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哲学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Jorge Gracia and Manuel Vargas)

首次发表于 2013 年 8 月 14 日星期三;实质性修订于 2018 年 4 月 2 日星期一

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拉丁美洲哲学是在拉丁美洲产生的哲学,或者是由居住在拉丁美洲以外的拉丁美洲血统的人产生的哲学。通常认为,它不包括在非伊比利亚前殖民地产生的哲学,偶尔也会包括加勒比地区的前法国殖民地的哲学。还有其他名称用来指称拉丁美洲哲学的全部或部分,包括西班牙美洲、西班牙裔美洲、伊比利亚美洲和拉丁裔哲学。前两者特指前西班牙殖民地的哲学,第三者指前伊比利亚殖民地的哲学,第四者指在美国由拉美裔后裔产生的哲学。

拉丁美洲哲学通常被认为起源于 1550 年左右,当时西班牙征服者在拉丁美洲建立了第一所学校,并开始教授和出版哲学论著。最近,历史学家们努力将前哥伦布时期的思想纳入拉丁美洲哲学,尽管引用的前哥伦布时期的文本通常是零碎的,具有宗教色彩和意图。在传统、风格和影响方面,后哥伦布时期的拉丁美洲哲学是西方哲学传统的一部分。事实上,拉丁美洲的哲学讨论一直以来都被欧洲哲学影响所主导。即使是那些努力发展原创理论的拉丁美洲哲学家,也经常用欧洲思想家的术语来框定自己的贡献。作为对这一现象的部分回应,已经出现了大量关于拉丁美洲哲学的身份、真实性和独创性的文献。

拉丁美洲哲学既有原创性又有借鉴性。它的历史大部分涉及到对欧洲哲学人物和思潮的借鉴。与此同时,拉丁美洲哲学也产生了重要的哲学家,对旧哲学问题提出了原创性的方法,并提出了欧洲哲学传统中尚未涉及的新问题。此外,几乎所有历史上的欧洲哲学传统都在拉丁美洲存在,美国和欧洲的大多数当代思潮也在拉丁美洲存在。最后,拉丁美洲哲学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非常重要,部分原因是对拉丁美洲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反应。这使得拉丁美洲的哲学工作相对于例如美国的哲学更加关注社会问题。

目前为止,拉丁美洲哲学在拉丁美洲以外的影响相对较小。尽管情况有所改善,但目前很少有拉丁美洲哲学家的作品在拉丁美洲以外被阅读。这种情况进一步恶化是因为缺乏拉丁美洲哲学作品的英文翻译。此外,在拉丁美洲内部,哲学家们相互阅读和回应的频率比人们预期或希望的要低。然而,解放哲学在北美和非洲发展中国家产生了一定影响,拉丁裔人士在美国对各种主题的讨论中积极参与,特别是与种族、族裔和社会身份有关的主题。在过去几年中,一些这样的哲学家在哲学界占据了领导地位,并且他们的作品成为非拉丁裔哲学家讨论的主题。

本文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历史、当代时期以及问题和主题。我们从拉丁美洲哲学的历史概述开始。


1. 历史

拉丁美洲哲学的历史可以有用地分为五个时期:前哥伦布时期、殖民时期、独立时期、民族主义时期和当代时期(即二十世纪至今)。大多数时期都以特定传统的主导为特征:前哥伦布时期以美洲原住民的宗教宇宙观为主,殖民时期以学院哲学为主,独立时期以早期现代哲学和启蒙思想为主,民族主义时期以实证主义为主。然而,当代情况更加复杂和多样化。因此,它在本节的其他历史时期之外单独讨论并在随后的部分中进行。

拉丁美洲的主要前哥伦布文明中有很多证据表明,人们试图探索关于现实本质、知识限度和正确行动基础的问题。此外,这样的工作在征服后的一段时间内以各种形式持续存在(Restrepo 2010; Maffie 2014)。关于这些工作是否应该被称为哲学或其他什么的问题存在争议,学者们对如何最好地描述它们持不同意见(参见 Nuccetelli, 2001, ch. 3; Mignolo, 2003)。显然,前哥伦布美洲印第安人的反思和推测工作是在没有任何西方哲学传统的熟悉下进行的。这些探究通常也是在他们所处的宗教框架和时代背景下进行的,并且这些问题的文学或表现方式通常与传统的欧洲哲学产出形式有所不同。

尽管与欧洲哲学存在这些差异,尽管关于前哥伦布思想的存世作品往往是零散的、经常是二手信息,但它们仍然支持了各种有趣而微妙的哲学或原哲学反思的观点 [1]。然而,关于前哥伦布时期的传统观点是,它的反思对紧随征服之后的时期中无可争议的哲学知识产出几乎没有影响 [2]。

拉丁美洲的欧洲衍生哲学始于 16 世纪。在这一时期最著名的人物之一是巴托洛梅·德·拉斯卡斯(1484-1566),他在征服美洲土著人权利方面的工作具有特别重要和持久的影响。由征服者带来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神职人员引入的学院哲学成为主导的哲学观点。殖民地头两个世纪产生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伊比利亚半岛使用的框架中完成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 16 世纪伊比利亚人和他们的中世纪前辈思想的影响。重要人物包括弗朗西斯科·苏亚雷斯(1548-1617)和弗朗西斯科·德·维多利亚(1492-1546),以及早期的中世纪哲学家神学家,如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和约翰·邓斯·斯科特(1265/6-1308)。这些作者中的大多数出生在伊比利亚半岛,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定居在殖民地。除拉斯卡斯外,最重要的人物还包括阿隆索·德·拉·维拉·克鲁斯(约 1504-1584),他在拉丁美洲撰写了第一部完全的哲学论文,托马斯·德·墨卡多(约 1530-1575)和安东尼奥·鲁比奥(1548-1615)。这些作者的一些作品,如鲁比奥的《墨西哥逻辑》,在欧洲也是有名的并被使用的。

人文主义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一点可以从胡安·德·苏马拉加(约 1468-1548)和索尔·胡安娜·伊内斯·德·拉·克鲁兹(1651-1695)等人的作品中明显看出。索尔·胡安娜是第一个提出有关拉丁美洲社会妇女地位问题的拉丁美洲思想家。她也被追溯地认为是第一个拉丁美洲女权主义作家和哲学家(详见下文关于女性主义哲学的部分)。

在现代哲学和启蒙思想的影响下,18 世纪为独立战争铺平了道路。当时的哲学讨论主要以政治思想为主导。尽管如此,教条主义仍然影响着知识界,并引发了对传统形而上学问题的持续兴趣。来自墨西哥的胡安·贝尼托·迪亚斯·德·加马拉和弗朗西斯科·哈维尔·克拉维赫罗等作家受到了笛卡尔等早期现代哲学家的影响。然而,独立思想的浪潮在启蒙政治哲学中找到了最大的灵感。特别是基于法国哲学家思想的自由主义政治理念有助于巩固拉丁美洲各地的独立主义观点。在那一传统中,西蒙·玻利瓦尔(1783-1830)在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米格尔·伊达尔戈(1753-1811)和何塞·玛丽亚·莫雷洛斯(1765-1815)在墨西哥,以及更晚的何塞·马蒂(1854-1895)在古巴都是重要的拉丁美洲继承者。

在 19 世纪初,许多拉丁美洲国家摆脱了欧洲殖民列强的统治而获得了独立。在独立之后,新解放的人民面临着将西班牙和葡萄牙帝国的残余物组成稳定持久的国家的挑战。那个时代的主要政治关注点包括新国家的组织和巩固,以及对社会稳定和广泛多元民族的国家整合的渴望。许多国家的总体目标是实现欧洲和北美其他国家所享有的经济和社会进步。

在这个背景下,选择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实证主义的版本。实证主义的座右铭“秩序与进步”出现在巴西国旗上,这说明为什么实证主义在国家建设的背景下特别具有吸引力。实证主义强调经验科学和实用解决方案,似乎为实现新国家的多样化目标提供了实际基础。实际上,实证主义在知识分子中影响力巨大,被广泛接受,甚至成为几个国家的官方国家哲学。它甚至被用来为独裁政权辩护,比如墨西哥的情况。

拉丁美洲的实证主义来源于欧洲思想的一种特殊混合,主要源于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和恩斯特·黑克尔(1834-1919)的思想。实证主义在拉丁美洲的主导地位期间,大致从 19 世纪中叶延续到 20 世纪初。墨西哥的最著名的实证主义者包括加比诺·巴雷达(1818-1881)和胡斯托·西埃拉(1848-1912),智利的约瑟·维克托里诺·拉斯塔里亚(1817-1888),阿根廷的多明戈·福斯蒂诺·萨门蒂诺(1811-1888)。安德烈斯·贝洛(1781-1865)来自委内瑞拉和智利,胡安·鲍蒂斯塔·阿尔贝迪(1810-1884)和埃斯特万·埃切瓦里亚(1805-1851)来自阿根廷,他们是独立自由思想和实证主义之间的过渡人物。后来,阿根廷的何塞·英赫尼罗斯(1877-1925)和古巴的恩里克·何塞·瓦罗纳(1849-1933)为反对实证主义铺平了道路,尽管他们的思想起源于实证主义的背景,并与实证主义思想保持联盟。

2. 当代时期

拉丁美洲当代哲学始于二十世纪,大约在 1910 年左右,与实证主义的衰落同时发生。到了 1930 年,拉丁美洲剩下的实证主义者通常被视为博物馆的展品,而不是值得认真关注的哲学倡导者。当代的后实证主义时期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子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反抗,其特点是对实证主义的反弹以及未来哲学运动基础的发展(大约 1910 年至 1940 年)。第二个时期是正常,其特点是哲学专业在机构化和规范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就(1940 年至 1960 年)。第三个时期是成熟(大约 1960 年至今),其特点是拉丁美洲哲学家在专业和哲学上达到的成熟程度。

2.1 反抗与创始人一代(1910 年至 1940 年)

反实证主义的反抗构成了当代拉丁美洲思想的第一阶段。这是由一批大约在 1910 年左右出生的哲学家一代引起的,他们都接受过实证主义的训练,然后与之决裂。这一代哲学家的主要成员,由弗朗西斯科·罗梅罗称为“创始人一代”,由弗朗西斯科·米罗·克萨达称为“元老一代”,他们都很有名:阿根廷的亚历杭德罗·科恩(1860 年-1936 年),秘鲁的亚历杭德罗·奥克塔维奥·德乌斯图阿(1849 年-1945 年),墨西哥的何塞·瓦斯孔塞洛斯(1882 年-1959 年)和安东尼奥·卡索(1883 年-1946 年),智利的恩里克·何塞·莫利纳(1871 年-1956 年),乌拉圭的卡洛斯·瓦斯·费雷拉(1872 年-1958 年),巴西的雷蒙多·德·法里亚斯·布里托(1862 年-1917 年)。

法国思想的采纳,后来又来自德国的思想,对于制定拒绝实证主义的基础起到了关键作用。它始于 Emile Boutroux(1845-1921)、Henri Bergson(1859-1941)和法国的生命论和直觉主义的影响。当西班牙人何塞·奥尔特加·伊·加塞特(José Ortega y Gasset)于 1916 年访问拉丁美洲并介绍了马克斯·舍勒(Max Scheler)(1874-1928)、尼古拉·哈特曼(Nicolai Hartmann)(1882-1950)和其他德国哲学家的思想时,这一基础得到了巩固。奥尔特加·伊·加塞特和德国的精神哲学对于创始人之后的一代人产生了重大影响,米罗·克萨达称之为“伪造者的一代”。来自墨西哥的塞缪尔·拉莫斯(Samuel Ramos)(1897-1959)、来自阿根廷的弗朗西斯科·罗梅罗(Francisco Romero)(1891-1962)、来自巴西的阿尔塞乌·阿莫罗索·利马(Alceu Amoroso Lima)(1893-1982)以及来自秘鲁的何塞·卡洛斯·马里亚特吉(José Carlos Mariátegui)(1894-1930)等人,都沿着创始人的道路前进,攻击实证主义思想,并在某些情况下倾向于一种与实证主义的科学主义强调形成鲜明对比的诗意哲学风格。他们完成了创始人发起的进程,并奠定了未来发展的基础。

创始人及其后继者之一的主要关注点之一是吸收欧洲思想;他们希望在哲学上保持最新。与之前的哲学家的目标相比,他们的目标大部分是宗教(殖民时期)、政治(独立时期)或经济(民族主义时期),这些思想家的关注更加系统地从哲学动机出发。这是拉丁美洲哲学的一个重要变化,因为在拉丁美洲,通常以教条主义、启蒙自由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方式进行(至少在拉丁美洲),这些思想往往与追求哲学本身的观念脱节。对于教条主义者来说,主要目标是辩护信仰;对于自由主义者来说,目标是政治解放;对于实证主义者来说,目标是国家一体化和经济社会进步。在这三种情况下,欧洲思想通常是为预先设定的目标而采纳的。因此,哲学运动显然不是哲学问题本身的产物。

与之前的几代人不同,创始人及其后继者并不倾向于采纳欧洲的思想,以捍卫一套学说或实现政治解放、民族团结以及经济和社会进步的特定目标。他们的思想源于对实证主义的不满。因此,在反对实证主义的卡索、德乌斯图亚和其他创始人的著作中,我们发现了对这一观点的纯粹哲学批评。例如,他们关注自由以及他们认为不可取的决定论与实证主义的必然联系。然而,他们对所采纳的思想的态度很少是批判性的。他们看到了实证主义的缺陷,但往往仍然毫无保留地接受了从非实证主义的欧洲哲学家那里借来的解决方案来对抗它。

尽管创始人及其一些直接继任者在哲学事业中取得了一定的解放,但完全成熟仍然难以实现。然而,一些思想家(如科恩)的思想深度相当可观,并在后来的时期播下了批判的种子。

2.2 正常与 1910 年一代(1940-1960)的产生

直到 1910 年左右出生的一代人在 1940 年代达到成熟时,批判精神才明显进入拉丁美洲哲学。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建立了一种正常状态,可以称之为拉丁美洲主义。以前几代人的原创性局限部分是缺乏自我批判和在拉丁美洲从事哲学事业的实际困难的结果。那些几代人的贡献主要局限于引进外国思想;在实质学说上很少实现原创性,甚至没有追求这个目标。

当然也有例外。例如,罗梅罗在他的《人的理论》(1952 年)中发展了一种独创的哲学人类学。然而,直到后来的一代哲学家出现,哲学家和哲学实践才被“正常化”,如罗梅罗所说。这个群体包括里西埃里·弗龙迪齐(1910-1985)、爱德华多·加西亚·迈内斯(1908-1993)、米格尔·雷亚莱(1910-2006)、弗朗西斯科·米罗·克萨达(1918-)、莱奥波尔多·泽亚(1912-2004)和胡安·亚塞韦多·亚塞韦多(1907-1972)。

这个群体是第一代受益于哲学正规教育的拉丁美洲哲学家。以前的哲学家大多是自学成才,通常在其他职业中接受培训,但出于个人兴趣而从事哲学。创始人和后来的一代人引入的学院的结构性变化使得整个一代人能够在大学接受哲学家的培训。

拉丁美洲哲学这一时期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先前一代的拉丁美洲主义得到了发展和繁荣。这种变化在 1910 年左右出生的哲学家和随后的哲学家身上变得明显。这一代的几位哲学家很容易在拉丁美洲各地旅行,并与其他拉丁美洲人进行对话。这并不意味着拉丁美洲哲学中的拉丁美洲主义非常强大。即使在今天,缺乏区域范围内的哲学对话仍然比较普遍,话语社群往往更具地方性或国家性,而不是国际性。然而,在这一时期,拉丁美洲内部的哲学交流显著增加。

促进哲学发展的一个因素是对拉丁美洲哲学身份的日益意识,即对拉丁美洲哲学的某种不同或独特性的认识。部分原因是意识到拉丁美洲在世界上的日益重要性,以及拉丁美洲引入奥尔特加的透视主义。到了塞缪尔·拉莫斯和莱奥波尔多·塞亚的时候,创始人对于拉丁美洲本土哲学的存在问题引发了一场争议,讨论是否以及如何存在。这场辩论几乎所有重要的哲学家都参与其中。反过来,这场辩论推动了拉丁美洲思想家的哲学作品在整个地区的研究和传播。

在这方面的重要作品包括安尼巴尔·桑切斯·雷乌莱特(1910-1997)的开创性作品,于 1936 年在《Tierra Firme》上发表,题为《拉丁美洲哲学思想概览》。之后,塞亚在 20 世纪 40 年代初撰写的有关墨西哥实证主义的作品,以及拉莫斯对墨西哥哲学的历史研究,继续了这一主题,拉蒙·因苏亚·罗德里格斯对拉丁美洲哲学史的研究和吉列尔莫·弗朗科维奇对玻利维亚哲学的描述也是如此。自桑切斯·雷乌莱特的论文发表以来的八十年里,关于拉丁美洲哲学身份的研究大量涌现。此外,还出版了拉丁美洲哲学经典的选集、专业著作和批判性版本。关于拉丁美洲哲学的存在和可能性的争议在二十世纪第二个季度引起了广泛关注(至今仍在继续),这有助于促进和传播拉丁美洲思想的认识和拉丁美洲哲学家之间的哲学对话。[3]

导致哲学发展和拉丁美洲主义的第二个因素是拉丁美洲的政治压迫和对知识自由的周期性镇压。这不是拉丁美洲哲学的任何一个时期所特有的现象。殖民统治无疑是知识压迫和控制的典范,但压迫和知识限制的事实在独立后变得更加深刻。在 19 世纪,实证主义者将哲学用作特定政治和社会议程的工具,并将其用作压制异议的基础。在 20 世纪,这种压迫模式不仅限于特定的知识取向;哲学压制在右翼和左翼政权中得到制度化。结果始终是一样的:知识滥用,追求哲学思想和研究所必需的权利被侵犯,缺乏言论自由,以及将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操纵为政治和意识形态目的。受到这些压力的拉丁美洲知识分子经常被迫流亡,这种情况在一些国家至今仍然普遍存在。弗龙迪齐的生活是这种情况的典范:他在拉丁美洲各地的多次旅行是阿根廷定期的政治动荡和压迫的结果。这种反复出现的情况的一个间接但意外的有益结果是,拉丁美洲哲学家的漫游为美洲间的哲学对话做出了贡献。

拉丁美洲的哲学也受到了西班牙移民的影响。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包括:Joaquin Xirau(1895-1946),Eduardo Nicol(1907-1990),José Ferrater Mora(1912-1991),José Gaos(1900-1969),Luis Recaséns Siches(1903-1977),Juan D. García Bacca(1901-1992),José Medina Echevarría(1903-1977),Maria Zambrano(1904-191)以及其他近五十人(参见 Abellán,1967)。这个群体的到来产生了多种影响。首先,他们在拉丁美洲各地的迁徙有助于打破拉丁美洲哲学界之间的一些国家障碍。他们从米格尔·德·乌纳穆诺和奥尔特加继承了西班牙性格的概念,并且有必要在拉丁美洲立足,这有助于这一过程;他们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传播思想,促进哲学对话的增加。其次,他们中的许多人帮助在拉丁美洲各地实施了大学课程的变革,经常建立了持久的哲学项目。当大约在 1910 年左右出生的一代人成熟时,他们的工作效果变得明显。拉丁美洲哲学家开始以泛拉丁美洲的方式进行思考和行动,进行旅行,交流思想,并在共同利益的项目中合作。

从 1940 年到 1960 年的时期并没有显示出哲学取向上的剧变。创始人一代使用法国生命论作为拒绝实证主义的工具,而接下来的一代,在奥尔特加的帮助下,负责这个过程,将德国哲学和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引入的新思想纳入其中。在这个时期,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和让-保罗·萨特(1905-1980)构成了拉丁美洲的主导哲学力量。与此同时,教父哲学经历了复兴的动力。哲学分析和马克思主义的支持者数量继续增长,但托马斯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以及各种版本的民族主义和文化主义哲学在整个拉丁美洲仍然是主导方法。那些在主流思潮之外工作的人几乎没有机构权力。

2.3 成熟期(1960 年至今)

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拉丁美洲的哲学无疑达到了哲学成熟的水平。作品在独创性和深度上显著增加,并且其中一些作品获得了国际知名度。这个成熟期一直延续到现在。要欣赏这种新情况的独特性,有助于回想一下正常期的特点,即(1)与来自拉丁美洲以外的哲学思想进行批判性互动,(2)在拉丁美洲内部增加对话,以及(3)哲学的制度化。在成熟期,这些特点变得稳定,哲学工作的整体水平继续相应地提高。

如果以新创刊物的数量或重要会议的数量来衡量哲学活动,人们可能会错误地认为哲学活动在 1960 年代之后实际上减少了。然而,在前二十年创办的许多期刊仍在继续出版,因此实际上哲学工作的论坛数量有所增加。此外,在 1960 年至 1980 年间举行了十几次重要的大会和哲学会议。简而言之,与出版物和专业会议相关的活动已经达到了一个健康的稳定水平。

在这个时期,有四个哲学潮流值得特别关注,因为它们在拉丁美洲哲学中的影响力不断增长,并引入了新的思想和方法: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广义上),哲学分析,解放哲学和哲学史。

拉丁美洲对社会主义思想的接受历史悠久且显著。它的引入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克洛德·亨利·德·圣西门(1790-1825)和查尔斯·傅立叶(1772-1873)的社会主义思想对埃斯特万·埃切瓦里亚(1805-1851)的著作《社会主义教义》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在 20 世纪,乌拉圭的埃米利奥·弗鲁戈尼(1880-1969)和秘鲁的马里亚特吉等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尽管经常以异端的方式。例如,马里亚特吉认为,宗教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没有本质冲突,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承诺不同。他还认为,马克思关于经济阶段的概念,以欧洲为模型,不适用于秘鲁。尽管资产阶级自由资本主义在秘鲁没有实现,但他认为前进的唯一途径是过渡到社会主义。

拉丁美洲的马克思主义在其哲学细节上多样化,并且正在不断发展。即便如此,许多形式的拉丁美洲马克思主义都致力于以下几点:(1)通过社会主义民主变革和/或革命来结束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和阶级压迫;(2)基于(a)终结人与人之间的资本主义剥削,以及(b)维护基于经济和社会平等的尊严模式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3)将哲学理解为致力于理解世界的一切动态和相互关联的方面,理论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意义,并为相应的行动提供启示。工人、无产阶级或人民的阶级意识通常被视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力。除了这些共同承诺外,安东尼奥·格兰西(1891-1937)的“有机知识分子”(支持社会革命并具有批判性观点的知识分子)的有影响力的模式也与一系列左翼知识分子产生共鸣,他们支持古巴、尼加拉瓜和其他地方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运动。[4]

尽管长期以来对各种社会主义思想持开放态度,但直到 1960 年后,马克思主义才在整个拉丁美洲获得显著的学术地位。事实上,哈罗德·戴维斯(Harold Davis)合理地声称,马克思主义在 20 世纪 60 年代之后成为专业人士中最常见的意识形态信仰。马里亚特吉在描述独特的拉丁美洲马克思主义形式时仍然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在当代时期,学术马克思主义中出现了其他重要人物,包括出生于西班牙但在墨西哥工作的阿道夫·桑切斯·瓦斯克斯(1915-2011)和巴西的卡约·普拉多·朱尼奥(1907-1990)。

马克思主义的流行使其在拉丁美洲得到了广泛的制度化,并对几乎所有活跃的哲学方法产生了影响。毫无疑问,它并非没有批评者,其中许多人指责一个旨在改变世界的哲学根本就不是哲学,或者说其范围对于整个学科来说完全太有限。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在拉丁美洲哲学中广泛存在,即使追求明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计划的哲学家仍然是少数派。

与马克思主义相比,分析哲学在拉丁美洲是一个后来者。由于其技术性和学术性质,分析哲学的最初影响很小。它与逻辑实证主义的历史联系使许多人因其与 19 世纪实证主义的共性而拒绝接受它。然而,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分析哲学成为拉丁美洲最有力的哲学潮流之一。墨西哥的《批判》杂志、阿根廷的《哲学分析》杂志和巴西的《手稿》杂志的出版,阿根廷哲学分析学会(SADAF)的成立,以及以中立哲学取向的期刊上分析倾向的出版物的增长,都证明了哲学分析现在在拉丁美洲已经得到了很好的确立。[5]

这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这项工作在国际上的影响。一些来自拉丁美洲的分析哲学家吸引了欧洲(尤其是英国和德国)、美国和加拿大的哲学家的关注。此外,移民或长期访问这些国家的拉丁美洲哲学家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三个领域的贡献尤为突出:人权哲学、法律理论和逻辑学。爱德华多·拉博西(1930-2005)在拉丁美洲的人权哲学工作引起了英美主要哲学家的关注。卡洛斯·尼诺(1943-1993)在法律哲学方面的工作,如他的共识理论惩罚,被广泛认为是对哲学和法学的原创性贡献(见纳瓦罗在努塞特利等人,2010 年)。最后,拉丁美洲在逻辑学方面的工作也非常丰硕。纽顿·C·A·达·科斯塔(b. 1929)在可矛盾逻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受到国际关注(见达·科斯塔和布埃诺,2010 年)。卡洛斯·爱德华多·阿尔乔隆(1985 年)对信念变化的 AGM 模型的贡献(以阿尔乔隆及其合作者彼得·格登福斯和大卫·马金森命名)也具有影响力。尽管其基础最初是从阿尔乔隆和马金森对法律法规变化建模的努力中发展而来,但现在它是建模信念修正的主要形式框架。

拉丁美洲分析哲学的日益影响力并未没有受到批评。听到分析哲学家对影响拉丁美洲的紧迫问题缺乏敏感性的说法并不罕见。尽管这种担忧并非只有分析哲学才有,但有时确实是有道理的。然而,严谨的论证、语言分析和符号逻辑的运用往往对外部人士构成了障碍。然而,拉丁美洲的分析哲学家经常参与与社会相关的问题。事实上,Rabossi 和 Nino 都曾参与阿根廷的政治,担任过总统 Raúl Alfonsín 的政府职务。Da Costa 和 Alchourrón 都将他们的逻辑理论应用于法律和各种可以说是“实际”的问题。此外,许多拉丁美洲的分析哲学家一直关注伦理和政治问题。在 1994 年的扎帕蒂斯塔起义之后,一些著名的墨西哥哲学家(包括 Fernando Salmerón 和 Luis Villoro)参与了公共和学术努力,以解决扎帕蒂斯塔的关切。

值得特别关注的第三种当代方法是解放哲学。这种本土哲学观点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的一群阿根廷哲学家,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图罗·安德烈斯·罗伊格(1922-2012)、奥拉西奥·塞鲁蒂-古尔德伯格(1950 年出生)和恩里克·杜塞尔(1934 年出生),杜塞尔主要负责将解放哲学传播到拉丁美洲以外。这种哲学与解放神学有一些共同的思想基础,特别是对依赖理论、天主教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借鉴。该运动的各个流派中最重要的特点包括追求拉丁美洲知识独立、强调经济自主而非经济依赖、强调政治制度对贫困和土著人口利益的响应,并且总体上关注将第三世界的现实置于哲学关注的中心。

解放哲学的国际知名度在阿根廷 1976 年至 1983 年的军事镇压中部分是意料之外的后果。解放哲学的创始人在拉丁美洲的各个国家流亡。尽管这种早期的流散导致了运动的永久分裂,塞鲁蒂-古尔德伯格主张称之为“解放哲学”,但其思想在整个地区传播开来。

智力独立的目标对解放哲学的许多流派来说都很重要,但它并不是解放哲学的新概念。在 20 世纪早期,拉莫斯和其他人的工作中可以找到它的踪迹。其他的先驱包括莱奥波尔多·塞亚的文化主义和历史主义观点,强调拉丁美洲及其历史的独特性。此外,奥古斯托·萨拉萨尔·邦迪(1925-1974)对知识真实性的关注,受到依赖理论的启发,为解放哲学的重要发展铺平了道路。然而,解放哲学的独特特点在于它将解放主题发展成了对欧洲(以及后来的美国)在知识、经济和社会领域中的主导地位进行深入而系统的批判。特别是,解放哲学家指责欧洲和美国的知识和经济框架(当前和历史上)对那些处于欧洲和美国权力体系之外的人的关切漠视或敌视。

解放哲学受到了各种批评。运动内部存在着丰富的分歧传统(Cerutti-Guldberg 1983),即使那些对其某些方面持同情态度的人也指责其支持者未能充分考虑性别和性取向的问题(Schutte 1993),认为它对身份类别的运作方式关注不够(Alcoff 2000),并且尽管它谴责欧洲中心主义,但它本身也是以欧洲为中心(Vargas 2005)。

尽管分析哲学家(无论是在拉丁美洲还是国外)通常忽视解放哲学(或者将其视为不严谨或非哲学的),但这种哲学观点在拉丁美洲以外的地方可能比任何其他拉丁美洲哲学发展都有更大的影响。特别是,杜塞尔与欧洲的各种哲学家(包括阿佩尔、里克尔和哈贝马斯)以及美国和其他地方的受大陆影响的哲学家(如罗蒂、泰勒、阿尔科夫和门迪埃塔)进行了对话。[6]

拉丁美洲当代哲学界的第四个值得注意的哲学潮流不是一个正确的方向,而是一个研究领域:哲学史。这个领域的哲学生产力值得注意,因为它对不同信仰的哲学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在 1960 年之前,拉丁美洲出版的哲学史研究的数量和质量通常令人遗憾。大部分作品都是颂词,或者只是对没有西班牙翻译的文本的简单解释。此外,哲学史的完整时期仍然超出了这些研究的范围。自 1960 年以来,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有作品涉及到西方哲学的几乎每个时期,甚至东方哲学。此外,这些研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认真的,展示了对相关语言和主要来源的知识,并添加了一个关键的元素,否则哲学史就只是一个注释而已。

在这方面应该注意的一个发展是出现了专门研究某些历史时期历史和思想的期刊。例如,过去十年出现了专门研究中世纪的期刊。虽然并非所有这些期刊严格来说都是哲学性的,但它们的出版很重要,因为它表明了无疑需要进行严肃历史研究的技术背景的存在。它还显示了拉丁美洲知识分子团体对所谓的“纯粹研究”的奉献精神——为了追求知识本身而不考虑其直接实际应用。

总的来说,这些事实表明在处理哲学思想和论证方面具有主题灵活性,这一事实导致米罗·克萨达将拉丁美洲哲学家的成熟时期称为“技术性”的一代。哲学已经成为拉丁美洲的一门专业学科。事实上,自 1960 年以来,拉丁美洲哲学在成熟程度上与欧洲和美国的专业水平相当。

美国最近的一个发展与拉丁美洲哲学有关。现在有几代杰出的西班牙裔或拉丁美洲裔哲学家在美国和加拿大工作,为形而上学、认识论和哲学史等传统哲学领域做出了贡献。其中包括乔治·桑塔亚纳(1863-1952)、赫克托-内里·卡塔涅达(1924-1991)、马里奥·邦格(1919 年出生)、埃内斯托·索萨(1940 年出生)、豪尔赫·J·E·格拉西亚(1942 年出生)和琳达·M·阿尔科夫等人。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拉丁美洲哲学界出现了一种新的拉丁美洲身份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在一群从事与西班牙裔/拉丁裔问题相关领域工作并自称为西班牙裔或拉丁裔的哲学家中逐渐增长。在与这一运动更为明确相关的资深哲学家中,有两位来自上述群体(Alcoff 和 Gracia),还有其他一些人,如 J. Angelo Corlett,Susana Nuccetelli,Eduardo Mendieta 和 Ofelia Schutte。这些哲学家特别在种族、民族、国籍和女权主义问题的讨论中做出了贡献,特别是通过对种族、种族和性别认同的分析。这项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明确地受到或与拉丁美洲哲学及其历史有关。

3. 问题和主题

本条目的第三部分关注拉丁美洲和拉丁美洲哲学家特别关注并且今天仍然感兴趣的主题。这些主题提供了这些哲学家如何处理哲学问题的整体图景。然而,这里讨论的问题必然不能充分代表拉丁美洲哲学中涉及的多样问题和方法。[7]

3.1 拉丁美洲原住民的权利

或许后哥伦布时期拉丁美洲哲学中最古老且独特的问题是关于美洲土著人口的权利,以及声称对他们拥有管辖权的政府的责任。在 16 世纪中叶,一些哲学家、神学家和法律理论家对西班牙征服战争的合法性表示了严重的保留意见。弗朗西斯科·维多利亚对正义战争理论的发展是对这一主题最早且最持久的哲学贡献之一。对于 16 世纪西班牙的思想家们来说,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土著人口是否是天然奴隶。西班牙王室是否能够通过暴力“平定”土著人口,或者是否需要更和平的说服手段和政治控制,被认为取决于土著人口是否是天然奴隶。与此相关的是,这场争论的结果对西班牙王室对待土著人口的责任以及土著人口应该如何对待的方式产生了影响(Canteñs 2010)。

这个问题在胡安·希内斯·塞普尔韦达和巴托洛梅·德·拉斯卡斯之间的辩论中达到了顶峰。塞普尔韦达为西班牙王室强制施加其在美洲土著人口身上的法律和宗教实践的权利进行辩护,而拉斯卡斯则是多明我会修士和恰帕斯第一任主教。拉斯卡斯主张对自然奴役的概念进行细致的阅读,同时坚持土著人口的完全理性性,对这些人口的和平福音化的需求以及对西班牙在美洲利益上所采取的手段的严格限制。辩论的结果是包容性的——塞普尔韦达的作品一度被压制,但拉斯卡斯关于西班牙使用武力的限制从未被西班牙王室正式采纳。然而,拉斯卡斯继续在西班牙帝国法庭中发挥重要作用,不知疲倦地为土著人口辩护。

在 17 世纪至 19 世纪之间,也许拉丁美洲哲学家(主要是欧洲血统的上层阶级)普遍倾向于将土著人口视为需要克服的“问题”。到了 19 世纪末,在赫胥黎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相当影响下,一些国家开始鼓励土著人口的同化和“文明化”,通常还与鼓励更多的欧洲移民相结合。对于哲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来说,对保护土著文化实践、语言和政治自治的关注通常是微不足道的。

在二十世纪,拉丁美洲土著人口的关切和本质受到了哲学家们更多的评价。例如,马里亚特吉(1971)认为秘鲁土著人是集体主义者,“天然”的共产主义者,他们的经济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秘鲁土地的所有权、分配和使用问题。在何塞·瓦斯孔塞洛斯(Vasconcelos/Gamio, 1926; Vasconcelos, 1997)的著作中,美洲土著人口是一种需要同化的存在,是通向形成“宇宙”混血种族的过程中的一部分。那个未来的人口,一个混血种族,将从世界各地吸收最好的文化实践。在恩里克·杜塞尔(1995)的著作中,与美洲土著人口的相遇在哲学上具有多种重要意义,包括欧洲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范畴的形成,现代性的创造,以及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间的互动揭示了理解其他民族的利益和关切的困难。

在 1992 年(征服五百周年)之前的十年里,关于土著人民及其利益的知识讨论大大增加。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哲学研究蓬勃发展,尤其是在墨西哥,涉及土著人口的族裔身份和政治代表性问题。路易斯·维约罗、费尔南多·萨尔梅隆和莱昂·奥利韦是这些讨论的杰出贡献者之一。

在 21 世纪初,关于拉丁美洲特有的种族和政治问题的哲学研究大量涌现。有关其中一些问题的更多信息,请参阅下面关于人民身份的部分。

3.2 人民的身份

拉丁美洲人民在历史上遇到的最持久的挑战之一是如何定义自己作为一个民族的身份。当伊比利亚人抵达美洲时,美洲原住民分散在一个巨大的领土上,由于文化差异巨大,包括众多的语言,他们被分割开来。伊比利亚人对他们施加了殖民统一,但他们的身份问题变得关键,特别是在非洲人被带到加勒比地区和南美洲东海岸弥补劳动力不足之后。所有这些人民如何作为一个民族或国家共同存在,他们应该如何被构想?身份问题首先在关于美洲原住民权利的讨论中浮出水面,后来又涉及到非洲奴隶的权利,以及伊比利亚出生与美洲出生的欧洲人之间的区别。

这个问题在独立时期变得关键,当那些特别反对西班牙统治的人面临着组建一个种族、文化和起源多样的人口国家的任务时。像波利瓦尔和马蒂这样的解放者们很好地理解了这个挑战,并特别拒绝将种族作为他们试图建立统一国家的不同人口之间的分裂因素(参见 Gracia, 2011 中的 Aguilar Rivera 和 Schutte)。他们提出了基于混合人口和政治自决理念的国家统一观念。

这种强调在独立后发生了变化,以应对国家发展和进步的迫切需求。实证主义哲学家,如萨尔缅托,经常主张国家政策,支持欧洲移民作为削弱分裂人口的种族和民族差异的方式(参见格拉西亚,2011 年的伯克和汉弗莱)。这些政策往往基于对美洲原住民和非洲人的负面看法。此外,这些政策未能实现其支持者所追求的目标。实证主义思想未能帮助定义各个国家人口的身份,这一失败引发了一种反应,最明显的是墨西哥革命,回归美洲原住民的过去,以寻找能够使多样化人口成为国家的统一。在此期间,提出了关于国家和拉丁美洲统一的各种理由。对于一些人来说,如瓦斯孔塞洛斯,这种统一是种族的,是拉丁美洲人口的各种种族混合的结果(参见格拉西亚,2011 年的冯·瓦卡诺)。对于其他人,如塞亚,这些人口的文化统一构成了国家或拉丁美洲身份的基础(参见格拉西亚,2011 年的奥利弗)。

在拉丁美洲,寻找定义拉丁美洲人身份的有效方式的努力一直在持续,并在美国的拉丁裔哲学家的工作中找到了肥沃的土壤。阿尔科夫、科莱特和格拉西亚等作者一直在努力界定拉丁美洲人和美国拉丁裔的种族、民族和国界的身份(参见格拉西亚,2011 年的米兰和韦拉斯克斯)。

3.3 哲学人类学

拉丁美洲实证主义的一个基石是对人类的科学概念,以心理学术语来解决心灵-身体问题。反实证主义者抨击了这种人格观念,并着手发展一种哲学人类学,以提供对实证主义人格观念的吸引人的替代方案。几乎每个知名哲学家都参与了这个项目。出现了三种主要的方法:生命力人类学、精神人类学和各种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替代方案。

采用某种形式的生命力论的哲学家群体受到了伯格森的强烈影响。在这种方法的早期版本中,实证主义人类学被拒绝,理由是它没有给自由留下位置。在这种观点的最重要的早期支持者中,有乌拉圭的瓦斯·费雷拉、秘鲁的亚历杭德罗·德乌斯图亚、墨西哥的安东尼奥·卡索、智利的恩里克·莫利纳和阿根廷的亚历杭德罗·科恩。在卡索和瓦孔塞洛斯的作品中,人类的独特特征是一种意识,据称与世界的决定论或机械论观点相矛盾。

这些作者的作品和西班牙著名哲学家何塞·奥尔特加的访问,使拉丁美洲哲学人类学受到了新一波欧洲哲学家的影响。特别是胡塞尔、迪尔泰、谢勒和哈特曼在哲学人类学中引发了一种不同的方法:精神人类学。在这一观点中,最重要的支持者包括塞缪尔·拉莫斯(墨西哥)、弗朗西斯科·罗梅罗(阿根廷)、里西埃里·弗龙迪齐(阿根廷)、弗朗西斯科·米罗·克萨达(秘鲁)和莱奥波尔多·塞亚(墨西哥)。对于拉莫斯来说,感觉而不是理性是人类的核心特征。对于罗梅罗来说,人类的特征是二元性;对于米罗·克萨达来说,根本问题是形而上学的,即“人是什么?”对于找到一个合适的理论的可能性的怀疑倾向于将挑战转变为认识论而不是形而上学的问题。

在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初,存在主义在拉丁美洲的哲学家中获得了一席之地。最重要的拉丁美洲存在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包括卡洛斯·阿斯特拉达(阿根廷)和维森特·费雷拉·达·席尔瓦(巴西),他们受到海德格尔的影响。两位都关注是否存在人类本质。阿斯特拉达认为不存在:人类没有确定的本质,这构成了他们的根本问题。在墨西哥,一些著名的哲学家——超人小组的成员——短暂地涉足存在主义主题,几年后放弃了这些主题(桑切斯 2016)。

3.4 拉丁美洲的哲学身份

拉丁美洲哲学的概念在二十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这场争议有几个焦点。其中最激烈争论的五个焦点是存在、身份、特征、独创性和真实性。拉丁美洲哲学是否存在?它的身份是什么?它有什么独特之处?它是独创的吗?它是真实的吗?

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存在深刻的分歧。根据所采用的方法,至少有四种观点:普遍主义、文化主义、批判主义和种族主义。普遍主义将哲学视为一门类似科学的普遍学科。因此,对于普遍主义者来说,关键问题在于拉丁美洲人是否能够产生一种符合科学模式的普遍学科。它的问题是所有人类共同的,它的方法也是共同的,它的结论应该是真实的,不受特定情况的影响。大多数普遍主义者,如弗龙迪齐,认为拉丁美洲哲学在这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失败的。

文化主义者认为真理总是相对的,取决于观点。获得真理的方法总是依赖于文化背景。哲学是一种历史的、非科学的企业,关注的是从个人或文化的角度制定一种普遍观点。因此,文化主义者可以承认拉丁美洲哲学的存在,因为拉丁美洲人已经从个人或拉丁美洲人的角度参与了观点的发展,并使用他们认为合适的任何手段来做到这一点。它们是否独创或真实,或者是否产生了一种科学哲学,都是无关紧要的问题。这是莱奥波尔多·塞亚的立场(见格拉西亚 1988-89 年的著作中的塞亚)。

批判性方法认为哲学是社会条件的结果,并与这些条件密切相关。有些条件有利于哲学的产生,或者有时被称为真正的哲学,而其他条件则不利。不幸的是,这一立场的支持者(例如,Salazar Bondy,1969 年)通常认为拉丁美洲哲学在这方面是失败的,因为该地区的条件。根据他们的观点,只要拉丁美洲哲学家继续效仿发达国家的哲学家的观点,拉丁美洲哲学就是不真实的,因此不是真正的哲学。

民族方法认为拉丁美洲哲学需要被理解为拉丁美洲人民创造的哲学。拉丁美洲人民作为一个民族的概念是理解拉丁美洲哲学如何在多样性中具有统一性的关键。它之所以是一个民族创造的,但因为不同的历史环境促使创造它的人们解决不同的问题,并采取不同的观点和方法,所以它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时间有所不同。这种方法旨在理解拉丁美洲哲学如何能够是普遍的、特殊的和真实的(参见 Gracia,2008 年,第 7 章)。

关于拉丁美洲哲学的概念的问题首次在 19 世纪的拉丁美洲提出。然而,直到 20 世纪上半叶结束时,它们才被认真探讨,特别是由 Zea 和 Frondizi。从那时起,这个话题一直是讨论和争议的不断源泉。事实上,它可能是拉丁美洲哲学中最被讨论的主题。

3.4 拉丁美洲女性主义哲学

自 19 世纪以来,拉丁美洲的女性主义学术工作与学术和哲学工作一直存在着复杂而普遍矛盾的关系(Fornet-Bentacourt,2009)。例如,在独立后,妇女获得了更多的教育机会,但明显的女性主义关注点往往只是学术和哲学讨论的边缘。这一历史使一些人认为女性主义哲学应该不是以哲学为中心,而是以广泛的拉丁美洲女性主义理论和(常常是行动主义的)社会实践为基础。例如,Ofelia Schutte(2011)认为,女性主义哲学需要在更广泛的拉丁美洲女性主义理论中找到归属,而不是在拉丁美洲的哲学学科中,因为“女性主义在那里还太新,无法有效地改变几个世纪以来哲学领域男性主导的局面”(第 784 页)。

尽管拉丁美洲的女性主义哲学与学术哲学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的关系,但自 19 世纪末以来,仍然存在着一系列可辨认为女性主义风格的学术哲学工作(Oliver 2007, p. 32)。例如,乌拉圭哲学家卡洛斯·瓦斯·费雷里亚(1871-1958)于 1917 年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女性主义的讲座,后来于 1935 年出版,题为《关于女性主义》。墨西哥哲学家格拉西拉·伊耶罗(1928-2003)在女性主义伦理学和女性主义在公共和学术领域中的作用方面发表了大量著作。此外,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该领域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马利亚·皮亚·拉拉、玛丽亚·路易莎·费梅尼亚斯和奥菲利亚·舒特等人做出了重要贡献。最近的许多女性主义哲学作品在来源上具有跨国特点,明确借鉴了美洲和欧洲大陆的学术哲学,同时也借鉴了拉丁美洲女性主义活动的历史、社会科学研究和个人叙述。

拉丁美洲女权主义者的多样化兴趣和立场使得对该领域进行简单而准确的描述变得困难。有人认为,与美国的女权主义思想形式相比,拉丁美洲女权主义对家庭、阶级和种族的批判性分析更感兴趣(Schutte 和 Femenías 2010,p. 407-9)。与拉丁美洲哲学传统的自我批判反思的冲动一致,可以说拉丁美洲女权主义哲学对在拉丁美洲追求女权主义哲学意味着什么特别反思或自我批判。例如,女权主义哲学家强调需要认识到,无论他们生活在哪里,学术哲学家都享有文化特权,这可能使他们与拉丁美洲大多数妇女的生活条件相距甚远(Femenías 和 Oliver,2007,p. xi)。鉴于这种“认识特权”的模式,根据实际社会实践,某些人的经验和范畴往往被重视,而其他人则不被重视,许多女权主义哲学家认为女权主义哲学家有特殊理由考虑女权主义目标在流行和学术话语中的概念化和表达方式(Schutte 2011,p. 785)。

尽管拉丁美洲女权主义哲学的未来尚不明确,但它的一系列突出关注点,包括活动主义哲学、对认识和文化特权的关注以及对跨学科解释框架的依赖,似乎相当可能在各种学术背景下得以保留。

Bibliography

  • Abellán, José Luis, 1967, Filosofía Española en América, Madrid: Guadarrama.

  • Alchourrón, C.E., P. Gärdenfors, and D. Makinson, 1985, “On the Logic of Theory Change: Partial Meet Contraction and Revision Functions”, Journal of Symbolic Logic, 50: 510-530.

  • Alcoff, Linda, 2000, “Power/Knowledges in the Colonial Unconscious: A Dialogue Between Dussel and Foucault”, in Thinking From the Underside of History: Enrique Dussel’s Philosophy of Liberation, edited by Linda Alcoff, and Eduardo Mendieta, 249–67.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 –––, 2006, Visible Identities: Race, Gender, and the Self,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Alcoff, Linda, and Eduardo Mendieta (eds.), 2000, Thinking from the Underside of History: Enrique Dussel’s Philosophy of Liberation,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 Berndston, C.A.E. (ed.), 1949, Readings in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Columbia, MO: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 Bonfil Batalla, Guillermo, 1996, México Profundo: Reclaiming a Civilization, Philip Adams Dennis (trans.), Austin, TX: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 Canteñs, Bernardo J., 2010, “The Rights of the American Indians”, in Nuccetelli, Schutte, and Bueno (eds.) 2010, pp. 23–35.

  • Cerutti Guldberg, Horacio, 1983, Filosofía de la liberación latinoamericana, Mexico City: Fondo de Cultura Económica.

  • Crawford, William Rex, 1944, A Century of Latin American Though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da Costa, Newton C.A. and Otávio Bueno, 2010, “Paraconsistent Logic”, in Nuccetelli, Schutte & Bueno (eds.) 2010, pp. 217–229.

  • Dussel, Enrique D., 1995, The Invention of the Americas: Eclipse of “the Other” and the Myth of Modernity, New York: Continuum.

  • Femenías, María Luisa and Amy Oliver, 2007, Feminist Philosophy in Latin America and Spain, New York, NY: Rodopi.

  • Fornet-Betancourt, Raúl, 2009, Mujer y filosofía en el pensamiento iberoamericano: Momentos de una relación difícil**.** Barcelona: Anthropos.

  • Frondizi, Risieri, 1948–49, “Is There an Ibero–American Philosophy?”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9:345–55.

  • Gracia, Jorge J. E., 2000, Hispanic/Latino Identity: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Oxford: Blackwell.

  • –––, 2008, Latinos in America: Philosophy and Social Identity, Malden, MA: Blackwell.

  • Gracia, Jorge J. E. (ed.), 1986,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Buffalo: Prometheus.

  • ––– (ed.), 1988–89,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Today. A Special Double Issue of The Philosophical Forum, XX (1–2).

  • ––– (ed.), 2007, Race or Ethnicity? On Black and Latino Identity,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 (ed.), 2011, Forging People: Race, Ethnicity, and Nationality in Hispanic American and Latino/a Thought, Notre Dame, IN: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 Gracia, Jorge J. E., Eduardo Rabossi, Enrique Villanueva, and Marcelo Dascal (eds.), 1984, Philosophical Analysis in Latin America, Dordrecht: Reidel. Abridged version of El análisis filosófico en América Latina, Mexico City: Fondo de Cultura Económica, 1985.

  • Gracia, Jorge J. E., and Elizabeth Millán-Zaibert (eds.), 2004,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for the 21st Century: The Human Condition, Values, and the Search for Identity, Amherst, NY: Prometheus Books.

  • Gracia, Jorge J. E. and Iván Jaksić (eds.), 1988, Filosofía e identidad cultural en América Latina, Caracas: Monte Avila Editores.

  • Gracia, Jorge. J. E and Mireya Camurati (eds.), 1989,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in Latin America: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 Hierro, Graciela, 1985, Etica y feminismo, Mexico City: 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México.

  • –––, 2001, La ética del placer, Mexico City: 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México.

  • Jacobini, H. B., 1954, A Study of the Philosophy of International Law as Seen in the Works of Latin American Writers, The Hague: Nijhoff.

  • Kunz, Joseph L., 1950,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of Law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Inter American Law Institute, NYU School of Law.

  • Lassalle, Edmundo, 1941, Philosophic Thought in Latin America: A Partial Bibliography, Washington, DC: Pan American Union Division of Intellectual Cooperation.

  • León Portilla, Miguel, 1963, Aztec Thought and Culture: A Study of the Ancient Nahuatl Mind, Norman, OK: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 Liebman, Seymour, 1976, Exploring the Latin American Mind, Chicago, IL: Nelson Hall.

  • Maffie, James, 2014, Aztec Philosophy: Understanding a World in Motion, Louisville, CO: University Press of Colorado.

  • Mariátegui, José Carlos, 1971, Seven Interpretive Essays on Peruvian Reality, Austin, TX: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 Márquez, Ivan (ed.), 2008, Contemporary Latin American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An Anthology,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 Mendieta, Eduardo, 1999, “Is There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Philosophy Today, 43 (Supplement): 50–61.

  • ––– (ed.), 2003,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Currents, Issues, and Debates,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Mignolo, Walter, 2003, “Philosophy and the Colonial Difference”, in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Currents, Issues, Debates, edited by Eduardo Mendieta, 80–86.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Nuccetelli, Susana, 2001, Latin American Thought: Philosophical Problems and Arguments,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 –––, 2003, “Is ‘Latin American Thought’ Philosophy?” Metaphilosophy, 34(4): 524–36.

  • Nuccetelli Susana, Ofelia Schutte, and Otávio Bueno (eds.), 2010, A Companion to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 Nuccetelli, Susana, and Gary Seay (eds.), 2003,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and Introduction with Readings,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 Oliver, Amy, 2007, “Latin American Feminist Philosophy: Early Twentieth-Century Uruguay”, in Feminist Philosophy in Latin America and Spain, edited by María Luisa Femenías and Amy Oliver, 31–42. New York: Rodopi.

  • Recaséns Siches, Luis, et al., 1948, Latin American Legal Philosophy (20th Century Legal Philosophy Series: Volume 3),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Redmond, Walter Bernard, 1972, Bibliography of the Philosophy in the Iberian Colonies of America, The Hague: M. Nijhoff.

  • Restrepo, Luis Fernando, 2010, “Colonial Thought”, in Nuccetelli, Schutte, and Bueno (eds.) 2010, pp. 42–45.

  • Salles, Arlene and Elizabeth Millán (eds.), 2005, The Role of History in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Albany, NY: SUNY Press.

  • Sánchez, Carlos, 2013, The Suspension of Seriousness: On the Phenomenology of Jorge Portilla, Albany, NY: SUNY Press.

  • –––, 2016, Contingency and Commitment: Mexican Existentialism and the Place of Philosophy, Albany, NY: SUNY Press.

  • Sánchez, Carlos, and Robert Sanchez (eds.), 2017, Mexican Philosophy in the 20th Century: Essential Reading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Sánchez Reulet, Aníbal (ed.), 1954, Contemporary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A Selection with Introduction and Notes, Willard R. Trask (trans.), Albuquerque, NM: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 Schutte, Ofelia, 1993, Cultural Identity and Social Liberation in Latin American Thought,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Press.

  • –––, 2011, “Engaging Latin American Feminisms Today: Methods, Theory, Practice”, Hypatia, 26(4): 783–803.

  • Schutte, Ofelia, and María Luisa. Femenías, 2010, “Feminist Philosophy”, in Nuccetelli, Schutte, and Bueno, pp. 343–56.

  • Vallega, Alejandro, 2014,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From Identity to Radical Exteriority,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Vargas, Manuel, 2004, “Biología y la filosofía de la raza en México: Bulnes y Vasconcelos”, in Construcción de las identidades latinoamericanas: Ensayos de historia intelectual, edited by Aimer Granados, and Carlos Marichal. Mexico City: Colegio de México.

  • –––, 2005, “Eurocentr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Liberation”, APA Newsletter on Hispanic/Latino Issues, 4(2): 8–17.

  • –––, 2007, “Real Philosophy, Metaphilosophy, and Metametaphilosophy”, CR: The New Centennial Review, 7(3): 51–78.

  • Vasconcelos, José, 1997, The Cosmic Race: A Bilingual Edition,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Vasconcelos, José, and Manuel Gamio, 1926, Aspects of Mexican Civilization, Chicago, I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von Vacano, Diego A., 2012, The Color of Citizenship: Race, Modernity and Latin American/Hispanic Political Though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Zea, Leopoldo, 1963, The Latin American Mind, Norman, OK: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 –––, 1988–89, “Identity: A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ical Problem”, The Philosophical Forum, XX (1–2): 33–42.

Academic Tools

Other Internet Resources

Chile: philosophy in | Comte, Auguste | Enlightenment |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meta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 liberalism: in Latin America | Marxism, analytical | Mexico: philosophy in | Ortega y Gasset, José | phenomenology |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Latin America | race | skepticism: in Latin America

Acknowledgments

The authors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e thoughtful advice of an anonymous reviewer, and feedback from Liam Kofi Bright.

Copyright © 2018 by Jorge Gracia Manuel Vargas <mrvargas@ucsd.edu>

最后更新于

Logo

道长哲学研讨会 2024