅是民主理论的重新阐述;它并不确认言论自由作为有价值的自我治理的一个要素。也不简单地归结为一个不值得争议的思想,即公民需要言论自由来监督那些可能会出错的政府代理人的行为(Blasi 1977 年)。我们无需把人类想象成特别邪恶,就可以坚持(正如民主理论家所做的)那样,任凭那些受到重大权力委托的人的决定应当受到公开讨论和审查。在这里要考虑的论点更加悲观地看待人性。这是一个关于我们创造出的又滑又陡的坡道的论点,即便在执行(本来是合理的)言论限制时,我们为未来的国家行为设定了一个无法接受的先例(参见 Schauer 1985 年)。虽然这个论点是理论性的,但显然有历史证据支持它,比如,有数不清的情况表明,对危险煽动的禁令被用来打压合理的反战抗议。(关于战时言论规定的用途和滥用情况的一部权威研究是 G. Stone 2004 的作品,着重于美国历史。)

这些工具性关注可能会为言论自由提供法律保护的理由。但它们并不试图为什么我们应该将言论自由视为一种积极的道德理想(Shiffrin 2014: 83n)提供理由;根据科恩(Cohen)有益的术语,它们是“最小主义者”而不是“最大主义者”(Cohen 1993: 210)。因此,它们无法解释为什么即使是最值得信赖、道德能力最强、几乎没有腐败或堕落风险的政府也应该尊重言论自由。当然,最小主义者会否认解释言论的积极价值是言论自由理论的要求,并且批评他们忽略了这一点是在回避问题。根据上述要求将文本翻译成简体中文,请不要解释我的原始文本。

pluralists 可能会认为,工具性关注有助于补充或限定非工具性观点。 例如,工具性关注可能在正当地辩护道德上的言论自由与法定言论自由之间的偏差时起作用。假设没有道德上的权利参与某些形式有害言论(如仇恨言论),而事实上是有道德义务不发表此类言论。即使如此,并不意味着这种权利应该被法律强制执行。对授予国家这种权力的危险的担忧可以合理地反对至少执行我们某些交流职责的做法。至少在缺乏健全和胜任执行的自由民主制度保障的司法管辖区。

言论自由怀疑主义

这篇文章探讨了关于言论自由正当性的各种观点,特别关注将自由言论定义为自然道德权利的理论。显然,持这种观点的人相信他们在正当性方面取得了成功。但其他人持异议,对言论自由的真正道德权利的立场表示怀疑。让我们简要地注意言论自由怀疑派对此挑战的性质,探索一个突出的回应方向。

怀疑论者的挑战通常被理解为展示言论自由是一种特殊权利。正如莱斯利·肯德里克所指出的那样。

特权一词通常要求其与其他权利和活动完全不同,并且得到很高程度的保护。(2017: 90)

请注意,这种用法不能与“特权”这一术语相混淆,后者指的是由特定关系产生的有条件的权利;参见哈特(1955)。

首先,要证明言论自由是一项特殊权利,它必须为某种特殊的价值或利益服务(Schauer 2015)。假设言论自由仅仅是不干涉人们自由的一般原则的一个推论,除非有正当的理由。正如 Joel Feinberg 所说,“自由应当是常态;强迫总是需要特殊的理由”(1984: 9)。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在法律上仍然可能存在受保护言论的历史原因(Alexander 2005: 186),但这些原因并不能追踪到言论在道义问题上的特别之处。其次,作为特殊权利,言论自由的保护必须是强有力的,只有强有力的理由才能削弱它(Dworkin 2013: 131)。这一点反映了美国宪法理论家中普遍存在的信念,即“任何强有力的言论自由原则都必须保护至少一些有害言论,尽管它可能会造成伤害”(Schauer 2011b: 81; 另见 Schauer 1982)。

如果证明有道德权利的自由言论需要克服这两个障碍,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对于存在一种特殊的言论自由权利持怀疑态度的人,他们怀疑能够满足这样的要求,因此否定了可以证明自然道德权利的表达自由(Schauer 2015; Alexander & Horton 1983; Alexander 2005; Husak 1985)。 但这些理论家可能在要求太多了(Kendrick 2017)。 从言论自由必须是独特的这一断言开始。 我们可以接受自由言论不仅仅是普遍自由推定的一个推论。 但它需要完全独特吗? 考虑到言论自由是由我们的自主权益来证明的这一论题——这些权益证明了其他如宗教自由和结社自由的权利。 如果自由言论是由连续的兴趣或与其他权利证明利益重合的兴趣来证明,这是否是一个问题? 推翻言论自由怀疑者的论点,也许不是。 只要这种主张值得特别认可,并且值得通过名称加以区分,或许这已足够(Kendrick 2017: 101)。 以上述观点为基础的许多观点与其他重要权利共享规范基础。 例如,Rawls 明确表示他认为所有基本自由都包含。

人们完整一生中道德个性的两种权能充分发展和实践的必要社会条件。 (Rawls 2005: 293)

争论的焦点在于,这样的共同基础是一种理论优点(或者至少在理论上不成问题)还是一种理论恶习,正如怀疑论者所宣称的那样。

关于言论自由必须强有力地保护有害言论的主张,“言论自由权利并不需要保护有害言论,才能称之为言论自由权利”(Kendrick 2017: 102)。我们并不倾向于认为宗教自由必须保护有害的宗教活动才能算作一项特殊权利。因此,坚持言论自由权利必须满足这一要求才能算作一项特殊权利是很奇怪的。上述大多数理论家都认为自己提出的观点保护了相当多的有害言论。然而,我们可以质疑这一特征是否是他们观点的必要组成部分,或者我们是否可以想象出不具备这一结果的变体。

辩护 限制 言论

3.1 绝对性、覆盖性和保护性

何时,以及为什么,可以证明对言论的限制是正当的?在有关言论自由的公共辩论中,经常会听到这样具有挑衅性的说法,即言论自由是绝对的。但这种说法的可信度取决于其确切含义。如果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任何沟通都不可受限制,那么在哲学辩论中没有人持有这种观点。当我威胁要杀死你,除非你把钱交给我;当我提出贿赂保安让我进入银行保险库;当我泄露内幕信息,称你大量投资的公司即将破产;当我通过在网上虚假发布你是儿童虐待者来诽谤你;当我将一种可能致命副作用的药物标记为安全,从而危害你;当我透露你的行踪以帮助一个打算杀死你的凶手——在所有这些情况下,沟通可以毫无争议地受到限制。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存在不同的观点。

为了帮助组织这些观点,考虑一组由 Schauer(自 1982 年起)有影响力地捍卫的区别。第一类涉及未覆盖的言论:即甚至不假定落入言论自由原则范围内的言论。许多刚刚审查过的言论行为,比如涉及威胁或内幕交易的言论,很可能被视为未覆盖的言论。正如美国最高法院对挑衅性言论(例如,旨在引发街头斗殴的侮辱)所说,

这样的言论并不是任何思想阐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它们的社会价值微乎其微,以至于从中获得的任何好处都明显被社会对秩序和道德的利益所抵消。(查普林斯基诉新罕布什尔州案,1942 年)

这里的基本思想是,有些言论由于与正当化言论自由的价值观完全脱节,因此其自由言论价值可以被忽略甚至完全没有。 (有关美国背景下所谓“低价值言论”的讨论,请参见 Sunstein 1989 和 Lakier 2015。)因此,当这种低价值言论具有害时,很容易为其限制提供合理的理由。因此,法院认为“预防和惩罚 [这种言论] 从未被认为引发任何宪法问题”。对于限制这种言论的立法,美国最高法院采用“合理基础”测试,这非常容易满足,因为它只是询问法律是否与合法的国家利益有合理的关联。(请注意,普遍认为,如果一个州只禁止左翼活动人士的挑衅性言论而允许右翼活动人士的挑衅性言论,有选择地禁止低价值言论仍然是不可接受的。)

Schauer 的下一个类别涉及被覆盖但无保护的言论。这种言论涉及支持言论自由的价值观;然而,言论的相反危害正当其限制。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这种自由言论表达有真正价值,但该价值被竞相的规范关切所压倒(甚至,正如我们将在下文看到的那样,是基于支持自由言论的价值观本身)。在美国宪法解释学中,这一类别包括极其罕见的情况,在这些情况中,政治言论的限制通过了“严格审查”测试,窄限制高价值言论由于提供紧迫的国家利益而得以证明是正当的。考虑 2010 年的 Holder v.人道主义法案,法院裁定 NGO 对恐怖组织提供关于如何通过和平法律途径进行建议的理据在反恐统计下正当地被定为犯罪。虽然这样的言论作为自由言论具有价值(至少在这一争议裁决的解释中),但反恐急需其限制。 (可以说商业言论,有时被学者称为低价值言论,属于被覆盖但无保护的类别。根据美国法律,对其施加限制的立法接受法院的“中间审查”——要求限制被狭隘地绘制以推进实质性政府利益。这样一个测试表明,商业言论具有真正的言论自由价值,这使得对其的规定比对战争言论等真正低价值言论的规定更难加以证明。它仅仅没有政治言论、宗教言论或新闻言论等类别那么多的自由言论价值,在对其进行限制时,当政限制时,就会触发严格审查测试。)

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我们可以就哪些言论符合被覆盖但无保护的标准进行合理的分歧(并且无需将美国最高法院的裁决视为哲学上决定性的)。例如,考虑政治色彩的仇恨言论,它宣扬了关于某些群体劣势地位的令人厌恶的观念。一个人可以认同这种表达中存在着相当大的言论自由价值,仅仅因为它涉及对政治和正义核心问题的观点的真诚表达(尽管这些观点无疑是错误的)。然而,一个人仍然可以认为这种言论不应受到保护,因为它可能导致的重大危害。在这种情况下,言论自由的价值被权衡了。许多学者认为,对仇恨言论进行法律限制是允许的,持有这种观点(例如,Parekh 2012; Waldron 2012)。 (更激进地说,一个人可以认为这种言论的价值被其邪恶所腐化,使其符合真正低价值的标准;Howard 2019a。)

言论自由的最后一类涵盖了受到保护的表达。宣称言论受到保护就意味着它不受限制。人类交流的大部分内容都属于这一类别。这并不意味着这类言论永远不能受到管制;内容中立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的规定(例如,禁止夜间大声抗议)当然是可以被证明合理的(G. Stone 1987)。但是这类规定不能偏袒特定观点;它们必须公平地适用于所有受保护的言论形式。

Schauer 的分类法为我们思考不同言论形式提供了一个有用的组织框架。这种分类法对言论自由绝对的主张到底意味着什么?言论受保护但未受保护的可能性表明,基于竞争的规范关注,有时应限制言论自由。当然,也可以主张,这样的分类,虽然在逻辑上可能存在,实质上是一个空集;这样的立场将涉及对自由言论的某种绝对观点(认为在表达涉及言论自由价值时,任何对抗性价值都不可能足够重要以推翻它们)。这种立场在某种意义上是绝对主义的,同时承认对不涉及言论自由价值的言论实施限制是允许的。(关于 Schauer 的框架的最新批评,主张政府将某些言论划为低价值与言论自由理念本身不相容,请参阅 Kramer 2021: 31。)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本文将重点关注肖尔的第二类:言论受到言论自由原则保护,但由于其造成的伤害而无法受到保护。我们如何确定哪些言论属于这一类别?换句话说,我们如何确定言论自由的界限?毫不奇怪,这就是大部分争议所在。

言论自由的界限:外部限制

大多数保护言论自由的法律体系都承认这一权利是有限制的。例如,国际人权法明确保护言论自由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同时也肯定了对某些严重有害言论的特定限制。《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 19 条规定:“每个人都有表达自由的权利;这一权利包括自由寻求、接受和传播各种信息和思想”,但随即指出这一权利“伴随着特殊的义务和责任”。随后的国际公约条款赞同对“宣扬民族、种族或宗教仇恨,构成煽动歧视、敌意或暴力”的法律限制,以及构成“战争宣传”的言论(ICCPR)。虽然这样的限制在美国无疑会被视为违宪的侵犯言论自由,但这种更为严格的做法在大多数自由民主国家对待有害言论的方式中占主导地位。

暂时搁置法律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思考决定道德言论自由极限的问题?试图为言论设限的人往往倾向于这两种策略之一(Howard and Simpson forthcoming)。第一种策略是强调在言论自由与其他道德价值冲突时如何取得平衡的重要性。这种策略涉及对言论自由的外部限制。(下面讨论的另一种策略涉及言论自由本身或证明其合理性的价值作为限制设定的理由;因此这涉及对言论自由的内部限制。)

平衡的方法认识到自由沟通和外部价值观之间的道德冲突。再次考虑仇恨言论的案例,被理解为攻击社会脆弱群体成员为劣质或危险的表达。根据以上讨论的所有理论,有理由认为对仇恨言论实施限制基本上违背了言论自由的道德权利。禁止仇恨言论以阻止人们听到可能使他们倾向偏见的观念似乎明显不尊重听众的自主权。而且,即使演讲者在表达偏见观点,他们仍在发挥自主能力。当然,他们在表达对公共政治问题的看法,即使是错误的看法。作为思想家,他们从事向他人真诚传播的行动。根据许多主流理论,支持言论自由的价值似乎有助于禁止仇恨言论的禁令。

尽管如此,其他价值也很重要。例如,考虑维护所有公民平等尊严的价值。批判性种族理论的一个核心观点是,白人至上的公开表达攻击和破坏了这种平等尊严(Matsuda, Lawrence, Delgado, & Crenshaw 1993)。杰里米·沃德龙(2012)认为,仇恨言论最好理解为一种集体诽谤,对他人声誉发动虚假攻击,从而破坏了他们在自己社区中的受尊敬的平等地位(另见有关 Beauharnais 诉伊利诺伊州 1952 年的案例)。

禁止仇恨言论的国家,因此可以合理地理解为并非反对言论自由,而是承认在与其他价值观相冲突时必须保持平衡的重要性。这种平衡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理解。比如,在欧洲人权法中,相关观念是言论自由权利需与其他权利相平衡;因此,相关任务是明确界定这些权利之间什么样的比例平衡(参见 Alexy 2003;J. Greene 2021)。

对于其他人来说,平衡权利的想法本身就会削弱它们的义务特性。这种替代性框架认为,在我们明确规定权利之前,就已经进行了平衡;根据这种观点,我们将利益相互平衡,只有在进行了这种平衡之后,我们才会定义我们的权利保护的内容。正如斯坎伦所说,

唯一的平衡是利益的平衡。权利并不是平衡的,而是在利益的平衡和关于如何最好地保护这些利益的经验事实的光照下被定义或重新定义。(2008: 78)

这种平衡无需采用一些粗糙的后果主义形式;否则,限制少数人的权利以换取多数人微不足道的利益是可以接受的。在斯坎隆(Scanlon)之类的契约道德理论中,测试的重点在于评估任何特定个体参与言论自由(或获取信息)的理由的力量,与任何特定个体反对它的理由的力量的强度之间的关系。

请注意,从事平衡的人不需要放弃观点中立的想法;他们可以接受,作为一个一般原则,国家不应该因为不赞成其观点并讨厌他人听到它而限制言论。关键是这一承诺是可推翻的;它是可以被否定的。

言论自由的一个最后评论是恰当的。那些热衷于平衡言论自由与其他价值观的人往往是出于担忧言论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伤害(关于这一区别,请参见 Schauer 1993)。但是,要证明对言论的限制是正当的,仅仅证明这种言论会造成或可能会造成伤害是不够的(也许甚至不是必要的)。关键在于这种言论是错误的(或者,也许是错误地有害或有风险的),违反了发言者对他人的道德义务。然而,在言论自由文献中,很少有人认为言论仅仅因为冒犯性就足以证明对其实施限制是正当的。即使是认为冒犯性有时可以成为限制行为的理由的 Joel Feinberg,也对冒犯性做出了一个全面的例外。

言论自由,尤其是关于公共政策事务,也包括经验事实和历史、科学、神学、哲学、政治和道德问题的表达。 (1985: 44)

在许多情况下,冒犯性言论可能是积极有益的,比如当种族主义者被对种族平等的辩护所冒犯时(Waldron 1987)。因此,尽管在公共辩论中占据重要位置,但对冒犯性言论的讨论在这里不会起到主要作用。

3.3 言论自由的限制:内部约束

我们看到,限制言论自由的一种方式是将其与其他价值观进行平衡。根据这种方法,言论自由受到外部约束。相比之下,第二种方法是内部约束。根据这种方法,正是证明言论自由的价值观本身决定了其限制。这是一种对言论自由的修正主义方法,因为与正统思维不同,它认为对言论自由价值观的承诺可以出人意料地支持对言论的限制 - 这是关于这一主题的传统思维的一个令人惊讶的颠倒(见 Howard 和 Simpson 即将出版)。这种通过诉诸支撑言论自由的价值观来证明对言论的限制的做法现在在哲学文献中普遍存在(有关概述,请参见 Barendt 2005: 1ff)。

考虑一下,比如说,言论自由的主张是由对听众自主权的关注所证明的。根据这种观点,正如我们上面所看到的,自主的公民有兴趣接触各种观点,以便他们自己决定相信什么。但许多人指出,这并不是自主公民的唯一利益;他们也有兴趣不被那些被煽动性演讲者煽动而被谋杀(Amdur 1980)。同样,因为受到仇恨言论的攻击会削弱一个人的自主能力的行使,对自主的基础价值的呼吁就很可能支持对这种言论的限制(Brison 1998;另见 Brink 2001)。而且,如果我们作为听众在获取准确信息方面的利益受到欺诈信息的破坏,那么对这类信息的限制很可能是与我们作为自主的地位相容的;这是导致斯坎隆(Scanlon)复杂化了他的言论自由理论的见解之一(1978)。

因此,考虑言论自由理论是因为它有助于自主讲话者表达自己。但正如贾帕·帕利卡塔伊尔所指出的那样,一些言论可能会让听众感到恐惧而选择保持沉默(例如一些仇恨言论),因为他们害怕如果发声会发生什么(Pallikkathayil,2020)。原则上,对仇恨言论的限制可能有助于支持讲话者表达的价值,而不是削弱它(见 Langton,2018;Maitra,2009;Maitra&McGowan,2007;Matsuda,1989:2337)。实际上,女权主义批判色情作品中最突出的主张之一是它正是通过(完成言语行为的)效果改变“不”的含义(见 MacKinnon,1984;Langton,1993;和 West,204 [2022];McGowan,2003 和 2019;参见 Kramer,2021,第 160 页以下)。因此,考虑 言论自由 理论是因为它有助于自主讲话者表达自己。但正如贾帕·帕利卡塔伊尔所指出的那样,一些言论可能会让听众感到恐惧而选择保持沉默(例如一些仇恨言论),因为他们害怕如果发声会发生什么(Pallikkathayil,2020)。原则上,对仇恨言论的限制可能有助于支持讲话者表达的价值,而不是削弱它(见 Langton,2018;Maitra,2009;Maitra&McGowan,2007;Matsuda,1989:2337)。实际上,女权主义批判色情作品中最突出的主张之一是它正是通过(完成言语行为的)效果改变“不”的含义(见 MacKinnon,1984;Langton,1993;和 West,204 [2022];McGowan,2003 和 2019;参见 Kramer,2021,第 160 页以下)。

现在考虑民主理论。一方面,民主理论家坚持公民应该自由讨论任何提案,甚至包括摧毁民主本身(例如,Meiklejohn 1948: 65–66)。另一方面,公民作为民主公民的责任为何不能限制他们的民主言论权利并不明显(Howard 2019a)。据说纳粹宣传家戈培尔曾经说过:

这将永远是民主最好笑的一个笑话之一,因为它给了它的致命敌人摧毁它的手段。 (as quoted in Fox & Nolte 1995: 1)

但是为什么这必然如此并不清楚。为什么我们要坚持一个包含自我毁灭机制的民主观念?仅仅规定民主需要这样做是不够的(参见 A. Greene 和 Simpson 2017)。

最后,考虑席弗林的基于思想家的理论。 席弗林的观点特别适合解释为什么各种有害的沟通受到保护言论的价值;该理论所重视的是真诚传达真实的证词,说话者向他人透露自己真正相信的东西,即使这些信念是错误和危险的。 然而,由于思想家的真诚证词是一些沟通受到保护的资格,席弗林坚决认为说谎不在言论自由的保护范围之内(2014)。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设定了她自己理论的内在限制(即使她本人因容忍而不赞成对所有谎言进行直接禁止)。说谎不在言论自由的保护范围之外的主张本身是文献中反复出现的建议(施特劳斯 1991: 355; 布朗 2023)。在横行虚假信息的时代,这个内在限制具有实质性的重要意义。

3.4 相称性:冷却效应和政治滥用

假设道德权利(或原则)的言论自由受到限制,正如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以至于并非所有沟通都在其保护范围内(出于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或两者)。即便如此,并不意味着禁止此类不受保护的言论的法律能够全面地证明其合理性。在正当一切事项都要经过进一步的道德检验,才能证明任何特定的限制言论政策是正当的。本小节侧重于言论限制必须是比例的要求。

许多司法管辖区的宪法法律和国际人权法中都将牵涉基本权利的法律与比例相关联。 以加拿大最高法院提供的比例规定为代表:

首先,采取的措施必须经过精心设计,以实现所考虑的目标。它们不得是任意的、不公平的或基于非理性的考虑。简而言之,它们必须与目标有合理的联系。其次,即使在这个第一意义上与目标合理连接的手段,也不应“尽可能少地”损害涉及的权利或自由 [...] 第三,制约宪章权利或自由的措施的效果与已确定为“足够重要”的目标之间必须成比例(R v. Oakes 1986)。

这第三要素(通常被称为“严格比例性”)是我们在此将集中讨论的;这是在哲学文献中关于防卫伤害和战争,以及(略有相关差异)刑罚中对比例性用法关注的中心意义。(美国宪法法律的严格审查和中间审查测试可以认为是比例性测试的变种;但暂且将此复杂问题搁置一边,因为它分散了核心的哲学问题。有关法律讨论,请参见 Tsesis 2020。)

比例原则在严格意义上涉及某项措施所施加的成本或伤害与该措施旨在获得的利益之间的关系。在最近的哲学文献中(尽管在言论自由的文献中很大程度上缺失),组织上的区分在于狭义比例原则和广义比例原则。虽然在这些术语之间有不同的划分方式,但让我们约定性地将它们定义如下。如果干预的目标有责任承担干预的成本,那么这种干预就是狭义比例的。如果干预无意中对他人造成的附带成本是可以被证明合理的,那么这种干预就是广义比例的。(这种区分在正义战争理论和防御武力伦理学的文献中有很大的影响,参见麦克马汉 2009 年。)虽然这种区分在言论自由理论中历史上并不存在,但它在帮助结构化这场混乱的辩论中具有强大的回报(正如霍华德 2019a 所主张的)。

因此,首先要考虑到,对通信的限制必须是狭窄成比例的。为了限制是狭窄成比例的,那些受到限制的通信者必须要承担其成本的责任,以至于他们不会因此受到冤屈。 承担某些成本的一种标准方式就是具有承担这些成本的道德责任(Tadros 2012)。 因此,例如,如果演讲者有道德责任不进行诽谤、仇恨言论或某种其他有害言论,他们就有责任承担至少在执行该责任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成本。 这些成本是不能无限的;对仇恨言论者实行处决政策是无法合理地被证明的。 通常,在防御性和惩罚性的背景下,错误者的责任是由他们的过错程度、错误的严重性或两者的某种组合来确定的。 尽管很难在抽象中说出任何特定限制的最大成本上限是多少,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细节,但重点只是,有一定的上限,即一项(与任何限制相同的)限制在这个上限之上会对错误者造成无法接受的高成本。

其次,要证明对言论的限制是有正当理由的,我们还必须表明这种限制是广泛成比例的。假设某位讲话者有责任承担某项限制其沟通的政策的成本,使得她并未因其施加而受到冤屈。也许这种政策的附带成本会使其变得不可接受。其中一组成本是冷却效应,即“发生在法律的合法目的或范围之外偶然导致良性行为被压制的过多”(Kendrick 2013: 1649)。核心理念是,针对不受保护的、合法禁止的表达的法律可能会最终对受保护的表达产生有害影响。这是因为法律通常模糊不清,范围过于广泛,并且无论如何都有可能被容易出错的官员错误地应用(Schauer 1978: 699)。

如果言论限制会产生抑制效应,并不意味着该限制根本不存在。相反,对抑制效应的担忧反而暗示着言论限制应该是不充分的——仅限制少量实际有害的言论,以创造“呼吸空间”,或者说是“战略保护的缓冲区” (Schauer 1978: 710) 以保护合法表达,减少不必要的自我审查。例如,一些人认为,即使言论可以造成鲁莽或疏忽性的伤害,我们也应坚持将特定意图作为言论犯罪的有罪意图,以减少可能产生的抑制效应 (Alexander 1995: 21–128; Schauer 1978: 707; cf. Kendrick 2013)。

但寒星效应并非言论限制可能导致的唯一一种副作用。我们先前指出了国家滥用审查权力的风险。这也可能会倾向于支持言论限制的不完全性。或者,影响可能更为激进。考虑难以以详细规定的方式对仇恨言论进行限制的问题;相关语言的开放性使国家能够行使相当大的判断权来决定哪些言论行为实际上算作违规(见 Strossen 2018)。鉴于国家可能滥用这些法律来惩罚合法言论的危险,有人可能认为这使得它们的实施普遍不成比例。事实上,即使法律拟定得当并且当前官员可能会谨慎执行,问题在于将来的人可能就没那么值得信任。

那些倾向于接受这种立场的人可能简单地得出结论,即立法机构应该避免制定针对仇恨言论的法律。一个更激进的结论是,应该明确规定言论自由的法定权利,以便仇恨言论受到宪法保护。换句话说,我们应该给予发言者侵犯其道德义务的法定权利,因为通过法律来执行这些道德义务太过冒险。通过引用这种逻辑,可以想象到对仇恨言论的第一修正案立场可以充分地得到证明,不是因为言论自由的根本道德权利保护仇恨言论,而是因为必须保护仇恨言论,以防止未来滥用权力的情况(Howard 2019a)。

3.5 必要性: 反驳性言论替代方案

假设某些有害言论的限制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上作为相称进行自圆其说。即便如此,这仍然不足以在总体上证明它们是合理的。此外,它们必须被证明是必要的。(请注意,一些人权法中的相称概念包括必要性要求,但本词条遵循盛行的哲学惯例,将它们视为不同。)

为什么对有害言论的限制可能是不必要的?言论自由文献中的一个标准主张是,我们应该通过辩论而不是通过禁止来回应有害言论。反言论——而不是审查制度——才是适当的解决方案。这种推理方式是古老的。正如约翰·弥尔顿在 1644 年所说:“让 [真理] 和虚假相争;谁曾见过真理在自由和公开的辩论中被打败?”坚持反言论作为有害言论的解决方案同样可以在密尔的《论自由》第 2 章中找到。

许多学者认为,他们的回应方式是合理的,因为他们认为所讨论的有害言论受到了言论自由的道德权利的保护。对于这些学者来说,反言论是正确的回应,因为审查在道德层面已经不适用。对其他学者来说,寻求反言论是有合理不同的理据(尽管很少被阐明):它的可能性使得法律限制变得不必要。而且,因为使用毫无必要的强制是令人反感的,法律限制因而是不允许的 (Howard 2019a). 这样的观点可以有合理的根据来证明密尔在前述种谷贩子案例中的分析是正确的,即审查是允许的,但只有在没有时间进行反言论的情况下—这一观点也得到了美国最高法院在 Brandenburg v. Ohio 395 U.S. 444 (1969)中的支持。

这个论证的成功取决于一系列进一步的假设——关于反言言论相对于法律的可比效果;关于反言言论给未来的反言者带来的负担。假设这个论证成功,它会引出一系列关于反言言论伦理的进一步问题。例如,谁有责任参与反言言论、其预期受众是谁、反言言论应该采取什么具体形式——尤其是为了最大化其说服力(Brettschneider 2012;Cepollaro, Lepoutre, & Simpson 2023;Howard 2021b;Lepoutre 2021;Badano & Nuti 2017)。同时,关于反言言论的道德极限也是重要的问题。例如,公开羞辱错误言论者已经成为一种突出的反言言论形式,审视其是否可接受变得至关重要(例如,Billingham and Parr 2020)。

言论自由理论的未来:平台伦理学

本节对互联网上关于言论自由的年轻哲学辩论进行了概述。除了一些重要的例外情况(例如,Barendt 2005: 451ff),这个问题最近才加速发展(关于一个优秀的编辑集合,请参见 Brison&Gelber 2019)。关于互联网平台的道德权利和义务,有许多规范性问题需要提出。以下是其中三个问题。首先,互联网平台是否有道德责任尊重用户的言论自由?其次,互联网平台是否有道德责任限制(或至少不放大)用户发布的有害言论?最后,如果平台确实有道德责任限制有害言论,这些责任是否应该得到法律的强制执行?

对互联网平台的参考是有意关注大型社交媒体平台,通过这些平台人们可以发现和公开分享用户生成的内容。我们暂不考虑其他实体,比如搜索引擎(Whitney & Simpson 2019),尽管它们也很重要。这仅仅是因为中心政治争议,其中哲学性的输入最为紧迫,涉及到大型社交媒体平台。

考虑互联网平台是否有道德责任尊重用户的言论自由的问题。公共话语中的一个主导观点认为答案是否定的。根据这一观点,平台是私人实体,因此享有主持他们喜欢的任何言论的特权。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本身拥有言论自由权利。正如《纽约时报》的言论自由权利赋予它权威发布任何它认为合适的专栏文章一样,平台的言论自由权利赋予它们行使关于允许哪些言论的编辑或策展判断的权威。根据这一观点,如果 Facebook 决定成为一个佛教论坛,放大佛教用户的言论并推广佛教观点和理念,并禁止宣传其他宗教的言论,那么它完全有权这样做,这也是在其道德(因此是适当的法律)权利之内。同样,如果它决定成为一个无神论者论坛。

一个激进的替代观点认为,互联网平台构成一个公共论坛,这是美国言论自由法理中的一个术语,用于指代“旨在表达活动并专门致力于表达活动的空间”(Southeastern Promotions Ltd.,v. Conrad 1975)。正如克莱默所主张的:

社交媒体平台,如 Facebook、Twitter 和 YouTube 已成为公共论坛。尽管创建和运营这些平台的公司无需道德义务维持它们的存在,但在控制公共论坛的角色下,每家公司在履行该角色时都有道德义务遵守言论自由的原则。任何偏离该原则所要求的中立性的约束都在道德上是合法的。(Kramer 2021: 58–59)

在这种严格的观点下,平台对言论的尊重义务与国家的义务(大致上)是相同的。因此,如果国家为了限制仇恨言论、色情内容和公共卫生错误信息等而采取的努力是对言论自由的冒犯,那么平台对这些内容的内容管理规则也是同样冒犯言论自由的。一个更温和的观点并不认为平台本身就是公共论坛,但认为政府的渠道或页面可以被视为公共论坛(这是《骑士第一修正案研究所诉特朗普案》(2019 年)中争议的主张)。

即使我们否认平台构成公共论坛,但可以认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承担着一种治理功能(Klonick 2018)。正如杰克·巴尔金所主张的,传统的言论自由模式,将其视为发言者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如今可能被一个三元模式所取代,涉及发言者、政府和中介之间更复杂的关系(2004 年,2009 年,2018 年,2021 年)。如果平台确实具有某种形式的治理功能,那么它可能会引发透明度和问责制方面的责任(如欧盟数字服务法和英国在线安全法等新立法)。

考虑第二个问题:平台是否有责任删除用户发布的有害内容。即使那些将其视为公共论坛的人也可能同意,平台可能有道义责任删除非法言论。然而,在公共辩论中,占主导地位的观点一直捍卫平台作为他人言论的纯粹载体的立场。这是美国法律(如 47 U.S. Code §230)下当前的立场,广泛豁免平台对许多非法言论(如诽谤)承担责任。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应将平台视为公告板:谴责发布错误内容的人,但不要追究板主的责任。

这种观点正受到压力。即使根据当前美国法律,平台有责任删除某些内容,比如儿童性虐待材料和侵犯版权,这表明要求对其他人发布的错误内容承担一定责任是合理的。越来越多的哲学著作探讨了这样一个观点:平台确实有道德责任删除极端内容。例如,一些人认为,平台有特殊责任防止在其网络上发生的激进化,因为极端内容被放大传播给易受影响的用户(Barnes 2022)。如果平台不进行有害内容的调节(即删除),那么很可能他们是与用户犯下的错误伤害一同附和的。(Howard forthcoming)

然而,关于负责任的内容管理政策应该包括什么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许多人都被司法模式所诱惑,即平台根据明确公布的规则删除言论,并设置用户上诉机制以确保个体言论决定的正确性(Douek 2022b 中的批评)。然而,平台拥有数十亿用户,每周删除数百万条内容。因此,完美是不可能的。在危机时期迅速移除有害内容——例如,Covid 信息误导——将不可避免地增加假阳性(即作为附带损失而删除的合法言论)。个人化的言论决定模式被认为对于我们管理在线内容管理是极不可行的;正如 Douek 2021 和 2022a 中所指出的,我们需要分析整个系统在规模上应该如何运作,并侧重于在利益和成本之间实现比例。或者,一个人也可以坚持认为司法模式是合适的,考虑到言论的规范重要性。如果社交媒体公司由于其规模而无法满足其要求,那对社交媒体公司来说就更糟糕了。根据这一观点,他们必须屈从于符合言论自由理论的道德要求,而不是反过来。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行大量的哲学工作。工作的复杂性在于人工智能(AI)对内容管理流程至关重要;人力管理者本身处于糟糕的工作环境中长时间工作,与机器学习工具合作识别和移除平台限制的内容。然而,AI 系统众所周知地存在与其训练数据一样偏见的问题。此外,它们的“黑匣子”决策是神秘的,难以理解。考虑到将不可避免地做出无需人类参与的无数言论决策,很正当地质疑用户是否有理由接受机器的决定(例如,见 Vredenburgh 2022;Lazar 即将出版 a)。需要注意的是,机器智能不仅仅用于内容管理的狭义理解,即强制执行何种言论允许规则。它还用于更广泛的内容策划实践,决定哪些言论会被放大——这引发了应该支配这种放大的规范原则的问题;见 Lazar 即将出版 b)。

最后,还有法律强制执行的问题。证明平台有道德责任进行内容审查是必要的,才能将其成为法律责任的基础。但这还不够;一个人可以认为平台有道德责任去审查(某些)有害言论,却也可以否认这些道德责任应该受到法律强制。这样观点的强大非工具性版本会认为,虽然发言者有道德责任不发表错误的言论,而平台也有不承载或放大它的责任,但对这些责任进行强制执行会违反言论自由的道德权利。这观点的更多偶然的、工具性版本会认为,法律强制执行原则上并非不允许;但在实践中,授予国家执行平台和发言者的道德责任的权威实在太过冒险,因为这可能导致滥用和越权。

自由主义者们,他们捍卫第一修正案的正统解释,却坚持进行严格的内容管理,很可能持有以下一种或两种观点。然而,在全球范围内,这种观点似乎是少数派。严格的法规即将出台,将使社交媒体公司面临繁重的监管,例如欧盟的数字服务法案和英国的在线安全法案。对这样的法规进行规范性评估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同样,制定规范性理论以指导内容管理系统的设计和数字公共领域的更广泛治理也是一项任务。在这两个方面,政治哲学家应该重新开始工作。

Bibliography

  • Alexander, Larry [Lawrence], 1995, “Free Speech and Speaker’s Intent”, Constitutional Commentary, 12(1): 21–28.

  • –––, 2005, Is There a Right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Cambridge 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Law), Cambridge/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Alexander, Lawrence and Paul Horton, 1983, “The Impossibility of a Free Speech Principle Review Essa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 78(5): 1319–1358.

  • Alexy, Robert, 2003, “Constitutional Rights, Balancing, and Rationality”, Ratio Juris, 16(2): 131–140. doi:10.1111/1467-9337.00228

  • Amdur, Robert, 1980, “Scanlon on Freedom of Expression”, Philosophy & Public Affairs, 9(3): 287–300.

  • Arneson, Richard, 2009, “Democracy is Not Intrinsically Just”, in Justice and Democracy, Keith Dowding, Robert E. Goodin, and Carole Pateman (e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0–58.

  • Baker, C. Edwin, 1989, Human Liberty and Freedom of Speec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2009, “Autonomy and Hate Speech”, in Hare and Weinstein 2009: 139–157 (ch. 8). doi:10.1093/acprof:oso/9780199548781.003.0009

  • Balkin, Jack M., 2004, “Digital Speech and Democratic Culture: A Theory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for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New York University Law Review, 79(1): 1–55.

  • –––, 2009, “The Future of Free Expression in a Digital Age Free Speech and Press in the Digital Age”, Pepperdine Law Review, 36(2): 427–444.

  • –––, 2018, “Free Speech Is a Triangle Essays”, Columbia Law Review, 118(7): 2011–2056.

  • –––, 2021, “How to Regulate (and Not Regulate) Social Media”, Journal of Free Speech Law, 1(1): 71–96. [Balkin 2021 available online (pdf)]

  • Barendt, Eric M., 2005, Freedom of Speech, second edition, Oxford/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93/acprof:oso/9780199225811.001.0001

  • Barnes, Michael Randall, 2022, “Online Extremism, AI, and (Human) Content Moderation”, Feminist Philosophy Quarterly, 8(3/4): article 6. [Barnes 2022 available online]

  • Beauharnais v. Illinois 343 U.S. 250 (1952).

  • Billingham, Paul and Tom Parr, 2020, “Enforcing Social Norms: The Morality of Public Shaming”, Europe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28(4): 997–1016. doi:10.1111/ejop.12543

  • Blasi, Vincent, 1977, “The Checking Value in First Amendment Theory”, American Bar Foundation Research Journal 3: 521–649.

  • –––, 2004, “Holmes and the Marketplace of Ideas”, The Supreme Court Review, 2004: 1–46.

  • Brettschneider, Corey Lang, 2012, When the State Speaks, What Should It Say? How Democracies Can Protect Expression and Promote Equalit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Brietzke, Paul H., 1997, “How and Why the Marketplace of Ideas Fails”, Valparaiso University Law Review, 31(3): 951–970.

  • Bollinger, Lee C., 1986, The Tolerant Society: Free Speech and Extremist Speech in Americ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Bonotti, Matteo and Jonathan Seglow, 2022, “Freedom of Speech: A Relational Defence”, Philosophy & Social Criticism, 48(4): 515–529.

  • Brandenburg v. Ohio 395 U.S. 444 (1969).

  • Brink, David O., 2001, “Millian Principles,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Hate Speech”, Legal Theory, 7(2): 119–157. doi:10.1017/S1352325201072019

  • Brison, Susan J., 1998, “The Autonomy Defense of Free Speech”, Ethics, 108(2): 312–339. doi:10.1086/233807

  • Brison, Susan J. and Katharine Gelber (eds), 2019, Free Speech in the Digital Ag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93/oso/9780190883591.001.0001

  • Brown, Étienne, 2023, “Free Speech and the Legal Prohibition of Fake News”, Social Theory and Practice, 49(1): 29–55. doi:10.5840/soctheorpract202333179

  • Buchanan, Allen E., 2013, The Heart of Human Right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93/acprof:oso/9780199325382.001.0001

  • Cepollaro, Bianca, Maxime Lepoutre, and Robert Mark Simpson, 2023, “Counterspeech”, Philosophy Compass, 18(1): e12890. doi:10.1111/phc3.12890

  • Chaplinsky v. New Hampshire 315 U.S. 568 (1942).

  • Cohen, Joshua, 1993, “Freedom of Expression”, Philosophy & Public Affairs, 22(3): 207–263.

  • –––, 1997, “Deliberation and Democratic Legitimacy”, i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Essays on Reason and Politics, James Bohman and William Rehg (ed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67–92.

  • Dworkin, Ronald, 1981, “Is There a Right to Pornography?”, Oxford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1(2): 177–212. doi:10.1093/ojls/1.2.177

  • –––, 1996, Freedom’s Law: The Moral Reading of the American Constitu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 2006, “A New Map of Censorship”, Index on Censorship, 35(1): 130–133. doi:10.1080/03064220500532412

  • –––, 2009, “Forward.” In Extreme Speech and Democracy, ed. J. Weinstein and I. Hare, pp. v-ix.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2013, Religion without God,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Douek, Evelyn, 2021, “Governing Online Speech: From ‘Posts-as-Trumps’ to Proportionality and Probability”, Columbia Law Review, 121(3): 759–834.

  • –––, 2022a, “Content Moderation as Systems Thinking”, Harvard Law Review, 136(2): 526–607.

  • –––, 2022b, “The Siren Call of Content Moderation Formalism”, in Social Media, Freedom of Speech, and the Future of Our Democracy, Lee C. Bollinger and Geoffrey R. Stone (ed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39–156 (ch. 9). doi:10.1093/oso/9780197621080.003.0009

  • Ely, John Hart, 1975, “Flag Desecration: A Case Study in the Roles of Categorization and Balancing in First Amendment Analysis”, Harvard Law Review, 88: 1482–1508.

  • Emerson, Thomas I., 1970, The System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 Epstein, Richard A., 1992, “Property, Speech, and the Politics of Distrust”,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59(1): 41–90.

  • Estlund, David, 2008, Democratic Authority: A Philosophical Framework,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Feinberg, Joel, 1984, The Moral Limits of the Criminal Law Volume 1: Harm to Other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93/0195046641.001.0001

  • –––, 1985, The Moral Limits of the Criminal Law: Volume 2: Offense to Other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93/0195052153.001.0001

  • Fish, Stanley Eugene, 1994,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Free Speech, and It’s a Good Thing, Too,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Fox, Gregory H. and Georg Nolte, 1995, “Intolerant Democracies”, Harvard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36(1): 1–70.

  • Gelber, Katharine, 2010, “Freedom of Political Speech, Hate Speech and the Argument from Democracy: The Transformative Contribution of Capabilities Theory”, Contemporary Political Theory, 9(3): 304–324. doi:10.1057/cpt.2009.8

  • Gilmore, Jonathan, 2011, “Expression as Realization: Speakers’ Interests in Freedom of Speech”, Law and Philosophy, 30(5): 517–539. doi:10.1007/s10982-011-9096-z

  • Gordon, Jill, 1997, “John Stuart Mill and the ‘Marketplace of Ideas’:”, Social Theory and Practice, 23(2): 235–249. doi:10.5840/soctheorpract199723210

  • Greenawalt, Kent, 1989, Speech, Crime, and the Uses of Languag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Greene, Amanda R. and Robert Mark Simpson, 2017, “Tolerating Hate in the Name of Democracy”, The Modern Law Review, 80(4): 746–765. doi:10.1111/1468-2230.12283

  • Greene, Jamal, 2021, How Rights Went Wrong: Why Our Obsession with Rights Is Tearing America Apart,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 Gutmann, Amy and Dennis Thompson, 2008, Why Deliberative Democrac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Habermas, Jürgen, 1992 [1996], Faktizität und Geltung: Beiträge zur Diskurstheorie des Rechts und des demokratischen Rechtsstaats,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Translated as Between Facts and Norms: Contributions to a Discourse Theory of Law and Democracy, William Rehg (trans.), (Studies in Contemporary German Social Thought),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6.

  • Hare, Ivan and James Weinstein (eds), 2009, Extreme Speech and Democracy, Oxford/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93/acprof:oso/9780199548781.001.0001

  • Hart, H. L. A., 1955, “Are There Any Natural Rights?”,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64(2): 175–191. doi:10.2307/2182586

  • Heinze, Eric, 2016, Hate Speech and Democratic Citizenship,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93/acprof:oso/9780198759027.001.0001

  • Heyman, Steven J., 2009, “Hate Speech, Public Discourse,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in Hare and Weinstein 2009: 158–181 (ch. 9). doi:10.1093/acprof:oso/9780199548781.003.0010

  • Hohfeld, Wesley, 1917, “Fundamental Legal Conceptions as Applied in Judicial Reasoning,” Yale Law Journal 26(8): 710–770.

  • Holder v. Humanitarian Law Project 561 U.S. 1 (2010).

  • Hornsby, Jennifer, 1995, “Disempowered Speech”, Philosophical Topics, 23(2): 127–147. doi:10.5840/philtopics199523211

  • Howard, Jeffrey W., 2019a, “Dangerous Speech”, Philosophy & Public Affairs, 47(2): 208–254. doi:10.1111/papa.12145

  • –––, 2019b, “Free Speech and Hate Speech”,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22: 93–109. doi:10.1146/annurev-polisci-051517-012343

  • –––, 2021, “Terror, Hate and the Demands of Counter-Speech”,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51(3): 924–939. doi:10.1017/S000712341900053X

  • –––, forthcoming a, “The Ethics of Social Media: Why Content Moderation is a Moral Duty”, Journal of Practical Ethics.

  • Howard, Jeffrey W. and Robert Simpson, forthcoming b, “Freedom of Speech”, in Issues in Political Theory, fifth edition, Catriona McKinnon, Patrick Tomlin, and Robert Jubb (e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Husak, Douglas N., 1985, “What Is so Special about [Free] Speech?”, Law and Philosophy, 4(1): 1–15. doi:10.1007/BF00208258

  • Jacobson, Daniel, 2000, “Mill on Liberty, Speech, and the Free Society”, Philosophy & Public Affairs, 29(3): 276–309. doi:10.1111/j.1088-4963.2000.00276.x

  • Kendrick, Leslie, 2013, “Speech, Intent, and the Chilling Effect”, William & Mary Law Review, 54(5): 1633–1692.

  • –––, 2017, “Free Speech as a Special Right”, Philosophy & Public Affairs, 45(2): 87–117. doi:10.1111/papa.12087

  • Klonick, Kate, 2018, “The New Governors”, Harvard Law Review 131: 1589–1670.

  • Knight First Amendment Institute v. Trump 928 F.3d 226 (2019).

  • Kramer, Matthew H., 2021, Freedom of Expression as Self-Restrain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Lakier, Genevieve, 2015, “The Invention of Low-Value Speech”, Harvard Law Review, 128(8): 2166–2233.

  • Landemore, Hélène, 2013, Democratic Reason: Politics,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and the Rule of the Many, Princeton/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Langton, Rae, 1993, “Speech Acts and Unspeakable Acts”, Philosophy & Public Affairs, 22(4): 293–330.

  • –––, 2018, “The Authority of Hate Speech”, in Oxford Studies in Philosophy of Law (Volume 3), John Gardner, Leslie Green, and Brian Leiter (e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 4. doi:10.1093/oso/9780198828174.003.0004

  • Lazar, Seth, forthcoming, “Legitimacy, Authority, and the Public Value of Explanations”, in Oxford Studies in Political Philosophy (Volume 10), Steven Wall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forthcoming, Connected by Code: Algorithmic Intermediaries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Leiter, Brian, 2016, “The Case against Free Speech”, Sydney Law Review, 38(4): 407–439.

  • Lepoutre, Maxime, 2021, Democratic Speech in Divided Times, Oxford/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MacKinnon, Catharine A., 1984 [1987], “Not a Moral Issue”, Yale Law & Policy Review, 2(2): 321–345. Reprinted in her Feminism Unmodified: Discourses on Life and Law,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146–162 (ch. 13).

  • Macklem, Timothy, 2006, Independence of Mind, Oxford/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93/acprof:oso/9780199535446.001.0001

  • Maitra, Ishani, 2009, “Silencing Speech”, Canad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39(2): 309–338. doi:10.1353/cjp.0.0050

  • Maitra, Ishani and Mary Kate McGowan, 2007, “The Limits of Free Speech: Pornography and the Question of Coverage”, Legal Theory, 13(1): 41–68. doi:10.1017/S1352325207070024

  • Matsuda, Mari J., 1989, “Public Response to Racist Speech: Considering the Victim’s Story Legal Storytelling”, Michigan Law Review, 87(8): 2320–2381.

  • Matsuda, Mari J., Charles R. Lawrence, Richard Delgado, and Kimberlè Williams Crenshaw, 1993, Words That Wound: Critical Race Theory, Assaultive Speech,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New Perspectives on Law, Culture, and Society),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Reprinted 2018, Abingdon: Routledge. doi:10.4324/9780429502941

  • McGowan, Mary Kate, 2003, “Conversational Exercitives and the Force of Pornography”, Philosophy & Public Affairs, 31(2): 155–189. doi:10.1111/j.1088-4963.2003.00155.x

  • –––, 2019, Just Words: On Speech and Hidden Har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93/oso/9780198829706.001.0001

  • McMahan, Jeff, 2009, Killing in War, (Uehiro Series in Practical Ethic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doi:10.1093/acprof:oso/9780199548668.001.0001

  • Milton, John, 1644, “Areopagitica”, London. [Milton 1644 available online]

  • Meiklejohn, Alexander, 1948, Free Speech and Its Relation to Self-Government, New York: Harper.

  • –––, 1960, Political Freedom: The Constitutional Powers of the People, New York: Harper.

  • Mill, John Stuart, 1859, On Liberty, London: John W. Parker and Son. [Mill 1859 available online]

  • Nagel, Thomas, 2002, Concealment and Expos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Pallikkathayil, Japa, 2020, “Free Speech and the Embodied Self”, in Oxford Studies in Political Philosophy (Volume 6), David Sobel, Peter Vallentyne, and Steven Wall (e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1–84 (ch. 3). doi:10.1093/oso/9780198852636.003.0003

  • Parekh, Bhikhu, 2012, “Is There a Case for Banning Hate Speech?”, in The Content and Context of Hate Speech: Rethinking Regulation and Responses, Michael Herz and Peter Molnar (eds.), Cambridge/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7–56. doi:10.1017/CBO9781139042871.006

  • Post, Robert C., 1991, “Racist Speech, Democracy,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Free Speech and Religious, Racial, and Sexual Harassment”, William and Mary Law Review, 32(2): 267–328.

  • –––, 2000, “Reconciling Theory and Doctrine in First Amendment Jurisprudence Symposium of the Law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California Law Review, 88(6): 2353–2374.

  • –––, 2009, “Hate Speech”, in Hare and Weinstein 2009: 123–138 (ch. 7). doi:10.1093/acprof:oso/9780199548781.003.0008

  • –––, 2011,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as a Theory of Free Speech: A Reply Replies”, Virginia Law Review, 97(3): 617–632.

  • Quong, Jonathan, 2011, Liberalism without Perfection, Oxford/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93/acprof:oso/9780199594870.001.0001

  • R v. Oakes, 1 SCR 103 (1986).

  • Rawls, John, 2005, Political Liberalism, expanded edition, (Columbia Classics in Philosoph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Raz, Joseph, 1991 [1994], “Free Expression and Personal Identification”, Oxford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11(3): 303–324. Collected in his Ethics in the Public Domain: Essays in the Morality of Law and Politic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46–169 (ch. 7).

  • Redish, Martin H., 1982, “Value of Free Speech”,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130(3): 591–645.

  • Rubenfeld, Jed, 2001, “The First Amendment’s Purpose”, Stanford Law Review, 53(4): 767–832.

  • Scanlon, Thomas, 1972, “A Theory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Philosophy & Public Affairs, 1(2): 204–226.

  • –––, 1978,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Categories of Expression ”,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Law Review, 40(4): 519–550.

  • –––, 2008,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Arguments for a Better World: Essays in Honor of Amartya Sen, Kaushik Basu and Ravi Kanbur (e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8–79 (ch. 5). doi:10.1093/acprof:oso/9780199239115.003.0006

  • –––, 2013, “Reply to Wenar”, Journal of Moral Philosophy 10: 400–406

  • Schauer, Frederick, 1978, “Fear, Risk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Unraveling the Chilling Effect”, Boston University Law Review, 58(5): 685–732.

  • –––, 1982, Free Speech: A Philosophical Enquiry, Cambridge/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1985, “Slippery Slopes”, Harvard Law Review, 99(2): 361–383.

  • –––, 1993, “The Phenomenology of Speech and Harm”, Ethics, 103(4): 635–653. doi:10.1086/293546

  • –––, 2004, “The Boundaries of the First Amendment: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Constitutional Salience”, Harvard Law Review, 117(6): 1765–1809.

  • –––, 2009, “Is It Better to Be Safe than Sorry: Free Speech and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Free Speech in an Era of Terrorism”, Pepperdine Law Review, 36(2): 301–316.

  • –––, 2010, “Facts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UCLA Law Review, 57(4): 897–920.

  • –––, 2011a,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Chapters One and Two of John Stuart Mill’s On Liberty”, Capital University Law Review, 39(3): 571–592.

  • –––, 2011b, “Harm(s)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The Supreme Court Review, 2011: 81–111. doi:10.1086/665583

  • –––, 2015, “Free Speech on Tuesdays”, Law and Philosophy, 34(2): 119–140. doi:10.1007/s10982-014-9220-y

  • Shiffrin, Seana Valentine, 2014, Speech Matters: On Lying, Morality, and the Law (Carl G. Hempel Lecture Serie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Simpson, Robert Mark, 2016, “Defining ‘Speech’: Subtraction, Addition, and Division”, Canadian Journal of Law & Jurisprudence, 29(2): 457–494. doi:10.1017/cjlj.2016.20

  • –––, 2021, “‘Lost, Enfeebled, and Deprived of Its Vital Effect’: Mill’s Exaggerated View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Conflict and Vitality”, Aristotelian Society Supplementary Volume, 95: 97–114. doi:10.1093/arisup/akab006

  • Southeastern Promotions Ltd., v. Conrad, 420 U.S. 546 (1975).

  • Sparrow, Robert and Robert E. Goodin, 2001, “The Competition of Ideas: Market or Garden?”, Critical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oci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4(2): 45–58. doi:10.1080/13698230108403349

  • Stone, Adrienne, 2017, “Viewpoint Discrimination, Hate Speech Laws, and the Double-Sided Nature of Freedom of Speech”, Constitutional Commentary, 32(3): 687–696.

  • Stone, Geoffrey R., 1983, “Content Regulation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William and Mary Law Review, 25(2): 189–252.

  • –––, 1987, “Content-Neutral Restrictions”,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54(1): 46–118.

  • –––, 2004, Perilous Times: Free Speech in Wartime from the Sedition Act of 1798 to the War on Terrorism,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 Strauss, David A., 1991, “Persuasion, Autonomy, and Freedom of Expression”, Columbia Law Review, 91(2): 334–371.

  • Strossen, Nadine, 2018, Hate: Why We Should Resist It With Free Speech, Not Censorship,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Sunstein, Cass R., 1986, “Pornography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Duke Law Journal, 1986(4): 589–627.

  • –––, 1989, “Low Value Speech Revisited Commentarie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 83(3): 555–561.

  • –––, 1993, Democracy and the Problem of Free Speech,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 –––, 2017, #Republic: Divided Democracy in the Age of Social Media,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Tadros, Victor, 2012, “Duty and Liability”, Utilitas, 24(2): 259–277.

  • Turner, Piers Norris, 2014, “‘Harm’ and Mill’s Harm Principle”, Ethics, 124(2): 299–326. doi:10.1086/673436

  • Tushnet, Mark, Alan Chen, and Joseph Blocher, 2017, Free Speech beyond Words: The Surprising Reach of the First Amendment,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 Volokh, Eugene, 2011, “In Defense of the Marketplace of Ideas/Search for Truth as a Theory of Free Speech Protection Responses”, Virginia Law Review, 97(3): 595–602.

  • Vredenburgh, Kate, 2022, “The Right to Explan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30(2): 209–229. doi:10.1111/jopp.12262

  • Waldron, Jeremy, 1987, “Mill and the Value of Moral Distress”, Political Studies, 35(3): 410–423. doi:10.1111/j.1467-9248.1987.tb00197.x

  • –––, 2012, The Harm in Hate Speech (The Oliver Wendell Holmes Lectures, 2009),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Weinstein, James, 2011,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as the Central Value of American Free Speech Doctrine”, Virginia Law Review, 97(3): 491–514.

  • West Virginia State Board of Education v. Barnette 319 U.S. 624 (1943).

  • Whitten, Suzanne, 2022, A Republican Theory of Free Speech: Critical Civility, Cham: Palgrave Macmillan. doi:10.1007/978-3-030-78631-1

  • Whitney, Heather M. and Robert Mark Simpson, 2019, “Search Engines and Free Speech Coverage”, in Free Speech in the Digital Age, Susan J. Brison and Katharine Gelber (e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3–51 (ch. 2). doi:10.1093/oso/9780190883591.003.0003

  • West, Caroline, 2004 [2022], “Pornography and Censorship”,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Winter 2022 edition), Edward N. Zalta and Uri Nodelman (eds.), URL = 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win2022/entries/pornography-censorship/.

Academic Tools

Other Internet Resources

ethics: search engines and | hate speech | legal rights | liberalism | Mill, John Stuart | Mill, John Stuart: mor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 pornography: and censorship | rights | social networking and ethics | toleration

Acknowledgments

I am grateful to the editors and anonymous referees of this Encyclopedia for helpful feedback. I am greatly indebted to Robert Mark Simpson for many incisive suggestions, which substantially improved the entry. This entry was written while on a fellowship funded by UK Research & Innovation (grant reference MR/V025600/1); I am thankful to UKRI for the support.

Copyright © 2024 by Jeffrey W. Howard <jeffrey.howard@ucl.ac.uk>

最后更新于

Logo

道长哲学研讨会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